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記承天寺夜遊賞析
本文寥寥數筆,攝取一生活片斷,敘事簡凈,寫景如繪,行文自然,宛如行雲流水,無絲毫刻意為文的痕跡。文章雖短,卻具非凡藝術魅力,同時也揭示極其深刻之人生真理,算得小品文中的極品。但世人對文章每多誤解(蓋有餘秋雨這樣的故意誤讀,見資料),即權威編定之教科書及教參亦不能例外。
「烏台詩案」後,蘇軾以軟禁犯人的身份到黃州,他杜門深居,參禪禮佛,盪滌心靈的塵垢;融入自然,欣賞天地之大美。一個新我終於破繭而出。他深深地感到士人以「道」抗「勢」的荒謬。他感嘆「我生天地間,一蟻寄大磨。區區欲右行,不救風輪左。」「譬之於蟻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蟻右去,磨疾而蟻遲,故不得不隨磨以左回焉。」
解脫自由的生活,精神上的變化,反映到詩文上,即以儒家入世精神自勵,關注社會民生而變為超曠放達。曠達不是逃避生活,而是直面生活後對生活的一種審美化消解。蘇軾黃州後期之精神境界實已上升至審美境界,觀其後來起而復用之後,實已「不吝情去留」,在官則為民辦事,小人當道則馬上上書請去,既自被貶惠州,亦自瞭然不痛。
全文分三層,第一層敘事。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已經四年了。這天夜裡,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沒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篤厚。當晚,張懷民也還未睡,於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這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
第二層寫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揮想像: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游盪,於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於,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氣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
第三層便轉入議論。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可是有此閑情雅緻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閑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閑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略,豈非快事!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當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貳』 《記承天寺夜遊》 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的要求:
1. 通過兩篇文章的學習,比較兩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2. 學習兩篇文章的寫作手法,說說它們的異同。
二、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教學目的要求1
2. 教學難點:教學目的要求2
三、教學課時數
一課時
四、教學內容與過程:
1. 導入課文:
兩篇文章都是「記」,記下的是兩位作者的心情感受;兩篇文章都是「記」,記下的是作者的行蹤,讀課文時,我們感受著兩位作者獨特的心境。
2. 說說兩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3. 比較兩篇文章的異同。
先由學生談談兩篇文章的異同,只要說出其中的一二。
可從兩篇文章的內容、結構、語言方面作比較。
參見教案後面的小論文《心情感受格調有其殊
描寫襯托較相似——〈小石潭記〉〈記承天寺夜遊〉導讀比較》
4.品味語言
請同學可選擇兩篇文章中的字詞、句子、段落,品味它們的妙處。
5.質疑
請有疑問的同學說出還存在的疑問。然後學生討論。最後老師作點撥,總結。
6.探究
在中國歷史上,被貶官或遠調的人很多,請你說說他們的心情感受,以及他們的文化心態。
7.布置作業:選擇其中的一篇文章,寫一篇賞析的文章。
描寫襯托較相似 心情感受格調有其殊
——《小石潭記》《記承天寺夜遊》導讀比較
蘇州市文昌實驗中學 王宏興
兩篇文章,都放在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它們均寫景,一文摹寫潭中景色,一文摹寫院中月光。兩篇文章,都在景中寓情。它們借景抒情,抒寫著自己的切身感受;它們托物言志,都因貶官,排遣著自己內心的郁悶。兩人這些較為特殊的心境,都是我們能感受得到的。文中的寫作手法,較為相似。兩篇文章都運用了描寫、襯托等手法。《小石潭記》一文,描寫的是小石潭,以潭中的石、潭中的水來襯托,以潭四周的環境氣氛來襯托心情;《記承天寺夜遊》一文,描寫的是月光,用積水空明與竹柏影來襯托此月光,當然最主要的是用來襯托作者在貶謫中感慨微深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叄』 完整復習《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
一、 文學常識
1、作者:蘇軾,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學過他的文章(詞)有《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江城子 密州出獵》《浣溪沙》。
二、重點詞語解釋
1、念無與為樂者 念:考慮,想到
2、懷民未寢 寢:睡
3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但:只是 閑人:清閑的人
4、相與步中庭 相與:共同,一起
步:散步(或:漫步 走 行走)。
5、庭下如積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6、月色入戶 戶:窗戶
7、欣然起行 欣然:高興的樣子。行:走。
8、解衣欲睡 解:脫、 脫下
9、水(月光)中藻、荇(水草,這里指竹子和柏樹的影子)交橫 。
三、理解性默寫
1、文中描寫月光美景的語句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表達作者微妙復雜的感情語句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戶,無與為樂。
4、《記承天寺夜遊》中的「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一句,描繪了一個空明澄,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四、重點語句翻譯
1、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張懷民也沒睡,於是我們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和荇(水草)。
或:庭院中的月光,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錯縱橫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枝葉在月光下的影子。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哪一夜沒有月亮呢?哪裡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很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
4、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月光照進窗戶(十分優美),我高興地起來走出屋外。
五、課文內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為線索,依據作者的行蹤,以詩的筆觸描繪了夏夜月光圖,創設了一種清冷皎浩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曠達心境。
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作者的復雜感情。
(1)曠達胸懷(2)貶謫悲涼。(3)人生感慨。(4)賞月喜悅;(5)漫步悠閑。
3、本文運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請按不同的表達方式劃分層次,並寫出各層次大意。
記敘 描寫 議論。
第一層:(1-3句)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達方式是敘述,交代清楚了時間、地點、同游者、游歷的緣由)
第二層:(4句)觀月賞景。(寫景、描繪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層:(最後3句)月夜問天,自喻閑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議論,點出作者曠達樂觀的襟懷)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閑人」的含義?
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種種微妙復雜的感情盡在其中。(或表現作者雖遭貶謫仍強作輕松愉快的復雜心情。既有由賞月詠月而發的自豪自慰,又有為"閑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悵和苦悶。)
5、文章表現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曠達(豁達)樂觀的胸懷。
6、「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一段寫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麼特點?點染出一個怎麼樣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寫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全文沒有一處直接寫友情,但可以從字里行間看出來。請找出能表現蘇軾與張懷民友情的句子(寫出兩句),並以其中一句為例,說說你選擇它的理由。
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張懷民可以同樂
懷民亦未寢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賞趣味相同
相與步於中庭。 理由:關系親密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運相同
8、「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請參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說說為什麼作者稱自己為「閑人」,這體現了作者當時怎樣的心境。
背景材料:蘇軾才華橫溢,有濟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對王安石變法的激進之處持有不同意見,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實際如同流放。《記承天寺夜遊》即寫於此時。
*蘇軾才華橫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仕途失意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曠達
9、體會「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一句的妙處。
「積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寫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橫」寫竹柏之影參差錯雜。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清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對即可)
六、開放性試題
1、本文寫作時,蘇軾已被貶黃州。當時,他備受監視,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後一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賞月的欣喜;貶謫的悲涼;人身的感慨;被貶的無奈寂寞;雖屢遭貶謫,但仍樂觀豁達。(至少說出兩種情感,意思對即可)
『肆』 記承天寺夜遊中考試題及詳細講解
記承天寺夜遊中考題
(一)
①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②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 天寺,尋張懷民。③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④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⑤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3.下面對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念無與為樂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於是,就)
C.懷民亦未寢(睡覺) D.相與步於中庭(共同,一起)
4.用現代漢語翻譯「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3分)
5.本文集中寫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內容可用4個字概括為:□□□□。(3分)
6.這篇文章主要表現了作者 的心境。(2分)
答案:
3.2分 A
4.3分 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
5.3分 ④(即「庭下……蓋竹柏影也」) (1分)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緊「月」來概括即可給滿分,其餘酌情給分)
6.2分 曠達(答「豁達」也給2分;答 「懷才不遇」、「憤憤不平」、「樂觀」等給1分;答「閑適」、「熱愛自然」不給分)
(二)
(一)閱讀文言文《記承天寺夜遊》,完成7~11題。(共7分)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7、解詞。(1分):念( )
8、翻譯句子。(2分)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譯文:
9、品析文中劃橫線句子的妙處。(2分)
答: 。
10、本文寫作時,蘇軾已被貶黃州。當時,他備受監視,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後一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答: 。
答案: 7、考慮、 8、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就一起到庭院中散步。 9、「積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寫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橫」寫竹柏之影參差錯雜。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清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對即可) 10、賞月的欣喜;貶謫的悲涼;人身的感慨;被貶的無奈寂寞;雖屢遭貶謫,但仍樂觀豁達。(至少說出兩種情感,意思對即可)
(三)
(二)課內文言文閱讀(6分)
閱讀《記承天寺夜遊》,完成3-5題。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1分)
①念無與為樂者 念: ②相與步於中庭 步:
4.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2分)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翻譯: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發李太白思鄉之苦;「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似鉤彎月,觸動李後主亡國之痛;此文中,蘇東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達了怎樣的心情呢?(3分)
答:
答案: 3、 1 念:考慮、想到 步:散步、漫步(每空0.5分) 4、 2 月光照在院中,如積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錯縱橫,原來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5 、3 文中蘇東坡將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積水,又將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將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積水即可給分);表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情:既有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又有贊賞自己與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1分,答出表現的心情,言之成理得2分)
(四)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後面的問題。(14分)
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 ,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4、選文的作者 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並稱「三蘇」,同屬「 八大家」之列。(1分)
5、將文章中空缺的語句填寫在下面橫線上。(2分)
6、用「/」標示下列語句朗讀的語意停頓。(1分)
蓋竹柏影也
7、解釋下面句子中加著重號的詞語(2分)
①念無與為樂者 念: ②相與步於中庭 步:
8、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戶,欣然起行。 譯文:
②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譯文:
9、作者在文中為我們描繪出一個怎樣的世界?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境?(4分)
①作者描繪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答案:4、蘇軾,唐宋。(答完全正確者得1分;否則,不得分) 5、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 6、蓋/竹柏影也 7、①考慮,想到 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8、①(我)脫了衣服,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窗戶(十分優美),我高興地起來走出戶外。 ②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啊! 9、①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②自我排遣的曠達(或雖遭貶謫依然曠達)
(五)
(二) (11分)
記承天寺夜遊
宋·蘇 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9、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3分)
⑴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 ⑵懷民亦未寢()
⑶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3分)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譯文:
21、「積水空明」、「藻、荇交橫」寫出了景物怎樣的特點?(2分)
答:
22、本文寫於作者被貶黃州期間,你認為文章表達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復雜的感情?(3分)
答:
答案:19、①遂:於是,就 ②寢:睡覺 ③但:只3分,每題1分)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3分,意思符合即可)21、寫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點。(2分,意思符合即可)22、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給分)
(六)
(二)閱讀下面這篇文章,完成17—19題。8分
記 承 天 寺夜遊 蘇 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明。懷明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17.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3分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 )
念無與為樂者 ( )
庭下如積水空明 ( )
18.翻譯句子。3分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譯文:
19.「閑人」一詞,滄桑凝重,它隱含了作者怎樣的心境?2分
答:
答案: 17. 高興地 想 形容水的澄澈18.只是缺少像我們倆這樣的清閑的人罷了。19.貶謫的悲涼 人生的感慨 賞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閑(解析:蘇軾的《記承 天 寺夜遊》是名家名作,考查的是課內重點文言文知識。17題考查的是解釋加點的詞語,要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18題考查的是翻譯句子,要注意重點詞語的對譯,還要保證句子通順、無語病。
(七)
(二)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8~10題。
(甲)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記》
8.解釋下列加點的詞。(2分)
①月色入戶。戶: ②其實湖光染翠著工。工:
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譯文:
②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世道哉!譯文:
10.這兩段文字都寫了「月景」,但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2分)
答:
答案: 8、①門評分:每小題1分,共2分。意思對即可。 9、①月色灑滿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評分:每小題2分,共4分。意思大體對即可。
10、前者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相結合,通過比喻表現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過描寫竹柏的影子來間接表現月光的明亮;
後者則是單純用直接描寫來表現「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時月光的別樣趣味。
(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題。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7.下列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月色人戶(窗戶) B.念無與為樂者(想到)
C.懷民亦未寢(睡覺) D.相與步於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A.庭下如積水空明——月色灑滿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
C.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哪一夜沒有月光?哪裡沒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倆這樣閑極無聊的人啊。
9.下列對文章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寫出了作者賞月的興奮喜悅之情。
B.「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貶謫的悲涼和對人生的感慨。
C.蘇軾「念無與為樂者」的「樂」與<醉翁亭記)中歐陽修的「樂」在思想內容上有著相同的意味。
D.本文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於寫人;寫人,又突出了一個「閑」字。
答案: 7.A 8.D 9.C
2007年山東省德州市中等學校招生考試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23題。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10.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2分)
① 月色入戶 戶 ② 懷民亦未寢 寢
11.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譯文:
②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譯文:
12. 本文寫於作者貶官黃州期間,你認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答:
答案: 10.①門 ②睡覺評分:每小題1分,共2分。意思對即可。11.答案:①月色灑滿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 ②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啊。評分:每小題2分,共4分。意思大體對即可。
12.答案:本文表達了作者微妙復雜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貶謫的悲涼、賞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閑、人生的感慨。評分:有「悲喜」或「復雜」之意即可得滿分。共2分。意思對即可。
『伍』 如何快速背誦記承天寺夜遊的技巧
這篇古文是我初中學的,我現在念大學了,依然能一字不落背下來,如果你想記牢的話還是必須先喜歡上它,這篇文章真的太好了
『陸』 記承天寺夜遊節奏劃分
記/承天寺/夜遊
宋代: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准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於是我就)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於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詩詞節奏劃分依據:
古詩詞的誦讀節奏的劃分,通常有兩種依據。或按音節劃分,或按語意劃分。也就是說在朗讀時停頓的單位可以是一個相對完整的音節或意義。例如:「勸君更盡一杯酒」一句依音節 可劃分為「勸君/更盡/一杯酒」;按意義可劃分為「勸君更盡/一杯酒」。
一般來說,詩歌中按表音節奏劃分多,按表意節奏劃分少。韻腳要讀得響亮而稍長,讀出詩歌的韻味。
詞主要是按意義單位來劃分。如「無言/獨上/西樓」,「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相見歡》),這是按照動賓之間劃分。更應注意詞中「一字領」的句子,如柳永《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其中的「對」「漸」字必須停頓並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