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中班科學朋友們哪去了教學反思

中班科學朋友們哪去了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2021-01-01 23:19:44

1. 小班數學活動《好朋友在哪裡》教學反思

小班數學活動《哪個多 哪個少》教學反思

設計意圖:本次活動是小班計體美教研組的三研課,由於一研課、二研課上得比較完美,到了三研課就完全打破前面的模式,重新設計。一研課、二研課時教師先集體講解,認識一樣多、多和少,幼兒再動手操作。三研課就改成先讓幼兒動手操作,在幼兒自己操作中體驗到一樣多、多和少,這時教師再引導幼兒認識一樣多、多和少。另外考慮到幼兒正處於數學學習的啟蒙時期,學習的特點離不開具體豐富的生活經驗,我們組織的數學活動在內容的選擇與操作方面離不開生活實際,教學演示材料與操作的材料都結合生活。《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要選擇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和事物,強調了幼兒園數學教育必須回歸生活與幼兒生活實際密切溝通,以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在本次活動的過程中材料的運用方面充分考慮了幼兒的這些特點。
活動感受與反思:

一、從感興趣話題引入,注意數學與生活聯系

認知心理學和建構主義認為,當孩子的學習材料是他們所熟悉的並感興趣的事物的時候,他們就會主動地去嘗試,並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方法對其進行創造。愛小動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本次活動我結合孩子愛動物的這些特點,設置教育情景小動物來做客,導入語:「今天來了很多的客人老師,小動物們也來做客了。」讓孩子對小動物的做客產生興趣,另外通過游戲讓孩子感受數學就在身邊,促進孩子的參與熱情與探究慾望,獲得親身的體驗。

二、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孩子特點層層深入

從幼兒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孩子主動學習、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層層深入讓孩子輕松學習。活動剛開始教師請幼兒給小兔排隊,再給小兔吃蘿卜,以一一對應的方式請幼兒比較兩者的數量關系。直接地操作圖片,深入淺出的提問很快吸引了大部分孩子的注意,「是不是每隻小兔都有蘿卜吃?」幼兒很快就理解了「小兔和蘿卜一樣多」。接著仍以一一對應的方式比較猴子和桃子的數量,「是不是每隻小猴都有桃子?小猴和桃子誰多?誰少?」孩子的興趣很濃厚,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這對他們沒有難度,孩子們很快發現小猴多,桃子少,教師在一旁鼓勵孩子回答完整就可以了。然後,又請個別幼兒到黑板上演示教具,仍以一一對應的方式比較小雞和蟲子的數量,在前面操作的基礎上,幼兒很容易就理解了小雞和蟲子多少關系。通過層層深入、合作交流突破難點,讓幼兒易於理解與接受。

三、關注學習方式,讓孩子在操作中主動學習

教師努力為孩子營造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引導孩子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活動開始教師就安排幼兒自主操作活動,讓孩子在操作中自主探索,通過自己給小動物排隊,給小動物餵食,來感知動物與食物兩組數量的多少關系。在操作活動中創設了一些游戲的情境,把擺放材料變為有趣的手腦並用活動,使幼兒能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反復操作而不感到枯燥與乏味,提高學習的興趣與效果。

整個活動體現了以孩子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和諧師幼關系,絕大多數幼兒能夠主動參與學習,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但在活動中也出現了一些不足的地方:活動的最後延伸活動「送給教室里的猴子送桃子」,教師沒有事先考慮清楚游戲的細節問題,如:小猴的隊伍里沒有紅旗,幼兒不知從哪只猴子送起;在讓幼兒操作前,教師應示範一下如何給牆壁上的猴子送桃子,幼兒有些不知所措,這一環節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整個教學活動顯得有些「虎頭蛇尾」。

2. 科學活動《垃圾哪兒去了》課後反思

科學活動《垃圾哪兒去了》主要是讓孩子了解垃圾可以被人們通過許多方法處理或者再利用,懂得垃圾分類擺放的益處。從而使得幼兒能用自己的行動積極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垃圾。
在活動的開始部分,我先出示了一張堆滿垃圾的課件圖片,請幼兒看一看,說說這些是什麼?討論垃圾的含義。使幼兒知道沒有用的,准備扔掉的東西,我們叫做垃圾。再請幼兒觀察圖片,說說圖片上除了垃圾還有什麼?圖片上的人在做什麼動作,為什麼他要這樣做?從而使幼兒知道垃圾會引來蒼蠅等蟲子,會散發臭味,產生細菌和病菌,污染環境,對人的身體健康不利。
第二環節中,我請幼兒想一想,說說垃圾是從哪裡來的?在這個過程中,由於一個孩子的經驗能夠引起其他孩子對相關經驗的回憶、聯想甚至推論,所以當第一個孩子說了在幼兒園發現的某樣垃圾後,幼兒的思維便總是停留在幼兒園的生活:我們做手工剪下來有垃圾;吃完蘋果後有垃圾;喝完牛奶的袋子也是垃圾、擦過鼻涕的餐巾紙也是垃圾等。後來經過老師的引導,幼兒的思維有所發散:媽媽切菜有垃圾;吃完東西的袋子、皮是垃圾;家裡用破的東西是垃圾;爸爸吸煙的煙蒂是垃圾等,回答問題的氣氛越來越踴躍。討論結束後,我也展示了一些圖片,如工廠里的垃圾、飯店裡的垃圾、菜場里的垃圾、超市裡的垃圾等等,又拓展了幼兒的經驗,使他們知道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會產生很多的垃圾。
活動的第三環節中,為垃圾分類是本活動的重點。我先出示了一張漫畫《垃圾山》,請孩子們觀看說說自己的感受,並提問:每天都會有很多的垃圾,如果不處理的話,就會象圖片上的一樣,破壞壞境,有害我們身體健康。你知道我們人類有什麼好辦法來處理這些垃圾嗎?大部分的孩子都說用火燒掉。我告訴幼兒:有的垃圾是可以焚燒的,但有的垃圾焚燒後會發出有害的氣體。因此科學家們根據垃圾的不同,採取了不同的方法,除了焚燒之外,還有填埋和再回收利用。同時,我出示了三種垃圾分類的標志: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標志、有害垃圾的標志。在確定選擇標志的時候,我上網查詢了相關的資料,發現到垃圾回收的標志其實有很多種,而且有的還分得比較細,比如不可回收的垃圾還可以分為廚房垃圾和生活垃圾或其它垃圾等;還有固體垃圾、液體垃圾、有害垃圾等等。而作為幼兒園的孩子,需要掌握的是一些粗淺的知識,樹立他們初步的環保意識,如果分得太多太細,反而不利於他們掌握,所以我選擇了這三種標志。另外,科學活動枯燥乏味,幼兒常常保持不了多長的興趣。因此,在幼兒認識理解後,我為幼兒提供了各種垃圾的圖片,請他們想一想,給這些垃圾分類。讓活動從觀看課件圖片過渡到實際操作,由靜至動,既進一步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也滿足了孩子們愛動手操作的特徵。在第一次分類投放垃圾時,有的幼兒對垃圾的材質還不是很清楚,如塑料、鐵質的垃圾,可以分辨簡單的紙類垃圾;有的幼兒結合生活經驗能較好的分類。所以當幼兒分好後,我邀請個別孩子介紹了自己的方法,再大家討論是否正確,對有爭議的問題,老師給與正確的解釋,然後再讓他們把垃圾重新分類。幼兒經過了兩次的垃圾分類,不但獲得了垃圾分類的方法,同時發展了他們的思維能力、想像能力,體現了在探索中學習,教、學、做的統一的教育觀念。

3. 中班上冊科學《朋友要來我家了》的教案反思

設計背景
新年了,家裡來客人了,剛好爸爸媽媽不在家,只有自己在家看電視內
活動目標
學會運容用禮貌用語,知道簡單的待人接物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禮貌用語以及簡單的待人接物禮儀
難點:如何正確使用禮貌用語,怎樣待人接物
活動過程
1.由教師向幼兒描述活動的情景以及活動要求,准備好道具:桌椅,茶杯;
2.選出兩名小朋友,一個扮演在家的小朋友,一個扮演客人;
3.客人來了,敲門,小朋友開門詢問來者(注意禮貌),把客人迎進來,請客人坐下,倒茶,然後打電話給父母,說明情況,請父母盡快回來。(老師在旁邊進行引導)
教學反思
1.在備課過程中對活動內容、教學理論、幼兒學習方法的理解還不夠透徹。
2.對活動過程的反思:
⑴對幼兒發展的反思,進行簡單的禮儀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⑵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反思,活動的設計參與面較小,在引導中國語急躁
⑶對師幼互動的反思,在活動過程中,師幼互動環節太少了
3.對活動效果的評析。通過活動,基本上幼兒都能掌握簡單的禮儀
4. 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課,我會讓小朋友當主人,我來當客人,這樣既增加了師幼互動,又使得活動的開展有序。

4. 中班科學活動 我從哪裡來教學反思

想一想有沒有什麼小錯誤也可以反思呀

5. 幼兒中班語言科學兩個好朋友教學反思怎麼寫

運用想像復討論能滿制足幼兒的好奇心理,促使幼兒積極言語,最終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特別是在第三環節「根據不同場景繪畫創編故事」。即請幼兒根據下雨、晴天、陰天、晚上的不同時候想像這對好朋友在哪裡?做些什麼事情?這時幼兒的思維是非常活躍的,畫面內容精彩紛呈:有盪鞦韆;撐著雨傘去電影院看電影;在燈下玩跳跳棋;陰天的時候,這對好朋友會一起去買傘……。幼兒沉浸在想像的喜悅中。

6. 幼兒園科學《糖怎麼不見了》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我主要設計了一些簡單、明確、有層次性的問題,來突破活動的重點與難點,活動中教師提問的有效性,如何能夠引起幼兒的興趣,是很重要的。 在活動的前半部分我主要設計了一些適合小班孩子的實際理解類的問題,所以幼兒的認知記憶性回答最多,通過回答這些問題提高幼兒對學習的興趣。在活動最後環節,我的提問是屬於創造性的,如:「你們還知道什麼東西像它們一樣,放在水裡會溶解呢?」第一研時幼兒的回答還是蠻到位的,能根據生活經驗就離說明。但是在第二研的時候,幼兒的回答變成了無回答和回答錯,以及機械性的回答,只有兩名幼兒回答正確。這說明幼兒對所學內容掌握的還不夠充分,應該及時的根據課堂的需要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簡化,如在第一環節時,幼兒已經回答溶掉了,他們已經知道糖會在水中化掉,那麼老師就不必要再重做一遍實驗,而是給幼兒去嘗試的機會,讓幼兒自己去驗證,自己的說法是否正確。在嘗試的過程中讓幼兒能夠充分理解,積極回答,利用好教學機智讓幼兒品嘗,減少無用的等待時間。 通過本次活動,我也發現了不少小問題,如操作時提醒幼兒看好杯子,注意力要集中。口語上也要注意,在幼兒知道了那是溶解的現象時,教師在後面的講解時就要用上溶解一詞。整個過程的課堂氣氛還是比較好的。幼兒的參與性比較積極。另外,在本次活動中我主要是選擇語言發展好、能力強的幼兒回答問題,很少請到那些膽小、怯懦,語言表達能力差的幼兒回答問題,使能力弱的幼兒得不到發展。活動中還可以設計一些比較有深度,但是經過思考後肯定可以回答出來的問題,適當地請比較膽小的幼兒勇於嘗試,我想每個幼兒都有自身的優點和長處,在活動中我們應該讓每個幼兒都能體會到成功感,從而增強自信心。相信在這樣的引導和鼓勵下,幼兒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在最後一個環節拓展思路的時候,教師問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可以溶解的呢?個別幼兒說是,我直接替代幼兒說了不是。這里教師的有效提問應留給幼兒探索的空間,可以舉例說明有些不能溶解的物體,如:大米、沙子等物體,讓幼兒回家操作後再來告訴老師,此處的靈活性很大,這需要在將來的教學中善於積累經驗。

7. 中班教案朋友在哪裡

活動目標
一、 在愉快地歌舞游戲中培養幼兒遵守游戲規則的自律能力。
二、 培養幼兒對節奏的認識。
三、 在游戲過程中對幼兒進行互助友愛的教育,使幼兒懂得友情,珍惜友情。
v 活動准備
為曲調選節奏的四列火車及節奏型卡片。
v 活動過程
一、 游戲《趕花會》,引導幼兒在句末大膽創編造型。
教師以游戲的口吻引入,引導幼兒大膽創編B段中花葉花莖的各種造型,活動中注意保持自己與別人之間的空間距離,不擠在一起,不相互碰撞。
二、 多聲部朗誦《小鴨小雞做游戲》,培養幼兒相互間的協調性。幼兒一部分扮小鴨,一部分扮小雞,扮小鴨和小雞的再分別分成兩組,一組念第一聲部的語句,另一組念象聲詞。
小鴨小雞快過來站隊,我們又准備做游戲了。(站成四隊),今天,小鴨小雞比賽朗誦,我們看一看哪隊朗誦得又協調又合拍。
三 、復習歌曲(拉拉勾)
1、 情節引入「有隻小鴨子不高興了,我們去幫幫它吧。」怎麼幫助它呢?幼兒討論。對幼兒進行互助友愛的教育。
2、 復習歌曲《拉拉勾》。引導幼兒有表情地表演唱。
四、 學舞蹈游戲《我的朋友在哪裡》
1、 復習歌曲《我的朋友在哪裡》
① 教師問1、2、3、4、5、6、7,我的朋友在哪裡?啟發幼兒答:在這里,在這里,我的朋友就是你。
② 幼兒齊唱後,復習這道歌有幾個樂句?(4個)。
2、 為曲調選節奏,並練習拍打節奏。
① 出示四列代表四個樂句的小火車,引起幼兒興趣。


出示節奏型卡片,幼兒拍打節奏。
③ 引導幼兒為歌曲選相應的節奏型貼在車廂上。(合作性、互助性的培養)。
④ 讀節奏。
3、 看著節奏譜學習基本動作。
4、 學習舞蹈游戲。
① 教師唱曲示範一次。
② 交待舞蹈游戲的規則。
③ 組織幼兒舞蹈游戲。
游戲過程中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互助友愛的教育,
五、 小鴨小雞律動退場。

8. 科學文化雨水都到哪裡去了教學反思

這學年通過參加聽課和評課一系列活動,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內轉變。傳統的課程中,課容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在開學初的第一節思品上進行了班委幹部改選。我選擇了真真正正地進行一次學生自己選舉班委會的活動,教師只對選舉程序做說明和解釋,然後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懂得自己應有的權利,並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和他人。

9. 幼兒園中班科學課 朋友們去哪兒了

活動目標: 1、了解一些動物過冬的方式,初步感知兒歌《小動物過冬》。 2、初步理解不同動物採用不同的過冬方式是為了適應環境,保護自己。 3、進一步產生對探索動物奧秘的興趣。 活動准備: 秋天動物們在森林裡忙碌的圖片。 遮擋式圖片——他們到哪裡去了? (動物隱藏在背景圖里過冬)。 各種動物頭飾(燕子、大雁、青蛙、蛇、螞蟻、綿羊、松鼠、熊等),人手一個。 幼兒用書人手一冊。 活動過程: 一、講述圖片,引發幼兒討論: 1、出示圖1:秋天裡,森林裡一片忙碌的景象,小松鼠忙著梳理自己的皮毛,大狗熊到處找吃的,它總是不停地吃呀吃呀;小青蛙……,大雁…… 2、出示圖2:冬天到了,奇怪,森林裡的動物到哪兒去了? (幼兒運用原有的知識、經驗,討論動物過冬的方式)。 二、請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到背景圖里找一找過冬的小動物,說說: 動物們在哪裡過冬呢?他們是怎樣過冬的?(泥洞里隱藏青蛙,燕子在空中南飛,松鼠藏在樹洞里換上厚皮毛。) 三、觀察幼兒用書,欣賞兒歌《小動物過冬》。 帶領幼兒看圖學習兒歌,說說:畫面上有那些小動物,在冬天裡,他們是怎樣過冬的?(師幼共同念兒歌) 四、教師小結:動物過冬有很多方法,有的冬眠,有的換毛,有的向南飛。 五、分類游戲「找朋友」。 六、歌曲欣賞《小動物怎樣過冬》。 (兒歌)《小動物過冬》:冬天裡,刮北風,小動物,忙過冬,羊兒換上厚皮襖,青蛙睡到泥洞里,煙子飛到南方去,魚兒躲到水底層,松鼠貯足糧食後,一頭鑽進大樹洞。 設計意圖:冬天到了,孩子們發現,平時很多的動物似乎不怎麼看得見了,好多孩子來問我:「老師,為什麼現在動物變少了?」所以,我覺得應該讓孩子們對動物冬眠的知識有所了解。

10. 科學活動:小水滴哪兒去了教學反思

水是幼兒日常生活中經常玩,經常使用的東西,孩子們對水又特別感興趣,我們說自然界中的水有液態、氣態和固態三種狀態,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又可以相互變化和循環的。處於探索期的幼兒,對水是熟悉的,但對水的三態變化卻不能很好的認識與理解,水的三態變化是幼兒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現象。平時幼兒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冬天,路上為什麼會有冰;什麼時候會下雪?水開了為什麼有那麼多霧氣等等。為揭開這些謎團,我們開展了科學探索活動「小水滴哪去了」,這個活動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孩子的生活。以下是我對本節課的活動反思: 反思一:材料選擇的適宜性是開展科學活動的基礎 活動前准備了一隻平底電鍋,兩杯冰快、鏡子、透明玻璃杯。由於冰塊太少,在第二環節中(小水滴如何變成水),幼兒只能根據自己平時的經驗水平來回答問題,不能進行動手操作,從而不能驗證自己的想法。活動中教師提出:「你們能想辦法讓冰變成水嗎?」有些幼兒就說:「放在手裡,因為手裡有溫度。」有些幼兒說:「放在太陽底下。」有些幼兒說:「放在火里。」有些幼兒說:「放在熱的開水裡。」如果每個幼兒自帶一些冰塊,就可以根據孩子的猜想進行驗證。皮亞傑認為:個體是在與課題相互作用中主動建構自己的智力結構的。因此,科學活動中材料的提供給幼兒的主動建構提供了一個尤為重要的信息支架。在正規性科學活動前,教師應不斷思考:如何將科學活動的教育目標和具體內容化為幼兒可操作、可探究的活動?活動材料准備要注意什麼?要達成活動教育目標需要哪些材料?什麼樣的材料適合幼兒探究?材料的形狀、大小是否有利於幼兒的探究。 反思二:活動的程序設計是開展科學活動的關鍵 首先活動程序的設計要為目標服務。此次活動的重點目標是感受水的三態變化。所以我對書本上的程序設計進行了修改。我把環節分為三個步驟。第一環節就是冰從哪裡來,第二環節把冰變成水,第三環節水變成水蒸汽。一目瞭然,環節就是為了解決重點目標。 其次,環節的設置應有簡到難,層層遞進。水變成冰的現象是平時最容易見到的,因為每個孩子家裡都有冰箱,孩子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且在收集冰塊的過程中已經動手操作了。所以我將這個環節放在第一環節。第二環節難度就增加了,孩子經過猜想後必須經過驗證才能知道讓冰融化的方法。最後一個環節是很抽象的科學道理,利用一個平底鍋和鏡子,孩子就可以輕松的看到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只有這樣孩子的知識經驗才能得到提升。 反思三:有效、合理的提問是開展科學活動的方向 在活動第一環節我先提出了一個問題:「冰從哪裡來?」小朋友一致回答是從冰箱里出來的。這種問題就顯的無效,問題要有針對性,有目的和要求,要為環節所解決的目標服務。經過調整在第二次活動時我把問題進行了修改:「冰是什麼做成的?水在怎樣的條件下才會變成冰。」經過修改後的問題就能很快的進入活動主題,為第一環節服務了。 反思四:利用延伸活動,為幼兒提供自由探索的條件 幼兒科學教育僅靠集體活動是不夠的,幼兒從這個活動中能基本感受水的三態變化。但通過這個活動我們班的孩子對水變成水蒸氣的現象還是充滿好奇心。所以我在科學區投放了這些操作材料,引導幼兒去觀察、發現,讓這一活動延深到日常生活中,讓幼兒充分感受到科學活動的生活化,體驗到所探究和學習的內容對自己的生活有意義

閱讀全文

與中班科學朋友們哪去了教學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