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一千米有多長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動,體驗1千米有多長,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間表象。
2.使學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並適時滲透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1、體驗一千米有多長。
2、通過體驗活動,形成對一千米有多長的感性認識。
教學准備:米尺、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學們,你知道你走一步有多長嗎?
同學們可能一時想不起來,沒關系,請每組選一位同學上來走一走,再請一位同學量一量,不就知道了嗎?
二、自主探索,合作學習:
1.走一走。
通過實際測量,感受走100米用多長時間。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在操場上走一走,數一數10米、100米大約有多少步,分別用了多少時間,並做好紀錄。
回到教室,先讓學生匯報自己的步測結果,在說一說走完100米後有什麼感受。
2.估一估。
通過剛才學生的親身感受,猜測思考1千米的長度。
(1) 剛才我們測量出100米大約有多少步,思考:幾個100米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2) 估一估走1000米大約有多少步?
(3) (課件顯示)我們學校的操場一圈是200米。沿操場走( )圈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貳』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師有多長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1米有多長》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內容。本單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度單位厘米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米的長度單位。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總結米、厘米之間的關系,具體出長度單位「米」。「米」這個長度單位比較具體,教材通過三個步驟幫助學生體會米有多長:第一步:通過同學們一厘米木棍接起來,體會1米有多長;第二步:通過測量學生身高,體會1米有多長;第三步:通過測量教室等場景,體會1米有多長。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這些簡單的活動,真正體會到1米的距離到底有多長。在進行認識「米」教學時,充分聯系前面厘米有多長,使學生體會到在表示距離時,要用「米、厘米」作單位,並介紹怎樣用字母表示以及厘米與米之間的關系,聯系生活實際,合理運用長度單
位。
【學生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多數學生能聯系生活實際,合理運用長度單位厘米。但「米」這個長度單位比較重要和常用,學生理解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實地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動,充分感知「米」這一長度單位到底有多長;對於學困生,以和他們玩游戲的方式來引導他們感知1米的具體長度,從多角度來激發他們的參與,給予他們激勵性的評價語言,並讓他們積極匯報自己的親身體會,達到全員參與,共同提高的原則。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2、使學生知道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過實際測量活動,使學生初步學會用米尺測量較長的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初步建立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難點:用米作為長度單位測量較長的物體的實際長度。
【教學准備】課件、米尺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引入
師:同學們,你們去過動物游樂園嗎?
師:看看長頸鹿和小烏龜在游樂園門口遇到了什麼問題?
課件出示:教材第53頁情景圖。
生1:小狗門衛告訴它們,身高1米以上要買票。
生2:和看門口1米畫的標記,長頸鹿的身高超過了1米,要買票;小烏龜的身高不足1米,不用買票。
師:觀察得真仔細!看到了門口處1米的地方有標記。
師:1米到底有多長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1米有多長。
二、自主探究學習
1.認一認,想一想
師:上節課我們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知道我們食指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現在請大家拿出直尺,找出1厘米給同桌看。
師:同學們找得非常准確,100段這樣的1厘米接起來就是1米。看(出示米尺),這就是米尺,是我們今天認識的一位新朋友。注意看,自己數一數是不是有100厘米。
學生自己數,明確:1米就是100厘米。我們可以寫成:1米=100厘米。
測量比較短的物體,一般我們用「厘米」作單位。在測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距離時,通常用「米」作單位,「米」也是國際通用的一個長度單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2、比一比,說一說
師:現在請同學們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長。
學生可能有多種回答,如有的學生邊用兩手比劃邊說,有的學生邊比劃自己的身高邊說,有的學生說出課桌的長度 是1米等等,老師要給予鼓勵。
師:同學們都挺好的。現在把你們的手臂伸開,看看伸到什麼程度就是1米,用尺子量一量。
學生用米尺進行測量,老師巡視,指導個別有困難的同學。
三、合作交流,探索反饋
活動一:
1、小組合作,用尺子量一量從腳到身體什麼地方是1米,做個標記。
2、找不同身高的學生來比一比,發現身高不同但1米的標記一樣高。
3、小結:測量對象不同,但一米的高度是不變的。
活動二:
伸開手看一看從一隻手的指尖到另一隻手的什麼地方是一米
活動三:
教室里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學生說完並進行實地測量。
活動四:
師:現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測量,從教室的一頭到另一頭大約有多長?教室里的黑板長大約是多少米?
小組同學分工合作,測量教室的長、黑板的長。老師巡視,了解不同做法,指導個別有困難的學生。
組織學生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重點說明測量的方法。
四、實踐應用
1.鞏固練習
師:「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應用很廣泛,結合實際情況完成下面填空。
課件出示:教材第53頁最下面的習題。
學生獨立完成練習,老師巡視了解情況。組織學生交流,重點說說自己是怎樣通過對比確定填寫什麼單位的。
2.認識米和厘米。
課件出示
師:我們在用米和厘米的時候一定要仔細思考,認真辨別,不能用錯喲!下面是淘氣在學習了米和厘米之後寫的一篇日記,我們共同來看一看。
指名做出評價和改正。
五、全課小結
師: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一個長度單位——米,知道了課桌的長大約是1米,並且知道了測量較短的物體用「厘米」作單位,測量比較長的物體用「米」作單位,要記住米=100厘米。還學會了量出物體的長度,注意測量時要從0刻度量起。
『叄』 小學數學認識厘米有哪些數學名家教學設計
高斯 亞里士多德 陳景潤 華羅庚 陳省身 歐拉 歐幾里德 希爾伯特 丘成桐 牛頓 畢達哥拉斯 費馬 馮·諾依曼 笛卡兒 愛因斯坦 ...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出生在義大利半島南端西西里島的敘拉古。父親是位數學家兼天文學家。阿基米德從小有良好的家庭教養,11歲就被送到當時希臘文化中心的亞歷山大城去學習。在這座號稱「智慧之都」的名城裡,阿基米德博閱群書,汲取了許多的知識,並且做了歐幾里得學生埃拉托塞和卡農的門生,鑽研《幾何原本》。
後來阿基米德成為兼數學家與力學家的偉大學者,並且享有「力學之父」的美稱。其原因在於他通過大量實驗發現了杠桿原理,又用幾何演澤方法推出許多杠桿命題,給出嚴格的證明。其中就有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他在數學上也有著極為光輝燦爛的成就。盡管阿基米德流傳至今的著作共只有十來部,但多數是幾何著作,這對於推動數學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砂粒計算》,是專講計算方法和計算理論的一本著作。阿基米德要計算充滿宇宙大球體內的砂粒數量,他運用了很奇特的想像,建立了新的量級計數法,確定了新單位,提出了表示任何大數量的模式,這與對數運算是密切相關的。
《圓的度量》,利用圓的外切與內接96邊形,求得圓周率π為:<π<,這是數學史上最早的,明確指出誤差限度的π值。他還證明了圓面積等於以圓周長為底、半徑為高的正三角形的面積;使用的是窮舉法。
《球與圓柱》,熟練地運用窮竭法證明了球的表面積等於球大圓面積的四倍;球的體積是一個圓錐體積的四倍,這個圓錐的底等於球的大圓,高等於球的半徑。阿基米德還指出,如果等邊圓柱中有一個內切球,則圓柱的全面積和它的體積,分別為球表面積和體積的。在這部著作中,他還提出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公理」。
《拋物線求積法》,研究了曲線圖形求積的問題,並用窮竭法建立了這樣的結論:「任何由直線和直角圓錐體的截面所包圍的弓形(即拋物線),其面積都是其同底同高的三角形面積的三分之四。」他還用力學權重方法再次驗證這個結論,使數學與力學成功地結合起來。
《論螺線》,是阿基米德對數學的出色貢獻。他明確了螺線的定義,以及對螺線的面積的計算方法。在同一著作中,阿基米德還導出幾何級數和算術級數求和的幾何方法。
《平面的平衡》,是關於力學的最早的科學論著,講的是確定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重心問題。
《浮體》,是流體靜力學的第一部專著,阿基米德把數學推理成功地運用於分析浮體的平衡上,並用數學公式表示浮體平衡的規律。
《論錐型體與球型體》,講的是確定由拋物線和雙曲線其軸旋轉而成的錐型體體積,以及橢圓繞其長軸和短軸旋轉而成的球型體的體積。
丹麥數學史家海伯格,於1906年發現了阿基米德給厄拉托塞的信及阿基米德其它一些著作的傳抄本。通過研究發現,這些信件和傳抄本中,蘊含著微積分的思想,他所缺的是沒有極限概念,但其思想實質卻伸展到17世紀趨於成熟的無窮小分析領域里去,預告了微積分的誕生。
正因為他的傑出貢獻,美國的E.T.貝爾在《數學人物》上是這樣評價阿基米德的:任何一張開列有史以來三個最偉大的數學家的名單之中,必定會包括阿基米德,而另外兩們通常是牛頓和高斯。不過以他們的宏偉業績和所處的時代背景來比較,或拿他們影響當代和後世的深邃久遠來比較,還應首推阿基米德。
『肆』 二年級下冊數學鉛筆有多長教學設計
生,把測量與學生的實踐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 生,此時。 2? 生,我比較滿意的地方有三點:對。看看這次量的結果與開始比。在教學中,效果會更好,要想知道這支鉛筆到底有多長:下面請同學們把書打開?是幾毫米,使所學知識得到延伸,我們就要用到比厘米還小的長度單位。 師。 三,討論和交流,輔以練習。 2,如果能用課件展示一下,初步建立長度單位的觀念! 生,發展空間觀念 和動手操作能力:匯報研究結果:齊讀公式;(課件演示) 師? 生。 2。 師。 師? 生.量一量,1個小格是1毫米、課堂總結 師. 在( )里填上合適的數。今天同學們不僅認識了兩個新朋友? (1)30mm (2)2cm5mm (3)1dm 3,這枚硬幣的厚度是多少、點撥者的作用.說一說,請同學們課後量一量,下課,激活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感受1分米、厘米; 4,再讓學生用手勢表示一下1分米的長度,哪一個數據更准確呢,我們可以用字母dm來表示分米。 當然本課教學也有不足的地方。 【教學方法】 為了更好地實施課堂教學、1毫米,感受到了成功的愉悅! 五。 師、「厘米」;這些都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長度單位的感性認識:5分米等於幾厘米、1千米間的實際長度。 【教學難點】 建立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的概念: 1cm=10mm 師:你能說說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嗎:測量:匯報。例如在認識分米的時候。 師:請大家仔細找找我們的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出示課件.判斷對與錯:闖關游戲已經全部結束:認識分米)快速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之間的距離是1分米呢,從而做到了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感受:讓學生估測我們身邊的生活學慣用品,使學生深化了相關的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四? 生:和同桌一起在自己的小尺上找一找吧? 生。 2,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鉛筆有多長》,讓他們看一看1分米到底有多長、毫米和分米。 師。他們倆誰說的對。 【教學重點】 通過測量鉛筆的長度;?:伸出你的兩指比一比多長是1分米。這樣教學,實際上是《毫米:1厘米中間的1個小格就是1毫米。 門的高度是2m( ),我事先為學生准備了長約10厘米長的鉛筆放在學生的桌子上。 3:厘米不夠怎麼辦,這樣便於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找一找我們身邊的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單位。 小紅說.說一說:匯報結果,以動手操作,以及簡單的估測和測算。教學中我以學生為主體,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厚大約是幾厘米,你想對同學們提些什麼建議,所以他們一樣長。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老師給大家說個謎語、每一個教學活動後都應該有一個小練習,我就直接告訴他們,看哪個小組的有新的發現。 師。誰知道比厘米還小的長度單位是多少。 師、「量一量」,最後:1毫米有多長呢、量一量,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 生:你們能用手錶示一下10厘米是多長嗎? 生?學生有了一種學習比厘米小的單位的學習需要了? 80厘米等於幾分米。 【教學目標】 1。 7m=( )dm 3cm=( )mm 90dm=( )m 60cm=( )dm 2m=( )cm 800cm=( )m 2? 請你們四人小組觀察米尺:5分米等於幾厘米:誰能用我們數出的結果說一個等式來表示厘米與毫米的關系、書本和橡皮等、 通過估計與測量等活動; 小明的身高130cm( ):(略) 師、捏一捏等各種感官的大量活動,10厘米就是1分米,教師強調的不夠、在活動體驗中感知所學知識?再捏一捏,發展學生的估測能力、同桌互學和小組研討的方式來學習: 1。 師,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一起討論:10毫米就是1厘米) 師、匯報:認識分米)快速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之間的距離是1分米呢:從0到10之間長1分米,翻到42-43頁、謎語引入 師:右面的木條比左面的木條長,現在我們以毫米為單位再量一下數學課本的長度,讓學生一目瞭然?那麼誰還可以用另一種長度單位來表示呢:1分硬幣:請大家先估算一下數學課本的寬、毫米之間的關系,我努力為學生提供他們所熟悉的情境:回答,更好地掌握了數學有效的學習途徑,我在教學中將鼓勵學生採用自主學習,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如。 【教學過程】 一。 師:這兩根木條的長度都是三個曲別針的總長,有時不是整厘米數,然後在小組內說一說,還了解了他們之間的關系:匯報:(出示課件,我只是起到了組織者,這只鉛筆有多長。 師? 生。 3? 師,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師,在數學中。 師,我們可以用mm來表示毫米:請大家仔細找找我們的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然後請同學們比劃一下1分米! 【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我以學生的學習需要為動機,再用尺量一量,同時使長度單位運用於生活實際:1米=100厘米:2分米等於幾厘米。本單元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其他的長度單位: 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估一估。 師、發現小尺不是從0刻度開始量的時候:接下來老師送給你們一個闖關游戲。 師: 1? 小亮說,說一說,然後讓學生想一想1分米有多長:匯報。 生、親自感受為主、鉛筆? 生、通過活動體驗和實際測量。 師、「找一找」等合作交流活動,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認識並了解米:用厘米做單位量出物體的長度:用尺量:現在我們認識了4個長度單位「米」.量一量。為了更精確:猜對了,找一找我們的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 生。 活動二; 小樹高3分米( ),找一找,即使學生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抓住教材的實質:齊讀公式、正方形的周長做好鋪墊? 生。用今天學過的知識來闖關,通過讓學生估一估,又使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毫米」,好嗎、探究新知 活動一? 生:下面我們就親自用小尺測量一下鉛筆的長度?估一估大約是幾毫米,讓學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從10到20之間長1分米?,這枝鉛筆長1分米。 師。最後通過學生已有的知識。 3?今天的課就到這里:鉛筆。 師? 生。 師:2分米等於幾厘米、1毫米。例如。 師。 生;?。 師,結合已有的測量經驗估算一下,估計一下:對、在生活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看一看? 生、通過「估一估」。 師,首先讓學生測量數學書的厚度; 一粒大米長2毫米( )。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於讓學生充分的體驗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議一議」:看來同學們估的長度都不一樣:2分米等於20厘米,讓學生在小組里討論交流:請大家把桌上的鉛筆拿起來,請在對的後面打「√」、米:和同桌一起在自己的小尺上找一找吧,量一量【教學課題】 鉛筆有多長 【教案背景】 本節課選自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節內容,當學生說出測量的結果是10厘米時,從而使學生逐漸建立「分米」這個概念:請拿出1分硬幣。(課件) 2、 電話卡? 生:千米;從10到20之間長1分米?,掌握他們之間的簡單換算:毫米、分米;?。 師;(課件演示) 師。為三年級上學期認識周長:伸出你的兩指比一比多長是1分米:認識毫米 1? 生:匯報。 師。 在教學時:同學們,如何計算長度,計算長方形:誰能說說這只鉛筆大約有多長呢:大家已經認識了毫米這個長度單位:1dm=10cm) 生:同桌一起指出格尺上的1分米。(課件、分米的認識》,讓他們先估計鉛筆的長度再進行實際測量? 生,教學毫米的認識,看一看哪些物體的長度比較接近1分米、階段小結 1。 《標准》明確指出。 師,在畫之前:回答。 1,學生們的操作出現了問題。(板書課題) 二。(課件) 師:認識分米 1:分米? 生:誰能用一個等式來表示出分米與厘米的關系。 3:(略) 師.畫線段.估一估,因為10厘米就是1分米、在探究合作中激活學生思維,你是怎麼估出來的.議一議,你能想出好辦法嗎:匯報。學生在一年級下半學期的時候已經認識了厘米。我們要想准確地畫出線段。(課件,推出1米=10分米。 2。回顧本節課的教學,並把結果填在書中的表格里,在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時、鞏固練習 師:同桌一起指出格尺上的1分米; 文具盒長約25厘米 ( ).數學故事,親身體驗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在數學中。 生、「分米」: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長度單位:2分米等於20厘米,老師祝賀大家闖關成功,通過數格子的方式知道了10毫米就是1厘米。利用學生已有的測量經驗,你們猜猜它是誰好嗎?指名說,使其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請同學們在直尺上數一數1厘米之間有幾個小格、1厘米有多長,精心地設計教學過程?(略) 生、游戲等方法來實現教學目標,感知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 80厘米等於幾分米,我向學生提供了生活中的一些實物:從0到10之間長1分米,錯的後面打「×」,它們之間會是什麼關系呢。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
『伍』 最新北師版二年級數學課桌有多長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經歷用不同工具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專。
2.認識厘米屬,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
3.能估計較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體會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掌握測量方法以及能用「厘米」作單位。
教學難點:讓學生掌握測量方法,理解長度單位「厘米」。
教具:小棒2根、直尺、字條、課件。
學生學具:直尺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知道自己的課桌有多長嗎?你們想知道嗎?這節課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測量課桌有多長。
(板書:課桌有多長)
請同學們用你喜歡的方式量一量你的課桌有多長?
生匯報結果。
二學習新知
1.同學們仔細觀察,看一看尺子上都有什麼。
生匯報,師板書: 0(起點)
『陸』 課桌有多長教學設計,課件及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再次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建立統一度回量單位的重要性。答
2.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
3.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和線的長度(限整厘米),能估計較小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教學難點:
能正確地用直尺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柒』 北師大版數學二上課桌有多長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再次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2.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
3.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和線的長度(限整厘米),能估計較小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教學難點:
能正確地用直尺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教學過程:
一、【視頻導入,激趣揭題】
1、觀看視頻
師:有三位同學在課前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測量了課桌的長度,我們一起來看看(播放三段視頻)
問:為什麼同一張桌子,測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學生回答。
小結:看來測量的標准不同,所得的結果也就不同了。
現在我們需要一種標準的、同意的測量工具——尺子。
2、認識尺子
課前小研究(一):觀察尺子,你都看到了什麼?
介紹刻度、刻度線、厘米。
師: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用它來測量物體的長度,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厘米(板書:認識厘米)
二、【組織活動,探究新知】
1、認識1厘米。
小研究(二)說一說,尺子上從刻度0到刻度1是多長?你還能從尺子上找到這樣長的一段嗎?你有什麼發現?
和同桌交流,匯報:尺子上從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
找尺子尺子上其他的1厘米,談發現
總結:相鄰的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
師:找到這么多1厘米,你能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嗎?(學生試著比劃)
師:老師課前給大家發給你們那根短短的小棒就是1厘米,拿出來,用你的大拇指和食指輕輕夾住小棒,然後用另外一隻手輕輕地把小棒抽出來,注意兩個手指保持不動,看看中間的間隙有多長,這段間隙的長度就是1厘米,記住1厘米有多長。(學生操作)
師: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想起來了嗎?
生比劃,師驗證,同桌再互相驗證。
3、找生活中的1厘米。
師:在我們的身上或許多物體的長度、寬度或厚度大約是1厘米,你能找到這樣的物體嗎?
(學生找,匯報)
4、在尺子上找其他的長度。
師:剛剛大家知道從0刻度到1刻度的長度是1厘米,那麼從0刻度到刻度2的長度是多少?(生回答:2厘米)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師:你還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嗎?說一說你是怎麼找的?
師:你能找到3厘米嗎?能快速找到5厘米嗎?
師:你們找得這么快的竅門是什麼?
總結:方法1:兩個數字是幾個大格就是幾厘米。
方法2:用後面的數減去前面的數,得幾就是幾厘米。
三、【自學探究,尋找方法】
師:尺子還有一個作用——用來測量物體的長度,怎麼測量呢?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播放視頻)
師:學會了嗎?小熊迫不及待的開始測量了,同學們你們通過自學,一起判斷小熊的方法對不對? 出示自學提示。
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數學《課桌有多長》教學設計及反思(一)
學生獨立判斷,小組交流,匯報交流結果。
四、【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 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數學《課桌有多長》教學設計及反思(一)
學生快速說答案。
2、測量小棒的長度
師:想不想自己動手試著測量一下物體的長度?先估手中小棒的長度?再測量。
3、 拓展:斷尺測量小棒。
師:李老師也想測量你手中的小棒。
師拿出尺子,故意發出驚嘆:糟糕,尺子斷了,看來這個尺子是用不成了,扔了吧,。
生:不用扔,可以用。
師:怎麼用?
讓學生教老師,激發學生探究慾望。
總結:謝謝你們,你們太能幹了,竟然變廢為寶,只要另選一個起點就可以了。
『捌』 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數學《鉛筆有多長》優秀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說課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下冊第42、43頁《鉛筆有多長》――分米和毫米的認識。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測量》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學生在一年級下冊時已經認識了「厘米」和「米」這兩個長度單位,能夠用米和厘米為單位進行簡單的估測和測量。這節課是有關長度測量的第二階段的學習,教材藉助「鉛筆有多長」這一生活情境,安排了兩次估一估、量一量鉛筆有多長的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引入長度單位分米、毫米的必要性,感受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引導學生總結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並為後續的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的學習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二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本節課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測量鉛筆有多長的活動,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間的關系。 2、能力目標:通過估、量活動,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動手操作能力和估測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正確地建立起分米、毫米的表象,是估測、測量活動以及掌握各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的基礎,因此,讓學生建立起分米、毫米的表象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與關鍵。 【教學准備】 在教學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現上,我採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的方法,這樣更直觀。在教學前我還為學生每人准備了10厘米長的小棒、一把直尺、一張光碟;兩人一把1米長的米尺;每人自備鉛筆。 二、說學情: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認識了米和厘米,同時具備了怎樣估測和測量物體,會比較物體的長短等一些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但是二年級的學生年齡小、自我調控能力差,因此,我在本節課設計上不僅考慮以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活動經驗為基礎,而且創設具體、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去探究和發現,感受數學的意義、價值,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三、說教法與學法 1、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學生已經學過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並且掌握了測量物體的方法。本節課,我讓學生估一估、量一量鉛筆的長很自然的引出分米、毫米這兩個長度單位,建立已有知識與新知的聯系。 2、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綜合運用了啟發式教學法,採用情境教學法、直觀演示法、操作發現法來促進學生對新知的內化和建構。教學中,我通過精心設計創設情景,讓學生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議一議、說一說、做一做,使其建立起1分米和1毫米的表象,引導學生總結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形成解決生活中長度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3、在合理選擇教法的同時,我還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在本節課教學中我融觀察、操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為一體, 突出了學生用體驗的方法來學習,首先是操作體驗,通過估測、測量讓學生體驗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並且用手勢比一比加深對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的認識。然後是綜合體驗,讓學生在身上或身邊找長度是1毫米或1分米的物體,這樣既體現了新教材的特點,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四、說教學流程 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結合本課的特點,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規劃,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二)充分感知,建立表現; (三)鞏固練習,拓展運用; (四)課堂小結,自我評價。 具體的教學過程如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課前,我出示姚明的照片,問學生:「認識嗎?」學生紛紛說「認識,是籃球高手,個子很高。」「有多高?」學生猜測:「2米多吧。」電腦出示姚明的身高後,學生都很感興趣,大聲的讀著姚明的身高。接著我又出示小女孩的照片,學生看到比姚明矮多了,再向學生介紹:小女孩身高1米28厘米,又追問:「還可以這怎麼說?」,然後讓學生簡單介紹一下自己。最後讓學生用手比劃一下 1米和1厘米分別有多長,並說說它們之間的關系。這樣一方面拉近了老師與學生的距離,消除其上公開課的緊張情緒;另一方面復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為探究新知識做好鋪墊。「同學們都有身高,我手中的鉛筆也有長度。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鉛筆有多長。」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引入新課,板書課題。創設這樣的情景,讓學生明白今天的學習內容與鉛筆的長有關,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識的積極性,將學慣用品帶入課堂,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具體說來,認識新知可分為三大步: 1、認識分米 (1)估一估:教師拿出一枝10厘米長的鉛筆,學生拿出和老師鉛筆一樣長的小棒。讓學生先估一估老師的鉛筆的長度,並充分的讓學生說說估算的結果和方法,預計:有的是憑感覺估的;有的是根據一柞的長度比一比再估的;有的是根據食指的寬度比一比來估的。教師肯定:這種用身體上的尺子來估測物體的長度,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指名學生介紹估的方法,讓其他學生聽懂並學習他的方法,明白估測也是有根據的,不是隨便的估的,真正的使學生的估測能力得到發展。 (2)量一量:請學生拿出尺子來量一量鉛筆的長度,在量之前提醒學生:「測量前應注意什麼?」因為有一年級的基礎,有學生就指出:不能把尺子斜著量;又有學生補充:鉛筆的一端和0刻度對齊,看另一端和刻度幾對齊,就讀作幾厘米。再放手讓學生正確的量出小棒的長。這里,我們最初設計是准備指名學生到展示台前實際測量的,後來大家商議:展示台上展示出的尺子是放大的,有可能會影響學生對1分米的感知。所以我們這一節課就沒有安排操作的展示。當量出是10厘米後,教師問:「10厘米還可以怎麼說?」令老師欣喜的是居然還有兩個學生知道:「10厘米還可以說1分米、100毫米。」老師就順勢告訴學生「10厘米的長度還可以用分米做單位來表示,分米用字母dm來表示。 (3)比一比:感知1分米的長度,要求學生找一找尺子上從哪到哪之間的長度是1分米。學生的1分米可能不是從0刻度開始的。教師引導:不管從哪兒開始,只要是10厘米就是1分米,從而由學生得出1分米=10厘米,還可以寫成1dm=250px。再和學生玩一玩用手勢比1分米的游戲,在玩的過程中學生知道了1分米大約多長,學生的興趣濃厚。 (4)說一說: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接近1分米。在學生不能很容易的說出長度接近1分米的物體時,可以引導學生找一找。例如:學生手掌的長。 (5)練一練:請學生用身上的尺子量一量課桌桌面的長約幾分米,老師用米尺量(長60厘米),比一比:誰測的最准確?讓學生明白60厘米約就是6分米。 (6)議一議:最後引導同桌研究、討論米、分米之間的關系,讓二人或四人小組在1米長的米尺上能找出幾個1分米,並數一數。通過找、數、議的活動,學生了解到1米裡面有10個1分米,甚至有學生直接歸納出:1米=10分米。討論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別人的思維方法和過程,以改變自己在認知方式上的單一性,在相互爭論、補充、交流中找到正確的答案。 2、建立1毫米的表象 (1)先估再量:讓學生先估自己的鉛筆的長度,再測量。當學生發現測量結果不是整厘米數時,引導其說出具體是幾厘米多幾小格,並問每一小格是多長。有的學生可能懂得每1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我會及時給予表揚,同時告訴全班學生為了測量的更精確,我們可以用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毫米來表示,用字母mm表示,1毫米還可以寫成1mm。並請學生找出尺子上的1毫米用筆尖指給同桌看 (2)先數再議:先讓學生觀察直尺並數一數:1厘米中間有幾個小格?再請學生思考並議一議:1厘米等於幾毫米?然後通過多媒體課件模擬放大鏡把尺子放大,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在1厘米的中間有10個1毫米的小格,引導學生說出1厘米=10毫米,即1dm=10mm。 (3)先比再說:請學生估計光碟的厚度(約1毫米),再用尺量的卻是1毫米。和學生一起玩用手勢比1毫米的游戲,教師藉助光碟啟發學生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讓學生親身體驗1毫米的長度。然後請學生在自己身上或身邊尋找長度是1毫米的物體。令人驚喜的是學生列舉出了很多,如:大頭針的厚度,電扇扇葉的厚度等。看來學生對於1毫米的空間感知很到位。這樣把毫米與這些熟悉的物品聯系起來,毫米這樣一個抽象的長度單位就變得具體了。 (4)先議再量:先議一議:幫助淘氣讀出鉛筆的長度,6厘米多3格,也就是6厘米3毫米;在引導學生了解6厘米3毫米也就是63毫米,為後續學習復名數改寫成單名數奠定一點基礎。學生掃除了讀數的障礙後,大膽的放手讓學生再次測量自己的鉛筆有多長,並讀出更精確的長度。 3、階段小結:引導學生系統的整理所學的長度單位。 這樣利用學生已有的測量經驗,以活動為主線,設計了兩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動,充分調動多種感官,讓學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激情促趣,真正體會到數學好學,數學真有趣。這時數學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識,而是充滿魅力和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數學教學給學生帶來的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探索的魅力、發現之餘的喜悅和無窮的求知慾。 (三)鞏固反饋,拓展運用。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這里我在一個情景中設計了不同層次的兩道練習題: 1、根據小動物的身高,選擇合適的單位。長頸鹿、小狗、螞蟻的身高學生很輕松的就讀對了,可熊貓的身高學生就由爭議了,有的說:熊貓身高約7分米,有的說熊貓的身高約7厘米,看來學生對於熊貓的感知只限於電視的畫面。我馬上用手勢比劃了一下熊貓的身高,學生才統一觀點:約7分米。再次證明學生的直觀感知非常重要。 2、說一說:這些小動物的身高還可以怎麼說?這題的安排主要是考察學生對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是否了解。由於這道題結合了具體的情景,學生解決的很輕松。 3、畫一畫:我是這樣設計的:利用課件動畫演示出畫長30毫米(3厘米)的線段。學生在剩下的兩個中間選擇一個畫一畫。由於學生沒有帶任何作業本和書,所以我布置學生課後再畫。 (四)課堂小結,拓展運用。 課堂總結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因此我問學生: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獲?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你覺得誰表現得最棒? 說板書設計。 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課的板書設計得很簡潔,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說預設效果:這節課我為學生提供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學生通過動手量、在尺子上找、藉助小棒和光碟比、說生活中的物體的長度,幫助學生建立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表象使學生的估測能力、空間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6、說反思: 1、成功之處 (1)、關注教學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表象,我選擇學生熟悉的身邊事物—鉛筆、小棒、IC卡、光碟,讓學生在實際動手操作中,感知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從而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表象,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推理、發現米與分米、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關系。如在動手操作,說一米直尺上有幾個1分米,發現米和分米之間的進率這一環節,我預想學生只會找出1米有10個1分米,但有學生就直接推理歸納出1米=10分米的進率。 (2)、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 在本節課中,我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通過兩次估一估、量一量鉛筆有多長的活動,讓學生在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動中,藉助視覺、觸覺等各種感官的大量活動,感知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我只是起到組織者、點撥者的作用,從而做到了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和感受。 (3)、關注學生估測能力的培養 「估測」是測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現實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本節課我多次設計讓學生先「估一估」再「量一量」的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活動中交流估測的方法和依據,提高了學生的估測意思和能力。 2、不足之處 (1)、對學生的情況預測的不夠充分,考慮不夠周全。①由於時間匆忙,課前沒有布置學生帶學具,全憑老師准備的學具還是不夠的,所以出現學生說身邊的1分米時,出現困難。②是沒有考慮到學生會不帶作業本和草稿本來上課。以後上課前應該把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都想到。 (2)備課過程中不夠細致。備課時我安排了在米尺上找一分米的環節,但當時我沒有想到學生不知道應該從米尺的哪一面找分米,雖然在課上我提醒了學生應從哪面去找,但卻延誤了時間,其次,米尺中沒有零刻度的標記,這也是我之前備課沒有備到的地方,所以很多孩子開始的時候不會找分米。 (3)對於低年級的組織教學和激勵性評價語言方面,再下大力氣,爭取創設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在情境中設計較科學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和發現,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玖』 北師大版《1米有多長》教學設計
北師大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1米有多長》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在觀察和測量活動中認識米,體會米的實際意義,;2、初步學會用米為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3、在測量活動中體會測量長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重點:米的實際意義和米、厘米之間的關系;難點:選擇恰當的單位表示物體的長度;教學准備:PPT課件、米尺三把;一、情境引入:;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
北師大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
《1米有多長》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在觀察和測量活動中認識米,體會米的實際意義,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掌握1米=100厘米,並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初步學會用米為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能估測物體長度,能選擇恰當的單位表示物體的長度。
3、在測量活動中體會測量長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重點:米的實際意義和米、厘米之間的關系。
難點:選擇恰當的單位表示物體的長度 。
教學准備:PPT課件、米尺三把
一、情境引入: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個長度單位——厘米。 想一想1厘米大約有多長?你能用手指比劃告訴同桌嗎?
2、小結:大家講得非常好。游樂園里真好玩兒,長頸鹿大哥帶著它的小烏龜弟弟也要到游樂園去玩,我們看看他們遇到什麼情況了。 (PPT出示情境圖)小動物們爭先恐後地往裡面跑,可是長頸鹿卻被保安給攔在了門口,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嗎? (因為游樂園要求「身高1米以上要買票」)那麼1米是多長呢?板書課題。
二、互動新授
1、認識米。
①出示米尺:同學們,這是一把米尺,它的長度就是1米。那1米大約有多長呢?你們伸開雙臂,我來給大家量一量。
②猜一猜:同學們,你能猜一猜一米到自己身體的哪個部位嗎? 師將米尺豎放,讓學生估計,引導學生認識1米的長度。
③比一比:再和米尺比一比,驗證自己的猜測,看一看1米究竟到自己身體的哪個部位。
④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2、認識米和厘米的關系。
①認識1米=100厘米
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米尺,想一想:米和厘米之間有什麼關系?1米有多少厘米? 生:1米有100厘米,1米等於100厘米。 師:你們是怎麼知道的?(板書) ②給學生一把直米尺,讓他們用短直尺量一量1米有多長?
③匯報量的結果
3、量一量
A量一量我們的教室有多長?量一量黑板有多長?門有多長?
B教師帶領學生實地測量,學生三人一組 分三組
師提示:先將木直米尺的「0」刻度線對准教室的一端然後量一米打個記號,一直量到教室後如果不是整米數,就是幾米幾厘米。 一組量完可再找同學組成一組繼續量。
C、匯報量的結果。
D、認識米的作用:
(1)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1厘米長的小棒,准備用這些小棒測量教室的長度,你有什麼想法嗎? 生:小棒太短,測量起來太麻煩。
(2)小結:厘米是用來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而要測量教室地面的長,或者比較長的距離,那就需要用到比較大的長度單位,它就是米。米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我們經常會遇到它。(板書)
三、鞏固練習
1、選擇合適的單位
鉛筆長約17( ) 橡皮長約3( ) 毛巾長約60( ) 旗桿高約8( ) 絲瓜長約35( ) 房子高約3( ) 一輛公共汽車長9( ) 圖釘的長大約是1( ) 課桌高是70( ) 李老師的身高是175( ) 一棵大樹高約15( )
2、 計算:15厘米+8厘米=( )厘米 16厘米-9厘米=( )厘米 6米-5米=( )米 1米5厘米+1米3厘米=( )米( )厘米
四、總結全課。這節課大家都學到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獲呢?
板書設計:
1米有多長
1米=100厘米
量短一些的物體我們一般用厘米
量長一些的物體我們一般用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