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撰寫初中歷史教學反思
運用來歷史故事激發學生源的興趣
講課生動,課堂氣氛活躍,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在歷史課上,講解生動的歷史故事恰好能做到這點。如講商朝歷史時結合《封神榜》的故事講,同學聽的津津有味,下課了同學們還意猶未盡。還可提供學生熟悉的歷史故事,讓學生自己講解,培養學生的演講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貳』 歷史「教學反思」要寫什麼(轉)
要善於寫歷史「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在課後寫的有關教學的心得和體會。「教學反思」是歷史課堂教學的終結環節,但是這個環節常常被教師忽視,究其原因,是不知道寫什麼,不了解其重要性所致。故筆者就從這兩個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一、教學反思寫什麼 寫教學反思篇幅不宜太長,一定要抓住重點,有感而發,切忌面面俱到。一般說來,寫「教學反思」應遵循指導性、實用性、具體性、借鑒性等原則,根據歷史課堂教學的實際,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把側重點放在以下幾個方面:1.記成功的做法 歷史課堂教學中,凡是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做法就是成功的做法,把這些做法記錄下來,加以歸納總結,對於以後的教學是大有益處的。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抗日戰爭」時,讓學生「神入」(體驗)歷史,假如你是美國總統羅斯福,你怎麼看待中國戰場的地位和作用呢?假如你是英國首相邱吉爾呢?假如你是蘇聯的斯大林呢?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興趣馬上上來了,學生你一言,他一言,議論開了,課堂氣氛也活躍了。這樣的課堂教學效率怎能不高呢?2.記失誤之處 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對於教學中的失誤,教師要正視,並及時如實地記錄、分析、改正,從反面督促自己不斷地加強理論學習、改進教法。如我在講「太平天國運動」時,有學生問「《天朝田畝制度》為什麼實行不下去呢?」我強調了「平均主義」弊端,而實事應該強調「絕對平均主義」弊端。事後,我向學生做了說明,講清了這個問題。教學中的失誤之處,有的是自己覺察到的,有的是學生提及後覺察到的。3.記反饋到的信息 筆者,最初教學時,自認為自己知識淵博,講起來沒夠,結果學生不買帳。學生說:「老師,你講多了,俺沒有時間自學,獨立思考了。」可見,教師應密切注意學生反饋上來的信息,及時收集、及時記錄,及時反思。是啊,有時教師講多了,重點不突出了,難點沒有時間攻克了,教學方式單一、單調,容易枯燥。學生不樂意,這是何苦呢?經過反思,我調整了教學結構和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形成了「反饋——糾正——調整——反饋……」的循環鏈式,從而真正地實行了教為學服務的目的,也真正地提高了自己。4.記教材改革建議 雖然,我們現在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教材的重要性還是不言而喻的。教師對教材進行再度創作的同時,應根據教學實際,針對其不足,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改革建議,以完善教材。如人教版在寫完「分封制、宗法制」之後,沒有寫「禮樂制度」,而嶽麓版卻寫了,通過提意見,後來,人教版也增加了這一內容。5.寫怎麼辦 知道寫什麼了,就要針對具體問題,找出對策,並寫出這樣做的科學理論依據。如成功的做法,成功在哪裡?為什麼成功?其科學依據是什麼?如何保持成功?失誤之處,就要寫為什麼失誤?怎樣不失誤?是教學方法問題,就要通過實踐,加以克服。是教材問題,也要及時記錄,以免時間長了忘記了。二、教學反思的重要性1.對課堂教學進行自我評價 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繫到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課堂教學結束後,教師必須善於對課堂教學諸環節進行自我評價,找出優劣差距,分析得失原因,以期提高課堂教學水平。2.總結教學經驗,改進教法和學法 課堂教學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雙邊、多邊活動。因此,教法和學法就成為課堂教學的關鍵。教是學的導向,學是教的目標,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教學相長」。所以,每堂課結束後,教師應該在這方面認認真真地總結,努力做到教法、學法最優化。這樣,日積月累,「教學反思」在教法和學法方面就會為課堂教學提供一些寶貴的經驗。3.更好地指導備好課和上好課 教學經驗的獲得,是一節課一節課積累出來的,「教學反思」能夠很好地把這些感性的經驗上升為理性認識,它對教師今後的備課、上課等諸多方面都有借鑒、指導作用。因此,教師應重視教學反思的寫作,切勿因「善小而不為」。
『叄』 歷史教學反思
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不少歷史教師都對原來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版創新,也有權一些人形成了一種意識:即認為一堂好課就是要把學生調動起來,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而把學生調動起來的標志就是到處是學生的聲音,課堂氛圍好,氣氛活躍。於是課堂教學中有意無意地走向了庸俗化,片面追求課堂里的熱鬧,使本來井然有序的課堂變成了一盤散沙,最終的結果是把老師從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完完全全變成了課堂紀律的維護者、監管者。在這樣的意識指導下必然會沖淡教學的主題,把有組織、有內涵、有目的、探求知識的課堂變成了類似於放牛羊的牧場,盲無目的、放任自流,甚至為了迎合學生出現了低級趣味。自己上課時感覺把學生調動得很積極,氛圍好,而最終的學習效果卻是一塌糊塗,甚至於導致學生只記得搞笑的地方,對應該掌握的知識一無所知,能夠培養的能力一無所有。這樣的活動要了又有何用,多了又有何益。也就是說活動中講氛圍不能走極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動的本質,即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動而有效。
『肆』 如何寫好初中歷史教學反思
、運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
講課生動,課堂氣氛活躍,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專其學習興趣。在屬歷史課上,講解生動的歷史故事恰好能做到這點。如講商朝歷史時結合《封神榜》的故事講,同學聽的津津有味,下課了同學們還意猶未盡。還可提供學生熟悉的歷史故事,讓學生自己講解,培養學生的演講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伍』 中學歷史教師的教學反思有哪些作用
人是在不斷認識自我中成長的,作為歷史教師進行教學反思是時代的必然,也是個人學識成長的必然。
(一)新課程的要求
新課改需要我們成長成什麼樣的教師?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經驗+反思」。這里就出現了兩個概念:「經驗型教師」和「專家型教師」,新課改需要我們成為後者。正如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所說,「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後重復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人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的人,與一個教了一年卻重復一輩子的人,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他告訴我們要成為一個「用心」的教師,在「用心」中成長,在「用心」中變教書匠為專家學者。「用心」即「反思」。
(二)實踐性知識獲得的需要
教師的知識體系包括:專業知識、教育學知識、心理學知識和一部分實踐性知識。研究揭示,在這個體系中,專業性知識並非越多越好,而心理知識也只有在教師的教學實踐中才能得以發揮。就提高教育教學的效能而言,更重要的是教師的實踐性知識。
什麼是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就是「教師在面臨實現有目的的行為中所具備的課堂情境知識及與之相關的知識。」這類知識使教師在復雜的教學實踐中,能對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的教學情境做出解釋和決策。這類知識無法通過他人的給予獲得,只有通過教師的親身教學體驗,通過「行動中的反思」和訓練才能獲得。(引自《教育學》)本人曾在本校的教學公開周上聽過一位同事的一節語文課(領導要求必須聽足一定的課時,所以沒事就聽……哈)。整堂課教師旁引博證,「十六屆二中全會」要聞到古代詩詞,從歷史傳聞到電視新聞,從天文到地理,從愛因思坦到比爾蓋茨……其專業知識真可謂廣博,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也非常熟練。但是,但實際的教學效果我感覺卻很不理想。問題出在哪呢?當他把問題一個個提出來而學生沒的什麼反應時,他沒有及時發覺並做出相應的調整,而是自說自話地把問題解決了。
新教材給了我們更大的自由發揮的空間,但同時也增加了更多的未知因素,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積累相應的知識,這需要反思。
(三)歷史課改實踐的要求
在實踐中成長,在反思中進步,是新課改中歷史老師自我成長的必由之路。新課改實施以來,歷史教師面臨著太多的挑戰和困惑,諸如新的要求和舊的習慣的矛盾;讓學生動起來和課時計劃能不能按時完成的矛盾;在六十人的大班級中怎麼進行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找到實施有效教學方法的載體;在新的要求下如何選擇新的知識以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等等。凡此種種都沒有現成的答案可尋,這也要求我們不斷進行反思,在比較中選擇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和合適的途經,這正應了「教師是新課程的研究者、實施者和創造者」的理念。
『陸』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
難忘九一八教學反思
1、適時創設情境教學服務是本課的一大特點和亮點。在課堂教學中注意適時運用情境,把學生自然地帶入歷史場景,使其情感受到感染,思維能從當時的場景出發進行問題思考。由於本課的教學背負愛國愛黨的德育教育任務,但學生並未經歷這段歷史,因此對歷史進行場景渲染起到尤為主要的作用。課前播放視頻《松花江上》能使學生一走進課堂便受到感染,帶著悲憤之情進入本課的學習。課堂中的歷史視頻《九一八事變》和學生表演的《西安事變》能生動地再現歷史,引起學生興趣。設置場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從不同立場分析該如何處置已經被抓的蔣介石,讓學生通過課前搜集的資料,和站在其他立場的角色進行辯論,能讓學生更好地從當時的實際出發分析理解問題,解決課文的重點難點。
2、課本劇的創作和表演是本課教學的又一個亮點。學生心中的歷史故事讓學生自編自演,即能引起學生自主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在忠於歷史的基礎上進行發揮編劇,又能鍛煉學生的組織表演能力,使沉悶的歷史課堂增添不少歡聲笑語,使歷史學習的形式變得豐富多樣生動活潑。教師從中的指導作用能使學生的才能得以更好地發掘和鍛煉。
3、課外探究作業的布置使學生增長歷史學習的興趣,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本人布置了兩道課外作業。1)、歷史的真相總是會因為人們的努力和史料的豐富而不斷呈現於世,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後找一下當年的不抵抗政策命令到底是誰下的?2)、請同學們課後了解一下西安事變之後張學良、楊虎城的命運如何?這是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結合現實史學界的研究動態而設計的問題,能引起學生關注史學動態,聯系時事學習歷史,多思考歷史和現實問題,以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