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科學教案:《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學案例
一、觀察引入:
1、師:同學們,科學課非常重視觀察。請你們觀察黑板,你發現了什麼?
(教師打開手電筒,光斑落在黑板上。)
2、師:光點哪裡來?(手電筒)
誰來用手指來演示一下手電筒發出的光是怎樣照到黑板上的呢?我們來猜一猜光是怎樣傳播的?板書:「猜測:」今天我們就來探討《光是怎樣傳播的》,板書:「光是怎樣傳播的。」
4、生活中有哪些事實、現象能說明我們的想法?
預設:
(1)夜晚,我發現汽車前燈射出來的燈光是直的。
(2)白天,陽光穿過樹葉的光是直的。
(3)看錶演時,我發現舞台上的燈發出來的光是直的。
……
5、觀察圖片:老師也找了些圖片,他們能不能說明光是直線傳播的?
二、設計實驗方案
1、師:同學們講的是頭頭是道,但是科學是講證據的,你能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你們的觀點,證明光是直線傳播的嗎?
2、學生討論實驗方案。
3、學生匯報實驗方案。
預設:
(1)用手電筒照射光碟中間的圓孔,觀察白屏上的現象。
(2)用手電筒照直空心管,再把空心管變彎用手電筒來照,觀察白屏上的現象。(可用帶彎頭的吸管)
……
(3)學生說到書29頁的實驗方案,請大家看實驗單。
①仔細閱讀書上的實驗方法。
②該注意什麼?(三個孔必須排在一條直線上,這里可以看幻燈片的演示;距離為5厘米;完成作業:用箭頭標出光前進的路線)
③這兩個小實驗有什麼不同?
三、實驗研究,深入拓展
1、學生進行實驗。
2、匯報實驗情況和結論,並展示。鼓勵其他同學想到的別的實驗方法。介紹。
3、前面我們猜測:光是直線傳播的嗎?經過這么多方法的反復驗證,「板書:反復驗證」我們可以下個結論嗎?板書「結論:光是直線傳播的。」
5、請看黑板:你知道科學家平時是怎樣進行研究的嗎?
(指名學生看黑板小結)
6、師:今天我們象科學家那樣經歷了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祝賀你們!
7、(展示幻燈片路燈)你能否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來解釋這個現象?為什麼影子總是在背光的一面?(光源發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體上時,物體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後方形成一個光線照不到的黑暗區域,這就是物體的影子。)
8、出示知識點:光是以直線的形式傳播的。光傳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約30萬千米。太陽離地球的距離為1.5億千米,從太陽發出的光到達地球約需要8分鍾。
9、回顧。
四、課外拓展,挑戰自我
師:剛才我們做實驗時用了3張帶孔的卡片,課後,你能用上10張,15張,甚至更多的卡片排成一條直線,用手電筒照射能在屏上找到光圈。卡片擺得越多越厲害。你們有信心嗎?
五、板書設計
問題:光是怎樣傳播的
猜測:光是直線傳播的嗎?
反復驗證
結論:光是直線傳播的
⑵ 光是怎樣傳播的的教案與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過程與方法: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通過實驗中的現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利用光的傳播規律解釋為什麼會有影子。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於思考的能力;知道推測要有依據;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於思考,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二、教學重、難點:
會用多種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徑。
三、教學准備:
教師演示實驗:課件,鐳射筆 。
學生分組實驗:手電筒、3塊帶孔塑料板、白屏。
自選活動材料:空心塑料管、吸管等。
四、教學時間: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師:清晨,太陽冉冉升起,萬丈光芒映紅了朵朵朝霞,給大地帶來了光明和色彩,夜晚,華燈齊放,世界依然是奼紫嫣紅,五彩繽紛。這樣多姿多彩的美麗世界,是誰的傑作呢?(光)課件出示圖片
嗯!我們要看清這五彩繽紛的世界,必須有光射入我們的眼睛,那麼,光 是從哪裡發出來的呢?
2、同學們說得真好。那麼,你們想不想知道從光源發出的光又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呢?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光是怎樣傳播的》。(板書課題:光是怎樣傳播的)
(二)、提取生活經驗:
1、教師 :悄悄打開鐳射筆,光斑落在黑板中間,問:仔細觀察,現在的黑板與往常有什麼不同嗎?
生觀察到光斑,馬上會意識到老師手中有鐳射筆(學生俗稱激光筆),課堂氣氛開始活躍起來。
老師手中的鐳射筆發出的光,是怎麼照到黑板上的呢?誰能上前來演示一下?
導:這位同學認為這條路線是直的,大家同意嗎?(你說,) 那也許它是弧線形,或者是S形、螺旋形的呢?(教師在此用手輔之以弧線形、S形、螺旋形動作)
2、你們認為光可能是沿直線傳播的,那你看到的平常生活中的哪些現象能支持你的想法呀?
學生自由發表。
3、師:剛才幾個同學說的很有道理,老師也找了些圖片,我們現在一起來看看。(出示幻燈片)
生討論
(三)、自主設計實驗驗證:
1、師:實踐出真知。今天,我們就用桌子上這些簡單的器材去大膽設計實驗,驗證你們的猜想是否正確、請同學們邊討論.邊設計實驗,比比看,哪個小組想出的辦法多。但是要注意不能用眼睛直對很亮的光源,不然會對眼睛有傷害哦!
2、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實驗設想,(教師適時出示彎管和直管,請學生來證實光是直線傳播的。)
展示實驗成果。
(四)、深入探究過程
1、現在讓我們當一次小科學家,研究一下,怎樣能讓光通過三個小孔在屏上留下光斑?老師在這里也為大家准備了一組材料(教師隨機出示,分別是一個手電筒,三張有小孔的紙,一張沒有小孔的紙。)分小組討論,隨時整理實驗記錄單。當音樂停止時,停下來,准備匯報。
2、實驗:出示幻燈片:你能完成挑戰嗎:讓光通過三個小孔在屏上留下光斑。
小組匯報。初步得知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3、進一步驗證:當三個小孔對齊時能在屏上看到手電筒的光斑時,移動第二張或第三張紙,會出現什麼樣的現象,進一步說明了什麼呢?(光斑相應的出現在第二張或第三紙上,原因是光是直線傳播的,當它被移動的紙擋住時,就無法照到屏上,因為它不會拐彎。當紙繼續移動,不再遮擋光線時,光又透過兩張紙的小孔,照在最後的屏上。)
師:通過我們的再次實驗,我們能進一步證明什麼?(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通過這么多實驗的證實我們終於能把我們的猜想上升為結論了,今天我們學到的結論是?(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意圖:通過這一實驗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光是直線傳播這一規律的理解。並使學生明白:一個結論的得出應該通過反復驗證,用不同的方法驗證。同時培養了學生自己設計簡單實驗的能力。)
4、大家的表現真是精彩。為了獎勵大家的表現,老師也設計了一個實驗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但是需要一位同學上來幫幫忙。
做小孔成像的試驗。
你們看到了什麼,這又一次證明了什麼呀?----我們看到了---證明了---
(五)、實踐應用
1、猜謎語:一個好朋友,走到哪跟到哪,就是不說話。是什麼呀?
它就是我們自己的影子。
那你知道它的原理是什麼嗎?說說你的理由吧!
從光源發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體上時,物體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後方形成一個光線照不到的黑暗區域,這就是物體的影子。
2、同學們,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運用了光沿直線傳播的原理。你們仔細想想看。 幻燈出示激光準直
3、日食和月食。(幻燈片出示)
這也是關於光沿直線傳播的實例。
4、現在我們知道光是以直線形式傳播的,你知道光傳播的速度是多少嗎?
我們再來看一段資料,相信同學們會對光速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幻燈片出示)看後,發表感想。
六、總結
這節課,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和探究,懂得了很多知識,誰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獲和快樂呢?
學生總結
作業:
解決問題:老師很喜歡在陽台上種一些花花草草,可是老師家裡的陽台採光不好,他們經常曬不到太陽,你能幫我想想辦法嗎?
七、板書設計
3、光是怎樣傳播的
猜想 → 實驗
結論: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⑶ 《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觀察、實驗,懂得光是直線傳播的。
過程與方法:
1.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
2.設計探究光的傳播路徑的實驗,並通過實驗中的現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
3.利用光的傳播規律解釋為什麼會有影子。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於思考,根據實驗現象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設計探究方案,用探究的方法證明光是直線傳播的。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尋找證明光是直線傳播的依據。
●教具准備
教師准備:有關光是直線傳播的課件。
分組實驗:①手電筒或蠟燭,3張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長方形卡紙及支架,未打孔的卡紙一張。②能彎曲的和不能彎曲的粗吸管,手電筒。③盛滿水的水槽,紅藍黑三色墨水,激光手電筒。④透明玻璃瓶,香,激光手電筒,打火機。(說明:每張實驗桌上擺放其中的一組實驗器材。)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提出問題
1.課件播放日常生活中光照現象的一些圖片,如舞台上的燈光,從雲層中透過的陽光,透進密林深處的陽光,撒滿房間的太陽光,窗下的陽光和影子,夜間的車燈,城市夜光,從屋頂瓦片的縫隙中射入屋裡的太陽光等,並配以優美的音樂。
2.看了上這些美麗的圖片之後,你能說說對光傳播的一些想法嗎?並說明理由。(學生自由發表意見,教師暫不置可否。)同學們的想法都很不錯,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光是怎樣傳播的。(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感受光的美妙的同時,用巧妙的提問激發起學生探究的慾望。鼓勵學生大膽猜測,並讓學生意識到猜測是要有一定依據的,為後面的探究活動做了鋪墊)
二.分組合作,設計方案
1.設計方案
光靠猜測是不夠的,我們還得通過實驗去探究。這節課我們要利用桌上的實驗器材,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方案,然後進行實驗探究,最後根據你們方案的設計情況和實驗情況給各組加星,星星最多的為冠軍組,才有機會上台展示。現在開始設計方案。(各組討論填寫研究方案表)
2.方案交流,師生評價。
【預設一】把墨水少許滴入盛水的水槽中,攪拌均勻,使之呈現有色均勻溶液狀。用激光手電筒照射,觀察現象。再滴入一些,繼續觀察。
【預設二】把三張打孔的卡紙擺在桌子上,用吸管穿過三個孔使三個孔在一直線上,在第三張紙的後面立一個屏,用手電筒照射,觀察現象。
對做得好的肯定,對設計不夠合理的教師引導,學生提出修改建議。並根據匯報情況給每組加星。
(設計意圖:方案設計是本課教學目標之一,設計方案不僅能提高學生科學素養,讓學生懂得如何科學地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提出修改建議,教師適時鼓勵,給每組評定成績,以此激發學生興趣,充分體現評價手段的多元化。)
三.實驗探究,匯報交流
1.提出要求,實驗探究
課件出示實驗要求——溫馨提示:①安全實驗,團結協作,仔細觀察,認真完成實驗記錄表。②實驗完成後,討論匯報形式,確定匯報人員。③匯報清楚的小組各加一顆星。
學生開始實驗,教師巡視,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指導。
2.匯報交流,師生共同評價。
(1)一個小組匯報時,使用相同器材的其他小組可適當補充或提出異議。(注意: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還要注意捕捉要點,緊扣教學目標引導點撥。)
(2)請冠軍小組上台把實驗一邊演示一邊介紹給大家。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實驗,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實驗前提出評價的標准,能很好的駕馭課堂,使得實驗有序開展,學生好勝心強,通過評比能很好的激發學生興趣。通過演示,達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四.鞏固與應用,拓展延伸
1.解釋影子的形成
通過剛才的探究活動,你能用今天所學知識解釋影子是怎樣產生的,為什麼影子總是在背光的一面嗎?
2.知識鏈接:課件出示「光的傳播速度」。
3.多媒體播放古時候月食發生時人們敲擊鍋碗瓢盆,奔走相告的情景。問:「看來這個視頻材料,你最想告訴大家的是什麼?」
(設計意圖:鞏固運用讓學生用所學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現象,學以致用,讓學生從書本回到現實,不僅是本課教學目標之一,也是整個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科學素養培養的目標之一。課件中人們愚昧的行為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研究的重要性,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
⑷ 為什麼說傳播理論是教學設計的基礎
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傳播理論,系統科學理論是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其基礎理論很多:包括目標,內容分析,方法,模式,評價,學生,媒體等基本理論理論基礎和基礎理論都是依據
⑸ 光是怎樣傳播的公開課 教學設計
網路:
光是怎樣傳播的公開課,
網上很多的。
⑹ 《聲音是是怎樣傳播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內容分析
1.教材作用和地位:
在學生了耳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後,學生了解了耳能夠聽見聲音,但是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為什麼聲音能引起耳膜的振動呢?教材圍繞這個問題安排了幾個演示實驗:發生的音叉放入水中,發聲的音叉輕輕觸擊懸掛的乒乓球,自己講話時用手觸摸自己的喉部等。對於學生來說,物體發聲的現象並不陌生,然而對於發聲體的振動,為此創設情景讓學生對物體的發聲現象進行仔細觀察,總結概括出結論。本節為聲學的重點內容,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分析總結概括能力。
2.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通過對有關實驗進行觀察,讓學生概括總結出有關的結論。
難點:真空不能傳聲的實驗。
3.授課思路:以「聲音的產生——聲音的傳播——聲音的能量」為知識線索,通過實驗的觀察、分析及總結概括出結論。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目標: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2.知道聲音可以通過空氣、液體和固體傳播;3.初步了解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4.初步了解聲音的傳播就是能量的傳播。
能力目標:1.通過有關實驗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的能力。2.通過對實驗現象討論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和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態度和方法。
三、教學過程:
引入:由上課鈴聲、老師「上課」為題。
設問:你們為什麼站起來?(聲音,人耳可以聽到聲音是因為聲音能夠引起鼓膜的振動。)
過渡:物體為什麼會發出聲音呢?
新課教學:
提問:你能通過什麼方式發出聲音呢?(學生動手試一試)
活動1:2位同學合作,一個同學用兩支筆把橡皮筋拉緊,另一位同學用手撥動它. 思考並回答下列問題:
1.你聽到聲音了嗎?(聽到)
2.橡皮筋在做怎樣的運動?(振動)
3.聲音是由什麼產生的?(振動)
活動2:用2隻手指輕輕地放在你的喉部,請同學們齊聲朗讀「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仔細體會後回答問題:
1.你感覺到喉部在振動嗎?(振動)
2.你知道是什麼在振動?(聲帶)
思考:發聲的物體與不發聲物體有何區別?(有無振動)
進一步驗證:音叉實驗(註:觀察什麼現象)
用橡皮槌敲擊音叉,音叉會發出聲音。用手觸摸正在發生的音叉,手有什麼感覺?描述這個感覺。
用橡皮槌敲擊音叉後,如果迅速把發聲的音叉觸及燒杯器皿中的水面,會有什麼現象,說明什麼?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和解釋。
⑺ 小學科學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學設計電子稿
《光是怎樣來傳播的》教學設計
一、教源材解讀:本節課是在前面觀察的基礎上,推測和驗證光的傳播特點——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二、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通過觀察實驗,使學生懂得光是直線傳播的。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
2、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
3、通過實驗中的現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於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測要有依據。
3、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於思考,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三、教學重、難點:會用多種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徑。
⑻ 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光是怎樣傳播》教案設計
一、激趣引入
1師:同學們,你們見過那些光呢? 生:日光,燈光,
2、師:觀察真仔細,那這些光線是怎樣傳播的呢?生描述。
(同意)師說:真的嗎?我覺得光線可能是曲線傳播的,可能是波浪線啊!
(不同意)師:看來大家的看法不統一了。
二、提出問題,創設情境 :
1、師:那能說說你的想法嗎?(詢問不同意見的同學)
生:自由說。(正面的,表示懷疑 真的?是這樣嗎?噢?有沒有不同意見?)生:反駁
2、師:那光線究竟是怎樣傳播的呢?今天讓我們來研究一下。(出示幻燈:光是怎樣傳播的)
三、設計實驗驗證:
1、同學們有了猜想,那接下去就要我們設計實驗方案來驗證我們的猜想。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用什麼實驗方案。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迴指導。
2、請同學們來匯報自己小組里討論出來的方案。
生:拿一根彎的管子,用燈光從一頭照過去,如果另外一頭能看見光,就說明光是彎曲的,如果看不見那就是直射的。
生:拿幾張紙,在紙上打孔,再拿一張沒有打孔的紙放在最後,看光能不能通過孔射到最後一張紙上,如果能說明光是直射的。
3、師:同學生的方法真不錯,那我們就選擇第二位同學的方法。請小組長到我這里領取材料,我們就試試看,開始吧!(師巡迴指導)
4、反饋。
師:孩子們,成功了嗎?說說你們是怎麼做的?(生說實驗過程,三到四組)
生1:把一張小孔板放在中間,讓光源對著小孔,光斑就射在了屏上。再放第二張,讓兩個小孔下統一在一條直線上,第三張也是如此。
生2:把三張小孔板貼在一起,讓三個小孔成一條直線,讓光源射過去,光斑也可以出現
生3:把三張小孔放在桌面上,用眼睛來調整,讓三個小孔成一條線。
5、師:那你們發現了什麼?
生:三孔位於一線,光斑出現在屏上。
三孔不在一線,光斑被擋住 。
6、教師出示幻燈,演示光通過小孔射到最後一張紙上的全過程。
學生得出結論:光是直線傳播的
四、進一步驗證
1、師:剛才的實驗已經能證明光是直線傳播的了,可科學結論的得出需要反復驗證,最好能用多種 方法驗證,我們能用前面第一位同學說的方法來驗證這個結論嗎?
生:能!
2、請前面這位同學再具體說說實驗方法。
3、師:說說你們是怎麼做的?(生描述或者演示)
生:用鐳射筆對准管的一端,打開光源,看光是不是還能通過管子照出。
4、師:你們觀察到了什麼現象?
生:讓彎管變彎時,光就只能照到彎曲的地方,不能從另一端出來了。
5、師:都是這種現象嗎?這個現象能說明什麼?
生:光是直線傳播的。
五、觀察光束
1、師:你們能想辦法讓我們親眼看到筆直的光柱嗎?
生:把手貼近物體,上下擺動,出現光柱
生:晚上把手電筒射向遠方,會有光柱。
生:找一個有煙的地方,然後射出光會出現光柱。
2、師:同學們的這些方法都不錯,大家可以回家試一試。我這里也有一個方法能讓大家看到光柱。
杯子里放點淡墨水,然後把燈貼著玻璃杯。
4、師:看到什麼了?生:一道筆直的光柱
師:現在我們可以回答《光究竟是怎樣傳播的》這個問題了嗎?(指課題)
生:可以,光是直線傳播的。(板書)
六、聯系生活實際
1、師:孩子們,你在生活中見過筆直的光路嗎?說說在那裡見過?
生:回答(車燈,舞台上的燈,陽光,大霧天的燈)
師:看來同學們都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 ,老師也收集了一些圖片,一起來看看吧! (出示圖片)。
生:這些圖片都說明光是直線傳播的。
2、師:現在我們能解釋影子是怎樣產生的,為什麼影子總是在背光的一面?
學生嘗試回答。
七:鞏固作業
1、 完成課堂作業。
2、 當堂校對作業。
教學的思:
這篇課文是光單元中的第三課,整個光單元的知識點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都很簡單。如果我們教師把重點放到對知識點教學上的話,那麼這節課最多20分鍾就上好了,而且學生們都能很熟練的掌握「光是直線傳播的」這一概念。但這對學生思維的發展起不了什麼作用。因此,作為科學教師我們就要想辦法,如何去深挖教學內容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根據你上的內容,我覺得在上到後面光束的時候,你完全可以學生拿出紙筆設計畫一畫,學生甚至可以展開聯想從地球上畫一束激光射到月球上。不必拘泥我們教師的答案,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我還看到過這么一個實驗,在一桶水的某一個地方開一個孔,讓水從孔中流出來,讓後用手電筒從一定的角度照下去,我們會看到光線不是直線傳播,而是會隨著水流彎曲起來非常有趣。我們可以把這個實驗做給學生看,這時就會顛覆學生前面得出的「光是直線傳播的」這一概念,讓學生的思維產生碰撞,在碰撞中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