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寫教學設計時學情分析的內容應從哪些方面去考慮
學情分析,就是教師對影響學生成長的各種主客觀情況的了解與分析。之所以要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進行學情分析,是出於以下幾點思考:(一)進行學情分析是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必然要求 事實上,注重學情分析的思想由來已久。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善於分析學生的不同性格、愛好、興趣,根據個體差異,給每個人以不同以至完全相反的教育,使學生的學習達到欲罷不能的地步。 「因此,充分了解和分析學情,為學而教,因材施教,是開展任何教育活動的起點,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學活動,概莫能外。(二)進行學情分析是落實學生主體性的必由之路 新課程強調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習者服務,以教學活動來引導、促學生主動學習。因此,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學生展開,任何教學活動都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切合學生的學習水平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我們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中,密切關注和分析學情,是教師落實學生主體性的重要途徑。(三)進行學情分析是優化教學設計的必要前提 教師在開展教學設計(即備課)時,要考慮的主要因素包括:課程標准、教材內容、學生情況、教學方法、課程資源。其中,學情分析既是教學目標設定的基礎,又是教學內容解析的依據,還是教學策略選擇與教學活動設計的落腳點,總之,學情是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具體落實。(四)進行學情分析是課堂上師生互動的有效保障 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的互動過程,師生互動的實質是精神層面的交流、溝通、理解、影響。課堂上的師生互動交往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得以實現的結合點。然而,師生互動不同於一般性的社會互動交往,這種互動在客觀上是不平等的,因為師生雙方社會閱歷、知識背景、活動目的、社會責任等方面都有巨大差異。作為教師,要在課堂上跨越年齡和文化上的代溝,課前設計好互動的路線,課中扮演「平等中的首席」角色,為學生搭設問題與對話的橋梁。為了達成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教師必須在這種「一對多」的互動中,充分理解學生在生活背景、知識基礎、能力水平、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多樣性,才能在通常「一人對五十人」的課堂交往中立於不敗之地。
② 怎麼寫教學設計分析
教學設計怎麼寫?
一、課前系統部分
(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課程標准》的要求。(2)分析每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中和每個模塊(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課教材內容與初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
(二)學生分析學生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三)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確定知識目標。(2)確定能力、方法培養目標及其教學實施策略。(3)確定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選點及其教學實施策略。 A、述必須具備的四個基本要素:行為主體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老師,人們判斷教學有沒有效益的直接依據是學生有沒有獲得具體的進步,而不是教師有沒有完成任務。一般在寫教學目標的時候行為主體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須注意如一般可以採取以下的表達:「通過……學習,能說出……」,「通過……學習,能分析歸納……」,而不是「使學生掌握……」「教會學生……」等表述方式行為條件行為條件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如「通過收集資料」「通過觀看影片……」「通過本課學習」 行為動詞行為動詞必須是具體可測量、可評價的。如知道、歸納、列舉、感受、參加等等表現程度指學生學習之後產生的行為變化的最低表現水平,用以評價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達到的程度。比如自己以前寫的教學目標:通過學習教材第三目(行為條件),能夠背寫出(行為動詞)鴉片戰爭的起止時間(表現程度),了解(行為動詞)戰爭的經過和中國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現程度) B、敘述最好有不同層次根據《標准》,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差異性,按照教學內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難,設計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如南京市溧水縣教研室的周紅英老師把《中華文化的勃興
(二)》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為: (1)知識與能力: A .通過學習,學生能掌握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仁」的學說及其對教育和文化的貢獻;學生能了解思想家老子及其辯證法思想;學生能了解「百家爭鳴」及諸子百家的主要觀點。 B. 通過學習,學生能列表歸納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形成利用圖表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生能運用諸子百家的主要觀點解釋歷史現象,並將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思想文化聯系起來進行分析,培養運用歷史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 A .學生能通過收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及諸子百家的相關資料,編講歷史故事或編演歷史短劇,再現歷史情景,產生對歷史的認同感。 B. 學生能通過列表歸納、分組討論等方法進行合作和探究性學習,理解和運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主要觀點,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培養合作意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 .通過學習孔子的教育言論,學生能正確對待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尋找有效的學習方法。 B. 通過學習諸子百家的思想觀點,學生能感知「百家爭鳴」促進了戰國時期學術思想的發展,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C、過程與方法是什麼?對於過程與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誤區,以前寫過程與方法,往往寫的是:討論法、合作探究、資料收集等,其實這些只是教師採用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為學生要獲得的能力目標。三維目標中過程與方法是指具體的內在的學習思維的過程,如搜集資料的過程與方法、探究問題的過程與方法、辨析史料的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學學生應該達到的目標是「學會如何收集」「學會如何探究」。(這是以前教學的薄弱環節,也是以後教學必須重視的內容,學生應該學會基本的歷史思維的方法)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重點與難點部分的寫作要求:兩個操作要求:(1)確定本堂課的教學重點。(2)確定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五)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部分的寫作要求:介紹進行課堂教學所要採取的方法與技巧。
(六)教學用具 教學用具部分的寫作要求:兩個操作要求:(1)教學環境的設計與准備。(2)教學用具的設計與准備。
二、課堂系統部分——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部分課前探究部分的寫作要求:設計出引導學生進行課前准備和探究的方案。(二)導入新課部分導入新課部分的寫作要求:設計出每節新課的教學引語,教學引語要起到「凝神、起興、點題」三個作用。(三)師生互動部分師生互動部分的寫作要求:(1)設計出每節新課的教學結構(板書結構)。(2)寫出每步設計的設計目的(設計意圖)此外,在教學結構設計中要注意體現下列6個要求:(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2)從學生的問題出發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並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3)設計出師生互動方式。(4)爭取准備兩、三種針對不同群體學生的教學安排。(5)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處理,發掘出教材內容之間的內存邏輯聯系及育人作用。(6)課堂教學要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學生的分組活動。(四)課堂總結部分課堂總結部分的寫作要求:(1)設計出針對教材知識內容的系統的回憶鞏固問題及方案。(2)設計出發散、擴展、升華學生思維的問題及復習鞏固方案。(五)課後作業部分課後作業部分的寫作要求:每節課設計10道單項選擇題(選擇題突出對教材知識點的記憶、理解與掌握),1道材料解析題(材料解析題突出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1道問答題(問答題突出學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較、評價能力。)
三、課後系統部分——教學後記教學後記部分教學後記部分的寫作要求:(1)評價出你的每節課的教學設計的實施結果。(2)對你的每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及時的修改、補充、完善。(3)寫出你的教學感想、心得、體會。反思的主要內容有① 教學目標實現了沒有? ② 教育、教學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了嗎?通過什麼方式轉化? ③ 有沒有創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學資源 ④ 教學設計最突出的亮點是什麼?存在的問題和症結在哪裡? ⑤ 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策略
③ 如何改進教學設計提高教學的實效
教學設計框架結構
(試行稿,2007年1月)
中學數學核心概念、思想方法教學設計由如下條目組成:
(1)內容和內容解析;(2)目標和目標解析;(3)教學問題診斷;(4)教學支持條件分析;(5)教學過程設計;(6)目標檢測設計。各條目的具體含義如下。
1.內容和內容解析
(1)內容:對當前「核心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作簡要說明;
(2)內容解析:重點是在揭示內涵的基礎上,說明概念的核心之所在,並要對概念在中學數學中的地位進行分析,其中隱含的思想方法要作出明確表述。在此基礎上闡明教學重點。
這里要在整體框架結構的指導下,圍繞當前內容,從數學上進行微觀分析。
2.目標和目標解析
(1)目標:用「了解」「理解」「掌握」以及相應的行為動詞「經歷」「體驗」「探究」等表述目標;
(2)目標解析:對「了解」「理解」「掌握」以及「經歷」「體驗」「探究」的含義進行解析,一般的,核心概念的教學目標都應進行適當分解。
要強調把能力、態度等「隱性目標」融合到知識、技能等「顯性目標」中,以避免空洞闡述「隱性目標」,使目標對教學具有有效的定向作用。
3.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設計者應當根據自己以往的教學經驗,數學內在的邏輯關系以及思維發展理論,對本內容在教與學中可能遇到的障礙進行預測,並對出現障礙的原因進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指出教學難點。具體的,可以從認知分析入手,即分析學生已經具備的認知基礎(包括知識、思想方法和思維發展基礎),對照教學目標還需要具備哪些條件,通過已有基礎和目標之間的差異比較,分析教學中可能出現的障礙。本欄目的內容應當做到言之有物,以具體數學內容為載體進行說明。例如,在「向量的坐標表示」中,可以包含如下診斷:「學生在理解始點不在坐標原點的向量的坐標表示時會出現障礙,其原因是……」。另外,不同的學生會出現不同的教學問題,這也是在分析過程中要加以注意的。
4.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為了有效實現教學目標,根據問題診斷分析和學習行為分析,分析應當採取哪些教學支持條件,以幫助學生更有效地進行數學思維,使他們更好地發現數學規律。當前,可以適當地側重於信息技術的使用,以構建有利於學生建立概念的「多元聯系表示」的教學情境。
5.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的設計一定要建立在前面諸項分析的基礎上,做到前後呼應。
要強調教學過程的內在邏輯線索,這一線索的構建可以從數學概念和思想方法的發生發展過程(基於內容解析)、學生數學思維過程兩個方面的融合來完成。學生數學思維過程應當以學習行為分析為依據,即要對學生應該做什麼、能夠做什麼和怎樣做才能實現教學目標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得出思維過程的描述。可以利用問題診斷分析中得出的結論,基於自己以往教學中觀察到的學生學習狀況,通過分析學生學習本內容的思維活動過程,給出本內容的學習中學生應該怎樣思考和操作的具體描述。其中,應突出核心概念的思維建構和技能操作過程,突出思想方法的領悟過程分析。
教學過程設計以「問題串」方式呈現為主。所提出的問題應當注意適切性,對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和領悟思想方法有真正的啟發作用,達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在每一個問題後,要寫出問題設計意圖(基於教學問題診斷分析、學生學習行為分析等)、師生活動預設,以及需要概括的概念要點、思想方法,需要進行的技能訓練,需要培養的能力,等。這里,要特別注意對如何滲透、概括和應用數學思想方法作出明確表述。
教學過程應當注意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進行設計,例如,基於問題解決的設計,講授式教學設計,自主探究式教學設計,合作交流式教學設計,等。
6.目標檢測設計
通過課堂教學,目標是否達成,需要以一定的習題、練習進行檢測。值得強調的是對於每一個(組)習題或練習都要寫明設計目的,以加強檢測的針對性、有效性。
④ 教學設計時,關於學情分析的內容應從哪些方面去考慮
最關鍵的是初始能力,也就是學生關於要學的知識有哪些基礎。
還有專學習風格,也就是學生喜歡什麼屬樣的教學方式,速度快慢、冷靜與沉思、合作交流、喜歡視頻還是音頻或動手等方面的特徵。
還有,就是心理發展水平,性格等等。
⑤ 怎麼寫教學設計
一、課前系統部分(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課程標准》的要求。(2)分析每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中和每個模塊(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課教材內容與初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二)學生分析學生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三)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確定知識目標。(2)確定能力、方法培養目標及其教學實施策略。(3)確定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選點及其教學實施策略。A、述必須具備的四個基本要素:行為主體 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老師,人們判斷教學有沒有效益的直接依據是學生有沒有獲得具體的進步,而不是教師有沒有完成任務。 一般在寫教學目標的時候行為主體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須注意如一般可以採取以下的表達:「通過……學習,能說出……」,「通過……學習,能分析歸納……」,而不是「使學生掌握……」「教會學生……」等表述方式行為條件 行為條件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如「通過收集資料」「通過觀看影片……」「通過本課學習」行為動詞 行為動詞必須是具體可測量、可評價的。如知道、歸納、列舉、感受、參加等等表現程度 指學生學習之後產生的行為變化的最低表現水平,用以評價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達到的程度。比如自己以前寫的教學目標:通過學習教材第三目(行為條件),能夠背寫出(行為動詞)鴉片戰爭的起止時間(表現程度),了解(行為動詞)戰爭的經過和中國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現程度)B、敘述最好有不同層次 根據《標准》,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差異性,按照教學內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難,設計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C、過程與方法是什麼? 對於過程與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誤區,以前寫過程與方法,往往寫的是:討論法、合作探究、資料收集等,其實這些只是教師採用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為學生要獲得的能力目標。三維目標中過程與方法是指具體的內在的學習思維的過程,如搜集資料的過程與方法、探究問題的過程與方法、辨析史料的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學學生應該達到的目標是「學會如何收集」「學會如何探究」。(這是以前教學的薄弱環節,也是以後教學必須重視的內容,學生應該學會基本的歷史思維的方法)(四)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重點與難點部分的寫作要求:兩個操作要求:(1)確定本堂課的教學重點。(2)確定本堂課的教學難點。(五)教學方式教學方式部分的寫作要求:介紹進行課堂教學所要採取的方法與技巧。(六)教學用具教學用具部分的寫作要求:兩個操作要求:(1)教學環境的設計與准備。(2)教學用具的設計與准備。 二、課堂系統部分——教學過程(一)課前探究部分課前探究部分的寫作要求:設計出引導學生進行課前准備和探究的方案。(二)導入新課部分導入新課部分的寫作要求:設計出每節新課的教學引語,教學引語要起到「凝神、起興、點題」三個作用。(三)師生互動部分師生互動部分的寫作要求:(1)設計出每節新課的教學結構(板書結構)。(2)寫出每步設計的設計目的(設計意圖)此外,在教學結構設計中要注意體現下列6個要求:(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2)從學生的問題出發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並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3)設計出師生互動方式。(4)爭取准備兩、三種針對不同群體學生的教學安排。(5)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處理,發掘出教材內容之間的內存邏輯聯系及育人作用。(6)課堂教學要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學生的分組活動。(四)課堂總結部分課堂總結部分的寫作要求:(1)設計出針對教材知識內容的系統的回憶鞏固問題及方案。(2)設計出發散、擴展、升華學生思維的問題及復習鞏固方案。(五)課後作業部分課後作業部分的寫作要求:每節課設計10道單項選擇題(選擇題突出對教材知識點的記憶、理解與掌握),1道材料解析題(材料解析題突出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1道問答題(問答題突出學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較、評價能力。) 三、課後系統部分——教學後記教學後記部分教學後記部分的寫作要求:(1)評價出你的每節課的教學設計的實施結果。(2)對你的每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及時的修改、補充、完善。(3)寫出你的教學感想、心得、體會。
⑥ 一個物理教學設計的問題分析 怎麼寫
一、課前系統部分
(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課程標准》的要求。(2)分析每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中和每個模塊(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課教材內容與初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
(二)學生分析學生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三)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確定知識目標。(2)確定能力、方法培養目標及其教學實施策略。(3)確定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選點及其教學實施策略。 A、述必須具備的四個基本要素:行為主體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老師,人們判斷教學有沒有效益的直接依據是學生有沒有獲得具體的進步,而不是教師有沒有完成任務。一般在寫教學目標的時候行為主體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須注意如一般可以採取以下的表達:「通過……學習,能說出……」,「通過……學習,能分析歸納……」,而不是「使學生掌握……」「教會學生……」等表述方式行為條件行為條件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如「通過收集資料」「通過觀看影片……」「通過本課學習」 行為動詞行為動詞必須是具體可測量、可評價的。如知道、歸納、列舉、感受、參加等等表現程度指學生學習之後產生的行為變化的最低表現水平,用以評價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達到的程度。比如自己以前寫的教學目標:通過學習教材第三目(行為條件),能夠背寫出(行為動詞)鴉片戰爭的起止時間(表現程度),了解(行為動詞)戰爭的經過和中國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現程度) B、敘述最好有不同層次根據《標准》,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差異性,按照教學內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難,設計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如南京市溧水縣教研室的周紅英老師把《中華文化的勃興
(二)》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為: (1)知識與能力: A .通過學習,學生能掌握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仁」的學說及其對教育和文化的貢獻;學生能了解思想家老子及其辯證法思想;學生能了解「百家爭鳴」及諸子百家的主要觀點。 B. 通過學習,學生能列表歸納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形成利用圖表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生能運用諸子百家的主要觀點解釋歷史現象,並將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思想文化聯系起來進行分析,培養運用歷史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 A .學生能通過收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及諸子百家的相關資料,編講歷史故事或編演歷史短劇,再現歷史情景,產生對歷史的認同感。 B. 學生能通過列表歸納、分組討論等方法進行合作和探究性學習,理解和運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主要觀點,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培養合作意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 .通過學習孔子的教育言論,學生能正確對待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尋找有效的學習方法。 B. 通過學習諸子百家的思想觀點,學生能感知「百家爭鳴」促進了戰國時期學術思想的發展,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C、過程與方法是什麼?對於過程與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誤區,以前寫過程與方法,往往寫的是:討論法、合作探究、資料收集等,其實這些只是教師採用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為學生要獲得的能力目標。三維目標中過程與方法是指具體的內在的學習思維的過程,如搜集資料的過程與方法、探究問題的過程與方法、辨析史料的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學學生應該達到的目標是「學會如何收集」「學會如何探究」。(這是以前教學的薄弱環節,也是以後教學必須重視的內容,學生應該學會基本的歷史思維的方法)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重點與難點部分的寫作要求:兩個操作要求:(1)確定本堂課的教學重點。(2)確定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五)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部分的寫作要求:介紹進行課堂教學所要採取的方法與技巧。
(六)教學用具 教學用具部分的寫作要求:兩個操作要求:(1)教學環境的設計與准備。(2)教學用具的設計與准備。
二、課堂系統部分——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部分課前探究部分的寫作要求:設計出引導學生進行課前准備和探究的方案。(二)導入新課部分導入新課部分的寫作要求:設計出每節新課的教學引語,教學引語要起到「凝神、起興、點題」三個作用。(三)師生互動部分師生互動部分的寫作要求:(1)設計出每節新課的教學結構(板書結構)。(2)寫出每步設計的設計目的(設計意圖)此外,在教學結構設計中要注意體現下列6個要求:(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2)從學生的問題出發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並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3)設計出師生互動方式。(4)爭取准備兩、三種針對不同群體學生的教學安排。(5)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處理,發掘出教材內容之間的內存邏輯聯系及育人作用。(6)課堂教學要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學生的分組活動。(四)課堂總結部分課堂總結部分的寫作要求:(1)設計出針對教材知識內容的系統的回憶鞏固問題及方案。(2)設計出發散、擴展、升華學生思維的問題及復習鞏固方案。(五)課後作業部分課後作業部分的寫作要求:每節課設計10道單項選擇題(選擇題突出對教材知識點的記憶、理解與掌握),1道材料解析題(材料解析題突出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1道問答題(問答題突出學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較、評價能力。)
三、課後系統部分——教學後記教學後記部分教學後記部分的寫作要求:(1)評價出你的每節課的教學設計的實施結果。(2)對你的每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及時的修改、補充、完善。(3)寫出你的教學感想、心得、體會。反思的主要內容有① 教學目標實現了沒有? ② 教育、教學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了嗎?通過什麼方式轉化? ③ 有沒有創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學資源 ④ 教學設計最突出的亮點是什麼?存在的問題和症結在哪裡? ⑤ 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策略
⑦ 教學設計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就是教師對影響學生成長的各種主客觀情況的了解與分析。之所以要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進行學情分析,是出於以下幾點思考:(一)進行學情分析是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必然要求
事實上,注重學情分析的思想由來已久。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善於分析學生的不同性格、愛好、興趣,根據個體差異,給每個人以不同以至完全相反的教育,使學生的學習達到欲罷不能的地步。
「因此,充分了解和分析學情,為學而教,因材施教,是開展任何教育活動的起點,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學活動,概莫能外。(二)進行學情分析是落實學生主體性的必由之路
新課程強調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習者服務,以教學活動來引導、促學生主動學習。因此,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學生展開,任何教學活動都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切合學生的學習水平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我們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中,密切關注和分析學情,是教師落實學生主體性的重要途徑。(三)進行學情分析是優化教學設計的必要前提
教師在開展教學設計(即備課)時,要考慮的主要因素包括:課程標准、教材內容、學生情況、教學方法、課程資源。其中,學情分析既是教學目標設定的基礎,又是教學內容解析的依據,還是教學策略選擇與教學活動設計的落腳點,總之,學情是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具體落實。(四)進行學情分析是課堂上師生互動的有效保障
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的互動過程,師生互動的實質是精神層面的交流、溝通、理解、影響。課堂上的師生互動交往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得以實現的結合點。然而,師生互動不同於一般性的社會互動交往,這種互動在客觀上是不平等的,因為師生雙方社會閱歷、知識背景、活動目的、社會責任等方面都有巨大差異。作為教師,要在課堂上跨越年齡和文化上的代溝,課前設計好互動的路線,課中扮演「平等中的首席」角色,為學生搭設問題與對話的橋梁。為了達成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教師必須在這種「一對多」的互動中,充分理解學生在生活背景、知識基礎、能力水平、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多樣性,才能在通常「一人對五十人」的課堂交往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