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師版數學五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一)》教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說課稿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說課稿 一、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 幫助學生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意義,由此建立表面積的概念。 2、 能力目標: ⑴學生在理解長方體表面積的意義的基礎上掌握長方體的計算方法,能.....·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 教案與評析 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 教案與評析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學第三冊第23頁。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直觀地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 2.能夠辨認和區別長方體和正方體; 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說課 (第一課時)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冊第二單元2526頁的內容。表面積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單元教學建議 「長方體和正方體」單元教學建議 一、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思維的廣闊性。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指出:「使學生逐步形成簡單幾何形體的形狀、大小和相互位置關系的表 象,能夠識別所學的幾何形體並能根據幾何形體的名稱再現它們的表象,培...·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bgcolor= #FFFFFF > 教學目標 (一)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二)理解並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三)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B. 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體積我學會了嗎教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和實踐活動,探索並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在觀察、操作、探索的過程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進一 步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動手操作、抽象概括、歸納推理的能力。
3.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興趣,學會與人合作。 【教學重點】
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能正確計算長 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教學難點】
促使學生從一維到三維的發展,讓學生深切感悟體積度量單位 的實際意義。 【教具准備】計算機、多媒體課件、長方體和正方體模型各一個。 【學具准備】一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144個,記錄單12張。 【教學方法】猜想——操作——論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觀察發現 (一)情境:
1. 同學們都愛吃水果吧,這里有個西瓜和蘋果,哪個大、哪個小? 2. 其實剛才我們是在比較它們的什麼? 3. 誰能說一下體積指的是什麼? 4.常用的體積單位有那些? (二)導課:
1.看來同學們對前幾課的知識掌握的很好,相信大家這節課能有更好的表現。 2.在這里,有一種小正方體,它的體積是1立方厘米,現在把兩個這樣的正方體排在一起,組成的物體是什麼形狀?它的體積是多少?把4個排在一起呢?你們是怎麼知道的?
3.同學們說的很好,剛才我們是通過數小正方體的個數,來判斷它們體積的,真聰明。
(三)揭示課題: 1. 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
你們來看這個長方體和正方體,它們的體積能直接判斷出來嗎?
2.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很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都不能直接看出來,怎樣來計算它們的體積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長方體的體積》。(板書課題)
二、觀察思考 提出猜想
1.
利用課件,動態變化長方體的長、寬、高,說說圖(1)、(2)、(3)的變化(從長、寬、高、體積等幾方面來說),你有什麼發現?
2.
猜想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你認為長方體的體積大小和什麼有關?
三、實踐操作,驗證猜想
1.生動手操作:下面以小組為單位,用一些棱長是
1厘米的小正方體擺出
4個不同形狀的長方體,記錄它們的長、寬、高,完成下表。
長方體
長
/cm
寬
/cm
高
/cm
小正方體的數量
體積
/cm3
第一個長方體
第二個長方體
第三個長方體
第四個長方體
觀察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有什麼關系,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的發現。
匯報自己的發現:
(小組分別匯報)
2.
歸納總結:長方體的體積
=
長×寬×高
如果用
V
表示長方體的體積,用
a
表示長方體的長,用
b
表示長方體的寬,用
h
表示長方體的高,就可以得出
V=abh
四、探求新知
及時鞏固
1.
求各長方體的體積。
(課件呈現)
2.
一個長方體長
6
分米、寬
3
分米、高
3
分米,它的體積是多少?(口答)
如果把它的長截去
3
分米,此時的長、寬、高各是多少?變成了什麼圖形?
如何求如圖所示的立體圖形的體積
?
3.
師:通過這道題目的練習你又能明白什麼新知識?
引導學生明確:
這個長方體長、寬、高都相等,實際上它是一個正方體。
正方體體積
=
棱長×棱長×棱長(板書)
,
師:如果正方體的棱長用字母
a
表示,你能用字母公式表示正方體的體積嗎?
(出示標有字母的正方體)字母公式為:
V=a
•
a
•
a
教師提示:
a
•
a
•
a
也可以寫作
"a3"
讀作
"a
的立方
"
表示三個
a
相乘。所以正方體的
體積公式一般寫成:
V=a3
(板書)
五、變式練習,鞏固提高
(課件呈現)
1
.我會看: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2
.我會想;判斷
:
(
1
)一個正方體的棱長是
2
米,它的體積是
8
立方米。
(
)
(
2
)一個棱長為
6
分米的正方體,它的表面積和體積相等。
(
)
(
3
)
3n=n x n x n
(
)
(
4
)一個長方體,長、寬、高都擴大
2
倍,體積也擴大
2
倍。
(
)
3
.我會做:解決實際問題
(
1
)要修一個長方體水池
,
底面長
12
分米,寬
6
分米如果要
向這個池子里注入
5
分米高的水需要多少升的水?
(
2
)一個正方體紙箱的棱長總和是
48
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六、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獲?想運用本節課解決生活中的什麼知識?
【板書設計】
:
長方體的體積
長方體的體積
=
長×寬×高
V= a×
b×
h
=abh
正方體的體積
=
棱長×棱長×棱長
V=a×
a×
a
=a3
七、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
探索並掌握長方體、
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圖在觀察、操作、探索的過程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課一開始,我設計了情境導入(情境導入
觀察發現),復習前面學習過的計算體
積的方法:
「數體積單位」,因為這個知識點與本節課的學習息息相關,通過這個環
節的復習為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接著探索新知環節,我的設計主要依託新課程「注重讓學生從體驗中學習,在體驗
中自我建構新知,在體驗中掌握數學方法的理念」。在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創設條件,
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發現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在活動中,
1
、
.
利用課件,動態變化長方體
的長、寬、高,說說圖(
1
)
、
(
2
)
、
(
3
)的變化(從長、寬、高、體積等幾方面來說)
。
再通過讓學生觀察思考
提出猜想:
1.
利用課件,動態變化長方體的長、寬、高,說說
圖(
1
)
、
(
2
)
、
(
3
)的變化(從長、寬、高、體積等幾方面來說)
,發現長方體的體積大
小和什麼有關。
2
、通過實踐操作,驗證猜想(下面以小組為單位,用一些棱長是
1
厘
米的小正方體擺出
4
個不同形狀的長方體,記錄它們的長、寬、高,完成下表。
)有了
前的鋪墊,學生很快就發現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都有關系。在學生明確了這一點
之後,我立即追問: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有什麼樣的關系,並要求學生小組合作,
並最終歸納出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
C. 三年級數學下冊 什麼是面積教學反思 北師大版
【教材分析】
《面積》這一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什麼是面積、量一量、擺一擺、鋪地磚。《什麼是面積》是本單元的起始課。本套教材為了改變過去偏重面積計算和單位換算,不重視培養和發慌學生空間觀念的現象,把面積的含義單獨列開教學。教材安排了以下幾個實踐活動:一是創設生活具體情境讓學生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二是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活動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三是通過畫圖的活動加深學生對面積的認識。教學中,要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多多舉例說出身邊物體的表面或圖形的大小,使學生對面積有更感性的認識,真切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比較過程中,讓學生親歷活動的整個過程,體驗知識的形成,培養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本節課也注重了學生創造意識與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讓學生在活動中溝通、交流,自覺地使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生分析】
之前,三年級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也認識了正方體、長方體等立體圖形,了解了它們的特徵,也學習了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到五年級時,他們還將學習不規則圖形面積的估計。對物體表面大小的認識,學生也有比較豐富的經驗。在學習中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對兩個圖形面積大小進行比較,在這一活動中將讓學生大膽利用學具,想出多種解決問題的策略,思考並擇出更科學准確的方法。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體驗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面積的大小。
2、通過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讓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同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創設有目的的活動,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與團結協作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准備】
1、教師准備:多媒體課件、學具袋(正方形與長方形每生各一個,剪刀、固體膠、小紙片、硬幣等)
2、學生准備:學具袋(正方形與長方形每生各一個,剪刀、固體膠、小紙片、硬幣等)
【學法引導】
觀察比較、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團隊協作
【教學重點】
理解面積的含義,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
理解面積含義,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游戲導入
1、聽算10道,集體對得數。重點講解25×16
2、師:全對的同學舉手,請兩位同學帶大家一起唱《拍手歌》表示鼓勵。好嗎?(全班齊動)
[評析:藉助拍手歌的情境導入新課。學生情緒高漲。]
二、初步感知,認識面積
1.揭示面積的含義。
師:我們拍手的時候,兩只手碰擊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誰來摸一摸老師的手掌面?(學生摸老師的手掌面)
師:你們的手掌面在哪兒?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學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師:(摸數學書的封面)這是數學書的封面。老師的手掌面和數學書的封面比,哪一個面大?
生:數學書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師:把剛才的話說完整,好嗎?
生:數學書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數學書的封面小。
師:伸出你們的小手,也擺在數學書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1:數學書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生2:我的手掌面比數學書的封面小。
師:數學書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個面大呢?
生:數學書的封面比黑板的面小,黑板的面比數學書的封面大。
師:(指黑板面)像這里,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板書:面積)你能說一說什麼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嗎?
生: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
2.摸一摸,說一說。
師: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物體,桌子、凳子、練習本、文具盒等等。這些物體都有面,這些面的面積有大有小。現在,請同學們選擇其中的兩個面比一比,哪個面的面積大,哪個面的面積小?
生1:課桌面的面積比凳子面的面積大。
生2:練習本封面的面積比課桌面的面積小。
三、比較大小、揭示定義。
1、觀察比較。
師:我們把物體的表面畫在紙上就是平面圖形,觀察這些圖形,它們有什麼特徵,有大小嘛?
(課件出示、學生判斷,比大小)
2、明確封閉圖形也有大小。它們的大小就是圖形的面積。
3、揭示定義: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4、(課件出示)判斷下面哪些圖形是封閉圖形,鞏固概念。
四、操作實驗、研究方法。
1、出示面積相近的兩個圖形,學生比大小。
師:這兩個圖形的面積相近,你能看出它們面積的大小嘛?
生:不能,但我們可以用重疊法。(學生上台演示)。
2、課件出示出示面積接近的正方形和長方形,學生判斷面積的大小。
師:不能用重疊法怎麼辦?(學生小組討論)
師:為了方便大家比較,老師為你們提供了一些材料:4個小方塊、紙條、硬幣。大家可以藉助這些材料,想辦法比較它們的大小。
學生動手操作,利用學具袋中的學具想出多種方法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師巡視指導。
3、學生演示不同方法並由學生選擇測量面積比較准確的方法。
4、師引出數格子的方法。
五、實踐運用,解決問題
1、(課件出示)用數格子的方法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生觀察後舉手回答。
2、出示兩個正方形,學生討論並判斷是否可以用數格子的方法。讓學生知道比較時格子的大小要一樣。
3、書本40頁畫一畫。
明確面積一樣,圖形的形狀可以不一樣。
六、 拓展(小小設計師)
在方格紙中小組合作完成一個圖形貼畫。
1、由智慧老人送禮物引出。2、教師提出活動具體要求。
3、展示學生部分作品,並比較圖形面積大小。
七、總結
D. 西師版三年級下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和面積的區別的教學反思
如利用數學書封面揭示面積的概念:「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然後專讓學生舉例說說物體的屬面的面積,比較樹葉面積的大小等,這樣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使學生有了感性認識。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符合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特點。然後由觀察長方形和三角形的面逐步過渡到比較封閉圖形的大小,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為學生進一步認識面積的含義做了鋪墊。
E. 什麼是面積教學反思
《什麼是面積》教學反思
《什麼是面積》這一課,關鍵是要讓學生在教學中感受面積的含義,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我從學生身邊最熟悉的物體入手,首先通過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認識生活中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的面積大小,讓學生獲得初步的面積概念。然後讓學生用不同方法比較一個正方形與一個長方形圖形的面積,通過比較,既使學生進一步豐富對面積概念的理解,又使學生體會到計量面積最基本的方法,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今天感覺比較成功的地方:
1、能聯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切實地理解面積的意義。
如利用數學書封面揭示面積的概念:「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然後讓學生舉例說說物體的面的面積,比較課桌和黑板面積的大小等,這樣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使學生有了感性認識。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符合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特點。
然後由觀察物體的表面面逐步過渡到比較封閉圖形的大小,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為學生進一步認識面積的含義做了鋪墊。
2、重視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這一環節是整節課教學的難點,這里放手讓學生充分自由發揮,學生在課堂上有的將兩個圖形重疊後,對剩餘部分進行比較;有的用用硬幣擺一擺、數一數;有的用透明方格紙比較面積的大小、有的用學具袋裡的長方形紙條來拼擺,學生創造出了多種多樣的比較方法。這種資源共享不僅僅是簡單地解決了知識上的問題,更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的快樂,同時享受到積極思考後獲得成功的喜悅。
3、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面廣。
這節課一直以學生為主體,所有結論的得出都是學生自己動手、自己動腦、自己總結得出來的。
課後聽了老師們對我這節課的點評,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覺得這節課在以下幾方面做得不足:
1、在前面講解物體的表面時,選擇的實物有局限性。在高年級學生將會學習如何求物體的表面積。這節課如出示一些像桔子、茶杯等物體,讓學生摸它們的表面,並想一想如果給它們穿上衣服,誰的衣服布料多?那麼對於學生理解物體的表面會更透徹。
2、小組合作之後讓學生匯報自己組的辦法這個環節比較倉促。當匯報的學生站在自己座位上講解時,有些同學並沒有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