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進行中學古詩文的教學設計 論文
一、古詩詞教學設計要貫穿新課程改革新的理念
我們都知道,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些基本理念是我們這次課改的核心,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我們教師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教師只有在教學設計中體現這些理念,才能擺脫傳統教學模式對我們束縛。
二、在古詩詞教案的目標設計中一定要體現三個維度
語文課程的三維目標是「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語文教師往往偏重前兩個目標,而忽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個目標,並且讓三個目標分離開來,這種教學設計不符合課改要求。制定教學目標三維目標設計要相互滲透,融為一體,不可分割。
三、藉助有效資源,培養學習自主學習的習慣
《語文課程標准》中在閱讀教學中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初中生,絕大多數學生已經能夠查《新華字典》,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時藉助工具書掃清生字詞障礙。新課改理念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語文教師要懂得利用有效的課程資源,來為我們的教學服務。我們可以發動學生到圖書室里看看報刊雜志或者利用網路資源等查找有關古詩詞的資料,從而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蘇東坡.辛棄疾……這些大詩人的很多資料學生自己可以查到的。如果長期堅持下去,這些做法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好習慣,而且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們應該提倡。
四.了解古詩詞的一些常識,學會劃分節奏,讓學生體驗古詩詞的音樂美
古詩分為古體詩、樂府詩、近體詩,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劃分以唐朝出現格律詩來劃分。近體詩也稱今體詩,它分為律詩和絕句,它們都是格律詩。而格律詩的聲序排列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另一種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因此,古詩詞的節奏劃分四言採用22,五言23,六言222,七言223,八言2222,其中3可析為12或21。而現代詩為自由詩,沒有這樣的限制。例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我們可以這樣劃分:「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七言詩的劃分)。例如王維的《使至塞上》我們這樣劃分節奏:「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五言詩的劃分)。如果我們語文教師了解這些古詩詞常識,對學生加以引導,那麼就完全可以避免在課堂上鬧出古詩詞朗讀和現代詩朗讀同一個腔調的笑話來,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體驗到古詩詞獨特的韻律美、音樂美。
五、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特別注意品味古詩詞的意境美
古詩詞的意境美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難點,它既要通過作品的語言對作品內容及情感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又要立足現實聯系學生實際,聯系時代依託整個作品來領悟品味;教師可以讓學生抓住意象,並揣摩意象,展開聯想與想像的翅膀來進行品味意境。同時要把握主人公的處境,做到這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小令僅僅五句二十八個字,卻寫了九種事物,而九種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諧地納入一個畫面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特別是用「小橋流水人家」的和諧明麗反襯「斷腸在天涯」的凄苦之情,起到了非同尋常的效果,讓學生進入詩詞意境,體會遊子思鄉的悲涼心境。
六、從古詩詞中找榜樣,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現在我們面對的學生都是90後學生,他們多數是獨生子女,是抱著奶瓶長大的孩子。他們聰明、時尚,他們前衛、創新,但他們唯我獨尊,國家意識較為淡薄。例如明星在演唱會上穿和服表演,上海力拓案中的中國雇員出賣國家機密就是年輕一代愛國主義教育缺失的典型案例。所以做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陸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回戌輪台」的赤膽忠心;辛棄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豪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精神,都是進行愛國教育的最好名言警句,這些大詩人也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是我們語文教師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程資源,語文教師一定要好好利用。
七、鼓勵學生對古詩詞多元解讀,教師把握好文章的價值取向
我們都知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在古詩教學中,語文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元解讀,同時還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當然,我們要注意把握詩歌內容的價值取向。例如在我在教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分析到「左牽黃,右擎蒼」「親射虎、看孫郎」,很多學生質疑一個打獵射虎的人根本不該稱為英雄!當出現這個觀點時我沒有責怪學生,因為我考慮到他們是新世紀的學生,他們能夠有環境保護意識,很值得教師高興,所以我還表揚他們敢於大膽質疑。當然我也趁機對他們加以引導,讓他們關注詩詞中的主旨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中所體現出反擊敵人的豪情壯志,這才是本詩的關鍵。至於裝備,射虎僅僅是詩人描繪主人公英姿勃發的壯士形象。經過我這么一引導,既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又讓學生回歸文本,正確掌握了詩歌的價值取向,避免了走入我文章的價值誤區。
八、利用古詩歌教學,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愛情觀
問世間情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許」、「哪個少女不懷春」,處於青春期的初中生對異性充滿了好奇,早戀現象皆皆是!君不見校園內外一對對小情侶旁若無人的唧唧我我,更有甚者懷孕幾個月居然不知道。出現這樣的早戀現象,除了家長和學生的原因外,生物教師、語文教師也要對學生正確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念。李清照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經中《關睢》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兼葭》中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好好利用這些情感教育資源,在古詩詞教學賞析中可以趁機教會學生正確處理男女同學之間的關系,樹立正確的愛情觀,為將來美好的幸福生活樹立遠大的目標和志向。
以上的這些方法只是我個人對古詩詞教學的一些大膽創新和嘗試,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大膽創新,敢於探索,認真實踐,讓我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B. 在沙漠中心的教案
22 在沙漠中心
趙序行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增加語言積累,並感悟和運用。
2.培養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並感受作者的心理活動。
3.反復誦讀課文,品味文中重點語句的含義。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課文的學習,使學生敢於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通過教學,聯系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學會生存」,培養學生的生存意識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練習快速閱讀課文,抓住課文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活動。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教學重點
1.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學會生存。
2.練習快速閱讀課文,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活動。
教學難點
增加語言積累,練習語言表達能力。
書面語言和口頭表達能力對多數低年級學生而言,是語文學習的瓶頸,應加強訓練。 多媒體課件 投影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1.了解作家作品;增加語言積累,並感悟和運用。
2.培養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並感受作者的心理活動。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中國古典詩詞中有很多對沙漠描寫的優美詩詞句,其中有被國學大師王國維贊其為「千古壯觀」之名句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描寫了黃沙莽莽,無邊無際,而又一輪恍然紅日出入於長河之中,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闊氣勢,從而使整個畫面顯得雄奇瑰麗,給人以無限的嚮往之情。然而在當今,沙漠已經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甚至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聖埃克絮佩里在他的《人類的大地》中就揭示了這樣的現實,我們今天來學習這一作品的節選——《在沙漠中心》。(板書課題)
設計(二):
多媒體展示文字內容
據統計,60年代特大沙塵暴在我國發生過8次,70年代發生過13次,80年代發生過14次,而90年代至今已發生過20多次,並且波及的范圍愈來愈廣,造成的損失愈來愈重。
在沙漠中心
教學目標:
1.了解作家作品,以更好地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
2.速讀課文,理清作者的心理變化過程,品味重點語句的含義,了解作者的優秀品質。
3.認識探險的真正意義,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教學重點、難點:
1.梳理作者的心理變化過程,認識作者的優秀品格。
2.品味關鍵句子的含義,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
第一課時
一、導入:探險,是充滿危險的活動,當那些勇敢的探險者們身陷困境、面對死亡的威脅時,他們的內心有著怎樣的感受?他們是否也有常人一樣的恐懼?是什麼使他們對探險那樣著迷?讓我們走進探險家的心靈世界,去感受他們的情懷。
二、介紹作家作品,了解寫作的背景:同學們在課前進行了課文的預習,並搜集了相關的資料,請同學們將自己了解的有關作者的情況與大家共同分享。聖埃克絮佩里,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是優秀的飛行員,法國航空事業的開拓者之一。航空事業發展初期,飛行是十分危險的。飛機性能差,機場設施簡陋,天氣情報的不完全,從未有人飛行過的路線,數不清的意外,使每一次飛行都像從地獄門口經過。作者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與同事們為法國開辟了多條郵政航線,為航空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受到政府的嘉獎。同時他又是一位出色的作家,雖然那時航空領域還像是一片未開墾的蠻荒之地,但卻給了他全新的生活體驗,使他充滿了生活的激情。他把自己的飛行體驗,對生活的熱愛,對人類、對世界的思考寫入作品,為人類展現了一個獨特的精神世界。人們評價他有飛行員的勇氣,詩人的氣質,兒童的純真,思想家的深度。他的代表作之一《小王子》是人們熟知的,讀過的人一定會被作品中真摯的情感和深邃的哲思所吸引。作者鍾愛著他的事業,他的生命是飛行的生命,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他毅然參戰,要求到前線執行飛行任務,在與敵人的空戰中英勇犧牲。
三、檢查預習情況: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乙醚(mí) 蟲豸(zhì) 硌(gè) 犁鏵(lí )(huá)
臍帶(qí ) 真諦(dì ) 噎(yē ) 篩糠(shāi )(kāng )
2.課文多義詞語解釋
「沙漠就像大理石那麼光滑。」寫出文中詞「光滑」的意思。
詞典中的意思:平滑;不粗糙。
文章中的意思:以一個比喻句寫出沙漠的「平滑」,突出作者內心絕望
2.根據下列的解釋,寫出相關的詞語。
(1)指死亡的期限。(大限 )
(2)蟲子。泛指蟲類小動物。這里比喻碌碌無為的人。(蟲豸 )
(3)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東西,一般也用來指眾多的平常人。(芸芸眾生 )
(4)比喻因驚嚇或受凍而身體發抖。(篩糠 )
3.本文節選自 ,作者是 (奧地利)作家 (聖埃克絮佩里),其代表作有(人類的大地)、(三位大師) 、(人類群星閃耀時) 等。
4.作者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
5.中國古典詩詞中有很多對沙漠描寫的優美詩句,王維在《使至塞上》一詩中寫道「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
四、整體感知課文:1、聽讀課文,用一句話概括文意。
2、請同學們談談讀了這篇文章有什麼感受?
第二課時
一、檢查預習情況
1.mí zhì gè lí huá qí dì yē shāi kāng
2.(1)大限 (2)蟲豸 (3)芸芸眾生 (4)篩糠
3.《人類的大地》 法 聖埃克絮佩里 《夜航》《空軍飛行員》《小王子》
4.痛苦—絕望—平靜—樂觀
5.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合作探究
1、 是的,在那個飛機性能差、機場設備簡陋、氣象情報不全、救援工作還比較落後的年代裡,一個人在全世界最大的沙漠里,那種困難是可想而知的。下面請同學們找一找,作者墜機後遇到了哪些困難?
2、作者在生理上產生了幻影、疲倦錯亂、呼吸困難等不適的症狀,那作者在心理上是否也產生了不適呢?(是的)請同學們找一找表達作者心理描寫的句子,分析這些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緒?
3、那作者為什麼能從絕望、痛苦中轉而變的平靜、樂觀的呢?同學們能從文中找到答案嗎?
4、同學們,作者的這種冒險是為了個人的利益嗎?那他是為了什麼呢?
三、拓展延伸1、閱讀此文,聯系自己,你學到了什麼?
2、什麼樣的生活是你嚮往的生活?人生怎樣才算成功?
四、全班交流學習心得,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關鍵句的含義。
1、「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環不暢,寒氣逼人,但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2、「寒風就像平原上的騎兵向我直沖過來,我只好團團轉以躲避它的來犯。」
3、「我們期待黎明就像農人期待春天,我們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們在群星中尋找自己的真理。」
4、「我沒有一點兒遺憾。我奮斗過,但我失敗了,這對從事我們這個行業的人來說也很平常。不過,我總算是呼吸過海風了。」
五、課文揭示了探險的意義,聯系課後練習三所給材料,說說作者是怎樣理解探險的意義的?
1、「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環不暢,寒氣逼人,但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沙漠夜晚的低溫和嚴重的缺水使作者感到寒冷難耐,死亡的危險更讓作者感到絕望,這是作者所面臨的危險的真實寫照。
2、「寒風就像平原上的騎兵向我直沖過來,我只好團團轉以躲避它的來犯。」
運用比喻和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沙漠的惡劣環境和作者的感受,語氣並不沉重,反而有些風趣,表現了作者鎮定樂觀的精神。
3、「我們期待黎明就像農人期待春天,我們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們在群星中尋找自己的真理。」
寶貴的露水在黎明才有,黎明代表著生的希望,所以作者說期待黎明就像農人期待充滿希望的春天;中途站維系著飛行員的生命,所以作者說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福地。這兩句話體現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群星」代表大自然,「在群星中尋找真理」就是在同自然的搏鬥中實現生命的價值。這句話體現了作者對自己的追求的自豪。
4、「我沒有一點兒遺憾。我奮斗過,但我失敗了,這對從事我們這個行業的人來說也很平常。不過,我總算是呼吸過海風了。」
作者認為自己從事的職業是有意義的,他實現了人生的價值,沒有虛度生命,所以即使失敗,甚至犧牲生命,他也無怨無悔。
5、 「我們沒看見把我們拴在井上的繩索,它像臍帶一樣,把我們和大地肚子連在一起。」
人與大地的關系,就像嬰兒被臍帶拴在大地的肚子上,體現了語氣的輕松和幽默。
七、課文揭示了探險的意義,聯系課後練習三所給材料,說說作者是怎樣理解探險的意義的?
冒險,不是為了尋求刺激,不是為了顯示個人超凡的勇氣,而是出於對社會的奉獻,出於造福人類的責任感。
C. 使至塞上 教案中的教學難點和重點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導語
詩歌是最高的語言藝術。詩歌常常用最精煉的語言來展示世界的萬千氣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寫復雜的思想感情。怎樣才能學好呢?或者說如何透過精煉含蓄的語言來准確把握詩歌的蘊含呢?現在請同學們跟我一起走進詩歌優美的意境,來品味我國唐朝詩歌的藝術健力吧!
王維詩之宏大,李白詩之飄逸,杜甫詩之沉鬱,無不令我們愛不釋手,浮想聯翩
(一)學習目標:1.深刻理解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二)整體感知
1.由學生簡介王維(知多少算多少),教師結合本詩的寫作背景補充。
王維,字摩潔,唐山水田園詩人, \\\'詩佛\\\'。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開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實際是被排擠出朝廷)。《使至塞上》寫的就是這次出使的情景。
2.藉助課下注釋、工具書,掃除文字、
3.全體學生齊讀。(注意節奏和感情,不足則糾正之)
詞語障礙。
單車,一輛車,形容這次出使時隨從不多;屬國,這里指吐蕃的軍隊;征蓬,飄飛的蓬草,這里指唐朝出征的軍隊;長河,黃河;候騎,騎馬的偵察兵;子規,杜鵑鳥,又稱布穀鳥;抵,值,相當;渾,簡直;簪,古人用來別發連冠的首飾。
4.教師出示輔助資料,學生了解作者寫作時的背景或心境。
王維《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
5. 理解詩的內容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一隨輕車簡從,將去宣慰將士護疆守邊,奉使前行啊,車輪轆轆輾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吳天。
恰是路邊的蓬草,隨風飄轉出了漢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際的大雁,翱翔北飛進入胡人的穹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只見——燦黃無限的沙漠,挺拔著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煙,橫卧如帶的黃河,正低懸著一團,落日火紅的蒼涼與渾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行程迢迢啊,終於到達蕭關,恰逢偵察騎兵稟報——守將正在燕然前線。
6. 理解詩的意境、
(1)《使至塞上》王維
開元二十五年(737),王維以監察御史從軍赴涼州,居河西節度使幕中。這詩是出塞途中所作。
「單車欲間邊」,輕車前往,向哪裡去呢?「屬國過居延」,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遠在西關邊塞。
「征蓬出漢塞,歸雁人胡天。」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像振翅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遊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鬱,與首句的「單車」相應。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麼奇觀異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沙漠上沒有山巒樹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用一個「圓」字,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描寫。
最後兩句寫到達邊塞:「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意思是,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
7.教師點撥:體會詩歌的意境,(重點品味\\\'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美,讓二個學生進行描述)。
(備學生)點撥要點: 詩人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濃煙,既顯得孤單,又格外地醒目,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間。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沓無盡頭,而\\\'長河\\\'之上,是那一輪圓圓的落日。
8.全班齊誦全詩。
小結: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長的寫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總結:《使至塞上》,借景寫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
9.作業
①《使至塞上》寫的是什麼情景?(抓住「邊塞風光」即可)
②詩中的「單」、「孤」、「征蓬」等字詞透露出作者當時怎樣的心境?(學生說出類似「孤寂」、「荒涼」、「消沉」等即可。)
③體味詩的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重在體味詩句的畫面感。課後練習三的內容學生可以參看,但不必照搬,不強求惟一,鼓勵發散思維。)
④試著用自己的話把你讀這首詩的感受描繪出來。(開放性,不求統一)
1.《使至塞上》一詩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目的:
1、 教會學生誦讀,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
2、 幫助學生了解有關詩歌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 引導學生從形象入手,體會詩的意境,領會詩所表達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詩所蘊涵的文化內涵。
教學重點:熟讀,背誦,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詩句所蘊涵的內涵,體會詩歌意境。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內容與教學進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簡單介紹唐詩
五言絕句(五絕)
絕句
七言絕句(七絕)
文本框: 近體詩
五言律詩(五律)
律詩
七言律詩(七律)
排律
(以上圖錶板書在黑板,並藉助課件演示,約八分鍾)
2.邊塞詩導入
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士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許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於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 (約兩分鍾)
二、簡介背景
1.整體感知教師范讀,並思考以下問題:
王維是怎樣的一個人? (之後提問)
王維,字摩詰,唐代詩人,畫家。他的詩以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為主,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出名。其中反映軍旅和邊塞生活的作品,寫景的佳句廣為流傳,如《使至塞上》就極富代表性。 (約八分鍾)
2.談談創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開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實際是被排擠出朝廷)。王維輕車簡從,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經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這首詩就是在出塞途中寫的。通過作者敘述出使邊塞的艱苦情況,抒發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壯情懷和孤寂之情。 (約七分鍾)
三、講習課文
1.讓一學生朗讀,小組討論:說出這首詩所表現的事、景、情;由此導入講解全詩。
(約兩分鍾)
2.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講解: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歷。
翻譯:我隻身輕車簡從出使到邊疆,途中經過屬國居延。 (約三分鍾)
3.「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講解:既言事,又寫景,更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 (約兩分鍾)
提問(1):「蓬草」在古代詩文中一般比喻什麼?
詩中的「征蓬」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隨風飛轉,古代文學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蹤。王維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覺,他為自己受排擠離開朝廷感到十分憂憤。
提問(2):說說這一句的含義,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過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樣,飛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人胡天的上空。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鬱。 (約八分鍾)
四、總結全課
概述本節課所上內容,強調重點。
內容:
1.介紹詩歌和王維
2.介紹創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3.講了詩歌的前四句
重點:
1. 熟讀成誦
2. 理解作者的情感 (板書,約三分鍾)
五、布置作業
1.翻譯「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2..預習課文
3.「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句詩好在哪裡? (約兩分鍾)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以提問的方式)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講了王維的《使至塞上》,現在請一個同學來簡單介紹一下王維。
2.回顧上節課內容 (約五分鍾)
二、講解課文
1.上節課,老師讓同學們翻譯「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現在請同學翻譯一下。
翻譯:像隨風飄飛的蓬草出了漢塞,像歸雁飛入了胡天。 (約兩分鍾)
2.「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1)讓學生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
大漠孤煙直: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濃煙,既顯得孤單,又格外醒目, 「直」字,使景物一下變得挺拔堅韌,剛直有力。 (約五分鍾)
D. 談談如何進行初中語文教學中古詩文教學創新
初中語文古詩詞創新教學及實踐
一、古詩詞教學設計要貫穿新課程改革新的理念
我們都知道,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些基本理念是我們這次課改的核心,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我們教師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教師只有在教學設計中體現這些理念,才能擺脫傳統教學模式對我們束縛。
二、在古詩詞教案的目標設計中一定要體現三個維度
語文課程的三維目標是「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語文教師往往偏重前兩個目標,而忽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個目標,並且讓三個目標分離開來,這種教學設計不符合課改要求。每次接手初一的新生(我教的是重點班),我都要有意識的考檢查一下他們對於古詩詞的掌握程度如何。大多數同學只要我一提詩歌題目,他們都會朗朗上口背誦出詩歌的內容,可我一問學生對這首古詩詞的賞析,幾乎是一問三不知。例如人人熟知李紳的《憫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很多學生能背能寫,但是根本說不出一粒粟和萬顆子的關系,也無法理解豐收與飢餓之間的深層社會原因。他們對於詩詞的學習僅僅停留在背誦之上,完全為了考試而死記硬背。當然這不是學生的錯,是我們語文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上忽略了三維目標設計要相互滲透,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的基本要求。
三、藉助有效資源,培養學習自主學習的習慣
《語文課程標准》中在閱讀教學中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初中生,絕大多數學生已經能夠查《新華字典》,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時藉助工具書掃清生字詞障礙。新課改理念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語文教師要懂得利用有效的課程資源,來為我們的教學服務。我們可以發動學生到圖書室里看看報刊雜志或者利用網路資源等查找有關古詩詞的資料,從而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蘇東坡.辛棄疾……這些大詩人的很多資料學生自己可以查到的。如果長期堅持下去,這些做法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好習慣,而且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們應該提倡。
四.了解古詩詞的一些常識,學會劃分節奏,讓學生體驗古詩詞的音樂美
古詩分為古體詩、樂府詩、近體詩,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劃分以唐朝出現格律詩來劃分。近體詩也稱今體詩,它分為律詩和絕句,它們都是格律詩。而格律詩的聲序排列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另一種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因此,古詩詞的節奏劃分四言採用22,五言23,六言222,七言223,八言2222,其中3可析為12或21。而現代詩為自由詩,沒有這樣的限制。例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我們可以這樣劃分:「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七言詩的劃分)。例如王維的《使至塞上》我們這樣劃分節奏:「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五言詩的劃分)。如果我們語文教師了解這些古詩詞常識,對學生加以引導,那麼就完全可以避免在課堂上鬧出古詩詞朗讀和現代詩朗讀同一個腔調的笑話來,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體驗到古詩詞獨特的韻律美、音樂美。
五、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特別注意品味古詩詞的意境美
古詩詞的意境美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難點,它既要通過作品的語言對作品內容及情感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又要立足現實聯系學生實際,聯系時代依託整個作品來領悟品味;教師可以讓學生抓住意象,並揣摩意象,展開聯想與想像的翅膀來進行品味意境。同時要把握主人公的處境,做到這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小令僅僅五句二十八個字,卻寫了九種事物,而九種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諧地納入一個畫面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特別是用「小橋流水人家」的和諧明麗反襯「斷腸在天涯」的凄苦之情,起到了非同尋常的效果,讓學生進入詩詞意境,體會遊子思鄉的悲涼心境。
六、從古詩詞中找榜樣,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現在我們面對的學生都是90後學生,他們多數是獨生子女,是抱著奶瓶長大的孩子。他們聰明、時尚,他們前衛、創新,但他們唯我獨尊,國家意識較為淡薄。例如明星在演唱會上穿和服表演,上海力拓案中的中國雇員出賣國家機密就是年輕一代愛國主義教育缺失的典型案例。所以做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陸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回戌輪台」的赤膽忠心;辛棄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豪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精神,都是進行愛國教育的最好名言警句,這些大詩人也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是我們語文教師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程資源,語文教師一定要好好利用。
七、鼓勵學生對古詩詞多元解讀,教師把握好文章的價值取向
我們都知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在古詩教學中,語文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元解讀,同時還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當然,我們要注意把握詩歌內容的價值取向。例如在我在教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分析到「左牽黃,右擎蒼」「親射虎、看孫郎」,很多學生質疑一個打獵射虎的人根本不該稱為英雄!當出現這個觀點時我沒有責怪學生,因為我考慮到他們是新世紀的學生,他們能夠有環境保護意識,很值得教師高興,所以我還表揚他們敢於大膽質疑。當然我也趁機對他們加以引導,讓他們關注詩詞中的主旨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中所體現出反擊敵人的豪情壯志,這才是本詩的關鍵。至於裝備,射虎僅僅是詩人描繪主人公英姿勃發的壯士形象。經過我這么一引導,既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又讓學生回歸文本,正確掌握了詩歌的價值取向,避免了走入我文章的價值誤區。
八、利用古詩歌教學,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愛情觀
「問世間情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許」、「哪個少女不懷春」,處於青春期的初中生對異性充滿了好奇,早戀現象皆皆是!君不見校園內外一對對小情侶旁若無人的唧唧我我,更有甚者懷孕幾個月居然不知道。出現這樣的早戀現象,除了家長和學生的原因外,生物教師、語文教師也要對學生正確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念。李清照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經中《關睢》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兼葭》中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好好利用這些情感教育資源,在古詩詞教學賞析中可以趁機教會學生正確處理男女同學之間的關系,樹立正確的愛情觀,為將來美好的幸福生活樹立遠大的目標和志向。
當然了,以上的這些方法只是我個人對古詩詞教學的一些大膽創新和嘗試,的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上的古詩詞大受學生的歡迎,師生共同陶醉在中華文化的海洋中,其樂無窮!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大膽創新,敢於探索,認真實踐,讓我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E. 徵文教案怎麼寫
初中語文教案範文
詩五首 教案示例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深人體會古詩詞的韻律。
(二)能力訓練點
記憶名句,體會其中蘊含的情理,爭取做到學以致用。
(三)德育滲透點
有的氣勢磅礴,景象宏偉;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時傷別,憂國思親;有的以理人詩,發人深思。學習時注意體會。
(四)美育滲透點
領略古詩詞的凝練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二、學法引導
詩歌是情感的產物,教學古詩尤應展示場景,激發情感,展開合理想像,從而培養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提高能力。因此,教法上以情景教學法為主,輔以朗讀、比較、自學輔導、畫圖、想像等方法。要注意以形象人手,來體會詩的意境;要了解有關詩歌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與思想。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熟讀、背誦。
2.難點:理解詩句蘊含的情理
解決方法:教師講解
3.疑點:作者作詩的背景或心境
解決方法:教師出示資料(可以多媒體大屏幕或幻燈片的形式)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准備
以自製的多媒體課件為主(古詩反映的背景),或彩圖、錄音等。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反復朗讀、背誦
2.欣賞、品味名句,體會詩中情感。
3.想像作畫。(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4.自選古曲,配樂朗誦。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學習《使至塞上》《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春望》
導語 王維詩之宏大,李白詩之飄逸,杜甫詩之沉鬱,無不令我們愛不釋手,浮想聯翩,今天我們就學習他們的幾首
詩。
(一)學習目標
1.深刻理解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等詩句。
2.背誦這三首詩。
(二)整體感知
1.藉助課下注釋、工具書,掃除文字、詞語障礙。
單車,一輛車,形容這次出使時隨從不多;屬國,這里指吐蕃的軍隊;征蓬,飄飛的蓬草,這里指唐朝出征的軍隊;長河,黃河;候騎,騎馬的偵察兵;子規,杜鵑鳥,又稱布穀鳥;抵,值,相當;渾,簡直;簪,古人用來別發連冠的首飾。
2.教師出示輔助資料,學生了解作者寫作時的背景或心境。
王維《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新唐書·文藝傳》載王昌齡左遷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尉,是因為「不護細行」,也就是說,他的貶官,並不是由於什麼重大問題,而只是由於生活小節不夠檢點。李白在聽到他不幸的遭遇後,寫了這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從遠道寄給他。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書·肅宗紀》載:這年正月,「安慶緒將伊子奇寇睢陽郡,張巡敗之」。二月,「李光弼及安慶緒之眾戰於太原,敗之」,「關西節度兵馬使郭英乂及安慶緒戰於武功,敗縷。慶緒陷馮翊郡,太守蕭賁死亡」,「慶緒將蔡希德寇太原」,「郭子儀及安慶緒戰於永豐倉,敗之」。《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九載,這年三月,「尹子奇復引大兵攻睢陽」,「安守忠將騎二萬寇河東,郭子儀擊走之」。整個春季三個月,戰爭不息。
3.理解詩的意境、內容
(1)《使至塞上》王維
開元二十五年(737),王維以監察御史從軍赴涼州,居河西節度使幕中。這詩是出塞途中所作。
「單車欲間邊」,輕車前往,向哪裡去呢?「屬國過居延」,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遠在西關邊塞。
「征蓬出漢塞,歸雁人胡天。」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像振翅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遊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鬱,與首句的「單車」相應。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麼奇觀異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沙漠上沒有山巒樹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用一個「圓」字,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描寫。
最後兩句寫到達邊塞:「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意思是,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
小結: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長的寫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2)《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這是唐朝詩人李白在聽說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時,寫給王昌齡的一首詩,表達了對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關懷。本詩構思巧妙,詩人以明月作信使,代為轉達自己的一片情意。
「楊花」乃隨風飄落之物,「子規」系泣血悲啼之鳥。景隨情遷,這種哀愁氣氛,是對表達「愁心」的烘托與暗示。
怎麼向遠去的友人表達自己的牽掛之情呢?詩人想像豐富,構思奇巧,「我寄愁心與明月」,竟遣明月做信使,轉達他的慰問:你切莫因孤獨而過於憂傷,現在我要把我的愁心託付給明月伴隨你同到夜朗西。寄愁心與明月常相隨,不僅表明牽掛友人命運之心無處不在,而且大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作證的意味。感情真摯,膾炙人口。後人常引用這兩句詩,表達對遠方摯友的慰問。
小結:通過詩人豐富的想像,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竟變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於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夠而且願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將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遙遠的夜郎之西,交給那不幸的遷謫者。這種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維所形成的特點之一和優點之一。
(3)《春望》杜甫
這首詩是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長安時所作。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二空,滿目荒涼。詩人觸景生情,抒寫了傷亂的感慨。
詩的前四句寫春天的長安城的敗象,包含感嘆;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觸目驚心,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墜淚驚心。
前四句詩人俯仰瞻觀,由近而遠,由遠而近,從城到山河,由滿城草木到花鳥。感情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親人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幾不勝簪。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更增一層悲哀。
4.利用15分鍾左右的時間,學生朗讀、背誦這三首詩。
(三)總結、擴展
總結:《使至塞上》,借景寫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寫出了對友人不幸的關切;《春望》集國憂、家愁、人衰之情於一體,讀後讓人百感交集。
詩人們借景抒情,言為心聲,真切動人的璣珠般的詞句,牽動著我們每個人的心。
擴展:恰當的引用名句表達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心境。
第二課時
學習《登飛來峰》《論詩》
導語 上節課我們感受了王維詩的宏大、李白詩的飄逸、杜甫詩的沉鬱,這節課我們再來品味王安石詩之超拔、趙翼詩之灑脫,體會趙翼評價李杜中顯露出的風流。
(一)學習目標
1.深刻理解王安石的「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趙翼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詩句。
2.背誦這兩首詩。
(二)整體感知
1.藉助工具書,課下注釋,掃除文字、詞語障礙。
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緣,因為;李杜,李白、杜甫;才,才華;風騷,《詩經》中的「國風」和屈原的《離騷》,後來把關於詩文寫作的事叫「風騷」。這里指在文學上的地位和深遠影響。
2.
教師出示輔助理解的材料加深對內容的理解。
王安石曾系統提出並積極推行一系列變法改革主張,以期富國強兵,但遭到守舊派的強烈反對。他在新法被全部廢除的宋哲宗元枯元年(公元1086年)憂憤而死,這首詩中,就體現了他革舊出新的遠大政治抱負。
3.分析、體會這兩首詩的意境
(1)《登飛來峰》 王安石
《登飛來峰》是寫登高遠覽,藉以抒發理想與抱負的抒情詩。全詩構思奇特,選擇角度新穎:登高望遠,卻沒有為描寫景物多費筆墨,而旨在引出議論。
詩的前兩句,「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描寫立足點之高,為接下來的議論抒情做好鋪墊。詩的後兩句,「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借景抒情,但一反常人感受。人們常用「浮雲蔽日」來比喻奸佞之人當道,君主昏庸無能。而王安石卻就傳統題材寫出新意,抒發具有政治內容、人生哲理的深沉感慨。我不怕浮雲遮住我的望遠視線,因為我站在最高的層面上,可見詩人是借景抒發遠大的政治抱負的。詩中景物描寫採用的是虛擬之筆,所指的是社會現象,寄意深沉。全詩四句28字,包含的思想內容極其豐富,寓抽象義理於具體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抱負和對前途充滿信心的神情狀態,都得到充分反映,可謂言簡意賅,風格遒勁豪壯。
小結:詩人奇特的構思,選擇角度的新穎,不擬前人之說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2)《論詩》 趙翼
《論詩》是一首探討詩歌創作理論的名詩,詩的前兩句,「李杜文章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既充分稱頌了李白和杜甫的詩歌創作在詩歌發展道路上的巨大作用,又明確指出,隨著時代的發展,必然顯示出這種作用的局限性。因此,詩歌創作應當跟上時代的發展,有所開拓,有所前進。後兩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強調每個時代都應該有才華出眾的人物交替出現,他們都將在自己所能影響的時代里主導文學創作向前發展。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創新詩人出現的熱切期望,以議論為主,以見解獨到深刻取勝,在乎實的語言中闡發了具有普遍意義的哲理,很耐人尋味。
小結:作者在這首詩中提出了詩歌創作應具有時代的特點,詩人應有自己新創造的見解。這一不擬古人,敢於創新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4.比較兩首詩中,兩位作者見解相似之處。
《登飛來峰》中「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
在最高層。」兩句在傳統「浮雲蔽日」的含義中寫出新意,可見其獨特的視角;《論詩》中乾脆直接提出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創新見解。二者思維的獨特相似,啟發我們在寫作中應善於獨辟蹊徑。
5.10分鍾學生背誦默寫
(三)總結、擴展
總結:見前兩詩,各自總結
擴展:模擬「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這兩句詩寫句子。
八、布置作業
第一課時
1.解釋下列詩句,談談你對詩句的理解
(1)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2)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朗西。
(3)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2.默寫這三首古詩
第二課時
1.翻譯這五首古詩,體會其用字之精練。
2.根據《春望》加以合理想像寫一篇枷字左右的散文。
九、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
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宏大
李白: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朗西——飄逸
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沉鬱
第二課時
登飛來峰 不畏浮雲遮望眼新視角
只緣身在最高層
論詩 江山代有才人出新創見
各領風騷數百年
十、課堂練習
對 雪
杜 甫
戰哭金新鬼,愁吟獨老翁。
亂雲低薄暮,急雪舞回飛。
飄棄樽無綠,爐存火似紅。
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
思考題
1.你知道這首詩寫於什麼時代嗎?從哪句詩可以看出來?
2.詩人當時的境況如何?從何而知?
3.頷聯寫景的作用是什麼?
4.詩歌哪個字是詩眼?抒發了詩人什麼感情?
5.試與《春望》一詩作比較閱讀。
答 案
1.寫於安史亡亂時期,從「戰哭多新鬼」和「數州消息斷」中可以看出。
2.詩人當時的境況非常貧窮,從頸聯可以看出
3.點題,又渲染了當時凄涼的環境,烘託了詩人愁苦的心情。
4.「愁」字是詩眼,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感情
F. 急急急!誰有滬教版語文的古詩元日教案(老師學生配)和ppt!要配套的!!!!有的提高懸賞!
《元日》活動目標:
1.熟悉、理解古詩,能大膽表達自己對古詩的理解,並能有韻律的背誦古詩。
2.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過年的習俗,感受過年的熱鬧喜悅的氣氛。
活動准備:
1.《元日》動畫圖片;配樂;
2.PPT:「福」字、鞭炮、紅燈籠、春聯等;
3.古詩《元日》文字;
4.課前有一定過年經驗,了解屠蘇、桃符的意思,知道除夕是農歷每年的最後一天。
活動過程:
一、了解中國傳統節日——春節過年的習俗。
1.師: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一些禮物,請你們來欣賞一下。
出示PPT圖片:「福」字、鞭炮、紅燈籠、春聯等。
2.你在什麼時候看到過這些東西?(過年的時候)過年的時候我們要做什麼事情?(過年的時候我們會貼福字、貼春聯、拜年、放煙火、吃團圓飯等)
3.師:過年了,鞭炮放起來了,春聯貼起來了,家家戶戶團聚在一起喝酒慶祝新年的到來。我們是這么熱鬧地過年,那你們想知道古人是怎樣過年的?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古詩。
二、完整欣賞古詩《元日》。
1.幼兒欣賞古詩《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2.師:這是宋代詩人王安石寫的一首古詩,名字叫什麼?「元日」是什麼意思?(農歷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
3.師:你知道古人是怎樣過年的嗎?我們再來聽一遍。你聽到了一些什麼?(用完整的詩句概括幼兒回答的內容)
三、欣賞配圖古詩朗誦,理解古詩大意,體會古詩中熱鬧、歡樂的景象。
1.幼兒欣賞配圖古詩朗誦,逐句出示古詩文字。
師:這首元日,寫的是除夕夜和新年的第一天,仔細聽聽古人在除夕夜和新年的第一天都幹了什麼事情?
(1)師:爆竹聲中一歲除。
提問:這句古詩是什麼意思?在除夕夜裡古人做了什麼?師解釋:除夕的夜晚,爆竹聲四處響起,舊的一年過去,新的一年來到了。
(2)春風送暖入屠蘇。是除夕夜還是白天?師解釋:春風送暖,家家團聚一堂暢飲屠蘇酒。
(3)千門萬戶瞳瞳日。
師解釋:太陽初升,光芒照亮了千家萬戶。
(4)總把新桃換舊符。
師解釋:家家戶戶換上新的桃符,除舊迎新。
2.這首古詩描寫了春節時熱鬧歡樂的景象,現在請你們閉上眼睛來聽一遍這首古詩,你好象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3.教師帶領幼兒朗誦古詩(結合古詩文字)。
(1)師生一起朗誦古詩。
(2)師:過年多喜慶,多熱鬧呀!你能把這首古詩的熱鬧和喜慶通過朗誦表現出來嗎?(分組讓幼兒進行古詩朗誦)
四、完整欣賞古詩動畫,梳理幼兒對古詩的理解。
1.完整欣賞古詩《元日》的動畫,進一步鞏固幼兒對古詩的理解和記憶。
2.過年是這么熱鬧,我們小朋友能不能用彩紙做一些漂亮的東西當新年禮物送給你想送的好朋友和親人。
附: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備註:一歲:一年 除:去,過去。屠蘇:酒名,用屠蘇草浸泡而成。
曈曈:日出時光亮耀眼的樣子。桃:桃符;符:桃符。古代的一種習俗,用桃木板寫上兩個門神的名字,懸掛在大門左右,用來壓邪,每年一換。
整首詩的意思:除夕的夜晚,爆竹聲四處響起,舊的一年過去,新的一年來到了,春風送暖,家家團聚一堂暢飲美酒。太陽初升,光芒照亮了千家萬戶,家家戶戶換上新的桃符,除舊迎新。這首詩描寫春節時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