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給小學二年級學生進行古詩《回鄉偶書》的教學
《回鄉偶書》
教學目標:
1.
認識「客」
,
「何」
,會寫「客」字。
2.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中的感情。
一、
故事導入
1.
師配樂講故事:
孩子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不過,在聽故事前。老師有個要求,請
你邊聽邊在腦海中想想故事的場景,
看看你能想到哪些情景。
(配樂)
一位八十多歲,面容消瘦、兩鬢斑白為官數十年,終於可以衣錦還鄉了。她騎著
馬走在闊別很久的回鄉之路上,
一路風塵,
一路期盼,
終於走到了自己家鄉的村
邊,他剛剛下馬想看看家鄉,這時幾個孩子看見了,就笑著問:老爺爺,您是從
哪裡來啊?這個老爺爺王者孩子,
想到自己離開家鄉時也就這么大,
可現在已經
過去幾十年了,不禁就傷心流淚起來。
2.
聽完這個故事,你能想像到哪些場景呢?
3.
這個老爺爺啊,此時感慨萬分,就寫下了一首詩,題目就是《回鄉偶
》
,生書空,齊讀課題。
4.
這位老人是誰呢?生答:賀知章,同學們預習得很充分。
5
.想學好一片古詩,我們得先理解這個題目是什麼意思。釋題:誰能說
一說題目的意思?
師:回鄉就是指回到家鄉,那偶書是什麼意思呢?別急著回答:我們來
給「偶」組詞:生:偶然,偶爾
,
「書」讀書
書寫。
我們取書的書寫之意,連起來就是,回到家鄉偶然寫出的詩。
二、
讀書識字,感知詩意
1
、
師:剛才故事中小孩問,老爺爺,您是從哪來的呀?看來這幾個可
愛的孩子把這位老爺爺當成了從外面來的客人了。
這位老爺爺是村裡來
的客人嗎?讓我們一同走進古詩,去尋找答案吧。
2
、
(
1
)學生藉助拼音朗讀課文,注意讀准詩中隊額生字,不認識的字
請書中的「葉子」老師幫幫忙。
(
2
)同桌互讀,相互糾正字音。
(
3
)指名朗讀古詩,教師引導學生讀准字音,讀通詩句,讀出節奏。
(
4
)齊讀。讀出節奏。
師:聲音響亮,讀出了節奏。
二、
故事中的孩子把老爺爺當成了客人,
對客人非常有禮貌。
我們也從書中找到
這個「客」字,找到它所在的句子讀一讀。
1
.
「客」的意思與主人相對,古時篆文里,客是人從外面走進室內,自報姓名,
稱作客人的。
(出示課件)
2.
對待客人要有禮貌,
現在我們就把
「客人」
有禮貌的請到黑板的田字格中來吧。
請看老師寫「客「字。
提醒學生撇和啦要寫的舒展才好看,學生邊看邊書空
在書中的田字格練寫。
三、
1
、
「笑問客從何處來」中的「客」指的是誰呢?
有的孩子已經找到答案了,指的就是「詩人」
「賀知章」
「老爺爺」
3
、
你是從哪看出來,他不是客人的?
4
、
生答,師相機指導。
四、
1
、是呀!還是少年的詩人就離開了家鄉,幾十年過去了,即使他的頭發
都白了,但是他那濃重的家鄉口音依然沒變,所以他說:
(引導孩子讀:少
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課件出示這個句子。
2
、多少個日日夜夜過去了,他終於盼到了回鄉這一天,碰到不認識我的孩
子們把我看作是外來的人,
心裡又有萬分感慨,
所以他寫到:
引導學生回答: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課件出示這個個句子)
3
、家鄉的人和事都在不斷地變化,但唯一不變的是遊子那顆回家的心,如
今,
詩人終於回到家鄉了,
他高興嗎?他激動嗎?讓我們帶著對這種對家鄉
深深地情再來讀讀這首詩吧。
(生齊讀)
5.
小結:原來這個看似「客」的人其實不是客,而是離鄉多年回來的詩
人啊!
五、
拓展閱讀:賀知章與小朋友告別後,繼續向前走,來到他兒時經常與小
夥伴們嘻嘻的鏡湖邊,他又寫下了另外一首《回鄉偶書》
。課件出示:生配
樂誦讀:
回鄉偶書
離別家鄉歲月多,進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2. 《贈汪倫》和《回鄉偶書》這兩首詩是誰寫的
《贈汪倫》是李白寫的 《回鄉偶書》是李商隱寫的... 《贈汪倫》和《回鄉偶書》是教學設計之一 ... 己對詩句的理解。台下同學音里流露出詩人對家鄉的深厚情懷。
3. 古詩《回鄉偶書》
中學要求讀cui,但沒有必要,完全可以讀shuai,因為cui是古漢語讀音。現在應該讀shuai,為了押韻才內讀古音的。容但這種做法很不好,要讀古音就全讀古音,要麼就全讀現在的音。呵呵,這也是我們語言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
4. 古詩回鄉偶書2首內容
回鄉偶書二首
賀知章
(一)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二)
離別家鄉歲月多, 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 春風不改舊時波。
賀知章在天寶三載(744),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八十六歲,這時,距他中年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有無限感慨。《回鄉偶書》的「偶」字,不只是說詩作得之偶然,還泄露了詩情來自生活、發於心底的這一層意思。第一首寫於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於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鬢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並以不變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為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為富於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峰迴路轉,別有境界。後兩句的妙處在於背面敷粉,了無痕跡:雖寫哀情,卻借歡樂場面表現;雖為寫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於生活的情趣,即使我們不為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卻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續篇。詩人到家以後,通過與親朋的交談得知家鄉人事的種種變化,在嘆息久客傷老之餘,又不免發出人事無常的慨嘆來。「離別家鄉歲月多」,相當於上一首的「少小離家老大回」。詩人之不厭其煩重復這同一意思,無非是因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於數十年背井離鄉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順勢轉出有關人事的議論。「近來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觀,實則包含了許多深深觸動詩人感情的具體內容,「訪舊半為鬼」時發出的陣陣驚呼,因親朋沉淪而引出的種種嗟嘆,無不包孕其中。唯其不勝枚舉,也就只好籠而統之地一筆帶過了。
三四句筆墨盪開,詩人的目光從人事變化轉到了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上。鏡湖,在今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北麓,周圍三百餘里。賀知章的故居即在鏡湖之旁。雖然闊別鏡湖已有數十個年頭,而在四圍春色中鏡湖的水波卻一如既往。詩人獨立鏡湖之旁,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觸自然湧上了他的心頭,於是又寫下了「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的詩句。詩人以「不改」反襯「半消磨」,以「惟有」進一步發揮「半消磨」之意,強調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幾乎已經變化凈盡了。從直抒的一二句轉到寫景兼議論的三四句,彷彿閑閑道來,不著邊際,實則這是妙用反襯,正好從反面加強了所要抒寫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襯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顯得愈益深沉了。
還需注意的是詩中的「歲月多」、「近來」、「舊時」等表示時間的詞語貫穿而下,使全詩籠罩在一種低回沉思、若不勝情的氣氛之中。與第一首相比較,如果說詩人初進家門見到兒童時也曾感到過一絲置身於親人之中的欣慰的話,那麼,到他聽了親朋介紹以後,獨立於波光粼粼的鏡湖之旁時,無疑已變得愈來愈感傷了。
陸游說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鄉偶書》二首之成功,歸根結底在於詩作展現的是一片化境。詩的感情自然、逼真,語言聲韻彷彿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實無華,毫不雕琢,讀者在不知不覺之中被引入了詩的意境。象這樣源於生活、發於心底的好詩,是十分難得的。
5. 《回鄉偶書》其二
《回鄉偶書二首.其二》唐代:賀知章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釋義:
我離別家鄉的時間已經很長了,回家後才感覺到家鄉的人事變遷實在是太大了。
只有門前那鏡湖的碧水,在春風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漣漪,還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樣。
簡介:
《回鄉偶書二首》是唐代詩人賀知章的組詩作品,寫於作者晚年辭官還鄉之時。第二首詩抓住了家鄉的變與不變的對比,流露出作者對生活變遷、歲月滄桑、物是人非的感慨與無奈之情。
(5)古詩兩首回鄉偶書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賀知章在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時已八十六歲。此時距他離開家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他心頭有無限感慨,於是寫下了這組詩。
這是一首久客異鄉,返回故里的感懷詩。全詩抒發了山河依舊,人事不同,人生 易老,世事滄桑的感慨。一、二句,詩人置於熟悉而又陌生的故鄉環境中,心情難於 平靜。
首句寫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次句寫自己的「老大」之態,暗寓鄉情無限。 三、四句雖寫自己,卻從兒童方面的感覺著筆,極富生活情趣。
詩的感情自然、逼 真,內容雖平淡,人情味卻濃足。語言朴實無華,毫不雕琢,細品詩境,別有一番天地。全詩在有問無答中作結,哀婉備至,動人心弦,千百年來為人傳誦,老少皆知。
6. 回鄉偶書 古詩第1首
回鄉偶書二首
賀知章
(一)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二)
離別家鄉歲月多, 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 春風不改舊時波。
賀知章在天寶三載(744),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八十六歲,這時,距他中年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有無限感慨。《回鄉偶書》的「偶」字,不只是說詩作得之偶然,還泄露了詩情來自生活、發於心底的這一層意思。第一首寫於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於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鬢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並以不變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為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為富於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峰迴路轉,別有境界。後兩句的妙處在於背面敷粉,了無痕跡:雖寫哀情,卻借歡樂場面表現;雖為寫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於生活的情趣,即使我們不為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卻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續篇。詩人到家以後,通過與親朋的交談得知家鄉人事的種種變化,在嘆息久客傷老之餘,又不免發出人事無常的慨嘆來。「離別家鄉歲月多」,相當於上一首的「少小離家老大回」。詩人之不厭其煩重復這同一意思,無非是因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於數十年背井離鄉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順勢轉出有關人事的議論。「近來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觀,實則包含了許多深深觸動詩人感情的具體內容,「訪舊半為鬼」時發出的陣陣驚呼,因親朋沉淪而引出的種種嗟嘆,無不包孕其中。唯其不勝枚舉,也就只好籠而統之地一筆帶過了。
三四句筆墨盪開,詩人的目光從人事變化轉到了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上。鏡湖,在今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北麓,周圍三百餘里。賀知章的故居即在鏡湖之旁。雖然闊別鏡湖已有數十個年頭,而在四圍春色中鏡湖的水波卻一如既往。詩人獨立鏡湖之旁,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觸自然湧上了他的心頭,於是又寫下了「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的詩句。詩人以「不改」反襯「半消磨」,以「惟有」進一步發揮「半消磨」之意,強調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幾乎已經變化凈盡了。從直抒的一二句轉到寫景兼議論的三四句,彷彿閑閑道來,不著邊際,實則這是妙用反襯,正好從反面加強了所要抒寫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襯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顯得愈益深沉了。
還需注意的是詩中的「歲月多」、「近來」、「舊時」等表示時間的詞語貫穿而下,使全詩籠罩在一種低回沉思、若不勝情的氣氛之中。與第一首相比較,如果說詩人初進家門見到兒童時也曾感到過一絲置身於親人之中的欣慰的話,那麼,到他聽了親朋介紹以後,獨立於波光粼粼的鏡湖之旁時,無疑已變得愈來愈感傷了。
陸游說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鄉偶書》二首之成功,歸根結底在於詩作展現的是一片化境。詩的感情自然、逼真,語言聲韻彷彿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實無華,毫不雕琢,讀者在不知不覺之中被引入了詩的意境。象這樣源於生活、發於心底的好詩,是十分難得的。
參考資料:http://www.teachercn.com/Zxyw/Tsjs/2006-6/8/20060108175206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