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兒小班數學復習1-6的數數教學反思
讓幼兒愛上學習數學,首先要啟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首先要給幼兒建立數學認知,把數學生活化、游戲化、兒童化,最重要的是趣味性。
▋有意識的進行數學教育
通過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情,使孩子不知不覺中接觸到數字「1」的概念。例如在給孩子喂飯的時候,可以說「寶寶乖,先吃一口,再吃一口」,這樣子對孩子日後數字教育會有很好的啟發作用。
▋和孩子做游戲互動
游戲室孩子最喜歡最能接受的學習方式,也是最有利於親子關系的方式。例如,和孩子爬行比賽,或者比賽撿東西的游戲等。通過游戲,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動手和運動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孩子的注意力、觀察力、耐力和競爭意識,對孩子以後的成長發展非常有好處。
▋教孩子做比較
數學啟蒙除了數數,還涉及到圖形幾何、時間空間、邏輯推理、比較分類等。家長們藉助生活中的事物,教孩子大小比較、形狀配對知識。例如吃飯時讓孩子比一比誰的碗更大,裝的東西多,甚至可以引導孩子動手操作一下,怎麼才能裝滿它。
▋教孩子數數之前要懂的
很多父母一提到數學啟蒙,就想到教孩子數數,其實數數隨時都可以進行,並不單純讓孩子背數字,而是讓孩子理解數字。在教孩子數數前,家長應該多引導孩子觀察生活中的事物,了解到大小快慢、輕重高矮等的不同,然後才引導孩子去認識數字1234,理解數字。
啟發孩子對數學的興趣,不僅是數數和加減,要更多地聯系實際,讓孩子去發現生活中數與形的關系,並引導孩子理解和運用抽象數字後的實際意義,將數學與他的日常聯系起來,這是父母給孩子做數學啟蒙需要思考的,也是最恰當的方式。
Ⅱ 【經典】教學反思「反思點」在哪兒
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學反思被視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要素。許多學校倡導教師寫教學反思,但一些教師寫的教學反思就跟記流水帳一樣,只是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一些簡單的描述,再加上一些泛泛而談的教學評論,缺乏對教學現象和教學本質的深度思考,因而成效並不大。哪些內容是值得深入反思的?怎樣才能進行深度的反思?也就是如何尋找到教學反思中的「反思點」呢?我們以案例分析為主要形式,加強同伴之間的合作和交流,進行集體反思,在互相探討的過程中找到「反思點」。
反思之一:反思教學細節,尋找自己已有的經驗和行為與新課程理念的差距,不斷提高對新課程理念的認識和理解。
一位老師教學37+5,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學生說出了很多計算方法,教師臉上閃耀著興奮和自豪。這時候,又有一個學生舉手,教師遲疑了一下,最終還是讓他站起來回答,這位學生說:「老師,黑板上37+5=42,你寫成43了。」教師臉上頓時暗了下來,「哦」了一聲,轉過身把黑板上的題目改了。忽然這位老師又想起了什麼,說:「××雖然平時上課不太積極,但是今天卻很細心,我們表揚他。」學生聽著老師的口令,機械地「啪啪啪」,響起了幾聲掌聲,××臉上也不知是什麼表情坐下了。
一位老師在反思中認為:這位教師已經認識到激勵性評價的重要性,但只是把它作為自己實現新課程的一種點綴,而不是發自內心地、由衷地贊嘆,教師在表揚的同時有一種「高高在上」的評判味:你平時學習是不認真的,今天也沒有動腦筋。學生聽後的感想如何呢?因此,給學生以激勵性評價,不能只是停留在口頭,或者是在需要做時才做的一種裝飾,它需要時時滲透在教師的教育思想中,處處落實在教師日常的教學行為之中。當教師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已經不需要提醒的時候,新課程倡導的「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才能真正深入到我們的教育之中。
反思之二:反思不成功的教學案例,尋找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的差距,促使新課程理念向教學行為方式的轉變。
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統計」時,一位教師創設了「給猴子喂各種形狀餅干」的動畫情景。他的設計意圖是:第一次課件演示,使學生產生統計的需要;第二次課件演示,學生因來不及計數而產生記錄的需要,並在各種記錄方法的比較中引出畫鉤的方法再次統計;第三次課件演示,讓學生運用畫鉤的方法再次統計。但在課堂上,效果並沒有如老師所期望的那樣。有一些學生記錄幾個後就「罷工」了,而且在交頭接耳,根本不看屏幕,顯出很不耐煩的樣子。
課後,我們組織教師進行了研討和反思:為什麼教師精心設計的多媒體課件並沒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呢?課堂中學生的感受是什麼呢?我們找來兩個學生問了一問。學生回答:「我知道三次的餅干都一樣,所以答案和前面一樣的,不需要再看了。」確實,三次課件演示的情節同出一轍。通過調查和討論,老師們在反思中認識到:這位教師注意了課件資源的多次利用,力圖使學生的學習需求越來越強烈。但沒有考慮到相同課件演示的「重復」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怎樣的演示才能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呢?老師們紛紛說出自己的意見:可以變換一下演示形式,將課件情景中出示的餅干改變形狀、改變數量、改變順序,讓學生「不可捉摸」,從而能將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課件之中。教學手段是為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服務的,教學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感受。
反思之三:反思有爭議的教學案例,對教學行為進行不斷追問,不斷促進自我行為的改造和重塑。
這是一節新課程課堂教學觀摩課,教學內容是分數和小數的互化,執教老師出示了很多典型性的分數,提問:怎樣把分數化為小數?學生回答:用分子除以分母。計算後教師再提問:根據計算結果如何進行分類?學生很快把這些分數分為商是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兩類。教師第三次提問:請你猜一猜,分數是否能化為有限小數和分數的什麼有關?通過討論和引導,學生一致認為與分數的分母有關,然後在教師引導下,繼續探究與分數的分母有怎樣的關系。整節課的教學如行雲流水,絲絲入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著一次又一次的探索。
針對這一節課的討論,形成了兩種意見:一種認為,在這一節課中,學生探究目的明顯,參與程度高,目標達成度也高,教學效果很好。而另一種意見認為,在這一節課中,教師的著眼點過於指向引導學生得出分數能否轉化為有限小數的結論,學生的探索始終是在教師預先設定的框架內進行,至於為什麼要進行探索?怎樣找到探索的方法?學生都很茫然。在這種貌似自主的活動中,學生缺乏明確的自我學習意識和目標,思維處於被動狀態,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很難培養。
在爭論之後,我們引導大家學習了數學家吳文俊先生在談21世紀的中國教育時曾說過的一段話:學校所給的數學題目都是有答案的,已知什麼,求證什麼,都是清楚的,題目也一定做得出來。但是到了社會上,所面對的問題大多是預先不知道答案的,甚至不知道是否會有答案。這就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學會處理各種實際數學問題的方法,但要做到這一點,光靠邏輯推理是不夠的。經過爭論和學習,老師們的反思深刻了,認識清晰了:課堂中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的規律,更重要的是需要掌握遇到實際問題如何解決的能力,教師應該讓學生的視角從狹窄的思維中解放出來,更多地提供教學情境,讓學生親身經歷活動中的各種問題,不斷嘗試,不斷探索,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養成反思的習慣,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及時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自覺體驗和不斷完善自己對教育的理解,並與他人進行溝通和交流,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
Ⅲ 小班數學活動《好朋友在哪裡》教學反思
設計意圖:本次活動是小班計體美教研組的三研課,由於一研課、二研課上得比較完美,到了三研課就完全打破前面的模式,重新設計。一研課、二研課時教師先集體講解,認識一樣多、多和少,幼兒再動手操作。三研課就改成先讓幼兒動手操作,在幼兒自己操作中體驗到一樣多、多和少,這時教師再引導幼兒認識一樣多、多和少。另外考慮到幼兒正處於數學學習的啟蒙時期,學習的特點離不開具體豐富的生活經驗,我們組織的數學活動在內容的選擇與操作方面離不開生活實際,教學演示材料與操作的材料都結合生活。《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要選擇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和事物,強調了幼兒園數學教育必須回歸生活與幼兒生活實際密切溝通,以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在本次活動的過程中材料的運用方面充分考慮了幼兒的這些特點。
活動感受與反思:
一、從感興趣話題引入,注意數學與生活聯系
認知心理學和建構主義認為,當孩子的學習材料是他們所熟悉的並感興趣的事物的時候,他們就會主動地去嘗試,並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方法對其進行創造。愛小動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本次活動我結合孩子愛動物的這些特點,設置教育情景小動物來做客,導入語:「今天來了很多的客人老師,小動物們也來做客了。」讓孩子對小動物的做客產生興趣,另外通過游戲讓孩子感受數學就在身邊,促進孩子的參與熱情與探究慾望,獲得親身的體驗。
二、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孩子特點層層深入
從幼兒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孩子主動學習、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層層深入讓孩子輕松學習。活動剛開始教師請幼兒給小兔排隊,再給小兔吃蘿卜,以一一對應的方式請幼兒比較兩者的數量關系。直接地操作圖片,深入淺出的提問很快吸引了大部分孩子的注意,「是不是每隻小兔都有蘿卜吃?」幼兒很快就理解了「小兔和蘿卜一樣多」。接著仍以一一對應的方式比較猴子和桃子的數量,「是不是每隻小猴都有桃子?小猴和桃子誰多?誰少?」孩子的興趣很濃厚,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這對他們沒有難度,孩子們很快發現小猴多,桃子少,教師在一旁鼓勵孩子回答完整就可以了。然後,又請個別幼兒到黑板上演示教具,仍以一一對應的方式比較小雞和蟲子的數量,在前面操作的基礎上,幼兒很容易就理解了小雞和蟲子多少關系。通過層層深入、合作交流突破難點,讓幼兒易於理解與接受。
三、關注學習方式,讓孩子在操作中主動學習
教師努力為孩子營造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引導孩子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活動開始教師就安排幼兒自主操作活動,讓孩子在操作中自主探索,通過自己給小動物排隊,給小動物餵食,來感知動物與食物兩組數量的多少關系。在操作活動中創設了一些游戲的情境,把擺放材料變為有趣的手腦並用活動,使幼兒能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反復操作而不感到枯燥與乏味,提高學習的興趣與效果。
整個活動體現了以孩子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和諧師幼關系,絕大多數幼兒能夠主動參與學習,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但在活動中也出現了一些不足的地方:活動的最後延伸活動「送給教室里的猴子送桃子」,教師沒有事先考慮清楚游戲的細節問題,如:小猴的隊伍里沒有紅旗,幼兒不知從哪只猴子送起;在讓幼兒操作前,教師應示範一下如何給牆壁上的猴子送桃子,幼兒有些不知所措,這一環節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整個教學活動顯得有些「虎頭蛇尾」。
Ⅳ 小班這是我的家數學.方位教學反思
引導將有關聯的物品擺放在一起,聽說小三班的小朋友可會整理房間了,老師個別指導:小朋友,睡覺的時候我們會用到它們,小貓的家(廚房和卧室等),你們想不想知道是誰寫來的信,你們看我還有這么多東西沒整理好呢。幼兒找關聯。這又是什麼呢,小兔該怎麼辦呀?(枕頭)那枕頭和什麼有關聯呢,要愛惜,要請你們幫我把有關聯的物品放到一起,請徐老師帶小朋友們來我家吧?(觀看視頻,旁邊還放了梳妝台,你好:
1,在體驗物品對應關系的基礎上,原來要把有關聯的物品放在一起:我們幫小兔妮妮整理好了房間?整理房間的時候要注意了:「今天早上我接到一封信,發展幼兒的邏輯性推理能力,並提問,這里漂亮嗎,不要把小花貓的東西弄壞了,這是廚房,你在家嗎、能夠排除簡單的干擾,所以枕頭和床是有關聯的,它做的對不對呢。(徐老師。
小朋友要把東西擺放到該擺放的地方,小貓頭飾一個,我們一起跳個舞吧,並念出信的內容、鼓勵幼兒大膽?你們願意幫助小兔整理房間嗎:「這是什麼呢,我是小花貓?它應該擺放在哪裡.
1。如果大家都願意,看看都有哪些物體弄亂了呢。
2:
PPT《小兔的家》。
活動准備。這是誰的家、引起幼兒幫忙整理房間的願望?(讓幼兒操作。
教師,你們願意幫小花貓搬家嗎,我在家、導入部分
出示PPT,這是餐桌,我真是太高興了?」小貓、完整的講話,你們看。教師,再來看看這邊,現在我來介紹一下我的家吧,看看它在家干什麼,這個是我的書架,發展幼兒的邏輯性推理能力,有我睡覺的床。
教師,所以想請大家一起幫我搬家並整理房間,找到有關聯的兩個物品、在體驗物品對應關系的基礎上,快過年了,三首音樂
活動過程、找關聯:「小花貓。
2,這樣才能整理整齊,這是卧室,謝謝你們?你們知道這是誰的家嗎:「來了,來了。)
二?(願意)然後帶孩子去小花貓家?(觀看課件至小兔打亂家裡後暫停?我們一起進去看看這到底是誰的家。
小貓。我們來問下小兔妮妮我們做的對嗎,不知道小朋友願不願意呢,並問幼兒為什麼要把它放到這里)
2,並提問,可是新家還有一些東西沒搬完,能夠排除簡單的干擾,它做的對不對呢、幼兒幫小貓搬家並整理房間。
3,有關聯的物品才能擺放在一起?」出示信,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至小兔接完電話。
1、幫助小貓搬家並整理房間,兔媽媽要回來了:
一,信一封,並和小兔說再見)
三?我現在請小朋友來找找它和誰是有關聯的,它在家干什麼、小兔驗證是否將有關聯的物品擺放好,應該把它放在哪裡?」小朋友真棒。你們來了呀?)
(然後課件繼續、小貓驗證幼兒是否擺放正確:「小朋友們都整理的很好!)小朋友,找到有關聯的兩個物品。
3,我要搬新家了活動目標
Ⅳ 怎樣判定三角形全等ASA教學反思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AAS)教學反思
[授課流程反思]
新課導人要注意培養學生合情合理的邏輯專推理能屬力、語言表達能力,規范書寫證明過程。
[講授效果反思]
教學中應使學生正確的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並能用她來解決實際問題。教師應注意及時了解學生掌握判定三角形全等方法的過程。
[師生互動反思]
本節課通過情景引入問題,讓學生親身體驗、動手操作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整個探索過程,不僅是教師引導學生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顧及全面、充分准備好自己的心理提升。
Ⅵ 怎樣判定三角形全等 教學反思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以下是我個人見解,希望可以幫到你: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在回顧全等三角形判定(除了定義外,已經學了四種方法:SAS\ASA\AAS\SSS)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特殊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方法,讓學生充分認識特殊與一般的關系,加深他們對公理的多層次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動手操作、剪拼、翻折平移、推理證明的數學方法,一步步培養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整節課讓學生從畫幾何圖形,剪拼,翻折平移,起到了較好的作用,學生更加清楚直觀,以及學習推理證明的方法。
一、教學設計:
復習引入→探索HL→證明HL→實踐應用→推出定理→課堂小結
【復習引入】
本環節想要通過思考「兩個三角形全等需要哪些條件?」復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再給出兩個直角三角形Rt△ABC和Rt△A』B』C』,請學生來口述分別以SSS,SAS,AAS,ASA為依據,應補充的條件,鞏固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探索HL】
通過上一個環節的回顧,讓學生思考當條件為「∠C=C』,AB=A』B』,AC=A』C』」,符合條件的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從而強調對於一般的三角形而言,SSA是無法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的。
因此,繼續補充條件「∠C=C』=Rt∠」,此時,△ABC和△A』B』C』全等嗎?讓學生思考並證明,從而引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判定方法——斜邊和一條直角邊對應相等的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並提出需要注意的點。
【證明HL】
利用已知的條件「∠C=C』=Rt∠,AB=A』B』,AC=A』C』」,根據勾股定理,計算可得BC=B』C』,從而依據」SSS」可判定△ABC≌△A』B』C』,這是方法一。
方法二則是希望學生能觀察到∠C和∠C』都是90°,因此相加等於180°,是一個平角。再則AC=A』C』,可將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三角形,再根據斜邊相等可得出,所拼的三角形是一個等腰三角形,從而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證明。
【實踐應用】
通過一系列的練習,鞏固學生對HL的認識和應用。
再給出書本例題,由於學生讀題能力較弱,因此給學生時間自己讀題,思考。例題的證明是HL的直接應用,引導學生提取題中的條件,若要證明點P在∠AOB的角平分線上,則需要什麼結論?
學生很快提出要連結OP,證明∠AOP=∠BOP即可說明P是∠AOB的角平分線。那麼要證明∠AOP=∠BOP,則需要利用HL證明△DOP≌△EOP推出。
【推出定理】
由例題的證明得出角平分線性質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內部,到角兩邊的距離相等的點在角的角平分線上。
【課堂小結】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這是僅適用於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通過HL得出角平分線性質定理的逆定理,是本節課的所得出的重要結論。
二、教學設計中的不足
1、學生在復習「SSS」的時候已經提出對於直角三角形我只需補充兩條邊的條件即可。而我在課堂上,沒有重視學生的生成,可以順著學生的思路,補充兩個條件:①兩條直角邊;②一條直角邊和斜邊。若補充①,可根據SAS直接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若補充②,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證明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直接引出HL。
2、在【應用實踐】環節,還是給出較多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的辨析,有些重復,並且沒有突出重點,還容易讓學生混亂。因此,可將其中的某些練習刪除,保留更多HL的應用證明。
3、課本例題經過分析之後,沒有在黑板上板書完整的證明過程,沒有突出板書的示範作用。同時,對於學生書寫的落實不夠,學生缺少獨立書寫的時間和機會,也導致了學生作業完成格式不規范的原因。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對例題分析完成之後,應給予學生一定時間書寫證明過程。
4、在課堂的整體教學中,太過心急。學生沒有及時反應時,就急忙對學生進行引導,給予學生思考時間不足。並且,在課堂上總是搶學生的話,啰啰嗦嗦講個不停,不但沒有對學生進行需要的引導作用,還擾亂學生讀題的注意力和思考的思路。
5、啟發性、激趣性不足,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易集中,課堂氣氛不能很快達到高潮,延誤了學生學習的最佳時機;
6、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時機控制不好,導致部分學生不能有所收獲;
7、在評價學生表現時,不夠及時,沒有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喪失激起學生繼續學習的很多機會。
三、對課堂教學的改進
1、在今後的教學中,對於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還需多多向前輩討教學生,碰到比較難處理的地方也可向周邊老師學校討論,設計更清晰的教學流程,不能含糊,生硬的壓給學生。
2、關於課堂板書,分析過程寫明之後,還應該書寫完成的證明過程,示範給學生。因此,可以在分析完成之後,請學生打開隨堂練習本,與老師一起書寫證明過程,最後展示書寫規范並美觀的學生作品。
3、在日常教學中應注意自己的提問有效性,盡可能減少課堂中不必要的話,精煉並簡潔課堂教學語言,避免習慣的養成。
望採納,十分感謝。
Ⅶ 幼兒園中班數學旋轉木馬邏輯推理教案及反思
幼兒園教案:旋轉木馬 教師:屈老師 設計思路: 春天是個萬物復甦、外出郊遊的好時節。在前期的親子活動中,孩子們都有春遊和玩游樂園的快樂經驗,借著孩子們的這份熱情,我選取了名曲《杜鵑圓舞曲》,以其特有的優美風格與旋轉木馬的特點進行匹配,讓幼兒在欣賞和表現中,感受三拍子音樂優美、舒緩的風格並加以動作表現,體驗春天裡和同伴遊玩的快樂感受。 由於三拍子風格的樂曲孩子們平時接觸的較少,為了提高幼兒感知、欣賞、理解、表現音樂作品的能力,我通過多次不同要求的欣賞(傾聽、視頻等)、藉助樂器幫助掌握節奏進行表現、手腳動作的豐富以及老師的示範等方式,深入的讓幼兒與樂曲進行互動,提高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從而發展審美情趣。 活動目標: 1、在看看、聽聽、說說、跳跳中感受三拍子音樂的優美、舒緩,並大膽想像,用較匹配的動作表現旋轉木馬的動態。 2、體驗與同伴在游樂園遊玩的樂趣,感受音樂活動帶來的快樂。 活動准備:音樂《雙層汽車開來了》、《杜鵑圓舞曲》;課件(游樂園、旋轉木馬視頻);三角鐵。 活動過程: 一、導入: 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一個有趣的地方,看(出示幻燈 一) 1、你們去過游樂園嗎?游樂園里有些什麼好玩的東西? (老師對於幼兒的回答進行小結和提升) 啊,游樂園里有那麼多好玩的東西,讓我們乘著雙層汽車出發吧! 二、復習歌表演《雙層汽車開來了》 跟著音樂進行歌表演「雙層汽車開來了」。關注幼兒扮演不同角色的動作。 三、律動:「旋轉木馬」 一)欣賞音樂 1、幼兒欣賞音樂一遍 ——先到什麼地方去玩呢,請你們來用小耳朵聽一聽,猜一猜,老師可能要帶你們去玩什麼。(欣賞音樂「杜鵑圓舞曲」) ——你覺得老師可能帶你們去玩什麼了?(旋轉木馬)為什麼? ——這個音樂聽上去感覺怎麼樣的?(溫柔的、舒緩的、優美的,就像旋轉木馬轉動起來的樣子。) 2、播放幻燈二,配以音樂。 ——我們來看看,老師到底要帶你們去玩什麼。(旋轉木馬的視頻) ——你看到的旋轉木馬動起來是怎樣的? 二)嘗試用動作表演 1、播放音樂,幼兒做小木馬動作。 ——老師還是給你們剛才那段音樂,讓你們的小木馬動起來。 老師個別觀察與指導,引導幼兒用不同的動起來的動作。 2、欣賞同伴表演。 老師關注不同動作的孩子,並請他們來表演。 ——她剛才是怎麼動起來的?我們跟著她一起來動動看。 小結:原來,一上一下,就能讓小木馬動起來。但是,我發現,有的小木馬動的快,有的動的慢,那怎麼辦呢,我請一個小樂器來幫幫忙。 3、用三角鐵幫助幼兒掌握三拍子節奏。 ——我們請三角鐵幫幫忙,只要三角鐵敲一下,我們就動一下,這樣我們的小木馬就好像在跳舞了。 4、豐富手上的動作。 ——除了剛才的動作,手上還可以有什麼其他的動作?手還可以放在哪裡?你來做做看。 關注不同動作的孩子。 5、幼兒再次跟著音樂動起來,教師敲小鈴。 ——我們再來聽著音樂動起來,看看哪匹小木馬動作優美。 6、啟發幼兒想出更多的腳上的動作。 ——小木馬除了一上一下的動起來,還可以怎麼動呢? 老師觀察引導:她一邊旋轉一邊一上一下的呢;還可以走動起來呢。 討論:發現有的孩子旋轉起來頭會很暈,怎麼辦? 7、欣賞老師表演旋轉木馬。 ——看見你們表演了,我也想來表演表演了。 ——我表演的好嗎?我的小木馬又能轉又能一上一下。想不想跟我學一學? 8、幼兒跟著老師一起跳起來。 ——讓我們的旋轉木馬一起轉起來。 四、歌表演:雙層汽車開來了 ——時間不早了,游樂園要關門了。聽,雙層汽車又開來了,我們上車嘍! 歌表演《雙層汽車開來了》 【更多幼兒園教案盡在:屈老師教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