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會造成什麼影響
太陽直射點的移來動會導致源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一般移動規律是: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方向而移動,但移動范圍小於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范圍,在南北緯10度內;至於風帶,全球從北到南分為極地東風帶(東北風),盛行西風帶(西南風),東北信風帶(東北風),東南信風帶(東南風),盛行西風帶(西北風),極地東風帶(東南風);而洋流基本是由風向影響的
②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會造成什麼影響
答案A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春分到夏至,直射點向北移,夏至到秋分,直射點向南移。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陽直射點向南半球,秋分到冬到,直射點向南移;冬至到來年春分,直射點向北移。
③ 太陽直射點每天移動多少度
太陽直射點每天移動緯度0.258°
④ 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的原因
地球自抄轉並公轉的同時襲,地軸(地球自轉軸)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非常遙遠),與黃道面(公轉軌道平面)永遠保持66°34′的交角。也就是說,地球總是斜著身子在繞著太陽旋轉,於是黃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間始終有23°26′的交角(黃赤交角)。
這樣,地球有時是北半球傾向太陽(春分至秋分),有時又是南半球傾向太陽(秋分至次年春分),因而太陽光直射地球的位置會隨時間而發生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黃赤交角不變,這個移動范圍不變.
⑤ 太陽直射點移動軌跡圖
⑥ 太陽直射點移動示意圖
看下這個圖就知道了
⑦ 怎樣用教具演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總說明: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以及晝夜長短的變化,是高中地理必修上冊第一單元《宇宙中的地球》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
說它是重點內容是因為: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中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極晝極夜的范圍,乃至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熱帶草原氣候、地中海氣候等一些重要氣候類型的形成,都與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及其移動密切相關。 說它是難點是因為:
1. 在學習這部分知識之前,學生沒有接觸過立體幾何知識,學生很難建立起立體模型,而這部分的知識也很難通過實驗演示出來,在教學過程中難以達到直觀的效果,尤其是在沒有直觀教具(如三球儀)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學生聽起來感到抽象難懂,不易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為了克服這個困難,通過實踐,製作出一種可以直接演示太陽直射點移動和晝夜長短變化的簡單教具,現將做法提供出來.
一、原理
太陽直射點是能夠接受太陽光線垂直照射的點。根據幾何原理,這條光線肯定通過地心,因此可以認為這條光線即是地心和太陽幾何中心的連線。所以,如果用一條由地心出發的線指向太陽的幾何中心,那麼這條線和地表的交點就是太陽直射點。如果在地球繞日公轉的過程中,始終有這樣的一條線指向太陽,那就很容易觀察出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的移動了。
二、所需材料
1. 適當大小的圓一個(任何硬質材料均可)、半徑相同的半圓兩個(最好是有顏色的透明硬質材料)、與圓半徑相同的箭頭兩個、短軸一個(如果沒有,可用別針代替)、地球儀支架一個。
三、製作方法
1. 將箭頭與半圓固定
將箭頭垂直固定在半圓的圓心處,箭頭的長度與圓的半徑相當最好。半圓最好用有色透明材料做成,代表「夜半球」,箭頭最好做成比較醒目的顏色,方便學生看到直射點移動的過程。因為半圓要與大圓通過圓心相連,所以在半圓製作時最好把圓心處留出來一部分,或者在圓心處適當加上一些材料。兩個半圓用同樣的方法製作。
2. 大圓的處理
此處大圓代表地球剖面,所以在圓餅上應用彩筆繪制出地軸、赤道、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等線條,繪制線條時要嚴格按照各線條在地球上的實際分布製作。注意,圓的兩側要作出同樣的線條,而且所有線條必須重合。並在圓心處穿一個圓孔,圓孔大小和短軸直徑相當(如果用別針,就不用穿孔)。
3. 各部分的組裝
將製作好的兩個半圓和大圓用短軸通過圓心穿在一起,大圓在中間,連個半圓重疊著夾住大圓,使兩個半圓固定在短軸上,這樣兩個半圓可以同時轉動;大圓不要和短軸固定,這樣直射點移動的同時,各地的晝夜長短也就可以跟著變化了。然後將這部分作為整體裝到地球儀支架上,大圓上繪出的地軸固定在地球儀支架的地軸位置,使地球可以繞地軸轉動。
這樣,一個簡單的用來演示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的移動和各地晝夜長短變化的教具就完成了。
四、演示方法
1. 演示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的移動
用一個物體作為太陽,將演示儀放在桌子上,太陽與地心保持在同一水平面,指針指向太陽,此時指針所指地球表面的位置就是太陽直射點的位置。然後在同一水平面上使地球繞著太陽公轉,轉動過程中,地軸的空間指向不變,並保持指針始終指向太陽,這樣,就很容易觀察出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的移動規律和移動范圍。
2. 轉動箭頭,演示晝夜長短的變化
了解了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的移動規律後,由此引起的現象也就很好理解了,用這個演示儀還可以演示晝夜長短的變化。因為紅色箭頭所指的地球表面就是太陽直射點所在的位置,
所以,太陽直射點的移動,通過轉動箭頭就可以實現。箭頭與晨昏線垂直,所以轉動箭頭時晨昏線也會跟著移動,這樣就很容易演示出各地晝夜長短隨時間的變化。
總結:
這種教具對學生理解這部分的知識確實有不同尋常的效果。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演示,親自觀察,能夠迅速掌握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和晝夜長短變化這兩個知識點。使用簡單教具,使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實踐表明,這是一種製作容易、操作簡單、實用性強、效果明顯的教具,勢必會成為廣大學生學習和教師傳授這些知識的良師益友。
⑧ 我國國慶節這天,太陽直射點移動的方向是( )
B
太陽在夏至冬至來這兩自天到達北..南..回歸線...然後在夏至之後又從北回歸線北向赤道移動..秋分時到達赤道..而後繼續向南移動..在冬至的時候到達南回歸線..而後由南回歸線繼續向北移動.到春風時又到達赤道...10/1號在秋分至冬至之內..所以由北向南..
⑨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是什麼請說詳細點
太陽直射點每時都在向西移動,每小時移過15度經度。在地理題的計算中可粗略取每天移動0.25度緯度。
春分,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此後北移,直至6月22日(即夏至)到北回歸線。夏至,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此後南移,直至9月23日(即秋分)到赤道。秋分,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此後繼續南移,直至12月22日(即冬至)到南回歸線。
冬至,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上,此後北移,又在3月21日(即春分)回到赤道。如此周而復始回歸運動,周期為365日5時48分46秒,也約是365.2422天,稱為一個回歸年。
(9)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每年的夏至日(斗指午,太陽黃經90°),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的緯度值達到最大,太陽高度可以達到 90°,此時正是北半球的盛夏,北半球晝長夜短,北極圈(含北極圈)內為極晝,南半球相反正值隆冬,南極圈內是極夜。
此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南移,並始終在北緯23°26′附近和南緯23°26′附近的兩個緯線圈之間周而復始地循環移動。因此,把這兩個緯線圈分別稱為「北回歸線」與「南回歸線」。
「南回歸線」又稱「冬至線」,斗指子、太陽運行至黃經270°為冬至,此時太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冬至這天北半球的白晝最短、夜晚最長,故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這天又名日短至。
⑩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是什麼請說詳細點,謝謝!
3月21日春分,太陽直射赤道;過後,直射點北移,到夏至6月22日,太陽直內射北回歸線,以後直射點容南移,秋分(9月23日)時又直射赤道。繼續南移,冬至日(12月22日)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度26分),以後又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