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物教學設計與教案的區別
1概念:(教案)是實施課堂教學的方案,設計的依據是教學大綱,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
教案的形式主要是:教案必須有教學目的與要求、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具准備、課時安排、教案正文、教後感想。正文中又包括導入、每一部分的詳細教法、過渡語、小結、總結等。
教學的過程包括五個環節:組織教學、復習、新授、練習鞏固、布置作業,一直使用了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的模式。 。。。。。 (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
以獲得優化的教學過程為目的,以系統理論、傳播理論、學習理論和教育理論為基礎,運用系統的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確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策略,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修改方案的一個過程。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包括如何編寫目標、如何進行任務分析、如何選擇教學策略與教學媒體、如何編制標准參照測試等。教學設計的基本程序是:1)前期分析,包括學習背景分析、學習需要分析、學習者分析和學習任務分析;2)制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實施教學的依據,也是教學評價的依據;3)制定教學策略,教學策略是解決怎麼樣實施教學的整體方案,具體包括教學內容的安排順序、教學模式、學習方式、教學方法等內容;4)教學媒體的選擇、組織和設計;5)制定具體的教學設計方案;6)試行教學設計方案,並對方案進行評價,對方案存在的問題進行修改、完善。
2理念:(教案)傳統教學觀念認為:知識是客觀的,可以傳遞給學生;學生只是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學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的過程。(教學設計)現代教學觀念認為:知識不是純客觀的,是學生與外在環境交互過程中建構起來的;學生是有生命意識、社會意識、有潛力和獨立個性的人;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3教學目標要求:(教案)教學目的是由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大綱規定了教學任務的上限,教學中不能超綱偏綱,教師沒有創造發揮的餘地;教學目的的表述也較籠統,操作性不強,教師較難把握;教學目的以教師為闡述主體,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即所謂「雙基」。(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准制定,課程標准設定教學任務的下限,教師具有較大的創造發揮餘地;教學目標在表達上也更具體,可操作性強(例:「領會」目標層次可供選用的行為動詞有分類、敘述、解釋、鑒別、選擇、轉換、區別、估計、引申、歸納、理解、舉例說明、猜測、摘要、改寫等);教學目標以學生為闡述主體,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體驗與價值觀(即三維目標)的統一。
4教學分析內容:(教案)分析的重點是教材、教法和教學重點難點。課堂教學的重點是傳授知識。教師關注的主要是「如何教」問題。教教材。(教學設計)
現今教師首先應關注的是「教什麼」問題,也就是需要明確教學的任務,進而提出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和制定教學策略。在教學設計中,首先要對學習背景、學習需要、學習者、學習任務進行分析。用教材。
5策略:(教案)側重傳授的策略和幫助學生記憶的策略,媒體選擇以傳統媒體為主,強調技能訓練和知識的掌握。(教學設計)側重學法指導、情景創設、問題引導、媒體使用、反饋調控等策略,媒體更加豐富,除傳統媒體外,還包括多媒體計算機、網際網路等,強調知識、技能、方法、態度、價值觀和諧統一。
6教學過程(教案)傳統教學以講台、教材、教師為中心,教學過程包括五個環節:組織教學、復習、新授、練習鞏固、布置作業;教學過程是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
80年代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論;90年代提出雙中心(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教學論。
(教學設計)新課程背景下,倡導「交往教學過程」教學論。
強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平等對話,強調體驗與共鳴,強調理解與共識,領悟是個體的一種感悟。交往教學過程教學論主要內容體現在五個統一: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教學是教養與教育的統一;教學是認識過程與知識掌握過程的統一;演繹與歸納得到適當的統一;直接知識與間接知識的統一。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景,鼓勵在學生體驗、探究、發現、思考、問題解決過程中獲得自身提高和發展。
7教學效果評價:(教案)主要通過考試來測量學生掌握的內容符合教學大綱的程度。
考試重點測量知識的掌握情況,強調知識體系的掌握,較難體現價值取向。
(教學設計)評價的內容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評價的目的是使學生在知識、技能、方法、態度、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發展,強調元認知,為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評價更體現了一種價值觀。
Ⅱ 新課程標准理念下如何進行生物教學設計
探究式生物教學是以問題的討論為主線來組織教學,圍繞問題的解決,實現學生的主動探究。這種教學方法的一般程序是:依據生物教學進程創設問題情景 → 學生自主發現、提出問題 → 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發現新問題 → 解決問題……→ 得出多個結論。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經歷了一次生物知識的「再發現」 ,因此,探究式生物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以場景再現作依託,設計情景式生物教學 情景式生物教學是指教師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創設或引入與教學內容相呼應的具體場景或教學資源,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情景式生物教學以培養學生興趣為前提,以情景共鳴為基礎,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減輕學習負擔;有利於增強學生學習的感受性,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愉悅,享受學習的快樂。創設情景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設計:一是進行功能設計,二是進行方法設計。 1、功能設計 功能設計就是創設情景,服務於不同的生物教學需要。(1) 引發內容。通過創設情景,簡捷明快地導入教學內容,使生物概念、原理的學習水到渠成。(2) 引發情感。用強烈情感語言創設情景,把情感傳給學生,觸動學生心靈,在生物知識構建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3) 引發思維、創設情景。它不但能調動學生的情感,還能引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2、 方法設計 方法設計就是以不同的手段來創設生物情景。(1)模型展示法。即利用生物標本、模型來創設情景。(2)畫面再現法。即利用掛圖、課本插圖或多媒體課件來創設情景。此法的優點是能突破時空限制。(3)語言描述法。即利用語言來描述生物現象、生理過程等。(4)實驗演示法。即利用實驗的現象、結果來創設情景。 三、 以平等交往為前提,設計互動式生物教學 互動式生物教學就是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圍繞某一話題,討論交流,實現師生多邊互動,發揮學生的群體效應,使學生在交往中學習生物知識、培養學生興趣和合作的意識。在互動式生物教學過程中,由於師生雙方能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因而能達成共識、共享、共進的目標,實現教學相長。 四、 以開放題為載體,設計開放式生物教學 開放式生物課堂教學,是相對於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系統而言的。它是指把生物教學活動置於一個開放的體系中來進行設計,突破教材的文本限制,融入學生的直接經驗、現實問題,實現內容的開放化,突破教師單向的傳承,融入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現方法的開放化;走出教室,實現空間的開放化等。開放的內容、開放的方法、開放的空間,打破了生物課堂教學對學生的限制,因而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五、 感想和體會 1、新理念下的生物課堂教學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2、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意識。生生合作或師生合作是新課程的主要學習組織形式。 3、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了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 4、學生的自主意識得到了增強,自主能力得到了提高,主體人格得到了完善。 5、重視將知識的獲取過程化,學生知識獲取的過程是一個科學研究過程,是提高學習能力的過程。 6、強調教師是領路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生親自操作、親自領悟、親自獲取的過程。 7、運用新理念指導生物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並非否定和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事實上,教師的責任不是減輕了,而是加重了,其主導作用更突出了。 總之,在新理念下的生物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該深入地分析生物教材,結合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努力創設生物問題情景,優化生物課堂結構。
Ⅲ 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做好高中生物課堂教學設計
一、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教學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進行自主的學習活動。如:①引導學生自我定向。思考如何由學生自己確定學習目標,安排學習程序,制定學習計劃,為自主學習定向。②引導學生自我探究。思考如何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知識的發生過程。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基礎和習慣,水平和能力,去讀、想、做、說、議、畫,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等自主活動,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科學結論。③引導學生自主評價。思考如何引導學生基於對自己的認識,依據學習目標和自身的評價指標和准則,對自身的學習目標、策略、方法、計劃進行自我反思與評價,進而對學習過程進行積極的監控。④引導學生自我調控。思考如何讓學生對照學習目標,尋找學習差距,考慮如何改進自己的學習策略和方法,並採取針對性措施,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策略和方法,以促進目標的達成。⑤引導學生自我激勵。思考怎樣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激勵自己戰勝困難,獲得學習上的成功,使自己始終處於積極、活躍的學習狀態。二、革新教育行為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探究是主要的教學與學習方式。在明確教學目標和實驗在單元教學中的作用基礎上,以實驗組織教學,用探究方法展開教學。探究教學(學習)中教師可以根據難易程度、學生能力水平進行不同程度的指導。問題的來源:學生提出;教師情境誘導學生提出;教師提出;教材提出。數據來源:學生實驗、觀察親自收集;教師給出,學生分析解釋。例如「影響酶活性的因素」實驗教學中,提出問題:發高燒時,人為什麼不想吃食物?低溫為什麼有利於保鮮?胃蛋白酶為什麼能在胃中起消化作用卻在小腸不能呢?學生討論教師提示,提出假設:酶催化作用最適的溫度(37℃),最適PH值(中性)。教師引導學生設計方案,實施實驗,記錄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酶催化作用最適的溫度(37℃),最適PH值(中性)。接著引導學生分析探究過程。理解實驗方法:單因子法;比較實驗法及實驗時間、溫度、PH值的控制。最後提出問題:所有酶都在PH值(中性)時起作用嗎?給材料學生再次設計實驗。完成實驗報告,構建知識體系。這樣學生學會了探究,學會了合作,學會了交流。三、更新教學手段教師、教材、教案、粉筆、黑板的傳統組合已難以將生物學里的抽象知識進行形象、直觀、生動的表達出來,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組合模型、錄像、錄音、投影機、電腦)能收到難以預料的效果。如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的演示過程、定格、放大等是常規教具所無法實現的。另外,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還需要在教學手段上作進一步的拓展。總之,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地、積極地、不失時機地激發學生以學習興趣為主的非智力因素,從而使課堂真正成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平台,打造出高效率的課堂教學,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取得最理想的教育教學成績。
Ⅳ 急求一篇初中生物教學設計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說課稿
一、 教材分析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生物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一節,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對動物作用進行概括,正與前兩冊教材突出人與生物圈的思路一脈相承。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間接影響著人類的生活,並為第六單元中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奠定基礎。因此本節課對於加深學生對生物圈是一個統一整體的認識具有中重要意義。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舉例說明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等方面的作用。(2)認同動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員的觀點。
2能力目標:辯證地認識動物與人類的利害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節的學習,使自己逐步樹立生態學觀點,樹立環保意識,培養學生愛護動物的情感,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三、 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建立:
1舉例說明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中的作用既是重點又是難點。2認同動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員的觀點,培養學生愛護動物,保護動物情感是重點。3學會用辯證的觀點來認識動物與人類的益害關系是難點。
四、 教學方法
1本節課貫穿資料分析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發,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並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圖片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認知活動,逐漸認識到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運用新舊知識的遷移,突破難點。生態平衡和物質循環的概念比較抽象,在復習七年級上冊教材中有關食物鏈和食物網等知識的基礎上,聯系資料分析,使學生理解動物在吃與被吃的關系中,生物體內的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從一種生物流向另一種生物,有利於理解物質循環的概念。
五、 學習方法
通過資料分析、討論去發現知識,逐步培養自助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體會同學見合作的魅力,嘗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事也提高了分析問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六、 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激活思維
通過展示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每個「福娃」所代表的動物,由此引出新課。
2自主體驗,合作探究
(1) 通過展示幾組日常所見的動物行為以及植物的形態結構特徵,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得出動物可以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與此同時,深入了解動物過多或過少都是不利的。
(2) 讓學生閱讀資料,引導學生從食物鏈和事物往的角度思考,來認識某種動物數量的消長對其他動物的影響。分組討論,每組可以有選擇性的回答問題,創設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在這種分為下,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很容易認同動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員的觀點,從而學會用辯證的觀點來認識動物與人類的益害關系。通過以上活動的開展,結合舊知識的鋪墊,學生對難點即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中的作用的突出也就順理成章。
(3) 復習七年級上冊生態系統的內容,通過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形成循環的圖片展示物質循環。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進入深層次的理解。
3引領知識,知情統一
動物在自然界中除了我們以上講的作用外,你還知道那些?小組以比賽方式進行,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從而延伸出我們愛護動物、保護動物。
4總結提升,畫龍點睛
本節課通過對動物界中動物作用的分析,不難看出,生物圈是一個同意的補課分割的相互影響和制約的整體。對於生物圈的保護,人人有責。
5練習
6布置作業:結合實際,辦一份保護動物的手抄報
板書設計
第三章 第一節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
二、維持生態平衡
三、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Ⅳ 中學生物教學設計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1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過敘述、描繪、解釋、推論來傳遞信息、傳授知識、闡明概念、論證定律和公式,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運用講授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講授既要重視內容的科學性和思想性,同時又要應盡可能的與學生的認知基礎發生聯系。②講授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③講授應具有啟發性。④講授要講究語言藝術。語言要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確、簡練,條理清楚、通俗易懂,盡可能音量、語速要適度,語調要抑揚頓挫,適應學生的心理節奏。講授法的優點是教師容易控制教學進程,能夠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系統的科學知識。但如果運用不好,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易發揮,就會出現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局面。2討論法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或辯論活動,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優點在於,由於全體學生都參加活動,可以培養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一般在高年級學生或成人教學中採用。運用討論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討論的問題要具有吸引力。討論前教師應提出討論題和討論的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收集閱讀有關資料或進行調查研究,認真寫好發言提綱。②討論時,要善於啟發引導學生自由發表意見。討論要圍繞中心,聯系實際,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機會。③討論結束時,教師應進行小結,概括討論的情況,使學生獲得正確的觀點和系統的知識。3直觀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展示各種實物、直觀教具或進行示範性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認識的教學方法。是一種輔助性教學方法,要和講授法、談話法等教學方法結合使用。運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1、目的要明確2、現象要明顯且容易觀察3、盡量排除次要因素或減小次要因素的影響4練習法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學中,練習法被各科教學廣泛採用。練習一般可分為以下幾種:其一,語言的練習。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練習,旨在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其二,解答問題的練習。包括口頭和書面解答問題的練習,旨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三,實際操作的練習。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術性學科中占重要地位。5讀書指導法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或參考書,以獲得知識、鞏固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方法。6、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師給學生布置探究性的學習任務,學生查閱資料,對知識體系進行整理,再選出代表進行講解,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也可以以個人為單位組織進行,它要求教師布置任務要具體,其他學生要極積提問,以達到共同學習的目的。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探索及合作精神。7、參觀教學法組織或指導學習到育種試驗地進行實地觀察、調查、研究和學習,從而獲得新知識或鞏固已學知識的教學方法。參觀教學法一般由校外實訓教師指導和講解,要求學生圍繞參觀內容收集有關資料,質疑問難,做好記錄,參觀結束後,整理參觀筆記,寫出書面參觀報告,將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知識。參觀教學法可使學生鞏固已學的理論知識,掌握最新的前延知識。參觀教學法主要應用於各種植物品種改良技術的工作程序、後代選擇方法和最新研究進展等方面內容的教學。參觀教學法可以分為:「准備性參觀、並行性參觀、總結性參觀」。8、現場教學法是以現場為中心,以現場實物為對象,以學生活動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本課程現場教學在校內外實訓基地進行,主要應用於育種試驗布局規劃、試驗設計、作物性狀的觀察記載方法等項目的教學。9、自主學習法為了充分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通常給學生留思考題或對遇到一些生產問題,讓學生利用網路資源自主學習的方式尋找答案,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然後提出討論評價。自主學習法主要應用於課程拓展內容的教學,如項目教學未涉及的小作物具體的育種方法和特點,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按照論文的形式並撰寫學習小論文,交由老師評價。鍛煉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科技寫作能力。
Ⅵ 如何優化初中生物教學設計,實施,評價三個方面的教學能力
教學設計時教案新的表現形式教師更習慣於撰寫教案,教學設計對教師而言是新生專事物.將兩者進屬行比較時,發現主要有以下不同:①教案主要為教師的教服務,教學設計的作用更為廣泛;②教案更關注如何教學,教學設計更加系統化,更注重教學實效;③教學設計的起點更高,視野更寬泛;④教學設計更注重在每個教學環節中開展有效教學活動,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⑤教師在寫教案時將自己對學生情況的了解和學習效果的評價在大腦中呈現,而教學設計時教師更明確地分析學生情況,將對學生的了解明晰化,並事先思考評價手段來檢驗本課教學設計的實效性,對教學效果、對學生學習效果採取一定的評價工具進行客觀、科學評價、適時反饋,及時調控.教學設計關注教學目標的實施落實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關注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設計的形式本身利於教師圍繞教學目標的落實進行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規律和自己所教學生的特點進行預設,盡可能考慮學生學習活動的各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