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藍色的樹葉的課本教案
互相幫助,不應成為一句口號。在別人需要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這是每個人的一種責任,一種行為習慣。
但要能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裝著「自己」和「他人」這兩樣東西。在許多情況下,這兩樣東西都在進行著斗爭。斗爭的結果,要麼是自私,要麼是無私。經過不斷的自我修養,人應該逐步達到無我的境界。雷鋒心中裝著他人,惟獨沒有自己,成為世人效仿的典範。
本課中的林園園,捨不得把自己的綠鉛筆借給同學,說明她在幫助別人方面做得不夠好。教學時既要讓學生看到林園園的不足,又要讓學生相信林園園會成為一個助人為樂的好孩子,切忌把她當作批判的對象。
課文中的事與學生生活十分貼近,教學時,還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進行反思,豐富內心的感受。
課後學習夥伴提示「我想對林園園說……」,對這一擴展性活動,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批評或說理上,最好結合一些具體實例進行溝通和交流。 1.認識9個生字。會寫10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懂得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幫助。 (一)識字寫字
1.結合生活實際,讀句子識字。可出示下面的句子,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讀一讀。
(1)「李明把鉛筆削好,放進鉛筆盒,趴在桌上准備上美術課。」(「術、鉛、盒、削。」等字,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認讀、識記)
(2)林英皺起眉頭,吞吞吐吐地說:「我怕你不注意把筆尖弄斷了。」(「皺、吐、注」可結合「皺紋、把書弄破、吐痰、注射」等生活用語幫助識記)
2.讀音指導重點:「術、惹、桌、注、皺」都是翹舌音;「吐」是多音字,在本課讀tǔ。「削」也是多音字,在本課讀xiāo。
3.「術、吐、注、鉛、桌」是既要求認識又要求會寫的字,可讓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術、土、主、住、沿、船」等字分析字形。
4.寫字指導。本課要求書寫的字較多,建議在描紅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其中左右結構和上下結構的字的書寫規律,教師要有重點地進行指導。四個左右結構的字(吐、注、課、鉛),前三個要寫得左窄右寬,「鉛」字應寫得左右基本相等。四個上下結構的字中,可以重點指導「筆」字的書寫。寫竹字頭時,應避免把短橫寫成點;「毛」字的撇要盡量寫平,豎彎鉤的起筆在豎中線上。注意提醒學生,「鉛」字的右上不是「幾」字;「拿」字上面的「合」字中有一個短橫,可以讓學生採用會意的辦法記憶:「合手」才能拿住。
(二)朗讀感悟
從整體上理解課文內容,要注意李麗從頭到尾都非常有禮貌,林園園則表現得比較自私,不肯借綠鉛筆又不好明說,找了一個又一個借口推託。在朗讀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通過恰當的語氣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可將李麗和林園園的幾次對話作為指導的重點。
李:把綠鉛筆借給我用一用行嗎?(讀出謙和、禮貌的語氣;可結合課後「讀一讀說說」進行擴展練習)
林:我還沒畫完呢。(讀出吞吞吐吐的樣子,聲音較低緩)
李:現在可以把你的綠鉛筆借給我了吧。(讀出請求、商量的語氣)
林:我怕你把筆尖弄斷了。(讀出不樂意的語氣)
李:我小心一點。(讀出誠懇、小心謹慎的態度)
林:你要注意,不要削,畫的時候不要用力,不要畫得太多。(讀出不放心的語氣)
李:我只畫樹葉和小草。(讀出連忙答應的語氣)
林:還要畫小草?(讀出出乎意料、不滿的語氣)
以上對話中人物的語氣,可讓學生自主體會,老師可通過示範朗讀讓學生感悟。課文插圖非常形象生動,可結合插圖感悟課文語言。
林園園的言行,明顯不對。但生活中這樣的事是很多的。可結合文末小泡泡中的提示,讓學生和林園園「對話」,加深對此問題的體驗。結合林園園最後的表現(不由得臉紅了),引導學生猜猜她為什麼臉紅,她此時心裡會想些什麼,讓他們和林園園一起進行反思。
課後練習「讀讀說說」是讓學生練習說句子。可結合指導朗讀進行。
(三)實踐活動
畫一張有綠綠的葉子的樹的圖畫送給李麗。 片斷:朗讀感悟
1.揭示課題提問:樹葉一般都是綠色,黃色和紅色的,怎麼會有藍色的樹葉呢?讀讀課文,說說「藍色的樹葉」是怎麼回事。
2.課文中的林園園畫的綠色的樹葉可愛嗎?讀讀有關的句子,說說理由。
3.出示第一幅插圖,仔細觀察李麗和林園園的表情,想想她們說了些什麼。找出課文中的對話讀一讀,並說說從對話中體會到什麼。
4.出示第二幅插圖,說說這幅插圖畫的是課文哪部分的內容,李麗和林園園分別在做什麼,她們可能在想什麼。
5.假如你當時在李麗和林園園旁邊,你會對林園園說什麼?(注意結合林園園「不由得臉紅了」,要想到她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所以林園園會用行動改正錯誤的。)
㈡ 藍色的樹葉我懂得了
這篇課文是本冊第五單元,本單元的主題是:「別人有困難,我們應該熱情幫助,新世紀的小主人就應該友好相處,團結合作。」 課文以李麗借綠鉛筆為線索,記敘了一件發生在兩位小同學之間的事。課文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能使學生產生心理共鳴,讀後自然受到助人為樂的思想教育,讓同學們明白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愛、互相幫助的道理。
根據《大綱》要求和本組訓練重點,我在教學時著重體現如下思想:1.詞句訓練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讓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來理解詞句。2.注重朗讀訓練與指導。要求學生根據不同的標點符號讀出停頓和語氣,還要根據不同人物選擇不同的語氣、語速,能分角色朗讀課文。3.緊扣課文思考題,理解課文重點。教育學生從小就以助人為樂為美德。
「林園園看見李麗畫藍樹葉為什麼臉紅了」是學生理解的重難點。
教學過程我採取三步完成:復習舊知,質疑導入——學習課文,指導朗讀——適度拓展,情感滲透
(一)復習舊知,質疑導入:
我首先出示「連線」練習,請學生將其組成第一課時學過的生字,並以開火車的形式讓學生讀一讀。然後出示「照樣子說一說」進行練習,最後在我的「我們平時見到過那種顏色的樹葉?」提問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新課學習。
(二) 學習課文,指導朗讀:
在新課教學中,首先請學生在分自然段朗讀的基礎上想一想這篇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然後引導學生讀懂文章第一自然段的內容。我接著提出問題:「李麗和林園園有幾次對話?」請學生邊默讀2、3、4自然段邊在書中畫一畫。最後引導學生看第二幅圖,通過朗讀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了解最後的結果,就是「林園園沒有借給李麗的綠鉛筆」。指導學生知道了事情的起因和結果。
李麗和林園園之間的三次對話是學生學習的重點。我通過出示對話,強調重點詞彙和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了解李麗、林園園的神態、動作,想像他們當時的情景,相機引導學生積累詞彙,體會感情。在學習每次對話之後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並出示書後的「讀讀說說」,請學生照樣子寫句子,實現由讀話到寫話的遷移,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當學生讀到「林園園臉紅了」的時候,引導學生自由發言,「你想對林園園說些什麼?」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能說出「林園園不要太自私,要多幫助同學」之類的話。
(三)適度拓展,情感滲透:
在教學的最後,我適度拓展:「幾天以後的寫字課上,坐在林園園身後的劉方橡皮找不到了,劉方向林園園借橡皮,林園園會怎麼做呢?劉方擦的時候太用力,橡皮折成兩半了,劉方不好意思地向林園園道歉,林園園又會說些什麼呢?」點明了課文的主旨,理解升華了文章的主題,「在別人遇到困難時,伸出援助之手,這是每個人的責任,也是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希望每一個同學都能成為一個樂於幫助別人的好孩子。」這時候我板書: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課後我多此次教學進行了總結和反思,也找出了這節課中的一些不足之處。
1. 我覺得自己沒有帶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在這一點上我做的還有所欠缺,如何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是今後我在每一節課中需要不斷學習和鍛煉的。
2、沒有注重學生的「需要」來進行「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在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做的還不夠,雖然部分學生躍躍欲試,但還是沒有做到大膽參與,尤其是自己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不夠,以後還應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
3、在指導學生讀對話時,教師的引導還要進一步細化。在學生讀書感情不到位的情況下,教師要分析其原因。如講到理解 「吞吞吐吐」這個詞時,是訓練低年級的孩子通過語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的好機會,可先讓學生議一議,然後再讀。通過分角色讀或者教師范讀,就很容易讀出味來。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維生素。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並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㈢ 幼兒園小班大大小小的樹葉教學反思怎麼寫
這次數學活動主要是讓幼兒學習按大小標記將樹葉分類擺放。能用身體動作表示大小,初步體驗大小符號特徵的意義。樂意參與操作活動,能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操作的結果。事先我就帶孩子參觀了秋天的景色,特意讓幼兒看了秋天的樹葉,我發現幼兒對樹葉產生了興趣,時不時的從地上撿些大大小小的樹葉。小班幼兒對大小等概念比較模糊,而《綱要》中也指出: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並學慣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 活動一開始,為了讓幼兒更快集中注意力,我就和孩子一起唱他們前幾天學過的歌曲《秋天》,大部分的幼兒都會唱這首歌曲都能跟著我用優美的聲音把這首好聽的歌曲唱完。接著我就說:「秋天到了風娃娃來了,看風娃娃把什麼吹進了我們小2班啊!」幼兒都瞪大了眼睛看著我手裡的兩個籃子,他們一下就看出來了是大大小小的樹葉。我問:「大的樹葉和小的樹葉在一個籃子中嗎?」幼兒回答:「不在一個籃子中,大樹葉都在一個籃子,小樹葉都在另外一個籃子中」我說:「小朋友觀察的真仔細,看這籃子上面有標記,我們一起來學學它們的動作吧。」孩子們對於學動作都很感興趣,聽到我說立正就馬上立正了,他們跟著我一起做起了大小標記的動作,通過學習大小標記的動作幼兒很快就掌握了大和小的區別。 活動的第二環節,我利用樹葉和孩子們玩了一個「我說你舉」的游戲,在這里我引導孩子觀察樹葉的大小,並學習聽指令舉相應的樹葉。 最後環節,讓孩子們分組把他們桌上的樹葉按大小分類放到有大小標記的籃子中。在整個分類的過程中,我始終引導幼兒用完整的話表述自己的分類結果,如在按樹葉的大小分類時則引導幼兒說出「大樹葉我送你進有大標記的家裡,小樹葉我送你進有小標記的家裡。」 通過本次數學活動讓我明白只有讓每一位幼兒都有操作的材料,才能實現動手,動腦,動口,動眼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幼兒的操作能力和技巧!
㈣ 中班科學冬天能看到哪些樹葉教學反思
中班科學活動《冬天能看到哪些樹葉》
作者:佚名 資料來源:網路 點擊數: 有獎投稿
中班科學活動《冬天能看到哪些樹葉》
中班科學活動《冬天能看到哪些樹葉》
活動目標:
1. 樂於觀察,發現身邊常見樹木在夏季和冬季里的不同變化。
2. 能用較連貫的語言表述自己的發現。
3. 關注自然界中樹木的落葉與不落葉(常綠)的現象,並產生好奇感。
活動准備:
1. 在夏秋季節里經常帶領幼兒觀察身邊常見樹木的生長情況,並留有照片或錄像資料。
2. 教學掛圖:《多彩的樹葉》
活動過程:
1. 利用錄像或圖片幫助幼兒回憶身邊常見的樹木在四季中的生長情況。
引起幼兒觀看興趣。
教師:今天我們帶來了一段好看的錄像,看看是什麼時候拍的?這裡面有誰呢?他們在哪裡?又在干什麼?
引導幼兒邊看邊說說錄像中的內容。
教師:你們都認識這裡面的樹嗎?這些樹上的葉子時候什麼樣子的?我們可以用什麼詞來描述這么多的樹葉?
2. 引發幼兒再次尋找、觀察樹葉的興趣。
教師:猜猜看在冬天裡我們身邊的樹木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樹上的葉子還像我們夏天看見的那麼多嗎?你還能看見哪些樹的葉子?讓我們再去仔細找找、看看。
3. 帶領幼兒實地觀察各種樹木在冬天裡的變化。
教師:好朋友一起去院子里找一找,冬天裡,你看到的樹木是什麼樣子的?
幼兒自由結伴尋找並觀察樹木的變化,教師進行個別指導。
教師:你們發現什麼了?樹上還有葉子嗎?你能看見哪些樹上還有樹葉,葉子是什麼樣的?哪些樹上已經沒有葉子了,變得怎樣?
4. 帶領幼兒返園,藉助錄像進行集體交流。
教師:剛才我們出去做什麼了?你和朋友發現了什麼?
幫助幼兒回憶與討論。
5. 教師與幼兒共同小結活動中的發現。
教師:夏天,許多樹的葉子都長得非常茂盛。冬天到了,樹木的生長發生變化了,有的樹葉落光了,變得光禿禿的;有的樹上還有許多樹葉,這些樹木可真有趣。
教師:各種樹木的葉子有什麼不同?
引導幼兒欣賞教學掛圖《多彩的樹葉》,進一步感受樹葉的種類和變化。
㈤ 托班 撿樹葉 教學反思
風和日麗的一天,我帶著班中的孩子來到離幼兒園不遠的小區中撿落葉,一來到社區里,飄落的樹葉引起了南南、凡凡、陽陽三位小朋友的好奇,她們時而追逐時而伏地撿著,時而頭碰頭嘀嘀咕咕地說著什麼,「一、二、五、八┅┅」,原來他們在邊撿落葉邊數數。聽著孩子們那稚嫩而零亂的數數聲,一股強大的責任感驅使我加入她們的行動,也邊撿邊大聲地數著數兒:「一、二、三、四、五┅┅」,我用正確而響亮的數數聲引導著孩子們,孩子們的數數聲不再零亂而變得逐漸有序了,越來越多的幼兒加入了我們的撿落葉隊伍。我拿了一隻大塑料袋讓孩子們將撿的樹葉放進去,孩子們有的撿一片放一片,有的撿了許多片一起放,孩子們在落葉與塑料袋之間穿梭。「哇!許多許多樹葉耶」,金昕哲小朋友的一聲歡呼,引來了全部撿落葉的孩子。「這片樹葉是黃顏色的」。「這片樹葉是綠顏色的」。「這片樹葉好像爺爺奶奶喝茶的茶水顏色」。「我的樹葉大,你的樹葉小」。「咦,這片樹葉上怎麼有小洞洞呢?」「嘩,已經有這么多樹葉了哇」。「那你們手裡的樹葉有多少呢?」我及時得問道。孩子們馬上說了起來:「許多樹葉」,而有的還把樹葉擺放在地面,趴下一片一片很認真小心地數著。望著孩子們認真的神情,專注的探索、努力數數的樣子,我看見了真正孩子的自主學習,孩子是會自己學習的!我用點頭、微笑和撫摸肯定著孩子們的發現,及時地鼓勵他們。活動結束了,孩子們還戀戀不舍地不肯回去,提議要把樹葉帶回班上,我點頭笑著同意了他們的建議。
㈥ 幼兒園中班綜合活動樹葉的秘密課後反思
本周我們小班年級組的主題活動是《落葉飄瓢》,因此,在上周末我就布置了一個小小的任務,就是讓家長陪著自己的孩子一起到戶外走一走,撿一撿各種名稱不同,形狀不一的落葉,讓幼兒感受秋天的氣息。 那天,寶貝們帶著自己的那一份樹葉,興致勃勃地來到幼兒園。上午開始了一個藝術教學活動《樹葉鳥》,主要目標是讓幼兒大膽想像,嘗試把樹葉添畫成小鳥。難點部分是讓幼兒學慣用語言表達樹葉鳥的簡單對話。在活動過程中,我剛開始出示了一些樹葉,分別讓幼兒說一說,教師手中的樹葉像什麼,有的說長長的像蝴蝶的翅膀,有的說像一支針,還有的說像一把扇子等等,孩子們的興趣很高,隨後,在教師的引導下,「我們的樹葉像小鳥,我們看看小鳥的嘴巴在哪裡呢?」讓幼兒自由想像,可說一說,「那我們怎麼把樹葉變成小鳥呢?」在教師的示範指導下,看一看如何添畫眼睛、添畫翅膀、添畫小腳,最後來變成一隻完整的小鳥。最後,再讓幼兒粘一粘、畫一畫,在快樂中自由發揮,來完成快樂鳥的作品。 教學中,孩子們對於操作步驟時很感興趣,但有些幼兒動手能力會弱點,老師也會來回指導幫助這些幼兒,由於在黏貼樹葉時,我用了雙面膠把樹葉固定在美術本上,因此,我們班有些幼兒都未能獨立貼,還有貼好的就是把雙面膠的兩邊膠都撕掉了,導致時間上的浪費。還有在難點中,讓幼兒用語言表達樹葉鳥的簡單對話時,幼兒的想像力比較窄,教師應該進一步引導,讓幼兒說的更多,這樣,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