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年級上冊《什麼是周長》教學設計
動手實踐,感悟周長
1、摸一摸
(1)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採集的樹葉,選擇一回片你最喜歡的,答先摸一摸它的面,有什麼感覺?(滑滑的)那你們能不能像小螞蟻爬樹葉那樣摸一摸它的邊線。
(2)學生進行摸樹葉活動。
(3)誰願意到前面來說一說你是怎樣摸樹葉邊線一周的?
(4)學生展示,(邊說邊摸)。
2、描一描
(1)剛才你們摸了樹葉的一周,那你能不能把樹葉的一周描下來?(能)請同學們拿出彩色筆,描一描吧!
(2)學生進行描樹葉活動。描完之後,同桌互相看看漂亮嗎?
(3)誰願意到前面來描一描這片大樹葉的一周呢?(找一名學生到前面描樹葉模型的一周)。你能不能告訴大家,你是怎麼描的?(讓學生用手指著,說出從哪裡開始,又從哪裡結束。)拿下樹葉模型,大家看漂亮嗎?
(4)你們和他描的一樣嗎?有不同方法的同學請舉手?(找一名同學再來描一描,說一說。)
小結:同學們都看到了不管你們怎麼描,都是沿樹葉的邊線描了一周是嗎?
『貳』 小學三年級數學什麼是周長的教案
《周長的認識》教案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41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操作中感受、體驗、探索圖形的周長,理解周長的意義。
2.在實際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3.在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教學准備】
教師准備:樹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圓形的鍾面卡片,國旗的卡片,蝴蝶標本等。
學生准備:直尺、線、軟尺,樹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標准五角星、圓形的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巧用「周」字,引導探索「周長」的含義
(一)談話引入
課始,教師採用機動靈活的方式引入「周」字,並板書:周。
師:大家知道這個「周」字是什麼意思嗎?
學生的回答有:一星期、一周;周圍、一圈兒;人的姓氏;等等。
(二)揭示課題
師: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知識就與這個「周」字密切相關。
(教師把樹葉、國旗卡片、鍾面卡片、蝴蝶標本及三角形、正方形、菱形、標准五角星形的卡片貼於黑板)
揭題:我們要研究的就是這些圖形的「周長」。
補充板書:長(完善課題「周長」)。
[巧妙的引入,喚醒了「周長」在學生大腦中的第一認知經驗,激發了學生在此基礎上的大膽猜測,推理和實踐的主動探索的願望,體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三)猜測,探索
師:猜猜看,這些圖形的周長有可能會跟「周」字的哪種意思有關?
生推測:與「周圍」「一圈兒」這種意思有關。
師:那麼,照大家的這種理解,樹葉的周長應該是指它的……?請學生在實物上指出。
(四)歸納認識
師:這些圖形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但它們都有自己的周長。那麼,「周長」究竟是指這些圖形的什麼?能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試一試!
生1:比如三角形的周長就是它三條邊的長度。
生2:周長是一個圖形所有邊的長加起來。
生3:像圓形,沒有直直的邊,它的周長就是它一周的長度。
……
看書對比課本上對周長的描述,在交流中理解「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讓學生嘗試著表達對周長的理解和認識,學生要經歷獨立把自己對圖形周長的零碎的表象認識歸納並表達出來的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
二、操作活動,自主體驗「周長」的意義
(一)談話引入
師:我們有辦法知道上面這些圖形的周長是多少嗎?
生:可以量一量。
師:你有信心測出上面這些圖形的周長嗎?
[實踐出真知,學生只有在操作中才能更進一步體會周長的意義,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新的探索空間和發展空間。]
(二)滲透要求
師:老師為每人都准備了如下一張「智慧小手測量單」,先看一看。
長方形的周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方形的周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樹葉的周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圓形的周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角形的周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圍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角星的周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腰圍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胸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師引導:這里有好多活動是一個人很難完成的,你可以找個搭檔,共同完成這些活動。充分利用你現有的學具和測量工具完成這些活動,並記錄下數據。比一比,哪些搭檔配合得默契,完成得更多!
『叄』 新蘇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周長是多少》教案教學設計
數學活動課,無可避免地有著一個共性——熱鬧。生動有趣的情境,五花八門的學具,足以讓孩子們「小臉通紅、小手直舉」,教師更是在教學設計上費盡了心思,所以很多活動課,乍一聽都是成功的,可仔細品味,總覺得似乎還不夠味,或者說聽完之後味道便散了,有時甚至難以再憶起,那麼能否有一種味道留於唇齒之間,憶之彌香呢?在《周長是多少(實踐活動)》的教學中,我作了一些嘗試,嘗試在活動中讓學生感受一種溫暖的美麗,嘗試在活動中讓學生體會一種策略和一種思想。
案 例
課前游戲
反口令:坐下,起立,坐下,坐下,起立,下課,(班長:坐下)
師宣布游戲結束,微笑問候。
【點評:笑是溫暖的,學生從未嘗試過用微笑來問候,覺得新鮮有趣之餘,更是在和教師微笑著對視的那一刻拉近了師生的情感距離。】
活動一 想一想
1.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
師出示小黑板,露出圖形的一部分,讓學生猜是什麼圖形。
出示長方形和正方形。
指名回答:怎樣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正方形呢?
【點評:猜圖形,一下子就能吸引學生的全部注意力,調動起學生的參與熱情。】
2.其他圖形的周長計算。
(1)量線的長度求周長
師:同學們學得真棒,陳老師送你們一個禮物。
師出示紅線(長100cm)圍成的心形。
師:希望你們能用一顆裝滿愛的心認真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認真對待學習的每一天、每一堂課。
問:那這顆愛心的周長是多少呢?
指名回答。
師將紅線拉直,拿出較長的尺(50cm),請學生說量法。
師拿出較短的尺(20cm),請學生說怎麼量。
師:那如果尺子更短一些,該怎麼辦?
師: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要善於「變」(板書),變一種想法,變一種做法,很多本來復雜的問題通過轉變就會變得更簡單、更巧妙!我們學數學不光是學做幾道題,而是要學會怎樣更靈活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點評:這個環節中教師利用一顆紅線圍成的愛心進行了愛的教育。量紅線長度時,教師故意設計了尺比線短的情況,滲透「轉變」這一解題策略。】
(2)平移求周長。
師出示P69量一量的左圖。
問:它的周長怎麼求?
小小組討論,匯報。師演示平移過程。
出示量一量的右圖,同上教學。
問:這道題和前面一道題有什麼不同?
師:剛才兩個圖形通過邊的移動,求周長就變得非常簡單了。
【點評:本來復雜的圖形,通過平移,「變」成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到了「轉變」在解決問題中的重要作用。】
活動二 擺一擺
師:陳老師覺得,學會合作也能讓我們更快更好地解決問題,下面一個活動就需要小小組合作,看哪一組最會合作,完成得最快。先聽好要求,每組都有10根3cm、10根5cm的綠色紙條,請每個同學圍出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並口算出它的周長。同組同學盡量不要擺得相同,擺之前一定要先商量好哦,開始吧。
『肆』 新蘇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周長是多少》教案教學設計
《周長是多少》教學設計
課題: 《周長是多少》 授課老師: 授課內容: 教科書第 46~47 頁。 教學目標: 1. 通過實踐活動,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我處的認識和對圖形周長含義的理解, 進一步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在操作實踐、交流討論和解決總量的過程中培養創新意識,發展數學思考及合 作交流的能力。 3.培養學生喜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周長的計算公式。 教學准備:掛圖、學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談話:同學們,前幾節課,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還學習了周長的概念。 幻燈展示:指出下面圖形的周長。P1 今天老師要和同學們一起學習計算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 出示課題:周長是多少 P2 二、操作實踐,解決問題 1、讀一讀: 學習目標 P3 (1) 、進一步讓同學們掌握周長的計算。 (2) 、通過觀察,動手操作計算等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用平移 的方法巧算周長。 (3) 、開拓思維,計算周長。
3 厘米
3 厘米
7 厘米 3 厘米
學生操作,匯報交流。 2.比一比 (1)談話:同學們都自己動手求出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老師這里有兩個圖形(多 媒體出示) 同學們見過這樣的圖形嗎?先估計下:哪一個圖形的周長長一些?請同學們驗證下自己 的猜測。 學生嘗試測量計算,並在小組內交流演算法。 ①你是怎麼想的? ②准備怎麼算?
5 厘米
4 厘米
6 厘米 5 厘米
提示: 這兩個圖形不是規則的正方形和長方形: 進行如下轉化:
5 厘米
4 厘米
6 厘米 5 厘米
轉化後,周長變了嗎? (PPT 動畫演示:這兩個圖形轉化為長方形、正方形的過程) 指名匯報,教師板書。 (2)這是什麼圖形(長方形) ,它的周長是多少?,說一說你有什麼發現? (3)學生完成計算過程。 3.畫一畫 一個不規則的跑道,如下圖(PPT 展示)
a
20 米
b c d
20 米
你能算出它的周長嗎?你是怎樣想的?告訴大家。 三、練習小結。 1、完成 PPT 中的兩個趣味題 2、通過剛才的四個活動,你對周長又有哪些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