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數學比多少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學得比較扎實,基本上都能正確的列式解答,只有極個別的學生在23頁第9題中出現三個條件時出錯。但是在教學空間的設計上和練習題的層次上仍然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教師要善於運用提問、反問、追問去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表達。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怎樣激發他們去主動學習呢?這需要我們每一位老師去思考。在數學課堂上,我們要善於運用提問、反問、追問去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表達。比如在復習的部分,我在課上的操作是:小豬和蘋果比多少,大家看,一隻小豬對應一個蘋果,每隻小豬都對應了一個蘋果,我們就說小豬和蘋果怎麼樣?諸如此類的引導,留給學生的教學空間是很小的。和韓主任研討時,韓主任提醒我,這里既然是復習舊知識,就更應該給學生比較大的空間,可以讓學生先獨立觀察,再提問「這是誰和誰比?你發現了什麼?」提問、追問、反問的效果肯定要遠遠高於講述的效果。再比如,出示磁力扣,比較小華和小雪套中的圈數同樣多的部分時,我問:「小華這部分(同樣多的部分)是多少個?」一個學生很快說道「7個。」我緊接著追問道,「你都沒數,怎麼就知道是7個呢?」她說,「因為這是小華和小雪同樣的部分呀,小雪套中7個,那小華的這部分也是7個。」這里的追問就非常有價值,學生能把注意力從單純的關注個數轉移到這是小華和小雪同樣多的部分。適時的提問、追問、反問就像一塊小小的石頭,雖然「小」卻能激起「千層浪」!
(二)、重視練習題的設計,課堂的練習題在選擇與呈現的方式上,要有針對性和層次。
在這節課中我選擇了四道習題(做一做和23頁的5,7,9題),都是圍繞著「比多少」的實際問題展開的。針對性很好,但是層次的設計略有不足。上完課後,我想如果能把習題的呈現方式改成以下的設計就更好了:1、做一做。正確列式。讓學生當小老師說一說15表示什麼?9表示什麼?2、23頁第5題,可以再追問「那下午比上午少摘了幾箱呢?上午和下午相差了幾箱呢?」3、23頁第7題,可以先出示兩只小蜜蜂,讓學生說知道了什麼?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嗎?先出示兩個條件讓學生提問題,這樣可以降低難度,也可以培養學生觀察圖、分析圖、理解圖以及提問題的能力。4、23頁第9題(3個條件的),也是先出示條件,老師提一個問題,請同學們再提出不同的問題。這樣與第7題相比,又提高了一個難度。
2. 一年級數學開會啦教學反思
教育來思想決定著教學的源方法,而教學方法只有適應先進的教學思想的要求,才能體現科學性。這一課例的創設,正是抓住了學生現實生活中一個典型,通過這一典型,引領學生從美術學習角度,運用綜合知識(自然、生活)自主發現、探究問題,無疑為體現教學者的教學思想
3.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解:
采購黃豆的數量=3.8÷(0.38÷1000)=10×1000=10000千克黃豆
答:工廠的采購部要采購10000千克黃豆.
4. 數學教學反思有哪些特點
(1)教學反思的自覺性。
良好的教學反思是建立在教師的教育信念,職版業精神和責任感之上。教師權沒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為支撐的教學反思是被動的,短暫的反思,是教師教學上的失誤的彌補或外在壓力的被動行為。(2)教學反思的超越性。
教學反思的真諦在於教師要敢於懷疑一切,特別是懷疑自己,在懷疑中肯定自己的成功之處,積累成經驗並把失敗作為借鑒。實際上這是教師不斷的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從而向高一層次邁進的一個層面。
(3)具有個性化。
教學反思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進行審視,無時間、地點、條件限制,具有別人不可代替的作用,是教師的自我培育的過程。形成的是教師的個性化人格特徵。
(4)反思的時機性。
教學中捕捉到的靈感、信息,教學中的獨到之處,新的見解,教學中某一問題的百思不解或散步、睡夢中的奇思異想,要及時記錄下來。或充實到教案中或寫成教學隋記,都需及記錄,否則:「情境一失永難摹」。
5.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反思怎麼寫如何寫好
院,聞訊抄趕來的家屬痛苦流涕,拚命地捶打著啞口無言的司機,時間一分一秒的流
逝著,小男孩在手術室中呆了六個多小時,過了不久,醫生出來了,搖了搖頭,很遺憾地說:「對不起,
我們已經盡力了,現在他的四肢殘廢,如果想要治療,就要去松江,但希望很小,希望你們做好心理准備
.」小男孩的媽媽聽了,差點暈了過去.小男孩的家屬決定還是搏一搏,可是昂貴的手術費又是他們的一
塊心病,大家的希望破
6. 北大版一年級數學一共有多少教學反思
新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一共有多少》教案及板書設計
第三單元 加與減(一)
一共有多少 總第 13 課時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一年級上冊24~26頁「一共有多少」。
教學目標:
1. 結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經驗,理解加法的意義。
2. 在觀察、操作的活動中,探索5以內數的加法。
3.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從具體的情境中提出加法問題並解答。
教學重點:理解加法的意義及計算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難點:理解加法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導入(鉛筆情境)。
師:今天老師請到了咱們數學王國里的一位好朋友跟咱們大家一起來上這節數學課,大家想知道她是誰嗎?
生:想!
師:好!請同學們看大屏幕,(先出示圖1)同學們快看,大家還記得她嗎?
生:記得,是笑笑!
師:恩!同學們真棒!那大家快看看,笑笑手裡拿著什麼東西啊?
生:鉛筆。
師:非常好!再請大家仔細地看一看笑笑是怎樣拿鉛筆的呀?
生1:笑笑一隻手拿了3支鉛筆,另一隻手拿了2支鉛筆。
師:說得真好!(接著出示圖2)同學們再看,從這幅圖中你又知道了什麼?
生2:笑笑把她兩只手上的鉛筆合到了一起。
師:說得真棒!接下來請大家數數「當笑笑把兩只手上的鉛筆合到一起之後,她的手裡一共有多少支鉛筆」。
生:一共有5支鉛筆。
師:好!同學們真棒!接下來請同學們用自己的小棒代替鉛筆跟著老師也像笑笑這樣來表演一下!
生:(師和生一起模仿笑笑場景,邊做邊說:一隻手裡有3根小棒,另一隻手裡有2根小棒,把兩只手裡的小棒合到一起,一共有5根小棒)
師:恩!同學們剛剛表現得都很棒!個個精神都很飽滿!希望接下來同學們能夠表現得更加好!
師:說到這里,可能已經有同學猜到了,咱們今天這節數學課的課題就是《一共有多少》 【板書課題《一共有多少》】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跟著老師到公園去看一看,去看看那裡的小熊貓們都在幹些什麼。
二、講授新課。
1、觀察情境圖,描述圖意(熊貓情境)
師:同學們請看,熊貓們都在干什麼呢?
生3:有3隻熊貓在吃竹子,有2隻熊貓在玩皮球。
師:恩!說得真棒!
師:老師接下來用圓片代替熊貓,把它們請到咱們的黑板上來好嗎?
生:好!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想一想:「公園里一共有多少只熊貓?」
師:這個問題你們都會解答嗎?
生:一共有5隻熊貓。
師:很好!咱們同學都很棒!一下就說出來答案。咱們現在就一起來看一看,是不是一共有5隻熊貓。 (將2個圓片移到3個圓片處,即把它們合起來,再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數一數)
師:看來咱們同學剛才都答對了!真棒!
師:老師還有一個問題,大家願意幫幫老師嗎?
生:願意!
師:恩!很好!看來咱們同學都很樂於幫助別人。其實啊!老師是在想,可不可以用咱們的數字去解決咱們剛才的那個問題呢?
生:可以!
師:恩!同學們很棒!首先咱們來看,吃竹子的3隻熊貓可以用哪個數字來表示呢?(點名回答)
生4:用數字3來表示。
師:恩!很棒!那玩皮球的那2隻熊貓又應該用哪個數字表示呢?
生5:用數字2來表示。
師:恩!說得真好!接下來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熊貓咱們是怎麼做得呀?
生:把吃竹子的這3隻熊貓和玩皮球的那2隻熊貓合起來。
師:誒,大家想想,該怎麼合呢?(誒!對了,要用到咱們數學里的一個符號「+」)
師:大家認識這個符號嗎?
生:認識,加號(板書)
師:恩!合起來之後一共就有5隻熊貓。(板書「=5」)
師:大家請看,這是一個加法算式,大家能把它讀出來嗎?(指導學生齊讀兩遍「3加2等於5」)
師:好了!大家想一想,3+2=5這個加法算式,除了可以表示咱們公園里的熊貓之外,你還能想到什麼?(生自由說一說)
師:恩!同學們都很棒!看來咱們同學們剛才的知識都掌握的不錯,下面老師可要出題考考大家了,請同學們看清楚哦。
2、擺一擺,算一算
師:(出示課本第24頁「擺一擺,算一算」題目),讓學生們用小棒結合圖中的情境擺一擺,說一說。
三、練習鞏固(課本第25頁練一練第1、2題)請學生翻開書獨立完成。
四、課堂小結
師:到這里,咱們今天這節數學課就快要結束了,誰來說一說:「今天這節數學課你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一共有多少
3+2=5
讀作:3加2等於5.
課後反思:.
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好動、好奇、好玩、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比較濃厚,所以他們喜歡通過操作學具擺一擺、說一說、算一算,從而獲得對加法含義的理解。但是,由於學生的生活背景、知識經驗的不同,學生對加法的理解以及計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學生已經能夠快速計算10以內的加法,可是有的學生還沒有上過學前班,計算能力會稍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