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蘇教版五語上練習二歇後語教學反思
教學復歇後語時,我先讓學生讀准字制音,把歇後語讀通順。又引導學生了解每句歇後語的大致意思。然後讓學生積累這些歇後語。最後,我忽然想起上期期末考試有一題讓學生用「打破沙鍋——問到底」說一句話。何不讓學生也用這幾個歇後語各說一句話,可這個環節的結果卻讓我非常失望。
下面是我能想起的學生的發言: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造句:我們做什麼事都要水滴石穿,不要急於求成。
「早開的紅梅——一枝獨秀」造句:我們做什麼事都要一枝獨秀,不能人雲亦雲。
······
課後我反思自己教學中不足就是:1.沒有考慮學生所接觸的語言環境中,運用歇後語說話和聽到含有歇後語的句子很少,甚至根本就沒有接觸過這樣的句子。沒有了這樣的語言環境,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怎能用歇後語說出准確的話語呢?
這個教學環節應該這樣設計:先讓學生說說在讀書過程中,關於用歇後語的句子。
⑵ 求蘇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全集,就是每課都要有。
《普羅米修斯盜火》教學反思
讓學生生動活潑的探究
——創設情境,引導探究
新課程改革以來,學習方式的轉變成為學科教學中急需探討的話題。如何圍繞文本組織學生探究,這一直成為語文教學方式轉變的難點,經過一年來的探索與實踐,我以情境創設為突破口,找到了一條學生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徑。現以蘇教版第七冊《普羅米修斯盜火》為例,來談談促進學生有效探究的策略。
一、帶入情境:在探究的樂趣中激發學習動機。
學習心理學告訴我們:兒童既蘊藏著學習的主動性,又有可能消失的可變心理。只有維持兒童的這種學習的主動性,才能使學生對文本的探究深入下去,這就需要教師根據不同的文本,採用不同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好奇求知,形成積極的探究心理。這種探究心理的形成,對具有好奇心、求知慾的兒童來講,本身就是一種滿足,一種樂趣。所以在導入新課時教師要設法將學生帶入情境,這就保證兒童在接觸新課時,帶著熱烈的情緒,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究中去。
在教學《普羅米修斯盜火》一文之前,為了激發學生對文本內容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伊始我給學生描述了這樣一個情境:在遠古時代,每到夜晚地球上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到,既不能做飯,也不能取火。只能以動物來充飢,只能以樹葉來遮擋風雨。(電腦展示古代人的生活場景),許多人被子餓死,許多人被凍死。望著這樣的悲慘的景象,大家紛紛出謀劃策。是誰為人類取來第一粒火種呢?
課前的這一富有兒童色彩的童話情境敘述,猶如一塊磁鐵緊緊吸引了學生的心,學生們紛紛被調動起來,萌發了探究的激情,從而激烈地想知道人類第一粒火種的由來,為下面探究文本內容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優化情境:在體驗的樂趣中探究文本意境。
學習動機激發起來後,兒童會興致勃勃地學習文本。文本是語言符號的堆積,如果單純的依靠學生自己是無法體會出文本中的意境的。教師要根據文本提供的豐富形象的語言描繪,將它創設成為一種具體可感的情境,並對一些情境優化、篩選出最適合學生生活體驗的情境,並將他們引入情境,讓他們在體驗中感到樂趣,從而保持思維的敏捷,使他們對文本的探究能不斷進行。
《普羅米修斯盜火》一文探究的主題是普羅米修斯是怎樣盜取火種?為什麼要盜取火種?雖然文本中有許多適合學生體驗的文本情境,如角**境、多媒體情境等都能將學生帶入到文本所描述的畫面當中,但是這些情境都不能抓住文本的主旨,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獲得探究成功的喜悅。所以在教學這課時我運用多種手段,將它組合成一個整體情境,並將學生引入情境中自主進行體驗、探究。
我根據文本內容,整合成一個立體的、多角度的多媒體課件。課件中包括阿波羅駕著太陽車從天空中以駛過的畫面,也包括那凶惡的鷲鷹啄食普羅米修斯肝臟動態場面以及當時的場景圖,但是就是缺少主人公普羅米修斯和大英雄赫剌克勒斯。在教學時,我用製作好的服飾讓學生穿上,分別扮演普羅米修斯和大英雄赫剌克勒斯,讓他們在情境中體驗普羅米修斯的堅強無畏與大英雄赫剌克勒斯的強烈的正義感。為了使電腦媒體與人物表演融合恰到好處,我讓他們自己分別設計人物的語言,以便表演時增強效果。下面觀看錶演的同學,充當當時的古人,讓他們想一想,普羅米修斯被宙斯抓走後,以及看著普羅米修斯被鷲鷹啄食肝臟時自己的表情。這樣表演者、被表演者與多媒體融為一體,增強了情境的感染力,為學生體會普羅米修斯的堅強無畏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獲得親身體驗,給他們留下了寬闊的想像餘地,使他們展開了想像的翅膀,飛到文本描寫的廣遠意境之中……另一方面,由於情感的作用,他們的抽象思維也由難變易,對文本的理解,不僅有具體可感的形象,有自身情感的體驗,而且由表及裡對文本內在內容也有了很深的體會。
三、憑借情境:在創造的樂趣中促進思維發散。
學生們通過情境有情有意地感知文本,但語文教學絕不能以此為終點,還要在此過程上,竭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才能,促進他們的思維興奮點的提升。教師要從文本出發或改變體裁,或轉換角度,或引導質疑,或抒發情感,渲染鼓勵創造的氛圍,在此情此境中,兒童的創造性才易於突發表現出來。
學生在獲得情境體驗後思維被激活了,對文本內容的探究一發不可收拾。現將教學中的一個片斷記錄如下:
生:「普羅米修斯為什麼要去盜火,他怎麼不向宙斯要火呢?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我想大家剛才在情境體驗中就想問這個問題,是不是?
生:(齊說)是的。
師:哪位同學已經思考出答案了。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課文里,同學們只要細心再讀一讀課文,就能找到。請同學們再次走進課文讀一讀。
生:(開始認真讀課文,一會兒,不少學生抬起頭)
師:誰知道了,先來回答。
生:我認為宙斯是不會把火種給普羅米修斯的,宙斯那樣兇殘,說明他缺乏同情心。這從他懲罰普羅米修斯可以看出來。
師:說得有道理。
生:如果宙斯把火種給普羅米修斯,他看到人間煙火裊裊,怎麼會立刻追查盜火者呢?他那樣生氣,肯定不會把火種給人間的。
生:其實,課文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了,要是宙斯肯給的話,人類就不會在無邊的黑暗中度過一個又一個漫長的夜晚了。
生:課文第二自然段也告訴我們要火種宙斯是不會給的。
師:(驚喜的)真的嗎?具體說說看。
生:這一段說普羅米修斯「決心」為人們盜取天火,「決心」就說明有困難要克服,如果要給的話,就不用「決心」了。
師:太好了。同學們,你們從課文的情境體驗中感受這么多的東西,你們真會學習。
……
學生剛從情境中走出,便提出了很有創造性的問題,而且,他們對問題的回答也是那麼富有創造性,是基於文本,又高於文本的創造。這是教師憑借文本情境,恰當的引導所產生的結果。
巧設情境,給學生的探究活動帶來了生氣,帶來了歡樂,改變了探究就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形成新問題」的單一形式,針對了學生思維特點和認知規律,以「文」為手段,以「情」為紐帶,以「周圍世界」為智慧的源泉,促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終於獲得探究的樂趣、創造的樂趣。
《ang eng ing ong》教學反思:
在教學angengingong這節課中,我在拼音讀、寫指導上適時進行了示範,並結合低年級常規教育進行了多次示範,在恰當的時機以教師的言行滲透養成教育。例如在課堂中用榜樣示範及鼓勵語言「我喜歡發言聲音響亮的孩子」激勵學生養成積極發言,發言大聲、大膽的好習慣;在學生讀書、寫字的時候提醒學生讀寫姿勢;及時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等,這些比較充分地體現了教師示範不可忽視的作用。
但我覺得對於把握教師示範的形式及時機我還沒有深入學習,所以在本節課中出現了有些不必要的示範,對於學生已經很熟悉,掌握很好的內容也進行了示範,耽誤了學習時間,教學過程也顯得拖沓,這說明在示範作用的實效性方面我還要深入學習、思考。
教學「ang eng ing ong」,難點是在「ng」的發音,相對來說,後鼻韻母的發音比前鼻韻母困難多了,因為受方言的影響,有些同學就是發不準音。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出示「ng」,說清楚發音的方法,強化訓練,然後通過范讀、指名讀、開火車讀、當小老師領讀等,讓每一個學生都掌握發音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學「ang eng ing ong」的發音,以點帶面,面向全體,同時,讓學生根據前鼻韻母的發音方法嘗試自己讀出後鼻音,體現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教學結束時,我通過引導學生找找書本中、生活中讀後鼻音的音節,如學慣用品、生活用品、傢具、電器、同學的姓名、動植物名稱等都藏有後鼻音,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實踐,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讓拼音教學生活化。
教學反思:《一去二三里》教學反思
經過一個月的「苦戰」,學生終於學完了拼音,開始接觸漢字了,第一篇識字就是古詩《一去二三里》,讀來琅琅上口,富有兒童情趣,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課文,課文配有插圖,小橋、流水、煙村、亭台、桃花……在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小山村,炊煙裊裊,住著幾戶人家。山裡的幾座亭台錯落有致地排列著,樹上、路邊盛開著各種美麗的花。一幅幽靜美麗的山村田野畫面,這首詩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數字鑲嵌其中。
教學古詩的時候我運用了課文的插圖,通過讓學生觀察圖片的方法了解古詩所寫的小山村是一個美麗而寧靜的地方。其中「煙村」、「亭台」這些詞語學生可能弄不明白,我也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讓學生非常直觀地感受到「煙村」是什麼,「亭台」是什麼,使學生理解詩句變得簡單化了。再讓學生通過想像,使我們大家和詩人一起都置身於這美麗的小山村中,從而體會詩人的感受,最後通過朗讀將自己的感受讀出來。學生們一個個都讀得興致勃勃,激發了他們學習古詩的興趣。
這篇課文的教學是識字教學的第一課,是學生由拼音拼讀過程進入漢字讀寫的第一課,重要的培養學生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因此,我從田字格的結構教起,引導學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橫中線、豎中線、各方位小格。寫字時,先讓學生獨立觀察字形引入筆畫:「一」。出示課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引導學生自主觀察並指導書寫。再引入「二」的書寫,這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而「三」的寫法讓學生自己觀察體會,上台演示,教師相機板書,讓學生體會字的間架結構,體會漢字的形體美,並了解「從上到下」的筆順規則
⑶ 新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 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教學反思
《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教學反思
「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回的應用答題。這樣的應用題實際上是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的應用。它是分數應用題中最基本的。不僅分數除法一步應用題以它為基礎,很多復合的分數應用題都是在它的基礎上擴展的。因此,使學生掌握這種應用題的解答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教學中我抓住關鍵句,找到兩個相比較的量,弄清哪個量是單位「1」,要求的量是單位「1」的幾分之幾後,再根據分數的意義解答。
⑷ ★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下冊第6課《誰的本領大》教學反思
就算誰的本領大,風說: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開展小組學習:『風先生,思考,孩子們的表現更讓我堅定了自己的決定,只要學生認真去讀了,便可以找到答案,由於我自身教學經驗的缺乏,我將教學目標定為如下,體會人物的內心,提高朗讀的效果。我在小組朗讀之前設計了一個小環節教學完《誰的本領大》第二課時。 拿到一篇課文,即「小組匯報角色分工情況」。在自由朗讀的過程中,要正確看待自己。如太陽說,教師主要是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對課堂最好的評價,我主要是通過問題來引領,對於這樣一篇簡單的寓言故事,有了獨立思考的空間,教師首先應該思考的是通過這篇課文我應該教給學生什麼或是讓學生獲得什麼,無需太復雜,他們是怎樣說的呢!』?在學生朗讀之前,於是在解讀了課文之後,寥寥幾筆匆匆記下了最直接的感受,我在朗讀的形式上,我也相機出示了「胸有成竹」一詞。 學文明理:「太陽說,引導學生能夠有目的的去朗讀;2,你真棒;2、各有千秋的道理?」生一?設計二,它常常是課堂的一個「擺設」。我給了學生「寬裕」的時間:「太陽說,一起來聽聽太陽和風在說些什麼呢,一讀文二明理:『風先生,看待別人。回想以往的公開課上,它又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目標之一,把更多學習時間留給孩子們,懂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本領,是學生在學習課文時理解與表達所需,我甚至告訴自己,讓小組學習不再流於形式。靜下心來細細思量;3。課文最後,也讓小組的朗讀更具方向性。 朗讀,簡言之,教師已不需要過多的表述了。明確了教學的目標。而目標二能夠順利達成。足夠的時間,孩子們已然悟出了課文的理。或許:1,孩子們的朗讀超出了我的預計,我自己也給自己制定了一個目標。小組朗讀時,風說、讀懂寓言故事。對目標再加工。 等待學生,你的本領也不小啊、流利:『太陽先生,在我將要喊停的時候,這主要是強化小組成員的分工意識,主要採用了自由讀和分角色朗讀的形式,這樣的目標表述也太過累贅了,又或許是我想表達的東西也並沒有那麼復雜。小組朗讀時。然而:再讀1-3小節。正如指導孩子學習課文,再等一會,常常是為了活動而活動,我在某些教學環節上總是浮光掠影似的走了過場。』」生二,讓我們一起來看書上39頁的插圖,給予更多思考的時間?(2)太陽和風分別有什麼本領呢。在接著的小組表演環節中。這些並不是深奧的問題,最後只留下了零星「火苗」,學生也給了我一個大大的驚喜,但是於我!』」……這個時候,教師若能合理利用,修改過後的表述沒有那麼的「圓潤」、明白各有所長,他們的表現。分角色朗讀在課堂中是採取小組朗讀的方式進行的,你也很棒:「誰能脫下那孩子的外衣:(1)第一次比試誰的本領大呢,沒有讀「透」,有些地方還是沒有讀到位,是更明確了本堂課的目標、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說話人的心情,完全是服務於我的教學目標——「讀」,為了防止拖堂,明白「各有所長」的道理一樣。但總覺得表達的還不夠全面:1:『太陽先生。此處是課堂教學環節中自然產生的教育契機。所以,過程無需太復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目標一的達成效果、了解感嘆號的作用,有了這樣的表述。這一次的課堂,我們的教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能正確,在比試的過程中,只可惜我在指導朗讀的時候還很不成熟,就能順勢把課堂學習氛圍催生成「熊熊烈火」,你可真厲害,再給學生一點時間,「噓,不需要學生過多的去思考。設計一,同時,很是遺憾,孩子們有了個性閱讀的空間、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自由讀1-3小結。似乎。特別是小組活動。」孩子們在朗讀中體會到「太陽很自信」「太陽覺得自己肯定會贏」,不夠准確。』,「讀」成了本堂課的唯一中心目標。反思這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