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以種植業為主的教學反思

以種植業為主的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2020-12-30 03:31:43

Ⅰ 我國以種植業為主的地區主要屬於什麼氣候

我國以種植業為主的地區主要屬於(季風)氣候。我國東部季風氣候區平均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能夠發展種植業。西部比較乾旱,以畜牧業為主。

Ⅱ 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結構有什麼特點

所謂農業地域類型
是包括以一種農業類型為主的多種農業的囊括性代碼。而這多種農業類型大多具有相似形。

Ⅲ 如何評課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美國商品穀物農業主要生產小麥。 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季風水田農業專主要種植水肌閥冠合屬攉骨圭攤氦揩稻。對環境要求較為嚴格。 尋求雨熱同期。生產規模較小。機械化程度低。科技水平較低。商品率低。 分布地區主要為季風區。

Ⅳ 四大地區中以種植業為主的地區和以牧業為主的地區

青藏內蒙古地區以牧業為主,長江中下游地區以種植業為主唄!

Ⅳ 中國農業為什麼以種植業為主

中國傳統農業經濟結構長期延續的原因探析
傳統農業經濟作為一種處於長期均衡狀態的特殊類型的經濟,是完全以農民世代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為基礎的農業經濟,是以手工勞動進行簡單再生產的相對靜態的經濟。傳統農業經濟結構則是由特定的傳統要素(土地、勞動力、生產工具和技術等)組合而成的一個有機的結構體系,它包括土地所有制結構、農業種養業結構、農產品加工與貿易結構等。中國的傳統農業經濟結構從秦漢時期成型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其某些特徵直到今天在廣大農村地區還在相當程度上存在著,(註:正如許倬雲所說:「中國人好像一旦踏上了農業路,就再也沒有背離過。」見[美]許倬雲:《漢代農業:早期中國農業經濟的形成》,程農、張鳴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它不僅深刻地影響了我國古代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也成為我國現代化改造的重要對象之一。因此,探討其長期延續而很難被突破的原因,仍然有著時代的必要性。
一、中國傳統農業經濟結構長期延續的表現及典型特徵
1、農業生產工具和技術等傳統生產要素較少變化。在農業發展史上,農業發展的每個階段,同生產工具的材質和農耕動力都有極為密切的關系。一般認為,同原始農業相對應的生產工具是木、石、骨質工具,其農耕動力是人力;同傳統農業相對應的生產工具是鐵質工具,其農耕動力是畜力;而同現代農業相對應的生產工具是優質的鋼鐵工具,其農耕動力是拖拉機和機引農具。我國傳統農業在其存在和發展的每一階段,作為其生產要素重要構成部分的生產工具和農耕動力不能說沒有變化和改進,但主要是表現在量上而非質上,到後期甚至量上的改進也停滯了,也就是說,同西歐相比,我國傳統農耕工具和動力的演進不僅持續時間長,更重要的是表現在後期不但沒有突破,反而停下了演進的腳步。
就農具的種類而言,戰國秦漢是以鐵器普及、牛耕推廣為標志的傳統農具大革命的時代,耦犁、耬車、颺車、畜力碓和水碓等領先於世界的發明有很多。唐宋是傳統農具發展的巔峰,水田和旱地耕作農具均已系列化,農具在前代的基礎上多有發明和改進,如曲轅犁,銐刀,各式水車,使用水力、風力和畜力的各種穀物加工工具,麥釤與麥綽、麥籠相配套的高效獲麥工具等。但明清農具基本上沒有新創造,《農政全書》和《授時通考》的農具圖是照抄《王禎農書》的,有些大型高效農具也罕見了,有些地方甚至從牛耕退回人耕。
其他生產要素如勞動力的素質和技能也較少變化。盡管從秦漢以來勞動力的總量呈現明顯的不斷增長的趨勢,同一時期教育、文化也在緩慢發展,但是相對於大眾的需求來說,教育資源始終是極為稀缺的資源,能夠接受系統文化教育者在社會總人口中是極少數,對提高勞動生產率至關重要的勞動者技能主要是靠個體的經驗傳授,而不是規范化的系統的集體培養。因此,直到近代我國農業勞動者基本是在前輩的經驗范圍內使用傳統工具從事生產經營活動。
2、地權配置在權力干預下循環進行,經營效率指標長期停滯甚至倒退。從形式上看,土地產權配置結構以私有制為主,私有制土地在全國耕地總面積中占的比重是不斷上升的,從中唐時的約50%發展到清中期的95%以上,而且單戶佔地較少。然而數量龐大的自耕農和不能擺脫賦役負擔的中小地主共同構成私有制主體。但是地權的流動方向和媒介從秦漢以來直到近代是基本相似的。地權主要是在以下主體之間頻繁的循環流轉:地主、官僚、自耕農。辛稼軒在《最高樓》詞中謂之「千年田換八百主」。清代人說「人之貧富不定,則田之去來無常」。[1](《答曾邑侯丁米均派書》)地權頻繁流動在很多情況下是伴隨著權力的分配和集中進行的,例如歷代有關土地兼並的記載史不絕書,宋代仁宗初年「勢官富姓占田無限,兼並偽冒習以成俗,重禁莫能止」。[2](《食貨志·農田篇》)明中葉,皇帝、王公、勛戚、宦官所設置的莊田,數量之多超過以往任何時代。莊田是強占民田而來,在占田的過程中,強奪產業,燒毀房屋,鏟平墳墓,砍伐樹木,逼得很多人逃離家鄉。[3](《論三害》)由於歷代王朝都未能建立一套真正有效的界定和保護私有土地產權的法律,所以地權配置比例是一個周而復始不斷循環的過程,不僅朝代之間推倒重來,每一個朝代也似乎都遵循這樣一個模式:分散→平均→集中→混亂。在承平時期一般是地權比較分散的時期,王朝後期是土地集中的時期。這樣一種情況使得財富不能長期有效積累,對財富的佔有無法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力。
與地權配置結構相聯系,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耕作制度長期穩定。自耕農自不必說,即便地主所擁有的較大規模的土地也主要是分解成小塊租給佃農耕種,僱工經營始終未成氣候,因此,盡管在特定條件下,生產效率曾經達到很高的水平,但是其可挖掘的潛力畢竟有限,例如糧食畝產從唐中期至鴉片戰爭前期(742—1839年)共1097年,年均增長只有0.073%。至於勞動生產率,除了唐宋時期有較快發展外,宋明時期幾近停滯,到鴉片戰爭前期已經是大大下降了。[4]
3、耕織牢固結合,獨立手工業的發展始終受到嚴重製約。我國不同於西歐,種植農業在農業經濟中始終占據核心地位,畜牧業則居於補充的和從屬的地位,農民通過精耕細作和以耕織結合為主要內容的多種經營,維持簡單再生產,這種情況從秦漢以來直到近代沒有太大的變化,隨著人口的增加,供給顯得日益緊張,明清以降,甚至出現生存危機,在傳統技術條件下,盡管對土地的開墾和利用已達到天然許可的極限,但是仍解決不了問題,人均佔有糧食總體上趨於減少。與種養業相配套,對農產品的加工和貿易構成手工業和商業,但手工業的組織形式始終是經驗相傳的手工作坊,盡管在明中後期出現了較大規模的僱工經營,也並未成為制度演進的推進力量,尤其是棉紡織業,從理論上說,棉紡織商品生產的發展,在市場的作用下會導致該業與農業的最終分離,形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但事實卻是直到鴉片戰爭前,中國的棉紡織除在軋花、彈花、刷經以及在棉布染整加工等生產環節上,出現了少數遊走四鄉為人加工的專業手藝人和專業手工作坊外,主要的生產環節紡與織基本上沒有與農業分開,兩者之間也基本上沒有分開。從業的農戶常常是既紡且織,並且與種植農業一起構成為小農家庭經濟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秦漢以來,傳統商業堪稱發達,明清時期甚至出現了一些重要商品的大規模長途販運,但難起到配置資源的作用,例如最為人們看重的商品布,除了在松江等少數集中產區有真正較大規模的專門化商品生產,絕大部分是農家自用有餘的布,拿來和不織布戶換取口糧,本質上是自然經濟中有無調劑的性質。棉布貿易總的處於一個低水平,即使國內和國際市場對棉布有很強勁的需求,也沒能像西歐那樣帶動棉紡織工業的起飛。
總之,幾個子結構同步保持了長期的均衡狀態,土地產權只是部分的存在,由經濟的和非經濟的因素驅動的土地產權的頻繁流動,無助於市場機制的完善,相反卻使財富以至於資本難以穩定積累,只能重復簡單再生產;種植農業以及由此決定的加工貿易業結構在大部分時間里雖然有效率,但它們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使獨立手工業的建立難以實現;地租、商業利潤和高利貸利息的自由流動與互相轉化,使得傳統經濟結構變得更加完善和穩定,本身既不易被突破,又難以實現像西歐那樣的體制外的經濟發展。因為這種情況,我國傳統農業經濟盡管曾經取得了輝煌的發展成就,但是到16世紀晚期達到了它的鼎盛期後基本處於衰落之中。此後雖然在某些經濟指標上例如耕地面積和畝產量還有所增加,但勞動生產率和人均福利卻停滯甚至降低了。由於經濟發展意味著資源的適度開發和利用,伴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持續提高以及人均佔有財富的同步提高,因而這只能算無效率增長。汪敬虞在其《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不發展》第三章第一節(www.guoxue.com)中談到近代中國以農業為主體的生產力的時候,認為它始終沒有能夠突破中國古老的封建制度可以容納的范圍,農業生產如果說有增長,那也是沒有發展的增長,如果說有發展,那也是不發展中的發展。可以說一語切中要害。一方面是傳統結構不再有效率,另一方面又很難形成新的增長結構,從而給我們留下沉重的歷史包袱。
二、要素供給比例失調是中國傳統農業經濟結構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人口和耕地在中國傳統社會的供給表現是從基本平衡到嚴重傾斜。在任何社會,人口和耕地都是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在傳統農業社會更是如此,但二者的供給比例將不僅決定經濟結構的效率,而且影響該結構變遷的方向和速度。在一個講求精耕細作,而不是粗放經營的社會,在傳統耕作技術條件下,一個標准勞動力可以有效耕作的土地數量不會太多,聯系中國歷史上的實際經驗,估計在20—30市畝,5口之家2個勞動力可治田40—60畝,人均8—12市畝。按照這一標准,唐宋時期耕地相對於需求已略顯不足,明清時期是越來越緊張。人均佔有耕地數如果按今市畝折算,唐代為6.8畝,宋代為8.02畝,明代為5.37畝,清乾隆時期為3—4畝,道光時期只有2.8畝。在一畝地上的人口(勞動力)存量從唐代的1/6.8上升到1/2.8,增長了243%,[4]因此基本情況是在耕地總量不斷增加的同時,人口增長更快。
耕地稀缺將導致一系列後果。(1)相對於土地,投入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其邊際產出遞減,人均佔有糧食趨少,整個社會的相對貧困加重,積累率和投資都不足,生產擴張難於實現。(2)在人多地少的條件下,雖然對能夠提高畝產量的生產技術有強烈要求,比如科學的田間管理、選育優良品種、引進高產作物等,但卻排斥可以節約勞動力的技術,例如能夠提高翻耕土地和收割莊稼效率的生產工具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技術進步的基本含義是以機械力代替人力,如果存在大量的廉價勞動力,社會經濟的導向就不會鼓勵動用稀缺的資本要素開發替代人力的技術;(3)在技術沒有重大變化的情況下,耕地稀缺有利於單一種植結構的發展,不利於畜牧業的發展,進一步說,單一種植結構彈性較小,建立其上的耕織結合也就難以被破解。(4)耕地的稀缺性能夠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但同時也會抬高土地價格,刺激人們變更產權,為形成排他性的土地所有權和轉讓權而競爭,對土地產權的界定對於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顯得更為必要,從而加大土地流轉過程中的交易成本。
按道理,為了克服土地的這種稀缺性,進行技術創新以提高生產率是題中之義,但是為了盡可能多的利用剩餘勞動力,或者由於增加資本投入進行技術創新的成本明顯地高於直接勞動力投入的成本,所以又抑制了這種創新,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悖論。
拿西歐同中國相比將有助於說明問題。與中國不同,中世紀西歐的人地比例是另一番景象。西歐各國的土地供給相對於需求要充裕得多,直到今天在那裡仍存在大量的拋荒地,延續著休耕制。以最早完成向近代化轉變的英國(此處專指英格蘭)為例,11世紀時有200萬人,750萬英畝耕地,[5](P128;158)按1英畝等於6.072市畝換算,人均耕地為22.8市畝。後來英國的人口增加快於耕地的增加,17世紀末期人口接近600萬,耕地900萬英畝,人均耕地降為9.2市畝,但這是經過了長時期羊吃人的圈地運動後的結果,這一時期畜牧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已超過種植農業,原先大批的農耕地變為草場,除耕地外,草地和牧場多達1200萬英畝,[5](P129;159)人均超過12市畝。此外,在整個英格蘭地區尚有數量不少的荒地。正是由於土地供給相對充足,所以英國的農業經營是粗放式的,畜牧業佔有很大的比重,到中世紀後期甚至成為農業中的主業,也因此英國產業結構轉換的彈性就大得多。
特別應該提到的是,近代以前英國經過了兩個人口快速增長的時期,其中一次在12—13世紀,人口翻了一倍多,但14世紀中葉的黑死病使人口死亡一半,直到16世紀末才恢復,使人地矛盾剛露苗頭即遭自然平衡;另一次是16—18世紀,人口再次翻番,這一次人口的增加不但沒有造成經濟發展的負擔,反而成為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因為這時已經有了新的經濟增長點,農業產值在英國經濟中的份額已經下降,人口增加不僅不再受制於土地資源及其產品,相反為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必需的勞動力。
三、技術和制度變遷緩慢是中國傳統農業經濟結構長期延續的根本原因
技術、制度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經過發展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的揭示已經相當清楚了。經濟發展依賴於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註:技術進步也可稱技術創新,這一概念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最早提出的,本意是指把一種或若干種新設想發展到實際成功應用的階段,或一個從新產品或新工藝設想的產生到市場應用的完整過程。)產生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因,一個是生產要素的相對稀缺性,一個是市場需求的變化。前一個動因是指在市場信號沒有被扭曲的前提下,人們可以根據要素相對價格的變化了解到要素的相對稀缺程度及其變化,進而會積極探尋能夠促進相對豐裕要素對稀缺要素的替代性新技術,以求增加產出或降低成本。例如,農業經濟中的技術創新或變革就是為了克服土地或勞動力稀缺對農業增長的制約,因為缺乏彈性的土地供給給農業帶來的制約可以通過集約化技術的進步加以消除。人多地少的中國,主要是通過開發良種、增施肥料,進而提高土地產出率來克服土地稀缺對農業增長的制約的,因缺乏彈性的勞動力供給造成的對農業的制約可以通過機械技術的進步加以解決。例如近代以來歐美等國,由於人少地多正是通過發展機械化來消除這一制約的。後一個動因是指適宜於採用某種新技術生產的產品的市場價格與市場規模以及採用新技術的成本,決定了開發新技術所能帶來的利潤。因此越是預期能夠使產品獲得較高利潤的新技術,就越能吸引人們去研究、開發和採用。總之,在市場信息較為充分的情況下,技術創新一般是基於這兩種內在動因而發生的。這種技術創新或變革的目的是為了在成本相同的情況下能取得更大的收益,或在收益相同的情況下支付更少的成本。
讓我們回顧一下舒爾茨的「有效率但貧窮」的假說,[6](P24)這一假說非常重要的限定條件是,不允許改變社會所擁有的生產要素的技術特徵,也不允許提供關於其他社會已有的優質要素的新的有用知識,即不允許提供比原先付出成本少的這種知識。因為這樣做將會改變尋找有關其它經濟機會的信息的成本和收益。這個假說由兩個實例得到驗證,但他真正要證明而且實際上得到證明的卻是:只要存在技術進步和創新,傳統農業「有效而貧窮的」的均衡狀態就會被打破,傳統農業才能被改造。所以技術進步不僅在任何一個經濟發展階段都是重要的,而且在重大的經濟結構轉換過程中更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
我國在傳統農業經濟結構中,由內在的誘致性因素推動的技術創新是存在的,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所分析的,無論農業生產工具、灌溉工具、農藝以及各種農產品加工技術是不斷發展演變的,總體趨向是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產出。但是我們發現,到宋元時期技術創新的步伐卻基本停頓下來了。以傳統農業時代的生產工具而論,大部分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具備了,唐宋兩代做了重要的改進,元代以後再無有重要影響的新工具出現,還在繼續發展的只有農藝學,一直到清代達到了很高超的程度。這種情況與人口從宋代開始大量增加有相關性,宋代以後人地矛盾愈加突出,無論農業還是手工業都向盡可能多地使用勞動力的集約化方向發展,技術變遷不再表現在工具上,而是表現在技藝上。但是工具不改進,動力問題就永遠得不到實質性的解決,在一切生產領域只能重復分散的、非規模化的經營,生產組織也就沒有改進的動力。技術創新活動停滯,經濟的發展依其慣性發展到明代的高峰也隨之停頓下來,經濟結構的改進也就無從談起了。

Ⅵ 讀圖分析填空:(1)1、2、3、4四地區中,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的地區是______,以畜牧業為主的是______(填

(1)讀圖,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的地區是3、4,以畜牧業為主的是1、2.
(2)西北地區最突出的自然特徵是:乾旱,青藏地區最突出的自然特徵是:高寒.
(3)B為我國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的分界線,劃分的主導因素是地形、地勢,界線A將我國劃分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劃分的主導因素是季風,界線C為南北方的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劃分的主導因素是氣候.
(4)制約西北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是水資源的缺乏,因此 種植業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綠洲地帶,當地居民利用的古老引水工程是坎兒井,制約青藏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是溫度,農業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區.
(5)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降水稀少,其顯著的自然特徵是乾旱;因為該區域降水從東向西逐漸減少,其植被從東向西變化規律為:草原-草原荒漠-荒漠.
(6)青藏地區是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其原因是:地勢高、冰川融水多.
(7)塔里木河位於西北地區,是我國最大的內流河.其河水補給來源是高山冰雪融水,汛期主要在夏季.
故答案為:
(1)3、4;1、2;
(2)乾旱;高寒;
(3)地形、地勢;季風;氣候;
(4)水資源的缺乏;河流沿岸及綠洲地帶;坎兒井;溫度;河谷;
(5)降水越來越多;離海洋越來越近;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6)地勢高、冰川融水多;
(7)西北;高山冰川融水;夏.

Ⅶ 日本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的優勢條件是什麼

國家鼓勵政策,高價收購手段。

Ⅷ 我國以種植業為主的地區主要屬於什麼氣候

種植業包括旱地種植和水田種植兩種,種植業一般分布在地勢比較低平的、氣候內比較濕潤的、熱量比容較充足的平原地區,我國東部的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分布有種植業,北方主要為旱地種植,而南方則是水田種植。林業是要分布在山地地區,溫帶氣候、寒溫帶氣候,熱帶氣候等都可以發展林業。

Ⅸ 我國以種植業為主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哪

我國以種植業為主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東部平原地區,位於濕潤和半濕潤地區.
故選:C.

Ⅹ 我國以種植業為主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哪裡呢

我國土地資源的空間分布不平衡,土地生產力的區域差異明顯.我國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濕潤、半濕潤地區)的平原和盆地地區.其中,北方平原廣闊,耕地多,但熱量較低,降水較少,以旱地為主;南方多丘陵、山地,但熱量高,降水豐沛,以水田為主.
故選:A.

閱讀全文

與以種植業為主的教學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