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成都哪有賣漆器木梳的
大足的菜刀,磁器口的麻花,小天鵝的火鍋底料,譚木匠梳子,洪崖洞的漆器,楊公橋的微雕。
⑵ 成都漆器為甚都有「成都造」的烙印文字
春秋戰國時期的成都漆器曾大量出土於滎經和青川墓地,漆器種類包括漆盒、漆盤版、漆權壺、漆杯、漆奩、漆梳等日常生活用品,說明當時漆器已不是什麼罕見的貴重物品。
有趣的是,制漆工匠們深知自己製作的產品絕非一般手工藝品,而是可以傳播名聲並留為紀念的上等工藝品,因此均得意地在漆器上留下「成都造」的烙印文字。
⑶ 漆器文化常用的色彩,中國和日本的區別
中國四大漆器
一、福州脫胎漆器
福州脫胎漆器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珍品,與北京的景泰藍、江西的景德鎮瓷器並稱為中國傳統工藝的「三寶」,享譽國內外,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福州漆器始於南宋。據傳清乾隆年間,漆匠沈紹安在一座寺廟里發現大門的匾額雖然木頭已經朽爛,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卻完好無損。細心的沈紹安從中得到啟發,回家後不斷琢磨試驗繼承發揚了傳統漆藝,創造出了最早的脫胎漆器。沈紹安因此成為福州脫胎漆器的鼻祖。
福州脫胎漆器的一個顯著特徵是「色彩瑰麗,光亮如鏡」,人們對它產生好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裝飾上的豐富多采。
二、揚州漆器
從本世紀50年代以來,在揚州遠、近郊區許多漢代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及其殘片,多達萬件。其胎骨以木製為最多,故有關學者稱揚州為我國木胎漆器的發源地。也有不少以乾漆夾為胎的,世稱脫胎漆,尚有少量竹胎、銅胎、皮胎制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製作中心。雕漆尤為精美。元末明初時,「點螺」工藝出現。 明清時代是揚州漆器歷史上的全盛時期,名家薈萃,諸品具備。清代後期,揚州漆器出口外貿已較興盛,遠銷歐美等國,年銷量2萬多件,「歲入三萬兩」。
三、平遙推光漆器
據史料記載平遙推光漆器始於唐朝開元年間,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推光漆漆料來源於植物漆樹,人們稱之為「老漆」、「大漆」。推光漆器的製作,工藝獨特。先選好木料,制胎,再以豬血、磚粉塗縫,磨光,然後開始塗天然老漆,磨了再漆,漆了再磨,反復多次,最後用手掌蘸麻油在漆面上推光澤來,而後又經過推敲、描金、彩繪等幾道工藝,分別現出山水人物、飛禽走獸、亭台樓閣、奇花異草等各種圖案。推光漆器,漆光閃閃,映影如鏡,故又稱「金漆傢具」。
四、成都漆器
成都漆器又稱鹵漆,聞名於世的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代漆器就刻有代表成都生產的「成市草」「成市飽」鉻記,在戰國時期已遠銷到朝鮮平壤(古樂浪郡)。
⑷ 成都遺跡考察報告
建議平時多去圖書館和博物館轉轉,不只是為了寫這篇報告而已。關注金沙遺址的人也太多,看用不用寫進去。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是聞名海內外的三國文化聖地。"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武侯祠位於成都市區,是諸葛亮、劉備紀念地和唯一的君臣合祀廟宇,也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武侯祠始建於公元223年,主要由惠陵、漢昭烈廟和武侯祠三大部分組成。系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唐代詩人杜甫成都故宅舊址,杜甫草堂位於成都市區,是富有詩情畫意和竹林風光的名園。詩人杜甫於公元759年移居成都,歷時3年9個月,在此作詩240餘首,其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即居草堂之作。主要建築有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少陵草堂等。草堂博物館內珍藏各種歷史資料3萬余冊,文物2000餘件,是研究「詩聖」杜甫的珍貴資料。杜甫草堂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成都永陵博物館
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皇帝王建(公元847~918年)的陵墓。位於成都市區,1942年發掘,出土的重要文物有白玉謚寶、哀冊、玉帶、玉杯、銀缽、鐵豬及鐵牛等。是研究五代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寶貴資料。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沙遺址
被譽為二十一世紀中國首項重大考古發現的金沙遺址位於成都市西郊青羊大道,被評為200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遺址代表了3000多年前的燦爛輝煌的古蜀文化。在出土的3000餘件文物中,大都是工藝精美的金玉印飾品和翡翠飾品以及大量的陪葬品。該遺址文化與廣漢三星堆遺址文化一脈相承,前後銜接,是中國考古史上繼三星堆之後又一重大成就。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船棺遺址
位於成都市中心商業街的古船棺遺址,發掘於2000年7月,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每具船棺均以特大圓木造成船形,其墓葬規模堪稱全國之最。同時出土的文物有製作精美的陪葬陶器。該遺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殊院
為清代川西「四大叢林」之一。前身是唐代的「妙園塔」,宋時名「信相寺」,明時毀於戰火,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重修之後改稱「文殊院」。寺內藏有自唐宋以來古今名人書畫500餘件,珍藏各類經書12萬余冊,還有自漢代以來的碑刻、雕、刺綉等實物珍品。
青羊宮
全國著名道教宮觀之一。青羊宮位於成都市區,始建於唐,現存殿宇建於清代。主要建築有靈祖殿、混元殿、八卦亭、無極殿(即三清殿)、斗姆殿、唐王殿、柴荊台等。青羊宮是研究我國古代文化和道教文化的重要場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龍興寺遺址
龍興寺遺址位於成都邛崍縣。上世紀40年代曾因一場洪水顯現「冰山一角」的唐代邛崍龍興寺遺址,終於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博物館、邛崍文管所等多方組成聯合考古隊,歷時8個月,終於完成了龍興寺遺址階段性考古發掘,還原了其歷史輪廓。
龍興寺遺址首次現身
1947年,邛崍西河洪水暴漲,河岸土層因洪流沖刷而剝落,數尊唐代石刻佛像因此現身。得知消息,四川大學博物館(原華西博物館)成恩元等考古專家多次前往收集,並對出土佛像的河邊地帶進行了清理,先後在西河邊發掘和收集到碑碣、經幢、佛像等殘件170餘件。在出土文字材料中,「龍興寺」之名頻頻出現,研究者便稱之為「龍興寺造像」。由於最早出土造像是因洪水沖刷,沒有地層,龍興寺的具體位置無法確定,給學術研究留下了一個遺憾。
史載,公元705年,武則天還政於唐中宗,中宗時為太子,下令天下各州修建中興寺、觀一所,寓意大唐中興。公元707年,武則天死,中宗正式即位,為避中宗之諱,天下中興寺、觀均更名龍興寺、觀。因「級別」較高,故各地龍興寺均是當年香火最盛的宗教場所,內中也多藏有奇珍。
遺址地點得到確認
龍興寺石刻造像出土地點原為一片農田,幾十年歲月流逝,如今這里已逐漸被住宅和廠區包圍。2000年,尋找確認邛崍龍興寺准確位置的課題再次提上工作日程。2000年12月至2001年1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邛崍市文管所對傳說中的造像出土地點及其周圍進行了考古調查。一場間隔50餘年的發現之旅再次啟動。在邛崍市老西河與西環線之間,考古人員發現有房屋基址多處,始建於唐代的磚塔基址一處。十分重要的是,發現了塔基底部填土中出土的石刻經版殘片上有填金,還使用有官制琉璃構件,這是當年級別很高的寺院才能使用的遺物。經過長達半年的努力,房屋、墓葬、水井、塔等多種遺跡現象被發現,專家確認,該地點應是曾經出土大量唐代石刻造像的龍興寺遺址。
緊靠遺址即龍興寺邊上,發現一面積400餘平方米(已發現部分)的宋代民居建築。這是西南地區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格局保存最為完好的大型古民居。其天井、水井、排水溝等清晰可見,從其規模和緊鄰龍興寺的位置分析,屋主應是權貴之人。
進一步發掘驚喜不斷
為了弄清邛崍龍興寺遺址各不同位置遺存性質及保存狀況,龍興寺遺址考古隊於2005年9月17日進駐發掘現場,開始了大規模的文物勘探工作。龍興寺的發掘從一開始便不斷給人們帶來驚喜,張雪芳說:「驚喜天天都有!太多珍貴的文物遺存了!」發掘之初,修建環抱遺址圍牆時,發現一個大型佛像坑,出土30多件大型佛像。這些佛像雕刻技藝相當成熟精美,「任何一件拿出來單獨陳列,都絕對可以和代表唐代最精美造像的龍門石窟相媲美。很明確,它們來自盛唐時期。」更重要的是,細觀造像,考古人員發現它們屬於密教,「當時我們就很希望,出現更多密教的文物,這樣就可以彌補唐代後期川西密宗的發展資料至今不足的遺憾。」果不其然,隨著發掘工作的層層深入,令大家驚嘆的遺跡競相出土了。
密教是最早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其形態最接近印度本土。在傳入中國的幾千年時間里,與中國南北宋時期的玄學思想結合,逐步漢化,演變為延續至今的中國化佛教「顯教」。密教最興盛時期即在唐代,當時的興盛區域又在四川。
磚塔遺跡——飛出過金雞的「大佛院」
在位於遺址東南部,一個小土包引起了考古人員的注意。「是磚塔!」經發掘,磚塔建築以條石為基,塔體為夯土實心,外砌包磚,基礎外有紅砂石砌散水。磚塔略呈方形,殘高1.8米,四邊長不均等,其中東邊11.29米、南邊13.25米、西邊12.3米、北邊11.64米。磚砌步梯門道在磚塔西北面,使塔基略呈「凸」字形。從地層情況看,磚塔的始建年代不應早於唐代晚期,大部分塔體應為北宋以後重建。在使用過程中,磚塔曾多次出現垮塌,各不同時期維修痕跡十分清晰,由於塔心填土最晚填土層中出土較多南宋瓷器殘片,遺址第三層(南宋時期堆積)疊壓在殘塔上,因此,推測塔的廢棄年代不晚於南宋。按照常規,寺廟磚塔下都應建有地宮,以做收藏珍貴物品之用。但至目前,考古人員沒能從這片塔磚遺跡下發現地宮的痕跡。專家稱,當地老百姓中一直流傳,明清朝之後,此地名為「大佛院」,「大佛院」下有一大洞,其中曾飛出過金雞。這一謎底還有待進一步發掘解答。
羅漢殿遺跡——高級別寺院的佐證
羅漢殿位於磚塔西側約120米,坐東南向西北,長27.75米、寬22.85米、應為北宋至南宋時期使用的建築。這是國內迄今發現的年代較早的始建於北宋的羅漢殿遺址。這里出土的一尊唐代天王像上,有很清晰的座前銘文:「大中九年三月三日弟子×× 敬造××」。專家說:「大中九年就是855年,這證實了一個歷史疑問,即在唐武宗於會昌年間(公元841—845年)席捲全國的滅佛運動的風波中,當時除大州各留一所佛寺以外,其餘佛寺悉盡拆毀。從邛崍西河邊出土的這些有紀年的遺物中得知,擁有這些造像的這座寺院在會昌年間及其前後仍然有造像刻經活動,證明其為一處級別較高的寺院,不在會昌拆毀之列,在唐武宗毀佛事件中沒有受到多少影響。邛崍龍興寺並沒有被波及遭受毀滅,足可以說明當年的龍興寺與官方的關系密切,地位也尤其重要。」專家說,邛崍當年稱「邛州」,是當時唐朝的軍事重鎮,西南地區的門戶,龍興寺正是這一重要地域最大的宗教寺廟。
南方地區規模最大的一次發掘
據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專家介紹,龍興寺遺址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就唐宋時期寺廟遺址發掘而言,龍興寺遺址的發掘是中國南方地區規模最大的一次。此次發掘為研究唐宋時期佛教在中國南方地區的發展和影響提供了重要的實證資料。
目前,出土的總重數以噸計的珍貴文物正在逐一整理中,運用國際最新三維成像技術對遺址進行數字化保存的工作也在緊張進行中。據了解,關於這一遺址考古發現的專家論證會即將在北京召開,有結果後就將開展保護工作。
此文來源:
http://ke..com/view/1157083.html?tp=8_01
=======================================
成都船棺遺址博物館
成都船棺遺址博物館位於成都市商業街,是成都博物院管理的正縣級事業單位。船棺遺址在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都船棺遺址博物館建設在成都市委市政府關心、支持下已開始規劃。
船棺遺址是古蜀國開明蜀王或王族家屬墓地,在此陸續出土了17具千年上等楨楠木的船棺、獨木棺,其體積和數量堪稱全國之最;墓坑上的「前朝後寢」古代宗廟陵寢制度在國內屬首次發現;出土的數百件精美漆器將成都作為我國著名漆器生產中心的歷史提前了三四百年。
===================================
推薦閱讀書籍
《成都考古發現(2005)》
⑸ 漢代的漆器有哪些特點
考古發現的漢代成都漆器數量龐大、分布甚廣
⑹ 四川漆藝主要流行地區
四川漆藝主要流行地區是成都。
成都漆藝,四川省成都市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內非物質文化遺容產之一。
成都漆藝發軔於商周,成熟於漢,興盛於唐,綿延於宋、明、清而不斷發展,歷史悠久。
2006年5月20日,成都漆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56。
成都生漆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3000多年前的古蜀時期,戰國時,成都漆器遍及中國各地,當時成都漆藝的水平已經相當發達。西漢時期,在原有技術基礎之上,成都漆藝又發明了針劃填金法,以及用稠厚物質填成花紋的堆漆法等。特別是器頂鑲金屬花葉,以瑪瑙或琉璃珠作鈕,器口器身鑲金銀扣及箍等手法十分流行。當時的蜀郡、廣漢郡已是全國漆器生產中心,品種有盒、筐、盤、耳杯、扁壺、案、捲筒等。漆器上有用色彩精心描繪的禽、獸、神仙等圖案,十分精緻美觀。而四川境內的成都、郫縣和廣漢縣城北所產漆器已經形成自己的風格,自成一體。
⑺ 成都夾紵胎漆器工藝優點是什麼
夾紵胎新工藝是先作胎骨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