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口語交際用多大的聲音 教學反思
通過講故事將學生帶入到生活情境中,使學生發現在生活中有時候說話要大聲,有時候說話要小聲,從而自然地引出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將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② 人教版口語交際用多大的聲音說話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 本單元口語交際的內容是「用多大的聲音」,教材通過三幅圖創設了三個情境,引導學生發現說話時有時候需要大聲,有時候需要小聲。教材中用兩個問句激發了學生探究和表達的慾望,學生在探究「什麼時候要大聲說話?什麼時候要小聲說話?」的過程中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養成了良好的表達習慣。 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交流與表達的興趣和慾望,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口語交際活動,感受交際的樂趣。 2.知道說話時有時要大聲,有時要小聲,能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判斷什麼時候要大聲說話,什麼時候要小聲說話,逐步養成良好的說話習慣。(重、難點) 3.在交流與表達的過程中提高口語表達的能力。 課前准備 教學課件。(教師)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老師想請大家認識一位小朋友,(課件出示一個小男孩的圖片)大家看,他叫聰聰。和他打個招呼吧! 生:(興奮地)聰聰,你好! 師:聰聰和我們一樣,也是一年級的小朋友,他最近遇到了點問題,特別苦惱。你們願意幫幫他嗎? 生:願意! 師:有一天,聰聰在走廊里遇到了他的同學,於是聰聰就大聲地喊:「你好,我們一起去玩吧!」恰好老師經過這里,老師對他說:「請不要大聲說話!」聰聰記住了。上課了,老師叫聰聰回答問題,聰聰想起了老師的話——不要大聲說話,於是就用只有自己才能聽到的聲音回答老師的問題,老師又說:「請你大聲一點。」聰聰有些糊塗了,到底該大聲說話,還是小聲說話?誰來告訴他? 生(紛紛舉手):我來,我知道! 師:呀,你們都知道啊!快來說一說吧! 生1:我覺得在走廊里要小聲說話,或者不說話。 生2:上課回答問題時要大聲說話。 師:看來,說話時有時要大聲,有時要小聲,那到底什麼時候要大聲說話?什麼時候要小聲說話?用多大的聲音合適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交流「用多大的聲音」。(板書口語交際題目) 設計意圖:通過講故事將學生帶入到生活情境中,使學生發現在生活中有時候說話要大聲,有時候說話要小聲,從而自然地引出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將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③ 口語交際,應該在馬路上上怎樣做教學教學反思
日制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准》把「聽話說話」改為「口語交際」,特別強調指出:小學階段應「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良好的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小學語文學科不僅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而且更重要的是一門交際的基礎工具學科。因此,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符合小學語言學科的性質的,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依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充分利用教材的優勢,抓住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設計出面向全體學生,能激發全員參與熱情的訓練方法,扎扎實實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一、創設「敢說」的氛圍
由於生活環境和語言環境的影響,一些學生膽小、害羞,沒有當眾大膽、清楚表達的習慣和膽量,並且一些學生從小用方言說話,給學習規范化的語言,培養表達能力造成了障礙。因此,教師應把創設良好的語言氛圍,大膽地讓學生的嘴巴動起來,培養和訓練學生敢於表達放在首位。
「激發學生的動機、興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強教師與學生情感交流,是促進認知發展的支柱和動力」。長期以來,語文課堂只是教師的「講壇」,學生習慣了做忠實聽眾。在聽講和繁瑣的一問一答中,學生慢慢地丟失了說的慾望,說的能力、口語交際的能力可想而知了。要真正解放學生的嘴巴,就要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淡化語文教師的表演欲,從興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養學生的表現欲。一般來說口語交際訓練內容是很有吸引力的。像這一節課中,學生主動提出「老師讓我們四人小組表演,好嗎?」這就是我們新課程所追求的,不是嗎?
保護學生口語交際的自尊心、自信心至關重要。一要在課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認識並尊重學生作為一個人所應有的權利、尊嚴、個性特長、思維與說話方式,要給學生一種感覺:口語交際課是我們自己的,是輕松的、自主的、愉悅的。同時,教師還要認識到:學生是處於發展中的人,是一個正在成長的過程,因而每個學生都是等待開墾的金礦,有著發展的可能和潛力。但要理解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在課堂教學中要少一些批評,多一些表揚,把相信人人能成功進行口語交際的期望傳達給每個學生。教師還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可以作為一個聽眾、朋友而不是一個威嚴的法官,與學生一起聊天、討論,進行沒有心靈距離的開放式的交流。二是要處理好學生之間的關系,營造一個輕松的、積極的班級口語交際環境。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顯然是不可忽視的教育因素。如果一個學生在說話時,其它學生冷眼旁觀、竊竊私語甚至在做小動作,那麼有幾個學生能順利、輕松地完成口語交際,可能連最後的一絲勇氣都會消失。所以要鼓勵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既要學會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也要學會傾聽、補充和幫助,讓融洽與合作的陽光普照每個學生的心靈。
二、訓練「能說」的能力
1、豐富內容,說得實。首先,要挖掘教材,貫穿交際內容。新大綱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因此,我們要把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貫穿於語文教學的每個環節之中。教師在教學中,要處處留意,挖掘教材的語言要點,大膽放手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在教學中當學生提出:老師讓我們四人小組表演,好嗎?我馬上答應說:「好呀,那你們說該怎樣演呢?」「老師,讓我們四人小組討論一下。」他們就自發的討論起來了。不一會兒,他們就舉起了小手,迫不及待地想告訴大家。於是我就引導學生如何演好。然後再請四人小組自己選擇一幅圖進行表演。
2、形式多樣,說得活。
(1)語言調動。教師用富有感染性的語言為學生創設情感畫面,使他們積極主動地融入角色,並在交流過程中用自己的語言幫助學生找到情感共鳴點,使他們在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礎上做到言之有情。
(2)角色表演。在語文教材中,童話、寓言、故事都是有人物或擬人化的角色活動,都有對話。從具體的對話語言中,學生可以領悟到對話的應答性,體驗到人物對話由於情境、身份、說話內容的不同,而變換語氣、語調。在訓練初期,主要是模仿、體驗,以後再逐步讓學生通過想像,向創造性對話推進。(3)想像創造。(4)利用多媒體教學。如在教學《鳥的天堂》這課時,將榕樹立 各種鳥兒製作成課件在電腦中出現,然後投放到屏幕上,最後讓學生想像你如果來到鳥的天堂你會說什麼,學生閉眼,邊聽音樂邊想像,讓學生暢所欲言。
3、指導精當,說得好。由於小學生生活經歷少,口語能力較弱,經常會出現說話顛三倒四或漫無邊際的情況。因此,教師的指導主要在:一是教師要精心設計符合小學生認知發展能力的口語教學過程,做到層次清楚,要求明確。這樣學生才可能「順藤摸瓜」,提高口語交際能力。二是當學生能夠確定說話主題後,就要讓學生說話有條理、有重點,抓住事情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細節具體講述,這時教師要精心設計好談話的內容。例如:在學生提出自己演時,我引導他們說說該怎麼演,為下一步演好做准備。
三、培養「會說」的技巧
會說是在能說的基礎上的更高的要求,也是未來社會對人提出的重要課題。培養學生「會說」的能力和技巧,我認為有以下幾種方式:
1、教師示範。教師的話說得如何,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說話質量。為了讓學生把話說好,首先教師的語言交際應成為學生模仿的標准。在課前准備時,我把課堂上要說的話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內容來備。哪些話應加重語氣,哪些話應放緩語速備到心中有底,抑揚頓挫、輕重緩急都嚴格把握。上課時做到口齒清楚、用詞准確、條理清晰、語句精煉,同時恰當運用眼神、表情、手勢等體態用語,做到自然和諧、不生硬,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說話技巧。
2、實踐鍛煉。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課堂教學是主渠道。但這還很不夠。語言的實踐,需要通過大量的課外實踐,即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提高。因此,我們除了重視通過課堂教學加強口語交際訓練外,還需要引導、組織學生在社會交往中實踐,開展各種社會交往實踐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