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命生命片段中的安靜創造了什麼奇跡為什麼說這是一個奇跡
讓我靜靜
2. 如何運用 ppt 教學生命生命一課
著名教育學家葉瀾教授指出:「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揮,才能真正有助於新人的培養和教師的成長,課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必須改變現有課堂教學中常見的見書不見人、人圍著書轉的局面,必須研究影響課堂教學師生狀態的眾多因素,研究課堂教學中師生活動的豐富性,研究如何開發課堂教學的生命潛力。」傳統的政治課教學是不折不扣執行教案或者事先設定的教學思路的過程,教學活動主要是完成知識傳授而不顧及學生情感的獨角戲。這樣的課堂教學與新課程明確提出要實現的三維目標: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完全背離的。新課程所追求的理想課堂應該是:課堂應該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平台,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跡,喚醒各自沉睡的潛能的時空,是點燃學生智慧的或吧。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那麼就是:煥發出生命活力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那麼應當如何開發課堂教學的生命潛力,從而創造和諧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呢?
一.師生情感的良性互動是創造和諧充滿生命力課堂的動力源泉。
教師走進課堂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想學,願學,樂學。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處於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得空間,他們才能盡情的「自由參與」何「自由表達」,這就需要在課堂上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發展的基礎,更是開發課堂生命潛力不可缺的氛圍。教學中有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師生雙方以對話,包容,平等的關系相處,積極主動配合,達到和諧,融洽一致,學生才感到心情舒暢,求知慾旺盛,思維也非常活躍,流暢,學生才能敢想,敢問,敢說,學生群體才能產生躍躍欲試的熱烈氣氛,「群體共生效應」才有可能產生。學生的創造慾望一被激活,創造的見解就會不斷涌現出來。當學生智慧的火花被點燃的時候,當學生情感的閘門不斷開啟的時候,學生就會「兩眼發光」。教師在課堂上應用自己的智慧的火種曲點燃智慧的火花,讓課堂上智慧的火花成為燎原之勢,學生才會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
新課程下的課堂應該是充滿人文關懷的課堂,應力求做到:
1, 態度親切。學生往往把教師的親切當作一種獎賞和鼓勵,從中感到溫暖和甜蜜,這就縮短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讓學生在認知滿足的同時獲得情感的滿足。
2, 師生平等。充分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創造的才能。教師就是羽學生平等的參與者,並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不僅教師可問學生,學生也可以問教師。教師以平等的心態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要善待學習困難的學生,要愛護而不排斥,幫助而不指責,說服而不壓服,啟發而不包辦。
3, 科學評價學生。教師組織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教師在此過程中給予適當點撥,啟迪,並以真誠的語言,親切的語調,溫和的表情,寬容的態度來調控評價過程,使學生從中受到鼓舞。
4, 讓學生敢於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增強學生主動參與的自信心,給學生以
成功的體驗,促使他們以愉快,高漲的情緒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民主,和諧,寬松,安全的環境氛圍有利於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想像力。師生良好的情感互動關系,有助於雙方的心靈溝通及和諧,真誠和溫馨心裡氛圍的構建。真情對待學生,以教師的人格魅力贏得學生的愛戴,創造和諧從滿活力的課堂教學活動也就獲得了動力源泉。
二.採取心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是創造阿和諧充滿生命活力課堂的有效載體。
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准》指出,心可稱「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充滿教學民主的過程中,提高學習和發展的能力。」
教學方式的轉變是本次心課程改革的最顯著特徵。他集中體現為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講,學生的學習方式一般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在接受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進行學習的心理機制或途徑是同化,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發現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問題的形式間接呈現出來,學生進行學習的心理機制或途徑是順應,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傳統的接受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基礎上,從而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不斷喪失,這種學習方式窒息人的思維和智力,抑制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它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發展,反而成為學生發展的阻力。新課程倡導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實質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教師應當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讓學生親自實踐,大膽探索,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索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的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合作學習是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系統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來促進學習,以團體成績作為評價標准,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活動。成功的合作學習,必然是一個互動的過程,這種互動包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合作學習最大的優點,在於對生生互動這一交流方式的開發與利用,充分開發和利用了教學中的人力資源,為現代教學系統注入了新的活力,把教學建立在了更加廣闊的交流背景之上,這對於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增強教學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教學內容上看,合作學習主要有以下形式:
1、一個主題,分組研討。
這是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圍繞某一中心論題,分組進行研討,然後獲得共識的形式。運用這種形式的步驟大致是:第一步,巧選主題,找准「引爆點」。要求選擇的主題要緊扣教材、貼近生活、難易適度,並設計出討論提綱。第二步,圍繞主題,分組研討。讓學生各抒己見,據理分析。第三步,討論提高。學生總結自己的收獲與提高,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與升華。
2、化整為零,交流成果。
教材中的某一框題或某一框題中的局部內容,在結構上能清晰地劃分成幾個部分,可以在課前把這幾個部分分別交給幾個小組進行探究,然後在課上進行交流。如《經濟生活》中的《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中的「消費心理面面觀」,就可以把全班學生分成四個或八個小組,分別就從眾心理引發的消費、求異心理引發的消費、攀比心理引發的消費、求實心理引發的消費這四種消費心理進行探究,由組長在課堂上交流探究成果。通過探究,進一步明確這四種消費心理的特點,對這四種消費心理進行正確的評價,並表明應該對它們所持有的態度,從而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做理智的消費者。
3、扮演角色,各抒己見。
這種方法適合於必須是由不同主體充當不同角色來完成的問題。比如,《經濟生活》中的《市場配置資源》中談到的社會信用建設問題,就可以從國家、企業、個人三個不同的角度,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去進行探究,然後展開議論和交流,分享其研究成果。通過角色扮演,學生體驗角色的思想與行為,從而獲得深刻感悟與理解。
4、設置正反,展開辯論。
有些學生模糊不清的問題,通過正反兩種觀點表達出來,把學生分為正方反方,展開辯論。如在《經濟生活》模塊《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教學中,可以把學生分成了正、反兩方,正方的辯題是:在分配中效率比公平更重要;反方的辯題是:在分配中公平比效率更重要。讓雙方同學展開唇槍舌戰的辯論,通過雙方觀點的交鋒,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從而提高其認識水平和思辯能力。
新課程突出強調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通過學生的具體的探究活動來實現。探究性學習以其獨特的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探究並獲取和應用知識的學習活動,有助於新課程目標的達成。美國學者施瓦布認為:「探究學習指這一種學習活動:兒童通過自主地參與知識的獲得過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時,形成認識自然的基礎——科學概念;進而培養探索世界的積極態度。」「探究學習」即從學科領域或實際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調查、信息收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情感與態度的發展。它是相對於接受學習而提出的。探究學習最早起源於杜威的「問題教學法」,後來施瓦布明確提出「探索式學習」,他認為「如果要學生學習科學的方法,那麼有什麼學習比通過積極地投入到探究的過程中去更好呢。」真正理解和把握探究學習,關鍵在於理解什麼是探究,怎樣探究,探究的方式有哪些,對此,《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准》認為,「探究是一種復雜的學習活動,需要做觀察;需要提問題;需要查閱報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了解已有的知識;需要設計調查研究方案;需要根據實驗證據來核查已有的結論;需要運用各種手段來搜集、分析和解釋數據;需要提出解答、解釋和預測;需要把結果告之於人。」
探究性學習的基本程序為「提出問題 建立假設
收集材料 分析交流 驗證結論」。探究教學要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創設生動有趣的探究情境。如在《經濟生活》模塊《市場配置資源》教學中,教師可以選取教材第93頁的典型案例,設計以下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1)近幾年,汽車大量地進入我國家庭,汽車市場十分火爆,這說明了什麼問題?(2)我國汽車市場的火爆,對國內外汽車廠家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影響?(3)在上述案例中,主要是通過哪種方式在調節資源配置?(4)這種方式是由哪些要素來調節資源配置的?這種調節資源的方式有哪些優點?(5)某外國廠家在我國進行大批量生產、銷售汽車,但在全國僅有22個維修點,武漢的車要運到北京去修理,對車主來說享受的售後服務與購車的價格極不相稱。這反映了什麼問題?(6)如果國內外汽車生產企業以及原本不生產汽車的企業都照此發展下去,不斷增加汽車廠家,擴大生產規模,又會產生什麼後果?這又說明了什麼問題?設置的以上6個問題,把教材的前後之間的知識緊密聯系起來,從學生的現有知識經驗出發,體現了由淺入深;同時,又把本框題的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從市場調節資源的的優點,到市場合理配置資源必備的條件,再到市場調節所存在的固有弊端,體現了環環相扣,層層遞進,銜接過渡自然,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探究性學習主要圍繞著問題的發生,知識、觀點、結論的形成及問題的解決過程,必須設計一定的具有思考性和探究性的問題,並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組織引導學生或獨立探索或集體探究,在類比、想像、猜想、歸納、概括、演繹等思維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思路和見解,得出正確的觀點和結論,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思維的深刻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親歷探究過程,給學生自主活動提供機會和空間,不要越俎代庖,代為探究,更不要以「講授探究」代替「親歷探究」。還要考慮對學生可能會發現或提出的問題應該進行怎樣的引導和點撥,應該提供什麼樣的信息資料等,為學生深入探究創造有利的條件。
與被動的接受學習相比,探究學習所體現出的主題性是明確的,它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問題性、實踐性、情景性和參與性。通過探究,學生能更好、更有效地獲得知識和技能,培養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而且通過學生自己親身參與和實踐,學生能獲得豐富的體驗,有利於形成正確、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新課程強調引導學生建立新的學習方式,從學習的動機和態度上,實現由被動到主動再到自主的轉變;從教學方式上,實現由接受到探究的轉變;從學習環境上,實現由個體到合作的轉變,鼓勵學生獨立而富有個性地學習,更倡導主動參與合作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倡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親歷並體驗探索過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探討中獲得感悟與深入理解。
從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新課程倡導的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但並不忽視教師的指導。強調教師適時的、必要的、謹慎的、有效的指導,以追求真正從探究中有所收獲,包括增進對世界的認識和學生探究素質的不斷提升,從而使學生的探究實踐不斷提高和完善。
無論是合作學習還是探究學習,它們共同強調的一點就是學生的主體性,合作學習強調團隊中的個體要承擔個人責任,而探究學習則更注重學生的親自參與和體驗等,所有這些無不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價值。在這里,主動學習是合作探究學習的前提,合作是在主動與探究的基礎上形成,合作離不開主動與探究,應該把三者聯系起來考慮。
採取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理論與現實矛盾所形成的「問題情景」中,開展積極的思考和研討,使學生在自主的體驗和探究中,在充分的討論和爭辯中,在愉快的合作和交流中,達到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和諧統一。
三.尋求預設與生成的統一,使創建和諧充滿活力課堂的「催化劑」
教學是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教學時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學的運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並因此表現出相對的封閉性。課改以前,傳統教學過分強調預設和封閉,從而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序化,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發揮。
開放,從內容角度講,意味著科學世界(書本世界)想生活世界的回歸。生活世界是科學世界的基礎,是科學世界的意義之源,教育必須回歸生活世界,回歸兒童的生活。從課程角度講,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從教學角度講,要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
人是開放性的,創造性的存在,教育不應該用僵化的形式作用於人,否則就會限定和束縛人的自由發展。人是未完成的非終極的存在,教育不應該把培養的中點當成終點,以目標取代目的。家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學生不是作家筆下的小說,不是畫家筆下波動的圖畫,也不是電視電影面前無可奈何的觀眾,更不是配合教師上課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做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並成為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
課堂教學不應拘泥於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預先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開放的納入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要鼓勵師生互動的即興創作,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布魯姆)。過程的開放也許會影響某些課時的進程或教學任務,但是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這個問題:首先,課堂教學改革,這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是一個從有序到無序再到有序的過程;其次,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的完成與否並不影響學生的整體發展,課堂教學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這是學生發展兒也是教學發展的根本後勁。
在政治生活第二單元綜合探究「政府的權威從何而來」的教學中,針對「政府權威的樹立」,我校一名學生扮演電視台主持人,讓這名主持人去采訪由本班學生扮演的師長,區長,讓學生發表對如何樹立政府權威的看法,在不同的班級,學生談出了來自不同角度,不同側面的意見,然後教師再根據學生的意見進行梳理,歸納保證教學生動活潑,學生情緒高漲,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新課堂是動態形成的,是開放的,互動的,真是的,多維的,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的多元的對話,是充滿生命活力,充滿智慧與挑戰的課堂。對智慧沒有挑戰性的課堂教學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沒有生命氣息的課堂教學也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
四.教師專業成長,創建和諧充滿活力課堂的關鍵因素
新課程不僅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活,也將改變教師的教學生活,對教師的專業成長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的專業素質提高成為構建充滿活力課堂的關鍵。對政治教師來說,專業成長首先要做到的是:
1.對自己職業的欣賞和肯定。目前,有不少政治教師對所從事的職業持否定態度,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政治課根本無生機和活力可言。因此,政治教師重新審視職業,審視課堂的價值是帶有根本性的。作為政治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課堂教學不只是為學生的成長而付出,同時也是自己生命價值的體現和自身發展的組成。認識到這一點,就會傾情耕耘,在課堂上充分感受生活的完滿與意義得充盈。用教師的激情,詩意喚醒學生的激情,詩意,使課堂充滿師生之間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相融,實現師生之間情感的互動。
2.重視教師的教學反思
新課程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因為這種反躬反省的行為能促使教師形成自我反省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有利於提高教學水平。
常言道:學無止境,教更無止境。教師應作為反思性實踐者,回溯自己的教學過程,得失會心,這對今後的教學實踐起著很好的推動作用。教學反思往往是教師本人對自己本身如何教學的一次再現,而對學生課堂行為的反思相對比較護士,注重與學生的反思溝通,是新教材賦予教師行為的一個隱形內涵。經過反思溝通,找出成功之處和問題的症結,既豐富了自己的教學實踐知識,又彌補了學生「惟師是從」的不足。
新課程的實施給了我們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更多的思考,積極探索構建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及時捕捉,利用可生成的資源開展教學,那麼,思想政治課堂就會呈現出勃勃的生命氣息,教學才真正成為一門藝術。
3. 《生命生命》感受100字左右
即使金玉滿堂,生命無奈無常;唯有認識生命本質真理,生命才能地久天長。
4. 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王清個人簡歷和教學圖片,視頻等
這個希望到官網或者是校友群
找學姐學長咨詢
再或者其他途徑獲得
在這里可能沒有多少人認識
5. 關於讀完生命生命的讀後感
《生命生命》讀後感
讀了《生命生命》這篇課文,我心潮起伏。那拚死求生專的飛蛾,那不屬屈向上的小瓜苗,都在用行動無聲的告訴我:它們是多麼熱愛生命,多麼珍惜生命啊!
即使那隻飛蛾早已知道 ,逃不過人類的掌心,可它極力鼓動雙翅,沒有放棄一絲一毫的希望;即使那一截小瓜苗在沒有水分的磚縫中只活了幾天,但它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仍努力生活。它短暫的一生是不懈奮斗的一聲啊!
在查看了本文作者杏林子的資料後,我更是感概萬分。杏林子12歲就患上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從那時起,她手不能抬,頭不能轉,腳能不走。在殘酷的挑戰面前她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堅強的毅力自學了許許多多的科學知識,成為了一位出色的作家。她現已出版書四十多本了,最震撼人心的是:杏林子把所有的稿費都捐給了「殘疾人福利基金會」
讀了這里,我知道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是奮斗,是貢獻。
選我哦
6. 生命教育的教學設計方案怎麼寫
心理健康教育優質課教案——生命——美麗的旅程
設計理念:
長期以來,生命教育的缺失使孩子們對生命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一樁樁血的教訓告訴我們,引導未成年人走出誤區,教育他們珍愛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已成為現代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活動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寶貴和生命的價值,學會悅納自己生命,了解自己的生命多麼的美麗,從而學會珍惜生命。
2、通過簽訂生命盟約,達成珍惜生命的承諾,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積極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一、講述故事,引入課題
有個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內蒙古草原上。又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的爸爸在草原上迷路了,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後快走不動了。爸爸就從兜里掏出五枚硬幣,把一枚埋在草地里,把其餘四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說:「人生有五枚金幣,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你現在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里的那一枚。你不能把五枚都扔在草原上,你要一點點的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來,這樣才不枉人生一世。今天我們一定要走出草原。世界很大,人活著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不要讓你的金幣沒有用就扔掉。」在父親的鼓勵下,那天阿巴格走出了草原。長大後。阿巴格離開家鄉,成了一名優秀的船長。
1、這個故事,說了什麼?
(學生會有各種回答,預計會涉及:生命,生命的過程,生命的意義等)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抓住關鍵的詞語,逐詞出示課題:生命,美麗的旅程
2、引入:世上的每個人,甚至每個生命體,都有自己的生命旅程,只有經歷所有的歷程,我們的生命才算完整。今天我們來討論這個話題,一起走進這個旅程,一起暢想,一起去經歷美麗的生命旅程。
設計意圖:用故事引發學生對生命的思考,初步認識生命的意義,喚起學生探索本次主題的需要和願望。
二、展示美麗畫面,欣賞生命
1、首先讓我們走進豐富美好的生命世界,感受生命的美好
欣賞大千世界的視頻
分享:欣賞了這樣的片段,你有什麼感受?
設計意圖:用優美的畫面音樂,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歷,喚起他們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從而感受生命的美好可愛。
三、生命體驗游戲,激發對生命的珍愛
1、音樂冥想
從你出生開始,你的生命旅程就開始了,現在請保持最舒服最放鬆的姿勢坐好,然後閉上眼睛。請隨著音樂,跟隨老師的提示,對自己不同生命階段的自己的生命狀態進行想像。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形象的體驗自己生命的美麗旅程,使課堂中的每個學生都發現和感受自我存在的過程,以開放的心態悅納人生,並為下面的抉擇游戲做好鋪墊。
2、心理體驗游戲——《生命的抉擇》
①從你現在的年齡開始算,你的人生之路還有漫長的60年、70年甚至80年,在這么長的時間里,你想做些什麼事情?(請學生回答)
生命數軸: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0100(歲)
②請選擇其中的6件事寫下來——這6件事應該是你經過思考後,發自內心的認為是你人生中最應該去做、最有必要做、最值得做的事情。想好後,請用簡短的語言快速地寫下來。寫的文字自己能看懂就可以了,不需要告訴別人。(播放音樂,請學生動筆完成。)
③進行抉擇游戲。
教師渲染:
*受日益惡劣的環境威脅,你只能再擁有30年的生命了。生命縮短,你能做的事情也只剩4件了,請用筆把另外2件劃掉。劃掉的事情將永遠不再有機會完成,即使是你十分不願割捨的,也再不能實現了。
*因為疾病的侵擾,你被迫還要在舍棄將近20年的生命,從餘下的4件事情中再減掉2件吧。請開始行動,劃掉的事情今生將與你無緣了。
*因為戰亂的原因,你的生命只有1年的時間了,短短的一年中,你只能做好1件事情,請你把你無力去做的事情劃掉。劃掉意味著永遠的舍棄。
*因為災難的不期而至,你的生命只有1天了,你已經無力再做任何事情了,請舍棄最後一件事情吧。這件事情的消失意味著,你什麼事情都無法實現了。
3、分享:生命旅程中你曾有許多美好的願望,可是現在它們都無法實現了,你願意嗎?你有什麼感想呢?能跟大家分享嗎?
設計意圖:失去後才知道他的寶貴。這個游戲讓學生在艱難的選擇中,切身體驗生命既美好又短暫、既有目標又不可預見,喚起學生好好把握和珍愛生命
四、悅納生命,呵護生命
1、啟發思考
生命是如此珍貴、豐富而又不可重復,不禁讓我們肅然起敬。我們該如何對待我們的生命呢?
①出示不珍愛生命的有關圖片。看到這些揪心的圖片你有什麼感受?
②欣賞舞蹈《千手觀音》
這些舞者和我們有什麼不同?我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應該怎樣做,才能使我們的生命更精彩?
2、分享感受
設計意圖: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升華對生命的認識,使其認識到痛苦和磨難是生命的重要一部分,有生命就有樂趣,從而懂得悅納生命,呵護生命,讓生命更精彩。
五、生命盟約
7. 生命生命 最後一段話理解。快
大自然中有些生命轉瞬即逝,有些千年不亡。但它們都在努力地使自己的生命發光發亮,盡顯其顏色和風采。
杉樹身軀挺直,直插雲霄,在浩浩人間站立起來,在一年四季中從不換色,堅強,固執,一生都以筆直的姿態面對酷暑嚴寒,風霜雨雪,直至多少年以後聳入雲端。
蝸牛是一家人的生命。雖然它走得很慢,但它從不放棄每一小步。如果沒有家,它就會失去保護,失去生命。它不得不帶著它度過一生,以這種態度生存下去,即使如此疲憊,也要完成人生的英雄之旅。「千里無一步」,每一小步,都是它生命的一部分,都是它生命的延續。
自古以來,鷹就受到人們的崇拜。驚嘆它有力的翅膀,翱翔在廣闊的天空。多麼自由的生活啊!它展翅沖向雲霄,拍打著風雨,俯視著大地,似乎在召喚萬物,它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到對飛翔藍天的追求中。
人們總是喜歡贊美生命,哪怕是一塊不為人知的石頭,也許是幾棵小草,都能喚起人們對生命的感悟。他們也喜歡探索生活,欣賞各種生活態度,贊美他們以最好的態度面對風和閃電,裝扮世界,世界因此絢爛精彩。
我們對待生命的方式不應該和對待自然中的生命一樣嗎?像冷杉一樣執著,努力向上;像蝸牛一樣,即使是一小步,也不要放棄;像雄鷹一樣,展翅飛翔,放飛夢想,創造更廣闊的世界。
萬物的本性站起來了,因為它們以生命的態度來對待生命,那麼我們人類不應該以獨特的生命的態度來對待生命的生命嗎?感受人生,一定要堅持,永不放棄。追求理想,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7)生命生命教學視頻擴展閱讀:
「生命,生命」,表達自己強烈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願每個人珍視生命,不虛度光陰,堅強勇敢,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讓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光彩,更有活力。同時,也說明一個道理:不到最後一刻,就不能放棄求生的慾望。
這句話對比的修辭手法,突出了她對兩種人生關看法和理解,她想讓自己的人生過地更有價值,更絢爛,所以以此來說明來勸誡我們珍愛生命,不要白白浪費。
8.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十九課生命 生命」的教學案例
19、生命 生命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 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2、 引導學生思考人生、感悟人生的意義。
3、 培養學生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觀。
教學重難點:
1、 理解三個事例中蘊含的道理。
2、 領悟作者對生命所持的態度。
教學准備:
老師:
1、 課件
2、 有關生命的事例
3、 音樂
4、 有關生命的名言
學生:
1、 生活中有關生命的事例
2、 收集有關生命的名人故事
教學過程:
一、 復習舊知 導入新課
1、作者圖片
師:上一節課我們初步理解了課文內容,知道作者杏林子是個身患絕症的小女孩。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她的文章《生命 生命》。
2、讀題
師:請用你喜歡的方式讀題。
A:生命?生命 C:生命,生命……
B:生命!生命! D:生命?生命……
3、 師: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什麼內容?(板書)
二、感情入手 突破重點
(一)、師:在這三個事例中,哪一則事例令你感受最深?
1、師:選擇自己最受感動的事例在小組里展開學習。
在學習中要注意以下要求。
要求:(指名讀)
A、 找一找 找出你認為重要的詞句
B、 讀一讀 在讀中思考
C、 議一議 把自己的體會交流一下
D、 品一品 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
2、學生開展合作交流共同學習
(二)、感受入手 自由發表
1、師:請願意的站起來說?(任意點擊三段文字,其中的重點句也任意點擊出現)
2、學生匯報:
三、品讀句子 加深理解
師:大家感受真深,讓我們找小夥伴或在座的老師,讀一讀你最受感動的一則事例,讓他們評一評。請注意要有禮貌哦!(播放音樂) 四、小結事例 深入體會
1、播放三個事例的片段,老師旁說。
師:讓我們再次回顧三個事例。
一則:掙扎中的飛蛾,讓我們知道生之慾望,明白生命的意義。
二則:頑強的香瓜子,讓我們知道生命的力量,明白生命的價值。
三則:砰砰的心跳聲,讓我們知道要珍惜生命,要活得有意義。
2、此時此刻你想對他們說些什麼?
3、師:讓我們帶著感情把這三個事例再讀一遍。
4、老師小結
師:生命無處不在,生命充滿美好和力量,但生命是短暫的也是寶貴的,而且也是唯一的。每個人都活得不一樣。
師:那作者追求的是怎樣的生命?
3、引導學習最後一段
A、出示最後一段B、師:請讀課文最後一段
C、師:體會到什麼?
五、舉例說明 加深體驗
1、師:作者杏林子做到了,為了寫作,她在腿上架著一塊木版,用發抖的兩個手指頭夾著筆寫字,沒寫一筆就像舉著千百萬斤一樣,同時還忍受著身上巨大的痛苦。就這樣,她寫出四十多本著名的散文、小說、傳記、劇本,成為了著名的作家,人們稱她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還被評為「台灣十大傑出女青年。」不但這樣,她還熱心幫助其他殘疾人,用自己的精神照亮了其他人的道路!一直勇敢地活到59歲,雖然她去世了,但她的精神永遠激勵下一代的人。生活中也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2、播放有關圖片,老師旁說。
A圖:鄧麗華 以聾啞之軀舞出生命!
B圖:輪椅生命阻擋不了她對生命的熱愛!
C圖:雙耳失聰的貝多芬,用自己頑強的毅力譜寫出不朽的樂章。
3、師:在生活中你們又知道那些例子?(誰願意可以出來說)
六、自身入手 指導生活
1、師出示名言
雷鋒曾說過:「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2、指名學生讀名言
3、師:雷鋒用自己年輕的生命實踐自己的諾言。在實際生活,你又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
4、學生談自己的體會
5、出示名言
了解生命而且熱愛生命的人是幸福的。
生命,只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長久的。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七、全文總結 布置作業
1、師:文章可以結束,但生命的長河是永無止境的。願每一位同學都珍愛生命,珍惜時間,讓人生更有意義。
2、布置作業:寫一則讀後感,題目自擬,字數不限。
如:人生的啟迪
??讀《生命生命》有感
板書:
19、生命 生命
珍愛 生命
珍惜 時間
讓人生更有意義
9. 《生命生命》杏林子 「我常常在想,生命是什麼呢」
課文從「飛蛾求生」,「瓜苗成長」,「靜聽心跳」,寫出了杏林子對生命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