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完整詳細的多媒體教學機房網路解決方案
答:
想實現智慧校園,第一步就是要打破電腦獨立存在的局面。湘潭智慧校園解內決方案採用的是中南雲終端技術,容將所有終端和伺服器連接在一起,構成一個整體。和普通的將電腦連起來不同,在這個整體中,終端是不負責存儲和運算的,這些都是交由伺服器來搞定。終端使用的是伺服器分配的雲系統,使用上和普通系統沒有任何不同。
Ⅱ 一、多媒體技術與教學設計
在多媒體技術是否應引入中學數學教學的討論,現在大家基本已有定論:多媒體技術應該在恰當的時刻以恰當的形式出現。既不應全盤否定多媒體技術對教學的作用,也不應認為多媒體技術用得越多越好。在實踐中,筆者體會到教學設計是多媒體技術和數學教學整合的關鍵。舉個例子來講,同樣是「球的體積」這堂課的引入。第一種設計採用實驗的方式,把准備好的圓錐放入圓筒(與圓錐同底等高),再將裝滿半球皮(底面半徑與圓錐底面半徑相等)的沙子倒入圓筒中,這時圓筒恰好裝滿;第二種設計是用計算機模擬顯示上述的過程。以上教學設計的目的有兩個,第一以「做」數學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在不同的兩個班筆者分別採用以上的兩個設計,發現無論從第一個目的還是第二個目的來看,第一種設計要比第二種設計來得好。以往多媒體技術和中學數學教學整合中,以《立體幾何》的例子居多,認為可以將抽象的圖形轉化為直觀的的圖形,便於學生認識圖形。但筆者認為,在《立體幾何》的教學目的中有一條:「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對於初學《立體幾何》的學生來講,採用可旋轉的計算機圖形(同時應教會學生在紙上作圖的方法)是有利的,但一段時間後就應以學生自己作圖為主了。相反的,在《代數》的函數部分和《解析幾何》中,作函數圖象、函數圖象的變化、點的軌跡等等,往往是由一個靜止的狀態到運動的狀態,在這過程中學生較易掌握的是靜止的圖象,對於動態的概念則不容易掌握。如果我們利用多媒體技術則可以幫助學生從一個新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二、多媒體技術的利用與學生知識的建構教學設計是多媒體技術和數學教學整合的關鍵,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就是建構主義。我們認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應該是學生個體的主動建構過程,每個學生都是從自己的認知基礎出發依自己的思維方式理解數學的。從這個意義看,數學是無法灌輸的,是難以講授的,只能依靠學生的主動參與才能學好數學。建構主義應該是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教學設計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考慮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到效率的問題、應考的問題往往就採用「總結規律式」的方法,這提高了學生的應試能力,但數學教學中最精彩的部分──波利亞所謂的「怎樣解題」,並沒有教授給學生,學生並沒有領會到「怎樣解題」的真諦,也沒有享受到解題的樂趣,因此學生就只能完成已知的題型,遇到新的問題就一籌莫展,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解題機器」。在多媒體技術引入數學教學時,學生就由原來的「聽」數學,變成了「做」數學。在「三角函數圖象的變化」這一節中,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句柄」控制三角函數圖象,演示給學生看;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上機操作,自己輸入A、ω和φ,觀察圖象的變化,摸索A、ω、和φ對圖象的影響,在電腦圖形的不斷變化、同學之間的互相討論、教師的點撥指導等反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四、幾點思考1.給學生以思考的時間。用粉筆加黑板的傳統教具,教師在黑板上板書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這一段時間正是學生審題、思考的時間,利用多媒體技術後,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認為許多東西都呈現給學生了,很快就過去了,沒有給學生以思考的時間,表面上看整堂課多媒體量大,學生反映良好,其實由原來的「人灌」改為更高效的「機灌」。在利用多媒體技術時必須給予學生自由、獨立思考的時間2.是「教師為主導地位」還是「學生為主體地位」。上面提到要讓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那是不是就讓學生在計算機上瞎碰瞎撞?是不是每一個概念都要學生自己去建構?教師的演講、解釋、傳授知識是不是都是多餘的?這些問題都是值得研究探討的,在教學中教和學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片面的強調某一方面忽視另一方面都會走入一個極端。一名高素質的教師應具有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熟練運用多媒體工具(網路、電腦)對多媒體資源進行有效的收集、組織、管理、運用,完成與教學的整合,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中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Ⅲ 多媒體教學設計概念
理念是:交互性、集成性、可控性。
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並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於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是指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綜合處理和控制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影像等多種媒體信息,把多媒體的各個要素按教學要求,進行有機組合並通過屏幕或投影機投影顯示出來,同時按需要加上聲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與計算機之間的人機交互操作,完成教學或訓練過程。
所以,多媒體教學通常指的是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是通過計算機實現的多種媒體組合,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可控性等特點,它只是多種媒體中的一種。
它利用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通訊技術以及科學規范的管理對學習、教學、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務有關的所有信息資源進行整合、集成和全面的數字化,以構成統一的用戶管理、統一的資源管理和統一的許可權控制。側重於學生可隨時通過Wifi接入校園網及互聯網,方便的獲取學習資源,教師可利用無線網路隨時隨地查看學生的學習情況、完成備課及進行科研工作。其核心在於無紙化教學的實施,及校園內無線網路的延伸。
Ⅳ 怎樣利用多媒體在物理教學中實現課堂創新
目前,信息技術正滲透、影響和改變著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隨著多媒體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以計算機多媒體和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關注,多媒體技術在物理教學界倍受青睞並廣泛地運用於初中物理教學,優化了新課程改革中的物理課堂教學,有著傳統語言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本文從五方面論述了多媒體技術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所具有的優勢.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 課堂教學 優化效果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教學手段已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現代多媒體技術以迷人的風采走進了校門,進入了課堂.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已是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勢在必行.只有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優勢進行物理課堂教學,才能實現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設置情境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育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愛好」.教育家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愛好的力量是巨大的.作為教師要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中的愛好因素和藝術魅力,而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學習愛好,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能使學生看到圖文並茂、視聽一體的互動式集成信息,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中閱讀教學內容,也可以從中聽取與課堂教學相關聯的聲音信息,觀看實驗過程以及原理.這種新的信息形式改變了枯燥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產生學習的愛好與樂趣,主動、及時地獲取信息,激發表達慾望,從而形成師生互動,而不再是課堂教學的被動接受者.如在講解「機械能的相互轉化」這一章節時,利用Flash課件,使學生能夠聽到水流聲,能夠感受到氣勢磅礴的長江、黃河所產生巨大的能量帶動水輪機轉動而發電的情景,使沒有見過大型水電站的學生也能熟悉到水電站的運轉過程.通過這樣的情境教學,不但讓學生形象的理解了機械能的相互轉化的水力發電原理,也讓學生很好感受到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可見,多媒體技術可以提供豐富多彩的聲、光、電等各種信息,使得課堂變得絢麗多彩,大大優化了教學氛圍,使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環境變得豐富而生動,學生置身於這樣一個合諧的教學情境,學習愛好將得到極大的提高.使課堂教學的綜合性、實踐性、趣味性、應用性得到進一步加強,從而使學生學習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學中創設學習氛圍,自古有之,但多以語言、動作、圖片和簡單的實物來烘托氣氛,不能提供實際情境所具有的生動性、豐富性,難以提取長時記憶中的有關學習內容.而多媒體教學設計能夠提供文本、圖形圖象、音頻、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甚至是人工智慧.充分的交互性能夠創設生動、直觀、形象的學習氛圍,使教學直觀化、模型化、動態化,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例如:在初二物理「浮沉的條件及應用」的教學中,我設計編輯了一個短片,配以和諧的音樂解說,有輪船、潛水艇上浮下沉、氣球、飛艇等浮力應用於實際的畫面,學生馬上被吸引了.於是出現質疑題目,這些飛行物是怎樣實現上浮和下沉?學生討論,適時出示本課學習目標,輕松引入新課,引導學生去探求新知,從而水到渠成.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學生會有更多的感受和啟發,有效地豐富了學生的感性熟悉,提高了物理課堂的教學效果.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發揮物理演示實驗的作用,優化物理實驗教學
物理是一門實驗學科,物理知識、物理規律來源於生活實踐,學習物理離不開理論聯系實際,通過豐富多彩有趣生動的物理實驗,讓學生分析、歸納物理概念及規律,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但由於受到實驗儀器本身的限制,如可視性不強的實驗,抽象物理現象,實驗效果不如人意,而通過多媒體技術可模擬完成現實環境下難以操作的物理實驗,可提高物理實驗的演示效果.如:電流的形成,電磁感應,失重狀態等,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再現模擬,是教師用敘述、掛圖等傳統教學方式無法比擬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可控制教學節奏,提高教學效果
利用多媒體技術可控制教學節奏,提高教學效果.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把全部學生答案迅速收集統計,及時分析教學效果,從而調整教學的節奏和進程,及時反饋,使教學的調控合理化,又進一步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物理教學離不開實驗,實驗是物理研究的基礎,可以很好的輔助教學,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但不可能每個實驗必做,對某些演示實驗在進行效果不是很明顯的,如用天平測固體液體的質量、牛頓第一定律、焦耳定律等在實驗室進行,其他諸如安全用電等物理性質的示範性實驗,則通過多媒體課件來進行輔助.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可合理控制教學節奏,使教學過程能夠按照預設的思路進行.全面提高了教學效果.
四、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索過程,激活創新意識
在物理教學中讓學生親歷實踐、探索的過程,感受探索中的樂趣,激活創新意識.在物理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再現物理學家科學探究的經歷,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感悟科學方法和思想,加深理解,發現規律,並從中體會到物理的價值.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例如:在講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過程時,通過課件向學生展現牛頓非凡想像力的幾個情景:牛頓坐在樹下,發現蘋果落地,思考「為什麼熟透的蘋果會向地面落下,而不向上運動?」肯定存在有某種力促使蘋果落地的作用;假如蘋果樹長得足夠高,長到月球那樣高,熟透的蘋果仍然要落向地面.「為什麼月球不會落地?」在地面上任何平拋運動的物體終要落地,月球不管以多大的速度運動最終都要「落地」;若地球變成圓球狀呢?展現月球要落地的動態情景.牛頓非凡想像力給學生思維上的沖突,在愛好和好奇心的前提下,深刻體會牛頓衛星原理圖,同時堅信地球是個球狀體.激活了學生的探究意識.
五、利用多媒體技術與德育的無縫融合,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在課堂教學中,任何學科的教學都應自始至終貫穿德育教育,物理學科也不例外.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課程理念的更新,傳統的說教模式已不適應物理學科的德育滲透,應該加強知識性、趣味性的德育滲透方式,而多媒體在這方面顯示出得天獨厚的優勢.多媒體技術生動、形象,感染力強,易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物理愛好和內部動機,而且還寓德育教育於智育教育之中.比如,在有關火箭的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將我國的航天事業的重大發展成果進行瀏覽,使學生能夠潛移默化的感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通過對內能的利用的多媒體技術演示,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利用多媒體技術採用這些喜聞樂見的方法滲透在物理學科中可以說是對學校現行德育教育工作的一個強有力的補充,且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現代多媒體技術以其強大的交互性、多感臨境性和構想性應用於初中物理課堂,顯示出傳統語言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提高了學生學習物理的愛好、強化了學生注重力,有效促進物理教學改革,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目的,提升了學生的整體素質,從而實現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Ⅳ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設置情境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育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愛好」.教育家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愛好的力量是巨大的.作為教師要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中的愛好因素和藝術魅力,而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學習愛好,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能使學生看到圖文並茂、視聽一體的互動式集成信息,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中閱讀教學內容,也可以從中聽取與課堂教學相關聯的聲音信息,觀看實驗過程以及原理.這種新的信息形式改變了枯燥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產生學習的愛好與樂趣,主動、及時地獲取信息,激發表達慾望,從而形成師生互動,而不再是課堂教學的被動接受者.如在講解「機械能的相互轉化」這一章節時,利用Flash課件,使學生能夠聽到水流聲,能夠感受到氣勢磅礴的長江、黃河所產生巨大的能量帶動水輪機轉動而發電的情景,使沒有見過大型水電站的學生也能熟悉到水電站的運轉過程.通過這樣的情境教學,不但讓學生形象的理解了機械能的相互轉化的水力發電原理,也讓學生很好感受到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可見,多媒體技術可以提供豐富多彩的聲、光、電等各種信息,使得課堂變得絢麗多彩,大大優化了教學氛圍,使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環境變得豐富而生動,學生置身於這樣一個合諧的教學情境,學習愛好將得到極大的提高.使課堂教學的綜合性、實踐性、趣味性、應用性得到進一步加強,從而使學生學習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學中創設學習氛圍,自古有之,但多以語言、動作、圖片和簡單的實物來烘托氣氛,不能提供實際情境所具有的生動性、豐富性,難以提取長時記憶中的有關學習內容.而多媒體教學設計能夠提供文本、圖形圖象、音頻、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甚至是人工智慧.充分的交互性能夠創設生動、直觀、形象的學習氛圍,使教學直觀化、模型化、動態化,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例如:在初二物理「浮沉的條件及應用」的教學中,我設計編輯了一個短片,配以和諧的音樂解說,有輪船、潛水艇上浮下沉、氣球、飛艇等浮力應用於實際的畫面,學生馬上被吸引了.於是出現質疑題目,這些飛行物是怎樣實現上浮和下沉?學生討論,適時出示本課學習目標,輕松引入新課,引導學生去探求新知,從而水到渠成.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學生會有更多的感受和啟發,有效地豐富了學生的感性熟悉,提高了物理課堂的教學效果.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發揮物理演示實驗的作用,優化物理實驗教學
物理是一門實驗學科,物理知識、物理規律來源於生活實踐,學習物理離不開理論聯系實際,通過豐富多彩有趣生動的物理實驗,讓學生分析、歸納物理概念及規律,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但由於受到實驗儀器本身的限制,如可視性不強的實驗,抽象物理現象,實驗效果不如人意,而通過多媒體技術可模擬完成現實環境下難以操作的物理實驗,可提高物理實驗的演示效果.如:電流的形成,電磁感應,失重狀態等,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再現模擬,是教師用敘述、掛圖等傳統教學方式無法比擬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可控制教學節奏,提高教學效果
利用多媒體技術可控制教學節奏,提高教學效果.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把全部學生答案迅速收集統計,及時分析教學效果,從而調整教學的節奏和進程,及時反饋,使教學的調控合理化,又進一步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物理教學離不開實驗,實驗是物理研究的基礎,可以很好的輔助教學,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但不可能每個實驗必做,對某些演示實驗在進行效果不是很明顯的,如用天平測固體液體的質量、牛頓第一定律、焦耳定律等在實驗室進行,其他諸如安全用電等物理性質的示範性實驗,則通過多媒體課件來進行輔助.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可合理控制教學節奏,使教學過程能夠按照預設的思路進行.全面提高了教學效果.
四、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索過程,
Ⅵ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技術
一、渲染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鼓勵和鞏固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起決定作用。一是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就能喚起他們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慾,學生對新鮮事物最感興趣,好奇心強。實驗演示及圖片等資料,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正好可以提供這種生動、形象、直觀的感染力、滲透力極強的教育信息。利用學生的興趣、保持了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獲取知識。
(二)擴大信息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把學生的信息來源從課本擴大到更廣的范圍,為學生提供新穎的學習氛圍。
(三)巧用多媒體,輸入理科學習意識
在初中階段,學生的探究學習主要是通過實驗與活動為主,這時期利用多媒體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訓練和滲透科學方法教育的關鍵期。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對大量資料及信息的獲取和處理能力,根據已有的知識基礎,對問題進行科學推理,運用邏輯思維進行合理的猜想和假設,並提出自己設計思想與設計驗證方案,在實驗與反思後提出新的想法。
二、如何合理使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一)避免把初中物理課變成多媒體課件展示課
合理地運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能給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在效率上質的提高,但是,刻意地追求現代化,過多地使用多媒體,初中物理課變成多媒體課件展示課,教師就成了「放映員」,反而會給課堂教學帶來畫蛇添足、過猶不及的效果。在初中物理課堂上如一味地追求多媒體教學課件在課堂上的展示,那麼就會把本應由教師講述的內容變為多媒體演示;把師生之間在特定的情境中富有情感的交流變為通過網路的信息交互。
(二)注重教與學的結合
目前使用電腦輔助教學的課件大多還只是在改變教師如何「教」上下工夫,用電腦來幫助教師說清其他教具不能說清問題的教學模式佔多數,很少用電腦來幫助學生學的,即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多,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少,忽視了課件的「交互性」。現代教育模式與傳統教育模式的根本區別就是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用電腦輔助教學成功的主要標志應該是:有利於揭示教學內容的實質;有利於學生的主動參與;有利於課堂交流的高效實現;有利於學生思維和技能的訓練。
Ⅶ 如何利用多媒體組合進行課堂教學設計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極大地擴展了音樂教學的容量,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在音樂教育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教師應努力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信息量大、資源寬廣等優點為教學服務。」那麼,在新課程標准下的小學音樂課堂應該如何正確運用多媒體技術,使其充分地為課堂教學服務。在此,筆者就這個問題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觀點:
一、 何謂多媒體音樂課
多媒體音樂課,即指「多種電教多媒體組合優化的音樂課」,也指「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音樂課」。尤其是後者,多媒體計算機的集成性和控制性,信息媒體的多元化、多樣化,具有突破時空的局限,運用多種藝術形式擴大容量的特點。它使音樂語言和文字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讓相對單一靜態的審美對象活躍起來成為動態的審美對象,並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學生直接受到美的熏陶,以取得最優化的教育效果。
二、 多媒體在小學音樂教育的作用
1、德育、美育作用。
音樂是一門融思想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學科,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是音樂教學重要的任務。因此,教師在向學生傳授音樂知識,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和音樂創造能力的同時,必須有機地融進思想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如在唱歌教學中,通過多媒體素材的組合、融入,生動直觀地表現歌曲所描繪的美麗的自然風光、多彩的活動場景……,讓學生在看與聽的同時也得到美的體驗。
2、可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音樂教學同其它學科的教學一樣也有板書設計和適量的習題。如果把這些內容製作在課件中,就可以減少課堂上板書的時間,增大教學容量,完成更多的教學任務。用多媒體音樂教學可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狀況。教者可通過多媒體在課前或課後製作好譜列,上課時用投影大屏幕既清晰又新奇地分步或同步地展示和分析譜例和音響,有的課程還可採用多媒體手段(音視頻)結合演示授課。並通過音響感受擇選出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