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檯球加塞讓點技巧
你貼的的這個說法貌似都是網路知道裡面一個叫「W大明白」宣揚的。
我認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就這個問題我已經和他在下面的問題里作出了討論,可是最後他沒有回復。
http://..com/question/146497381.html
先說明我的基本觀點:
1、加賽會使母球往加賽的反方向偏。2、水平加賽絕對不會打出弧線。(說單純加賽打出的弧線的都是桿不水平,因為我們平時擊球的時候桿往往都是和桌面有一個小角度的)
比如加右賽,母球的初始方向就會往左偏(相對桿的方向),而且母球是直線出去。所以我們要使母球按想要的方向打出,就要要讓桿有一個補償角度,顯然桿應該往右偏的;同理,左賽應該往左偏。
總結出來應該是,左左右右。
按順賽和逆賽來說,比如我們加右賽,擊打目標球的的右側,這是正賽,而母球會往左偏,就會變厚。同理反賽會變薄。所以正賽要打薄一些,反賽要打厚一些。
總結出來應該是,正薄反厚。
我不知道「W大明白」這位朋友是出於什麼思考把讓點的方法說成是「正厚反薄」的。我推測,他應該是考慮了母球的旋轉對目標球造成的影響,但是這個影響是很小的。同時,加賽時出桿瞬間母球的偏移卻是很大的,不應該忽略。這個在上面的連接問題里有詳細的說明。
關於讓點的問題,我專門看了龐衛國的教學視頻,他讓點的方式雖然沒有直接說出來,但從視頻中處處可以看出,他是按照「正薄反厚」或者「左左右右」的方向來讓點的,而不是你貼出來「W大明白」的這個「正厚反薄」。
當然,「W大明白」到底是怎麼想的,我不知道,鑒於他說是書上看到的,我也不好說他信口雌黃,如果他能看到,還請他出來一起討論一下。
B. 打檯球加塞一定要讓點么
看情況,有抄些角度小襲的或者距離近的不加也就不加了,如果你的球桿足夠硬,那麼理論上來說也是可以在一定范圍內不讓點的,讓點這東西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絕大多數人認為是要讓的,但也有一部分人認為不需要,我感覺還是因人而異吧。
C. 怎樣才能練好檯球呢有沒有什麼技巧
母球的擊點:
大家都知道,控制母球走到自己理想中位置是靠桿法和力度來實現的,不同的桿法是根據球桿擊打母球不同位置而產生的。那麼母球上究竟有多少個擊點又究竟可以產生多少種桿法呢?
理論上有N個擊點可以產生N種槍法(N≥1K)。所以說可以把母球象鍾表一樣分成十幾個點雲雲的時候,偶也在罵。的確,母球細分的話至少會產生二十個以上撞點。但,有些擊點幾乎是用不到,而且也無法擊打的那麼精確,同時產生的效果也不會非常明顯。所以,為了讓我們的思路變的清晰簡單透徹點,希望大家接受下面幾個概念。
1.母球有很多擊點會產生很多效果,但最基本的槍法只有五種。
2.中桿,高桿,低桿,中高桿,中低桿。(偏桿下塞的打法本節暫不討論)
3.所有的基本槍法都發生在母球垂直檯面的中線上。
4.凡是擊點不在母球豎中線以內都會產生偏塞.亦就是向左向右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等旋轉。
5.偏塞的概念只有在母球吃庫後才可以完全實現。也就是說,母球在不吃庫的情況下是沒必要用偏桿下塞的。
概念理解:使用以上五種基本桿法完全可以控制母球走至檯面任何位置.所需要的只是桿高一點或低一點.也就是說,當你面對的角度距離不同時,適當調整母球擊點的高低而不是下偏塞來達到母球走位的目的.
下面詳細講解各種桿法下母球擊打目標球後與目標球所產生的分離角關系
1.非直線球.
中 桿-最基本桿法,大多數擊打情況下首選桿法。理由,擊點厚實,走球不飄。分離角度為九十度(根據發力大小和距離遠近角度
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化,需要自己細心體會)擊點位置,目測到母球中心稍偏下方。通常眼睛看到的母球中心點實際上要高出一點。
高 桿-常用桿法,使用時母球會產生向前的旋轉,分離角度為銳角。桿越高發力越大分離角度越小。
中高桿-常用桿法,中桿與高桿之間位置統稱中高桿,根據擊點高低不同發生原理同上。
低 桿-常用桿法,使用時母球會產生向後的旋轉,分離角度為鈍角.桿越低發力越大分離角度越大。
中低桿-常用桿法,中桿與低桿之間位置統稱中低桿,根據擊點高低不同發生原理同上
2.直線球.
所有基本桿法使用在直線球時均無分離角.依桿法的不同在同一軌跡上產生同向或反向的直線或直線延伸運動."平角算不算分離角?:)"
基本的桿法概念到這里就暫告一段落,如想完全掌握並熟練運用以上桿法需要大量的練習和思考.
明白了基本槍法的道理之後就需要具體的實施這些槍法,很多球友對桿法已經相當熟知,那麼如何行之有效的練習和使用這些槍法呢?
基本功訓練:
在要求高低桿雙落的同時增加中高,中低桿的訓練,也就是平時所說的蹬桿。這個時候可以利用粉球來增加練習樂趣。
中高桿蹬位:利用中高桿法,注意,是桿法而不是力度,也就是說在練習這種桿法的時候每一桿的發力應該是一樣的。只是在擊球點上尋求高或者低的變化,將目標球擊進袋後母球向前蹬一個球位,兩個球位,依此類推。直到你能控制母球蹬到任何你假想擊打粉球的位置。
中低桿蹬位:練習方法,要求同上.不同的是方向。採用以上方法訓練時均需將桿拉滿,也就是桿頭拉至姆指架橋處.這樣可以保證每桿的力度大致相同.
難點:注意擊打的位置,蹬桿練習時擊點位置稍高或低產生的效果都會不同.
打球貴在用心,認真,還要學會總結。對於相同位置的對自己有點難度的球,更是如此了。
打球的過程中,能用輕點的力量進的球絕不用大力,打時要有自信,進攻是要有目的性,不能一味追求完美。只要把自己怕打的球能做到打時穩一點,腦子里別想不進那回事都是一個進步。
我認為的高手--能把握機會完美清的人,是能創造機會清台的人,是準度加精確走位的人,是心態始終如一的人,是能接受失敗而心平氣和的人。因為你面對的是一個和自己同樣充滿智慧的人,真正的較量是智慧而不單是球技,所以假如自己輸了,就一定有輸的原因。反醒一下,你一定會有新的提高。
如何保證一桿進球數多呢?總結了一下,主要運用以下戰術:
1)開桿之後不著急進球,先把自己的球打散,要注意查看哪個球是死球或者很難打的,那些球應該先考慮先打。
2)先讓對手收球,他的球越少,你的球越好打,等到他只剩黑色球的時候是最理想的狀態,你可以先防守一桿然後用兩桿收球更有把握。不過這方法風險也大,對付高手,最好不要用此招術。
3)每進一球,都要精確控制走位,踢開死球,留出角度,為下一個球打基礎,要記住,你不是打一個球,你是打一堆球,有一個進不去,你都贏不了,所以必須在瞄點精確的基礎上走位準確。
4)不要每次都打最容易打的球。這樣的結果往往是打完幾個突然發現沒球可打了,在開始階段,應該打那種能沖開死球位置的球,比如薄底袋或者中袋撞擊球堆是常用的方法。在僵持階段更應該在沖死球之前留一個好打的球,否則萬一死球沖出來卻打不到,豈不很慘?
5)盡量不要打距離袋口遠的球,同樣處於檯面中央的球,如果往中袋打,就會比往底袋打容易的多。
6)只要可以打得到球,就沒有不可能下的角度,盡量不要蒙桿,事實證明蒙桿經常導致失敗,要利用反彈,旋轉、借力等戰術製造進球機會,反彈打拉桿的時候,由於是精確遵守反射定律的,所以估算比較容易,注意不要讓反彈的球擊中母球就可以了。反彈打勾桿就比較難了,但是這是一般人不注意的手法,有的時候還是頂用的,目標球貼近案邊的反彈勾桿容易打得准。旋轉(扎桿)一般用於繞開障礙球,只要打側旋加出桿角度,就可打出旋轉,這個太高深了,一般只用於救球。借力是我推薦的好想法,即目標球直接下球的路線被擋住,則可以讓目標球撞擊附近其他的球改變路線入袋,這種球多打就會掌握角度和力度的。
7)避免母球摔袋或者誤擊黑色球入袋,只要有可能會讓母球摔袋,就要使用旋轉避開,如果你減少蒙桿的機會,也就減少了把黑色球蒙進去的機會了。
最後,大家記得我們打檯球是打8個球,不是打每個球,當你能夠經常性一桿清台的時候,你會發現這種運動,其實是魅力無窮的。
檯球的瞄準:在打球的過程中 有的人打的准有的人打的不準,或者這個樣子的球我會,打起來特別得心應手,那樣的球我打的不好,老實失誤的時候多一些。相信大家都應該有這樣的感受。其實如果我們按照物理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或許會有些收獲,大家知道,檯球的直徑是小於袋口直徑的。只要在袋口允許的范圍內,球一般的情況下是可以下袋的,通過逆推的方法,我們只要保證球在這樣的誤差范圍就可以了,怎麼樣子保證球的誤差盡可能的小,我查了好多資料發現,打球的時候不看母球,看目標球,從我們打球的標准姿勢來看,球桿一般處在下巴的正下方,兩眼之間,這個樣子只要我們能夠看到袋口的中間點與通過目標球球心聯線的點的直徑的另一端的點,冷靜果斷出桿,目標球是可以下的。有的人說,在直球或者是角度特別小的情況下可以,但是當角度大了就打不下了,其實這個問題很容易解決,就是考慮上母球的半徑,球桿和母球相撞之後,母球按直線方向運行,相當於你桿的延伸,此時雖然你瞄的是正確的點 但是你要是仔細觀察一下你會發現,母球並不能撞到你瞄的哪個點,也就是說首先和目標球接觸的不是你桿與母球接觸點的通過圓心的母球前點。所以在擊球過程中適當的錯開一點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你也能打的神准。:)(這種瞄準是在姿勢正確的前提下運用中桿擊球)
檯球的桿法:我在說上面瞄準的時候有的人可能會說,我要是打偏桿那目標球的運行軌跡就是弧線了,那該怎麼辦。這個問題對不同的人來說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說不讓點有的人說讓點,我個人認為在擊球的過程中偏桿是不用讓點的,但是扎桿就需要讓點,因為偏桿運行是一個弧線,只不過是在中間脫離了一下直線的軌道,等繞過障礙物時又回到原來的軌道上而已。只要桿法合適,是可以准確擊中球的。但是扎桿就必須讓點了,以為運行軌跡是一條直線和一條弧線的合成。發生了方向上的變化。沒有太多的規律而言,就是需要多多聯系來提高准確率。以上這些說明合理的運用桿法能起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一般來說母球分為九個區,在每個區擊球分別被命名:
中桿,擊打球的中部,可以把能量完全傳輸到目標球上,而母球靜止,俗成定桿。
高桿,擊打球的上部,可以把能量完全傳輸到目標球上,母球先靜止,而後旋轉往前運行,俗稱跟桿。
低桿,擊打球的下部,可以把能量完全傳輸到目標球上,母球先靜止,而後旋轉往後運行,俗稱縮桿。
左偏桿,擊打母球的左邊,有一個 )的弧線。
右偏桿,擊打母球的右邊,有一個( 的弧線。
右低桿,擊打母球的右邊偏下,運行軌道首先是出現( 擊打球之後出低桿。
左低桿,擊打母球的左邊偏下,類似上面的情況。
右高桿,擊打母球的右邊偏上,類似上面的情況。
左高桿,擊打母球的左邊偏上,類似上面的情況。
基本的就這些,當然還有高級桿法,例如跳桿、扎桿
跳桿的要領是,瞄準球的中心,一般擊打球的中上部(也可以擊打中下部)發力,快速抽桿。
扎桿的要領是要掌握平行線原理。
檯球的發力:中桿的時候,根據球的遠近和局勢的需要選擇力量的大小。
選擇不同的球,不同的位置,用同一種桿法練習;
選擇相同的球,一個定點位置,用不同的桿法練習;
還有系統的訓練,比如十字架,蛇彩之類的
等這些東東都練個差不多了的時候你可以,開始碼球開始開局訓練,在球局中鍛煉你的桿法。等你的桿法運用成熟之後,你要鍛煉你掌控全局的能力,一個簡單易行的練習方法是自由球訓練法,就是在開完球之後給自己一個任意自由球,然後強制自己認真打,爭取一桿清台。如果失誤,則重新開球。直至能經常清台為止。
檯球的心理:一個好的球手,不光有過人的球技,還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對於檯球愛好者來說,可能球技也是很出眾,但是心理素質特別差,一到比賽、碰到高手或遇到不了解的時候就緊張,過於注重防守,自己的特點和優勢發揮不出來,造成遺憾。所以我們在打球的過程中,要理性的看待自己,把自己的特點和優勢發揮出來,別忘了他會的東西你全部都會!
幾種練習檯球技術的方法
幾種練習檯球技術的方法-馬志宇
■練球法門
首先要經常練習推白球練習,這一點無論是檯球高手 還是新手都應該作的,注意觀察白球的走位和力量的運用。其次要練習進球的准確性以及進球後白的停位.......
■推白球練習
把白球放在棕球點上用高桿推白球,要求白球走位必須在在中線上,白球盡可能靠在庫邊(再用中桿,底桿按同一要求練習)用左旋,右旋的中高底桿按不同的力度練習推白球。注意出桿保持順暢。最好用比利時產的教練白球。
■准確進球練習
幾種練習檯球技術的方法,要求用高中底桿反復練習五個紅球進底袋,注意白球的走位。(白球要求在黃、棕、綠求點上反復練習,,這一練習將是你走向成功的基礎)
■走位練習
要要求白球只能吃一庫,蘭球必須進中袋,最終將檯面上的8個紅球全部打完,注意白球的走位,並且熟悉和掌握各種桿法和力度的運用,(建議在練習時和朋友一起練習,比賽看誰先第一個將台上的球清完,這一組合,將迅速提高你的技藝)
■迴旋球練習
要求紅球進指定袋內,按一左一右的順序將6個紅球一桿內擊進袋內,注意擊白球時的力度和出桿時間快慢的掌握。從這一練習要觀察白球在迴旋吃一庫後的走位變化
■貼庫邊球練習
要求按順將三個紅球擊入頂袋,用不同的桿法,不同的力度反復練習,注意控制力度,使擊球的力度剛好能夠將紅球輕輕的送入袋中。
檯球起源:
有人說檯球起源於法國,也有人說最先產生於英國,還有人說最早來自於西班牙和義大利。眾說紛紜,目前尚無確切考證資料。具有限的資料表明,最早的檯球游戲,桌面上只有兩個球。傳到法國,法國人又加入了一個紅球,英國人也跟著模仿。17世紀末,法國路易十四的隨身醫生要求國王每天飯後必須打檯球,隨之,檯球游戲在法國流行起來。最初檯球是用木料製成的,以後出現了象牙製造的。據說,一顆象牙只能制5個球,英國僅製作檯球每年就需要上萬頭大象,製造好的象牙檯球還要經過嚴格挑選,重量必須相同,因此價格非常昂貴!所以象牙檯球僅適合宮廷貴族們玩樂! 後來,被稱為美國塑料工業之父的海亞特,研製出一種用硝化纖維素、樟腦、酒精等化工原料混合製成的檯球,它大大降低了檯球的成本;隨後在1920年又出現了一種石碳酸脂鑄成的檯球。再一次使檯球的製造費用降低。此後,檯球在娛樂行業中,真正成為了大眾娛樂。 檯球從最早的兩個球開始,逐漸演變成現在的英式檯球、法式檯球等等。比較流行的英式斯諾克檯球,起源於1885年,這種打法已延續了一百多年。
檯球運動至今已有五、六百年歷史,檯球究竟起源於哪國?有的說是古希臘,有的說是法國,有的說是英國,也有的說是中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等等眾說紛雲,其實都是根據傳說,所以很難肯定。但是,檯球起源於西歐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檯球在公元十四世紀,在英國的英格蘭維多利亞女王時代,檯球活動非常受人們的重視,在一些富豪家庭里,不僅有豪華講究的檯球間,而且在進行打球活動時,還有嚴格的活動禮節,有的規定至今仍在沿用。如在打球時,有客人來,必須輕輕開門入室,不得高聲談話和喧叫,以免影響打球人的沉靜思考。又如在打球時,可以要求對方不要正面對著nn自己或靠近自己站立,不允許隨便揮舞球桿等不文明的舉動等。檯球是一種高雅的活動,現在檯球廳、室,也都有類似的不許高聲喧嘩和吸煙等明文規定。
1510年檯球出現在法國,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玩的檯球是「單個球」(Single Pool),在桌上放一個用象牙做的拱門(Port)和一根象牙立柱叫「王」(king),用勺形棒來打球,把球打進門或碰到柱上便可得分
由於法王路易十四的御醫建議國王餐後做檯球活動,有利於健身因此得到法王喜愛和關心,所以在十七世紀,檯球在法國逐漸風行起來,這可能就是檯球起源於法國的根據。據說檯球活動初始是在戶外地面上挖洞,把球用木棒打進洞內的一種玩法,後來才從室外改在室內桌子上活動。
自從檯球出現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並不是一出現就盡美盡善,而是在長期流傳中經過人們的不斷改進豐富,現已達到了比從較完善的程度。從前開始在室內桌子上玩球時,在桌子中心開了一個圓洞,後來又在桌子四角開了四個洞,洞的增加同時也激發了人們的玩球興趣,直到在桌子開了六個圓洞。才演變成了今天落袋式檯球球台的雛形。在球台的發展過程中還有過八角形球桌,在桌每邊開洞。共有八個洞,洞增多了,一盤球可以多容納幾個人來參加。
到了十九世紀初,檯球運動的發展開始走向成熟階段,在技術提高的同時,設備用具也隨之發展,許多大大小小的改進和發明創造不斷涌現。在檯球桌方面,原來用的球桌就是普通的木板桌子因受氣候影響木材變形,檯面平整很難保證,直接影響擊球技術的發揮。約在1827年開始採用石板做球台檯面,才有了光潔平整不變形的高質檯面。球台的台邊,最初是用毛屑或棉花包裹起來釘在台邊上來用。因為沒有彈性只能起到一種緩沖撞擊的作用。到1831年才開始用橡膠取代。1835年美國人費侖、1854年美國人半沙波尼蘭先後改進並發明了彈性良好的正規橡膠台邊。球桿的皮頭是誰發明改進的呢?現有兩種傳說:一種是,到十九世紀初所用的禿頭槌桿是一駐印度的法國士兵明誇特,在他受處罰時,強制長時間被迫練習中,他發現木製球桿的禿頭不好用,便在禿桿頭上加一塊皮頭,經過試用效果很好,便開始推廣了。
另一種說法是:皮革頭是由法國檯球名手米佳發明的,並在英國又發明了巧克粉,可以防止球桿擊球滑桿。檯球所用的「球」也有一段發展過程。最早使用的檯球,是用木材或黃銅做的,後來受印度象牙裝飾品和高級用具的啟發,因此象牙也被選用做檯球材料了。一隻象牙可以做五個球,根據當時需要估計,每年要有萬余頭大象的牙才能解決,用量之大實在可觀。由於檯球質量要求高,圓度要圓,每個球的重量要求要同,因受產品合格率的影響,價格昂貴,只能供王室貴族少數人享用,嚴重的阻礙檯球運動的普及與發展。
直至1868年檯球在西方國家廣泛發展,球的需求也隨之巨增,紐約一家檯球公司自願拿出一萬美元賞金,徵求象牙球的代用品。當時被譽為美國塑料工業之父的海亞特,用化學方法研製成功塑膠檯球,這項發明促進了檯球製造工業革命性的變化。同時也對檯球運動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海亞特也被美國檯球協會選進了名人館。最初玩的檯球,球台上只有兩只球,到1775年法國人又給加了一個紅球,英國人跟著仿效,此時在球台上便有了三個球。並把這種玩法叫「開侖」,擊球人把對方的球頂進球袋,或同時擊中兩個球稱「雙著」,都可以得分。這種玩法,就是我們現在玩的三球落袋式檯球的原始玩法,即英式檯球「比力」。
美國的檯球運動,是西班牙人於1504年經佛羅里達州傳入的。1607年,英國人又把檯球帶到維吉尼亞洲。1690年移居南卡羅來納的法國人也將檯球運動帶到美國。當時雖然多方面把檯球運動傳入美國,但並沒有很快得到發展,直到1800年以後才開始盛行起來。經過多年的研究發展,直到十九世紀中,對檯球的技術、比賽方法和規則等方面,做出重大的改進完善貢獻,直到在世界檯球運動中,獨創了美式檯球一大流派,與法式檯球、英式檯球並駕齊驅,現已流行於東西方。
關於檯球運動組織的建立,最早的國家是英國,於1885年由業余與職業球手組成了檯球協會,並制訂了第一套正式的比賽規則。1908年又由對立的一方組成了檯球管理俱樂部。於1919年,檯球協會和檯球管理俱樂部達成合並協議,組建了英式檯球和斯諾克檯球的最高組織為檯球聯合會,主持兩種檯球的比賽和制訂規則。
1940年成立了世界檯球聯盟,是國際檯球活動的組織機構,總部設在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行政中心設在西班牙的巴塞羅納。世界檯球聯盟負責世界性的檯球比賽。全世界許多國家都開展有檯球活動,並建立有檯球協會。加入世界檯球聯盟的國家已有三十多個,都是該聯盟的會員國。美國檯球協會成立於1948年,是美國各種檯球運動的最高統轄機構,會址在芝加哥。於1965年該協會又設立了一座檯球名人館,保存檯球史上的重要資料及傑出人物的光榮記錄。檯球最早傳到亞洲的國家是印度和泰國,後來是日本,傳入中國是在十九世紀清朝未朝。解放前,只有大使館、租界地和北京、上海、廣州、哈爾濱、藩陽等幾大城市私人開辦的小規模的檯球廳室,只有幾張球台。
解放後,在上海有蔡國紀和新鑫兩家小廠生產製造球台,終因剛剛解放不久,根據當時群眾的經濟生活狀況,參與檯球活動為時尚早。因此,僅僅維持幾年就結束了。現在伴隨著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檯球也和其他運動一樣得到普到普及發展,大中城市許多體育場館、俱樂部、娛樂中心、大賓館、飯店都沒有檯球廳、室。許多大中小村鎮、大街小巷遍布檯球設攤。
1986年,我國成立了中國檯球協會,各省市也相繼成立地方的檯球協會。1960年,舉辦了第一次全國檯球賽。1985年又在天當和上海先後舉辦了第二次全國檯球邀請賽。1986年11月又舉辦了第二次全國檯球邀請賽。特別是1987年3月5日至8日,在北京舉行的健牌杯中國國際檯球大賽,可以說是一次世界檯球第一流名手雲集的大賽,美國有八位世界檯球高手和中國八位選手參加比賽。這八位世界排名第一的有史蒂夫.戴維斯、第三的丹尼斯.泰勒、第五的吉米.懷特、第七的威利.索恩、第八的特里.格里菲斯、第十的托尼.米奧、第十三的尼爾.福爾茲、第十六的雷克斯.威廉斯。他們的精采表演使我國觀眾大飽眼福,最後威利.福爾茲以5比2擊敗吉米.懷特奪得冠軍。八位中國選手雖在第一輪比賽中被淘汰,但張燕斌在對吉米.懷特的比賽中贏了一局。通過這次電視轉播,全國約有一億觀眾欣賞了這次高水平轉播,在我國撳起了一股檯球熱。
1994年在北京第四十中學與星偉體育用品有限公司聯合首次創辦了檯球運動專業班,引起了考生、家長和社會的青睞,並得到亞洲與世界台聯的支持。為貫徹「中國檯球走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方針,培養國家急需的有文化理論和高技術水平的新型檯球運動員、裁判員和管理人材,1995年在檯球專業班的基礎上,正式成立了中國第一所「北京檯球運動學校」。1996年星偉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又與北京體育大學聯合創建了運動系檯球項目,為中國培養高級檯球專業人材創造了條件。
我想,你應該是一個檯球愛好者,所以我多給你接受一下有關檯球方面的經典知識。
因為我同樣也是檯球愛好者,而且一心想成為球神,畢竟男人的榮譽很重要的。
同時也介紹給你一個很好的檯球網站,它就是http://www.kissball.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1238
D. 關於檯球找點,瞄點的方法
[找點]
左手為了支撐並穩固球桿所做的動作,稱為架橋。如果架橋不穩固,則擊球時的瞄準點以及撞擊時的力道等等,全都會失常,有時也會發生滑桿的現象。初學者往往只將精神集中於擊球動作上,而忽略了架橋動作的重要,因此往往會有偏差甚至失誤的現象。
[瞄點]
首先,球手應該確認自己用哪隻眼來瞄準。一部分人是用左眼,一部分人用右眼,另外一部分是左右眼平衡的。例如,以前的職業選手John Virgo是右眼型,而令一名世界冠軍John Parrot是左眼型的。七次世界冠軍得主Stephen Hendry是雙眼型的,他瞄準時球桿在下巴的正下方。
確定你瞄準眼的方法是:把巧粉放在球台的一端然後你站在球台的另一端。睜著雙眼用食指指向巧粉,不要動,然後閉上左眼,看看此時手指是否還是指向巧粉,如果是的話,就說明你是右眼型的。
想確認的話,就按上面方法閉上右眼,這時如果你不得不移動手指來重新指向巧粉就更證明你是右眼型的了。反之,如果你閉左眼時需要調整手指而閉右眼時不用,就說明你是左眼型的。如果是雙眼型的,則無論閉上哪隻眼睛手指指向都有一點點偏離。如果你是左眼型的,在你趴下瞄準時就要保證左眼正對母球,如果瞄準眼沒有位於球桿的正上方,你的擊球就會出現偏差。
現在你能確定自己的瞄準眼了,那麼在出桿擊球的瞬間眼睛應該盯著母球還是目標球呢?
當你打球時,腦子里應該只想著兩件事:一是你正在瞄準的點;二是讓母球沿著你瞄的路線前進。
你的眼睛對你的母球能否撞開紅球沒有任何幫助。母球的擊球點--左塞或右塞、高桿或低桿、運桿的距離、出桿的力度:所有這些在擊球時都要照顧到(這些決定了你能否撞開紅球)。但你必須把黑球打進,這就是你眼睛必須要盯著要擊打的目標球點的原因。所有正規的球手都知道這點,但不是所有的球手都做到了。
永遠記住:出桿時眼睛盯住目標球。
瞄準入門要領
瞄準點就在進袋直線上,距目標球後一個球半徑長度的點位上,形象地看上去,就好象是目標球長了個小尾巴,所以就被人把直接找點法稱為「看尾巴」。
要培養瞄視感覺與測視能力,練慣用雙眼能在球台上畫出來用肉眼看不見的無形的點和線、偏角的角度大小和距離的長短多少毫米等目測能力。要想練出高超的彈無虛發的瞄準擊球水平,必須達到「角正、點准、桿直」的基本功標准要求。
角正:就是在瞄準時,能夠用目測測出正確的偏角角度。
點准:就是能夠准確無誤的確定主球上的擊點和找到准確的瞄準點點位。
桿正:就是運桿平穩、出桿平直。
E. 檯球的9種基本擊球點的圖解或者視頻說明,誰有
這個問題,我建議你多去看看關於分離角的相關文章,再多去看看教學視頻。
相信你會有新的認識的。
F. 有沒有哪個網站介紹檯球知識全一點的如何打檯球一類的。教學。
我一直去斯諾克之星官網看檯球知識了,很多很全,你可以去看看
我先摘一篇檯球教學的給你看看先。
檯球基本功訓練
檯球有較強的科學道理,要想掌握好擊球技術,必須了解一些物理學原理,從物理法則角度來弄清擊球點的作用、選擇、擊球的厚薄度、台邊球的入射角與反射角的角度、擊球力量大小的運用及球的旋轉變化與行進路線等等的互聯關系。
1. 主球上的撞點(也稱擊點)
檯球和球桿上的撞頭都是圓形的,如果球桿上的撞頭撞擊在圓球的邊緣部位,由於角度過斜,便要發生打滑現象(稱滑桿)。這說明主球的球面上,不都是可以用球桿擊打的撞擊點,而是有一定范圍限制的。可以撞擊而不至於打滑的區域稱為安全擊球區。通常設想把主球視平面直徑劃分為10等份,取其中間的6個等份在球中心劃個圓,稱其為6/10的同心圓,如果在這個范圍內擊球,就不會發生滑桿現象,故而稱其為安全擊球區。如果擊球水平達到高超的水平時,還可以超過安全區擊球,也很少發生滑桿現象。
主球上的擊點,是打沒一桿球都必須接觸的點位。為開闊擊球思路,了解主球上擊點的擴展范圍,可以思考一下,在打檯球時,先用球桿把主球打出去,使其撞擊目標球,達到預想的要求,這時可能有人會想到,正確的打法應該擊打主球的什麼部位呢?擊打球的不同部位會產生什麼樣的轉動呢?兩球相撞後各自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起到怎樣的作用呢?
為了便於初學者學習領會掌握運用,可把主球上的擊點定為9個基本點。這時根據擊球時圓形球體和半圓形球桿撞頭在相撞時容易發生滑脫現象,而在主球上劃定的一個主球與桿頭相撞時不打滑的擊點設定范圍,即取球直徑的6/10為直徑,劃一個同心圓,這9個擊點便限制在這個范圍內。為初學者提供了安全擊球區,待球技提高到一定水平後,再可以向球體的邊緣方向延伸,把主球的擊點限區擴展到主球直徑的7/10或8/10等范圍。 當球技達到相當高超的水平後,擊點范圍也自然隨之延伸擴大,密密麻麻遍布了球面,幾乎處處都是可擊之點,使球體運動千變萬化、變化莫測。
2. 主球的運動與行進的路線
用各種大小不同的力量,用球桿擊打主球上的不同的上、中、下部位,主球的旋轉行進的路線是不同的(1) 撞擊主球中上部:當球桿撞擊主球中上部擊點後,主球便沿著球桿的方向,直線向前面旋轉前進。於球的旋轉速度及自轉情況,則直接受到球台的台呢質地好壞和出桿力量大小及快慢所左右。 (2) 撞擊主球中心:當球桿撞擊主球中心擊點後,主球在一定距離內先向前滑動,然後開始向前轉動。因為在出桿擊球瞬間,球在台呢上滑行一下後,因受台呢摩擦阻力影響及本身慣性的作用,開始向前滾動。主球的滑行距離的長短,取決於擊球用力的大小、出桿的射速及台呢的質地等。 (3) 撞擊主球中下部:當球桿撞擊主球中下部擊點後,主球開始向前滑行瞬間便反轉滑行,然後向後滾動。但是根據出桿情況,球在滑行階段中,只有與球台的台邊或目標球相撞受阻後,才能向回反向滾動。 (4) 撞擊球的右中部或左中部:撞擊主球的右中部擊點或左中部擊點。
水平運動,當撞擊主球右中部擊點時,球開始稍有一點滑行後,即開始向左自轉,同時也向前方行進,形成一種既向左轉又向前行的混合運動。當撞擊主球左中部擊點時,球開始稍有一點滑行後,即開始向右自轉,同時也向前方行進,形成一種既向右轉又向前行的混合運動。
在練習上述右、左偏桿擊球時,可以觀察一下反射角的大小,當主球與台邊垂直相撞後,無論向左還是向右的反射角,一般都在30度左右。但必須用中等力量擊打主球。 之所以強調必須水平出桿擊球,是因為擊球時球桿的角度直接影響著球的旋轉和行進路線的變化。例如:將球桿豎起來擊球,球就不能直線行進,撞擊球的右橫部位時球向左進向右旋轉,撞擊左橫部位時球則向右進向左旋轉,從而出現一種橫轉和前轉的混合運動,並以較小的弧線行進。這種擊球方法,叫做「戳桿」。
G. 檯球中什麼叫讓點
讓點:可以理解抄為,加塞桿法的首要因素;
第一,加塞時,球桿打擊白球的點位不在白球的中間;
第二,因為白球擊球點不在正中間,所以行徑路線會有偏差;
所以,要修復白球行徑路線的偏差,就需要讓身體站的位置改變,從而修復偏差,這就叫讓點。
(7)檯球讓點教學視頻擴展閱讀:
檯球桌:
在檯球桌方面,原來用的球桌就是普通的木板桌子因受氣候影響木材變形,檯面平整很難保證,直接影響擊球技術的發揮。約在1827年開始採用石板做球台檯面,才有了光潔平整不變形的高質檯面。
球台的台邊,最初是用毛屑或棉花包裹起來釘在台邊上來用。因為沒有彈性只能起到一種緩沖撞擊的作用。到1831年才開始用橡膠取代。1835年美國人費侖、1854年美國人半沙波尼蘭先後改進並發明了彈性良好的正規橡膠台邊。
球桿的皮頭是誰發明改進的呢?現有兩種傳說:一種是,到十九世紀初所用的禿頭槌桿是一駐印度的法國士兵明誇特,在他受處罰時,強制長時間被迫練習中,他發現木製球桿的禿頭不好用,便在禿桿頭上加一塊皮頭,經過試用效果很好,便開始推廣了。
H. 檯球加賽怎麼讓點
順心柔推。 手握槍一定要緊。
I. 關於檯球加塞瞄準的讓點和避位疑問
我的回答如下
1、順塞瞄薄,反塞瞄厚,原理是這樣,因為是根據正常右手選手,右眼注視的角度分析的。
2、有過147的教練和我說過,加塞加多少,怎麼加,這個問題就好像是在問他怎麼瞄點一樣,是沒有人能說的清楚的,也是沒有辦法能回答的了的。
3、職業選手一般有17個點位可以進球,業余選手能做到8-9個點就已經是高手了,當然包括加塞。
4、加塞就靠直覺的讓點很重要,是絕對靠譜的,否則職業選手天天練球幹嘛,他們也聯357和十字架等,不管是加多少塞,打球第一就是聯系球感,沒有球感什麼都不用說。
5、聯系球感最基本的方法:看好球洞、被擊球、母球三者的進球線路之後,看著被擊球趴下身體,不運桿,專注力在被擊球上,然後出桿。你試試,然後就知道球感比什麼都重要。
回答你的問題補充
1)難道必須全是靠球感沒有能用肉眼觀察到的讓點點位么?
首先我還是很堅持我之前的回答,加塞讓點球感要比肉眼觀察重要,前提是你的出桿沒有問題,但大多數人都是發力的球出桿不穩,這是通病,只能多加練習!不過你能打出拐頭2顆星,說明可定有一些水平了,基本的加塞理論知識不用多說了,就是多練習!
2)其實你還不知道什麼是前發力和後發力
後發力:母球能有明顯拐頭和停頓後向前或者向後的發力屬於後發力,就是起始的動作不要太快,在皮頭與母球接觸的時候用手指和手腕的力度延伸後在延伸......這樣打出的球屬於後發力。
前發力:起始動作和結束動作瞬間完成,一起合成,母球通常也能到位,但母球沒有明顯的拐頭和停頓現象。
通常都是前發力容易掌握,後發力比較難控制。
如果輕點或是接觸時間相對過短我就加不出來拐頭劇烈的塞?
這是肯定的,因為你的發力是前發力。
很多時候就會和別的球黏在一起滑不出來,這是怎麼回事?
這是因為你意識上想打後發力,但是出桿時力散了,動作不穩定後出來的效果!但這種球肯定是發力球。
3)不要太執著於加塞的讓點方法,多注意自己的出桿是不是有問題,夠不夠直!還有就是讓點的時候手架讓點,不要用球桿讓點。檯球只要掌握了基本的理論知識後,就是要多加聯系。
J. 檯球高手請回答:你們平時加賽是採用讓點的方式還是平移球桿的方式
當然是讓點的方式,平移的話你桿子瞄的點雖然變了,但還是在同一平行的方向上,這樣理論上球出去的角度是不變的,但實際出了塞的效果有一定的偏移量,所以打出去的點還是不準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