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探究動能定理教學設計

探究動能定理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1-01-07 08:59:24

⑴ 探究動能定理用了什麼物理實驗方法

探究動能定理用了(控制變數法)物理實驗方法
對動能定理運用實驗進行回探究,有兩種方式答。一種是探究合力的功與物體動能增加量間的關系。另一種是物體運動的初速度為零,保持物體質量不變,探究合力的功與物體末速度的關系。
兩種方式中都需要測出合力的功,為了測量方便,可使對物體做功的合力是便於測量的恆力,或者保持被做功物體質量不變,使合力的功倍增變化。兩種方式中,都需要測量被做功物體的速度,速度的測量可運用「紙帶法」、速度感測器、光電門等。

⑵ (1)「探究動能定理」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當小車在兩條橡皮筋作用下彈出時,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記為W0

(1)該是實驗中要進行平衡摩擦力的操作,正常情況是紙帶上打出點先逐漸增大,後間距不專變,即小車先加速屬後勻速,若兩端密、中間疏則說明小車後來做減速運動,這說明沒有平衡摩擦力或者平衡摩擦力不夠,即沒有使木板傾斜或傾角太小,故A正確;
B、當小車速度達到最大時,橡皮筋處於原長狀態,小車勻速運動,故B錯誤;
C、根據實驗原理可知,當小車勻速運動時速度達到最大,因此應選擇紙帶上點距均勻的一段計算小車的最大速度,故C正確;
D、本實驗的目的是探究橡皮繩做的功與物體獲得速度的關系,這個速度是指橡皮繩做功完畢時的速度,而不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故D錯誤.
故選AC.
(2)①根據功能關系可知:mgsinθ?μmgcosθ=

1
2
mv2,因此質量可以約掉,故該實驗中不需要測量物體的質量.
②合理繪制的L-v圖象是曲線,不能得出結論W∝v2.為了更直觀地看出L和v的變化關系,應該繪制L-v2圖象.
故答案為:應進一步繪制L-v2圖象.

⑶ 某實驗小組採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探究動能定理」.實驗的主要操作步驟如下: (1)未掛鉤碼前,將長木

(2)設繩子的拉力大小為F.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得:
對小車:F=ma
對鉤碼:mg-F=ma
解得:F=
1
2
mg ,a=
1
2
g
B點的速度等於AC間的平均速度,為 v B =
x 3 - x 1
2T

從0到B小車動能增量為△E kB =
1
2
m
v 2B
-0=
1
2
m(
x 3 - x 1
2T
) 2 ;
從O到B繩子拉力對小車做的功為 W=Fx 2 =
1
2
mg x 2 .
(3)作出圖象所示.
(4)根據運動學公式得:v 2 =2ax=2×
1
2
gx=gx
根據數學知識可知圖象的斜率等於重力加速度g,為 g=
4-0
0.41-0
m/s 2 =9.75m/s 2
故答案為:(2)
1
2
mg ;
1
2
m(
x 3 - x 1
2T
) 2 ;(3)如圖所示;(4)9.75(9.65~9.85之間均可)

⑷ 某興趣小組在做「探究動能定理」的實驗前,提出了以下幾種猜想:①W∝v,②W∝v2,③W∝v3.他們的實驗裝

每次實驗物來體從不同初位置處靜止自釋放,量出初位置到速度感測器的位移、讀出物體到感測器位置的速度.
由動能定理可知:W=

1
2
mv2,然後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需要測量的量為:物體的位移、物體的速度;
合理繪制的L-v圖象是曲線,不能得出結論W∝v2.為了更直觀地看出W和v的變化關系,應該繪制W-v2圖象.
由W=
1
2
mv2可知,W與v2成正比,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
故答案為:物體的位移、物體的速度;W-v2;一條傾斜的直線.

⑸ 「探究動能定理」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當小車在兩條橡皮筋作用下彈出時,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記為W0.當用

(1)平衡摩擦力,使小車所受到的合力等於橡皮筋的拉力,是橡皮筋對小車專所做的功等於合外屬力對小車做的功,故需要平衡摩擦力;實驗中用到多條橡皮筋,就要求每次橡皮筋相同且被拉長的一樣多,這樣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才有倍數關系
(2)A、打點計時器使用的交流電源,故A錯誤.
B、實驗中用到多條橡皮筋,就要求每次橡皮筋相同且被拉長的一樣多,這樣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才有倍數關系.故B錯誤
C、小車獲得的動能應該等於橡皮筋對其做的功,所以小車必須從同一位置由靜止彈出.故C正確.
D、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和小車獲得的動能滿足:W=

1
2
mv2的關系,所以當小車質量一定時:w與v2成正比.所以最好做w與v2的關系,實驗時需要畫多個圖象找最好的,故D正確.
故選:CD.
故答案為:(1)需要 保證每根橡皮條對小車做功相同
(2)CD.

⑹ 探究動能定理的實驗,為啥選取紙帶上間距均勻的點

間距均勻說明速度一定了。

⑺ 實驗題:某實驗小組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探究動能定理」.(1)用游標卡尺測得遮光條的寬度為d,由

(1)由於遮光條復比較小制,通過光電門的時間極短,因此可以利用平均速度來代替其瞬時速度,因此滑塊經過光電門時的瞬時速度為:v=

d
△t

(2)鉤碼和滑塊所組成的系統為研究對象,鉤碼在下降的過程中,其重力做功mgs,系統動能的增加,增量為:
1
2
(m+M)(
d
△t
)2,因此只要比較二者是否相等,即可探究合外力做功與動能改變數之間關系是否相等.
故答案為:(1)
d
△t
;(2)mgs
1
2
(m+M)(
d
△t
)2

⑻ 探究動能定理的實驗步驟

1實驗裝置如圖所示來,一端源系在滑塊上的細繩通過轉軸光滑的輕質滑輪掛上鉤碼,用墊塊將長木板固定有定滑輪的一端墊起。調整長木板的傾角,直至輕推滑塊後,滑塊沿長木板向下做勻速直線運動;

2保持長木板的傾角不變,取下細繩和鉤碼,讓滑塊沿長木板向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⑼ 圖(a)為探究動能定理的實驗裝置示意圖,實驗步驟如下:①長木板適當傾斜,以平衡小車運動過程中受到的

(1)數字計時器記錄通過光電門的時間,由位移公式計算出物版體通過光電門的平均權速度,
用該平均速度代替物體的瞬時速度,故在遮光條經過光電門時滑塊的瞬間速度為:v=
d
△t

游標卡尺的主尺讀數為9mm,游標讀數為0.05×17mm=0.85mm,
所以最終讀數為:9mm+0.85mm=9.85mm=0.985cm;
(2)實驗前已經平衡摩擦力,故重物的重力相當於系統受到的合外力,根據動能定理則重物重力做的功等於重物和小車增加的動能,故選:B;
故答案為:(1)
d
△t
,0.985cm;(2)B.

閱讀全文

與探究動能定理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