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教版口語交際用多大的聲音說話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 本單元口語交際的內容是「用多大的聲音」,教材通過三幅圖創設了三個情境,引導學生發現說話時有時候需要大聲,有時候需要小聲。教材中用兩個問句激發了學生探究和表達的慾望,學生在探究「什麼時候要大聲說話?什麼時候要小聲說話?」的過程中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養成了良好的表達習慣。 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交流與表達的興趣和慾望,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口語交際活動,感受交際的樂趣。 2.知道說話時有時要大聲,有時要小聲,能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判斷什麼時候要大聲說話,什麼時候要小聲說話,逐步養成良好的說話習慣。(重、難點) 3.在交流與表達的過程中提高口語表達的能力。 課前准備 教學課件。(教師)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老師想請大家認識一位小朋友,(課件出示一個小男孩的圖片)大家看,他叫聰聰。和他打個招呼吧! 生:(興奮地)聰聰,你好! 師:聰聰和我們一樣,也是一年級的小朋友,他最近遇到了點問題,特別苦惱。你們願意幫幫他嗎? 生:願意! 師:有一天,聰聰在走廊里遇到了他的同學,於是聰聰就大聲地喊:「你好,我們一起去玩吧!」恰好老師經過這里,老師對他說:「請不要大聲說話!」聰聰記住了。上課了,老師叫聰聰回答問題,聰聰想起了老師的話——不要大聲說話,於是就用只有自己才能聽到的聲音回答老師的問題,老師又說:「請你大聲一點。」聰聰有些糊塗了,到底該大聲說話,還是小聲說話?誰來告訴他? 生(紛紛舉手):我來,我知道! 師:呀,你們都知道啊!快來說一說吧! 生1:我覺得在走廊里要小聲說話,或者不說話。 生2:上課回答問題時要大聲說話。 師:看來,說話時有時要大聲,有時要小聲,那到底什麼時候要大聲說話?什麼時候要小聲說話?用多大的聲音合適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交流「用多大的聲音」。(板書口語交際題目) 設計意圖:通過講故事將學生帶入到生活情境中,使學生發現在生活中有時候說話要大聲,有時候說話要小聲,從而自然地引出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將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⑵ 我們做朋友把我的老師600字
一如往常般,上完第五單元的課文之後,我開始上口語交際。既然是口語交際,我認為就是讓學生鍛煉表達能力,所以口語交際的教學一般採取開放式教學,用不同的方式讓他們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比如辯論賽,具體實踐。這次一看標題「老師,我們做朋友吧!」,突然想到上學期剛到這學校擔任他們老師寫的一封永遠寄不出去的信,這次就讓他們說說心裡話,寫一封給老師的信吧。
檢查完衛生之後,我慢慢的走向教室,在樓道中就聽見朗朗讀書聲,細細一聽課文的內容,讓我的心情也如這久久陰霾的天氣開始放晴了,是我所教的班級在課前朗讀需要背誦的課文。到這里工作之後,發現這里的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知道課前要預習,課後要復習,早自習對於他們而言只是虛設,他們毫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麼,在早自習打鬧。看到他們這樣的學習狀態,作為他們的老師感到非常憤怒,然後給課代表分派任務,每天在上課前必須大聲讀學過的課文。半個學期過去了,聽著他們的讀書聲,有一種成就感湧上心頭,終於慢慢地把他們帶上路了。
上課鈴響之後,同學們開始安靜下來,紛紛把書翻到要上的那頁。要讓他們在課前打起精神,老師上課打招呼是必不可少的,必須有老師與所有同學的一個小互動。在班長響亮的「起立」「坐下」口號下,多數同學收回了還在游離在外的心思,開始投入到課堂上來。接著就是「課前三分鍾」,這是我在上初一時,語文老師給我們設立的語文活動,在上課前進行三分鍾的「演講」,可以講故事、猜謎語、朗誦等一切與語文有關的話題,這樣不僅可以鍛煉膽量,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他們的課外知識。採用老師們的教學方法,在上課前進行「課前三分鍾」,把舞台交給他們,讓他們盡情表現。而同學們的表現,也讓我更進一步了解到他們各自的優點,去激發他們個方面的潛力。然後開始上我的課。
「來了這里將近一年了,也當了你們班主任快一年了,每天早上一進教室就看見我,晚上睡覺前還聽見我嚴厲的語氣。做了錯事,把你一陣劈頭蓋臉罵的是我,看見你們有進步,豎起大拇指使勁兒地誇獎你們的還是我。我知道你們肯定有很多話想對我說,其實我也有很多的話想對你們說,今天讓我們互訴衷腸,說說心裡話吧!」
其實我知道,他們不可能馬上說出來的,作為小學生的他們,即使在調皮,根本上還是尊敬、害怕老師的,所以讓他們說出自己的對老師的心裡話有點難,於是我慢慢的從自己對他們說的話中拉近他們的距離,說到他們的心坎兒里去。看著他們時而微微皺起的眉頭,時而不自覺嘟起的小嘴巴,還有在聽見我說他們調皮事兒時候尷尬撓頭一笑,一種別樣的心情在心裡滋生,我也更加投入到這次的談話中,他們也時不時的插幾句話,為我對他們的誤解進行辯解。
時間悄然無聲,在我緩緩地訴說中,他們認真的聆聽中無聲無息的流逝,一節課也隨著鈴聲預示結束,但我並不想就這樣下課,我想聽聽他們的心底的聲音,在他們的眼裡,我是個什麼樣的老師呢?
「今天的作業就是,寫一封信給我,寫寫你們的心裡話,主題就是『老師,我們做朋友吧』,晚自習前交。」
我突然很期待他們交上來的作業,中午的時候就有學生用紙疊成信封的樣子交給我,信封上面稚嫩的筆記寫著「給謝老師的信」,旁邊還畫了點綴的小花。我迫不及待地打開,娟秀而稚嫩的筆跡展現在我眼前,心情開始緊張起來,像盪鞦韆般上上下下。
「老師,我希望您放下嚴肅的面孔,」
看來老師在學生的心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原本著嚴師的態度去接觸他們、管理他們,沒想到在他們的心裡,對我的印象也就是嚴厲。看著他們對我的印象,還有建議,我覺得我的心碎了,被他們傷到了。
「懲罰」
其實我想說,懲罰不是目的,但是不懲罰,調皮的學生根本就不會聽話。愛的教育在上個學期就已經試驗過了,效果不明顯,就如中葯治本但是短時間內不治標,在特殊時刻需要採取西葯形式的懲罰,暫時治標,慢慢的中西相結合。這不,經過我的強制措施,班上的紀律相比以前大有改觀。
「肯定」
原來也有學生知道,也有學生了解我的苦心。從剛剛開始入打翻了五味瓶——不是滋味,現在開始體會到絲絲甜味兒了。
這次的口語交際,讓我真正的走進了他們的心裡,顛覆了以前的教育思想,知道在他們心裡多麼渴望老師的關注、關懷。也讓我深深的反思,在教育管理上的一些錯誤方法,他們是我教書的第一批學生,對於一群純潔如白紙的他們,我還需要應該更加用心,了解他們的心理動態,做出正確的措施,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