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5年級下冊匆匆教學設計

5年級下冊匆匆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1-01-08 04:28:36

A.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二課找出五句描寫時間匆匆流逝並寫出作者的心情

「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看似在問,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而無法挽留的無奈和對以逝去的日子的深深留戀。可是「我」的日子卻「一去不復返」,看不見,摸不著,是被人「偷了」還是「逃走」了呢?自然的新陳代謝的跡象和自己無形的日子相對照,在一連串疑問句中透出詩人悵然若失的情緒。

「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把自己八千多日子比成「一滴水」新奇的比喻,極度的誇張,和喻成大海的時間之流的浩瀚相比,而突出自己日子的「沒有聲音,沒有影子」的特點。實際上,這里有自己日子的蹤跡,一滴水是它的具象,滴水在大海里,有它微微的聲音。詩人竭力從視覺和聽覺上去感受它,搜尋過去的日子。可是八千多日子卻悄無聲息的「溜去」了。時間之無情,生命之短暫,使詩人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裡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太陽被人格化了,他像一位青春年少的姑娘邁動腳步來了,悄悄地從詩人的身邊走過,詩人隨著太陽的「挪移」也「茫茫然跟著旋轉了」。接著,詩人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時間飛速的流逝。吃飯、洗手、默思,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細節,詩人卻敏銳地看到時間的流過。當他企圖挽留時,它又伶俐地「跨過」,輕盈地「飛去」,悄聲地「溜走」,急速地「閃過」了,時間步伐的節奏越來越快。詩人用活潑的文字,描寫出時間的形象是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給人一個活生生的感覺,我們聽到了時間輕俏、活潑的腳步聲,也聽到了詩人心靈的顫動。
在時間的匆匆里,詩人徘徊,深思而又執拗地追求著。

黑暗的現實和自己的熱情相抵觸,時間的匆匆和自己的無為相對照,使詩人更清楚地看到:「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如果說第三節還是以作者一天的具體感受來反映時間的流逝,以個別來反映一般的話,在這里,作者就把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時間匆匆而去的各種影象凝聚在一個點上,使時間流逝的情況更加清晰可感:有色彩,是淡藍色、乳白色的;有動感,是被「吹散去」,被「蒸融了」。詩人看到了,觸到了,清醒地用全部身心去感受時光的流逝,追尋自己生命的「游絲般的痕跡」。

B. 6年級下冊匆匆近義詞反義詞各5個。

樓主,您好抄!
匆匆是一個形容詞,其漢語釋義為:1.十分急忙的樣子;2形容時間過得飛快的樣子。
根據其義,其近義詞主要如下:倉促,倉卒,匆促,匆忙,急促,急忙,急遽。
根據其義,其反義詞主要如下:慢慢,緩緩,悠閑,從容,徐徐,姍姍。
以上,望樓主予以採納,謝謝!

C. 六年級語文下冊《匆匆》第4、5段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家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版了;在八千多日權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的來到這世界,轉眼間將赤裸裸的回去嗎?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呢?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D. 2017五年級古詩秋思

秋 思
張 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譯詩:
一年一度的秋風,
又吹到了洛陽城中,
催我寫一封家書,
將萬重心意與親人溝通。
捎信人即將出發,
我又拆開了緘上的信封,
趕快再添上幾句,
說不盡的心事,
無奈太匆匆。

鑒賞:
盛唐絕句,多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較少敘事成分;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為絕句的習見題材 ,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於浪漫氣息轉向寫實。張籍這首《 秋思 》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異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羈旅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說客居洛陽,又見秋風。平平敘事,不事渲染 ,卻有含蘊 。秋風是無形的,可聞、可觸、可感,而彷彿不可見。但正如春風可以染綠大地,帶來無邊春色一樣,秋風所包含的肅殺之氣,也可使木葉黃落 ,百卉凋零 ,給自然界和人間帶來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態。它無形可見,卻處處可見。羈留異鄉的遊子,見到這一派凄涼搖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羈泊異鄉的孤孑凄寂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這平淡而富於含蘊的見字,所給予讀者的暗示和聯想,是異常豐富的。

第二句緊承見秋風,正面寫思字。晉代張翰 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蒓羹、鱸魚膾,曰 :『 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晉書·張翰傳》)。張籍祖籍吳郡 ,此時客居洛陽,情況與當年的張翰相彷彿,當他見秋風而起鄉思的時候,也許曾經聯想到張翰的這段故事。但由於種種沒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張翰的命駕而歸,只好修一封家書來寄託思家懷鄉的感情。這就使本來已經很深切強烈的鄉思中又平添了欲歸不得的惆悵 ,思緒變得愈加復雜多端了。欲作家書意萬重,這欲字頗可玩味。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意念和情態:心中湧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本來顯得比較抽象的意萬重,由於有了這欲作家書而遲遲無法下筆的神情意態描寫,反而變得鮮明可觸、易於想像了。
三、四兩句 ,撇開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只剪取家書即將發出時的一個細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人既因意萬重而感到無從下筆,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無暇細加考慮 ,深厚豐富的情意和難以表達的矛盾 ,加以時間匆匆,竟使這封包含著千言萬語的信近乎書被催成墨未濃(李商隱《無題四首》)了。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將要上路的時候,卻又突然想起剛才由於匆忙,生怕信里漏寫了什麼重要的內容 ,於是又匆匆拆開信封 。復恐二字 ,刻畫心理入微 。這 臨發又開封 的細節,與其說是為了添寫幾句匆匆未說盡的內容,不如說是為了驗證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擔心。而這種毫無定準的恐,竟然促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的決定,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的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當然,並非生活中所有行人臨發又開封的現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寫講詩里 。只有當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狀態聯系在一起的時候,方才顯出它的典型意義。這首詩,在見秋風、意萬重,而又 復恐匆匆說不盡 的情況下來寫臨發又開封的細節,本身就包含著對生活素材的提煉和典型化 ,而不是對生活的簡單摹寫 。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詩》),此評深得張籍優秀作品創作要旨和甘苦三昧。這首極本色、極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樣自然的詩,其實印證了王安石精到的評論

E. 急求小學一至五年級學過的所有古詩詞,詩歌,要分出幾年級

【小學一年級】
1.《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3《村居》 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揚柳醉青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4《所見》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5《小池》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小學二年級】
1.《贈劉景文》 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2《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3《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4《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5《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6《宿新市徐公店》 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7《望廬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8《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小學三年級】
1.《夜書所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2《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望天門山》 唐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4《飲湖上初晴後雨》 (北宋)蘇軾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5.《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6.《春日》 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7《乞巧》 唐·林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8.《嫦娥》 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小學四年級】
1.《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

F. 語文五年級下冊匆匆的課文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 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 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如今又到了哪裡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裡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G. 五年級語文經典閱讀第三組教案設計

【本組概述】
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給我們很多啟迪,閱讀它們,感悟它們,能讓我們在人生道路上足跡更踏實,步伐更穩健。本組教材是以感悟「生活的啟示」為專題來組合課文的。選編的五篇課文情真意切,文質兼美,從不同角度闡明了人生的哲理。《文言文兩則》通過學奕和兩小兒辯日的故事,表達了學習要專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必須實事求是的道理。從現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那對時光飛逝的無奈和惋惜,我們警醒應該珍惜時間。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通過作者與種樹人的交談,告訴我們人的成長應經受生活的考驗,學會獨立自主。趙麗宏的散文《頂碗少年》蘊含著「失敗乃成功之母」的哲理,讓我們銘記「勇於拼搏」。豐子愷先生的散文《手指》更是以風趣幽默的語言,描寫了五根手指的姿態和「性格」,各有長短,闡明「團結協作」的重要。
《主題閱讀》教材選取了:《太陽路》《一隻鳥又飛走了》《留住今天的太陽》《泥濘留痕》《禿的梧桐》《兩棵棗樹》《珍惜的變數》《愛心樹》《有裂縫的水罐》《決不放棄》。不論是課文還是同步閱讀的課文,都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正如羅曼·羅蘭說的那樣:困難不會長續不斷,你要耐心忍受,或是鼓起勇氣把它驅走。生活的真正意義在於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設計理念】
以「單元整合群文閱讀」策略為指導,以知識樹為線,實現教學內容、教學時空、教學方法的全面開放,使學生在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相互滲透,有機整合,進而通過生活中的小事,受到人生的啟示,得到鼓舞和力量。
【教學內容】
1.魯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第3單元課文:《文言文兩則》《匆匆》《桃花心木》《頂碗少年》《手指》
2.《主題閱讀》教材:《太陽路》《一隻鳥又飛走了》《留住今天的太陽》《泥濘留痕》《禿的梧桐》《兩棵棗樹》《珍惜的變數》《愛心樹》《有裂縫的水罐》《決不放棄》。
【教學重點】
1.走進本單元的真情故事,關注生活中點滴小事,受到啟示、熏陶情感、發展思維。
2.分享孩子同步閱讀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等,為學生有效同步閱讀奠定基礎。
【教具准備】多媒體課件。群文略讀記錄表。
【教學步驟】
●單元整合篇
一、單元導語
成熟的稻穗低垂著頭,那是謙虛;渺小的螞蟻能抬走大骨頭,那是團結;溫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堅韌;蜜蜂在花叢中忙碌穿梭,那是勤勞……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生活如繁花一樣充滿爛漫,歲月如詩一般飄逸著哲理。
二、主題回顧
走進第三單元的文章,你感受到了什麼呢?(學生自主交流,結合學生的回答明確本組單元文章的主題:《學奕》:專心致志(生活中,因專心致志而學有所成)《兩小兒辯日》:實事求是(生活中看待事物必須具備實事求是的精神)《匆匆》:珍惜時間(珍惜時間,能讓我們的生活煥發光彩)《桃花心木》:獨立自主(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才能更好地生活)《頂碗少年》:勇於拼搏(面隊生活中的挫折失敗,勇於拼搏就能贏得成功。)《手指》:團結協作(生活中,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團結協作才有力量。)
三、片斷分享
(過渡):在同步閱讀教材中,選編了十四篇以為主題的文章,我們重點閱讀了四篇(通過知識樹出示課件四篇文章題目)。前幾天,老師已經布置讓同學們進行了認真的閱讀,並且填寫了《同步閱讀卡片》。請孩子們在小組內相互交流,看看你們的閱讀體會是不是一樣。可以讀一讀,再討論討論。
學生匯報:你最喜歡的一篇文章?說主要內容。(註:結合學生的交流引導發現生活的啟示的本質特點:關注生活體驗生活熱愛生活(板書))
結合學生的匯報引出主題(相機出示課件,完成知識樹)
四、主題拓展
今天我們復習了這個單元學習的內容,重點分享了同步閱讀上的四篇文章,通過畫知識樹的方法把生活的啟示這個主題呈現了出來,瞧,知識樹現在已經是枝繁葉茂,碩果累累了,而其實真情無處不在,孩子們回想一下,在你生活中看見、聽到或者是自己親身經歷了怎樣的真情故事,把它分享給我們?(歌曲:羽泉的《葉子》音樂循環播放,直至課堂結束)
學生講述真情故事
聽了大家講的故事,我們能感到天空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藍過,生活從來沒有這樣美好過。是啊,在我們的生活中,真情無處不在,我們無時不刻不徜徉在真情的海洋里,相信通過今天這堂課的學習,孩子們一定對生活有了更深的體會,請孩子們用「走進生活,我們發現──」來寫一句你感觸最深的話。(學生交流時教師根據學生精彩的回答相機板書,把學生的回答組合成一首小詩)
●朗讀篇
學生匯報:
你最喜歡的一篇文章?說主要內容。(註:結合學生的交流引導發現藝術的本質特點: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板書))

H. 五年級下冊語文主題學習六的文章

1. 文言文兩則作者資料: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列子,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譯文:弈秋是全國的下棋高手,有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話;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教導,但是心裡卻想著天上有天鵝飛過,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來。雖然他倆在一起學習,但後一個人不如前一個人學得好。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說:不是這樣的 有一天,孔子到東方游學,看到兩個小孩為什麼事情爭辯不已,便問是什麼原因。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些,而中午時要近些。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的時候看起來小而近的時候看起來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感覺熱而遠的時候感覺涼的道理嗎?孔子也不能判斷是怎麼回事。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 2. 匆匆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生於光緒年間,原名自華,號秋實,字佩弦。現代著名作家、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中國人的骨氣。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一詞對文章的主旨進行了很好的概括,道出了作者對時光流逝飛快和自己覺得自己虛度光陰,無所作為而感到無奈與惋惜。本文緊扣匆匆二字,細膩的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間飛快流逝的無奈與惋惜①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描寫燕子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有再青的時候,桃花有再開的時候,在描繪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榮枯是時間飛逝的痕跡。「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看似在問,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而無法挽留的無奈和對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作者運用極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過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極小極小的針尖上的水滴,把時間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顯得多麼的渺小,消逝得那麼快,無聲無息,無影無蹤。表現出作者十分無奈的愁緒。) ③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寫人們日常生活的細節──洗手、吃飯、默思,「日子從水盆里過去」「日子從飯碗里過去」「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以細膩而獨特的筆觸,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經意中來去匆匆。 )④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時間匆匆而去的形象化為「如輕煙」「如薄霧」,比喻獨特,聯想新奇。輕煙、薄霧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縱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時光的流逝。) 3. 桃花心木林清玄,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灣高雄人他的散文文筆流暢清新,表現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著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蓮花開落》、《冷月鍾笛》、《溫一壺月光下的酒》、《鴛鴦香爐》、《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這篇文章語言朴實流暢、寓意深刻。作者借樹苗的生長,來比喻人的成長,寫一個種樹人讓「樹木自己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說明了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生活考驗、克服依賴性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①奇怪的是,他來得並沒有規律,有時隔三天,有時隔五天,有時十幾天才來一次;澆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 (這句話寫種樹人的奇怪做法。有兩點奇怪:一是來的時間不確定,隔三差五,或十幾天來一次;二是澆水的量也不確定,時多時少。這句話為後文作者探明原因作了鋪墊。) ②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樹木的「不確定」是指樹木在生長過程中遇到的乾旱、風雨等惡劣的天氣與環境。人的「不確定」是指人的生活中不可預料的坎坷、磨難、曲折。在不確定中生活,經得起風風雨雨的考驗的人,才能成為堅強、有作為的人。 )③種樹的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 (因為種樹人來的目的就是讓樹木適應環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經得起風吹雨打的鍛煉,學會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扎深根,茁壯生長。如種樹人所願,現在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說明他種樹成功了。 )必備內容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深化了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感知,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4、頂碗少年趙麗宏,上海市崇明縣人,1951年2月生於上海市區,漢族人,是著名的散文家、詩人,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上海作家協會副主席,專業作家。著作有散文集《風啊,你這彈琴的老手》、《生命草》、《維納斯在海邊》等。趙麗宏,是一位男青年散文家、當代作家,民進成員。贊揚了少年不怕失敗,勇於拼搏的精神,同時也表明任何一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他人的鼓勵和支持。做人要堅持。①在輕松幽雅的樂曲聲里,只見他頭上頂著高高的一摞金邊紅花白瓷碗,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著肢體,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忽而卧倒,忽而躍起……碗,在他的頭頂上搖搖晃晃,卻總是不掉下來。 這句話是對頂碗少年表演的具體描寫,在柔美的樂曲聲烘托下,少年表演的柔美動作——「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著肢體」,與樂曲融為一體,體現了東方雜技的優美,給人以美的享受。「忽而卧倒,忽而躍起……」寫出了表演動作的變化,柔中有剛,省略號蘊含著表演動作的變化無窮。對碗的描寫襯托出了少年的表演技藝高超,同時也可以看出表演的難度很大。 ③頂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著,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 這是對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時的表情、動作的描寫,表現出對觀眾的歉意和內疚,從「微笑」「不失風度」可以看出他對表演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 ④台上,頂碗少年獃獃地站著,臉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第二次失敗,使少年信心頓失,勇氣銳減。「獃獃地站著」「臉上全是汗珠」「不知所措」這些描寫將少年此時的沮喪、尷尬刻畫得入木三分,躍然紙上。 ⑤少年鎮靜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地向觀眾鞠了一躬。 經歷了兩次失敗,少年沒有被嚇倒。「鎮靜」表現出少年經受起了失敗的考驗,又重新開始第三次表演。 ⑥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 這是作者看了表演發出的感嘆,也是文章的題眼所在。表達了作者對頂碗少年不畏艱難、不怕挫折、承受壓力、敢於拼搏的贊嘆。 ⑦在以後的歲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會想起這位頂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總會有一陣微微的激動…… 5.手指豐子愷(1898.11.9-1975.9.15),曾用名豐潤、豐仁、嬰行,號子愷,字仁。漢族,浙江崇德(今桐鄉)人。我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和翻譯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他的文章風格雍容恬靜,漫畫多以兒童作為題材,幽默風趣,反映社會現象。這是豐子愷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隻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接著就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具體描寫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態和性格。最後闡明了一個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 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結構清晰嚴謹,主題鮮明突出。①拿筆的時候,全靠它推動筆桿;遇到危險的事,都要由他去試探或冒險;穢物、毒物、烈物,他接觸得最多;刀傷、燙傷、軋傷、咬傷,他消受的機會最多。 這句話是對食指的描寫,運用了排比的句式,寫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奮賣力、敢於探險、不怕犧牲的性格特徵。 ②他永遠不受外物沖撞,所以曲線優美,處處顯示著養尊處優。 中指所處的獨特位置,受到無名指和食指的保護,所以才有「曲線優美」的姿態,「養尊處優」的性格。這里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寥寥幾筆,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態和高傲的特點。 ③舞蹈演員的手指不是常作蘭花狀嗎?這兩根手指正是這朵蘭花中最優美的兩瓣。 作者運用設問的句式,強調了舞蹈演員的手指常作蘭花狀,這蘭花狀的姿態是優美的,而無名指和小指則是最優美的。 ④手指的全體,同人群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 這句以手指的全體比喻人的全體,闡明「團結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達的主旨。可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體會這句話蘊含的道理。 道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任何事物都具有優點和缺點,但團結就是力量。 不易啊!!!!!!!~~~~~~~

I. 小學語文4年級5年級6年級重點要求背誦課文(人教版)

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課文復習要點

1、文言文兩則

1.《學弈》選自《孟子 告子》。通過寫弈秋教兩人下棋的事,說明了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 湯問》,故事體現了兩小兒善於觀察,敢於提問,說話有理有據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

3.孟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後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編成《論語》一書。《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

4.理解句子。

(1)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2)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3)孰為汝多知乎?

注釋:1、弈:下棋。2、秋:人名,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為弈秋。3、通國:全國。 4、誨:教導。5、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6、之:指弈秋的教導。7、鴻鵠:天鵝。 8、援:引,拉。 9、繳:古時指帶有絲繩的箭。 10、之:他,指前一個人。11、俱:一起。 12、弗:不。13、矣:了。14、為:因為。15、其:他的,指後一個人。

注釋:16、本文選自《列子?湯問》。17、辯斗:辯論,爭論。18、以:認為。19、去:離。20、日中:正午。 21、及:到。

22、盤盂:盛物的器皿。圓者為盤,方者為盂。

23、滄滄涼涼:形容清涼的感覺。滄滄:寒冷的意思。

24、探湯:把手伸向熱水裡。意思是天氣很熱。湯:熱水。

25、決:判斷。26、汝:你。 27、知:通「智」。

2、匆匆

1.《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他的作品還有《荷塘月色》、《背影》。

2.文章緊扣「匆匆」,寫了時光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

3.課文運用了擬人、比喻、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開頭、結尾都用了反問句,首尾呼應,突出時間來去匆匆的惋惜和無奈的強烈情感。

4.寫出珍惜時間的語句。

(1)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2)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5.句子理解:

①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榮枯是時間飛逝的痕跡。「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運用反問的方法,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而無法挽留的無奈和對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作者運用比喻,把自己過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針尖上的水滴,把時間的流比喻成大海。表現出作者十分無奈的愁緒。

③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經意中來去匆匆。

④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時間匆匆而去的形象化為「如輕煙」「如薄霧」,比喻獨特,聯想新奇。輕煙、薄霧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縱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時光的流逝。

3、桃花心木

1.《桃花心木》的作者是林清玄,我們學過他的《和時間賽跑》。文章借樹的生長比喻人的成長。寫一個種樹人讓「樹木自己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說明了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生活考驗,克服依賴性的重要意義。

2.樹的生長「不確定」指老天下雨,種樹人澆水沒規律。人生活的「不確定」指生活中不可預知的坎坷、曲折、磨難。桃花心木在不確定中尋找水源、拚命紮根,就能長成百年大樹,顯示出勃勃生機。人在不確定中生活,經歷風雨和磨難就能成為意志堅強有所作為的人。樹似人,人如樹,這篇文章是借物喻人的表達方法。

3.表達文章主旨句子是「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這句話的意思是只有經得起生活中風風雨雨的考驗,才能成為堅強的人,有所作為的人。

6、北京的春節

1.本課以時間為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結構全文。

2.文章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1)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2)初一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招待客人,小孩逛廟會。(3)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

3.課文按時間順序,對除夕、大年初一、元宵節三部分寫得詳細,其它部分寫得簡略,這樣寫的好處是:點面結合、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4.本課突出的表達方法是以時間為順序,有詳有略。

7.*藏戲

《藏戲》開頭運用了三個排比反問句,它的作用是強調藏戲的三個特點,強烈表達作者對藏戲藝術魅力的驚嘆。文章還運用了總分總的結構。唐東傑布是藏戲的開山鼻祖。

不同的地方有著獨具特色的藝術樣式,如安徽的黃梅戲,河南的豫劇,浙江的越劇,四川的川劇。

8.*各具特色的民居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一篇說明文。作者用打比方、作比較、列數字、舉例子等方法,介紹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

9.*和田的維吾爾

《和田的維吾爾》運用了對比的寫法,作用是突出了維吾爾的豪氣與樂觀,運用了首尾呼應的方法,文章出現的修辭方法有比喻、擬人、反問。

10、十六年前的回憶

1.本文是李大釗同志的女兒李星華寫的一篇回憶錄,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害後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於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除開頭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後的順序來敘述的。全文前後照應、首尾連貫,使整篇文章顯得緊湊,同時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親的被害記在心裡的感情。

2.本文按時間順序寫了四件事:(1)被捕前,李大釗同志堅持革命工作。(2)被捕時,李大釗同志從容鎮定。(3)法庭上,李大釗同志與敵人作斗爭。(4)被害後,李大釗的妻兒悲傷的情形。

3.課文前後照應,作用:使讀者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了解更清楚,印象更深刻。

4.理解句子

(1)那年春天,父親夜裡回來的很晚。每天早晨……出去了。

體現了他對革命工作高度負責的精神。

(2)局勢越來越嚴重……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

李大釗同志把革命看的比生命重要,體現了他堅決無私和大無畏的精神。

(3)他們奪下父親的手槍……父親保持著他慣有的嚴峻態度……

表現了李大釗在敵人面前的鎮定、從容和大無畏的精神。

(4)在法庭上……父親仍舊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袍,可是沒戴眼鏡,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

「沒戴眼鏡」和「亂蓬蓬的長頭發」說明了李大釗遭受了苦刑;「平靜」說明了他經歷殘酷的折磨後依舊堅強;「慈祥」表現了李大釗對親人的愛護。

(5)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他對革命事業的信心……

因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充滿信心,所以在極端困難、危險的情況下,能夠坦然自若,不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屈服,也不因親人的喊聲、哭聲而憂傷,他用安定沉著影響親人,使他們化悲傷為力量。

12、為人民服務

1《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於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備團追悼張思德會議上所做的演講,是一篇議論文。

2.文章從三方面說明怎樣才能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

(1)樹立「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的生死觀。

(2)正確對待批評,為人民利益堅持好的,改正錯的。

(3)搞好團結,克服困難,提高勇氣,互相愛護,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3.解釋詞語

固:本來 或:有的 於:表示比較 精兵簡政:縮小機構,精簡人員。

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義,有價值。

14賣火柴的小女孩

1.課文是丹麥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話,他的作品還有:《海的女兒》、《丑小鴨》、《拇指姑娘》。本課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

2.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暖和的火爐,是因為她十分寒冷,渴望得到溫暖;第二次擦燃火柴,她看到噴香的烤鵝,是因為她十分飢餓,渴望得到食物;最後擦燃整把火柴,她看到了慈祥的奶奶,是因為她想把奶奶留住,和奶奶一起飛走,遠離寒冷、飢餓、痛苦。

3.文章之所以打動,是因為作家巧妙的表達方法:寫實和寫虛交替進行,美麗的幻想和殘酷的現實交替出現。

4.寫出下面兩段話的理解。

(1)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小女孩離開人世在美妙的幻覺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這個世界,就只有寒冷、飢餓和痛苦。

(2)她曾經多麼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曾經」指的是火柴擦燃後的幻想。前一個「幸福」指小女孩臨死前在美好的幻想中度過的,是幸福的;後一個「幸福」指小女孩死後就沒有寒冷、飢餓和痛苦,就徹底幸福了。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窮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的強烈不滿。

15、凡卡

1.本文的作者是俄國作家契訶夫,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

2.本文由作者的敘述、信的內容、凡卡的回憶和想像三部分穿插組成的,凡卡在信中通過吃不飽,睡不好,挨打、受人欺負三方面寫了學徒生活的痛苦,並回憶了鄉下生活的兩個情景:爺爺守夜的情景和過聖誕節的情景。

3.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是:

(1)講凡卡的悲慘遭遇時,作者的敘述,凡卡的信和寫信過程中的回憶,三部分內容穿插組成;

(2)採用了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

(3)課文以凡卡的夢結尾,暗示了他願望的破滅,給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們對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憤怒。

18.跨越百年的美麗

1.本課是一篇贊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麗」為主線,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麗不在於容貌,而在於心靈和人格。

2.文章採用倒敘的手法。

3.理解句子:

(1)這種可貴的性格和高遠的追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現。

這種可貴的性格和高遠的追求:是指居里夫人堅定、剛毅,有遠大執著的追求。

這項偉大的自然發現:是指居里夫人發現放射性元素鐳。

人生意義的發現: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價值,並不在於年輕美貌,金錢名利,而在於為科學作出貢獻,為人類作出貢獻。

(2)他從一個漂亮的小姑娘……她變成了科學史上一塊永遠的里程碑。

這個句子採用「從……變成……」的句式,這種「變」不是一般的變成,而是一種人生價值的提升,生命境界的飛躍。四個「變成」概括了居里夫人奮鬥了一生以及不朽的功績。

4.課文為什麼以「跨越百年的美麗」為題?美麗的含義是什麼?

(1)答:「百年」是虛指,意即「永恆」,她的偉大發現對社會的貢獻永恆。她的優秀品質和人格精神永存。

(2)美麗的含義:美麗不僅指居里夫人美麗的容貌,也不光是她偉大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她的科學精神———對科學執著追求,為科學奉獻終身,以及淡泊名利。

20.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1.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人要善於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2.課文的寫作思路是:提出觀點—論證觀點—總結觀點

3.理解句子。

(1)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要敏銳地發現問題,堅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決問題。

(2)最後把「?」拉直成「!」找到真理。

這里的「?」和「!」各指的是什麼?作者這樣表達有什麼好處?

「?」指發現問題。「!」通過探索,解決了疑問,發現了真理。好處:把一個抽象的道理,用直觀形象的方法進行表述,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只要你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那麼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後就能發現真理。

這句話用「只要……就……」這樣的句式說明了「科學並不神秘」,「真理並不遙遠」。發現真理的前提條件就是「見微知著,能從平常的現象中發現問題,看到本質,並不斷探索」。

J. 五年級35頁照樣子寫詞語:急匆匆。匆匆兩字有加點。

您可以參閱:內容
http://ke..com/view/302358.htm

閱讀全文

與5年級下冊匆匆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