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秦的一統的教學設計

秦的一統的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1-01-10 17:22:07

A. 秦朝最後一統天下,從建立之處都稱霸天下,它都經歷了什麼

秦朝的建立是基於周人的領土上,秦國在沒有統一六國之前,只是一個小國,而且秦國並不像其他五國有著豐富的地理資源,秦國當時的地理位置十分險要,資源十分稀缺,還險些被魏國滅國了,還好有商鞅變法圖強,然後就開始不斷的崛起。在秦穆公時期,秦國廣招天下能人組織強大的軍隊去西征最強大的部落陸渾戎,在擊敗了他之後,秦國又擊敗了強大的晉國,就這樣秦國由一個小小的彈丸之地慢慢壯大,成為當時的四大強國之一。

最後就是秦始皇嬴政的上位,他任用李斯等賢人,看見天下因為戰亂已經是滿目瘡痍所以決定統一六國,於是開始長達十年的統一霸業,最後秦始皇順利的統一了六國,成為了我國第一個統一全國的皇帝。

B. 人民版歷史教案哪種好

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古代中國的政治家
千秋功過秦始皇

1、探討戰國末年的基本形勢,理解秦統一六國的必然性。 2、了解秦始皇在統一戰爭中的事跡,評價秦始皇個人在這場統一戰爭中作用。 3、列舉秦始皇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主要措施,分析和評價這些措施在當時所起 到的作用以及對後世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1、從秦始皇的境遇、言行和功績當中,深入了解秦始皇的突出特點和性格。 2、理解秦始皇與時代的關系,從而深刻感悟當時歷史發展的主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情感、 1、通過對秦始皇的了解,認識到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從秦始皇的嚴刑酷法認識是否順應民心是政權穩固的基礎,而民眾則是真正主宰歷史 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教學重點:秦始皇建立統一的中央專制集權制度的主要措施 教學難點:如何評價秦始皇
「秦王掃六合」 一、 秦王掃六合」 1、秦國崛起 、 公元前 4 世紀,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織,秦國經濟由此得到較快發展。 在激烈的兼並戰爭中,秦國成為當時的戰國七雄中最為強大的諸侯國。 2、嬴政親政 、 (1)公元前 247 年,13 歲的嬴政即位。按照秦國法律,國君到 22 歲舉行冠禮,然後 才可以親理政務。因此,在這一段時間中,秦國朝政由太後和相國呂不韋掌管。當時,呂 不韋被尊為「仲你」 ,把持著秦國大權,權傾一時。 (2)公元前 238 年,嬴政親政。此時,並以放縱 里。 3、離間敵國,遠交近攻 、離間敵國, (1)秦王嬴政是一個有著極磊抱負和雄心的人,他親政後繼續其先輩開創的偉業,准 備並吞六國。他任用賢能的李斯、尉繚等客卿,重用王翦父子等著名將領,開始了統一全 國的戰爭。 (2)秦國的東進行動,對六國形成了很大的威脅。六國開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秦國。 秦王採納了李斯和尉繚提出的派遣大批間諜前往六國活動,用重金收買六國的大臣,擾亂 六國原定的計劃建議,把收買敵國官員、離間其君臣關系與軍隊的進攻合起來。秦王還采 坶的罪名,免掉了呂不韋的相位, 強令他遷居蜀郡,呂不韋畏罪自殺。通過這些行動,秦王嬴政把政權完全集中到了自已手

納了李斯和尉繚提出的建議:選擇弱國、正面突擊進攻路線,先滅與秦國接壤的韓國,再 向兩翼進攻,最後滅齊國。 4、秦滅六國 、 (1)公元前 230 年,秦國派兵攻佔韓國,俘虜了韓王安。韓國成為六國中第一個被秦 國滅掉的國家。公元前 228 年,秦國大將王翦大破趙軍,佔領了趙國國都邯鄲,趙王也秦 軍俘虜。公元前 226 年,秦軍攻佔燕國都城。公元前 225 年,秦軍挖開黃河堤防,水灌魏 國都城,魏王向秦國投降。公元前 223 年,秦軍滅掉楚國。公元前 221 年,秦軍滅掉了東 方六國中最後一國—齊國。 (2)秦王嬴政兼並六國,前後總共花費了 10 年時間,終於實現了統一各國的雄心, 也適應了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 從此, 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大帝國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 二、確立中央集權制 1、創立皇帝制 、 (1)統一六國後,秦王立即著手組織群臣議定包括君主稱號在內的一系列政治制度, 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2)嬴政創立「皇帝」這一尊號,確立皇權的至高無上。秦王自稱「始皇帝」 ,他的 子孫繼承皇位,都按照次序用數字計算,稱「二世」「三世」 、 ,一直傳千世萬世, 「傳之無 窮」 。秦王朝二世而亡,但「皇帝」的尊號,卻長期為後代的封建統治者所襲用,成為封 建君主制度的一個專用名詞。 2、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 、 (1)關於國家的政治制度,秦始皇否定了一些大臣提出的效法周王朝分封制、建立諸 侯國的建議,決定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以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並制定了一整套相應 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機構。 (2)秦始皇建立了直屬於皇帝的中央官僚體系—三公九卿制。 「三公」就是丞相、太 尉、御史大夫。丞相是中央政權機構中的最高行政長官,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太尉是 中央最高軍事長官,協助皇帝處理全國軍務;御史大夫掌管監察,並協助丞相處理政事。 三者分權獨立,又相互制約,而大權最終集於皇帝手中。 「九卿」是聽命於皇帝的九個主 管具體事務的官職。 3、地方上推行郡縣制 、 (1)在地方行政方面,秦始皇把全國分成 36 郡(後來增加到 40 多郡) ,由中央直接 管轄。郡設郡守、郡尉、監御史。郡守是一群的最高行政長官,而郡尉則掌管群內軍務, 監御史掌管內監察。這樣,郡守要受郡尉和監御史的牽制和監督,中央政府的權力更加集 中了。 (2)群的下面是縣,縣設縣令。縣令是一縣的行政長官,受郡守的節制。縣里設有縣 丞和縣尉。縣丞是縣令的幫手,掌管司法和稅收;縣尉主管軍事和治安。此外在縣的下面 還設有鄉、亭、里等基層行政單位。這樣,中央的命令可以一級一級地下達,一直到達鄉 里。 4、中央集權制度 、 (1)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的實行,是更加皇權重要措施。在中央集權制的這種權力框

架內,三公九卿和地方主要官吏的任免,都要經過皇帝批准,官吏在任免權掌握在皇帝手 中,官吏不再是諸侯的臣屬,而是直接對皇帝負責。同時,三公九卿和郡、縣的主要官吏, 職責各有分工,相互牽制,難以形成一人專權的局面,這樣更有利於皇帝對各級官吏的控 制。而且,皇帝還可以通過各級負有監察權之職的官員和每年年終對官吏的考核監察,加 強對各級官吏的控制。這樣,從中央到地方,就形成了一個金字塔式的統治體系,確保了 皇帝對全國的統治,從而在全國形成一個空前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 (2)秦始後之後的歷代封建王朝,基本上都沿襲了這各中央集權高度。 「大統一」 三、 大統一」政策的實施 1、統一文字 、 (1)秦始皇除了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外,還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國家統一和政 權鞏固措施。統一文字是秦始皇統一舉措的一個重要內容。 (2)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文字形體各不相同,這使各地人民在經濟文化的溝通和交 流方面很不方便。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命令全國各地一律改用小篆。不久,隸書出現,後 來發展成楷書。 (3)文字的統一對於各地的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使得人們在進行社會活 動時不再受各地方音的限制,這對於全國人民共同心理和共同文化的進一步形成,具有深 遠的歷史意義。 2、統一貨幣、度量衡、車軌 、統一貨幣、度量衡、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貨幣、度量衡以及車軌都不一致,在當時經濟生活中已經顯出 了不便。 統一後, 這些形制各異的貨幣, 一律改用秦國的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稱為 「下幣」 , 又以黃金為「上幣」 。同時,又把商鞅變法時制定的秦國的度「尺、寸」 、量(升、斗)和 衡(稱)的標准推行到全國,方便了各地的貿易往來和國家的財政稅收。戰國時,各國的 車軌寬窄不一,秦始皇規定車軌一律六尺寬,以便車輛可以在全國各地順利通行。 3、大力發展交通事業和南征北戰 、 (1)秦始皇為鞏固其統治,還大力發展交通。他以國都咸陽為中心,修築了通往全國 各地的馳道。在水路交通方面,疏浚了著名的鴻溝(今河南汴河) ,作為不路交通的主要 路線。秦始皇還命令監祿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灕水,把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接了 起來。 (2)秦始皇還多次對匈奴和南越進行戰爭,鞏固了北方和西南邊防。為了抵禦匈奴, 秦始皇征發數十萬人修築長城,把原來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接起來,形成了舉世聞名 的萬里長城,有效地阻擋了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 四、歷史的餘音 1、有所作為的古代帝王 、 秦始皇統一全國,結束了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的混戰局面。他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使農業 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他採取有利於國家統一和政權鞏固的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政 權機構。這是他作為一個封建時代政治家的傑出之處。 2、惟我獨尊、專制暴虐的暴君 、惟我獨尊、 (1)秦始皇焚書坑儒,實行思想文化專制;無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超出了當時人

們所能忍受的極限。秦朝時全國人口約 2000 萬人,被征發修築宮殿和陵墓、防禦匈奴和 修長城的成年男子就有 200 多萬人,超過了全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為了修建宮殿、陵墓 和滿足其奢侈的生活,秦王向民眾收大量的賦稅,造 成「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力不 織不足衣服」的悲慘景象。 (2)迷信法家輕罪重罰理論的秦始皇,為穩固其統治,還制定了嚴酷的刑法。當時僅 死刑處罰就有棄市、腰折、車裂等名目;罪名較重的犯人,連他們的親屬也要被一並處死。 當時被施以刑罰的民眾數量驚人,僅修建阿房宮和驪山陵墓所徵用的刑徒就有 70 萬人。 秦始皇以輕罪重罰威懾人民,甚至赴勞役誤了行程的人都要被處死。 3、秦朝暴政而亡 、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在聲勢浩大的第五次出全國時,死在沙丘平台,宦官趙高和丞 相李斯矯詔立胡亥為秦二世。第二年,陳勝、吳廣起兵反秦,三年後,秦朝覆亡。

C. 速求:秦朝統一的教學設計

《秦朝的統一》教學設計 成都市實驗中學 吳啟明 一、教學思路:秦始皇是一個能引起學生強烈關注的歷史人物,在設計教學時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開展本課教學,從感性的材料入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改變課堂形式以答記者問的形式介紹中央三位大臣。利用繪制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示意圖,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注重在新課理念下的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要有自覺、主動、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正確態度,有求知的強烈願望和激情,以及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二、教學目標設計(一)知識目標:記住秦統一中國的時間;記住秦朝的都城,最高統治者稱號,理解秦統一的意義和秦始皇鞏固統一措施的作用,初步認識秦中央集權的基本內容。(二)能力目標:會識別圖片,會製作表格。通過合作學習,開拓視野,在開放的環境中獲得知識,在交流的過程中取得進步;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初步分析相關歷史資料。(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師應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維護國家統一觀念的教育,初步認識統一對歷史發展的影響。三、教學內容分析:課標的內容:了解秦兼並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本課地位:統一是中國文明史的重要特徵之一,是中華民族對於人類文明的最大貢獻。本課重點是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教學難點是對「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概念的理解。從初中生的實際出發,方法的訓練比結果的獲得還要重要。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歷代統治者承繼和發展,對以後封建王朝產生重要影響。本課內容在本單元中不但起者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占據重要地位。 四、學情分析: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較濃,學習的積極性較高,喜歡接觸與歷史有關的課外知識,喜歡討論,就所學的觀點進行探討和爭論,思考問題時需要歷史感性材料的支持。一部分學生受當代影視作品的影響,有明顯的不準確表達或偏激的觀點,需要在教學中澄清歷史事實,並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簡單的運用,一部分學生具備透過歷史發現規律的可能,這種可能轉變為現實多取決於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探究程度。教師的課題應充分調動這些學生的帶動作用。五、教學方法:圖示法、討論法、講解法、讀書指導法 六、教具:地圖冊、《戰國七雄示意圖》、秦始皇畫像,獎品若干教學時間:40分鍾(兩課時)七、活動評價表使用要求:1、使用理由:教學目標的實施,關鍵在於課堂的利用效率,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的設計往往達不到效果,問題就在於監督課堂的手段的缺乏,本堂課教學以小組、個人評價表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擴大教師的調控范圍,讓組長也負責,實施中應善於利用此表。讓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2、小組評價表使用要求:組長負責組織組員參與活動,選出學生代表發言。相互交流,交他組評議,課後教師綜合打分。3、個人評價表使用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本課的各項教學要求的個人活動,配合小組內其他組員積極參與討論,交組內成員進行評議。八、學習過程(學生在小學歷史課或社會課上對秦滅六國和秦始皇的史事已有所掌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啟發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較多的活動。)師:在第二主題的學習中我們了解了由於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奴隸制廢除了,封建經濟和軍事力量增強了,逐漸成為七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建議在事先畫好的《戰國形勢》板圖上填上七國的名字)。奠定了後來秦滅六國的基礎。今天,在資料收集的基礎上我們以分小組的形式學習本課。教學過程原因和目的活動一「秦王掃六合」:10分鍾通過製作秦滅六國示意圖的活動,讓學生思考相關問題,了解秦統一的過程。教師:請學生看李白的詩注意區別「六」的兩種讀音和意思。六合:天地四方。六合:地名。課題引自李白的詩。意思是指秦王滅掉了其他六國。師:我們在前一個學習主題中已經學習了秦國的相關內容,同學們想一想秦國的實力遠遠超過六國,靠的是什麼?生:(齊答)商鞅變法,變法廢除了舊制度,建立了封建新制度,秦軍的戰鬥力大大增強。師:對,正是大刀闊斧的改革使時機來臨,請看51頁秦始皇像說一說你所了解的秦始皇(在小學學習的基礎上收集秦王嬴政的資料。)生:分組交流,推薦代表發言,記錄在小組活動標准上,以備查。(1分鍾)學生見解:學生一、課本上的秦始皇畫像,它畫出了秦始皇千古一帝的風貌和神韻。畫像上的秦始皇目光炯炯,虎視眈眈,威嚴而又傲慢的神態,流露出了當年威征六國、一統天下的勃勃雄心;他頭戴冕旒 (冕是古代帝王所戴的禮帽,旒是禮帽前後垂掛的玉串),身穿龍袍,腰佩寶劍,這身打扮顯示了他那唯我獨尊、君臨天下的帝王身分。學生二: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頌揚秦始皇的詩句《古風》,正好是對這幅畫像的生動的寫照。學生齊讀李白的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學生三:秦王嬴政十三歲就繼承了王位,二十二歲親理政事,在這一點上我很佩服他。師:(肯定學生的回答後)假如你是秦王嬴政,你將採取什麼辦法進行消滅六國的戰爭?思考後請回答。學生一:先攻打較弱的小國,再去攻打大國。學生二:先派間諜打入敵國內部,再派大軍去攻打。師:(鼓勵大家多角度思考)總結為秦王嬴政克敵制勝的策略就是1.先打弱國韓國,一個個地消滅,直至統一,2.採用內外結合的方式,從內部瓦解敵國。師:下面請大家來繪制六國統一的順序圖,學生根據課本內容或地圖冊,指出秦滅六國的順序(提示:主要按「遠交近攻」的策略)韓、趙、魏、楚、燕、齊。(小組活動) (2分鍾)教師和學生共同總結: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間,發動了大規模的統一戰爭,滅了六國,完成了統一。利用導入新課時已經填上了戰國七雄名字的板圖,邊講邊擦,按照韓、趙、魏、楚、燕、齊的順序,滅一國,擦去一國的名字,直至六國都已擦去,圖上只剩下了「秦」一個國名。教師可以把板圖上原來的「秦」國名擦掉,改用紅筆在板圖中央寫上一個大的「秦」字,旁邊註上「公元前221年」。 「秦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一大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第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在有的時期呈現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第二,秦的統一,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活動二:「皇帝制度的建立」:10分鍾學生乙以記者的身份作一次采訪,請始皇帝(學生甲扮演)介紹秦朝的機構設置情況師:秦始皇在歷史上的功績不僅僅是稱帝前滅了六國,完成了國家的統一,而且還在於他在完成統一之後,又為鞏固統一制訂和推行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重大措施。專制集權統治的建立便是其中最主要的措施之一。(講這一內容時,讓學生看秦始皇像,並要求學生記憶掌握。)再一次明確角色完成後學生乙(記者)問:請問秦王您怎麼稱呼?學生甲(始皇帝):自我國天下一統,民順政和,昔三皇五帝威震天下,朕應仿效之,就叫「始皇帝」吧。以後天下由子子孫孫世代繼承,二世、三世,永傳萬代千秋。 學生乙問:您打算如何治理社稷江山?學生甲(始皇帝):朝廷內自不待言,朕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別管理行政、軍事、監察。只是地方廣闊土地,閱讀51頁小字,幫朕想個辦法?是沿用分封舊制,還是李斯所言的郡縣制。學生分組討論,暢所欲言,自圓其說即可(1—2分鍾)教師巡視參與。教師提問:眾位有何高見,不妨說來聽聽。學生一:六國初定僻遠之地無人管理,不如請陛下封諸皇子為王;學生二:為免西周分封之禍,使天下太平,只能建立郡縣,皇子功臣給予重賞即可。學生甲(始皇帝):有道理,就用郡縣制吧。教師:下面我們來參加一場競選述職演講,由三名同學競選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個職位,並說明你具備的優勢條件。學生見解:學生一:我將參加丞相一職的競選。丞相是管理行政的,之所以競選是因為丞相位高權重,有成就感,其次,我本人擅長觀察周圍的事物反應靈敏。學生二:我將參加太尉一職的競選,太尉是主管軍事大權的,因為我平時就喜歡打打殺殺的軍事游戲,在班裡是有威信的,我將履行職責。學生三:我競選的是御史大夫,是負責監察的,有我在國家才會安寧,因為貪官污吏最怕我。教師小結:剛才三位同學的發言都很好,我希望他們今後能勝任工作。發揮自己的特長。學生乙小結:中央集權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①最高統治者稱皇帝;②在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全國政事,他們都由皇帝任命;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的長官郡守,縣的長官縣令都由皇帝任免,他們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賦稅,征發兵役和徭役,使西周的分封制在全國范圍內被郡縣制所代替,大大地減弱了地方對中央的獨立性。秦始皇通過這一整套專制集權制度,把全國一切大權控制到了皇帝手中。這種中央集權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請各小組給其他組的發言打分。 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 中央郡縣里亭 活動三:小製作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簡明示意圖,(10分鍾)教師建議學生:示意圖應反映皇帝,中央政權,地方政權的地位及相互關系形式自定,力求科學、美觀。結合活動表現各組、個人填寫評價表附:在中央:活動四:「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10分鍾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存在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如果我們能夠加以適當的補充和揭示,學生就能夠對秦統一後所處的歷史環境和面臨的問題有真正的了解,因而也就能深刻理解秦始皇鞏固統一措施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得失。步驟:1、投影展示戰國時期貨幣圖片,教師補充介紹或說明2、算一算:模擬戰國時期不同貨幣間的兌換3、穿越時空隧道:扮演秦國商人思考問題4、想一想:替秦始皇出招,解決現實問題5、議一議:利用資料,創設歷史情景,發表個人觀點或見解活動過程:1、展示戰國時期貨幣,投影戰國時期貨幣圖片或展示戰國時期貨幣仿製品。 教師:戰國時期,各國貨幣各有特色。齊、燕通行的刀幣,是從實用的刀子變化來的。韓、趙、魏通行的鏟幣,是由古代除草的農具演變而來。楚國通行的蟻鼻錢是從貝殼型的銅幣演變而來的。周、秦用圓形的錢。秦統一六國初期,各國貨幣仍在繼續流通,這就給秦國人帶來了不同貨幣間兌換的現實問題。2、模擬戰國時期不同貨幣間的兌換 教師:(投影展示)假如1個圓形錢換3個鏟幣,4個鏟幣換5個刀幣,2個刀幣換1個蟻鼻錢。提問:(1)1個圓形錢能換多少蟻鼻錢?(2)1個蟻鼻錢能換多少鏟幣呢? 學生:(1)1個圓形錢能換15/8個蟻鼻錢。(2)略。3、提問:穿越時空隧道:假如我是秦國的一個商人,貨幣的不統一可能會帶來哪些不便? 學生甲:貨幣不統一,人們生活不方便,如購物、旅遊、住宿、吃飯,到一個地方要換不同的貨幣,又沒有統一的標准,不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 學生乙:不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大量的貨幣換算很繁瑣。度量衡的不一致,經商往往容易虧本,加劇了商人的經營風險,從而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 學生丙:不利於國家稅收的徵收,影響國家財政收入,挫傷生產者的積極性。 學生丁:不利於國家的統一等。4、想一想:作為秦始皇應該怎樣解決貨幣不統一帶來的不便呢? 學生:我想作為秦始皇應該統一六國的貨幣。如果人們使用同一種貨幣就不會有繁瑣的貨幣換算問題了,也不會有這么多的麻煩。教師:同學們太聰明了。當年秦始皇就是這樣乾的。教師小結:請同學們看書53頁想一想秦統一了哪些制度?(學生回答)教師解釋度量衡具體指什麼?並寫出以下副板書以引起學生注意:度量衡度(長度):尺、丈 量(容量):斗、升 衡(重量):斤、兩
小篆:教師利用秦統一文字示意表指明各國文字差異大,秦統一後小篆成為通用字體,並以方形磚內的文字指出含義:海內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飢人。說明歌頌秦統一天下,鞏固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國家。最後,可以結合課本上秦始皇的畫像、文字「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指出:秦始皇順應歷史的潮流,人民的願望,完成了統一,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他在歷史出了巨大的貢獻。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五、各組統計評價表的得分,推選學生代表,領取獎品若干 破題,明確學習主題 導入新課,新舊知識連接 以圖說史,培養解圖能力,利用活動記載表組織學生參與 開放式提問有助於拓展學生的思維 知識的提煉加工,學會歷史示意圖表 學生填寫個人活動評價表,自我評價機制的使用。 小結本目,突出重點 表演是一種極好的學習方式,貼近生活,響應積極,對現場表演的失誤也應給予鼓勵 競選是初中學生喜愛的形式,可以將歷史形象化、具體化,對其人格成長有益。 鼓勵是學生的興奮劑 小結本目 互評方式加強合作學習 圖文轉化能力訓練,以小組為單位展示有個性的學生創作,體會成功的喜悅。 體驗秦國百姓的生活,在上「統一貨幣」這個環節時引進了創設情景教學的方法從而使歷史課變得更加真實可信,學生也更加喜歡。 分析產生貨幣問題的原因,引起學生思考 具體舉例,加深印象 學生想像力的培養,多角度思考答案。 請小組長給參與學生在個人活動表上打分 附1:小組評價表評價項目參與態度合作能力成果展示總體評價項目滿分10分10分10分30分評價標准小組成員積極參與,組長認真負責小組和諧相處,工作效率高小組成員發言條理清晰,論據充分有力小組團結、活動高效得分本組5分5分5分 他組5分5分5分 附2:個人評價表評價項目參與態度合作能力歸納能力成果展示小組評分總體評價項目滿分10分20分20分20分30分100分評價體系積極參與每一次活動,認真閱讀書籍資料,按時收集整理資料與小組其他成員配合愉快,能積極進行交流,共同探討問題,與同學相互提供所需資料閱讀材料時認真作好筆記,並學會提取自己所需材料,將其按照自己所需進行整理,作到條理清楚能夠通過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獲得的知識,並介紹自己所得所想見《小組評價標准》積極參與,合作愉快,收獲豐富,樂於展示得分自評5101010 他評5101010九、教學反思:成功之處:首先,擬定小組和個人的具體活動細則,使每一個人明確將完成的事,其次,分組活動時步驟明確,先理出要點再安排具體的人物,第三,由於評價體系的明確,本課教學效果明顯,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增強,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協作精神,並加深他們對課本內容的理解。活動課的成敗,關鍵在於有效地組織學生參加所學內容的創新設計,整合教學體系,為教學呈現出新的思路。在本課的設計中,採用四段的方式,從具體事件引發學生興趣,了解統一的重大事件,加深對秦始皇的認識;皇帝制度的建立學生理解較難,採用答記者問的方式,解決課文難點,將知識以學生易於接受的形式表現。學生使用「小組評價表」 和「個人評價表」後,學生學會聽取他人的意見,調整了學習思路,通過合作學習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進一步得到提高。不足之處:第一,學生動手繪制中央集權示意圖是在了解前面內容之後的具體運用,教師應鼓勵學生發揮創造性,盡可能地製作不同形式的圖表;其次,鞏固統一的措施,內容較多,時間上不易控制,就採用突出貨幣帶動其他的設計方式,節省了時間,但文字的統一顯得力量不足。此外,初中生對政治經濟理解困難,教師只有降低標高,盡量使用生活中通俗易懂的詞語,教學效果才會顯現。

D. 秦一統六國後為建立民族共同體而採取的最具深遠意義的舉措是什麼

簡單的來講就抄是車同軌書同文,廢除過去陸國使用的大小不一的度量衡和各國文字,統一使用秦朝的度量衡和小篆。春秋戰國時期因為周天子的威望下降,所以當時的諸侯國各有自己的文字和一套度量衡,不僅使得相互文化交流傳播慢,更導致普通老百姓的民族意識不強,他們會知道自己是哪一個國家的人,但是不會認同是周朝的人

E. 大班教案《中國歷史朝代歌》

夏商與西周

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

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

二晉前後沿

南北朝並立

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

皇朝至此完

F. 秦兵馬俑 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 海門市實驗學校 抓四字詞語

秦兵馬俑》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秦兵馬俑》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小學語文五下第四單元一篇精讀課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再現了中華民族一段強盛輝煌的歷史,表達了作者對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藝術的熱愛。
這篇課文,從兩方面詳盡介紹了秦兵馬俑:一是用詳實的數據說明了兵馬俑宏大的規模;二是從身材體格、衣著披掛、動作神態等方面,准確、細膩地表現了兵馬俑的類型眾多、神態各異、個性鮮明。文中既有說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豐富的聯想與想像,使我們如臨其境,而且深深地體會到字里行間洋溢著的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學情分析
這篇課文條理清楚,語言生動,描寫細致。特別是介紹兵馬俑的兩個特點都用了總分的寫法,學生很容易理解。教學時引導學生多讀,理清課文脈絡,聯系課文內容領會「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清課文脈絡,聯系課文內容領會「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在文中的作用。
3、憑借課文的語言材料,學習第二自然段,感受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聯系課文內容領會「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在文中的作用。
難點:憑借課文的語言材料,學習第二自然段,感受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入,整體感知。
課前播放歌曲《秦王掃六合》
1、學生邊聽邊想像畫面,你腦海中彷彿出現了什麼畫面?指學生說。
2、同學們說的對,歌曲《秦王掃六合》講得就是秦始皇打敗齊楚燕趙魏韓,結束了分裂割據的局面,統一了中國。歷史上空前強大的秦帝國已經成為過去,然而,1973年出土的秦兵馬俑卻把我們帶到了金戈鐵馬、刀光劍影的古戰場,這節課讓我們一起學習第13課《秦兵馬俑》,請大家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下面,就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去感受一下2000多年前浩浩盪盪的地下軍陣---秦兵馬俑!請同學們按自讀要求讀課文,完成相關學習任務。
1、出示初讀要求。PPT2
①讀准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②想一想:這篇課文是從哪兩個方面具體介紹秦兵馬俑的?
2、檢查初讀效果
(1)生字詞語。PPT3:師:這是本課的生字詞語,你們會讀了嗎?
拱形 擎著 銅戈 跪軍吏 模擬 戰靴 隊伍
①指名讀,相機正音。
②指導書寫。
(2)這篇課文的語言很有特色,運用了許多四字詞語,顯得句式整齊,鏗鏘有力增強了表現力和感染力。PPT4
戰車千乘 勇武干練 惟妙惟肖 (多音字)
「戰車千乘」的讀音。師:「乘」這個字有兩個讀音,(PPT打出兩個讀音),當讀chéng的時候,當表示利用某個機會做什麼事時,可以組「乘機」。當讀另一個讀音shèng時,古代稱四匹馬拉的車一輛為一乘:千乘之國。
神態自若 神態各異 若有所思 (再說幾個描寫神態的詞語)
南征北戰 所向披靡 久經沙場 (讀出豪情)
舉世無雙 享譽世界 絕無僅有 (對秦兵馬俑的評價)
自由練讀,指名讀,齊讀。
(3)指導讀長句,引導學生關注寫作方法。(首尾呼應)
1、瀏覽課文,看看課文中哪些地方用上「舉世無雙 享譽世界 絕無僅有」 對秦兵馬俑做出了高度概括的評價,用橫線劃下來,讀一讀。
2、生匯報交流,師適時指導讀。
(1)舉世無雙的秦兵馬俑∕是我國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
(2)秦兵馬俑∕惟妙惟肖地模擬軍陣的排列,生動地再現了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宏偉氣勢,形象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和英雄氣概,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四、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想一想:世人之所以對秦兵馬俑這么高的評價,課文主要從哪兩個方面具體介紹秦兵馬俑的?請你快速默讀課文。
2、學生快速讀課文。
3、交流。(板書:規模宏大 類型眾多 個性鮮明)
4、是哪個句子告訴我們這個信息的?(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人們把這么高的評價給予秦兵馬俑,是因為兵馬俑不僅——生答規模宏大,而且——生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
5、它是一個什麼句?在文章中起到什麼作用?(中心句,起到概括全文的作用。過渡句,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規模宏大,哪幾個自然段寫了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第三自然段應放在上面還是下面,為什麼?
五、抓住「過渡」,感悟 「宏大」。
1、師:這節課我們先來領略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
出示自學要求,學生自學。
(1)自讀第二自然段,找找這一自然段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
(2)你是從哪幾方面體會到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的?
(3)作者採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來說明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3、全班匯報、交流、點撥。
(1)總分
(2)面積大 引讀描寫一號坑的句子,聯系生活感受規模宏大,並引導學生朗讀。一號坑的大,你感受到什麼?讀!
數量多 同學們帶著你們的驚訝讀一讀。
氣勢壯 出示幾幅圖,引讀「一行行,一列列……」這句。(同學們,讓我們帶著自己的想像來讀這句話)
(3)說明方法主要是列數字、作比較、寫感受
4、人們看到如此規模宏大的秦兵馬俑會有什麼感受?(出示句子:人們無不為兵馬俑的恢弘氣勢和高超的製作工藝所折服。)「折服」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而折服?指導朗讀。你能給它換一種說法嗎?並體會哪種說法好。
5、看著這一行行、一列列栩栩如生的兵馬俑,你想到了些什麼?、指導朗讀最後一句。
六、激情升華
同學們想親眼目睹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秦兵馬俑嗎?(學生觀看秦兵馬俑視頻)PPT
總結:讓我們下一節課繼續走進秦兵馬俑的世界,領略千古一帝威震六國,一統天下的雄姿。
六、布置作業:
1、抄寫生詞,熟讀課文
2、搜集秦兵馬俑的相關資料,把自己感興趣的記錄下來,下節課交流。

閱讀全文

與秦的一統的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