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少林十三肘教學視頻

少林十三肘教學視頻

發布時間:2021-01-07 10:55:09

㈠ 泰拳三宮步和十三肘擊

三宮步就是走第三條線,從側面進功。泰拳的肘就是近身纏斗。用柔術對付他,把他拉向地面,用寢技制服他。泰拳的技術完全發恢不出來了。

㈡ 少林基本拳法和棍法

少林基本拳法:
1、少林羅漢拳:羅漢拳和金剛掌同為少林入門功夫,但修習到高深境界,回最普通答的拳掌亦能成為最厲害的武功。正印證了「大智若愚,無巧不拙」的千古道理。
2、光明拳:當年五大門派集會黃山,光明拳在天都峰大展神威,奪得「天下第一拳」美譽,可惜如今已不幸失傳。。
3、闖少林三十三路神拳:羅漢堂專研。
4、偏花七星拳:絕招是「七星聚會」。羅漢堂專研。
5、左右穿花手:羅漢堂專研。
6、少林雙圈手:羅漢堂專研。
7、大摔碑手:羅漢堂專研。
8、波羅密手:又稱少林風雲手,羅漢堂專研。
少林基本棍法
1、小夜叉棍法:絕招是「維護眾生界」,源自《維摩經》。羅漢堂專研。
2、少林雙截棍:羅漢堂專研。
3、醉八仙棍法:少林十三棍僧發明的棍法,必須似醉似醒,半醉半醒,才有最大威力。

㈢ 泰拳十三肘到底有多少招,有組合的嗎

1平掃肘,2上挑肘來,自3斜挑肘,4斜砍肘,5蓋肘(下砍),6下砸肘,7斜砸肘,8前頂肘,9逼肘,10反挑肘(追肘),11轉身肘(想想轉身鞭拳),12雙肘,13飛肘(騰空飛起,同側腿跟肘同時伸直,肘向前頂砸掃蓋)。 以上左右出肘組合就多了,因為肘是擰腰發力,基本組合是打完左就出右。根據漏洞左右擰身肘擊....

㈣ 需要健身太極拳視頻教程

太極拳最根本的內容是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等十三勢,而站庄就是練中定的最佳途徑之一。

清代太極拳秘譜中有「對待用功,法守中土——俗名站庄」之說,並對其作了進一步的闡述:「所難中土不離位」,「定之方中足有根」。大成拳(意拳)的主要鍛煉形式就是站庄,它們的庄法多達20多個;少林拳最主要的庄法有「立禪樁(庄)」、「四平馬步樁(庄)」;形意拳的站莊主要有「三體式、乾坤樁(庄)」等。總之,中國功夫中,幾乎各家各派都有站庄的內容,而且都把其列入最重要的基本功。
站庄功夫:涵三惟一,太極之象
多年來,我曾站過少林馬步樁、大成拳渾元樁、太極拳的太極庄、八卦掌的走圈樁、智能氣功的三心並站庄;研究過峨眉十二庄、形意拳「三體樁、定勁樁」、醉拳的站樁及自然門的矮步樁等。本質上,這些「庄」或「樁」是一致的,但是,由於各派所用「樁」或「庄」的不同,它們的解釋和內涵也就有了微小的差異。
形意拳的尚濟老師認為,站樁是按照一定的形式要求站立不動的一種練功方法;少林拳系認為,樁的意思是木樁,泛指契入地中的樁柱,也指樹木砍伐折斷後留在地上的部分,意其靜止不動,像樹木一樣穩定;峨眉十二庄的「庄」字,其內涵是四通八達的道路之意,南朝宋鮑照《蕪城賦》對此的描述最為恰當:「重江復關之隩,四會五達之庄」。
一般來說,靜止不動的多采樹樁的「樁」字,而峨眉十二庄、形神庄、五元庄等並非是靜止不動的,所以,採用的是「庄」字。我自己所練的姿勢雖然是站立不動的,但身心的調整及功夫進階的層次很豐富,是融武功內養、道家修真、佛家明心見性於一體的修身養性之法,所以也稱之為「庄」。
站庄對提高身心修養水平及功夫境界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感興趣的人最好能抽空練一練站庄。由於流行的站庄方法很多,學練者或無所適從,或每天練許多種。無所適從,就會形成不知道練什麼好的心態;學練太多,則不易形成有序化,身上存不住功夫。
經過20多年的探索,本人根據太極宗師的要旨,基本弄清了站庄的內涵。實質上,作為太極拳內功訓練基石的站庄,並不需要太多,三個庄法就足夠了。這三個庄法是:無極庄、升降庄、混元庄。
無極庄多在盤拳走架的前後進行,可作為太極拳套路的組成內容之一,不需要單獨拿出來進行鍛煉。
升降庄可在日常生活及練拳間隙,見縫插針地進行操練,此法適合集體操練。
混元庄至為重要,不僅要拿出專門的時間進行修持,在平時,還要養成不練拳架也要站混元庄的習慣。在一生的時光中,混元庄最好能每天都體悟之,即所謂的生命不息,混元庄不已。
混元庄:混化身心,階及神明
混元庄為「承始承終」庄法,初學者和高功夫者都可操練。初學者和高功夫者同練此庄,外在姿勢沒有什麼大的不同,而內在的境界則會有「天壤之別」。
基本站法:先兩腳掌貼地外展,然後兩腳後跟外展,成一個微微的倒八字,比肩略寬,身體微微下蹲,尾閭指地;隨之,雙手從身體兩側好像抱著一個大氣球,緩緩上升,提至胸環抱兩手上不過肩,下不過臍,一般與胸等高就可以了。如此這般,站立不動,最少站30分鍾。為什麼每次至少站30分鍾呢?古人認為,人的氣血在身體里邊運行一周的時間為28分鍾。當然,初學者由於體力較弱,站不夠30分鍾也沒有關系。一般來說,每天站30分鍾,100天後,則身體修功夫的基礎就有了,此即古人所說的百日築基。30分鍾後,如想結束站庄,就可先兩腳後跟貼眷地合攏,然後兩腳掌也貼著地並攏;兩手把懷抱中的大氣球好像攏到腹內去一樣,自然攏合,男的左手在下,女的右手在下,疊在一起;隨之,按照「左、上、右、下」的方向,逆時針揉腹9次;9次結束之後,按照「左、下、右、上」的方向,再順時針揉腹9次。最後,保持兩手撫於肚臍的姿勢,安安靜靜的站立2~5分鍾,兩手還原體側,成無極庄姿勢再站立幾分鍾。

㈤ 少林十三肘和泰拳手肘誰比較厲害

這個與個人因素有很大的關系,不過相比而言,泰拳手肘更加兇狠,而少林十三肘更靈活多變。

㈥ 奇門十三肘的作品介紹

《奇門十三肘》隱蹤民間上百年,希望能發揚中華武術,希望能通內過網路讓更多人知容道《奇門十三肘》,天下武學是一家。 劉 剛奇門十三肘編輯排版、策劃,圖片製作人員紀金成奇門十三肘編輯排版、編導,網路製作人員

㈦ 求一套簡單入手的劍法教程 最好帶文字說明和圖示,有視頻最好了~(單單視頻不夠令人滿意)謝啦~

少林達摩劍【少林達摩劍簡介】少林達摩劍是少林傳統優秀套路之一,該套路主要以劈、點、撩、抹、絞、架、崩、掛、穿、斬、掃、腕花為技法,演練起來要求內外貫通,神形合一,身動勢出,法變勢換,注意劍指與劍法變化的協調,體現出劍譜中「劍如飛鳳」的優美、豪放、流暢無滯,剛柔相濟的氣勢。 【招式】達摩劍(第一路) 以南為前,以北為後; 以東為左,以西以右。 第一式:達摩捏訣 左手捏劍訣,掌心貼左腰門; 右手直垂,以四指握劍再以大指壓之; 兩腳合攏; 劍尖上仰,兩刃向東西二方。 第二式:仙人指路 左手翻展,向前推出,掌心向前,指訣仰上; 其他不動。 第三式:馬蹴落花 指訣收置左腰門; 伸出右臂與右肩對齊; 左足踏前一步,作前虛吊步; 如上法提起右足前行數步。 第四式:二龍戲珠 承上式,以右趾移往西南,作前弓步; 左足往後開一步,作後箭步; 左指訣掌心向東,與肩對齊,橫指正東; 右劍往下斬平膀,直指西方。 第五式:撩陰勢 轉身向東北方,右足前進一步,作弓步; 右劍從右上撩,劍尖指東,掌心向上,至平膀; 左指訣再壓於右肘上。 第六式:二馬分鬃 右劍從下向後挽劍花,由上斬下,劍尖向東,至平膀,再用力啄劍,即復揚劍向天; 左指訣於挽花時即分離,待右劍平膀時再壓於右肘上; 右足於挽花時提起,至平膀時踏正北,左趾亦略移往北方,作四平大馬。 第七式:古樹盤根 右劍向西掠下,挽花,復取撩上,回斬正東,至平膀,即揚劍向天; 左指訣於西掠時即分離,當面卷上,直指西方,與右臂成水平; 左足提起,往後退,雙腿斜交,作麒麟步。 第八式:鷂子翻身 撩劍向後,拖至正西,即以劍尖往南向天,斬正東,至平膀,啄劍; 解麒麟步,成四平大馬,提左足,聳身掉轉,兩足先後往上縱,面北作四平大馬。 第九式:劈面勢 回劍過頭,往下斜掠至右膝,作右前弓步,以右足一跺,提左足,掠東向天,至正南,橫進一步向南作四平大馬,劍尖指東。 第十式:定陽針 回劍,沈肘至右腰門,刺向西南之天; 回劍同時提起左足,斜貼右腿。 第十一式:橫江飛渡 轉身正東,左足承上式於東南點地,作弓步; 回劍橫掠,垂鋒斜下,平膀。 第十二式:掃龍勢 回劍挽花,乘勢拖掠指西,右足亦乘勢拖前,成左蹼步。 第十三式:童子拜佛 右劍往上挑起,提劍往後,左足乘勢提起,趾尖向地,右足直立,左指訣貼於胸前,左掌心向右。

㈧ 少林窩心肘與奇門十三肘那個更強

拳術個有長處,個有短處,只有能把長處發揮極致,找到別人拳術的短處進行攻擊,那個時候才有強弱之分,拳術本身是沒有強弱的,強弱在於人的運用。

㈨ 哪裡有武當太極十三式分步教學視頻下載

易筋經要嗎
易筋經為中國氣功傳統功法之一。"易筋經"以強筋健骨為最,因此對於筋骨肢體及腎虛、陽痿、早泄、失眠等病均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一、韋馱獻杵第一勢

(一)口訣:立身期正下,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

(二)動作姿勢

1、預備樁功:兩腳平行站立,與肩等寬,雙膝微屈,兩臂自然下垂於身體兩側,五指自然並攏微屈,兩眼平視前方,繼而放鬆,輕輕閉合,眼若垂簾。心平氣和,神能安詳,洗心滌濾,心澄貌恭。全身自上而下頭頸、肩、臂、平、胸、腹、臀、大腿、小腿、腳依次放鬆,軀體各關節及內臟放鬆,做到身無緊處,心無雜念,神意內收。

繼而再做內觀放鬆,神意內收,導引氣血內觀泥丸,自覺頭腦清新,清瑩如晨露。

引氣下行,內觀咽喉,自覺頸項放鬆。

引氣下行,內觀小丹田,自覺心胸開闊,神清氣爽。

引氣下行,內觀脾骨,自覺中焦溫澗,胃脘舒適。

引氣下行,內觀下丹田,自覺命門相火溫煦,無氣充沛,腹內暖意融之。

引氣下行,內觀會陰,自覺會陰放鬆。

引氣沿兩腿內側下行,內觀湧泉,自覺無限生機自足下湧出。

2、拱手當胸:兩臂徐徐前手舉,掌心相對與肩等寬,兩臂平直,再屈肘,肘節自然向下提墜,兩手慢慢內收,距胸約一拳後,兩手指尖相疊,拇指輕觸,掌心向內。此時要求沉肩墜時,含胸拔背,氣沉丹田,舌抵上齶,面帶微笑。

二、韋馱獻杵第二勢

(一)口訣:足趾掛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二)動作姿勢

1、接上勢,翻轉掌心向下,指尖相對,在體前緩緩下接至小腹前,同時引氣下導。兩掌左右分開,翻轉掌心朝上,緩慢上抬呈側平舉意念在無限遠處。兩手微高於肩,兩眼平視前方,極目遠眺,舌尖放下平鋪,松腰松胯,兩足趾抓地,似要生根之狀,全身放鬆,心平氣和,排除雜念,摒棄諸緣。

三、韋馱獻杵第三勢

(一)口訣: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齶抵,鼻能調息覺心安,兩拳緩緩收回處,用力還將挾重看。

(二)動作姿勢

1、掌托天門目上舉:接上勢,兩臂上舉,掌心相對,翻轉掌心向上,十指相對,舌抵上齶,仰面觀天,眼看九天之外,腳跟提起,足尖著地。

2、俯掌貫氣:兩掌心翻轉朝下,肘微屈,頭正,眼平視前方,舌尖放下,兩身在身前緩緩下按至小腹前,神意自九天之外收回,自頭頂白會穴透入,徑咽喉,脊髓至尾閭,沿兩腿直達湧泉。下導時,足跟隨之著地。

四、摘星換斗勢

(一)口訣:雙手擎天掌覆頭,再從掌內注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收回左右眸。

(二)動作姿勢

1、雙手擎天掌覆頭:右手徑身體右側緩緩向上舉起,掌心朝天,五指朝左弓,松肩直臂左手臂外勞宮緊貼命門。舌抵上齶,仰面上觀手背,透過手背看九天之上,身體自命門起上下雙向伸展。

2、俯首貫氣:右掌翻轉向下,生屈肘,頭正,舌尖自上齶自然放下,眼平視前方或輕閉,同時"神返身中"。久練後與雙手擎天連續練習時有"人在氣中,氣在人內",內外一氣的感覺。松腰,則左掌勞宮穴發氣,與上式"俯掌貫氣"同,可參閱。

左手動作與右手動作相同,唯左右相反。

五、倒拽九牛尾勢

(一)口訣:兩腿後伸前屈,小腹運氣放鬆,用力在於兩膀,觀拳須注雙瞳。

(二)動作姿勢

1、左腳向左側邁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時,左手握拳上舉,拳稍過頭頂,拳心向內,屈肘。前臂與上臂所成角度略大於直角。肘不過膝,膝不過足,成半圓形,兩腿觀左拳。右手握拳,直肘向後伸展,拳心向後,前後兩拳成絞繩狀,稱為螺旋頸。松肩,兩肩要平而順達。背直,塌腰收臀,胸略內含,藏氣於小腹,鼻息調勻,舌尖輕抵上齶。

2、導氣下達兩拳放鬆成半握拳狀。舌尖自上齶放下,肩、腰放鬆,左手勞宮穴發氣,閉目。氣自天目穴遂入,依次貫穿腦髓,脊髓、兩腿骨髓,直達兩腳湧泉穴。

3、4轉身向右,與前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六、出爪亮翅式

(一)口訣:挺身兼怒目,握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二)動作姿勢

1、握拳護腰由第一勢預備樁功,上身前俯,兩臂在身前松垂,兩手握拳,由身前緩緩提起,置於腰間,拳心朝上。同時配合順氣,身直胸展,舌尖輕抵上齶,青少年,年輕力壯或以增強力量為目的者,提起握緊拳。

2、兩拳變掌,緩緩向前推出,至終點時掌心朝前,坐腕屈指,高與肩平,兩眼平視指端,延展及遠。

3、松腕,虛掌,十指微屈,屈肘,兩手緩緩向胸脅收回,勢落海水還潮,兩眼輕閉,舌尖輕抵上齶,配以緩緩吸氣。

七、九鬼拔馬刀勢

(一)口訣:側道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二)動作姿勢

1、右手後背,掌心朝外,置於腰部。左手上舉過頭,屈肘貼枕部抱頭,手指壓拉右耳,左腋張開。同時頭頸腰背擰轉向左後方,眼看右足跟。舌尖輕抵上齶,稍停片刻。

2、擰身復正,側頭上觀。兩眼延展及遠。舌尖輕抵上齶,身直氣靜。兩手沿體前緩慢下落,恢復預備樁功。動作3、4與1、2同,唯左右相反。

八、三盤落地勢

(一)口訣:上齶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拿,兩掌各翻起,瞪睛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二)動作姿勢

1、同第一式預備柱功,屈腰下蹲,同時兩掌分向身側胯旁,指尖朝向左右側方(微微偏前),虎口撐圓,眼看前方,延展及遠。上虛下實,空胸實腹,松腰斂臀,氣蓄小腹。要做到頂平、肩平、心平氣靜。練虛靜功者可閉目斂神,銅鍾氣功即脫胎於比式,故亦可做單獨樁法練之。

兩腿伸直,翻掌托起,如托千斤。同時及氣,舌抵上齶,眼向前平視,全身放鬆。

俯掌屈膝下按(恢復馬步蹲按),配以呼吸,如此反復蹲起3次。年輕體裝者則宜全蹲,站起進宜緩,同時握拳上提。

九、青龍探爪勢

(一)口訣:青龍探爪,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氣實,力周肩背,圍收過膝,兩目平注,息調必謐。

(二)動作姿勢

上身微俯,兩手握拳,緩緩自身前提起,置於腰間,拳心朝上,同時配合吸氣。舌尖輕抵上齶。右拳以拳面抵於章門穴,左拳變掌上舉過頭,腰身緩緩屈向左側,使左腰充分收縮,右腰極度伸展。掌心朝下,舌尖輕抵上齶,自然呼吸,眼看左掌。

屈膝下蹲,左手翻轉掌心朝上,手背離地面少許,沿地面自左方,徑前方劃弧至左腳外側;右拳變掌落下,同時身體亦隨之轉正,兩握拳。直立,左掌同時提置左章門穴。右手動作與左手動作同,唯左右相反。

十、卧虎撲食勢

(一)口訣: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息息調遠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直形也衛生。

(二)動作姿勢

上身微俯,兩手握拳,緩緩自身前提起,徑腰間肘掌心朝上,身直胸展。不停,兩拳順著胸部向上伸至口手,拳心轉向里,同時屈膝、屈胯、微蹲蓄勢,配以深長吸氣。

左腳踏前一步,順勢成左弓步,同時臂內旋變掌向前下撲伸,掌高與胸齊,眼視兩手。在撲伸的同時發"哈"聲吐氣。不停,身體前傾,腰部平直,將胸中余氣呼盡,順勢兩手分按至左腳兩側。頭向上略抬,兩眼平視及遠。極目遠眺。

前兩個動作要協調一致。兩腳不動,起身後坐同時兩手握拳,沿左腿上提。其他動作與前述之動作同。如此共撲伸3次,左腳收回,右弓步動作與左弓步同,唯左右相反。

十一、打躬勢

(一)口訣:兩手齊持腦,垂腰直膝間,頭唯探胯下,口更嚙牙關,掩耳聽散寒,調元氣自閑,舌尖還抵腰,力在肘雙彎。

(二)動作姿勢

兩臂展直,自身側高舉過頭,仰面觀天,頭頸正直,屈肘兩手抱後腦,掌心掩耳,兩肘張開,與肩平行。

上身前俯成打躬狀,頭部低垂,大約至兩膝前方。兩膝勿屈,微微呼吸,掌心掩耳。兩手以指(食、中、無名指)交替輕彈後腦(風池穴附近)各36次。

緩緩伸腰站直,先左側擰腰側轉,再向右側擰腰側轉,往返7次,兩腳勿移,腰直目松,膝直不僵,舌尖自然放下,面帶微笑。

在身體轉至正中後,抬起腳跟,同時兩手自腦後高舉過頭,仰掌呈擎天狀,軀體充分舒展,並配合吸氣。

十二、掉尾勢

(一)口訣: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壹志,起而頓足,21次,左右伸腦,以七為志,更坐作功,盤膝重眥,口注於心,息調於鼻,定靜乃起,厥功准備。

(二)動作姿勢

兩手分別自身側高舉過頭。兩掌相合,提頂、伸腰、展臂、提起腳跟極力高舉。

腳跟落地,兩腳踏實,同時兩掌落至胸前。十指交叉翻轉,掌心朝外,兩臂也隨之前伸,展直。翻掌朝下,在身前徐徐下降至襠的部位後,彎腰前俯,繼續下按至地。膝不可屈,如有未達,不可勉強。下按至終點時,昂頭,舌抵上齶。如此俯仰躬身重復舉按3-5次。天長日久,掌可逐漸靠近地面,則腰身柔若童子。

轉腰向左方,兩腳不移,僅左腳步變虛,右腿變實,右膝微屈。同時兩手保持交叉狀態,沿地面劃弧移至左腳外側。兩臂保持伸展,自左方高舉轉頭,掌心朝上,仰面觀天,擰腰180度轉向右方,徐徐彎腰右方俯身,下按至右腳步外側,如未達到,不可勉強,可繼續俯仰3-5次,以後逐漸靠近地面。

最後一次下按右腳外側時,伸舒腰身兩臂隨之高舉過頭。繼之擰腰轉身至正前方。兩掌相合,徐徐降至胸前。兩掌緩緩分開,十指相對,下按,兩手分開,自然下垂於兩胯旁,恢復成預備樁功勢。兩腳跟起落頓地3-21次。

易筋經 ——相傳天竺和尚達摩為傳真經,隻身東來,一路揚經頌法,後落跡於少林寺。達摩內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禪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彩圖六)。達摩會議後,留下兩卷秘經,一為《洗髓經》,二是《易筋經》。《洗髓經》為內修之典,歸慧可,未傳於世。《易筋經》為外修之書,留於少林,『流傳至今。然而現代考古資料證明,《易筋經》,實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創。
「易」是變通、改換、脫換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經」則帶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經》就是改變筋骨的方法。按原來的功法要求,須先練一年左右內功:達到內壯後,方可練《易筋經》,進而再練《洗髓經》。在此期間,還要內服外塗佐功葯,約三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由於整個練功過程長,按原法修煉者不多,近代流傳的《易筋經》多隻取導引內容,且與原有功法有所不同,派生出多種樣式。而流傳較廣的是經清代潘蔚整理編輯的《易筋經十二勢》。

明天啟四年《易筋經》的偽李靖序中曾對「易筋」書名的命名和取意有所交待。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道原所撰的講述佛教禪宗傳法譜系的《景德傳燈錄》中的達摩傳有一段達摩與諸弟子的對答,達摩對諸弟子的答語,評價為「得吾皮」、「得吾肉」或「得吾骨」,只有對慧可的評價最高,說是「得吾髓」。所謂得皮、得肉、得骨、得髓都是一種「譬喻」,並非實指,不過是比喻對其禪法的領悟程度。這篇偽李靖序從達摩說二祖慧可「得吾髓」這句話衍生出達摩把《洗髓經》傳給慧可之論,並且強調說並非「漫語」。至於「易筋」,此序強調「筋」對「連絡周身,通行血氣」的重要性。在《易筋經》正文《總論》中,交待「易」是「變化」的意思,「筋」指人身的經絡;認為人之身有內有外,「洗髓」能「清其內」,「易筋」是「堅其外」,「洗髓」、「易筋」之後,就可以體證佛道,得享高壽了。

實際上,「易筋」之名出自道家文獻,並非佛家所創的語匯。如有學者指出,在宋代張君房所撰的道教類書《雲笈七簽.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說法,更早的還可以在魏晉時期出現的道家求仙小說《漢武帝內傳》中找到淵源。《漢武帝內傳》已有「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脈,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發,九年易形」的記載,表述的是道家練氣求長生的一種理想。所以「易筋」原屬道家思想,再加上《易筋經》中有「配合陰陽法」,是用少女少婦按摩,甚至還有類似於道家房中術的內容,以及《易筋經》第一次出現時是由天台紫凝道人宗衡公布的這些事實,因此可以斷定《易筋經》實為道家功法,與達摩是沒有什麼關系的。

《易筋經》的內容包括了練習所能達到的理想效果和具體的練習方法兩方面的主要內容,對武俠小說影響最大的是其中的內壯神勇、外壯神力的說法。其「內壯神勇」提到練習該功法之後,「從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異尋常,以意努之,硬如鐵石,並其指可貫牛腹,側其掌可斷牛頭」,這些都還只是「小用之末技」;「外壯神力」練成之後,「手托城閘,力能舉鼎」都算不上奇異了。從道光年間開始的武俠小說提到《易筋經》,渲染的都是《易筋經》中所說的練成後的這種神奇功用。

㈩ 請問大家哪裡有《奇門十三肘》這套功夫教程下載呢

奇門十三肘,十面埋伏不須忙,沖前撞後打兩旁,驚馬回首先格花 ,暗裡頂脹擊斷腸,青龍繞柱側門逗,,,,,,,

閱讀全文

與少林十三肘教學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