A. 如何發展學生科學動手能力教學設計
一、小學科學課教學方式的現狀
1.教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實驗指導過細
教師秉承為學生負責的心態會在課前將課堂所需的實驗器材准備妥當,同時會做好詳細的教案在課堂上向學生們傳授,按部就班地讓學生跟著做。這樣的方法的確妥當,卻缺失了實驗課的能動性和學生主動思考的環節,並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也浪費了教師的一片苦心。
2.教師越俎代庖
愛迪生發明燈泡試驗了千餘次才成功,但因為現在的課堂時間有限,學生實驗失敗之後教師通常會直接將實驗幫學生做下去,並不是指出錯誤再讓學生自己嘗試,這樣並不利於學生記住實驗結果體會其中玄妙。
3.教師重視實驗現象和結論
教師在平時教學實驗中忽略了鍛煉學生分析現象與結論間的內在聯系的能力,這樣就浪費了實驗課,學生的思維能力並未得到應有的訓練。
4.實驗設置偏於成人化
現在的科學課實驗,很多實驗要求的器材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並沒有接觸到,我們科學實驗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們的探究意識,從而激發他們對周遭世界的好奇和興趣,所以實驗的存在一定要切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
二、提高科學教師專業素養,逐步專業化
1.教師要透徹理解和分析實驗現象,提升個人實驗研究能力
學生在沒有接觸實驗之前有自己對實驗現象和結果的認知,但是這種認知一般都是並不科學的,需要我們教師的正確引導,將他們不太科學的認知,向科學的道路上引導。這樣就需要教師對實驗的原理、現象和結論有著深刻的認知和理解,並且還能舉一反三。提高教師理解和分析實驗現象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組織教師進行公開課的演示並進行討論,找出最合適的教學方法並形成文字形式,仔細研究。
2.教師要認真思考設計實驗過程,提高教師的邏輯思維能力
一個實驗需要很多准備和步驟,教師需要思考的就是哪些實驗器材最合適;如何將試驗循序漸進地演示給學生;每一個步驟之間的連接和效果;這些實驗是否能讓學生明白他們的疑惑並解釋清楚要體現的知識。比如在上「我們周圍的材料」這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把我們的課堂搬到外面。如,田間地頭、商店裡面、社區或者是孩子們的娛樂場所,讓學生可以在逛街玩耍的時候觀察服裝店做衣服的料、超市貨架上的商品,娛樂場地的活動器材。教師帶著學生們一起去觀察,並及時答疑解惑,這樣長期堅持,教師的邏輯思維能力必能得到提升,教學能力和知識造詣上也會有提高。
3.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悠悠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最重視的就是「禮」和「孝」。在我們的認知里「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和「師恩大於天」這樣的古語都讓現在的學生仰望教師的威嚴。我們不是要消滅這種尊師重師的理念,而是要強調教師的啟發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相結合。例如,在科教版3年級中「植物的生長變化」一課中,教師就可以准備不同周期生長的植物,讓學生自己觀察不同周期植物之間的生長情況,然後提出設問,為什麼這些植物的生長情況不一樣,是陽光的照射不夠?還是因為它們的「生日」不一樣?讓學生們自己討論得出結論,然後老師再將這些結論進行簡單總結並引出本節課的理論知識,這樣學生接受起來會很容易,學生也更有動力在以後的每一節課上認真思考和認真動手做實驗,是一舉兩得的事情。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真正做到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而老師才是真正的傳道授業解惑。
4.教師要自己動手做實驗器材
一個實驗教師做過很多次,但只有自己動手做所需要的實驗器材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實驗的真諦,同時能拉近和學生的距離。教師在做實驗器材的過程中,可以從學生的角度看實驗,這樣在教學上會更輕松,也更容易讓學生理解。
以上四點是對實驗的硬體設施的要求,最後一點要求教師們的情感提升,教師不能為了教學而教學,要熱愛自己的崗位,現在的實驗偏成人化,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去做一個橋梁,溝通學生和實驗,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實驗的樂趣和大自然的奇妙。
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小學科學教育是一門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基礎性教育課程。教師始終是維系課堂的重要載體,所以提高師資力量和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最為重要。
B. 如何有效的進行小學科學課的教學設計
課的導入要新穎、有趣,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一開始就調節起來.2、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以及有效提問的能力.
C. 小班未來出版社數學《動手做一做》學畫曲線教案及設計意圖
教材簡析:
《動手做一做》這篇課文講述了法國科學家郎之萬通過一個錯誤的命題啟發孩子們做事不要輕信別人,要自己動手實踐的故事。
設計理念: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本課的特點,本課教學採用「重其所重、略其所略」的教學策略,指導學生快樂閱讀,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體會故事揭示的道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教學目標:
1、從伊琳娜的做法中受到啟發,理解郎之萬「動手做一做」的用意,培養學生勤於思考,勇於實踐的科學態度。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認識本課9個生字。
教學重、難點:理解科學家郎之萬「動手做一做」的用意,培養學生勤於思考、勇於實踐的科學態度。
教具准備:教學掛圖、識字卡片。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當中哪些同學養過魚?老師問你們一個問題:把一個本子里裝滿水,再放入一些東西,水會怎麼樣?
預設:一定會流出來。
老師告訴你們,如果放里一條魚就不會溢出來。著名的科學家郎之萬也是這么說的,對此你有什麼想法?
板書:郎之萬 說 不漫
水
預設:(1)水被魚喝了,不會流出來。
(2)水藏到魚鰓里了,不會流出來。
(3)因為魚有鱗,不會流出來。
(4)水還會流出來。
曾3次榮獲諾貝爾獎的居里夫人的女兒也遇到了這個問題,想知道她是怎麼做的嗎?
2、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快樂讀書屋六》,去讀一讀《動手做一做》一課,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獲。(板書:動手做一做)
(通過談話的形式,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學生學習課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
要求:藉助漢語拼音讀准字音,讀通句子。
2、合作讀課文。
要求:同桌輪讀,互相檢查、互相評價自讀情況,還要互相幫助。
3、指名讀。
按自然段指名讀,適當指導難讀的字音和長句子的停頓。
4、再讀思考。
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通過不同要求的4次讀文,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感知,為下一個環節感悟課文打下良好基礎。)
三、抓住重點,感悟理解。
1、教師引導學習。
誰能告訴老師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是什麼?
(板書:水 漫)
伊琳娜是怎樣得到正確答案的?
(板書:伊琳娜 做)
出示掛圖:這就是伊琳娜做實驗的情景及結果。
媽媽為什麼要讓伊琳娜自己動手做,而不直接告訴她正確答案?
預設:(1)媽媽不知道問題的答案。
(2)媽媽想讓女兒自己找答案。
(3)媽媽想告訴女兒,遇到問題要自己動手找答案。
2、小組合作學習。
郎之萬為什麼告訴大家一個錯誤的結論,他的話是什麼意思?
3、學生反饋學習情況,教師適當點撥。
預設:(1)不要輕易相信別人,要自己動手去實踐。
(2)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自己去驗證。
(3)要他們從小養成自己動手的好習慣。
(板書:動手做 知對錯)
不要輕易相信,也不能光想,還要大膽求證,這才是一個科學工作者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
(這一環節在設計上削枝強干突出重點,把閱讀的時間和空間更多地留給學生,使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獲?
2、你的收獲這么大,我想伊琳娜的收獲會更大。想像一下,當她再次遇到郎之萬時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展開你想像的翅膀為本課續編一個故事。先在小組中把你編的故事講一講,然後每個小組推選一名同學給大家講一講,看誰編的最合理,最吸引人。
(續編故事,提供口語表達的機會,體會合作學習的快樂。)
五、檢查識字。
1、指名讀生字。
2、學生領讀生字。
3、用「漫、質、騙、錯」組詞。
4、用「哄騙」一詞造句。
(通過檢測強化有意識記,為今後閱讀打下基礎。)
六、拓展閱讀。
歷史上還有好多人對權威所得出的結論表示質疑並通過實驗加以證實的事例,請同學們讀一讀《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篇文章,再次體會自己動手的重要性。
(把學生的視野從文本,從課堂引向生活,深化了主題,體現了大語文教學觀。)
結束語:同學們,我們要向伊琳娜學習。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的話,要自己動手去實踐。勤於思考,勇於實踐才是我們成功的法寶。
板書設計:
動手做一做
郎之萬 說 不漫
D. 動手來創意組一輛自行車教案
我設計的自行車》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材,是美術三年級上冊第十四課,屬於"設計內·應容用及造型·表現"領域,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課時:2課時,第一課時認識自行車結構和功能並畫出圖片.第二課時根據所設計的圖案製作自行車.
教學目的:
1,通過對自行車結構,功能的初步認識,指導學生設計自行車的草圖.
2,培養學生富有創意的運用各種類型的材料,在創作中體驗設計自行車美感,在創作與探索中,捕捉創作靈感,逐步形成創造性的構思.
3,通過討論交流,相互啟發,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
E. 小學科學《怎樣才能省力》教學設計特色簡述
怎樣才能省力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思想:
本課的教學思想是先組織學生動手體驗使用工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然後聯系日常生活中使用工具的事例來認識簡單機械;最後尋找生物器官與簡單機械結構的聯系。教學過程循序漸進,最終達到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一、科學探究目標
1.能設計3種以上省力的方法。
2.能說明一種簡單工具是如何省力的。
3.能通過對圖片或實物的觀察,發現在動物的行為中,哪些屬於省力行為,並對自己的觀察結果說明理由。
4.能在生活環境中找到動物省力的行為。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能與其他同學探討生活中所見到的省力的方法。
三、科學知識目標
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什麼是簡單機械。
四、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目標
選自河北遠程教育
1.能舉出2個以上使用簡單機械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實例。
2.能在生活環境中找到動物省力的行為。
教學重點和難點:
指導學生聯系日常生活,對簡單機械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並綜合實驗現象和生活經驗,對簡單機械的使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教學方法:
教師講授與學生活動相結合的互動教學法。
教學媒體:
多媒體設備,各種有關省力工具的圖片。
課時建議: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1.由教材的單元頁人類使用工具的歷史過程導入。
2.提問:單元頁的內容說明了什麼?
(人類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發明的工具提高了工作效率。)
結論:我們要學會怎樣才能省力。
(二)新課教學
◆活動1:拔圖釘比賽
談話:同學們,相信大家都拔過圖釘,但是怎樣拔更省力呢?現在就讓我們親身體驗一下吧。
1.提問:
①你能用幾種辦法拔出釘在木板上的圖釘?
②體驗使用機械和不使用機械的區別?
2.組織學生小組活動
提示:在此活動中要注意安全。要求學生活動時不能猛然用力撬圖釘,防止圖釘飛起刺傷眼睛。
活動:小組中確定一種最好的方法參加小組間的比賽。
3.討論與交流
談活動中的體會。
◆活動2:簡單機械的應用
1.讀圖回答問題。
教師:大家翻開書P2,看活動2的插圖,我們怎樣才能輕松省力的完成下面的任務?
學生活動。
教師提示:可以用連線的方法將用什麼工具去完成圖上的哪項任務連起來。
2.教師總結。
①撬油桶蓋的鋼板工作時是一種簡單機械叫杠桿。
②木棍和磨盤相結合的簡單機械叫輪軸。
③架在台階上的木板所形成的簡單機械叫斜面。
④繩子與樹干組合的簡單機械叫滑輪。
杠桿、斜面、滑輪、輪軸等都是常見的簡單機械。
3.討論
教師:根據老師剛才講的知識,請大家找一找P3插圖中人們在生活中利用了哪些簡單機械?
4.交流
將自己找到的簡單機械與同學交流。
★拓展活動:動物的省力「工具」
1.觀察課本插圖回答問題。
教師:請同學們看書上P3拓展活動插圖,說說動物身體上的哪些器官或結構具有省力的作用?
2.教師舉例總結。
①啄木鳥的喙相當於鑷子和鑿,屬於簡單機械中的杠桿和斜面,在取食等活動中更省力,提高工作效率。
②虎的齒和爪相當於鑿,屬於簡單機械中的斜面,在捕食、切斷食物等活動中很省力,也可提高工作效率。
F. 中班科學教案怎麼寫
設計背景 孩子們對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神奇有趣的科學現象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風雨雷電」這些自然現象,既普遍存在而又有無窮奧秘。孩子們是渴望認識這些自然現象的。例如「風」,對孩子們來說並不陌生,他們玩過許多風的玩具和游戲。我發現「風」是孩子需要的、感興趣的內容。但他們對「風」的認識只停留在直觀的現象,這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所以,我追隨孩子的經驗和生活,讓大班孩子圍繞「風」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風的秘密「的活動。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樂意參與探索風的游戲。 2、 讓幼兒初步了解風是怎樣形成的,並認識風的一些用途和危害。 重點難點 初步了解風的形成,認識風的一些用途和危害。 活動准備 1、紙箱、塑料袋、氣球、扇子、書本、硬紙片、吸管、羽毛等。 2、 風類玩具。 3、 有關風的用途及危害圖片 活動過程 1、初步認識風是由空氣流動形成的。 (1)運用魔術箱和塑料袋證明空氣的存在,並且就在我們的周圍。 (2)出示2個充滿氣的氣球,把其中1個松開口後吹到一幼兒的頭發上,請幼兒說說觀察到了什麼,引出「風」。通過對比,引導幼兒說出:流動的空氣形成了風,不動的空氣不是風。 (3)教師小結:空氣流動形成風。 2、嘗試製造人造風。 (1)出示風車,告訴幼兒它們都想和風做游戲,但是教室沒有風,怎麼辦? (2)幼兒自由選擇製造風的材料,嘗試用各種材料製造風。 (3)教師小結人造風的方法,並鼓勵幼兒想出更多的方法。 3、幼兒觀看圖片,了解風在生活中的一些用途和危害,引導幼兒辨證地看待事物。 4、游戲:羽毛飛起來了。讓幼兒運用人造風的一些方法製造風,人雞毛飄得又高又遠。 教學反思 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慾望以及盡量為幼兒創設條件,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發現的樂趣。 我設計的這節科學探究活動,一開始就利用魔術箱變魔術這一孩子感興趣的現象深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使幼兒「無心」的好奇轉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動力,促使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慾望。 活動中,教師首先緊緊圍繞活動目標,設計了具有觀察性、開放性和層次性的提問,如在活動的對於環節中,把塑料袋變鼓,使幼兒感知到我們的周圍有空氣,把充滿氣的氣球鬆口吹到幼兒的頭發上,讓幼兒通過觀察,對比,知道了流動的空氣形成了風,不動的空氣不是風。活動就這樣把幼兒引入到科學的氛圍之中誘發了幼兒的積極思維。其次,《綱要》中強調:「教師應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活動中,幼兒通過 「做中學」活動的重要環節,選擇材料製造人造風,讓風車轉起來,在動手、交流與表達中獲取知識,並在此過程中習得學習的方法。最後,生成新的問題:怎樣讓羽毛飛起來?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餘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 較寬松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並及時的梳理與小結。幼兒始終是主體,他們通過觀察、動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識經驗使他們在實踐中增長才幹。當然,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節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G. 我動手,我快樂綜合實踐活動教案
能不能在網上學呢?
你很快會明白自己有何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