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建築構造教學反思

建築構造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2020-12-31 16:37:06

① 中班安全建築工地要遠離教學反思

幼兒園大班安全教案:危險的工地
活動目標:
1、知道施工場所有許多建築材料、大型機器,很危險,不能隨便進入。
2、了解更多的關於工地的知識,知道安全帽、安全網的用途。
3、擴展知識面,增強幼兒自我保護意識。
活動准備:
幼兒人手一本圖書,錄像帶。
活動過程:
1、請幼兒觀看錄象,了解建築工地。
(1)建築工地有什麼?
(2)認識各種建築工地上的安全標記和高大的施工機械,如:攪拌機、大吊車等。
2、給幼兒介紹有關工地的一些簡單知識。
(1)為什麼叔叔們的頭上都戴著安全帽呢?
(2)為什麼在房子的邊上有許多綠色的網?(可以防止磚塊、木材等物體從高處掉下來砸傷人。)
(3)蓋房子前要干什麼事情?
(4)房子外面的架子是怎麼搭上去的?
(5)工地上有許多的沙子,我們小朋友可以到工地上玩嗎?為什麼?
4、教師引導幼兒欣賞各種建築物的圖片,讓幼兒講一講自己最喜歡的建築物。
5、引導幼兒閱讀幼兒用書,看圖說說。
(1)這是什麼地方?
(2)小朋友在工地上做什麼?
(3)這樣做對嗎?(請幼兒說說為什麼)
教師小結:今天我們知道了許多關於建築的事情,我們小朋友很愛動腦筋會提問題,但我們要記住工地是危險的,小朋友不能隨便到工地上玩。

② 大班結構游戲建橋能手教學反思

活動目的
嘗試運用建築材料把自己設計未來的橋表現出來。
發展動手操作能力和表現力。
培養相互合作、勇於探索的品質。
活動准備
1.家長與幼兒、教師共同收集各種可搭建橋梁的材料,如磚塊、木板、牛奶盒、橡皮筋、水泥、泥土、竹條、麥稈、紙盒、油漆、刷子、繩子等。
2.准備適量結構材料以及輔助材料,如積木、各種積塑、易拉罐、海綿、果凍盒、橡皮泥、小木棍、自製車和船等。
3.准備必要的製作工具,如剪刀、膠帶、筆等。
活動過程
一、回顧引題
啟發幼兒回憶自己認識的橋,激發幼兒動手製作橋的願望。
二、介紹材料
向幼兒介紹所提供的各種材料和工具。引發幼兒思考,用這些材料可以建構什麼樣的橋?
三、動手建橋
①引導幼兒自由選擇,確定各自合作的夥伴。
②啟發幼兒與同伴協商,要建構的是什麼樣的橋及需要哪些材料。
③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構思進行建構活動。
④教師巡迴輔導,根據幼兒在建構過程中的不同需要,及時提供必要的幫助。
⑤作品完成後,鼓勵幼兒在橋的上、下、周圍等處擺放各種制車、人、路燈、船等模型,使橋更形象、更富有生機。
四、欣賞作品
引導幼兒互相觀賞作品,啟發幼兒看一看,比一比誰建的橋最有特色、最有創意。
活動延伸
1.將幼兒的作品集中擺放在班級創設的「我們造的橋」展示區,鼓勵幼兒邀請其他班級的幼兒或家長前來參觀、欣賞、並能大膽、流利地向大家介紹自己的作品。
2.鼓勵幼兒在家與家長一同製作橋的模型,並帶到班級參與展示交流。

③ 幼兒中外建築教學反思

1、對各種經典的建築物感興趣,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  2、欣賞、比較中國和外國的建築,初步了解中外建築的風格與特點。  3、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耐心地傾聽同伴的意見。 

④ 中班安全建築工地要遠離教學反思有哪些

1、知道施工場所有許多建築材料、大型機器,很危險,不能隨便進入。

2、了解更多的關於工地的知識,知道安全帽、安全網的用途。

3、擴展知識面,增強幼兒自我保護意識。

4、認識各種建築工地上的安全標記和高大的施工機械,如:攪拌機、大吊車等。

5、給幼兒介紹有關工地的一些簡單知識。

6、擴展知識面,增強幼兒自我保護意識。 活動准備: 幼兒人手一本圖書,錄像帶。

⑤ 小學科學3.美麗的建築教學反思

《美麗的建築》是冀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的內容。本課圍繞建築物的美設計了兩個專活動屬,「欣賞建築美」是基本活動,通過讓學生觀察,先從建築物自身的造型、圖案、色彩、裝飾、功能等方面欣賞建築物的美,再從建築物與周圍的環境及功能的協調性上來進一步欣賞建築物的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鑒賞建築物的美的能力。「調查建築材料」是拓展活動,通過調查建築裝飾材料,觀察其圖案、造型、色彩、用途和對周圍環境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建築材料對裝飾、美化建築物的作用,體現了科學與生活、技術之間的聯系。

⑥ 結構游戲建橋小能手教學反思

活動目的 嘗試運用建築材料把自己設計未來的橋表現出來。 發展動手操作能力和表現力。 培養相互合作、勇於探索的品質。 活動准備 1.家長與幼兒、教師共同收集各種可搭建橋梁的材料,如磚塊、木板、牛奶盒、橡皮筋、水泥、泥土、竹條、麥稈、紙盒、油漆、刷子、繩子等。 2.准備適量結構材料以及輔助材料,如積木、各種積塑、易拉罐、海綿、果凍盒、橡皮泥、小木棍、自製車和船等。 3.准備必要的製作工具,如剪刀、膠帶、筆等。 活動過程 一、回顧引題 啟發幼兒回憶自己認識的橋,激發幼兒動手製作橋的願望。 二、介紹材料 向幼兒介紹所提供的各種材料和工具。引發幼兒思考,用這些材料可以建構什麼樣的橋? 三、動手建橋 ①引導幼兒自由選擇,確定各自合作的夥伴。 ②啟發幼兒與同伴協商,要建構的是什麼樣的橋及需要哪些材料。 ③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構思進行建構活動。 ④教師巡迴輔導,根據幼兒在建構過程中的不同需要,及時提供必要的幫助。 ⑤作品完成後,鼓勵幼兒在橋的上、下、周圍等處擺放各種制車、人、路燈、船等模型,使橋更形象、更富有生機。 四、欣賞作品 引導幼兒互相觀賞作品,啟發幼兒看一看,比一比誰建的橋最有特色、最有創意。 活動延伸 1.將幼兒的作品集中擺放在班級創設的「我們造的橋」展示區,鼓勵幼兒邀請其他班級的幼兒或家長前來參觀、欣賞、並能大膽、流利地向大家介紹自己的作品。 2.鼓勵幼兒在家與家長一同製作橋的模型,並帶到班級參與展示交流。

⑦ 誰有20篇教學反思,急

【詞語解釋】
[沉靜] 非常安靜,一點兒聲音也沒有。
[灌木] 矮小的叢生的木本植物。
[木屑] 木頭的碎末。
[輕蔑] 看不起,不放在眼裡。
[球果] 指松樹或其他樹結的球形果實。
[凝神] 精神高度集中。
[宛轉] 形容聲音曲折、優美、動聽。
[垂頭喪氣]:神情沮喪的樣子。
[夜鶯]:文學上指叫聲清脆婉轉的鳥。
[空曠]:地方廣闊,沒有樹木和建築物等。
[興致勃勃]:形容興致很高。勃勃,興盛的樣子。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發出的聲音。
[寂靜]:靜悄悄的,一點聲響都沒有
【近義詞】
沉靜(沉寂) 凝神(凝思) 空曠(寥廓) 盤問(盤查) 輕蔑(輕視) 注視(凝視) 陰沉(陰森)
【反義詞】
宛轉(直率) 曲折(筆直) 戰爭(和平) 空曠(狹窄) 陰沉(晴朗) 輕蔑(敬重)
垂頭喪氣(昂首挺胸) 沉寂(喧嘩)
【難句講解】
第二天,在被燒的村子的圍牆旁邊,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著那件綠上衣,坐在原來那個河溝邊削什麼東西,並且不時回過頭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幾條道路,好像在等誰似的。
意思:這段話是說「夜鶯」堅守崗位,認真察看敵情,以便通知游擊隊再次殲滅敵人。
戰斗剛剛結束,立刻有一小隊德國兵進了村莊。大道兩旁是一片黑色的碎瓦。空曠的花園里,燒焦的樹木垂頭喪氣地彎著腰。
意思:由於德國法西斯發動的侵略戰爭,使蘇聯人民深受其害,滿目瘡痍,一片焦土,連燒焦的樹木也「垂頭喪氣地彎著腰」,這段話寫出了戰爭帶來的破壞是非常嚴重的,同時也說明了蘇聯人民對德國侵略者的憤恨。
剛剛一開火,村子就著火了,大家都喊:「野獸來了,野獸來了」——就都跑了。
意思: 在回答德國兵的問話時,小男孩非常沉著、自然,在話語中流露出對德國強盜的憎恨。「怎麼會就剩下我一個?這里有麻雀、烏鴉、貓頭鷹,多著呢。夜鶯倒是只有我一個!」這是在敵人不易察覺之中戲弄敵人。「剛剛一開火,村子就著火了,大家都喊:『野獸來了,野獸來了』——就都跑了。」這里的「野獸」其實是指德國強盜,但德國兵卻沒有聽出來。由於他巧妙地回答了德國兵的盤問,德國兵覺得只不過是個不懂事的天真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話。
「你們這里有游擊隊嗎?」軍官突然問。「你說的是一種蘑菇嗎?……」孩子回答。
意思:德國軍官想知道森林裡有沒有游擊隊,所以突然問孩子,希望突然發問能在孩子沒有防備的情況下獲得真實情報。孩子機警地裝做沒有聽懂他的話,故意用「蘑菇」來和他打岔,巧妙地掩蓋了這個敏感的話題。如果孩子回答「沒有」會引起德國軍官的懷疑,回答「有」又會引起敵人的戒備。故意答非所問,使德國軍官進一步認定他是個一無所知的小孩子,從而放鬆了防備。孩子的答話,說明他能隨機應變,顯示了他的聰明機智。
夜鶯的歌聲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意思:這句話既導出了事情的起因,又引出了下文。小男孩學夜鶯的叫聲,是用來吸引敵人的注意。果然,敵人「注意聽著」,「開始注視」,發現了他。
夜鶯還是興致勃勃地唱著,但是對藏在寂靜森林裡的人們來說,那歌聲已經沒有什麼新鮮的意思了。
意思:這句話含蓄地告訴我們:游擊隊已經作好了充分的戰斗准備。「已沒有什麼新鮮的意思了」,說明游擊隊已經從「夜鶯之歌」中完全掌握了敵人的兵力情況,並作好了戰斗的准備。
有時候學夜鶯叫,有時候學杜鵑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著路旁的樹枝,有時候彎下腰去拾球果,還用腳把球果踢起來。
意思:他天真活潑,好像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其實,他是在迷惑敵人。況且,他的「學夜鶯叫」「學杜鵑叫」正是給游擊隊的同志們報信呢!
從孩子的嘴裡飛出宛轉的夜鶯的歌聲。
意思:這句話表面看來是贊美夜鶯的歌聲宛轉動聽,實際上是贊美小孩機智勇敢的品質和可貴的愛國主義精神。這里起了點題的作用,也可以看出課文注意了前後照應。
【內容提要】
1941年6月22日,蘇聯衛國戰爭開始。當時,德國法西斯不宣而戰,發動了對蘇聯的侵略戰爭。蘇聯人民奮起保衛祖國。本文講的是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一個男孩用學夜鶯叫的方法,傳遞消息,協助游擊隊殲滅一夥德國法西斯強盜的故事。
【中心思想】
這篇課文講的是在蘇聯衛國戰爭時期,一個男孩協助游擊隊殲滅一夥德國鬼子的故事,表現了蘇聯少年兒童的機智勇敢和愛國主義精神。
【寫作特點】
一、全文以「夜鶯之歌」為主線貫穿始終:歌聲把敵人引到河邊,帶進山林,歌聲把敵情傳給游擊隊,歌聲又在河邊響起。
二、通過「歌聲」寫出了小男孩的機智、沉著、勇敢。
三、描寫主人翁形象富於童趣,使文章充滿鮮活的色彩。
【「歌」字解析】
課文中有四處寫到「歌」,突出地反映了男孩的機智勇敢、不畏強敵的品質。我們可以緊扣「歌」字來讀課文。
首先,課文開頭在寫到德國法西斯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時,「夜鶯的歌聲打破了夏日的沉寂,這歌聲停了一會兒,接著又用一股新的勁頭唱起來。」這里的「歌聲」是小男孩有意吸引敵人的注意。接著,在小男孩給敵人帶路時,他「有時候學夜鶯唱,有時學杜鵑叫」,似乎把身邊的軍官給忘了,取得了敵人的信任,為游擊隊巧送情報,為後面把敵人領入埋伏圈作伏筆。在小男孩把敵人引到樹林深處,進入游擊隊的埋伏圈時,「夜鶯的歌聲越來越響了」。繼而「夜鶯的叫聲停止了」,「接著傳來兩聲杜鵑叫」,游擊隊員們知道其中的意思。於是,游擊隊員向德國兵開火,不多時,全部殲滅了敵人,取得了勝利。這里表現出小男孩為協助游擊隊殲滅敵人,冒著生命危險把敵人領進埋伏圈,突出了他機智勇敢的精神。最後,小男孩完成了任務,又坐在河邊執行新的任務,「嘴裡飛出宛轉的夜鶯的歌聲」,生動地表現出他勝利後的喜悅。

⑧ 八年級美術下冊教案及教學反思《如何欣賞建築藝術

目標正確就是指制定的教學目標既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內教學目標是設計容教學過程的依據,是課堂教學的總的指導思想,是上課的出發點,也是進行課堂教學的終極回宿。如何制定出一個具體明確又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呢?首先要認真鑽研教材,結合數學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制定出本節課的教學計劃:要使學生把握哪些知識、形成什麼樣的技能技巧、達到什麼樣的熟練程度、會用哪些方法解題等,這就是雙基目標。其次是考慮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應該培養學生哪些思維能力,這是思維能力的目標。再次是想一想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哪些思想教育,培養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是滲透思想教育的要求。最後是考慮哪些地方可以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這是創新教育的要求,這也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目標。

閱讀全文

與建築構造教學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