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畫壇巨匠李成有什麼傳世作品
(919~967),唐宗室的後代。他的藝術個性主要表現在對煙林平遠景色的描專繪方面,「掃千里於咫尺,寫屬萬頃於指下」。他的代表作有《晴巒蕭寺圖》和《讀碑窠石圖》。《晴巒蕭寺圖》分為遠中近式構圖,以主峰為中心,左右兩側山石布列均衡,左下角的騎驢人把觀者的視線引入畫面中心。山岩上的寒林增加了秋盡冬臨的蕭疏氣氛。
2. 畫壇巨匠閻立本都有哪些傳世作品,描繪了什麼內容
閻立本(600~來673),臨潼(今陝西自臨潼縣)人,出身於貴族家庭,其爺兄皆善畫並任職於朝廷。閻立本一直追隨唐太宗李世民,他的繪畫適應了唐初鞏固政權的需要,先後畫過開國立業的功臣的肖像,如《凌煙列像圖》。傳世作品有《步輦圖》、《職貢圖》、《十三帝王圖》等。
《步輦圖》描繪的是唐太宗接見前來迎接文成公主的吐蕃王朝的使者的情形,《職貢圖》描繪了外國的進貢隊伍,是「中國即安、四夷自服」的形象說明。《十三帝王圖》描繪的是兩漢至隋代的十三位帝王的形象。閻立本的人物畫一般不畫任何背景,只通過對侍從和少量器物的描繪來交代情境與襯託人物。他特別看重對人物服飾、舉止、面部神情的刻畫,通過這些來表現人物的不同氣質、個性和外貌特徵。
閻立本的畫風繼承並發展了顧愷之等的「以線描畫」、「以形寫神」的風格。
《十三帝王圖》(局部)/p>
3. 畫壇巨匠范寬的創作主要受到什麼思想的影響
《溪山行旅圖》(約950~1027)名中正,華原人。他的藝術創作受道家美學思回想影響極大,他長期居答住在終南山,常流連於山川崖谷,領略山川之趣。他把自己對山川的感情凝聚在畫筆上,為「山川傳神」。他的《溪山行旅圖》是古代山水畫的優秀典範。
4. 畫壇巨匠周昉擅長什麼繪畫
周昉,長安人,擅長畫貴族人物肖像畫及宗教壁畫,亦以仕女畫出名。在仕回女畫上繼承和發答展了張萱的藝術風格。所畫仕女「衣紋勁簡,色彩柔麗」,以豐腴為美,意態閑適。周昉現存的作品有《簪花仕女圖》、《紈扇仕女圖》、《聽琴圖》等。
5. 畫壇巨匠李思訓對整個畫壇起到什麼影響
李思訓及其兒子李昭道繼承了魏晉以來的山水畫的技法,從而形成了青畫中的中國山水綠山水畫派。
李思訓(651~716),出生於宗室之家。他的畫用筆嚴整,畫面格局宏偉,確立了山水畫「青綠金碧」一派的風格,《江帆樓閣圖》是體現其風格特點的代表作。畫面以俯瞰的視角描繪山林江景,設色以青綠為主,線條轉折處用金粉突出,具有交相輝映的藝術效果。
李思訓的青綠山水畫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後人把他推為「北宗」或青綠山水畫派之祖。
在唐代山水畫中,「水墨山水畫」的出現與勃興把山水畫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王維的「潑墨山水」。
6. 畫壇巨匠張萱都有哪些傳世作品,描繪了什麼內容
張萱,京兆人。他生長在繁華的長安,目睹了貴族豪門的生活,其作品內「於貴公子容與閨房之秀最工」。《虢國夫人游春圖》(宋徽宗的摹本)描繪的是楊貴妃的二姐與一群侍女乘馬結隊郊遊的場面。畫面構圖合理,賓主安排有序,既有節奏又富於變化,人物神態從容,馬匹行步舒緩,顯示了楊氏姐妹的浪漫情調和顯赫聲勢。《搗練圖》表現的是婦女們製作絲絹的勞動場面。全圖12個人物共分3組,開端是搗絲,中間是理絲、縫合,最後是把絹拉直、熨平。畫中人物的動作自然和諧,細節精微生動,富有生活情趣。
7. 畫壇巨匠吳道子都有哪些傳世作品,描繪了什麼內容
盛唐時期,中國的繪畫進入一個更高的藝術境界。在繪畫門類中,宗教畫佔主要地回位,宗教壁畫比比皆是答。寺觀壁畫是體現當時繪畫水平的重要方面,這時期最傑出的畫家是吳道子。
吳道子(約689~758),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出身貧寒。早年浪跡洛陽,因繪制壁畫而出名,得唐玄宗賞識。他畫了一些反映玄宗宮廷生活的作品和數百幅寺觀壁畫。吳道子一生作品眾多,所畫人物、佛像、鬼神、禽獸、山水、台殿、草木皆冠絕於世。現在流傳下來的他的作品僅有《鬼伯》、《搜山圖》、《送子天王圖》。
吳道子改變了印度佛畫的面貌,創造出了一種連綿不斷、能粗能細、運轉自如的「蘭葉描」。吳道子用這種筆法畫佛像背上的圓光,一揮而就;以這種方式畫人物的衣帶,疏密有致,飄飄若舉,人稱「吳帶當風」。吳道子的這種繪畫技法的出現,標志著中國佛畫的誕生,也是中國人物畫的一個里程碑。
8. 齊白石如何從「芝木匠」到畫壇巨匠
1864年1月1日,湖南湘潭縣南一個叫做星斗塘的地方,一戶貧窮的人家生下了一個乳名叫「阿芝」的男嬰——齊白石。清貧的家境,使這個體弱多病的孩子在讀了不到一年的私塾後,就不得不砍柴牧牛,擔起生活的重擔。
有兩件事對於青年時代的齊白石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一是15歲開始學雕花木匠,二是27歲時拜胡沁園、陳可藩為師,正式開始學畫。從此,聞名鄉里的「芝木匠」開始利用相對穩定和集中的時間來畫畫和讀書。由於白天還要幹活,齊白石讀書學畫的時間只能在晚上。這一時期他還十分窮困,常常飲水充飢。晚上無錢買燈油,便點松火做燈。
齊白石在40歲之前沒有離開過家鄉一步,主要以替人畫像和刻印過活,這無論是在眼界上,還是在學問上都使他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後來在朋友的竭力勸說下,他才「五齣五歸」,遠游南北各地,足跡遍及半個中國。祖國的壯美山河和濃郁的風土人情,開闊、豐富了這個民間畫師的胸襟,提升了他的描繪境界。
60歲之後,齊白石多在北京賣畫謀生。由於那時他的畫風學八大山人冷逸的路子,不為當時人們所喜愛,故畫價比同時期的一般畫家便宜一半,也少有人問津。後來,幸遇當時聲名正隆的著名畫家陳師曾,陳師曾力勸齊白石改變以前的畫風,用「畫吾自畫自。」
在陳師曾的無私幫助下,齊白石「衰年變法」,通過自己的艱苦努力,畫風和境界發生了質的飛躍,一度受到冷落的畫作逐漸得到了大家的重視。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為老畫家創造了良好的工作環境,並給予極高的榮譽。1953年,文化部授予齊白石「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9. 畫壇巨匠李公麟有哪些繪畫造詣
從畫風上說,李公麟是文人士大夫畫家。李公麟,安徽舒城人,他活躍的時代正是文人學士交往頻繁、士大夫墨戲之風盛行的熙寧、元豐年間(1068~1085)。他對繪畫最(局部)李公麟大的貢獻是在人物故事畫中體現文人意趣,在繪畫形式上他大力探索「白描」這種藝術形式,他的「鐵線描」由斂而放,由生而熟,含蓄而剛勁,被譽為「天下絕藝」。他的傳世作品有《維摩詰圖》、《五馬圖》、《臨韋偃放牧圖》、《西園雅集圖》等,其中《西園雅集圖》描繪了蘇軾、米芾、黃庭堅等文人在駙馬王詵家的花園里談禪說道、做詩繪畫的情景。這幅畫的構圖和表現人物的方法成為後來一些文人士大夫肖像畫通行的格式。
《五馬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