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年級語文春教案小草有什麼特點
一、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朱自清(1898—)是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和傑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樸素,描寫細膩,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讀後令人回味無窮。他熱愛自然,觀察自然,描繪自然,他的寫景散文,無不寄託著他對大自然的無限深情。
《春》這篇優美的散文,以生花妙筆,描繪了大地春回、生機勃發的動人景象,贊美春的活力給人以希望和力量。請聽《春》這篇散文的朗誦錄音,邊聽邊展開聯想和想像,聽後,談談你的感受。
二、播放《春》這篇散文的朗誦錄音。不要求同學們看課文,可以閉眼靜聽。聽後,二人小組暢談感受。然後,全班找1——2位同學談聽後的感受。從哪個角度談都可以。
三、默讀課文,在課本上給不會讀的字注音,可根據聽錄音時的記憶,也可查字典。
四、二人小組,每人讀一遍課文,對方邊聽邊校正發音。
五、全班齊讀課文。
六、教師指定一位同學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按下列分工朗讀課文。
第1段:全班齊讀。
第2段:第一小組朗讀(值日小組)
第3段:第二小組朗讀。
第4段:第三小組朗讀。
第5段:第四小組朗讀。
第6段:第五小組朗讀。
第7段:第六小組朗讀。
第8段:女生朗讀。
第9段:男生朗讀。
第10段:全班齊讀。
二、教師掛出課前繪制好的圖(如下)。
(可以起名為:「孔雀開屏」圖或「傘形花序」圖。)
1.教師課前准備好按照圖上編序號的圓的大小,剪12個圓紙片,在這些紙片上用不同的顏色(每一個序號一種顏色,共10色)寫上如下的字:
(1)東風來、腳步近
(2)山朗潤、水漲、太陽紅
(3)春草
(4)春花
(5)春風
(6)春雨
(7)迎春
(8)新
(9)美
(10)壯
2.請同學們給課文自然段標序號。然後看圖,對照課文,每——個空白圓里應該填寫什麼字。(可二人小組討論。)
3.教師將12個寫好字的圓紙片,分發給12個兩人小組(每個值日組里2份)。請各組想一想本組拿到的圓紙片該貼在哪個空白處。
4.請拿到紙片的小組用橡皮泥將本組的圓紙片貼到恰當的空白處。教師指名陸續到台前來貼。各組比賽,看哪組貼得准確無誤。如果有的小組貼錯了地方,另一組正確的就貼在圓圈外,待都貼完,讓學生討論哪個正確,貼錯的一張應貼在什麼地方。再進行調整。
三、請同學們根據圖,劃分文章結構(畫在書上)。
教師組織全班討論文章的結構劃分,允許同學有不同意見,只要言之成理,教師應予以肯定。討論後,請同學們把圖轉換成結構提綱,把圓紙片上緊縮的詞語展開,給各部分、各層次歸納段意,抄寫在筆記本上。同學們的筆記也不可強求一致,只要真正理解了文章的結構,允許同學們有創造性的歸納整理。教師發現好的,要當堂予以表揚。
四、帶著如下的問題深入閱讀。
1.第—一段,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突出了什麼?(運用連續反復和擬人的修辭手法,突出「盼」春。)
2.第二段,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總寫春天,作者著眼於哪些景色的變化?這些景色的變化給人以怎樣的感受?(運用了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總寫春天,作者著眼於山、水、陽光的變化,山色的朗潤,一是春光明媚;二是山上的植物給山蒙上了淡綠色澤。水漲起來了,是冰雪融化,水量增大,水流加快,太陽光更加明朗紅潤,從宏觀上感受到大地回春,生機勃發。)
3.作者從哪些方面描繪春草圖?在詞語的運用上有什麼特點?(作者描繪了小草剛剛長出的情態,用了「偷偷」「鑽」,給。人以不知不覺的感覺,又用「嫩嫩」「綠綠」使小草惹人喜愛,還寫了小草的長勢和生長的面積,用了「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給人以清新悅目之感。更進一步寫小草的質地,用「軟綿綿」,讓人願意和它親近,人們在小草上坐著、躺著、打滾、踢球、跑步,有無限愜意的感受。這段描寫用了較多的疊用的形容詞,對小草喜愛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課時
4.作者描繪春花圖,抓住了什麼特點?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寫春花競相開放,愈開愈多,愈廣,花色多樣、濃艷,花香帶著甜味。由花聯想到果。用花下的蜜蜂、蝴蝶,反襯花多、花艷、花香。寫樹花之後寫地上的草花,野花雖然小而疏,卻別有一番情趣,「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同樣招人歡喜。本段運用了擬人、排比、比喻、反襯等修辭手法,把春花寫「活」了,有極強的動感。)
5.春風,最難描繪,作者嫻熟地用了觸覺、嗅覺、聽覺,把春風寫得有感有情。請你分別說說各是怎樣描繪的,你的感受又是怎樣呢?(從觸覺上感受,「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輕柔、溫暖,充滿了愛撫。從嗅覺上感受,新翻的泥土濕潤,青草味清爽,花香,濕潤、清爽、淡香由輕風融在一起。由輕風傳送給人們,又由輕風傳來了鳥鳴、流水、短笛的和諧悅耳的樂曲,人們不能不感謝春風帶來的溫馨、柔潤,不能不感謝春風給子的振奮。)
6.作者抓住了春雨的什麼特點,按什麼順序描繪出一幅誘人的春雨圖?{作者抓住春雨細密、輕盈、綿長的特點。從靜景寫到動景,由近寫到遠,勾勒出一—幅南方傍晚春雨綿綿的朦朧剪影圖,意境深遠,十分誘人。}
7.作者描繪迎春圖,從哪兒寫起,落在什麼地方?{作者由「風箏」寫起,自然引出地上的孩子。由此擴展到「家家戶戶,老老小小」都歡天喜地地出來迎接春天,感受春意。春天給人們帶來了希望。此段與盼春呼應,由盼而迎,表達了人們盼春、愛春的心情。)
8.作者贊春,運用了哪幾個比喻,各突出了春天的什麼特點?(像剛落地的娃娃,突出了「新」,突出了「生長」讓人振奮,給人希望;像小姑娘,突出了「美」,突出了「活」,給人以美的感受,讓人充滿活力;像健壯的青年,突出了「壯」,突出了「力」,春天使人健壯,給人以奮進的力量。)
(以上各小題,在學生准備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全班——一討論,或邊朗讀邊討論。)
五、教師指導朗讀。
1.朗讀本文的感情基調,是充滿喜悅和希望。基本語調是輕柔、緩慢,語句清晰自然。語音越自然、質朴越好,切忌拿腔拿調。
2.朗讀的層次要清楚,參考結構分析。三大部分之間,略有較長停頓。在停頓時,做到音停意不停,語斷情不斷。感情的三個階段是:盼,、愛、贊。
3.朗讀時,頭腦中要出現一個一個的圖案,把握住形象的特點。
4.教師指導一位學生(有朗誦基礎的),讓他(她)朗誦成功,其他同學聽教師指導和這位學生朗讀,從中得到啟發。
六、做文後練習二、三。(當堂做完,當堂討論。)
[家庭作業 ]
背誦全文。在背誦的基礎上,練習表情朗誦。每個同學把自己的朗誦錄下音來,有條件的錄下像來,交給教師。教師選擇1——2人的朗誦,在全班播放,請大家評議,以提高同學的朗誦能力和分析能力
2. 春為主題的古詩群文閱讀教學設計
詩歌是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古今中外的詩人們,用生花妙筆寫下了無數優美的詩篇,經過時間的篩選,優秀詩歌已成為超越民族、超越國界、超越時空的不朽經典,叩擊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給人們以藝術的享受和熏陶。語文課程標准在第三學段的課程目標中提出:「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本組綜合性學習引導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通過搜集和整理詩歌、欣賞詩歌、朗誦詩歌、寫作童詩等活動,進一步了解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
設計理念:
以「單元整合群文閱讀」策略為指導,有效利用同步閱讀教材,延伸課堂教學內容,開拓學生視野。
以知識樹為主線,實現教材內容與課外閱讀的知識對應,整合課內外知識,指引學生自主學習。
教學重難點:
通過閱讀古詩詞,感受古詩詞的魅力。
在交流吟誦中熏陶情感,發展思維,進一步學習古詩詞寫作特點。
感受古詩詞的意境美,及詩人的情感。
教具准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引導談話:
同學們,詩歌一路走來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浩瀚的詩海里,有無數的珍寶熠熠生輝。出示《詩經》、屈原《離騷》、王維《山居秋暝》、杜甫《春望》、李白《望廬山瀑布》、李清照《聲聲慢》、馬致遠《秋思》……
今天,我們就到這詩歌的海洋里去撿拾那顆顆閃閃發光的貝殼吧!
主題回顧
前幾節課中,我們輕叩詩歌的大門,在詩的百花園中徜徉,采擷了一路馨香。學習了書中的四首古詩詞你感受到了什麼?
《詩經.採薇》艱苦思鄉
《春夜喜雨》及時喜悅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恬靜熱愛
《天凈沙.秋》清肅美麗
閱讀概覽
(一)初讀詩歌
在我們的同步閱讀教材中,也選編了五首古詩詞。我們將重點學習其中的四篇。前幾天,老師已經布置了同學們進行提前賞析,並填寫了《同步閱讀紀錄卡》,請在小組內開始交流學習。
出示小組合作學習要求:
1.組內合作讀一讀,遇到不認識的字,合作解決,讀通順詩句。
2.小組合作學習,結合注釋、詞典理解詩歌大意。
3.比一比誰讀得流利,有節奏,優美,並能讀出古詩詞的韻味來。
(二)學生匯報
1.這四首古詩詞你最喜歡的是哪一首?先讀一讀,再說說體會。
引導學生總結回顧詩歌特點:
a、凝練的語言
b、和諧的音韻
c、鮮明的節奏
d、豐富的情感和想像(板書)
2.結合學生匯報引出主題。
《碩鼠》控訴
《竹枝詞》有「晴」
《賦得古原草送別》惜別
《採桑子》知愁
名句分享與精彩賞析
通過提前誦讀,小組合作學習,老師相信你有了很多收獲,在這些千古流傳的詩詞中定有一些讓你印象深刻的詞句,通過他們你能體會到詩人當時的情感,看到詩人眼前的景象,你能和大家一起來分享嗎?
要求:先吟誦詩詞句,再說感悟。
1.《碩鼠》「三歲貫女,莫我肯顧。」「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問題:何為「樂土」?當時的農民為什麼要去尋找「樂土」?他們又能找到理想中的「樂土」嗎?
理解:a、「三歲貫女」:統治者剝削壓榨農民多年,貪得無厭。「逝」簡短、凝練的語言表現了農民對統治者沉重剝削的怨恨與控訴,尋找樂土只是空想罷了。
b、「鼠」、「黍」、「顧」、「女」、「土」押押韻u韻,讓我們讀起來音韻和諧,琅琅上口。
2.《竹枝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問題:說說你在閱讀時彷彿看到了什麼?又聽到了什麼?眼前出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小結:「道是無晴卻有晴。」詩人只用了七個字就把姑娘微妙的心理變化寫出來了,顯示出了高超的藝術功力。
3.《賦得古原草送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問題:這是一首送別詩,回顧我們曾學過的送別詩,你會想到那些?(《贈汪倫》《送元二使安西》)在這一類詩中詩人是怎樣寄情於景,情景交融的?
a、學生談談理解,看「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時的場景圖,說說自己感受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愫。
b、古代由於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一個永恆的主題。把你的同桌當做即將離別的朋友,對他吟誦這首詩。
4.《採桑子》「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a、在班上交流自己閱讀的體會,師相機介紹這首詞的寫作背景,學生再理解。
b、全文貫穿一個「愁」字,運用對比手法,言淺意深,令人玩味無窮。
小結:結合詩詞的寫作背景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詩詞傳遞的意味。
c、分小組賽讀,看看哪組最能讀出作者的情感。
主題拓展
通過剛才的吟誦,我們進一步感悟和理解了古詩詞,走進詩人內心去再現當時的場景。詩詞,用凝練的語言,傳遞了無限的情感,留給我們遐想的空間;吟誦著這些音韻和諧的句子,我們感受到祖國文字的魅力。同學們,泛舟詩歌的海洋,你還有那些體會呢?生自由交流。
總結: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歷史文化的長河中,詩歌就是那一朵朵奇葩,相信與這些奇妙的文字相伴,穿越千年與詩人對話,你定會有更大的收獲。
板書設計
詩海拾貝
凝練的語言
和諧的音韻
鮮明的節奏
豐富的情感和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