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探究動能定理用了什麼物理實驗方法
探究動能定理用了(控制變數法)物理實驗方法
對動能定理運用實驗進行回探究,有兩種方式答。一種是探究合力的功與物體動能增加量間的關系。另一種是物體運動的初速度為零,保持物體質量不變,探究合力的功與物體末速度的關系。
兩種方式中都需要測出合力的功,為了測量方便,可使對物體做功的合力是便於測量的恆力,或者保持被做功物體質量不變,使合力的功倍增變化。兩種方式中,都需要測量被做功物體的速度,速度的測量可運用「紙帶法」、速度感測器、光電門等。
⑵ (1)「探究動能定理」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當小車在兩條橡皮筋作用下彈出時,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記為W0
(1)該是實驗中要進行平衡摩擦力的操作,正常情況是紙帶上打出點先逐漸增大,後間距不專變,即小車先加速屬後勻速,若兩端密、中間疏則說明小車後來做減速運動,這說明沒有平衡摩擦力或者平衡摩擦力不夠,即沒有使木板傾斜或傾角太小,故A正確;
B、當小車速度達到最大時,橡皮筋處於原長狀態,小車勻速運動,故B錯誤;
C、根據實驗原理可知,當小車勻速運動時速度達到最大,因此應選擇紙帶上點距均勻的一段計算小車的最大速度,故C正確;
D、本實驗的目的是探究橡皮繩做的功與物體獲得速度的關系,這個速度是指橡皮繩做功完畢時的速度,而不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故D錯誤.
故選AC.
(2)①根據功能關系可知:mgsinθ?μmgcosθ=
1 |
2 |
⑶ 某實驗小組採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探究動能定理」.實驗的主要操作步驟如下: (1)未掛鉤碼前,將長木
(2)設繩子的拉力大小為F.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得: 對小車:F=ma 對鉤碼:mg-F=ma 解得:F=
B點的速度等於AC間的平均速度,為 v B =
從0到B小車動能增量為△E kB =
從O到B繩子拉力對小車做的功為 W=Fx 2 =
(3)作出圖象所示. (4)根據運動學公式得:v 2 =2ax=2×
根據數學知識可知圖象的斜率等於重力加速度g,為 g=
故答案為:(2)
![]() |
⑷ 某興趣小組在做「探究動能定理」的實驗前,提出了以下幾種猜想:①W∝v,②W∝v2,③W∝v3.他們的實驗裝
每次實驗物來體從不同初位置處靜止自釋放,量出初位置到速度感測器的位移、讀出物體到感測器位置的速度.
由動能定理可知:W=
1 |
2 |
1 |
2 |
⑸ 「探究動能定理」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當小車在兩條橡皮筋作用下彈出時,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記為W0.當用
(1)平衡摩擦力,使小車所受到的合力等於橡皮筋的拉力,是橡皮筋對小車專所做的功等於合外屬力對小車做的功,故需要平衡摩擦力;實驗中用到多條橡皮筋,就要求每次橡皮筋相同且被拉長的一樣多,這樣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才有倍數關系
(2)A、打點計時器使用的交流電源,故A錯誤.
B、實驗中用到多條橡皮筋,就要求每次橡皮筋相同且被拉長的一樣多,這樣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才有倍數關系.故B錯誤
C、小車獲得的動能應該等於橡皮筋對其做的功,所以小車必須從同一位置由靜止彈出.故C正確.
D、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和小車獲得的動能滿足:W=
1 |
2 |
⑹ 探究動能定理的實驗,為啥選取紙帶上間距均勻的點
間距均勻說明速度一定了。
⑺ 實驗題:某實驗小組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探究動能定理」.(1)用游標卡尺測得遮光條的寬度為d,由
(1)由於遮光條復比較小制,通過光電門的時間極短,因此可以利用平均速度來代替其瞬時速度,因此滑塊經過光電門時的瞬時速度為:v=
d |
△t |
1 |
2 |
d |
△t |
d |
△t |
1 |
2 |
d |
△t |
⑻ 探究動能定理的實驗步驟
1實驗裝置如圖所示來,一端源系在滑塊上的細繩通過轉軸光滑的輕質滑輪掛上鉤碼,用墊塊將長木板固定有定滑輪的一端墊起。調整長木板的傾角,直至輕推滑塊後,滑塊沿長木板向下做勻速直線運動;
2保持長木板的傾角不變,取下細繩和鉤碼,讓滑塊沿長木板向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⑼ 圖(a)為探究動能定理的實驗裝置示意圖,實驗步驟如下:①長木板適當傾斜,以平衡小車運動過程中受到的
(1)數字計時器記錄通過光電門的時間,由位移公式計算出物版體通過光電門的平均權速度, 用該平均速度代替物體的瞬時速度,故在遮光條經過光電門時滑塊的瞬間速度為:v=
游標卡尺的主尺讀數為9mm,游標讀數為0.05×17mm=0.85mm, 所以最終讀數為:9mm+0.85mm=9.85mm=0.985cm; (2)實驗前已經平衡摩擦力,故重物的重力相當於系統受到的合外力,根據動能定理則重物重力做的功等於重物和小車增加的動能,故選:B; 故答案為:(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