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有多少點子的教學反思
新北師大版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有多少點子教學反思
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努力使學生體會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實際魅力,同時也體會到了「玩數學」帶來的無限快樂。
㈡ 小學二年級北師大版數學上冊《課桌有多長》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我讓學生先用不同的方法測量課桌有多長,出現不同的答案,初步體會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接下來認識尺子,進而認識1厘米,體會1厘米有多長,接下來認識2厘米、5厘米.然後用尺子測量小棒的長度.認識尺子之後,是練習鞏固.小熊測量同一支鉛筆卻出現不同答案時,由學生討論找出原因:怎麼會這樣?起點位置對嗎?無論討論是否能立刻給學生一個結果,起碼每個學生都動腦筋思考了這個問題,達到了討論的目的——參與、思考.這也就是讓他們先自己探索獲取信息的一種途徑,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此時,我再以一句簡練、切中要害的話總結和提示,順利地達到讓每個學生理解和牢記的效果,比起教師限制學生活動,先做示範,再讓學生模仿完成,要來得生動得多,積極得多.接著讓學生估一估數學書上的線,再量一量 ,再畫一條4厘米長的線.然後我引導學生學習測量不規則物體的方法,並用量一量你的小手掌有多長加以鞏固.問題來源於生活,又到生活中去,最後我讓學生小組合作量一量課桌有多長.
鑒於學生的認識,課堂上我盡量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在學習中的合作意識和探索精神,以及學會學習的能力.結合學生的動手操作,充分調動起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每個學生都融入其中,體驗到動腦的樂趣.
㈢ 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數學一共有多少天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編制6~9的乘法口訣的過程,體驗6~9的乘法口訣的來源。
2.每一句口訣含義,初步熟記6~9的乘法口訣,能利用口訣進行簡單的計算。
3.乘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編制口訣,初步體會運用類推的方法學習新的知識。
教學重點:理解和記憶7的乘法口訣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估算意識
教學准備:課件、鍾面,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
一、情景創設
1、 你們都過過生日嗎?笑笑的生日也快到了。看:投影P74的插圖,笑笑多麼高興!你們猜猜還有幾天就是笑笑的生日?淘氣為什麼那樣高興?
2、四個星期呢,5個星期,…
二、問題探究
1、你能根據填寫的表,自己編出7的乘法口訣嗎?
2、 提問:你是怎樣編7的乘法口訣的?組織學生交流。
3、組織學生記憶口訣。
三、體驗感悟
1、組織學生完成P75第1、2題。巡視並指導。
2、第3題要求學生根據圖說完整圖意,再列式計算。如「1捆蘿卜有7根,7捆蘿卜有多少根?」
3、開放性題,第4題,要求根據實際情況完成,再全班匯報交流。
四、實踐應用
「口訣對猜」游戲
「口訣游戲車」(75頁2題)
第一題:引導學生看清要求,獨立完成
第三題:引導學生理解圖意後,在列式計算
五、小結
說說這節課給你的感受是什麼?
你對自己、同學、老師的評價是什麼?
你還有更好的建議讓數學課上得更理想嗎?
六、布置作業
1、估計你和你的家人一天喝多少杯水,那一個星期呢?把了解的情況制定統計表。
23、一課一練P
教學反思:
能過創設真實的情境引出課題,在些環節中孩子們表現出極高的熱情,良好的開端吸引住孩子,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下來學生能把6的乘法口訣用自己的方法記住了,體會了學生的自己性,但學生掌握乘法的意義時發現效果不佳。
㈣ 2013新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上冊誰的得分高教學反思
誰的得分高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在學習了以內數的加減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對連加的運算順序在一年級已經學過,這節是數字變大了,三個數連加的筆算方法盡管在形式上有些變化,但它們的算理是相通的。
我在教學這節課的時候,首先讓學生從表中收集數學信息,看哪些學生能找出或找全表中的數學信息,通過情境圖讓學生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向學生滲透了觀察表格的兩種常用方法,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有序思考的習慣。
通過讓學生觀察淘氣和笑笑的對話,展示淘氣和笑笑不同思考角度,鼓勵學生能夠讀懂他人的想法,能夠與他人對話。
在學生理解了題目的意思後,讓學生說出要想清楚地比較出誰得分高,到底誰獲勝通過列式計算就可以一目瞭然,然後再進一步讓學生口列算式並試著進行解答,學生通過計算正確說出誰的得分高。
連加的豎式一年級已經學過,這節課重點讓學生掌握三個數放在一起進行相加,計算方法告訴學生先算個位,後算十位,個位滿十要向十位進一。
這節課由於有一年級的基礎,學生學趨同來比較輕松,很快多數學生都能正確地進行計算,只有少數學生計算時往往個位滿十不向十位進一,出現錯誤。
通過練習兩導兩練,發現了新的問題,連加運算用遞等式計算,學生做起來有困難,我重點給學生做了示範,但通過練習發現,還是有多數學生沒有掌握,還待下一節課繼續輔導。
㈤ 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上冊《誰的得分高》教學反思
誰的得分高教學復反思制
本節課的不足在於沒有做到新舊知識間的銜接,沒有復習兩位數的豎式加法,高估了學生,導致計算時學生出錯較多,有個位加錯的,有進位沒加上的,個別還有照位出錯的等.以後要吸取教訓,真正的備學生,了解學生的基礎,為新知的學習掃除障.
我精心設計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數學情境,把那些需要學生解決的矛盾問題帶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學習慾望.
㈥ 新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1米有多長》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在實踐活動中體驗1千米有多長,知道米和千米之間的關系。學生是在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後認識「千米」的,千米這個長度單位太大了,學生很難形成對「1千米有多長」的感性認識。
讓學生親身體驗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生活中體驗,才能更好地感知我們的數學,運用好我們的數學,特別是像「千米」這種抽象又難理解的長度。備課時,我想通過實踐活動完成本課教學活動。我計劃讓學生在「手拉手」活動中體驗1米、10米、100米分別有多長,從而推理1000米有多長;再實際走一走,感受實際長度。 因此,我將本課分成了3大部分。
一、復習導入。
復習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並讓學生用手勢比劃,進一步鞏固學生對已學過的長度的單位的空間觀念。接著提問如果要表示從你的老家到晉江的距離需要選用什麼單位呢?學生思考著好像選用這些長度單位都不行,於是引入新課。
二、體驗感知。
(1)手拉手活動:讓學生思考並到操場上手拉手體驗,從小到大、循序漸進,讓學生的行為與思維一步步靠近我們需要的大數。
1、一個同學把手張開大約1米長,那需要幾個人才能手拉手站成大約10米長的一排呢?
2、全班同學手拉手站成一排,夠不夠100米長?
3、多少名同學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約夠100米長?
4、 沿著100米長的路線走10圈就是1000米,還可以表示成1千米。即1千米=1000米,用字母表示是1km=1000m。
(2)走一走:學生通過走一走體驗到千米真的很長。
1、讓學生沿著1米的米尺走一走,需要幾步?
2、10米需要走幾步?100米呢?1000米呢?
3、下課時間可以去操場上來回走10圈看用了多少時間。
這里學生通過體驗,在原有知識概念的基礎之上充分拓展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發展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實踐經驗,使學生形成對一千米有多長的感性認識,同時對生活中米與千米的運用才會靈活。
三、生活中的運用與單位互換。千米這個長度單位是學生生活中常常要用到的,但部分學生學完後還不能夠理解千米的實際意義導致生活中運用錯誤、單位呼喚錯誤,因此教學的重點在於讓學生理解千米的度量意義。因此在教室里可以利用張開的手大約長1米這種學生容易直觀的現象入手,一步步延伸到千米。
有些數學知識必須讓學生感受、體驗,不能嫌麻煩,學生沒有理解的知識強加給學生,學生在做題就不能靈活運用好知識。從這里,我更進一步體會到,教學時要注意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讓學生感受教學與生活的聯系,才能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㈦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有多少個字教學反思
反思:教學二上關於估計的內容《有多少個字》後,我感受最深的一點是,如何培養孩子的估計意識是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
第一次試講的時候,我直接導入一段文字,讓學生聽完後估計總字數。一半的學生都拿出手指,指著顯示屏,邊點邊數,根本不理會老師所提的「估計」要求。
第二次試講,我嘗試著從新課導入就讓學生意識到:估計,在有些情境下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體驗到估計的必要性和優勢。我重新設計了導入環節,用一張看錶演時密密麻麻都是人的圖片,讓他們發現數出准確人數是很難實現的,並且也是沒有必要的。這時,就產生了估計的要求。接著,讓他們隨意估計,結果出現了很大的差異,這時,再給出一個提示:一個紅色方框裡面有大約200人。參照這個標准,同學們就能估計得比較合理了。
由於這個環節的改變,下一個環節,當出現估計字數時,幾乎沒有人會再用數字數的方法了。
由此,我也認識到,教學的最高境界是教而無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