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登上地球之巔教學反思

登上地球之巔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2021-01-01 18:22:26

A. 初一課文《登上地球之巔》的心得筆記

從古到今,出現了來一批又一源批勇敢的探險家,他們上天入地,走南闖北,打開了自然界一扇扇緊閉的門窗讓我們知道了世界上的許多秘密。有多少人,在探險過程中英勇犧牲,喪生大自然。但人們仍然不斷地接二連三地去探索,征服大自然。探險需要有強烈的集體主義觀念和崇高的獻身精神。探險,既是人類對未知的挑戰,也是人類對自身的挑戰。像勞倫斯-奧茨,像劉連滿、王富洲等登山隊員,像美國「挑戰者號」上的七位宇航員。他們都明知自己這趟旅途國必定無時無刻不存在著密林般的危險,甚至死神伴在他們身邊。但是,為了祖國的榮譽,為了事業的成功,他們無不堅持著向目的地奮進,向勝利沖剌。試想,若他們在半路,因畏懼困難危險,退至後方了,那麼他們原應有榮譽、勝利便離他們而去了。雖然勞倫斯-奧茨面向死神,並為了連累夥伴,獨自去死神家裡了。他沒有勝利,但他也沒半途而「退」;他沒有爭得成功,但他也為祖國爭得了榮譽:證明英國民族的勇氣。探險過程中的任何艱難險阻,都阻擋不了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擋不了人類邁向全新領域的腳步。

B. 《登上地球之巔》讀後感

登山,對於我來說是一種可望不可及的運動,一種不可完成的運動,一種拿生命去冒內險,拿生命當賭注容的運動。我向來不愛體育,但對於一些在體育上取得成就的人,我是很敬畏的。比如這篇文章的主角。

文章的內容不說也知道:1960拈月,幾名中國登山運動員開始了與大自然與冰雪山峰的斗爭。他們誓言不到8848米的頂峰絕不後退。他們要這樣做,他們會告訴世界人民,中國不是懦弱的,中國人民同樣也不是甘拜下風的。無論雪峰給予他們多少阻礙,他們仍然斬釘截鐵地前進。後退意味著放棄,意味著失望;失信,也意味著失敗。終於,他們成功了。

其實,人的信念往往是拯救自己的最好辦法。在危難時刻,需要的就是頑強的意志與堅定的信念。我跑800米的時候,常常都是靠信念跑下來的。盡管成績不是很理想。

雖然,我不喜歡體育,但仍能被其精神所感動;雖然我不是登山健將,但卻能通過這些體會登山的苦與樂;雖然,我沒毅力,但看了此文後,相信我會有所行動。

我知道,在我心裡,已經有了行動。

C. 登上地球之巔課後問題以前文的奧茨和本文的劉連滿等隊員為例,寫一則心得筆記

登山,對於我來說是一種可望不可及的運動,一種不可完成的運動,一種拿生命去版冒險,拿生命當賭注的運權動。我向來不愛體育,但對於一些在體育上取得成就的人,我是很敬畏的。比如這篇文章的主角。

文章的內容不說也知道:1960拈月,幾名中國登山運動員開始了與大自然與冰雪山峰的斗爭。他們誓言不到8848米的頂峰絕不後退。他們要這樣做,他們會告訴世界人民,中國不是懦弱的,中國人民同樣也不是甘拜下風的。無論雪峰給予他們多少阻礙,他們仍然斬釘截鐵地前進。後退意味著放棄,意味著失望;失信,也意味著失敗。終於,他們成功了。

其實,人的信念往往是拯救自己的最好辦法。在危難時刻,需要的就是頑強的意志與堅定的信念。我跑800米的時候,常常都是靠信念跑下來的。盡管成績不是很理想。

雖然,我不喜歡體育,但仍能被其精神所感動;雖然我不是登山健將,但卻能通過這些體會登山的苦與樂;雖然,我沒毅力,但看了此文後,相信我會有所行動。

我知道,在我心裡,已經有了行動。

D. 登上地球之巔課文的啟示

表現了登山隊員堅強的意志崇高的獻身精神
和愛國主義精神

E. 登上地球之巔讀後感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有時要苦苦撐持暗無天日的境遇,有時卻風光絕頂、無人能比。

--松下幸之助

沒錯,這才是完美的人生。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我國登山隊首次從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過程,體現了登山英雄堅強的意志和大無畏的精神。

登山隊員在攀登最後的380米時,艱難的前行了兩個多小時後,著名的「第三台階」擋住了他們的去路,那時氣溫極低,海拔如此之高,隊員感到無力,行動很困難。聰明的劉連滿想到了搭人梯,這段3米高的岩壁,竟花去了整整三個小時。黑夜漸漸迎來,他們借著星光一步步前進。現在他們又受到缺氧的嚴重威脅,這時的他們處境相當危險。劉連滿因極度不適留了下來,其餘三人繼續前進,劉連滿冒著生命危險把剩餘的一些氧氣留給了隊員們。與此同時,三人匍匐在地,艱難前進,在8830米處,氧氣已全部用光,他們索性拋掉氧氣筒,開始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無氧攀登。他們的四肢變沉重了,行動更遲緩了,甚至攀過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個小時。但必勝的信念支持著他們。他們終於達頂!雖然體力已經透支,但是他們的內心無比興奮。

這個過程就是人生的過程,就像人生不會永遠一帆風順,需要努力,奮斗和目標。就像松下幸之助說的一樣,有時是苦苦撐持暗無天日的境遇,在這時我們需要像他們那樣奮力前進,沒有走不過的坎,只有不肯奮斗的人。在它們攀達至頂峰時,他們在黑暗中散發光芒,無比耀眼。這就是努力之後的回報,相信吧!你成功了!這是黑暗過後的光明。

丑小鴨的「人生」也是完美的,與《登上地球之巔》的過程不盡相同。因為他與「族人」長相不同,遭到他們的嫌棄,排擠,連他的「媽媽」也要趕走他,這也許是任何一隻小鴨子從未受到過的待遇,他為了活下來,不斷逃竄,經歷了許多事情。直到他遇見了天鵝,深深的愛上了美麗的他們。他冒著被啄死的危險,游向他們。竟發現水中倒影出的自己也是一直美麗的白天鵝,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

每個人都有一段人生,我們需要的是努力,奮斗和目標。讓人生更精彩!完美!輝煌!

《登上地球之巔》講四名登山隊員從珠穆朗瑪峰的北坡攀援而上,踏過千年冰雪,翻過萬丈巉岩,把鮮艷的五星紅旗插上了地球之巔,這是一場充滿艱辛與危險的探險。到底是使的呢?強烈的集體主義觀念和崇高的獻身精神!海拔8500米的冰雪世界裡,無數的險阻就如只兇猛的「老鷹」,時時刻刻威脅著「雁群」,每隻「雁」都齊心協力,不怕犧牲,抵禦入侵之敵。人而言,是無時無刻都離不開集體的。家,是最先加入的集體。家人彼此間的愛護、寬容一幢大廈的地基;學校集體,同學們伸出援手助你解決問題,使你臉上的笑容重現,令這幢大廈築高……家,班級,學校,社會,,大大小小的集體哺育成長的搖籃,用的真,善,美為的大廈增磚添瓦。,著突如其來的汶川大地震,前線的解放軍戰士和醫護人員以最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大無畏的決心站在抗震救災的最前線,義無返顧地與地震一場艱辛的斗爭。心連心,用珍貴的生命挽救受災的,也著死亡。社會各界的關注,八方的支持,炎黃子孫的萬眾一心,首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的歌曲響徹天地。此時,人敢否認集體的力量,人不為此喝彩動容。在的社會中,大家鬥志昂揚,團結。堅信,歷盡無數歷劫的民族會戰勝突如其來的大地震,奪取的勝利!集體的力量需要的努力,積累。,集體的溫暖所的,為集體多出力應盡的義務。應該向大雁學習,人人都獻出一點愛,讓的「雁群」充滿更多的力量,更多的真情。

登山,對於我來說是一種可望不可及的運動,一種不可完成的運動,一種拿生命去冒險,拿生命當賭注的運動。我向來不愛體育,但對於一些在體育上取得成就的人,我是很敬畏的。比如這篇文章的主角。
文章的內容不說也知道:1960拈月,幾名中國登山運動員開始了與大自然與冰雪山峰的斗爭。他們誓言不到8848米的頂峰絕不後退。他們要這樣做,他們會告訴世界人民,中國不是懦弱的,中國人民同樣也不是甘拜下風的。無論雪峰給予他們多少阻礙,他們仍然斬釘截鐵地前進。後退意味著放棄,意味著失望;失信,也意味著失敗。終於,他們成功了。
其實,人的信念往往是拯救自己的最好辦法。在危難時刻,需要的就是頑強的意志與堅定的信念。我跑800米的時候,常常都是靠信念跑下來的。盡管成績不是很理想。
雖然,我不喜歡體育,但仍能被其精神所感動;雖然我不是登山健將,但卻能通過這些體會登山的苦與樂;雖然,我沒毅力,但看了此文後,相信我會有所行動。
我知道,在我心裡,已經有了行動。
登山,對於我來說是一種可望不可及的運動,一種不可完成的運動,一種拿生命去冒險,拿生命當賭注的運動。我向來不愛體育,但對於一些在體育上取得成就的人,我是很敬畏的。比如這篇文章的主角。
文章的內容不說也知道:1960拈月,幾名中國登山運動員開始了與大自然與冰雪山峰的斗爭。他們誓言不到8848米的頂峰絕不後退。他們要這樣做,他們會告訴世界人民,中國不是懦弱的,中國人民同樣也不是甘拜下風的。無論雪峰給予他們多少阻礙,他們仍然斬釘截鐵地前進。後退意味著放棄,意味著失望;失信,也意味著失敗。終於,他們成功了。
其實,人的信念往往是拯救自己的最好辦法。在危難時刻,需要的就是頑強的意志與堅定的信念。我跑800米的時候,常常都是靠信念跑下來的。盡管成績不是很理想。
雖然,我不喜歡體育,但仍能被其精神所感動;雖然我不是登山健將,但卻能通過這些體會登山的苦與樂;雖然,我沒毅力,但看了此文後,相信我會有所行動。
我知道,在我心裡,已經有了行動。
《登上地球之巔》講的是四名中國登山隊員從珠穆朗瑪峰的北坡攀援而上,踏過千年冰雪,翻過萬丈巉岩,最終他們把鮮艷的五星紅旗插上了地球之巔,這無疑是一場充滿艱辛與危險的探險。那麼到底是什麼使他們成功的呢?就是強烈的集體主義觀念和崇高的獻身精神!在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裡,無數的困難險阻就如一隻只兇猛的「老鷹」,時時刻刻威脅著「雁群」,但是每隻「雁」都齊心協力,不怕犧牲,共同抵禦入侵之敵。

F. 《登上地球之巔》讀了這篇文章,你從中得到什麼啟發或收獲

那要看你自己怎麼想!

G. 登上地球之巔 課文解析 謝謝你

單從課文來看,好像就只是這四個人的登山故事,但聯系全篇通訊來看,三位隊員最後的勝利,是團結協作,共同奮斗的結果,是集體主義精神的勝利。假如沒有二百多名隊員和服務人員的前期大量工作,沒有幾次集體的適應性行軍,打通通向珠峰的關鍵性道路,則三位隊員絕沒有可能取得登頂的勝利。(注意幾位沖頂的隊員是所有隊員中的佼佼者。)登山活動與其他探險活動相比,其集體協作精神顯得尤其重要。為了隊友的成功,還要有勇氣獻出自己的生命,劉連滿就是這樣一個突出的例子。
登頂過程中,要注意作者著意描寫的三大困難:寒冷、黑夜和缺氧。而這三者都構成對生命的極大威脅。作者在行文中處處表現這些困難對於隊員的嚴峻考驗。正是在這樣的考驗面前,才充分體現了隊員們堅強的意志和大無畏的精神。為此,教學時讓學生默讀課文,總結登山英雄是靠的什麼來克服上述困難的(靠意志、毅力、團結合作和犧牲精神)。
作者敘述事件有詳有略,選擇最典型的事件來表現人物的精神風貌。如重點寫了征服「第二台階」。這一「台階」被外國探險家認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國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馬洛里和歐文就是在這一帶失蹤的。還重點寫了劉連滿同志寧可自己犧牲也要把氧氣留給同志的事跡。由這一個人的行為,可以窺見全體登山隊員的優秀品質,也可以推斷這樣的隊伍是不可戰勝的。
二、問題研究
課文中有不少描寫自然環境的句子,它們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課文中,作者除了盡力渲染惡劣的自然環境外,還不時用閑筆描寫美麗的珠穆朗瑪峰的景色。如:「陽光燦爛,珠穆朗瑪尖錐形的頂峰聳立在藍天之上,朵朵白雲在山嶺間繚繞不散。」「夜色濃重,珠穆朗瑪峰山嶺間朦朧一片,只有頂峰還露出隱約的輪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處都是一片漆黑,只有點點星光在空中閃耀。」等等。這些描寫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閱讀的緊張之餘還可以求得放鬆,來欣賞一下美麗的珠峰景色。這在閱讀效果上可稱為一張一弛,給人美的享受。
練習說明
一、閱讀課文,概述幾名登山隊員突擊主峰的經過。
設題意圖是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要注意讓學生概括得盡量簡潔。
參考答案:
經過充分的准備,5月24日上午9時,登山隊員王富洲、劉連滿、屈銀華和貢布向珠峰最後380米高度沖擊。他們艱難地向前行進著。兩個多小時後,著名的「第二台階」擋住了他們的去路。他們沿著第三次行軍偵察的路線,冒著嚴寒,花了五個多小時,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階」。這時,隊員們又不得不面對另一個對手──黑夜的挑戰。他們借著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進。由於前面用時過多,他們背上的氧氣已經所剩不多了,他們現在又受到缺氧的嚴重威脅。反應最強烈的是劉連滿,他每前進一步都非常困難了。為了爭取時間,大家決定劉連滿留下,其餘三人以最快速度突擊登頂。嚴重缺氧的劉連滿躺在一塊避風的大石塊旁邊休息,開始進入一種半昏迷狀態。這時,他冒著生命危險,毅然決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氣留給登山的同志,並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簡訊。與此同時,三位登山隊員正搏鬥在前進的道路上。他們匍匐在地上,借著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認路途,艱難前進。到8 830米時,三人的氧氣已經全部用完,他們果斷地拋掉背上的空氧氣筒,開始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艱難而危險的無氧攀登。這樣的攀登,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他們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動更加遲緩了,有時攀過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個多小時。但必勝的信念在支持著他們。凌晨,他們終於登上了珠穆朗瑪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從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創舉。
二、下面是課文中描寫景物的句子,注意觀察夜色,試著仿寫幾句。
1.5月24日清晨,陽光燦爛,珠穆朗瑪峰尖錐形的頂峰聳立在藍天之上,朵朵白雲在山嶺間繚繞不散。
2.夜色濃重,珠穆朗瑪峰山嶺間朦朧一片,只有頂峰還露出隱約的輪廓。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處是一片漆黑,只有點點星光在空中閃耀。珠穆朗瑪頂峰的黑影在他們面前開始變得非常低矮了。
4.舉目四望,朦朧的夜色中,喜馬拉雅山區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們的腳下。現在,他們三人的頭上,只有閃閃發光的星斗……
設題意圖是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的文筆精華──寫景的句子,積累下來並學會模仿、運用。
沒有固定答案,可讓學生當堂仿寫,要提醒學生調動生活積累,充分發揮想像,盡量寫出當地夜景的特色,寫出夜色的美。
三、探險,需要有強烈的集體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獻精神,以前文的勞倫斯·奧茨和本文的劉連滿等隊員為例,寫一則心得筆記。

H. 登上地球之巔問題

者簡介

郭超人(1934-2000),男,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新聞系畢業後奔赴西藏,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從事新聞工作。當時,他作為隨登山隊采訪的一名記者,直接或間接了解到這次登山活動過程中的許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後,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寫成長篇通訊報道《紅旗插上珠穆朗瑪峰》並發表。已出版的新聞作品有《向頂峰沖刺》《西藏十年間》《萬里神州馴水記》《時代的回聲》等。

寫作特點和句子賞析:

《登上地球之巔》是一篇通訊,它真實、准確、及時地報道了人類登山史上的一件大事。1960年和1964年,郭超人冒著生命危險,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跟隨中國登山隊先後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和希夏邦馬峰,曾登抵海拔6600米的高度,歷經千難萬險,譜寫了一曲科學探險的美妙樂章。「文傳馴水,情系珠峰,半紀風雲留彩筆;社峙環球,論標喉舌,一生心血獻新華。」這是一幅沉重的輓聯,它高度准確地概括了郭超人一生的事業功績、道德文章。

全文共設計了六個情景畫面,讓我們從突擊「第二台階」和劉連滿犧牲自己為隊友這兩幅最感人的畫面入手,緊緊抓住文中極富表現力的詞句,走進人物的精神世界,認真揣摩本文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

一、形象的動詞運用

為了突出登山的難度,文中寫道:「他用雙手插進岩縫,腳尖蹬著岩面……」,這一「插」一「蹬」顯示出岩壁垂直、光滑之態,可見突擊「第二台階」的艱難程度,從而表現了登山者頑強的意志和勇於攀登的精神。

二、恰當的虛詞運用

如「……他們穿著特製的鑲有鋼爪的高山靴也難踩穩」,試想,特製的高山靴在陡滑的山路上竟無能為力,一個「也」字就有力地體現了登攀是多麼地艱難。

又如文中寫道:「登上『第二台階』的岩頂後,他們才發覺,由於體力減弱,他們攀登整個『第二台階』,共花費了五個多小時……」一個「才」字,表現出他們的全部精力都凝聚在攀登上,花費時間之長有力地證明了攀登的艱難程度。

再如:「他們的安全,對於他來說是更大的幸福和更大的勝利……」很顯然,在劉連滿的意念里,隊友的安全和自己的生命,哪個輕哪個重,天平的指針已有明確的指向,兩個「更」字不正是他無私奉獻精神的真實寫照嗎?

三、准確的數量詞運用

反復品味本文數量詞的准確運用,也能領悟到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如「……而用在攀登這最後三米岩壁的時間,卻長達三個小時」,作者在這里用確數而不用約數,是因為這樣能更確切地體現距離與時間的強烈反差,表明並強調這是一段極特殊的行程,同時也說明登上地球之巔的極其不容易。

又如,「他用雙手插進岩縫,腳尖蹬著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一寸一寸」突出了攀登速度極其緩慢,岩壁極其陡滑,登山極其艱難。

再如,「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去」,作者為何不直接說「時間在過去」呢?結合語境不難看出這「一分一秒」極富表現力。攀登者四肢愈來愈麻木,心臟因缺氧跳動愈加急促,這樣的狀況,一分一秒是多麼難熬!請看看郭超人在登山日記中記下的當時的感受吧:「一隻看不見的魔掌壓迫著你的胸脯,緊捏著你的喉管,你需要用很大的力量張開嘴,吸入你需要的空氣。每一步都不輕松,——並不是你的腿酸痛或者無力,而是你已經沒有力量把你這雙已經幾乎麻木的腿移動。」而此時的劉連滿活著的願望又是多麼強烈,在分分秒秒中其內心經歷了何等復雜的斗爭!

這「一分一秒」,這「一寸一寸」,這「三米」、「三個」,都是人類探索科學奧秘、挑戰自我、超越極限的贊歌,都能一次又一次地引起讀者心靈的震顫和情感的升華,人們會從中悟到:只有以頑強與堅忍去化解並超越艱難險阻,勇於登攀,生命才精彩。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國登山健兒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從珠穆朗瑪峰北坡成功登頂,書寫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紀錄。郭超人,北京大學新聞系畢業後奔赴西藏,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從事新聞工作。當時,他作為隨登山隊采訪的一名記者,直接或間接了解到這次登山活動過程中的許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後,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寫成長篇通訊報道《紅旗插上珠穆朗瑪峰》並發表。這篇課文就節選自這篇通訊。

學習這篇課文之前,有必要先大致了解與課文有關的一些內容。

1960年3月19日,中國登山隊在海拔5 120米的珠峰下一塊寬闊的谷地上停下來。這里,就是登山隊的大本營。參加這次登山活動的共有214名隊員和工作人員,他們來自祖國各地,來自各行各業,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登上珠峰,為國爭光。在大本營,他們戰天斗地,與風雪搏鬥,表現出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了盡早征服珠峰,他們爭分奪秒,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備工作。

為確保登頂成功,登山隊進行了許多適應性的行軍。登山隊決定把奪取珠峰的戰斗分成四個「戰役」來進行,分別制定到達6 400米、7 600米和8 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營的計劃,最後從8 300米處突擊頂峰。3月27日傍晚,登山隊員完成了第一個「戰役」,安全返回大本營。28日,另一批登山隊員出發了,打響了第二個「戰役」。這一次的難度明顯比第一階段高,冰崩和雪崩隨時都可能出現。登山隊員十多個小時沒吃飯,沒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4月11日,隊長史占春帶領隊員沿著副隊長許競打通的道路,終於上升到7 300米的高度,為第三次行軍到達8 000米以上的進軍路線,進行了必要的偵察並確定了初步方案。29日,登山隊開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戰斗。行軍過程中,有的人因為缺氧而暈倒,但困難嚇不倒他們,經過兩天的奮斗,他們終於安全到達7 600米,這是我國當時登山史的新高度。5月2日,登山隊開始了對被人稱為8 000米以上高度的「死亡地帶」的征服,第二天晚上,他們戰勝了被認為不可征服的「第二台階」,登上了8 600米的高度,並安全返回大本營,勝利地「超額」完成了第三次適應性行軍任務。

5月24日上午,登頂的總攻終於打響,四名精選的隊員從8 500米的高度開始了對珠峰的沖刺。課文就是從這里開始節選的。

整體把握這篇課文,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單從課文來看,好像就只是這四個人的登山故事,但聯系全篇通訊來看,三位隊員最後的勝利,是團結協作,共同奮斗的結果,是集體主義精神的勝利。假如沒有二百多名隊員和服務人員的前期大量工作,沒有幾次集體的適應性行軍,打通通向珠峰的關鍵性道路,則三位隊員絕沒有可能取得登頂的勝利。(當然,必須強調的是,幾位沖頂的隊員是所有隊員中的佼佼者。)登山活動與其他探險活動相比,其集體協作精神顯得尤其重要。為了隊友的成功,還要有勇氣獻出自己的生命,劉連滿就是這樣一個突出的例子。

登頂過程中,要注意作者著意描寫的三大困難:寒冷、黑夜和缺氧。而這三者都構成對生命的極大威脅。作者在行文中處處表現這些困難對於隊員的嚴峻考驗。正是在這樣的考驗面前,才充分體現了隊員們堅強的意志和大無畏的精神。為此,教學時讓學生默讀課文,總結登山英雄是靠的什麼來克服上述困難的(靠意志、毅力、團結合作和犧牲精神)。

作者敘述事件有詳有略,選擇最典型的事件來表現人物的精神風貌。如重點寫了征服「第二台階」。這一「台階」被外國探險家認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國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馬洛里和歐文就是在這一帶失蹤的。還重點寫了劉連滿同志寧可自己犧牲也要把氧氣留給同志的事跡。由這一個人的行為,可以窺見全體登山隊員的優秀品質,也可以推斷這樣的隊伍是不可戰勝的。

二、問題研究

課文中有不少描寫自然環境的句子,它們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課文中,作者除了盡力渲染惡劣的自然環境外,還不時用閑筆描寫美麗的珠穆朗瑪峰的景色。如:「陽光燦爛,珠穆朗瑪尖錐形的頂峰聳立在藍天之上,朵朵白雲在山嶺間繚繞不散。」「夜色濃重,珠穆朗瑪峰山嶺間朦朧一片,只有頂峰還露出隱約的輪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處都是一片漆黑,只有點點星光在空中閃耀。」等等。這些描寫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閱讀的緊張之餘還可以求得放鬆,來欣賞一下美麗的珠峰景色。這在閱讀效果上可稱為一張一弛,給人美的享受。

練習說明

一、閱讀課文,概述幾名登山隊員突擊主峰的經過。

設題意圖是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要注意讓學生概括得盡量簡潔。

參考答案:

經過充分的准備,5月24日上午9時,登山隊員王富洲、劉連滿、屈銀華和貢布向珠峰最後380米高度沖擊。他們艱難地向前行進著。兩個多小時後,著名的「第二台階」擋住了他們的去路。他們沿著第三次行軍偵察的路線,冒著嚴寒,花了五個多小時,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階」。這時,隊員們又不得不面對另一個對手——黑夜的挑戰。他們借著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進。由於前面用時過多,他們背上的氧氣已經所剩不多了,他們現在又受到缺氧的嚴重威脅。反應最強烈的是劉連滿,他每前進一步都非常困難了。為了爭取時間,大家決定劉連滿留下,其餘三人以最快速度突擊登頂。嚴重缺氧的劉連滿躺在一塊避風的大石塊旁邊休息,開始進入一種半昏迷狀態。這時,他冒著生命危險,毅然決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氣留給登山的同志,並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簡訊。與此同時,三位登山隊員正搏鬥在前進的道路上。他們匍匐在地上,借著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認路途,艱難前進。到8 830米時,三人的氧氣已經全部用完,他們果斷地拋掉背上的空氧氣筒,開始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艱難而危險的無氧攀登。這樣的攀登,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他們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動更加遲緩了,有時攀過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個多小時。但必勝的信念在支持著他們。凌晨,他們終於登上了珠穆朗瑪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從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創舉。

二、下面是課文中描寫景物的句子,注意觀察夜色,試著仿寫幾句。

1.5月24日清晨,陽光燦爛,珠穆朗瑪峰尖錐形的頂峰聳立在藍天之上,朵朵白雲在山嶺間繚繞不散。

2.夜色濃重,珠穆朗瑪峰山嶺間朦朧一片,只有頂峰還露出隱約的輪廓。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處是一片漆黑,只有點點星光在空中閃耀。珠穆朗瑪頂峰的黑影在他們面前開始變得非常低矮了。

4.舉目四望,朦朧的夜色中,喜馬拉雅山區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們的腳下。現在,他們三人的頭上,只有閃閃發光的星斗……

設題意圖是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的文筆精華——寫景的句子,積累下來並學會模仿、運用。

沒有固定答案,可讓學生當堂仿寫,要提醒學生調動生活積累,充分發揮想像,盡量寫出當地夜景的特色,寫出夜色的美。

三、探險,需要有強烈的集體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獻精神,以前文的勞倫斯·奧茨和本文的劉連滿等隊員為例,寫一則心得筆記。

設題意圖是把兩篇課文連貫起來學習,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同時培養學生書面表達能力。

教學建議

一、中國人從北坡攀登珠峰,在世界登山史上是一件大事。教師可以預先布置學生在課外設法了解一些有關的背景材料,以使本課的學習更有歷史和文化內涵,把課內外學習聯系起來。

二、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可讓學生練習復述課文內容,注意作者敘事的詳略,並在今後作文時學會運用。

三、有條件的,可播放雪域高原特別是喜馬拉雅山和珠穆朗瑪峰的光碟和圖片,以加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效果。

四、利用本課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中國登山健兒成功征服珠峰,表明中國人民是偉大、堅強的,中國也不乏具有崇高獻身精神的、高水平的探險家。以此激勵學生探索自然奧秘的壯志豪情。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漢族,中共黨員,高級記者,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先後任新華社西藏分社、陝西分社、四川分社記者、副社長,新華社秘書長、副社長。1992年11月起任新華社社長。中共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中央委員。50年代曾采寫大量新聞報道揭露西藏農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隨中國登山隊完成攀登珠穆朗瑪峰和希夏邦馬峰的報道,70年代采寫的《馴水記》歌頌了中國人民與大自然作斗爭的偉大業績,在陝西采寫的《安康調查》揭露了「四人幫」在農村推行極「左」路線的弊端。已出版的新聞作品有《向頂峰沖刺》《西藏十年間》《萬里神州馴水記》《時代的回聲》等。

二、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瑪峰

中國西部的山脈,大多橫亘綿長,山體高峻雄偉。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同尼泊爾、印度等國邊境上的喜馬拉雅山脈,綿延長達2 400多公里,主脈海拔平均超過6 000米,是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

在喜馬拉雅山脈之中,海拔在7 000米以上的高峰有50多座,8 000米以上的有16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馬峰、干城章嘉峰。「喜馬拉雅」在藏語中就是「冰雪之鄉」的意思。這里終年冰雪覆蓋,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寶劍,一條條冰川像蜿蜒的銀蛇。其中最為高聳的則是位於中國和尼泊爾邊界上的珠穆朗瑪峰,它高達8 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瑪峰,峰高勢偉,地理環境獨特,峰頂的最低氣溫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積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處可見。峰頂空氣稀薄,空氣的含氧量只有東部平原地區的四分之一,經常刮七八級大風。十二級大風也不少見。風吹積雪,四濺飛舞,彌漫天際。珠峰具有重大的科學研究價值,很早就為人們所注目。1960年中國登山運動員和科學工作者不畏艱險,克服重重困難,首次從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瑪峰頂,創造了世界登山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跡。從60年代起,中國科學工作者對珠峰地區進行了全面考察,在古生物、自然地理、高山氣候以及現代冰川、地貌等多方面,都獲得了豐富而有價值的資料。1975年,中國測繪工作者在中國登山隊的配合下,再次登上珠穆朗瑪峰,精確地測定了它的高度,並繪出了珠峰地區的詳細地圖。所有這些,為中國開發利用西藏高原的自然資源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科學依據。

珠峰所在的喜馬拉雅山地區原是一片海洋,在漫長的地質年代,從陸地上沖刷來大量的碎石和泥沙,堆積在喜馬拉雅山地區,形成了這里厚達3萬米以上的海相沉積岩層。以後,由於強烈的造山運動,使喜馬拉雅山地區受擠壓而猛烈抬升,據測算,平均每一萬年大約升高20~30米,直至如今,喜馬拉雅山區仍處在不斷上升之中。
http://www.lbx777.com/yw14/x_dsdqz/dsdqz.htm

I. 《登上地球之巔》中心思想

課文主要抄敘述了1960年5月中國襲登山隊攀登珠穆朗瑪峰最後的380米的登頂過程。第一階段,寫隊員們經過充分的准備,向山頂前進。第二階段寫隊員們征服著名的「第二台階」。第三階段寫隊員們繼續攀登,劉連滿留下來,犧牲自己把氧氣留給其他同志。第四階段寫三位隊員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堅持登上山頂。

1960年5月北坡的成功登頂,靠的是隊員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靠的是堅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靠的是團結協作、勇於犧牲的精神。正是這樣的精神力量使他們在大自然對人類「生命極限「的挑戰中贏得了勝利,為祖國贏得了榮譽。我們也正是要憑著這種精神和意志去登上生活中學習中無數的「珠穆朗瑪峰」!

J. 登上地球之巔心得筆記

1.經過充分的准備,5月24日上午9時,登山隊員王富洲、劉連滿、屈銀華和貢布向珠峰最後380米高度沖擊。他們艱難地向前行進著。兩個多小時後,著名的「第二台階」擋住了他們的去路。他們沿著第三次行軍偵察的路線,冒著嚴寒,花了五個多小時,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階」。這時,隊員們又不得不面對另一個對手——黑夜的挑戰。他們借著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進。由於前面用時過多,他們背上的氧氣已經所剩不多了,他們現在又受到缺氧的嚴重威脅。反應最強烈的是劉連滿,他每前進一步都非常困難了。為了爭取時間,大家決定劉連滿留下,其餘三人以最快速度突擊登頂。嚴重缺氧的劉連滿躺在一塊避風的大石塊旁邊休息,開始進入一種半昏迷狀態。這時,他冒著生命危險,毅然決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氣留給登山的同志,並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簡訊。與此同時,三位登山隊員正搏鬥在前進的道路上。他們匍匐在地上,借著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認路途,艱難前進。到8830米時,三人的氧氣已經全部用完,他們果斷地拋掉背上的空氧氣筒,開始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艱難而危險的無氧攀登。這樣的攀登,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他們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動更加遲緩了,有時攀過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個多小時。但必勝的信念在支持著他們。凌晨,他們終於登上了珠穆朗瑪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從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創舉。

閱讀全文

與登上地球之巔教學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