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8將相和 教案
12 將相和
一、教材說明
本課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經過;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政治遠見,也贊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贊頌了他們的愛國思想。
藺相如和廉頗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輝的人物。「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兩個故事著力刻畫了藺相如這個人物形象。「負荊請罪」這個故事則著力贊揚了廉頗的勇於認錯、知錯就改的精神。
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於廉頗之上,這是將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實質上緣於廉頗的錯誤認識:「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言辭無禮,充滿不滿情緒。理解廉頗的這段話,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廉頗英勇善戰,威震朝野,戰功赫赫,這是實情。甚至在「澠池之會」中維護國家尊嚴也有他一半功勞,因為「秦王沒佔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准備,不敢拿趙王怎麼樣,只好讓趙王回去」。但是,對於藺相如的認識,卻失之偏頗。藺相如雖不能持刀作戰,但他的唇槍舌劍,同樣為趙國保住了尊嚴。何況,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中,他均是以性命來逼秦王,置個人生死於不顧的:「現在璧在我手裡,你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說,藺相如也堪稱一員猛將,只不過他出入的是沒有刀光劍影的戰場,但戰斗同樣是驚心動魄的。
將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藺相如的寬闊胸襟和廉頗勇於認錯、知錯就改、負荊請罪。實際上,是緣於他們共同的愛國思想,緣於他們共同的認識:將相不和,趙國危矣!這在他們的語言中都有體現。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將相和」的故事才成為歷史上一段光彩不滅的佳話。
二、學習目標
1.學會十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召集、大臣、允諾、廉頗、抵禦、侮辱、拒絕、戰袍、完璧歸趙、負荊請罪。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4.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
三、教學建議
1.《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學本課,可以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閱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然後再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後再引導學生聯系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另一種是,先通讀一遍課文,大體弄清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然後,引導學生去研讀每個小故事;最後再綜合從各個故事中得到的認識,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並對人物作出評價。
2.指導學生給三個小故事加小標題,是一種概括能力的訓練。學生按課文中已出現的「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等概括當然可以,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的其他概括方法也應肯定,關鍵是要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至於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只要學生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系即可,不必要求過高。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完璧歸趙」的結果是藺相如被封為上大夫,這是他在「澠池會」後晉升為上卿的前提,而藺相如晉升為上卿,是將相產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將相之間的矛盾才有了解決矛盾的「負荊請罪」。三個故事就是這樣聯系起來的。
3.本課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本課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思考·練習」第一題讓學生說說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正是這樣的目的。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說具體,說清楚。多數學生可能說喜歡藺相如,有些學生會說喜歡廉頗,可能還有說喜歡趙王的,因為他善於用人,論功行賞。只要言之有理,就應加以肯定。如果有學生說喜歡秦王,也應讓其陳述理由,但應加以疏導,不能為了體現個性閱讀而否定了基本的是非觀念。
4.在指導學生精讀課文時,可結合「思考·練習」第三題,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交流討論。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梳理,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對那些跟課文關系不大的問題,可啟發學生課外去研究。
對思考題列舉的問題的討論,應使學生認識到:秦王叫人記錄趙王為其鼓瑟一事,是為了說明秦王可以指揮趙王,他們之間是不平等的,這對趙國是個奇恥大辱。而藺相如逼秦王擊缶,是為了說明兩國之間是平等的,從而維護了趙國的尊嚴;秦王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准備」,藺相如又拚死保護趙王,因此「不敢拿趙王怎麼樣」。
5.課文較長,可讓學生在熟讀全文的基礎上,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故事練習有感情朗讀。
6.三個故事情節都比較生動,適於演課本劇。可鼓勵學生在課內或課外排練並演出。可以演整篇課文,也可以演其中的一個故事。
7.本課生詞較多,應啟發學生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詞典自行解決,個別較生僻的,教師可略加指點。
下列詞語解釋供教師參考。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國人卞和發現的一塊玉製成的璧。「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比喻物歸原主。
理屈:理虧。
絕口不提:因迴避而不說。
失信:答應別人的事沒做到,失去信用。
澠池:地名,在今河南省澠池縣境內。
示弱:表示比對方弱,不敢較量。
瑟:古代的一種彈撥樂器。鼓瑟,就是彈瑟。
缶:古代一種瓦質的打擊樂器。
攻無不克:攻城奪地,沒有拿不下來的。
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用來打人的東西。本課指廉頗光著上身,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這個成語現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四、參考資料
戰國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當時,比較強的
國家有七個,即秦、楚、齊、趙、燕、魏、韓,稱為「戰國七雄」,秦國是最強的一個。秦國地處函谷關以西,其餘六國在函谷關以東。趙國的東面是富強的齊國,西面是強大的秦國。趙國處在兩大強國之間,因此在軍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有關系國家興亡的重大意義。「完璧歸趙」的故事發生在秦國全力進攻楚國的時候。秦國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對付趙國,主要是用威脅的手段占趙國的便宜。
大夫一種官職,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級的大夫。
卿一種官職,分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諸侯下面最高的官職。廉頗在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的時候,因伐齊有功,已經被提升為上卿。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於是文官,上朝集會時,位置在廉頗的右邊。秦漢以前以右為尊,所以課文中說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
『貳』 馬上要參加說課環節了,現求人教版小學語文說課稿和教案 盡量簡單點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找資料,版本符合上面的課件,教案,課堂實錄什麼的很全面的。 我們學校的語文老師就從上面下載資料的。
『叄』 人教版的五年級下冊語文書課文有哪些
第一單元
1.《草原》教學設計
2.《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3.《白楊》教學設計
4.《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教學設計
《語文園地一》整體教學設計
第二單元
5.《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6.《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設計
7.《祖父的園子》教學設計
8.《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
9.《兒童詩兩首》教學設計
《詞語盤點》教學設計
《口語交際·習作二》教學設計
《回顧·拓展二》教學設計
第三單元
10.《楊氏父子》教學設計
11.《晏子使楚》教學設計
12.《半截蠟燭》教學設計
13.《打電話》教學設計
《詞語盤點》教學設計
《口語交際·勸說》教學設計
《習作·發言稿》教學設計
《回顧·拓展三》教學設計
第四單元
14.《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15.《金色的魚鉤》教學設計
16.《橋》教學設計
17.《夢想的力量》教學設計
《詞語盤點》教學設計
《口語交際·習作四》教學設計
《回顧·拓展四》教學設計
第五單元
18.《將相和》教學設計
19.《草船借箭》教學設計
20.《景陽崗》教學設計
21.《猴王出世》教學設計
《詞語盤點》教學設計
《口語交際·習作五》教學設計
《回顧·拓展五》教學設計
第六單元
《信息傳遞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課教學設計
《利用信息,寫簡單的研究報告》教學設計
第七單元
22.《人物描寫一組》教學設計
23.《刷子李》教學設計
24.《金錢的魔力》教學設計
《詞語盤點》《口語交際·習作七》
《回顧·拓展七》教學設計
第八單元
25.《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
26.《威尼斯的小艇》教學設計
27.《與象共舞》教學設計
28.《彩色的非洲》教學設計
《詞語盤點》《口語交際·習作八》教學設計
『肆』 <<將相和>>教學設計
《將相和》教學設計
第一篇:《將相和》教學設計
重慶市高新區森林小學 陳李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
2.能抓住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聯系及各段與整篇的關系,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務求理解的讀書習慣。
3.懂得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顧大局,識大體,講團結。
教學難點
准確概括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系。
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
1.題解。
2.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提示學習課文的要求。(學習方法)
①寫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點。
②課文是由三個獨立完整的故事結構而成,寫的是兩個人物間發生的事,學習時還應抓線索以理解三個故事是怎麼聯系在一起的。
二、指導分段
1.通讀全文,考慮分段要求。
2.討論分段。重點研究二、三兩段間過渡段的歸屬,要從內容和邏輯關繫上理解。
三、講讀第一大段
1.輕聲朗讀,讀後說出小標題,寫誰。
2.理出故事的情節(起因,經過、結果)。
3.討論:從三層內容的敘述看出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
4.小結。
①這個故事為什麼叫「完璧歸趙」?藺相如為什麼能完璧歸趙?
②挖掘藺相如的思想品質。
③設疑。這個故事與下文有什麼聯系,與全文有什麼關系。(圍繞線索考慮)
④歸納學法(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抓人物特點)。
四、用學習第一大段的方法學習第二大段,考慮怎樣理清情節,抓人物特點
五、作業
繼續閱讀二、三兩段,並思考學習第一大段結束時的設疑問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學習本文的要求(學習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內容及藺相如的特點。
二、講讀第二大段
1.說出本段寫了一個什麼故事,是寫誰的。
2.默讀,並理清故事情節,抓人物特點。
3.討論:澠池會上發生了什麼事,藺相如是如何斗爭的?表現了藺相如什麼品質?趙國勝利的原因是什麼?
4.思考,暫不作答。這個故事還是寫藺相如,與其他故事有什麼聯系,與「將相和」有什麼關系。
三、講讀第三大段,先小聲朗讀後討論
①這是一個什麼故事。主要寫誰,故事的情節是怎樣的?
②從藺相如對廉頗的步步退讓中,進一步看出他有什麼特點,他為什麼能這樣做。
③廉頗為什麼能負荊請罪,廉頗這個人有什麼特點?
④故事的結果怎樣。
四、討論(搞清聯系)
1.課文的結構特點,是由三個相對獨立的故事組成,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是怎樣的,它們與全文的關系又是怎樣的。
2.總結本課學習方法。
3.練習歸納中心思想。
五、作業
1.熟讀全文,歸納中心思想,歸納人物特點。
2.復習生字,練習要求聽寫的詞語。
第三課時
一、復習各部分內容及小標題,進一步明確各部分間,各部分與整篇的關系。
二、通讀全文,准確歸納中心思想及人物特點。
1.中心思想:課文突出地表現了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全大局和廉頗知錯就改的品質,以及他們從國家利益出發,加強團結的精神。
2.人物特點:
三、字詞練習
1.講講對「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兩個成語的理解,練習造句。
2.聽寫詞語。
四、作業
1.復習本文,重點復習人物特點和文章各部分的內在聯系,以及學習類似文章的方法。
2.預習下文,要會讀,並考慮課後問題。
『伍』 閱讀課文《將相和》讀什麼,教什麼,怎麼教 教學設計
本課是第十冊教材第五組以「中國古典名著」為專題的第一篇課文。《將相和》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課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突出表現了藺相如臨危不懼、足智多謀、顧全大局,廉頗知錯就改以及他們兩人為了國家利益團結協作的品質。三個小故事敘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緊密相關。文章篇幅較長,語言簡練,人物個性鮮明。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是小學學習的最高、最後階段。隨著對小學教育的不斷適應,這一時期的學生無論是在生理,還是心理上都比初入學時的兒童穩定,並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學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態度,並且隨著主體意識的覺醒,自我意識、自我主張、自我控制能力進一步加強。本組課文在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方謬比較突出,學生對這兩方面內容也比較感興趣。通過體會,達到感受名著的魅力,為學生打開學習古典名著的大門,激發學習興趣,創造一個交流學習古典名著的平台。
三、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掌握「廉頗、璧、侮辱」等7個詞語。
2、藉助課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品味「完璧歸趙、絕口不提、理虧、示弱、能耐」等重點詞語的意思;給三個小故事加上小標題;復述「負荊請罪」的故事;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品質。
四、教學重點:
1、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確概括人物特點,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訓練學生語感及其它語文能力。
2、藉助課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五、教學難點:
1、分清事物的前因後果;
2、搞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系。
六、教具准備:
藉助課件、投影儀、課本劇等輔助教學。
七、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整體感知
出示課題《將相和》,通過預習讓學生了解:
1、課題中的「將」指誰?(相機教學生字「廉頗」)「相」指誰?「和」是什麼意思?教師介紹時代背景。讓學生圍繞課題,提一些問題。
(設計意圖:1、是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如何。2、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訓練學生質疑、表達的能力。3、是突出題眼「和」字,使整篇課文的教學有所依傍。課題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課文的「神」之所在,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讓三個故事最終說明一個道理。)
2、教師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請同學們瀏覽課文,看課文中哪個段落寫了造成兩人「不和」的原因。學生可從第16小節中找到答案:「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了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
(設計意圖:從課文題目切入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課文內含的矛盾沖突。整個學習過程將圍繞著「廉頗的話說得是不是有道理,藺相如該不該陞官」這個問題展開。)
3、讓學生再讀課文,給三個小故事加上小標題,並請學生上台板書小標題,思考課文哪些部分寫了造成兩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而「負荊請罪」則是寫了兩人如何從「不和」到「和」的過程)再根據小標題,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