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幼兒大班科學教育五水共治教案
快板
「五水復共治」制惠民生
合:竹板敲,滴答響,
我們姐妹齊亮相,
精神抖擻上台來,
說一說「五水共治」是個啥?
問:是個啥?
1:哎哎,你問「五水」是個啥?
聽我漸漸說打量,
治污水,防洪水,
排澇水,保洪水……
問:還差一水哩?
1:還有就是全民抓節水。
2:不說不知道,
一聽嚇一跳,
水的學問真很多,
「五水」應當如何弄?
3:省委省府發號召,
「五水共治」全民弄,
利民惠民辦實事,
百姓個個拇指翹。
4:麗水市委繪藍圖,
亮出「五水」作戰圖,
好溪江伴沖鋒號,
全民治水聲勢浩。
5:「五水共治」有目標,
治污工程最重要,
半年消除垃圾河,
臭河黑河兩年要除掉。
6:為了防洪又排污,
堤防加固抓得牢,
山塘水庫嚴檢查,
「三級防洪」落實好。
7:為了安全保供水,
生態濕地開發好,
自然資源要保護,
科學規劃最重要。
8:家庭節水循環用,
公用龍頭管理好,
資源用盡不再來,
勤儉用水人人要做到。
9:你們前面都說到,
我再總結來強調,
全民動員治污水。......
B. 為什麼停止開墾"北大荒"教學設計
生態環保,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主題,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近年來嚴重影響東北亞地區各國生態環境的沙塵暴問題,已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正聯手防治沙塵暴,在中國、蒙古等沙塵源區進行防治荒漠化的跨國協作。
三江平原在歷史上曾被稱為「北大荒」。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根據當時國家發展的戰略,決定對三江平原進行大規模的開墾,使三江平原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為了實現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實施生態環境的保護,國家決定停止開發三江平原的荒地,並建立自然保護區。
從大環境來看,東北平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落實振興東北戰略,推進「東北再造」,迫切需要建設「綠色東北」。這是實現東北地區的全面振興、實現東北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本問題研究的邏輯框架是:教材首先從三江平原的自然特點出發,讓學生對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和氣候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這就需要學生對東北地區的地形圖有更深的掌握;其次,通過給學生大量的材料,讓他們分析「北大荒」變成「北大倉」的原因;最後,從落實新的發展觀、振興東北的戰略角度,分析建設「綠色東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從東北地區的全面振興和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提出建設「綠色東北」的總體思路;從可操作性層面,提出建設「綠色東北」的重大舉措,並理解停止開發三江平原荒地的原因。
教學重點
1.三江平原的自然特點。
2.「北大荒」成為商品糧基地的優勢。
3.濕地的生態環境效應。
教學難點
1.「北大荒」成為商品糧基地的優勢。
2.濕地的生態環境效應。
課時安排
1課時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三江平原的自然特點,通過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來進行分析。
2.「北大荒」變成「北大倉」的原因。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地圖了解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分析三江平原的自然特徵,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分析為什麼要停止開發「北大荒」。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三江平原自然特點的分析及其歷史的演變過程:北大荒——北大倉——北大荒的轉變過程,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環境保護觀念。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三江平原開發前的錄像片或展示三江平原的景觀圖片、地圖等。請大家在地圖上找一找三江平原的位置,找出三江平原中的「三江」是哪三江?這里的人口密度狀況,並分析開發前後狀況比較。
推進新課
師
三江平原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是由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沖積而成的低平原,面積10.89萬平方千米,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沼澤區。
板書:
一、三江平原的自然特點
【知識拓展】
閱讀三江平原的地質構造和地貌類型材料,形成一個完整認識三江平原的思路。
區內由北東走向的完達山脈將平原分為兩部分。完達山以北的三江平原是一個大面積沉降區,盆地內堆積千米以上的沉積地層。我們驅車行進至三江平原時,看到在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中,聳立著一些小山丘,猶如雲海中的孤島。這里的河流多無明顯的河槽,發源於山區的幾條河流進入平原後漫散在平原中,形成無尾河。這些現象說明全新世以來許多地方沉降運動仍在繼續進行。平原西半部海拔高度為60~80米,坡降較大,地表組成物質較粗,黏土、亞黏土層很薄,或是亞沙土、沙、沙礫層直接出露地面,沼澤及沼澤化土地面積小;東半部,海拔高度一般為45~60米,坡降多為1/5000~1/10000,各種窪地星羅棋布,地表覆蓋有3~17米厚的亞黏土和黏土層,滲透性差,沼澤及沼澤化土地廣泛分布。
完達山以南的平原,稱為穆棱—興凱平原,也為一個沉陷區,海拔高度一般為55~95米,自西向東傾斜,坡降較小,表層一般覆蓋有1~4米的亞黏土、亞沙土,沼澤率也較高。
由於平原區地勢低平,切割能力弱,因而河道稀疏,河網密度小。除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外,有些河流發源於完達山或小興安嶺而穿行於平原沼澤之中,而有些河流則發源於沼澤窪地又流經於沼澤之中。這些中、小型河流均具有平原沼澤性河流的特點,即河流縱比降小,河道彎曲,枯水河槽狹窄,河漫灘寬廣,排水不暢。每年汛期,主要河流還受黑龍江、烏蘇里江洪水頂托,回水距離一般為20~30千米,最長達70千米。洪水頂托抬高了這些河流的承泄水位,使兩岸低平地排水更為困難,促進了沼澤的形成和發展。
本區屬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時數一般為2400~2500小時,年總輻射量100~112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多為500~600毫米,季節分配不均,年際變化較大,在一年中降水集中於夏秋,各地6~10月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75%~85%,陸面可能蒸發量為550~650毫米。
(學生探究討論)三江平原沼澤廣泛分布的自然原因。
生
略。
師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主要是由三江平原地勢低、多雨,排水不暢造成的。三江平原新構造運動以下沉為主,地勢低平,土質黏重,夏秋多雨,排水不暢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河漫灘、階地和各類窪地上形成大面積集中連片的沼澤,還有季節性的沼澤化土地。根據調查和統計,本區沼澤面積達110多萬公頃,此外還有季節性積水的沼澤化草甸130多萬公頃。
板書:
地勢低平,沼澤廣布
師
三江平原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決定了它是我國開發較晚和未充分開發的地區,資源豐富,潛力很大。目前國務院已將該區列為國家重點農業綜合開發區,要求建成穩產高產的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以大豆為主的農副產品出口創匯基地、畜產品供應基地和農副產品綜合加工基地。
板書:
二、從「北大荒」到「北大倉」
師
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地集中,人口稀少。與我國廣大農耕區相比,三江平原的開發歷史比較晚,到1949年只有耕地40萬公頃。隨著我國人口和糧食需求的不斷增長,國家決定大規模開墾「北大荒」,並相繼在三江平原建立了一大批國營農場。20世紀50年代的青年志願者在荒原上踩出了第一串腳印,冒起了第一縷炊煙,他們是拓荒者,把「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創造大量物質財富的同時,也是特定歷史時期創造了顧全大局、艱苦奮斗、勇於開拓、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
【知識拓展】
通過材料的閱讀,了解「北大荒」在不同年代開發的背景和意義。
新中國成立之初,糧食是擺在政府面前的頭號難題。當時,許多中國人仍過著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國外敵對勢力斷言,中國共產黨將無法解決4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前線需要糧食,建設需要糧食,共和國的締造者們發出向「北大荒」進軍的號令。
從此,沉睡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完達山山麓的千里沃野召喚著一批又一批英雄的拓荒群體。
1947年開始,一批批人民解放軍官兵帶著征戰風塵開進荒原,雪亮的鏵犁翻開千古的沉寂,黑土上升起了軍墾的紅旗。在解放濟南戰役中活捉王耀武的英雄群體農建二師8萬名官兵揮師北上,出密山、越寶清、奔鐵力、拓綏濱,創辦了三大農場;王震將軍帶著當年開發南泥灣的戰將,率十多萬轉復官兵成建制地布點開荒。踏著英雄的足跡,數十萬大專院校畢業生、地方幹部、支邊青年、城市知識青年等,同樣投身「北大荒」開發,將青春熱血傾灑在這里。
歷經50個春秋,100萬人在5.5萬平方千米的荒原上開墾出了3000多萬畝良田,打下了1000億千克糧食,支撐了年輕的共和國大廈。有人算過一筆賬,這些糧食以每人每天一斤計算,足夠5.5億人吃上一年。
「北大荒」是國家手中的一袋米,更是市場的平衡器,它始終發揮著確保糧食供應與市場穩定的重要作用。1960年國家處於嚴重自然災害時期,北大荒人把口糧一減再減,向國家硬是上繳了1.8億千克糧食,完成了3000萬千克大豆出口任務。1988年全國糧食生產出現波動,國家決定墾區上繳糧食增加到10.9億千克,用來平抑糧價。他們把所有的余糧一摳再摳,一斤不少地完成了任務,如果按當時的市場價格計算,有的農場管理局一次就損失2000萬元。
進入90年代,全國的糧食生產調出省份在減少,調入省份在增多,誰來應急生產糧食?北大荒人勇敢地站出來為國分憂,提出建設佔全國新增定購任務1/10的50億千克商品糧基地。到1998年,全墾區已實現年產85億千克糧食,可提供65億千克商品糧。
師
(根據材料,讓同學們分析)三江平原墾荒需要重點改造的自然條件是什麼?為什麼?
生
略。
師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根據三江平原的自然特徵來看,過度地開荒破壞了這里的原始生態環境,三江平原已由原來自然生態為主的環境系統轉變為半自然生態為主的環境系統。濕地面積縮小了80%,空氣濕度減小,降水量減少,氣溫增高,許多野生動物被迫遷徙他鄉,曾肥得流油的耕地也正面臨著日益貧瘠的危險。1999年我國政府決定停止對「北大荒」開荒,對不宜耕種的土地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地,以恢復這里的生態環境。同時2002年三江平原又被世界濕地公約組織列入世界公約名錄,所以保護濕地是關鍵。
師
(根據材料,讓同學們敘述)三江平原作為商品糧基地有哪些優勢?
生
略。
師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三江平原作為商品糧基地的優勢是地多人少,人均耕地0.66~2公頃,提供余糧多,土地平坦,使用大型農業機械條件好,機械化水平高,宜農荒地多,開發潛力大。若水利條件進一步得到改善,可望在短期內大幅度提高糧食生產。
C. 萊蕪職業技術學院怎麼樣啊
萊蕪職業技術學院,就是一所很普通的地方公辦大專,水平還可以
D. 問題研究 為什麼停止開發 北大荒》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三江平原的自然特點,通過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來進行分析。2、「北大荒」變成「北大倉」的原因。3、在對濕地環境效益理解的基礎上理解停止開發三江平原荒地的原因過程與方法:通過地圖了解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分析三江平原的自然特徵,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分析為什麼要停止開發「北大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三江平原自然特點的分析及其歷史的演變過程:北大荒——北大倉——北大荒的轉變過程,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環境保護觀念。
【教學重點】
1、三江平原的自然特點。2、「北大荒」成為商品糧基地的優勢。3、濕地的生態環境效應。
【教學難點】
1、「北大荒」成為商品糧基地的優勢。2、濕地的生態環境效應。【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導入新課20世紀50年代,國家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大批青年志願者以滿腔豪情、沖天干勁和熾熱青春響應國家號召,開啟了中國現代史上青年志願者到「北大荒」開發邊疆、建設邊疆的先河,以實際行動奏響了報效祖國的時代強音。接下來,讓我們追隨著這些熱血青年的步伐去重溫一下北大荒的開發。那開發北大荒,北大荒在哪兒呢?(出圖片,學生看圖總結北大荒的地理位置)
學生:三江平原歷史上被稱為「北大荒」,而三江平原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是由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沖積而成的低平原。經緯度位置大概在45°N—48°N,130°E—135°E,西起小興安嶺,東達烏蘇里江,北迄黑龍江,南抵興凱湖。師:知道了位置,我們到達北大荒,映入眼簾的是這樣的畫面(圖片展示)從畫面上看到,地表有薄薄的一層積水,土壤的水分幾乎達到飽和,這就是沼澤。現在問題來了,請大家結合當地自然地理環境分析三江平原沼澤的成因。學生總結:1、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弱;2、土質黏重,凍土廣布,透水性能差;3、河網密布,地下水位高;4、地勢低平,夏秋多雨,排水不暢。師:所以,如果要發展農業,在三江平原上開墾需要重點改造什麼自然條件?學生:排水師:除了改造這一條件,北大荒還有哪些有利於發展農業的條件?學生:1、氣候: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2、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開闊;3、土壤:黑土、黑鈣土為主,土層深厚,土壤肥沃;4、開發較晚,耕地集中,地廣人稀;5、重工業基礎為農業發展提供機械設備、農葯、化肥;6、國營農場,國家政策師:藉助以上良好的自然和社會條件,北大荒變成了我國的北大倉。但是,經過半個世紀的開墾,北大荒人在收獲了沉甸甸的糧食的同時,原有的生態環境也逐漸惡化——土壤貧瘠了,自然災害頻繁了,昔日的北大荒似乎也失去了她那美麗的容顏。接下來咱們分組,就「是否應該停止開發北大荒」進行小型辯論,希望大家都拿出充足的論據證明本組的論點,讓大家對你的觀點信服並給予支持。學生:應該停止開發: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東北虎、梅花鹿等多種野生動物沒了蹤跡,關東三寶之一的野山參也罕見不應該停止開發:開發北大荒可以向荒地要糧,可以安置剩餘勞動力,可以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師:剛才兩方的同學分別從各自的觀點出發闡述了理由,但我們知道,農業生產的最終目的是達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而三江平原的濕地是重要的生態系統,被稱為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調節徑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濕地以其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生態效益,被譽為「地球之腎」,所以只有停止開發北大荒才能實現三個效益的統一。實際上我國也正是這么做的:我國在1992年加入《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並依法加強對濕地資源的管理,嚴禁盲目圍墾。我國三江平原是國內最大的、最有保護價值的濕地之一,因此國家於1998年決定停止開發三江平原的荒地,並建立自然保護區。知識遷移:通過類比說明洞庭湖地區為什麼從「圍湖造田」到「退耕還湖」?因為洞庭湖也是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在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環境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濕地可以將過多的降雨和來水存儲、緩沖,然後放出,發揮著蓄洪抗旱的功能;濕地所擁有的大量水源及其水生植物可以使周圍地區的酷熱降溫,空氣濕度增加;濕地植被可以完全防止水土流失;我國一級保護的珍稀鳥類,約有一半生活在濕地中,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功能,是任何生態系統無法替代的;濕地植物能夠對污染物進行吸收、代謝、分解,起到降解環境污染的作用。課堂小結黑龍江三江平原濕地生態恢復建設,應在濕地生態結構上下工夫,以環境生態學的有關理論,保證濕地生態平衡條件的滿足。通過退耕還濕(還林還草)、剎住毀濕(草、林)開荒之風、劃入或組建保護區(地)、新建一批蓄水壩和平溝等措施,保持、恢復和重建濕地生態系統。探索適合該區的濕地農業發展模式,是防止農業生產對濕地資源有效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構成威脅的有效途徑。從資源水利和環境生態水利的戰略高度,配置水利工程設施,在滿足農田用水的同時,確保濕地生態用水安全,確保東北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板書設計
為什麼停止開發「北大荒」一、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二、三江平原的自然特徵三、從「北大荒」到「北大倉」1、轉變原因2、三江平原在我國商品糧基地中的地位四、停止開發三江平原1、濕地的生態環境效應2、保護三江平原
教學反思:本節課整體設想時是比較完整的,但是在具體的實時操作過程中,沒有加強對難點知識的落實,學生對於濕地的環境效益只有一個大概的印象。往後的教學過程中,應該緊緊圍繞這節課的知識結構,突出重難點
E. 為什麼停止開發北大荒 教學設計 教案
問題研究為什麼停止開發「北大荒」
從容說課
生態環保,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主題,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近年來嚴重影響東北亞地區各國生態環境的沙塵暴問題,已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正聯手防治沙塵暴,在中國、蒙古等沙塵源區進行防治荒漠化的跨國協作。
三江平原在歷史上曾被稱為「北大荒」。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根據當時國家發展的戰略,決定對三江平原進行大規模的開墾,使三江平原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為了實現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實施生態環境的保護,國家決定停止開發三江平原的荒地,並建立自然保護區。
從大環境來看,東北平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落實振興東北戰略,推進「東北再造」,迫切需要建設「綠色東北」。這是實現東北地區的全面振興、實現東北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本問題研究的邏輯框架是:教材首先從三江平原的自然特點出發,讓學生對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和氣候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這就需要學生對東北地區的地形圖有更深的掌握;其次,通過給學生大量的材料,讓他們分析「北大荒」變成「北大倉」的原因;最後,從落實新的發展觀、振興東北的戰略角度,分析建設「綠色東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從東北地區的全面振興和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提出建設「綠色東北」的總體思路;從可操作性層面,提出建設「綠色東北」的重大舉措,並理解停止開發三江平原荒地的原因。
教學重點
1.三江平原的自然特點。
2.「北大荒」成為商品糧基地的優勢。
3.濕地的生態環境效應。
教學難點
1.「北大荒」成為商品糧基地的優勢。
2.濕地的生態環境效應。
課時安排
1課時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三江平原的自然特點,通過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來進行分析。
2.「北大荒」變成「北大倉」的原因。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地圖了解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分析三江平原的自然特徵,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分析為什麼要停止開發「北大荒」。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三江平原自然特點的分析及其歷史的演變過程:北大荒——北大倉——北大荒的轉變過程,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環境保護觀念。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三江平原開發前的錄像片或展示三江平原的景觀圖片、地圖等。請大家在地圖上找一找三江平原的位置,找出三江平原中的「三江」是哪三江?這里的人口密度狀況,並分析開發前後狀況比較。
推進新課
師
三江平原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是由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沖積而成的低平原,面積10.89萬平方千米,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沼澤區。
板書:
一、三江平原的自然特點
【知識拓展】
閱讀三江平原的地質構造和地貌類型材料,形成一個完整認識三江平原的思路。
區內由北東走向的完達山脈將平原分為兩部分。完達山以北的三江平原是一個大面積沉降區,盆地內堆積千米以上的沉積地層。我們驅車行進至三江平原時,看到在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中,聳立著一些小山丘,猶如雲海中的孤島。這里的河流多無明顯的河槽,發源於山區的幾條河流進入平原後漫散在平原中,形成無尾河。這些現象說明全新世以來許多地方沉降運動仍在繼續進行。平原西半部海拔高度為60~80米,坡降較大,地表組成物質較粗,黏土、亞黏土層很薄,或是亞沙土、沙、沙礫層直接出露地面,沼澤及沼澤化土地面積小;東半部,海拔高度一般為45~60米,坡降多為1/5000~1/10000,各種窪地星羅棋布,地表覆蓋有3~17米厚的亞黏土和黏土層,滲透性差,沼澤及沼澤化土地廣泛分布。
完達山以南的平原,稱為穆棱—興凱平原,也為一個沉陷區,海拔高度一般為55~95米,自西向東傾斜,坡降較小,表層一般覆蓋有1~4米的亞黏土、亞沙土,沼澤率也較高。
由於平原區地勢低平,切割能力弱,因而河道稀疏,河網密度小。除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外,有些河流發源於完達山或小興安嶺而穿行於平原沼澤之中,而有些河流則發源於沼澤窪地又流經於沼澤之中。這些中、小型河流均具有平原沼澤性河流的特點,即河流縱比降小,河道彎曲,枯水河槽狹窄,河漫灘寬廣,排水不暢。每年汛期,主要河流還受黑龍江、烏蘇里江洪水頂托,回水距離一般為20~30千米,最長達70千米。洪水頂托抬高了這些河流的承泄水位,使兩岸低平地排水更為困難,促進了沼澤的形成和發展。
本區屬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時數一般為2400~2500小時,年總輻射量100~112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多為500~600毫米,季節分配不均,年際變化較大,在一年中降水集中於夏秋,各地6~10月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75%~85%,陸面可能蒸發量為550~650毫米。
(學生探究討論)三江平原沼澤廣泛分布的自然原因。
生
略。
師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主要是由三江平原地勢低、多雨,排水不暢造成的。三江平原新構造運動以下沉為主,地勢低平,土質黏重,夏秋多雨,排水不暢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河漫灘、階地和各類窪地上形成大面積集中連片的沼澤,還有季節性的沼澤化土地。根據調查和統計,本區沼澤面積達110多萬公頃,此外還有季節性積水的沼澤化草甸130多萬公頃。
板書:
地勢低平,沼澤廣布
師
三江平原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決定了它是我國開發較晚和未充分開發的地區,資源豐富,潛力很大。目前國務院已將該區列為國家重點農業綜合開發區,要求建成穩產高產的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以大豆為主的農副產品出口創匯基地、畜產品供應基地和農副產品綜合加工基地。
板書:
二、從「北大荒」到「北大倉」
師
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地集中,人口稀少。與我國廣大農耕區相比,三江平原的開發歷史比較晚,到1949年只有耕地40萬公頃。隨著我國人口和糧食需求的不斷增長,國家決定大規模開墾「北大荒」,並相繼在三江平原建立了一大批國營農場。20世紀50年代的青年志願者在荒原上踩出了第一串腳印,冒起了第一縷炊煙,他們是拓荒者,把「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創造大量物質財富的同時,也是特定歷史時期創造了顧全大局、艱苦奮斗、勇於開拓、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
【知識拓展】
通過材料的閱讀,了解「北大荒」在不同年代開發的背景和意義。
新中國成立之初,糧食是擺在政府面前的頭號難題。當時,許多中國人仍過著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國外敵對勢力斷言,中國共產黨將無法解決4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前線需要糧食,建設需要糧食,共和國的締造者們發出向「北大荒」進軍的號令。
從此,沉睡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完達山山麓的千里沃野召喚著一批又一批英雄的拓荒群體。
1947年開始,一批批人民解放軍官兵帶著征戰風塵開進荒原,雪亮的鏵犁翻開千古的沉寂,黑土上升起了軍墾的紅旗。在解放濟南戰役中活捉王耀武的英雄群體農建二師8萬名官兵揮師北上,出密山、越寶清、奔鐵力、拓綏濱,創辦了三大農場;王震將軍帶著當年開發南泥灣的戰將,率十多萬轉復官兵成建制地布點開荒。踏著英雄的足跡,數十萬大專院校畢業生、地方幹部、支邊青年、城市知識青年等,同樣投身「北大荒」開發,將青春熱血傾灑在這里。
歷經50個春秋,100萬人在5.5萬平方千米的荒原上開墾出了3000多萬畝良田,打下了1000億千克糧食,支撐了年輕的共和國大廈。有人算過一筆賬,這些糧食以每人每天一斤計算,足夠5.5億人吃上一年。
「北大荒」是國家手中的一袋米,更是市場的平衡器,它始終發揮著確保糧食供應與市場穩定的重要作用。1960年國家處於嚴重自然災害時期,北大荒人把口糧一減再減,向國家硬是上繳了1.8億千克糧食,完成了3000萬千克大豆出口任務。1988年全國糧食生產出現波動,國家決定墾區上繳糧食增加到10.9億千克,用來平抑糧價。他們把所有的余糧一摳再摳,一斤不少地完成了任務,如果按當時的市場價格計算,有的農場管理局一次就損失2000萬元。
進入90年代,全國的糧食生產調出省份在減少,調入省份在增多,誰來應急生產糧食?北大荒人勇敢地站出來為國分憂,提出建設佔全國新增定購任務1/10的50億千克商品糧基地。到1998年,全墾區已實現年產85億千克糧食,可提供65億千克商品糧。
師
(根據材料,讓同學們分析)三江平原墾荒需要重點改造的自然條件是什麼?為什麼?
生
略。
師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根據三江平原的自然特徵來看,過度地開荒破壞了這里的原始生態環境,三江平原已由原來自然生態為主的環境系統轉變為半自然生態為主的環境系統。濕地面積縮小了80%,空氣濕度減小,降水量減少,氣溫增高,許多野生動物被迫遷徙他鄉,曾肥得流油的耕地也正面臨著日益貧瘠的危險。1999年我國政府決定停止對「北大荒」開荒,對不宜耕種的土地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地,以恢復這里的生態環境。同時2002年三江平原又被世界濕地公約組織列入世界公約名錄,所以保護濕地是關鍵。
師
(根據材料,讓同學們敘述)三江平原作為商品糧基地有哪些優勢?
生
略。
師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三江平原作為商品糧基地的優勢是地多人少,人均耕地0.66~2公頃,提供余糧多,土地平坦,使用大型農業機械條件好,機械化水平高,宜農荒地多,開發潛力大。若水利條件進一步得到改善,可望在短期內大幅度提高糧食生產。
板書:
(一)轉變原因
(二)三江平原在我國商品糧基地中的地位
師
濕地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之一。按照世界《濕地公約》的定義,濕地包括沼澤、泥炭地、濕草甸、湖泊、河流、滯蓄洪區、河口三角洲、灘塗、水庫、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時水深淺於6米的海域地帶。濕地儲存了大量的水土資源,還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礦產資源,其生態旅遊的價值也很大。濕地在促進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積極循環與轉化,在維持水均衡和生態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強大的功能。濕地有其濕潤半濕潤的氣候條件,並構造了一個獨特的水循環系統。濕地號稱「自然之腎」,具有保持水土、調節氣候、凈化水質和空氣、美化環境的功能。
濕地與森林、海洋一起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濕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資源寶庫和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但我國濕地的生態環境現狀令人擔憂。有關專家已經建議盡快制定《濕地法》,把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納入法治軌道;改革完善管理機構,實施以自然濕地單元(系統)為單位的統一規劃管理;提高全民濕地保護意識,樹立新型濕地環保理念;保護多樣性特色,促進濕地綜合利用;廣開籌資渠道,加大濕地保護的投入力度;加強濕地科學研究,擴大國際合作。
【知識拓展】
濕地的環境功能
濕地蘊涵豐富的水資源,具有極高的生產力,調查研究表明,每平方米濕地平均可生產2千克左右的有機物質,僅次於熱帶雨林的生產能力,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的如食物、原材料和水資源等,還有獨特的環境功能。它能消除毒物、凈化水質,是自然環境中自凈能力很強的區域之一,它對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蓄滯洪水、涵養水源、補充地下水、穩定海岸線、控制土壤侵蝕、保墒抗旱、凈化空氣、調節氣候等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還為野生動植物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息場所。
師
為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黑龍江墾區2001年果斷停止開荒。全墾區堅決禁止佔用林地、草原、濕地開墾耕地,不準破壞一畝原始沼澤,以保護好現有的1000餘萬畝荒原和1475萬畝濕地。
板書:
三、停止開發三江平原
(一)濕地的生態環境效應
師
濕地不但具有豐富的資源,還有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生態效益。各種類型的濕地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淡水資源、調蓄洪水、調節氣候、降解污染物和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資源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濕地的這些重要功能和價值一直是人類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物質基礎。
濕地的生態效益表現在:一是保護生物和遺傳多樣性,二是減緩徑流和蓄洪防旱,三是固定二氧化碳和調節區域氣候,四是降解污染和凈化水質,五是防浪固岸。
通過材料分析,思考為什麼我國把「北大倉」演化為過去的「北大荒」?
【知識拓展】
黑龍江墾區是在昔日聞名於世的「北大荒」上開發起來的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總面積為5.6萬平方千米,主要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大黑土帶之一。50年前,三江平原、黑龍江谷地、嫩江流域廣大區域保存原始面貌,天然森林草原茂密,低濕地覆蓋平原大地,一片荒涼,人跡罕見,故稱「北大荒」。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為解決糧食短缺問題,決定開發它。50年來,經過十幾萬部隊復轉官兵和數十萬知識青年的開發建設,開辟了同江、密山、黑河等墾區,成為擁有耕地3000萬畝,年產糧食85億千克以上的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然而,大面積的開荒雖然擴大了耕地面積,但也使「北大荒」的部分濕地消失,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天然的森林、草原、低濕地覆蓋面積明顯下降,生物多樣性出現危機。過去「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的情景不見了,不少鳥獸無法在此棲息,被迫遷徙他鄉;昔日「黑土地肥得流油,插根筷子都發芽」,如今卻越種越瘦,災害越來越多……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科學使得墾區決策人變得聰明了。除了果斷停止開荒、保護好現有的荒原和濕地外,還規劃在近三年內完成退耕270萬畝,因地制宜種樹種草還林還牧;撥出專款擴大自然保護區建設,與日本合資建設濕地生態監測與培訓項目。
生略。
師
(依照材料,教師進行知識點的總結)濕地的合理利用是一種與維持生態自然性並不相悖並造福於人類的可持續利用方式。當前,在三江平原濕地保護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濕地的保護與開發的矛盾。據土地資源調查顯示,黑龍江省未利用土地中的宜農荒地有70%在三江平原,而且集中分布在濕地地區,新中國成立後對三江平原已進行了三次大規模開墾,今後,按照濕地保護的要求,再大面積開發,已不現實。二是濕地保護與防洪、排水的矛盾。20世紀80年代為了解決三江平原洪澇問題,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用於水利工程建設,為解除當地防洪除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修建的堤防工程,切斷了大部分沼澤濕地與河流的聯系。例如在濃江上游修建了濃鴨排乾渠,把上游水大部分排入黑龍江,導致沼澤地水位下降,生態失衡,濕地退化。三是濕地保護與綜合利用的矛盾。三江平原有豐富的水資源和肥沃的宜農土地資源,在濕地的保護中不僅僅是劃定濕地保護區的單一保護。應該在利用中保護,在保護中利用,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作到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和協調。四是濕地保護與管理體制的矛盾。多部門對濕地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體制,破壞了濕地的水、土、動植物等重要資源的整體性和有機聯系。分散的管理體制,造成各部門各自為政,各行其是,不利於濕地的保護和合理開發持續利用。
板書:
(二)保護三江平原
課堂小結
黑龍江三江平原濕地生態恢復建設,應在濕地生態結構上下工夫,以環境生態學的有關理論,保證濕地生態平衡條件的滿足。通過退耕還濕(還林還草)、剎住毀濕(草、林)開荒之風、劃入或組建保護區(地)、新建一批蓄水壩和平溝等措施,保持、恢復和重建濕地生態系統。探索適合該區的濕地農業發展模式,是防止農業生產對濕地資源有效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構成威脅的有效途徑。從資源水利和環境生態水利的戰略高度,配置水利工程設施,在滿足農田用水的同時,確保濕地生態用水安全,確保東北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板書設計
問題研究為什麼停止開發「北大荒」
一、三江平原的自然特點
地勢低平,沼澤廣布
二、從「北大荒」到「北大倉」
(一)轉變原因
(二)三江平原在我國商品糧基地中的地位
三、停止開發三江平原
(一)濕地的生態環境效應
(二)保護三江平原
活動與探究
類比說明洞庭湖地區為什麼從「圍湖造田」到「退田還湖」?
(教師提示)洞庭湖濕地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泊濕地景觀生態系統之一,由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濕地資源十分豐富。
圍湖造田使得湖區人口劇增,而頻繁爆發的水災卻又讓湖區大量人口傾家盪產。無奈中,村民們只得湧向周邊山嶺,開山伐木,種地為生,這就觸發了水土流失。當洪水裹挾泥沙漫過江漢平原時,大量泥沙沉積在湖區,形成了一片片新鮮沙洲,這就又為圍墾創造了條件,吸引著下游過剩的人口不斷前來墾荒,形成了圍湖造田→與林爭地→水土流失→河湖淤積→新的圍湖造田的惡性循環。洞庭湖區大面積的圍湖造田,使得湖面大大縮小,許多湖群消失,蓄洪能力急劇減弱,汛期湖水水位猛漲,頂托長江,嚴重影響了洪水的分流,對洞庭湖區和荊江大堤都極為不利,給國家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損失。
1998年長江大水,促使我們重新審視人與湖泊山林的關系,認識到長江的湖泊濕地有其自身的規律,依靠工程措施強行改變這種規律只能引發更多的災害,長江中下游平原濕地巨大的生態效益,不是任何一個水庫可以替代的;而三峽水庫220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也不可能彌補50年來長江中下游12000平方千米湖泊濕地的損失。人不給水出路,水就不給人出路,和平共處的唯一出路只能是遵從和適應江湖固有的規律,也是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指導思想。其後我國政府提出了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江河治理思路:「封山植樹,退耕還林,退田還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賑,移民建鎮,加固堤壩,疏浚河道。」禁伐天然林和退耕還林是治本之策,而退田還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賑、移民建鎮則都講的是如何有組織地將人類侵奪的部分空間還給濕地湖泊,達到我國經濟、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