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游中山陵的讀後感
游中山陵有感
中山陵坐落於鍾山腳下,鍾山位於南京城東,古稱金陵山,漢代始稱鍾山,自古被稱為「江南四大名山之一」因山脊有紫色頁岩,每當旭日東升,或殘陽斜照,紫氣升騰,變幻莫測,故又稱為紫金山。中山陵始建於一九二三年,當我們沿著一條古樹參天的林蔭大道來到廣場時,首先看到的是高大的三門石牌坊,上面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博愛」兩字,這兩個字點出了孫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懷和崇高的理想。導游說,牌坊這類建築在功能上主要是用來歌功頌德的。石坊前廣場上孫中山先生的立像英姿勃勃,擺動的手勢好像正在發表關系國家命運的演說。蹬至台階再到陵門,經過三百多餘級台階,不知不覺就到了中山陵的最高處。陵門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是孫中山先生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祭堂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分別刻著「民族」、「民權」、「民生」的橫批,往裡走便看到大祭堂的兩壁刻有關於孫中山先生的簡介,黑壁金字,十分醒目。從側門跨入墓室,只見中央砌有圓形的墓穴,雕有中山先生的卧像,據說當年孫先生在北京逝世後,由專車將靈柩運往到南京,於一九二九年六月一日在紫金山陵園舉行大典。直至今日來瞻仰先生的人群還是絡繹不絕。抬頭望去,上面是繪有國民黨黨徽的陵頂,在燈光的照射下此地更加的庄嚴肅穆。
站在陵前高台上,就能看出整座中山陵在青山綠樹的環抱之中。居高臨下,把整個南京城盡收眼底,有這么開闊的視野,讓人的心胸也寬闊了許多。我想,孫中山先生生前所創下的功績是無與倫比的,所以後人才會建造規模如此宏大的陵墓來紀念他。不由想起剛才在陵門處看到的無字碑,那是孫中山先生不想把自己的偉績刻在石碑上,後人自由評說。就更加深了對先生的敬佩。心中翻湧著中國近代史上那段風雲變換的歲月,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❷ 游中山陵後感
中山陵坐落於鍾山腳下,鍾山位於南京城東,古稱金陵山,漢代始稱鍾山,自古被稱為「江南四大名山之一」因山脊有紫色頁岩,每當旭日東升,或殘陽斜照,紫氣升騰,變幻莫測,故又稱為紫金山。中山陵始建於一九二三年,當我們沿著一條古樹參天的林蔭大道來到廣場時,首先看到的是高大的三門石牌坊,上面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博愛」兩字,這兩個字點出了孫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懷和崇高的理想。導游說,牌坊這類建築在功能上主要是用來歌功頌德的。石坊前廣場上孫中山先生的立像英姿勃勃,擺動的手勢好像正在發表關系國家命運的演說。蹬至台階再到陵門,經過三百多餘級台階,不知不覺就到了中山陵的最高處。陵門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是孫中山先生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祭堂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分別刻著「民族」、「民權」、「民生」的橫批,往裡走便看到大祭堂的兩壁刻有關於孫中山先生的簡介,黑壁金字,十分醒目。從側門跨入墓室,只見中央砌有圓形的墓穴,雕有中山先生的卧像,據說當年孫先生在北京逝世後,由專車將靈柩運往到南京,於一九二九年六月一日在紫金山陵園舉行大典。直至今日來瞻仰先生的人群還是絡繹不絕。抬頭望去,上面是繪有國民黨黨徽的陵頂,在燈光的照射下此地更加的庄嚴肅穆。
站在陵前高台上,就能看出整座中山陵在青山綠樹的環抱之中。居高臨下,把整個南京城盡收眼底,有這么開闊的視野,讓人的心胸也寬闊了許多。我想,孫中山先生生前所創下的功績是無與倫比的,所以後人才會建造規模如此宏大的陵墓來紀念他。不由想起剛才在陵門處看到的無字碑,那是孫中山先生不想把自己的偉績刻在石碑上,後人自由評說。就更加深了對先生的敬佩。心中翻湧著中國近代史上那段風雲變換的歲月,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理想之鍾」應長鳴———游南京中山陵有感
在通往中山陵園附近的路途中,公路兩旁矗立著整整齊齊的參天古樹,名曰「法國梧桐」。涼風徐徐吹來,嘩嘩作響的梧桐樹葉似乎在用最熱烈的掌聲歡迎著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遊客。這時王導給我們解說到,這些樹是當年宋慶齡女士為了迎接孫中山先生的靈柩,特意從法租界買的樹苗栽種下來的。民國時期的小樹,如今長得如此粗壯而又枝繁葉茂,給人一種「大樹腳下好乘涼」的感覺。其實它有著自己深刻的寓意:一方面古樹的健在見證著孫中山先生與宋慶齡女士深沉持久的愛情故事,啟示後代要注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珍惜愛情;另一方面也告誡我們年青一代不要忘掉歷史,不要忘掉曾為中華民國之崛起而嘔心瀝血的革命先輩們。
揭開了法國梧桐的神秘面紗,帶著更多的思考和敬仰之情,我們走進了中山陵園。一座被嚴密茂盛的樹叢層層覆蓋的山城呈現在我的眼前,沒有喧鬧,沒有繁華,一切樹木與建築都是那麼的靜謐與和諧。園內遊客眾多,老老少少,白皮膚黑皮膚的,三人一群,兩人一夥的也有。然而,我卻沒有看到在陵園中嬉笑打鬧的面孔,可見世人對孫中山先生的尊重和愛戴之情是多麼地深切。
陵園的主路是一直向上延伸的,途中我們經過「博愛」坊,「天下為公」雕像大廳,每到一處,導游詳細周到的解說更是增強了我對孫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孫中山先生生平的事跡一點點浮現在我的腦海中,一代偉人的不凡與崇高是如何做到的?聯想到自己,作為一名大學生,身處一個和平安祥的年代,在追求和實現理想的過程中,激情和鬥志被現實生活日益消磨殆盡,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啊!
當我們走到離墓室長達840多米的階梯墓道之下時,從下向上放眼望去,一步一步地台階筆直般通往中山陵墓,又直又高,聽說是由392個石階和10個平台構建而成。我准備利用體內蓄積的所有能量,一鼓作氣攀登到墓室,然而每當我攀完幾十個台階,就得在一個平台上緩口氣。最後當我們終於到達海拔高度為185米的中山陵墓時,回頭望去,居然看不到一個墓道石階,只剩下一塊塊平台,設計者的聰明智慧真是難以言表啊!攀登石階的過程確實有些耗能,但這不是更能體現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曲折嗎?每到一個平台,我都會想起孫中山先生的那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同時也讓我深深領悟出這樣一個道理:人生目標的實現是充滿艱難和挫折的,只有當我們按著堅定的步伐堅持不懈走下去的時候,我們才能有所作為。
最後我們參觀了孫中山先生的墓室,中央是一個圓形的大理石壙,墓壙正中是一具用漢白玉雕刻的孫中山先生平躺像,他的遺體就安放在這圓石壙里,並用鋼筋水泥密封。整個陵像就像一口警鍾,提醒後人不要忘記為祖國奉獻自己的力量,要把革命先輩們那種憂國憂民、為國奉獻的精神發揚光大。
有一句話是這樣講的,「是英雄把自己變成了英雄,是懦夫把自己變成了懦夫。」中山陵之行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孫中山先生是偉人,更是一名挽救中華民族命運的民族英雄,他的心路歷程給了我深深的啟示:只有把個人命運同祖國和民族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把個人理想追求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聯系在一起,通過努力學習、創造和奉獻,我們才能創造出絢麗的青春。
❸ 中山陵墓道兩旁植物景觀的作用及觀賞的主要內容有什麼。
由於梧桐高大挺拔復,為樹木中之佼佼者制。自古就被看重。而且常把梧桐和鳳凰聯系在一起。鳳凰是鳥中之王,而鳳凰最樂於棲在梧桐之上,可見梧桐是地高貴。在中國的《詩經》里就有關於梧桐的記載。在詩經,大雅的「卷阿「里,有一首詩寫道: 《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菶菶萋萋,雍雍喈喈。》 該詩說的是梧桐生長的茂盛,引得鳳凰啼鳴。菶菶萋萋,是梧桐的豐茂;雍雍喈喈,是鳳鳴之聲。 在莊子的秋水篇里,也說到梧桐。在說到莊子見惠子時說:「南方有鳥,其名為宛(右鳥旁)雛,子知之乎?夫宛(右鳥旁)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 在此篇文章里,也把梧桐和鳳凰聯系在一起,這里的「宛(右鳥旁)雛「就是鳳凰的一種。他說鳳凰從南海飛到北海,只有梧桐才落下。可見梧桐的高貴。 在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里,有這樣的描述:「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 由於古人常把梧桐和鳳凰聯系在一起,所以今人常說:「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因此在以前的殷實之家,常在院子里栽種梧桐,不但因為梧桐有氣勢,而且梧桐是祥瑞的象徵
❹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教學反思
今天講授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雖然看了相關的不少資料,但具體怎麼上卻還是存疑的。後來具體上課變成了一種反復朗誦的深入教學。此法如果用於朗誦美文是較好的,有其成功一面,但也有不足。具體如下:
我首先從詞的產生和發展說起,從溫庭筠奠定了詞在文學上的地位,並成為「花間詞派」的鼻祖,說到詞到北宋,蘇東坡開創了豪放派,但當時還不是為文人所接受(詳見《子午書簡——宋詞十家辛棄疾》),直到一百年後的辛棄疾將之發揚,並創辛派,才最終為人們所接受。
辛棄疾的詞風為人所接受一則因其人本身是個英雄,二則因當時南宋偏安一隅所形成的許多文人的心境。接下來說到辛棄疾自幼受爺爺辛贊影響,有強烈的愛國報國之心,說到少年時候投奔耿京、耿京贈劍、耿京被殺後闖敵營活捉叛徒的故事,然後由此簡單過渡到辛棄疾一生為實現北伐中原、誓圖實現祖國統一的願望與現實的棄置閑身不得用,到了65歲時的出山時寫的「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報國之心,到67歲時朝廷請他再次出山時的堅持不見,讓學生感受到一個英雄一生的悲壯凄苦和拳拳愛國之心,然後讓學生配樂讀出其悲。讓學生感受辛當時的意氣風發和豪情滿懷。接著讓學生齊誦讀出詞之「豪」之「壯」。這里學生結句沒讀好,引導學生從想像回到現實要讀出「自傷」,學生的齊誦因此表現相當精彩。接著我就這首詞作者想像了哪些情景讓學生談談,然後由本詞說到《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所浸潤的情感,讓學生欣賞並跟讀名家朗誦《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
這節課的優點我認為一則在於老師能通過故事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誦讀情緒,讓學生比較合理的揣摩出作者心境,誦讀的較為到位。二則這種情感的深入解讀一層深似一層,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教給學生一種方法,正如「 少年讀詩如隙中窺月,中年讀詩如台上觀月,老年讀詩如庭中賞月」,讓學生明白反復誦讀是可以在不斷的誦讀中產生新的感悟、獲得新的知識的。三則引入名家誦讀,進行比較學習,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不足,並產生進一步培養能力的慾望,四則進行配樂誦讀,可以讓誦讀產生美感,讓學生加強誦讀的專注力。不足之處在於一、本課仍然是教師本位主義,沒有給學生解讀文本發揮自己能力的空間。學生的解讀是順著老師思路進行的。這是一種預設式的教學方式。,改進之法如下:是否能在一開始就讓學生反復誦讀,然後讓學生說說他們的閱讀收獲,即辛棄疾在這首詞當中寫了什麼?他要傳達出他的什麼想法或情感?為什麼作者會有這樣的想法或情感在這首詞當中顯露出來。然後結合學生的賞讀師切入辛的故事與生平經歷,這樣兩全其美。課會更好。
總之,身為老師,一則要給學生以思考的時間,(沒有思考,學生無從解讀,或者解讀難以深入)二則一定要信任學生的能力,給學生發揮自己才華的機會,三則時刻記住自己定位要准確,教師先是組織者,(把自己讓位,放下自己,讓自己成為學生的僕人,為學生作好一切舞台演出的准備工作並克制自己的授課慾望)然後當學生有不足時才是引導者,升華者,(這要求老師大量看參考資料並閱讀教育書籍,注意適時的將學生的一盤散金的思想引導到文本的深入解讀中去,這一點有時也與教師的預設重合,但老師切記要重新跳出預設,時時把話語權還給學生)一節課上完還是文本拓展的薦讀者,(推薦學生閱讀跟本文有關的作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四則,擠出時間,提升自己,從作業中解放自己,讓課更精彩。因為時間有限,對於每個人也都是公正的,所以,要提高效率,意味著教師自我教學方式的重構和閱讀方式的深度、廣度、厚度。
❺ 中山陵讀後感!!!!!!!300字不要多
游中山陵有感
中山陵坐落於鍾山腳下,鍾山位於南京城東,古稱金陵山,漢代始稱鍾山,自古被稱為「江南四大名山之一」因山脊有紫色頁岩,每當旭日東升,或殘陽斜照,紫氣升騰,變幻莫測,故又稱為紫金山。中山陵始建於一九二三年,當我們沿著一條古樹參天的林蔭大道來到廣場時,首先看到的是高大的三門石牌坊,上面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博愛」兩字,這兩個字點出了孫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懷和崇高的理想。導游說,牌坊這類建築在功能上主要是用來歌功頌德的。石坊前廣場上孫中山先生的立像英姿勃勃,擺動的手勢好像正在發表關系國家命運的演說。蹬至台階再到陵門,經過三百多餘級台階,不知不覺就到了中山陵的最高處。陵門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是孫中山先生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祭堂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分別刻著「民族」、「民權」、「民生」的橫批,往裡走便看到大祭堂的兩壁刻有關於孫中山先生的簡介,黑壁金字,十分醒目。從側門跨入墓室,只見中央砌有圓形的墓穴,雕有中山先生的卧像,據說當年孫先生在北京逝世後,由專車將靈柩運往到南京,於一九二九年六月一日在紫金山陵園舉行大典。直至今日來瞻仰先生的人群還是絡繹不絕。抬頭望去,上面是繪有國民黨黨徽的陵頂,在燈光的照射下此地更加的庄嚴肅穆。
站在陵前高台上,就能看出整座中山陵在青山綠樹的環抱之中。居高臨下,把整個南京城盡收眼底,有這么開闊的視野,讓人的心胸也寬闊了許多。我想,孫中山先生生前所創下的功績是無與倫比的,所以後人才會建造規模如此宏大的陵墓來紀念他。不由想起剛才在陵門處看到的無字碑,那是孫中山先生不想把自己的偉績刻在石碑上,後人自由評說。就更加深了對先生的敬佩。心中翻湧著中國近代史上那段風雲變換的歲月,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理想之鍾」應長鳴———游南京中山陵有感
在通往中山陵園附近的路途中,公路兩旁矗立著整整齊齊的參天古樹,名曰「法國梧桐」。涼風徐徐吹來,嘩嘩作響的梧桐樹葉似乎在用最熱烈的掌聲歡迎著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遊客。這時王導給我們解說到,這些樹是當年宋慶齡女士為了迎接孫中山先生的靈柩,特意從法租界買的樹苗栽種下來的。民國時期的小樹,如今長得如此粗壯而又枝繁葉茂,給人一種「大樹腳下好乘涼」的感覺。其實它有著自己深刻的寓意:一方面古樹的健在見證著孫中山先生與宋慶齡女士深沉持久的愛情故事,啟示後代要注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珍惜愛情;另一方面也告誡我們年青一代不要忘掉歷史,不要忘掉曾為中華民國之崛起而嘔心瀝血的革命先輩們。
揭開了法國梧桐的神秘面紗,帶著更多的思考和敬仰之情,我們走進了中山陵園。一座被嚴密茂盛的樹叢層層覆蓋的山城呈現在我的眼前,沒有喧鬧,沒有繁華,一切樹木與建築都是那麼的靜謐與和諧。園內遊客眾多,老老少少,白皮膚黑皮膚的,三人一群,兩人一夥的也有。然而,我卻沒有看到在陵園中嬉笑打鬧的面孔,可見世人對孫中山先生的尊重和愛戴之情是多麼地深切。
陵園的主路是一直向上延伸的,途中我們經過「博愛」坊,「天下為公」雕像大廳,每到一處,導游詳細周到的解說更是增強了我對孫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孫中山先生生平的事跡一點點浮現在我的腦海中,一代偉人的不凡與崇高是如何做到的?聯想到自己,作為一名大學生,身處一個和平安祥的年代,在追求和實現理想的過程中,激情和鬥志被現實生活日益消磨殆盡,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啊!
當我們走到離墓室長達840多米的階梯墓道之下時,從下向上放眼望去,一步一步地台階筆直般通往中山陵墓,又直又高,聽說是由392個石階和10個平台構建而成。我准備利用體內蓄積的所有能量,一鼓作氣攀登到墓室,然而每當我攀完幾十個台階,就得在一個平台上緩口氣。最後當我們終於到達海拔高度為185米的中山陵墓時,回頭望去,居然看不到一個墓道石階,只剩下一塊塊平台,設計者的聰明智慧真是難以言表啊!攀登石階的過程確實有些耗能,但這不是更能體現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曲折嗎?每到一個平台,我都會想起孫中山先生的那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同時也讓我深深領悟出這樣一個道理:人生目標的實現是充滿艱難和挫折的,只有當我們按著堅定的步伐堅持不懈走下去的時候,我們才能有所作為。
最後我們參觀了孫中山先生的墓室,中央是一個圓形的大理石壙,墓壙正中是一具用漢白玉雕刻的孫中山先生平躺像,他的遺體就安放在這圓石壙里,並用鋼筋水泥密封。整個陵像就像一口警鍾,提醒後人不要忘記為祖國奉獻自己的力量,要把革命先輩們那種憂國憂民、為國奉獻的精神發揚光大。
有一句話是這樣講的,「是英雄把自己變成了英雄,是懦夫把自己變成了懦夫。」中山陵之行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孫中山先生是偉人,更是一名挽救中華民族命運的民族英雄,他的心路歷程給了我深深的啟示:只有把個人命運同祖國和民族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把個人理想追求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聯系在一起,通過努力學習、創造和奉獻,我們才能創造出絢麗的青春。
❻ 說說中山陵的結構分布圖,並說說你對中山陵的感想...
建築布局
陵墓建築按南北向中軸線對稱布置在中茅山南麓的緩坡上,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鍾」,取「木鐸警世」之意。山下孝經鼎是鍾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鍾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鍾擺錘。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
南面入口處的石牌坊和緩長的墓道表現如鍾下的懸索。墓道坐北朝南,傍山而築,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在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石階、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建築,與四周的圍牆形成了大鍾的本體。最高處的祭堂是陵墓的核心建築,到牌坊平面距離700米,垂直落差73米,祭堂後的墓室表現為大鍾的鍾鈕。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孫中山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代表著當時中國的三億九千兩百萬同胞;8個平台,象徵著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台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
整個陵墓的都用的是青色的琉璃瓦、花崗石牆面,顯得莊重肅穆,青色象徵青天,也符合中華民國國旗的顏色——青天白日滿地紅。青天象徵中華民族光明磊落、崇高偉大的人格和志氣。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為公之意,以此來顯示孫中山為國為民的博大胸懷。
感想
中山陵依山而築,坐北朝南,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假期里的中山陵景區人真多啊!放眼望去,山路上到處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
步入陵園大門,拾階而上我被中山陵的高大和雄偉所吸引了,我們首先來到了陵園廣場。廣場四周屹立著一棵棵高大挺拔的蒼松,它們看上去是那樣的青翠欲滴,那樣的生機勃勃。它們象徵著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永遠不倒,又恰似革命事業萬古長青,生生不息。沿石階繼續往前走,一座巍峨聳立著的牌坊便映入眼簾,抬頭仰望,由孫中山先生題寫的「博愛」兩個大字赫然顯現在牌坊中央,這蒼勁有力的兩個字告誡人們,做人應只求奉獻,不求索取;要用大海般的胸懷去關愛天下每一個人 。
從牌坊仰望山頂的祭堂,映入眼簾的除了台階還是台階,看了介紹,才知道原來台階有394級之多!我有點想打退堂鼓了:那麼多台階,我肯定走不上去的。媽媽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遇到困難怎麼能退縮呢?你一定可以的!」我才勉強答應走上去。
大概走了200級,我再也走不動了。抬頭望去,似乎只有漫長的台階,而且這台階沒有個盡頭。中山陵的台階設計得這么巧妙,可有深層意義!從下往上看,只有台階,寓意著前面的路很艱辛。而從上往下看,全是平台,寓意著當經過了艱辛和磨難以後,看自己走過的路,發現過去的路也很平坦。」我明白了:其實工作學習也是一樣,會經常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一旦你弄明白了,才感覺並不是那麼難。終於鼓氣勇氣一口氣登上了頂端。
來到了中山祭堂前。中山陵的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正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的大廳里坐著一個人,我再走近點,是孫中山的雕像,他正看著前方,我順著他的目光看去。哇!太壯觀了!站在這里,可以俯視全部台階和遠處的美景,台階上,有些人正休息,也有些人正努力地邁出腳步……
有所感悟,這或許就是造這么多級台階的原因。孫中山先生想讓我們明白:成功之前一定有困難,只有堅持不懈的人,最終才能收獲成功的喜悅。我又看了一眼孫中山先生的雕像,他的嘴角微微上揚。啊,他在笑……
❼ 秦陵兵馬俑教學反思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今天,上了《秦兵馬俑》的第二課時,本課時的重點就是聯系課文內容,體會兵馬俑的類型眾多,形象鮮明。從而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本課時的教學,我還是以過渡段為中心,由復習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入手,然後自然過渡到重點段落(4—9),引導學生體會秦兵馬俑類型眾多、形象鮮明的特點。
針對這一教學重點為,我主要設計了三個大問題:課文主要向我們介紹了哪幾種類型的兵馬俑?他們有著怎樣的鮮明形象?仔細讀讀課文,選擇你喜歡的一個兵馬俑介紹給大家,並說說你喜歡的原因?然後由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在保證一定閱讀時間的基礎上,全班進行交流。
這一部分的教學,學生的興趣倒是比較濃厚,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可由於交流匯報佔了許多時間,學生閱讀感悟的時間倒是少了,給人的感覺像是在做表面文章。我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問題設計得不夠合理,而且教學沒有抓住重點。每個自然段的教學時間幾乎是平均分配,教學節奏沒有變化。或許,在教學中,我可以先以「將軍俑」為例,具體分析一下他的鮮明形象,並指導學生朗讀,然後再讓學生照樣子來介紹分析其它的兵馬俑。這樣做才是真正「授之以漁」,而且也不至於讓學生的閱讀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面。
另外,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了世界,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它是秦文化的縮影,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我想,僅僅憑書上的介紹和幾張圖片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肯定是不夠的。還應該利用一些教學資源,讓學生對秦兵馬俑有更多的了解。而在這點上,我做的也不理想,因為課前沒有讓學生收集更多的關於秦兵馬俑的資料,只是教教材,而沒有做到「用教材」,沒有開發和利用更多的教學資源。
《秦始皇兵馬俑》這篇課文寫的是古代文物,介紹了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地理位置,壯觀的建築物和兵馬俑的軍陣、神態,指出秦始皇兵馬俑的出土是我國考古史上最大的發現之一。這篇課文語言精練、詞語豐富、段落清楚,從本單元閱讀訓練重點來講是訓練學生豐富語言和運用段落大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好教材。但這篇課文寫的是古代文物,對於我們農村小學的學生來說,其見識少,缺少主觀性認識,對教材的理解又是一個難點。
我在教學《秦始皇兵馬俑》這篇課文是採取了這樣的教學過程:第一課時:1、審清題意,讀通課文,給課文分段。2、初步學會本課生字、新詞。3、學習第1、2、3自然段,完成作業本上的第1、2題。第二課時:1、了解兵馬俑的神態和它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價值。2、歸納課文主要內容。3、能用「也許」「似乎」造句。本課的重點是給課文分段,寫出段落大意,用段落大意歸並法歸納課文主要內容。難點是課文第二段,秦始皇兵馬俑軍陣這一段的課文理解。所以,我在突破這個難點是作以下嘗試,先讓學生報名參加:①軍事家、②文學家、③美術家、④導游哪個組,並給每個組出了題目:①軍事家:你認為秦始皇是怎樣安排軍陣的?②文學家:作者在觀察軍陣時是怎樣觀察的?又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下來的?③美術家:你能把這幅軍陣圖畫下來嗎?④導游:你能給來兵馬俑博物館參觀的遊客寫幾句導游詞嗎?然後分組進行活動,最後各組交流。由於是大家自己喜歡的題目,討論時大家非常熱烈,交流時也特別認真,其效果也比較好。
通過這一課時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學生喜歡學的,有興趣的參與其表現也比較積極,受到的效果也比較好。因為,我安排了四個小組,讓學生參與到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小組中進行學習,所以,學生們學得快樂,收到的效果也比較好的。
2、培養了學生的動腦、動手、動口的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課文,培養了學生的動腦、動手、動口的能力。
3、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讓學生參與當軍事家、文學家、美術家、導游的活動,讓他們參與了活動,讓他們盡自己的能力去發揮,去創造,既培養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通過本課教學,我體會到語文教學本身是訓練學生語言文字,培養學生想像,創造,表達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但如何進行這一方面的訓練和培養,還有待於今後進一步嘗試和探索,使自己的教學水平進一步提高,使學生的整體素質進一步得到培養。我決心今後不斷努力,不斷進取,不斷嘗試,是自己的教學業務水平跟上形勢發展的需要。
❽ 巍巍中山陵 中的說明方法和作用
《巍巍中山復陵》運用了列制數子、打比方、作比較等說明方法:
1、列數子
例如:鍾山是寧鎮山脈的最高峰,海拔約460米,東西走向,長約7千米,南北寬度約3千米。
通過數據說明了鍾山的雄偉高大。
2、打比方
例如:當陽光燦爛時,遠處方山如屏,秦淮似帶;近處村舍相望,田圃縱橫,道路津梁,行人車馬,無不纖細入微,彷彿眼前展開了一軸工筆長卷。
通過打比方說明了中山陵周圍環境的優美。
3、作比較
例如:當陽光燦爛時,遠處方山如屏,秦淮似帶;近處村舍相望,田圃縱橫,道路津梁,行人車馬,無不纖細入微,彷彿眼前展開了一軸工筆長卷。而當日出日沒之際,在晨煙夕霧的迷濛中,城猶潛蛇,山若伏鱉,館閣樓台,隱約參錯,遠峰近樹,依稀可辨,人們又好像面對著大幅的潑墨山水。
通過作比較,說明了中冊陵,在「陽光燦爛時」和「日出日沒之際」它那變幻無窮的奇妙景色。
4、引用
相傳孫中山先生在1912年3月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務以後,曾經到鍾山來打獵,看到周圍地勢開闊,風物優美,氣概雄偉,景象萬千,就表示了身後要埋葬在這里的願望。
通過引用說明了埋葬這里是孫中山先生生前願望。
❾ 寓言兩則《濫竽充數》《邯鄲學步》教學反思
《寓言兩則》文學常識
(1)《濫竽充數》出於《韓非子·外儲說上》,原文是:「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課文是根據這段文字編寫的。
(2)《邯鄲學步》出自《莊子·秋水》,原文是:「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學行於邯鄲與(歟)?未得國能,又失其幫行矣,直匍匐而歸矣。」課文是根據這段文字編寫的。
內容詳解
本課是精讀課文,包括《濫竽充數》和《邯鄲學步》兩則寓言。
《濫竽充數》講的是戰國時候,齊宣王喜歡聽吹竽,又喜歡講排場,常叫三百人的樂隊一起吹奏給他聽。「講排場」,表現在吹竽的樂隊有三百人,而聽的人只有齊宣王等極少數人。「三百人一齊吹」,說明樂隊聲勢之大。南郭先生本來不會吹竽,可是他「自稱技藝高超」,混進了樂隊里,齊宣王給了他很高的待遇。「鼓著腮幫,捂著竽眼兒」表現的是南郭先生裝腔作勢的樣子。齊宣王死後,齊湣王繼位,他的愛好與齊宣王不同,他叫每個人單獨吹竽給他聽,南郭先生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逃走。
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沒有真本領,混進行家裡充數的人。後來作為成語來用,指不好的東西混進好的裡面湊數。另外,也常常用來表示自謙。
《邯鄲學步》講的是戰國時候,燕國壽陵有一個人到趙國首都邯鄲去學走路的故事。
課文先講燕國壽陵有個人為什麼要到邯鄲去學走路,原因是他「嫌當地人走路的姿勢不好看」。接著又講他看到邯鄲人「走路的姿勢十分優雅,很有特點」,就跟在後面學,「一扭一擺」是寫他機械模仿別人的動作。然後講他「徹底忘掉」自己原來的走法,「抬腿、跨步、擺手、扭腰」都機械地模仿邯鄲人的姿勢,這進一步說明他學習別人,只會機械地模仿。最後講事情的結果,燕國人的走法沒有學會,自己原來的走法全忘了,只好爬著回燕國去。
現在人們把這個故事作為成語用,比喻機械地模仿別人,最後連自己原來會的東西也忘記了。
這兩則寓言,都是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個短小的故事之中,具有諷刺意味,給人以啟發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