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東漢的興亡教學設計

東漢的興亡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0-12-27 18:12:14

㈠ 東漢政權的升沉興亡在歷史上留下了什麼經驗教訓

1 第14課 東漢的建立與衰亡 西漢覆亡之後,劉秀建立的東漢政權再度興起,延續近200年。東漢後期社會動盪,最終在大規模農民起義沖擊下分崩離析。讓我們一起來探究,東漢政權的升沉興亡在歷史上留下了什麼經驗教訓。 一、東漢建立與光武中興 西漢後期,政治腐敗,賦役沉重,社會矛盾尖銳。公元9年,輔政大臣外戚王莽奪取政權,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王莽稱帝後推行的「改制」舉措,大多不合時宜,引起社會嚴重動盪,終於爆發綠林、赤眉大規模農民起義。公元2 3 年起義軍攻殺王莽,推翻新莽政權。公元22年,河南南陽豪族漢宗室劉秀參加綠林起義,在反王莽戰爭中立下戰功。此後在河北一帶釋放囚徒,廢除苛政,恢復漢朝官制。在取得當地官僚、地主支持後,劉秀與農民軍決裂,趁亂擴張勢力。公元25年,劉秀稱帝,沿用漢的國號。不久,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即漢光武帝。在農民軍掃盪腐朽統治基礎上建立起的東漢政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地促使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史稱「光武中興」。 東漢初年國力「中興」的原因是什麼? 劉秀在加強中央集權、防範割據戰亂的同時,提出「天地之性,人為貴」,先後九次頒布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詔令,並下詔免罪徒為庶民,使社會增加了大批勞動力,緩和了階級矛盾。東漢初朝廷還鼓勵流民返鄉墾荒種地,廢除什一稅制,恢復西漢文景時期三十稅一的制度。這些舉措大大提高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 二、東漢後期的社會動盪 支持劉秀攫取政權的大姓豪強,在地方上佔有大量土地。他們作為朝廷新貴,又享有「累世公卿」的政治特權,並擁有私人武裝。東漢後期,豪強勢力膨脹,建立起擁有一定政治、經濟、軍事權勢的塢堡庄園,破產流亡的農民被迫依附在庄園中,「父子低首,奴事富人」,世代相襲,受到殘酷剝削。豪強地主之間往往形成不同集團,分別與朝廷中的不同勢力勾結,互相爭權奪利,使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東漢後期,皇帝都是年幼即位,大的十幾歲,小的不過兩三歲。母後臨朝時照例委任自己的父兄—外戚輔政。而外戚一旦攫取到最高統治權力,便父子兄弟一門數侯,宗族賓客遍布州郡。幼帝成年後要恢復權力,只有依靠身邊最親近的宦官去發動宮廷政變。宦官在剪除外戚勢力的斗爭中立了功,受到皇帝信用,權勢日重。他們同樣廣樹黨羽,提拔家人親戚,網羅下層豪強和失意官僚,安排到各地做官。 東漢後期,外戚與宦官互相傾軋殘殺,像走馬燈一樣輪番專權,使社會長期動盪混亂。這些暴發的新貴極其殘忍貪暴,加深了人民的苦難。 公元144年,順帝死後只有兩歲的沖帝即位,太後兄大將軍梁冀掌權。一年後沖帝死,梁冀主謀選立八歲的質帝。質帝少而聰慧,當著群臣說了一句「跋扈將軍」就被梁冀毒死,臨死 2 要口水喝,也不讓給。此後梁冀專權二十多年。公元159年,桓帝與宦官合謀發兵圍攻梁冀,迫其自殺。梁氏宗親「無少長皆棄市(殺後示眾)」。梁冀被抄家的資產,相當於當時「天下租稅之半」。 宦官單超等五人,因除梁有功,同日封侯。他們同樣作威作福,橫行鄉里,時人稱他們「搜刮百姓,與盜賊無異」。 三、黃巾起義 東漢後期,政治極端腐敗,皇帝公開賣官鬻爵,從中央公卿到地方州郡長官皆有定價。豪強地主肆意兼並土地,百姓被迫逃亡,紛紛鋌而走險,大小起義連綿不斷。 東漢時期民間流行的原始道教包含了不少反對剝削壓迫的教義。東漢中期的《太平清領書》把富人比作糧倉中的老鼠,公開提出庫藏不該一人獨有,飢餓的貧民理當從中取用。公元184年,太平道的首領張角發動幾十萬人起義。起義軍頭裹黃巾作為標志,稱黃巾軍,四處焚燒官府,攻打豪強地主庄園,陸續發展到一百多萬人。 黃巾起義雖然最終失敗,但卻猛烈沖擊了豪強地主庄園,緩解了土地兼並的趨勢。腐朽黑暗的東漢朝廷,也從此土崩瓦解,名存實亡。 材料閱讀 東漢末年,朝中大臣上書提出:「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萬人所以樂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在皇帝左右侍候的宦官)多放義兄、子弟、婚親、賓客典據州郡,辜榷(搜刮)財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無所告訴,故謀議不軌,聚為盜賊。」 —《後漢書》 結合課文所學,分析以上材料,概括一下導致黃巾起義的原因是什麼。 自我測評 東漢後期為什麼會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 活動建議 圍繞東漢興衰,寫一篇小文章,貼在歷史學習留言板上。 (富人)積財億萬,不肯救窮周急,使人飢寒而死,罪不除(罪不容赦)也。 —(東漢)《太平經》 發如韭,剪復生; 頭如雞,割復鳴。 吏不必可畏, 小民從來不可輕。 —東漢民謠

㈡ 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對東漢興亡的後勢

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漢初,社會經濟衰弱,朝廷推崇黃版老治術,採取「輕權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文帝二年 和十二年 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 ,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

劉秀,東漢的開國皇帝,謚號「光武」。他領導舂陵等義軍,掃滅新莽,紹續漢業,成功地實現了「光武中興」。劉秀統治時期,以「柔道」治天下,採取一系列措施,恢復、發展社會生產,緩和西漢末年以來的社會危機。

㈢ 東漢衰亡給我們的啟示道理我們學到了什麼

1、東漢滅亡原因復東漢末年桓靈在位制時期,荒淫無道、橫征暴斂、買官鬻爵,農民在多重殘酷壓榨下不堪重荷,184年爆發黃巾之亂,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將民變基本平定。190年,董卓之亂又起,自此漢廷大權旁落,而地方豪強擁兵自重,揭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序幕,東漢政府名存實亡。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中國進入三國時期。 2、朝代簡介東漢(公元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新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與西漢合稱漢朝,傳八世十四帝,歷經195年。因西漢又稱為前漢,故東漢又稱後漢。東漢在文化、科技、軍事等方面亦有顯著成就,文化上鄭玄將經學推向高峰並開創鄭學;科技上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發明地動儀和渾天儀;軍事上使北匈奴西遷,同時佛教也在此期間傳入中國,道教也於東漢時期形成。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勢力擴張,門閥士族形成,匈奴、羌族、氐族等民族內遷,鮮卑人占據漠北,都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㈣ 從東漢興亡歷史得到什麼啟示

一切事物的成功與失敗都離不開三個因素,那便是天時、地利、人和。東漢王朝一樣也被這三個因素影響著從建立走向了衰亡。因此,從東漢興亡歷史得到如下啟示:

1、東漢建立的天時

劉秀推翻王莽新朝的時代是一個盜賊起義多發、地方諸侯割據、推崇恢復漢室的時代。劉秀作為當時的地方豪強同時具有漢室血統背景,順應時代加入到了反抗新朝的勢力當中,最終登上了一統天下的王座。

相比由劉秀建立起來的東漢王朝,由於內部矛盾依然存在,東漢建立初年兵長群盜依然接連反叛,軍隊一到,盜賊便解散,軍隊離開,盜賊又聚攏在一起。

針對這種情況漢,光武帝派遣使者巡行郡國,聽任群盜糾察揭發,只根據捕獲盜賊的多少來評定優劣,唯獨包庇隱藏盜賊的人才判罪。另一方面光武帝對於官吏的督責十分嚴苛。從此,地方官吏競爭追捕盜賊,盜賊很快就全部解散了。

對比到當今社會企業當中,企業的管控也是同樣,漢光武帝告訴企業管理者是如何做到防患於未然的。要保證人員信息傳遞間避免出現欺瞞的現象。

其次是通過制度和專員對人員和制度的落實進行督責監察。最後管理者應制定好完善的方案應對各種發生的情況。這樣一步步將風險降到最低從而使危險不再發生。

2、東漢建立的地利

漢光武帝發兵是在一個全國一片混亂的大環境下,然而這樣的一個環境也是由王莽自己所造成的。

王莽雖然建立了新朝,但是西漢末的年各種問題依然存在,所以自新朝建立以來王莽便嘗試解決西漢存留的各種問題,其中問題包括土地兼並嚴重、奴隸買賣問題、地方豪強和大商戶勢力過強、私制貨幣泛濫等。

相比而言,漢光武帝在東漢建立後採取的是以保守為主的方式,一方面緩慢但有效的削弱功臣及地方勢力,另一方面也解決了部分問題,比如奴隸買賣。更重要的是穩定住了局面,使得民心得以安寧。

漢光武帝告訴企業管理者「治大國如烹小鮮」,對於企業也是一樣,管理者不要盲目的做計劃,其次做好計劃後要督促落實,如果計劃朝令夕改、天馬星空,會致使員工下屬全員混亂無所是從。

3、東漢建立的人和

漢光武帝、綠林軍、赤眉軍與各地方勢力共享。同樣的天時和地利,然而最終走向成功卻只有漢光武帝一人,這其中很大的原因在於劉秀對於人和的把握。

劉秀出身豪門擁有漢室宗親血統,作為在影響力上要比眾多地方勢力和農民軍大的多。其次,綠林軍所擁立的更始帝,和赤眉軍所推崇的劉盆子都只不過是農民軍起義所打的名正言順光復漢室的幌子,實際與屬下的隔閡很深,加上個人能力不強,一遭叛變便無力回天。

劉秀提醒我們懂得利用「人和」的企業管理者平時應該做到誠懇簡約、寬厚有信,在關鍵時刻可以做到身先士卒。同時,劉秀告訴企業管理者,對於不同背景的人才也要合理的運用,對基層員工的民心也要經常詢問調查。

4、東漢的衰亡

東漢歷經176年的起伏,由光武中興到三國紛爭的局面,結束整個漢朝的歷程,東漢延續傳承了西漢的文化與制度,同時也延續了西漢所存在的問題。

從漢章帝重用外戚開始,外戚與宦官之間的矛盾變逐漸形成並逐步加劇,在外戚與宦官爭奪權力的同時又有來自羌族的外擾,致使了漢朝內部產生了混亂。。從而國內地方勢力逐漸強大,盜賊興起蔓延,最終導致無法控制的局面。使東漢徹底衰亡,走向另一個亂世紛爭的局面。

從東漢的衰亡可以看到企業內部的權利斗爭非常可怕,企業會出現企業高管將大量的精力時間用於權利斗爭當中,從而將企業拖垮。這是由於企業團隊成員與團隊價值觀產生了背離,這不僅會使企業的人員流失,更嚴重的會使企業如同東漢王朝一樣走向衰亡。

㈤ 論東漢興亡議論文

公元25年漢光武帝劉秀,從一個失去爵位的劉氏子孫,一介草民開始。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完成了光復大漢的歷史使命。在接下來的漢明帝漢章帝的共同努力下中興了大漢。延續了大漢的國作。兩千年後的今天。回看東漢,除了光武中興。最讓人熟知的卻是黃巾軍起義後的軍閥混戰。許多看客也許會和筆者一樣有著相同的看法。東漢王朝是強大的。比之西漢王朝其繁榮程度也是不差的。
我們判斷古代的一個王朝是否繁榮其實只需要看他的人口便可以知道。人口能說明很多問題尤其在古代(別扯現在的中國,這是搗亂)因為人口的多少決定於國家的糧食產量。糧食多當然養活的人也多。而只有在有人耕作的情況下地才產糧食。所以至少證明這個國家沒有大規模的戰亂,人民生活比較安定,耕者有其田。人民生活至少解決溫飽問題。我們知道對於古代的人們來說,尤其是中國古代的人們來說。有地就是衡量是否幸福的一個最重要因素。黃巾軍大亂前的東漢王朝有5000萬人口。這其實已經接近了中國歷史上的人口上限。當然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口上限是有提升的。從這個方面來看東漢王朝是一個不擇不扣強大的王朝。中國歷史上達到或者超過這個數字的時代都有自己的成就。舉例:西漢王朝:一句犯我強漢,雖遠必誅。或許就能概括其成就。隋唐時期:中國歷史上的巔峰也不用言說。北宋時期:單看宋仁宗皇帝時期群臣名字就知道那個時代文化是多麼的繁榮(司馬光,王安石,歐陽修,歐陽詢,蘇軾,蘇撤,蘇洵.黃庭堅等等…)清朝時期:康乾時期的中國佔世界GDP的一半比現在美國還高。那麼我們就要問問這個東漢王朝到底做了些什麼?為什麼國家如此強大卻沒有做出什麼讓後人記得的大事。反而大家對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更加的了解這是為什麼呢?
講道這里也許大家會把問題歸結到三國演義這本奇書的身上。誠然如此奇書必定是有很大因素的。但是唐朝也有安史之亂,大宋也有岳飛抗金。由此改編而成的戲劇小說詩詞不比三國時期的少。但是卻一點也不影響大家記住唐朝的繁榮富強。大宋的經濟文化。問題還是回到了原點。東漢這將近200年時間到底干什麼去了?答案只有一個。內斗,因為內斗所以抽不出身干別的什麼事情。古語講:家和萬事興。家和了才有閑工夫去做其他的事。同樣也是因為內斗消耗了國家的實力使它也沒有過多的資源去干別的什麼事情。為什麼會內斗?又是誰跟誰內斗?這個內斗是怎麼開始的?這個內斗怎麼就結束不了呢?這個國家的內斗是循環的而且還是反復出現的。那麼一定是體制上的問題。所以我們有必要深究東漢王朝的體制到底是什麼樣的。

還是那句話。一個王朝的建立必然的要考慮借鑒前朝亡國的教訓,興盛的原因。那麼東漢王朝他的建立有著西漢帝國這么一個老師。東漢王朝還是少走了很多的彎路的。至少是漢武帝以前的階段她是直接跳過得。第一中央集權制是必然的。第二地方諸侯是限制的。以這兩條來建立一個國家。當然是好的。那具體的執行呢?光武,明帝,章帝。這三個皇帝時期。基本來說是嚴格執行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東漢帝國歷史上留下的功績幾乎全都是這祖孫三代完成的。舉例:重新控制西域。疏通黃河治理黃河水患。伏波將軍平定越南(著名的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屍還)
到了章帝以後出問題了。什麼問題呢?太子繼位時年齡過小無法親政.於是由太後攝政.年輕的太後在朝廷也沒什麼勢力.只能依靠自己娘家的哥哥弟弟們.就此外戚把持朝政開始了.小皇帝長大後不甘心國家控制在外戚手中於是日思夜想希望把權力拿回來.可是一個小孩子.從小長在深宮大院.除了皇帝的名頭外沒什麼勢力。諸侯王在推恩令的作用下也是有名無實。所以皇室的力量也是沒有的。身邊能依靠的只有宦官集團.於是就出現了小皇帝依靠宦官的力量奪權.成功後宦官專權的情況.終東漢一朝外戚專權,宦官專權交替出現.而這種形勢的出現使得東漢王朝在章帝以後基本就沒做出任何的在歷史上有影響的能獲得足夠歷史地位的成績.簡單的說就是他的實力足以做出點什麼可是卻什麼也沒做出來.歷史成就與後世的唐宋明清等朝有明顯差距.究其原因.便是長期的內斗消耗了國家潛在的實力比如開疆拓土的潛力,打下來的地方還控制不了。舉例:越南。統治者(皇帝)實際掌權者(外戚或者是宦官)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權力的爭奪上,也沒有更多的對於國家未來的規劃.最終導致國家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卻一件都沒有去做.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如同飽受傷病折磨得姚明沒能達到他應該達到的高度.
梳理到這里我們可以確認一件事情.內斗是東漢王朝最大的問題.當我們翻看東漢王朝的歷史.不難發現光武,明帝.章帝三位皇帝在朝時做出了很多的成績(前文有提到)而章帝以後基本沒有成績.原因是內斗.那麼為什麼章帝以前就沒有外戚專權.而章帝以後的東漢歷史猶如克隆的一般反復出現外戚專權皇帝聯合宦官奪權。在到外戚專權,皇帝聯合宦官在奪取。這樣的情況呢?我們不禁要問這是為什麼?我想合理的解釋是皇帝即位時年齡過小.為什麼會過小呢?老皇帝死得時候太年輕.也許是這個家族守到了詛咒。臆測看客務要認真。本人認為一切都是可以解釋的。唯獨這個活多久,真是解釋不了得。縱觀東漢歷史除了光武皇帝劉秀活了63歲.漢獻帝劉協活了54歲.漢明帝劉庄活了48歲.其它皇帝都沒有活過40歲.父親都只活了這么點兒子即位時肯定大不了東漢王朝除了明帝外其它皇帝繼位時年齡都沒有超過20歲這樣就給了外戚掌權以絕對的機會。一定會出現外戚掌權.逐漸架空皇帝.那麼為什麼外戚已然架空皇權,甚至達到了毒殺皇帝廢立皇帝的地步.既然都能到這一步了那麼為什麼卻從來沒有東漢的外戚篡權自己當皇帝的呢?(曹氏也該算軍閥吧)
原因之一是整個劉氏天下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這樣的傳統禮教制度禁錮住了當時人的思想使其不敢大逆不道.篡位奪權.這就要歸功於中國古代的傳統思想.以及後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決策了.舉例:呂後當年如此權威也仍然承認天下仍然是劉氏的天下。僅僅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嗎?如果只是這樣當然是不足以說服我們的.因為王莽篡漢近在眼前歷歷在目.如果禮教控製成立.對於王莽事件便無法解釋.我們當然不能夠解釋為王莽事件有其特殊性.這樣的解釋基本就屬於不負責任的推託.一旦發生解釋不了的事情都可以加上一句有其特殊性.如此來看待歷史是要出大問題的.到此結論只能是禮教是一個重要因素.它能夠杜絕大部分人對最高權力的覬覦.但是如同王莽一樣的人是沒用的.
我們需要一個更加有說服力的原因來解釋為什麼東漢外戚沒能從外戚變成皇室.也正是這一點導致了外戚每個朝代都有卻唯獨在東漢王朝特別嚴重而且始終無法根治.為了了解這一點我們有必要看一看東漢王朝專權外戚的成分縱觀整個東漢,選後大致不超出竇融、鄧禹、馬援、梁繞等功臣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籠絡功臣.為什麼要籠絡功臣,而不是像漢高祖劉邦一樣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呢?這樣解不是更簡單嗎?而且還免得他們日後專權。光武帝劉秀比漢高祖劉邦善良。這個肯定是不可能的.政治上沒有善良與不善良的.只有利益,一切決定都是出於自身利益考慮.。
換句話說當年高祖殺功臣是為了維護大漢王朝的統治.而今天光武帝不殺功臣反而籠絡功臣也是為了維護大漢的統治.一個用剛一個用柔.並不代表誰善良.只是時移世易下不同的情況不同的解決方案而已.高祖時期的政策上一章已經有過具體的詳述在此就不多講了.主要來看看光武帝的考慮.光武帝與高祖時期最大的區別在於高祖時期有同姓諸侯幫助皇室控制國家所以高祖皇帝敢於大殺功臣.而光武帝時期一開始依靠同姓王的坐鎮但是又害怕同姓王造反。於是用推恩令等等各種限制,使得諸侯王實力不斷下降。但是皇權仍然需要完成對天下的掌控.所以不但不能擅殺功臣反而還要籠絡功臣.因為功臣集團在地方上擁有了大量的土地.大量的家奴.最後家奴成為了地方上一種變相的軍事存在(劉秀取消常備軍,改為募兵制這些家奴在打仗的時候就是徵召對象).導致了功臣集團逐漸向仕族階級過渡.出現了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個關系網.在此情況下東漢初年的政治體系逐漸清晰了起來.皇帝控制朝中望族.朝中望族的各個家族控制著地方。皇帝再以聯姻的方式.將各個家族變成皇室的姻親.完成對其的控制。

那麼現在的情況是既然望族掌握著中央到地方的如此大的實權.還控制著皇帝為什麼沒有取而代之呢?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釋。原因之一望族內部分化嚴重.不當權的望族反而與皇帝更為親近.當權的外戚害怕成為眾矢之的.始終不敢取代劉氏.但是他們還是在做著努力.比如和帝時期的竇氏.便做了許多工作.如開放鹽鐵等等.盡量的拉攏其他中小地主階級.。(注意竇氏這樣做證明了他們對皇位是有想法的)結果是:沒用。為什麼?有實力的拉攏才是拉攏,否則就是在壯大自己的敵人。人家不回應你。人家憑什麼擁護你當皇帝呢?尤其是最有勢力的幾家望族。比如日後專權的梁氏。這些人肯定不會支持你竇氏。
為什麼一定要其他望族支持呢?西漢時期王莽代漢其他望族就支持嗎?我想可定是有反對的。為什麼王莽敢於不顧反對現在的外戚都怕呢?這個問題可以參看公元184年黃巾軍起義後。天下望族的能量。那些家奴可不是善茬。沒有其他望族的支持。一家是搞不定這些准軍事組織的。
所以東漢王朝始終沒被外戚取代的原因是:外戚始終無法獲取大部分地主階級的支持。那麼其他望族為什麼不支持外戚呢?這就要歸結於皇室與大量的聯姻.皇室與功臣集團結合成了一個完整的體制.維護皇室就變成了維護自己的利益這是優點。缺點是這個體制又必然導致外戚專權。只要有一個皇帝即位時年齡很小那麼外戚就必然專權。但是外戚無論怎麼專權。卻也沒辦法撼動皇權。這樣的循環由體製造就。所以想在這個體制框架中解決是不可能的.舉例:和帝年間除掉了竇氏外戚.恆帝年間除掉了外戚梁氏.他們既然除掉了外戚必然知道外戚存在對皇權的危害。必然會希望根治這一頑疾。可是無從下手解決.因為維護中小地主階級的利益是劉秀立國之本.皇帝本身就相當於天下最大的地主.而外戚集團則是隱藏在天下中小地主中間。要保證以後再不出現外戚亂政的局面就必須打擊地主階級。但是皇帝可以消滅一家外戚,他可能消滅天下的地主嗎?這不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嗎?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為了以後外戚不亂政,你還能把林子砍咯?面對這樣一個制度.和帝,恆帝束手無策。立國之本不可動搖。不但是個繩結還是個死扣無解。除非推到重建。
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劉秀制定的政策在長期的執行當中逐漸出現一個趨勢。皇帝的權利越來越空洞。沒有根基(也許在劉秀意料之外)皇權的行使有賴於中小地主階級.而皇帝得傳承之所以不會跳出劉氏集團.並不在於劉氏集團擁有多大的實力.而是在於其它幾家較大的地主階級對於現在掌權的外戚集團的制約.出現的結果是皇族沒有實力叛亂.外戚在望族集團內循環.當其中一個望族變為外戚的時候.其權力又被其它望族牽制.無法篡權.保證了劉氏集團對於皇權的實際控制.這個政策的制定主要是針對的這幾個集團.一劉氏宗親.避免他們實力過大爭奪皇權.效果很好終東漢一朝沒有出現皇室叛亂問題.二功臣集團.三地方實力派.四外戚.後面這三種勢力在西漢王朝的辦法是功臣集團直接殺掉.地方實力派用皇室取代.外戚則是用來平衡皇室宗親.西漢遇上的問題是功臣集團殺光了當然有什麼問題.皇室宗親和外戚集團一個接一個的出問題最後亡在外戚的手裡面.面對這樣的情況光武大帝別出心裁的把功臣集團地方實力派綜合在一起並且把他們全部變成了外戚。
如此一來等於天下都是劉家的親戚.劉家通過朝中的望族對天下完成控制.無論是那家望族上台變成外戚,其他的望族都是敵視的。這不是簡單的一個聯姻的問題。而是權與利的互相交融。皇權幾乎交融進了每個望族的權利中。而望族之間卻無法做到。這就保證了。外戚專權可以,其他望族不反對。過幾年沒准我家內姑娘也成太後了呢?想換皇帝,沒門。我們大家都不跟你走。舉例:和帝,恆帝滅外戚都是用宦官的力量。後世也有效法的魏國曹髦不也是帶著宦官去殺司馬昭嗎?結果:成濟一戟刺曹髦於馬下。你看都是宦官幫忙誅殺權臣。和帝,恆帝都成功了。原因就在於東漢沒成濟這樣的人。人家不跟你外戚走。所以東漢的皇室雖然很弱,經常出現小皇帝.廢帝。明帝以後除去獻帝沒有一個活過40的。外戚宦官輪番掌權,比起皇帝掌權的時期還長。其中的任何一個條件換了其他的朝代亡了八次了。而東漢始終屹立不到。體制的作用想必大家也是看到了的。
到這里我們明白了西漢帝國走得是鎮壓.而東漢帝國走得是融合.鎮壓走的時而太平盛世,時而風浪驟起。不反抗的時候天下昇平。一反抗便是疾風驟雨.西漢王朝四次外戚叛亂十多次諸侯謀反。相反融合雖然走的步步驚心,章帝之後天天都在宮斗.時時不得安寧.看似搖搖欲墜卻始終不墜.在黃巾軍起義之前。正是由於這個體制的互相制約。皇權無數次的出現危機,外戚無數次的登上巔峰。卻始終無法動搖皇權在劉氏中間傳遞。直到公元184年的黃巾軍起義打破了這一體制的平衡。望族終於脫離了這個體制。一旦脫離在也無法束縛。這是下一章的內容這里就不詳述了。

國家的漸進,制度的漸進。這是一個明顯的過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背後不是勇氣。而是另一個山上有更加兇猛的怪獸。異性諸侯.同姓諸侯.都靠不住。天下還需要控制。皇權在那個時代不可能完全的控制全國。所以劉秀只能選擇中小地主階級。但是其後的一系列影響卻是劉秀所無法估計的。歷史真的很有趣。一個王朝因為什麼興盛,便會因為什麼而滅亡。舉例:大秦因為嚴法而平滅六國,因平滅六國而名垂千古。卻也因為嚴法而失民心,因六國舊貴失其天下。西漢王朝因平滅皇室諸侯得以集中力量。因為集中力量而在武帝時期達到鼎盛。卻最終因為皇室被平滅而無實力對抗外戚失了天下。如今的東漢王朝因地主階級的擁護而起風雲,兩百年後也因地主階級的割據而失其鹿。東漢是如何矢其鹿的。地主階級是如何崛起的呢?
公元184年漢靈帝年間。爆發了全國性質的農民起義。正是黃巾軍起義吹響了東漢王朝傾覆的號角。這次起義規模很大。可是卻在不足一年時間便被鎮壓。(大規模的沒有了小規模的還持續了許多年)。但是以東漢王朝當年對全國的控制力,怎麼就能如此迅速的擊敗了起義軍。依靠地主豪強。那麼為什麼地方望族有能力平滅叛軍呢?一個家族盤踞在一個地方。在這個地方有大量的土地必定有大量的人耕作。這些人就而久之就成為家奴,家奴變成私人武裝。天下無數的中小地主就等於無數的准軍事化組織。只是身軀一動便迅速解決了黃巾軍起義。我們終於見識到了100多年蟄伏後地主階級的能量。全國無數的准軍事化組織出現了。接著各個軍閥互相吞並逐漸的產生了幾家大的軍閥。經過40年的吞並戰爭最後由三家地主軍閥刮分了東漢。
那麼地主階級的實力當然不是公元184突然有的。肯定是經過了長時間的積累。甚至有的重東漢初年就開始了積累。舉例:伏波將軍後人馬騰。那麼我們就要提問了。為什麼早就有實力而卻一直不發作。一直等到184年才出現呢?如果看客仔細看過上一章便會知道。大漢帝國在當時產生了一個微妙的政治平衡。地主階級又實力,卻誰都不願意率先發難。所以一直持續到公元184年。這一刻黃巾軍的出現使得東漢王朝的政治平衡被打破各個望族開始了以平叛為名的大起兵。叛亂平息後卻不願意就地解散。逐漸的控制瞭望族所在的附近地區。軍閥割據開始了。所以黃巾起義是壓死東漢王朝這頭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的出現直接打亂了東漢王朝所依賴的一切。一旦政治平衡失去那麼改朝換代的進程就已經啟動了。誰也無法阻擋。
那麼為什麼黃巾軍會起義呢?難道是太平日子過久了?當然不是。土地兼並嚴重。是原因。很多分析到此就為止了。我想也許有很多看客與筆者一樣會默默的問為什麼?是啊為什麼?地主政治。皇帝是天下最大的地主。外戚是第二大的地主。其他朝中望族是第三大的地主。而且隨時准備接上一任外戚的班兒。在東漢王朝幾乎是有多大的官。你家就能有多大的地。這一點很重要。在九品中正之前都是這樣的。這個問題就大了。大地主兼並小地主,小地主兼並老百姓。所以大量的土地兼並出現了。而且皇帝還不管。是皇帝不管嗎?不是。是他沒法管。國家就建立在這些地主的支持上。除非不準買賣土地,否則沒戲。你不準買賣土地誰支持你。王莽的例子擺那呢。總結來說籠絡地主是東漢立國之本。土地兼並又是各個大小地主的立身之本。死扣無解。除非推到重建。這個死扣直到400多年後才被解開。在這就不加詳述了。
之前不是講到了政治上的微妙平衡。使得皇帝的位置在劉家一直傳遞下去嗎?現在怎麼就變了?曹魏代漢其他望族不反對了?是滴。不反對了。為什麼?跟皇帝走的都沒兵。不跟皇帝走的都有兵。有槍就是草頭王啊。從董卓進京開始地主階級的武裝力量開始割據四方。皇帝變成了地主階級更進一步的阻礙。而不在是盟友。下面的有實權的文武百官都聽軍閥的。在劉秀的體制中玩了100多年的地主階級。發現我直接起兵比在那內斗強的多,快的多。而且成功的幾率更大。當天下人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東漢的游戲玩不下去了。東漢走到歷史的盡頭,成為了必然。
明君在朝,漢室延續。昏君當政,漢室蒙塵。影響漢室推倒重建。

公元前154年由於景帝削藩劉氏諸侯叛亂史稱七王公元220年曹魏代漢。漢朝結束。接下來的中國是一個風起雲涌的大時代。面對著滿天下地主階級的私人武裝。最為強大的三個軍閥也不過是這些地主階級私人武裝的總頭目。我們沒次翻看這一時期的歷史。總是看到互相如何攻伐。但卻很少看到三大集團內部到底是什麼樣的。我想做為無數私人武裝的總頭目。最大的問題應該是如何整合內部。所以在內部做的文章遠必在外攻略所做的多的多。下一章我們來具體看看魏蜀吳三國是如何處理其內部構件的問題的。

㈥ 歷朝歷代古都的變遷興亡歷史究竟是怎樣的呢

我們先從上古時期的夏商周來說吧。夏和商這兩個朝代,在中國的歷史上是一個非常神秘的時代,史書中並沒有多少的記載。據現有的資料和考古的成果可以推測出,夏朝和商朝的都城基本上是在如今的洛陽附近。而到了周朝的時候,則有明確的記載周王朝的都城是鎬京,依然是現在的洛陽。

後來,經過了五代十國之後,趙匡胤在開封建立了宋朝,而在北宋末年由於遭到了北方金國的入侵,宋朝整體向下遷徙,定都在建康,也就是現在的杭州。從宋朝之後的元明清三朝,他們的都城都定在現在的北京。

閱讀全文

與東漢的興亡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