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最好的老師教學設計

最好的老師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0-12-28 23:55:07

『壹』 什麼樣的教學設計

設計一: 這一設計方案認為這是一堂典型的化學課,應遵循現象---性質---應用這樣的思路來設計專課堂教學。即先由教屬師演示一個實驗,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從實驗現象中得出CO2所具有的性質,由此性質可以知道CO2具有什麼樣的應用。一個個實驗,一條條性質,做完實驗也就學完知識了。最後進行練習,鞏固所學知識。設計二: 另一教學設計如下:先給學生一包膨化食品(裡面充滿某種氣體),告訴學生裡面的氣體主要是為了防止食品腐敗。包裝袋內的氣體可能是CO2,也可能是其他氣體。這堂課中學生的任務就是檢驗袋內的氣體是否是CO2。根據前面學習的O2的知識可推知,要檢驗氣體是否是CO2,必須知道CO2具有什麼樣的性質。於是邊學習CO2的知識,邊設計實驗方案檢驗是否是CO2氣體。利用性質驗證氣體是否是CO2的過程也就是掌握CO2性質的過程。 教學設計二中學生是主體,是主動的探索者,是主動學習,教師則由「一線」退居「二線」,只是學習的引導者。 同時設計二更突出經驗的重要地位,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索,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經驗。 設計二並非照本宣科,而是立足於「創新」對教材進行了大膽的取捨。 我欣賞設計二!

『貳』 21 我最好的老師 教案

大衛·歐文
開放分類: 美國、作家

大衛Lloyd ·歐文
大衛 Lloyd ·歐文·DSO , OBE, MC 陸軍中尉上校(被負擔1917) 是英國的戰士和作家。
1938 年他參加了陸軍和被委任了入女王的皇家軍團。他是以這個軍團第2 個營在巴勒斯坦和西部沙漠從1939 年到1941 年7月當他參加了長距離沙漠小組(LRDG) 。
他在一定數量的行動參與了包括SAS 襲擊在Tobruk 在August/September 1942 年。
他受傷了在一次空襲在LRDG 基地在Kufra 在1942 年十月和幾乎丟失了胳膊。
在回答LRDG 以後在1943 年2月他履行了一些巡邏在整體LRDG 行動有效地被關閉了之前在第八支陸軍達成了Mareth 線之後。
1957 年他寫了一本書關於他的 經驗- 沙漠我的 寓所由Panther Books 出版由Cassell 和再以下年。
他寫過一篇名為《一個這樣的老師》,這篇文章在小學六年級下冊的21課
他寫的《一個這樣的老師》曾深受小學教師們的喜愛。 《一個這樣的老師》是北師大版的語文6年級下冊「科學的精神」的第2課

大衛歐文的丑聞
英國二戰歷史學家大衛·歐文著作等身,聲名遠揚。但近年來這種聲
望日益淪為臭名,他公開堅持希特勒對德國系統屠殺600萬猶太人一無所知。現在,67歲的他被捕了。地點就在希特勒的老家——奧地利。
奧地利內政部11月15日證實,歐文已於11月11日在奧地利南部的施蒂里亞州被警方逮捕,所據乃1989年歐文在維也納和南部的萊奧本市公開演講後法庭簽發的逮捕令。
依照奧地利法律,否認大屠殺屬犯罪行為,刑期最高可達20年。
奧地利新聞社(APA)引用未經證實的消息報道說,歐文已被關入格拉茨市的一所監獄。
歐文並非不知自己此行的風險,他事先也採取了預防措施,行程只有一天,且少有人知。由於奧地利屬申根協定簽字國,歐文可無需任何手續從德國入境。但是,據歐文個人網站上的一份聲明所稱,奧地利警方「竊得或截取了他的電子郵件」,因而事先了解了他的行程。
在秘赴奧地利之前,歐文先到德國拜訪了20年未見的老友,德國劇作家羅爾夫·霍赫胡特(Rolf Hochhuth),此二人脾氣相投,且互相欣賞,霍氏筆下多部劇作,將盟軍在二戰期間的轟炸行為視作戰爭罪行,亦將邱吉爾寫成戰犯。今年早些時候,他還公開贊許歐文是一個「可敬的人」,並堅持他不是大屠殺否認者。
英國的大屠殺教育基金會(Holocaust Ecational Trust)聽聞此訊,即向奧地利政府致敬,稱,英國沒有制定否認大屠殺為犯罪的法律,而奧地利人「做了我們的法律該做卻沒做的事」。
歐文寫作並翻譯的二戰歷史著作近30種,他為戈林、戈培爾、凱特爾、隆美爾、赫斯等幾乎所有納粹高官作傳,在其飽受唾棄的《希特勒的戰爭》(Hitler's War)一書中,他公開對大屠殺提出了質疑。
他堅稱希特勒對大屠殺毫不知情,且沒有絲毫的證據,能證明納粹實施過「最後解決」的方案,並因此被指宣傳反猶和種族主義思想。他辯解說,自己從未否認過有猶太人被納粹所殺,只是對在集中營內死亡的猶太人數量和死亡的方式提出質疑,例如,毒氣室應用的規模遠沒有那麼大,死在奧斯威辛的猶太人大部分是由於傷寒,而非系統性的毒氣室殘殺,而死亡的猶太人也比今天人們公認的數字要低得多。
在奧地利入獄,已非歐文第一次吃官司。1992年,因公開聲稱奧斯威辛的毒氣室純屬子虛烏有,他被德國一法官判罰6000美元。更為轟動的是他與美國埃默里大學歷史教授和大屠殺學者黛博拉·利普斯塔特(Deborah Lipstadt)長達六年的訟戰。
1993年,利氏在書中將歐文稱作「大屠殺否認者中最危險的代言人之一」。歐文隨即將利普斯塔特及其英國出版商企鵝公司告上法庭,訴稱該書敗壞了他作為歷史學家的名譽。
2000年,法官查爾斯·格雷(Charles Gray)終於當庭宣判利氏獲勝。這位法官還當面審斥歐文,稱他「長期、故意地歪曲並操縱歷史事實」,實在是一個「積極的大屠殺否認者」、「反猶分子和種族主義者」。
今年年初,利普斯塔特的《審判歷史:我與大衛·歐文的訟戰》(Historyon Trial My Dayin Court with David Irving)一書出版,回顧了這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六年誹謗案的審理詳情。本報曾在今年5月和9月兩度推介此書。
今年3月,美國的C-SPAN電視台曾計劃製作一部關於此案的紀錄片,其中將包括歐文反駁利普斯塔特的一段講話,但全球200餘名歷史學家聯名吁請該台放棄此片。
歐文創作的影片《尋找歷史真相》(The Search for the Truth in History)無處公映,後選擇參加了「墨爾本地下電影節」,即便這樣,也仍然在澳大利亞引發抗議,迫使影展組織者最終取消了此片的放映。
大衛·歐文所寫的許多書,都有可供在互聯網上免費公開下載的電子版,與其他重視保護作品版權的作家和學者相比,這實在是奇特的現象,也反映出歐文等人在全球各地慘遭人人喊打的窘境,並讓我們認識到,歷史學家怎樣對待大屠殺這段歷史,已遠遠不只是學術觀點上的差異,而實在也是一個道義問題。大屠殺否認者和所謂的歷史修正主義者,在歐美的學術甚至輿論舞台上已經沒有多大市場,但是,行為類似的少數日本人卻得以公然篡改歷史,這是非常不對,也是非常危險的事。

『叄』 21.我最好的老師 教學設計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課文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

課文具體描寫了懷特森老師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學過程。第一天上課,懷特森老師給我們講授「貓蝟獸」這種動物,我們根據課堂筆記做的隨堂測驗竟然都得了零分,原來懷特森老師講的關於貓蝟獸的一切都是編造的,他希望我們從這個零分中吸取教訓,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具有懷疑的能力。

這篇課文的結構清晰簡潔,詳細具體地描寫了一堂科學課的經過,概括簡略地描寫了此後的科學課成了一種「冒險」,最後描寫了「我」對懷特森先生的感激和贊揚。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能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精神的另一個側面——獨立思考和科學的懷疑精神;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學習這篇課文一事一議,從一個具體的事例發現一個道理的寫法。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他說,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事物真偽的能力,同時也應該具有懷疑的能力。

這是懷特森老師通過這一堂關於「貓蝟獸」的課,想要告訴學生的一個道理。一個人不能人雲亦雲,不能輕信老師和專家的說法,要敢於懷疑。

②從此,科學課對於我們來說就成了一種「冒險」。

這里的「冒險」是指科學課上富有挑戰性的緊張刺激的學習過程,學生要時刻動腦對事物進行獨立的思考、獨立的判斷,要有懷疑,也要有實證,學習成了一個真實的復雜的認識過程。

③然而,正是在一個個饒有趣味又充滿刺激的過程中,我們逐漸增長了見識,也逐漸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這一個個「饒有趣味又充滿刺激的過程」是懷特森老師創造和營造的,也就是在科學課上不斷質疑,不斷思考,不斷論證的過程。在這樣的學習中,我們不僅學到了知識,增長了見識,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那就是要善於獨立思考,獨立判斷,要有懷疑的精神。

④懷特森先生讓我還有我的同學明白了一個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

書本、權威,代表的是已有的、被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知識。句子中的兩個「不要迷信」強調的是一種懷疑的精神,強調要通過獨立的思考去獲取知識。

(2)對詞語的理解。

出人意料:超出人們的意料。

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從容不迫地說話。

目瞪口呆: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

破綻:比喻說話做事時露出的漏洞。

饒有趣味:饒:豐富,多;指很有趣味。

二、教學目標

1.正確讀記「編造、破綻、強調、教訓、駁倒、論證、權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饒有趣味」等詞語。

2.讀懂課文描寫的故事,理解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方法,體會到一個人具有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和懷疑能力的重要性。

3.進一步學習通過具體的事例說明道理的寫作方法。

三、教學建議

1.這篇課文的語言淺顯流暢,富有情趣,初讀課文可以採用自由讀,讓學生把課文讀通讀順。課文中的一些新詞的意思,可以結合課文研讀,聯繫上下文理解。

2.根據課文的寫作特點,研讀課文按照兩種不同的思路展開。一種是抓住「人」展開。核心問題是「為什麼說懷特森老師是一個最好的老師?」可以分三個層次來理解,第一層次是了解懷特森老師的特點,「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可以在課文里找一找哪些描寫表現了這個特點;第二層次是了解懷特森老師獨特的教學方法的真正用意,可以讓學生讀讀懷特森老師的話,找出關鍵的句子,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比如,「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事物真偽的能力,同時也應該具有懷疑的能力」「不要讓自己的腦子睡大覺,一旦發現問題,就應該立刻指出來」;第三個層次是讀懂「我」對懷特森老師的贊揚,體會獨立思考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的重要。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在課文中找一找描寫「我」和同學行為、心理變化的句子,體會「我」和同學對懷特森老師從不理解到接納到感激贊揚的變化過程。

另一種研讀的思路是抓住「事」展開。也可以分三個層次推進。第一層次是「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讓學生自己去讀懂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件事,教學時要突出這件事的矛盾和令人費解之處,可以讓學生質疑:「懷特森老師為什麼要向學生講授錯誤的信息呢?」;第二層次是「這件事說明了什麼」,可以從懷特森老師的解釋中初步了解這件事的意義,還可以通過設身處地的體驗和想像,認識到獨立思考和懷疑精神的重要;第三層次是「這件事對『我』和『我』的同學有什麼影響」,引導學生深入地閱讀課文,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比如,「促進了學習」「終身受用」「明白了一個個道理」。

3.要把課文放到本組教材的整體中去考慮,本組課文是圍繞「科學精神」編排的,因此研讀課文的方向不能僅僅停留在贊揚懷特森先生是一個好老師,而是要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到「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事物真偽的能力,同時也應該具有懷疑的能力」是科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4.課文蘊含的科學精神是比較抽象的,教學中要多運用感性化的教學手段。比如,課文中一些富有情趣的描寫,可以通過設身處地的體驗和想像,用有感情的朗讀來還原當時的情境,在情境中體會、感悟;課文的結尾很有特點,「我立刻看著那位朋友的眼睛,並告訴他:『不,你的看法錯了。』」可以讓學生想像當時「我」的眼神和說話的語氣,嘗試朗讀,體會我對懷特森老師的贊揚和對獨立思考的科學精神的認同。

四、教學案例

教學設計

一、初讀課文,認識「最好的老師」

1.板書「最好的老師」,說一說,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應該是怎樣的?(認真負責,知識面廣,嚴格要求,關心學生……)

2.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好老師的標准,作者心目中的最好老師又是怎麼樣的呢?板書「我最好的老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

要求:(1)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2)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我」最好的老師是一位怎麼樣的老師?

我們的語文書上沒課後問題。。。。

『肆』 關於最好的老師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怎麼寫

老師為什麼不拿自己來做實驗啊,既貼近現實有拉近自己與學生的距離

『伍』 我最好的老師app教學設計。

老師是園丁,這句話說的一點也不錯,何老師就是我最好的老師,她內給我的小學生涯留下了美容好的回憶。
說起何老師,你會想到,是那個何老師呢?答案將由我這個百事通來為你揭曉,她的大名——何傑,咦?哪個何傑?哈哈!當然是本人的正牌拉丁老師——何傑,說起她,可謂是年輕貌美本事多多,20出頭一點點,卻有一番大作為!

『陸』 我最好的老師 教案

20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課文的題目是「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也是課文的主要觀點,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於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課文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觀點。明確指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6段)運用事例,證明觀點。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科學真理的發現,那些定理、定律、學說都是在發現者、創造者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後」才獲得的。然後,由此引出科學發展史上的三個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一個事例是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問題,通過反復的試驗和研究,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第二個事例是英國的著名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繼而進行了許多實驗,終於發明了酸鹼試紙。第三個事例是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珠轉動這個現象,經過反復觀察和分析,推斷出凡睡者眼珠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的普遍規律。最後對三個典型事例作總結,強調這三個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卻都發現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第三部分(第7段至第8段)總結全文,重申觀點。指出科學並不神秘,也不遙遠,關鍵在於「知微見著」,不斷探索,善於獨立思考,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從中感受、領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二是學習課文用具體典型的事例說明觀點的寫作方法,了解議論文的形式。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最後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

這里的「?」是發現的問題,是不斷的追問,「!」是通過探索,解決了疑問,發現了真理。這個句子把一個抽象的道理,用直觀形象的方法進行表述,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善於「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鍋問到底」是一句俗語,形象表達了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精神,「發現」「發明」「創造」「成就」這四個詞按收獲由小到大排列,也說明平常的事情中蘊含著真理,蘊含著偉大的成就,而這些只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③只要你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那麼,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後,就能發現真理。

這句話用「只要……就……」的句式說明「科學並不神秘,真理並不遙遠」,發現真理的前提條件就是「見微知著」,能從平常的現象中發現問題,看到本質,並「不斷探索」。

④如果說,科學領域的發現有什麼偶然的機遇的話,那麼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給那些善於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

這句話對發現真理的條件作了說明,科學發現中存在「偶然的機遇」,說明科學真理就存在於我們身邊,它並不神秘;「只能給……」說明科學發現也並不容易,指出了科學真理的發現是有條件的,那就是給那些「有準備」「獨立思考」「鍥而不舍」的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就是要敏銳地發現問題,堅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決問題。

(2)對詞語的理解。

定理:已經證明具有正確性、可以作為原則或規律的命題或公式,如,幾何定理。

定律:科學上對某種客觀規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發生一定變化過程的必然關系。

學說:指學術上自成理論體系的主張或見解。

司空見慣:看得多了,不以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發生的根源。

敏銳:感覺靈敏,眼光尖銳。

無獨有偶:某種少見的情況,偏有類似的出現,配成一對兒。

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無法理解。

打破砂鍋問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見微知著:微:隱約;著:明顯。見到事情的苗頭,就能知道它的實質和發展趨勢。

鍥而不舍:鍥:鏤刻;舍:停止。比喻有恆心,有毅力。

二、教學目標

1.會寫5個生字,正確讀記「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2.能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

3.理解三個關於科學發現的故事,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

三、教學建議

1.課文開頭和結尾部分的幾個說理的句子,意義比較抽象,可能比較難讀,要多讀幾遍,讀通順。

初讀課文時,要讓學生找一找課文具體寫了哪幾件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同時可以讓學生思考課題「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並不要求學生做出准確的回答,主要是檢查學生對課文的初步理解,只要能從字面上或者結合具體的事例說說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也可以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表自己的理解。

學生可能會對課文中涉及的一些科學知識提出疑問,比如,地球是怎麼自轉的?什麼是石蕊試紙?什麼是鹽酸?對這些科學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讓知識面廣的學生來解答,也可以簡單地介紹,不要在科學術語上花太多時間。

2.課文的寫作思路是:提出觀點—論證觀點—總結觀點。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學習三個具體事例,從具體事例中獲得認識,理解作者的觀點;然後,再從全文的角度發現課文的寫作思路,進一步深刻理解課文的內容和觀點。這樣更有利於引導學生自主地,深刻地理解課文。

3.課文中的三個具體事例,不同於一般記敘文中的故事,它們的作用是為了具體說明作者的觀點,即「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因此對這三個具體事例的研讀,教學中要注意把握重點。研讀的重點是具體事例中的「問號」是什麼?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麼?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麼樣的?教學中可引導學生特別注意「敏銳地注意」「敏感地意識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復的研究和實驗」「許多實驗」、「反復的觀察實驗」等詞句,從中體會和領悟到「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深刻含義。

三個具體事例涉及洗澡水的漩渦、睡覺時眼珠的轉動,離學生的生活比較近,可以讓學生在家裡觀察,獲得直接經驗;有條件的話,石蕊試紙的酸鹼測試可以在課堂上做給學生看,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4.課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都是說理論述的句子,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聯系課文中的具體事例來理解,把抽象的道理做形象化的理解。小學階段學生接觸議論文,不宜在文體知識上做過多講解,要少用「論證」「論點」「論據」之類的術語。

5.課文在寫法上的主要特點就是用具體的事實說明道理,這也是本單元的一個語文學習重點。在前兩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有所認識,這一課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這種寫法,還要求學生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教學中可以安排一次小練筆,要重視寫完後的交流評議,評議的重點是描述的具體事實是否能證明觀點,對具體事實的描述是否能突出重點。

四、教學案例

片段:

在比較閱讀中發現

師:請大家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具體寫了哪幾件事,用自己的話簡要地說一說。

(學生默讀思考。)

生:課文具體寫了三件事,第一件寫的是謝皮羅教授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

生:第二件寫的是英國的化學家波義耳偶爾發現紫羅蘭濺到鹽酸會變紅色,最後發明了石蕊試紙。

生:第三件寫的是奧地利的一位醫生從兒子睡覺時眼珠會轉動這一現象中發現了眼珠轉動和做夢的關系。

師:再請大家仔細地讀讀這三個事例,看看三段話在寫法上、內容上有什麼相同點?可以在課文中畫一畫,做一做批註。

(學生邊讀課文邊思考。)

師:我看到有很多同學都在課文中做了批註,發現了這三段話中的很多相同點,現在請大家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發現,討論存在的疑問。

(學生分組交流討論。)

師:現在,我們進行課堂交流,每個小組派代表發言。

生:我們發現這三個事例講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發現的問題。

生:我發現這三個事例都是在說明「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生:這三個事例講的都是科學家發現和發明的故事。

師:大家講得很好,有沒有人能把他們的相同點分析得更清楚一些?

生:我認為這三個事例中提到的科學家發現或者發明的過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發現問題,不斷地追問;再進行反復的研究和實驗;最後解決了問題,得出了結論。

師:課文讀得很仔細,分析得很有條理,請大家讀讀課文,看看是不是這樣,並嘗試給每段話劃分層次,看看還有沒有新的發現。

(生默讀課文,劃分層次。)

生:通過剛才的劃分層次,我發現這三段話的寫法是相同的,都是先寫發現問題,再寫研究問題,最後寫解決問題。

師:你不但會發現,而且會概括。

生:我發現最初的疑問只有一個,但是一下子他們的頭腦中會冒出很多的問題,正是因為有一連串的問題,才會有最後的結論,因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師:這一連串的問題,用課文中的一個詞來說就是——

生:追根求源。

生:打破沙鍋問到底。

師:我們來讀讀他們頭腦中冒出的這一連串的問題。

(學生朗讀。)

生:我發現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都要經過反復的研究和實驗,很辛苦。

師:我們來讀讀描寫他們反復研究和實驗的句子。

(學生朗讀。)

生:我還發現,這三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善於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才能解決問題,發現真理。

師:是啊,因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五、相關鏈接

1.葉永烈(1940—)著名科普作家、傳記文學作家,是《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事《小靈通漫遊未來》,影響較大。還著有《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和蔣介石》《星條旗下的中國人》《胡喬木傳》《馬思聰傳》等傳記。1998年獲香港「中華文學藝術家金龍獎」的「最佳傳記文學家獎」。新版《小靈通漫遊未來》於2002年12月獲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2005年10月獲中國當代優秀傳記文學作家獎。

2.石蕊試紙石蕊是一種枝狀地衣,可提煉出紅紫色的結晶粉末,粉末的主要成分是鹼性碳酸鹽;這種粉末微溶於水,易溶於酒精。將粉末溶於酒精溶液等,形成一種混合物,就是石蕊色素染料;把濾紙浸在染料中,乾燥後便成了石蕊試紙。

石蕊試紙常用來檢定物質的酸鹼性。如果將石蕊試紙放入酸性溶液中,試紙就會轉為紅色;若放入鹼性溶液中,試紙則變成藍色。

『柒』 出色的老師教案

《出色的老師》教學設計
一、回顧課文,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第8課《出色的老師》。(板書課題)
2、大家齊讀課題。上節課我們初步了解了課文,誰來給大家講一講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你講的真棒,不但內容完整,而且語言簡煉。你講的這么好,有什麼小竅門,能不能給大家講一講?
(提煉學法1)這位同學採用的是抓住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這種方法來總結文章的主要內容。誰還有其他的好方法嗎?
(提煉學法2)你是結合課文最後一段來總結文章的主要內容。其實藉助文章中的重點句或重點段來總結主要內容,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概括文章內容的方法。
3、咱們一起來看一看課文的最後一段。【幻燈1出示】老人的話讓我翻然醒悟。這時,我才意識到黑大哥的確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老師。因為公德,他將手錶還給我;也因為公德,他又向校方舉報我,因為我違背了公德。他用這種迂迴的方式,讓我徹底明白了公德的重要和校規的嚴格。
齊讀這段話。這段話里提到迂迴的方式,這指的是什麼呢?看來你已經讀懂了這段話,這迂迴的方式指的就是黑人同學先是將手錶還給我,然後又向校方舉報我,使我受到處罰。板書:還表 舉報 受罰
4、那麼,作者又是如何從這位黑人同學看似矛盾的舉動中認識到他是一位出色的老師呢?那就讓我們一同學習課文,走進作者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
二、品讀課文,體會情感。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用「——」勾畫出我對黑人同學情感態度變化的語句,了解變化的原因。找到相關的句子後,大家可以在旁邊做批註。
2、讀完之後,你們可以先在小組內交流、探討。
3、誰能用文中的幾個詞概括出我對黑人同學情感態度的變化。
生答。(板書: 感激 困惑 翻然醒悟)
你很會讀書,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當中的這些關鍵詞。
4、我心存感激的原因是什麼呢?----請同學們聯繫上文,找一找你從哪些描寫「我」心情的句子中,能感受到這塊手錶十分珍貴,對我無比重要?
【幻燈2出示】(1)可是,這塊手錶卻在一次晚餐時丟失了,可以想像我當時是多麼傷心,就像丟了自己的魂魄一般。
①請你談談自己的體會。看來你也有和作者相似的經歷,所以更能體會到作者此刻的心情。請把你的感受讀出來。②你是從「丟失了自己的魂魄」,這個詞當中體會到的。請把你的體會讀出來。③這位同學聯繫上文知道手錶是朋友送給作者的禮物,是一對友情表,十分珍貴,所以弄丟後作者非常傷心。
師:是的,這手錶不僅傳遞著真摯的友情,而且寄託著作者對祖國、好友的思念之情,能夠在異國他鄉給作者帶來心靈上的慰藉。如此珍貴的手錶丟了怎能不令人傷心難過、失魂落魄呢?帶著這樣的感受齊讀這句話。
(提煉學法)剛才我們在理解句子,體會作者情感的時候,同學們用到了三種非常好的方法,第一就是抓關鍵詞,第二結合自身生活經歷,第三就是聯繫上下文。等會我們在學習其他句子時也可採用這些方法。
(2)你還從哪個描寫「我」心情的句子中,感受到這塊手錶對我來說十分珍貴?
【幻燈片出示】我高興得眼淚都要掉下來了,連忙對這位拾金不昧的黑大哥表示謝意。
同學們試著用我們剛才提到的三種方法來理解這句話。

誰來談談你的體會?指名說。你是從「眼淚都要掉下來」這個細節當中體會到的,真不錯。讀出你的感受。 「高興得眼淚都要掉下來了」,用一個成語說叫——喜極而泣。我此刻的心情還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呢?(欣喜若狂、喜出望外、喜不自勝)請你帶著這種心情來讀一讀。
為了能更好體會作者心情前後的變化,我們分角色來讀。女生你們來讀丟失手錶那句話,男生來讀手錶失而復得那句話。
5、感受著作者的大悲大喜,讓我們真切的體會到手錶的珍貴以及作者對它的無比喜愛。所以,對於黑人同學能主動將那塊手錶還給我,我的心中自然是充滿了無限的感激。
然而,真的是樂極生悲,校長告訴我由於我亂貼尋物啟事,弄臟了牆壁,罰我四十美金。我頓時明白了,讀。
【幻燈出示】我頓時明白了,告發我的就是那位把表還給我的黑大哥!我用一種極其困惑的眼光看了他一眼,他給我的居然是一種遺憾的笑容,還笑著解釋了一句:「這是公德,這是規則!」他居然還笑得出來,真不仗義!
仔細觀察一下,這段話在語氣上有什麼特點?他發現了這三句話都是感嘆句。好好讀一讀這段話,看你能從這些嘆號中體會到什麼?
(你從第一個嘆號中體會到作者此時是什麼樣的心情?(吃驚、不解)為什麼?是的,告發「我」、把表還給「我」,這種前後矛盾的做法,的確是讓人感到吃驚,感到困惑。誰能把這種體會讀出來。誰能比他讀的更好?真好,你不但表現出了作者的吃驚,還表現了作者的困惑。第二句用上嘆號,是想強調什麼?你的感悟能力真強。在這兒用上嘆號,是為了強調這位黑人同學並不是故意想害我受到處罰。為了維護公德,為了讓我明白公德的重要性,他必須得這樣做。你是從哪一個詞語中,知道黑人同學並不是故意陷害我的?(遺憾的笑容)可是作者並沒有理解他的苦心,而是把這種笑容,當做是幸災樂禍。所以從第三個嘆號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此時心情怎樣?(氣憤、抱怨)那你帶著氣憤的心情來讀一讀這句話。你把作者的抱怨通過讀給表現出來。
小小的標點就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情感,看來我們在讀書時一定不能忽視。
下面就讓我們把剛才體會到的這些感情的融入到課文中,讀出來。
6、當「我」憤憤不平去交罰金,和藹可親的收罰金的老太太的一席話卻讓我翻然醒悟。
出示:老人的話讓我翻然醒悟。這時,我才意識到黑大哥的確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老師。因為公德,他將手錶還給我;也因為公德,他又向校方舉報我,因為我違背了公德。他用這種迂迴的方式,讓我徹底明白了公德的重要和校規的嚴格。
「翻然醒悟」是什麼意思?老人說了什麼讓我幡然醒悟,誰來讀老人的話?你從老人的話中聽明白了什麼?(老人告訴我,正是黑人學生拾金不昧,我的手錶才能失而復得。老人還告訴我,他很同情我的遭遇,但是他不能違反校規減免罰金。老人還告訴我,黑人同學做的很對,稱得上是一個出色的老師。)你們聽明白了,作者也聽明白了。於是,作者忽然間悟到了什麼?黑大哥的確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老師。
7、請同學們讀一讀最後這段話,結合這段話,在小組內討論:為什麼「我」和老人都認為黑人學生是一位出色的老師?指名說。你只講到其中的一個方面,誰再來補充?(是的,黑人同學遵守公德,拾金不昧,將手錶送還給我;他維護公德,向學校舉報我,讓違背公德的我受到應有的處罰;他用心良苦,用這種迂迴的方式,讓我徹底明白公德的重要和校規的嚴格,使我受到公德教育。)板書:公德
同學們,作者幡然醒悟後,心中對黑人同學又是怎樣一種情感呢?(愧疚、感激)帶著這種感受齊讀這段話。
8、假如「我」再次遇到黑人同學,我會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做呢?請大家展開想像,拿起手中的筆寫一寫。指名讀。你能抓住作者的心理活動來描寫,很好。你把作者那種愧疚表現的很深刻。
三、總結全文

同學們,學了這篇課文,我相信你們一定會記住這位出色的老師,會記住他為我們上的這生動而又教育意義的一課,會記住在任何時候遵守公德都是一種素養,它比所有的財富都要寶貴。

閱讀全文

與最好的老師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