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發現母愛,讀懂母親作文教學設計
《母愛》
時間如流水一般匆匆而逝,很多的記憶已隨日子的消失而漸漸褪色.但有些事兒,卻讓我歷歷在目,感動不已——那一份深沉的母愛.
九月的天總是有些讓人捉摸不定.
記得那天早晨,我背著書包正要上學,這時,由於發著高燒無法上班的媽媽,晃晃悠悠地走了過來,慢慢地抬起手,遞給我一把雨傘,有氣無力地說:「雪菲,今天天氣預報說有雨……咳咳……還是帶上傘好.」我抬頭望瞭望藍天,又瞥了一眼那像一團火球一樣的大太陽,心想:怎麼可能下雨呢?順手丟下傘,一溜煙兒跑出了門去,只聽身後遠遠的傳來了媽媽的咳嗽聲和無力的囑咐聲.
上最後一節輔導班的時候,只見大滴大滴的雨點打到窗玻璃上,發出有節奏的「嘀嘀嗒嗒」的聲音.哎呀,糟糕!真是天有不測風雲!不由得後悔起早上沒有聽媽媽的話把傘帶上了.我這才想到問題的嚴重性,爸爸在單位加班,媽媽又生病了,都不可能跑來接我呀!怎麼辦?看來只好冒著雨回去了.想著想著,下課鈴聲響了,我慢吞吞地收拾好書包.走到窗口看著,聽著,心裡不禁埋怨起這倒霉的雨.眼見著身邊的同學有的被家長接走了,有的拿著傘走出了教室,也有的同學索性沖進雨簾,嘴裡還喊著:淋雨的感覺好爽哦!「於是,我也鼓起勇氣沖進了那風雨的世界,硬著頭皮去嘗嘗那「好爽」滋味.「哇!雨好大!」還沒沖到校門口,我的全身上下已經淋了透兒,成了個「落湯雞」 .哇噻!學校的大門外站滿了家長,只見他們手裡拿著傘、雨衣,站在那裡焦急地向里望著,在眾多的學生中尋找著自己的孩子,那場面忽然讓我很感動!唉,走吧!反正我爸媽是不會來了.我擠出了「家長牆」,又繼續在風雨中飛跑起來,心裡卻希望著爸媽會突然出現在面前,即使不像那些在校門口的家長一樣愛憐的摟著自己的孩子,至少為我擦擦臉上的雨水也好啊……「菲菲!」——咦,這聲音怎麼聽起來這么耳熟?像是媽媽的聲音?唉,可能是我想得太入神了,產生了錯覺吧?我用力甩了甩濕漉漉的頭發,繼續吃力地向前跑著.「菲菲,快別跑了.」這耳熟的聲音聽起來有些虛弱,再一次在我耳邊響起,「媽媽!」我忍不住叫了一聲,急忙停住腳步,回頭一看,只見狂風夾雜著暴雨似乎要吞沒了因生病而顯得虛弱的媽媽,她艱難地一步一步向我走來,「雪菲,快拿著傘.」手裡迅速地把雨衣披在了我的身上,望著早已被風雨打透了的媽媽,我只感到媽媽的臉越發的蒼白,握住了她那冰涼的手,只覺得心裡一熱「雨水」流進了嘴裡,咸鹹的、也是甜甜的……
一把傘撐起一片天.媽媽的愛——這把傘,給了我快樂、幸福的童年.可談起「媽媽的關愛」,就不得不說說媽媽學做飯這件事了.
媽媽在有我之前根本就不會做飯,有了我以後,因為爸爸要經常加班,媽媽為了我的健康,再也不敢吃飯湊合了,只得硬著頭皮學起了做飯.從此,只要是跟做飯有關的書哇、電視節目包括會做飯的同事,媽媽都不放過,只見媽媽細嫩的手上多了些刀傷、燙傷,看得我都心疼,可媽媽卻從不肯放棄.正所謂功夫不負有心人,媽媽現在不僅會做飯,還經常自創一些非常適合小孩子又很有營養的食品,引得鄰居的小孩都愛來我家吃飯.可這些的背後,媽媽負出了什麼只有我最清楚啊!
媽媽的關愛就像是陣陣的涼風——在我有汗水的時候;媽媽的關愛是滴落的淚水——當我生病的時候,媽媽焦急地守候著我;媽媽的關愛是一把花折傘——當我在外面遇見風雨的時候;媽媽的關愛是溫暖的港灣……
平平淡淡的母愛
曾經在報道汶川大地震的新聞中看見過母親為了兒女犧牲的情景;曾經在各種雜志里閱讀到許多關於母愛的勵志故事;曾經在作文書上瀏覽了一些贊美母親的詩歌.這些愛無非是轟轟烈烈的愛,瀟瀟灑灑的愛、付出生命的愛.我和媽媽之間的愛,雖然沒有那麼轟轟烈烈,但我覺得母愛也可以是平平淡淡的.
媽媽和我表面上沒有太多的言語,不像某些同學的媽媽噓寒問暖,大大小小的生活瑣事嘮叨得一概俱全.但是,每天早晨,我都會在床頭發現一杯熱水;每天上午,那些上課帶的吃的東西已經裝進了書包;每天下午放學回到家,已經是7點了,熱氣騰騰的晚飯已經擺在了桌上;臨睡前,照例是一杯熱水和已經焐得暖烘烘的被窩,這一切,我都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這些悄無聲息的動作和行為已然化作一縷縷的清亮的水流入我的心田,使我每一次都倍感溫暖.我和媽媽,因為這一股股清亮的水,變得更加親近起來.我時常親昵地稱呼她,也常常在晚上外出散步的時候把心事吐露出來,而她則是一個很好的旁聽者.每次傾訴完,我的痛苦都減少了一半,而她又來安慰我,增加我的自信,教我如何處理事情,使我的不痛快掃除得一干二凈.
母親是翅膀,給予我們力量;母親是陽光,給予我們溫暖;母親是清泉,給予我們甘露.讓我們去理解母親,感恩母親吧!
『貳』 昨晚編輯的母愛群文閱讀教學設計斷電後丟失怎麼找
教學內容簡析:
1、群文議題:「母愛」
2、群詩材料:《浴著光輝的母親》回《感受拳拳慈母心》《回答憶我的母親》《母親的「存摺」》《母愛是一根穿針線》
3、群文特點:
本課選用的五篇文章,抒寫的都是「母愛」,但各自敘述的內容不同,有懷念母親的,有的表現母愛的方式,有的歌頌母愛的獨特,有的表現孩子對母親愛的回報;敘述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有通過回憶來表現對母親的懷念的,有的直接表達情感的,有的採用借物喻人的方式表現母愛,也有對比描寫的……這組群文採用多種表達方式,多角度地反映了母愛的偉大。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運用「誦讀、批讀、交流、默讀、跳讀」等方法,閱讀五篇文章,初步認識母愛的不同表現形式,讓學生感受母愛的偉大。
2、引導學生結合閱讀材料,聯系生活經歷,述說自己對母愛的認識,相機進行品德教育。
3、推薦課外閱讀《感悟母愛》這本書,激發學生持續閱讀的興趣,感受閱讀的樂趣,培養學生濃濃的親情。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運用「誦讀、批讀、交流、默讀、跳讀」等方法,閱讀五篇文章,初步認識母愛的不同表現形式,讓學生感受母愛的偉大。
2、引導學生結合閱讀材料,聯系生活經歷,述說自己對母愛的認識,相機進行品德教育。
『叄』 我們需要怎樣的母愛:肖復興《苦瓜》的教學設計
苦 瓜肖復興原來[d1] 我家有個小院,院里可以種些花草和蔬菜。這些活兒,都是母親特別喜歡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奼紫嫣紅,像是給自已的兒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d2] ,母親的心裡很舒坦。 那時,母親每年都特別喜歡種苦瓜。其實,這么說並不準確,是我特別喜歡苦瓜[d3] 。剛開始,是我從別人家裡要回苦瓜籽,給母親種,並對她說:「這玩藝兒特別好玩,皮是綠的,裡面的瓤和籽是紅的!」[d4] 我之所以喜歡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裡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結在架上,母親一直不摘,就讓它們那麼老著,一直掛到秋風起時。越老,它們裡面的瓤和籽越紅。紅得像瑪瑙、像熱血、像燃燒了一天的落日。當我掰開苦瓜,興奮地注視著它兩彎船一樣盛滿了鮮紅欲滴的瓤和籽時,母親總要眯縫起昏花[d5] 的老眼看著,露出和我一樣喜出望外的神情,彷彿那是她老人家的傑作,是她才能給予我的歐·亨利式的意外結尾,讓我看到苦瓜最終這一落日般的血紅和輝煌[d6] 。 以後,我發現苦瓜做菜其實很好吃。無論做湯,還是炒肉,都有一種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別致,既不會傳染上肉或別的菜,又有一種苦中蘊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d7] 像喜歡院里母親種的苦瓜一樣,我喜歡上了苦瓜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親都會經常從小院里摘下沾著露水珠[d8] 的鮮嫩的苦瓜,給我炒一盤苦瓜青椒肉絲。它成了我家夏日飯桌上一道經久不衰的家常菜[d9] 。 自從這之後,再見不到苦瓜瓤和籽鮮紅欲滴的時候了,是因為再等不到那時候了[d10] 。 這樣的菜,一直吃到我離開了小院,搬進了樓房。住進樓房,依然愛吃這樣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親手種、親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親手炒的苦瓜了[d11] 。 一直吃到母親六年前去世。 如今,依然愛吃這樣的菜,只是母親再也不能為我親手到廚房去將青嫩的苦瓜切成絲,再掂起炒鍋親手將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因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親。其實,母親並不愛吃苦瓜。除了頭幾次,在我一再的慫恿下,勉強動了幾筷子,皺起眉頭,便不再問津。母親實在忍受不了那股子異樣的苦味。她說過,苦瓜還是留著看紅瓤紅籽好[d12] 。 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當苦瓜爬滿架時,為我清炒一盤我特別喜歡吃的苦瓜肉絲。 最近,看了一則介紹苦瓜的短文,上面有這樣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從不把苦味傳給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燜肉、燉肉,其肉絲毫不沾苦味,故而人們美其名曰『君子菜』。[d13] 」 不知怎麼搞的[d14] ,看完這段話,讓我想起母親。 文本解讀: 借物喻人的回憶散文。結構簡單,即借一個物件串聯起某人的某些生活片段,從而表現某人的一些重要品質,表達作者的某種情感。從這個角度說,苦瓜,在文章中可以理解為回憶線索,人物外在特徵的喻體,人物內在性格的象徵,進入人物內心世界的入口等等。從這個角度來說,這篇文章的教學價值可以定格為「例文」,把它當成寫作技法的「例文」來教。這樣的文章,對照初中生乃至高中生的寫作目標和現狀,是有很大幫助的:學會將人物文學化的塑造。在對「苦瓜」意義的對角度挖掘的基礎上,學生可以更好地明白「借物喻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也能明白如何「借物喻人」的建構方法。於是從作者(文章內容)、文章結構形式、讀者閱識三個層面,分別概括「苦瓜」的十種意義,這些角度在文章中顯然可以找到有關文字的應正: 從人物關系說:是「我」與母親關聯的紐帶 從故事的內容說:是人物生活原型的見證 從人物形象意義說:是母親品行的象徵 從人物的情感說:是「我」與母親各自情感的寄託 從作者的寫作動機說:是文章的引子 從文章整體框架說:是文章的線索 從文章採用的表現手法說:是行文的方法和工具 從文章的寫作角度說:是窺一斑而知全豹的巧妙視角 從讀者的印象說:某個時代母親形象的縮影或代言 從讀者的感悟說:是人生哲學的寓意 從「關系」的角度,會挖出「用件」的教學價值,即一個母親母愛話題的討論,但鑒於文章中母親作為一個非典型、非適時的母親形象,本文的教學極易將母愛神化,從而進一步佐證「母愛是無私」的等看似真理的結論。那麼,如果要談論母愛的話,首先要理清「關系」,必要時還要進行「還原」,然後還必須要用到一個謹慎的詞彙:批判性思維。所以,當一種緣分沒修煉到家的時候,這個「用件」還是不談為妙。具體說來,本文體現的關系是:我對苦瓜情有獨鍾,愛看、愛吃;母親與苦瓜關系卻很微妙,全由著我的態度而定,愛種,愛看,但還是不愛吃;我對母親索取無限,似有把她視作保姆的嫌疑;母親對我百依百順,言從計聽。 由此看來,這個母親的形象固然以某種崇高的意義存在,並且不可顛覆。問題是,我們要做兩種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思考。一是母親是一個時代背景下的母親,在某種苦難不可抗拒的情況下,抑或她本身就是苦難,但她沒有把苦難轉嫁於自己的兒子,這是母親作為「苦瓜」形象的意義所在,是那個時代「三從四德」的婦女形象的樣本。但是,從當下講,我們何嘗希望我們的母親作為「苦瓜」形象的存在?所以,本文人文價值的終極,並不是頌揚母愛的偉大,而且這是是毋庸證明的定律,而是在親子關系中觀照各自角色的扮演,亦即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忽視了母親作為一個人的情感和物質需求的存在。即使是從作者自身來說,在母親去世六年後的這篇文章,何嘗不是再表達一種「子欲孝而親不在」的愧疚呢?肖復興說:「人其實是很脆弱的,傷懷往事,尤其是蹉跎的青春往事,心裡的感受無可言說。我知道,無論過去是對是錯,是可以傷感,還是可以悔恨,都是不可追回的了。人可以回過頭往後看,但路卻總是要往前走。過去的路是一張弓,只能彈射得我們向前飛奔,這就是我們無法逃避又不可選擇的命運。」 所以,如果我們在本文的教學再次翻炒「母愛偉大」「母愛無私」的主題的話,不僅是一種膚淺,更是一種訛誤。 教學創意: 本文的教學解決兩個問題:玩轉「借物喻人」,分析本文的「借物喻人」的細狀特徵,把「借物喻人」從概念到形象,並期待對學生寫作有所幫助;通過文本中親子關系的原型,思考母親「苦瓜」形象的意義,並對生命的啟發和幫助。1. 師生互動:每個人都是作為「天使」的存在。2. 提問:上課為什麼要師生互相行禮?3. 過渡:文章為何用苦瓜為題?這種寫法的語文術語?4. 玩轉「借物喻人」:提醒學生找尋文章有關文字,多角度思考「借物喻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師生對話,呈現本文「借物喻人」的細狀特徵。5. 天使之思:母親,一本永遠寫不完的書。提問:你願意母親作為一個「苦瓜」的存在嗎?出示肖復興話:「人其實是很脆弱的,傷懷往事,尤其是蹉跎的青春往事,心裡的感受無可言說。我知道,無論過去是對是錯,是可以傷感,還是可以悔恨,都是不可追回的了。人可以回過頭往後看,但路卻總是要往前走。過去的路是一張弓,只能彈射得我們向前飛奔,這就是我們無法逃避又不可選擇的命運。」 [d1]時間,開頭,時間的跨越. [d2]態度的體現,因果關系的體現. [d3]無語義的邏輯.只有生活的邏輯,可以變成自己的語言. [d4]母親的回話?無,從屬地位。是老來耳順?是三從四德? [d5]點明母親的歲數. [d6]母親的意義,我是母親的作品,生活的等待,生活的結局. [d7]何嘗不是生活的味道. [d8]點明採摘的時間,亦是贊美母愛如露珠的晶瑩,鮮嫩。 [d9]母愛的永恆。 [d10]此理解母愛,愈看到母愛是對自我的犧牲。 [d11]懷想,遺憾。 [d12]差異——順從,母愛是對自己的犧牲 [d13]與上文雷同? [d14]故意?還有一種愧疚,乃至一種負罪感,無法說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