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學反思怎麼寫
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的區別:①教學案例與教案:教案(教學設計)回是事先設想答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②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並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③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並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誌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
⑵ 湘教版三下科學怎樣預報天氣教學反思
充分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圖片、視頻和背景音樂的運用,既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內也能更加容直觀地把教學中的抽象概念直觀化、具體化,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總結經驗是為了學會教學,通過以上反思,可以使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豐富自己的內涵,增強自身業務技能,適應教學中時刻變化的新情況,成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湘教版三下科學怎樣預報天氣教學反思
⑶ 湘教版四年級下冊科學誰運動得更快教學反思
1.讓學生體驗快慢,獲得感性認識
課改要求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獲得學習經歷的體驗。在快與慢的比較環節教學中,我嘗試把學生分組帶到操場開展運動快慢的小比賽,每位學生都參與到其中。學生分組,有人跑、有人計時、有人發令、有人記錄。採取兩種比賽方式,第一種,比1分鍾內跑的米數的多少;第二種比跑完60米用的時間的多少。每個人感受自己的相對快慢。
2.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學生跑完後再回到教室,比較分析那位同學運動的快,並提出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相同時間看路程的多少,相同路程看所花時間的多少。再此基礎上,我提出問題:如果兩個物體運動時間不同,所經過的路程也不同,這時,我們如何比較他們運動的快慢?有學生說:將時間化成相同,看兩者的路程多少,這是可以的。有同學說:將路程化成相同,看所用時間的多少,這也是可以的。我再問: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學生陷入了沉思中。我啟發說:就時間相同而言,既然可以放大,那麼能否縮小呢?有學生就說:可以的,將他們都化成1分鍾或1秒鍾,看在這1分鍾或1秒鍾內兩個物體各自運動的路程是多少,也是相同時間看路程的一種方法。我肯定他的說法,並指出:將每小時、每分鍾、每秒鍾等成為單位時間,剛才的方法也就是看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所經過的路程的多少。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就是物體運動的速度。
3.列舉生活實例
教師在課堂上列舉生活中表示快慢的應用,引導學生多舉一些生活中的實例,可以讓他們知道科學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廣泛的應用,會激起他們對科學的學習興趣,因為要使學生學會你這一科,先是讓學生喜歡你這一科。
4.積極提問,貫穿課堂始終
要想學生40分鍾內都會專心聽你的課那是不可能的,他們或多或少會開小差。這時採用提問的方式的話,就會使學生的精神一下子緊張起來,並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問題。不能只提問一些選擇性的問題,因為這樣他們思考的空間就會很小,這樣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另外,提問要有均勻性,不能反復提問某個學生,這樣會使其他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消退的。提問要准確,多用短句,學生易理解。
⑷ 湘教版二年級下冊語文識字4多音字教學反思
《識字四》選了三組成語,藉助成語識字、寫字,而成語對學生是初次見面,十分陌生、抽象。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感知成語的特點,培養收集成語的興趣,對學生終身學習尤為重要。現就「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教學的三個環節談談。
一、生動有趣的故事導入
教師:請看圖聽老師講《坐井觀天》的成語故事。講完後問:你聽了故事知道了什麼?
生1:青蛙坐在井裡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天。
生2:其實天無邊無際。
生3:因為青蛙坐在井裡,所以看天很小,要是從井底出來就會看到無邊無際的天。
教師:孩子們都說對了,這只青蛙在井底看天,目光這么狡小,真是太可笑了,成語王國的趣事還有很多很多你們想聽嗎?
二、師生表演成語故事
課前我准備了「尺子」和「寸」的頭飾,並訓練了兩個同學表演「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成語故事。
教師:請欣賞成語故事表演。
尺子和寸帶上頭飾出場了。
尺子說:「嘿,寸啊!你看你那麼小,一點用處都沒有,比起我來,可差遠了!」
寸說:「尺子哥哥,是的,你的確比我長,可是在量極小的東西時,你的用處就不如我了;你是很長,可是量很長的距離時,你的用處就比不上你更長的東西了」。
學生:拍手鼓掌。
教師:大家都來當字典博士,看看該怎麼勸勸他們。
博士1:尺有優點,可以量較長的東西;也有缺點,量小的東西就不行了。
博士2:尺子有優點,但別瞧不起寸啊,你量極小的東西就要寸呢?
博士3:你們都有自己的優點,也都有缺點,不能夠再吵了!
博士4:如果你們量長的東西用尺子,量短的東西用寸,相互配合取長補短不就更好了。
教師點撥:四個字典博士都有各自的見解,都勸了「尺」和「寸」,我們每個人也是這樣,都有自己的優點,也有自己的缺點,誰來結合班上的實際談談?
生1:我們班的康勝霖不守紀律,但他書寫好。
生2:楊睿語文差,但舞跳得好。
生3:劉橋學習好,羅佳幹部當得好……我呢畫畫,數學可好啦!
……
教師:孩子們爭先恐後結合班上的例子談得很多,我們要多看別人的長處,多向別人學習他好的地方。
教師:(出示: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成語故事的教學還有很多,你們還知道哪些呢?
三、進入成語王國
這時學生興趣盎然,故事會推向高潮,大家在班內、小組內講了許多故事。
如:「亡羊補牢」、「盲人摸象」、「濫竽充數」、「守株待兔」、「畫蛇添足」「撥苗助長」。
【評析】
1、教者通過講故事,讓學生表演,激發了學生學習成語的興趣。
2、兩個學生對成語故事的表演這樣寓活動於成語的理解中,對成語特點的理解難度大大降低,還讓學生懂得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並能從中受到啟發,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3、通過成語王國趣事多,把收集資料、講成語故事推向高潮,增強了學生語言的積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