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設計教學系統

設計教學系統

發布時間:2020-12-27 08:02:07

A. 教學系統設計的區別

1)研究對抄象和學科性質不同襲。教學論的研究對象是教學的本質和一般規律;教學系統設計研究對象是用系統方法對各個教學環節進行具體計劃的過程。教學論是研究教學本質與規律的理論性學科,而教學系統設計則是對各個教學環節進行具體設計與計劃的應用性學科。
2)理論基礎不同教學論的理論基礎是教學理論,用以確定優化學習的條件與方法;教學設計的主要理論是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

B. 幾種教學系統設計理論

幾種主要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
1、加涅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九一五矩陣」理論
核心思想是「為學習設計教學」,他認為學習過程有許多有順序的階段,所以教學也有相應的階段,由此,加涅從學習的內部心理加工過程9個階段演繹出就九段教學事件,而「五」是指五種類型學習結果,即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不同的學習結果需要不同的學習條件使得每一種教學事件在具體運用上有不同的要求。
2、瑞格盧斯的精細加工理論——細化理論(ET)
細化理論可以概括為:一個目標(即按照認知學習理論實現對教學內容最合理有效的組織),兩個過程(即概要設計,細化等級設計),四個環節(4S即選擇、定序、綜合、總結),七種策略(即a.確定課程內容細化順序b.確定每一堂課內容順序c.確定總結的內容和方式d.用綜合方式確定綜合內容e.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f.激發學習者學習動機與認知策略g.實現學習者學習過程的自我控制)。
3、梅瑞爾的成分顯示理論(CDT)
梅瑞爾提出一個有關知識的描述性理論,認為知識由行為水平和內容類型構成二維分類,其行為維度是記憶、運用和發現,內容維度是事實、概念、過程和原理。
4、史密斯—雷根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
該模式是在第一代教學設計中有相當影響的「狄克—柯瑞模式」的基礎上,吸取了加涅在「學習者特徵分析」環節中注意對學習者內部心理過程進行認知分析的優點,並進一步考慮認知學習理論對教學內容組織的重要影響而發展起來的。由於該模式較好地實現了行為主義與認知主義的結合,較充分地體現了「聯結—認知」學習理論的基本思想,並且雷根本人又曾是美國AECT理論研究部主席,是當代著名的教育技術與教育心理學家,因此該模式在國際上有較大的影響。
5、國內教學設計理論
始於20世紀80年代,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專著和教材,但大多都是介紹國外的理論和發展,但本土研究方面涉及不多。

C. 教學系統設計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加涅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 加涅(1965,1985)提出了一個關於知識與技能的描述性理論,認為學校學習的知識與技能可以分為五種類型: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他又進一步根據其學習的信息加工理論提出了一個關於教學策略的描述性理論。由此觀點出發,他根據學習過程中包含有多個內部心理加工環節,從而推斷出相應教學過程應由九個教學事件構成:引起注意、告訴學習者目標、刺激對先前學習的回憶、呈現刺激材料、提供學習指導、誘導學習表現(行為)、提供反饋、評價表現、促進記憶和遷移。加涅特別指出,以上九個教學事件的展開是可能性最大、最合乎邏輯的順序,但也並非機械刻板、一成不變的,也就是說,並非在每一堂課中都要提供全部教學事件。加涅在分析學習的條件時,根據實驗研究和經驗概括,詳盡地區分了不同學習結果對不同教學事件的要求。這就是加涅的規定性教學理論。
2.瑞奇魯斯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框架及其細化理論 瑞奇魯斯(1983)把教學理論的變數分為教學條件、教學策略和教學結果,並進一步把教學策略變數細分為教學組織策略、教學管理策略和教學傳輸策略。他還就教學內容的宏觀組織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理論,這就是教學的細化理論(The Elaboration Theory of Instruction,簡稱ET)。他認為這種理論綜合了布魯納的螺旋式課程序列、奧蘇貝爾的逐漸分化課程序列、加涅的分層序列和斯坎杜拉的最短路徑序列,是一種通用的課程序列化的理論。 瑞奇魯斯等人的細化理論(ET)和梅瑞爾(1983)的成分顯示理論(Component Display Theory,簡稱CDT)一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
3.梅瑞爾的成分顯示理論(CDT) 梅瑞爾的CDT理論主要是認知領域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對教學策略進行了較詳盡的規定。他首先提出了一個有關知識的描述性理論,認為知識由行為水平和內容類型構成了兩維分類。梅瑞爾還提出了一個有關教學策略的描述性理論,認為策略有基本呈現形式(PPF)、輔助呈現形式(SPF)和呈現之間的聯系(IDR)。基本呈現形式由講解通則、講解事例(例子)、探索通則(回憶)、探索事例(實踐)構成。輔助呈現形式(SPF)由附加的促進學習的信息構成,如使注意集中的措施、記憶術和反饋;呈現之間的聯系(IDR)則是一些序列,包括例子-非例子的配對序列、各種例子的分類序列和例子難度的范圍。對於每一個行為-內容類別,CDT都規定了PPF、SPF、IDR之間的組合,這些組合就構成了最有效的教學策略。
4.史密斯和雷根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 史密斯和雷根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是對90年代以前教學系統設計的一個總結,真正把教學系統設計的重點從教學系統設計過程模式轉移到教學系統設計理論和教學模式上來,著眼於具體教學問題,對設計教學策略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他們首先總結並綜合運用了加涅(1965,1985)、布魯姆(1956)和安德森(1985)有關學習結果的理論。認為學習結果包括:陳述性知識、概念、規則(關系型規則、程序型規則)、問題解決、認知策略、態度和心因動作技能。同時,他們借鑒了瑞奇魯斯(1983)有關教學策略的分類框架,把教學策略分為教學組織策略、教學管理策略和教學傳輸策略。然後,對加涅的一般教學策略模型進行了擴展。在此基礎上,史密斯和雷根提出了自己的教學事件理論,認為一般教學過程包括以下15個教學事件,並由此對各種不同的學習結果提出了相應的教學策略,這就形成一個與加涅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相類似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框架
5、何克抗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
初步建構了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理論體系,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主導一主體」教學設計模式。第一,注重教學系統設計理論的研究。第二,構建了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理論和方法體系,使教學系統設計理論和方法能夠更加深刻和貼切地反映社會轉型與技術進步所提出的實際需求。由於教學系統設計以多學科理論為基礎,與技術發展息息相關,因此,相關學科理論和技術的每一發展和變化必然對教學系統設計產生重大影響。近年來,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多媒體、超媒體、人工智慧、網路技術、虛擬現實技術所具有的多種特性適合於實現建構主義理論所要求的學習環境,同時由於建構主義主張的以學為中心、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首創精神的思想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及社會發展對新型人才培養的需求,使建構主義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第三,提出了「主導一主體」教學設計理論。「主導一主體」教學系統設計模式是以教為主和以學為主這兩種教學系統設計相結合的產物。該模式在深入分析了以教為主的教學系統設計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模式各自的優缺點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教育實際和社會對新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將兩種模式取長補短,提出了在教學中既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創設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主動發現,有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創新人才培養的新型學習環境的「雙主」教學系統設計思想,初步建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設計理論體系。
第四,注重將教學系統設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6、戴爾的經驗之塔
戴爾將人們獲得的經驗分為三大類--做的經驗,觀察的經驗和抽象的經驗,並將獲得這三類經驗的方法分為十種.
"經驗之塔"理論要點
塔的底層的經驗
該經驗是直接,具體的,學習時最容易理解,也便於記憶.塔的頂層經驗最抽象,易獲得概念,便於應用.
學習方法
教育應從具體經驗入手,逐步過渡到抽象,這是較有效的學習方法.
學習經驗
教育不能止於直接經驗,不能過於具體化,而必須上升到理論,發展思維,形成概念.
替代經驗
位於塔的中部的是替代經驗,它能沖破時空的限制,彌補學生直接經驗的不足,且易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形成科學的抽象
在學校中,應用各種教育媒體,以使教育更為具體,從而形成科學的抽象
7.結構主義心理學派 ——皮亞傑
主要觀點:
a)同化(assimilation),順應(accommodation),平衡(balance)是他提出的三個基本概念:
同化:個體感受刺激時,將它們納入到原有認知結構中的過程;
順應:有機體調節自己內部結構以適應特定刺激情境的過程;
平衡:個體通過自我調節機制使認知發展從一個平衡狀態向另一個較高的平衡狀態過度的過程.
b)學習是認知結構的組織與再組織,S-AT-R(A代表同化,T代表主體的認知結構),客體的刺激只有被主體同化於認知結構中,才能引起對刺激的行

D. 教學系統設計是什麼

為達到一定的教育、教學目的,實現一定的教育、教學功能的各種教育版、教學組織形式就是權一個教育系統或教學系統。
例如,學校是一個教育系統,當它處於社會環境之中時,又是社會系統的一個子系統。社會向學校教育提出所需人才的要求,提供教育資源(如教職員、教材、設備、設施等),輸送學生等,而學校系統則通過各類教育工作把學生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才。學校系統是通過人才是否達到預期目標或社會進步是否提出新要求的反饋信息來進行調整,以保持在社會系統中的動態穩定。

學是可以很隨意的發生,不一定是有預謀的。
教則是有目的的傳授知識的過程,教導致學。
設計是為實現某一目的所進行的決策活動。設計注重的是規劃和組織。設計的本質在於決策、問題求解和創造。
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師發現了某學生的期望和現在的水平之間的差異,然後他會給該學生提供一個很好的sultion(解決方案),幫助該學生能夠達到目標。

E. 求<教學系統化設計>中文版pdf

國外優秀信息科學與技術系列教學用書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薦:本書分別從設計、教學評價的基本原則和過程、需求分析、目標分析和教學開發策略等方面詳細介紹了如何系統化地設計一套教學系統,書中還介紹了當今世界上最為流行的教學方法,如多媒體教學、遠程教育等概念。

F. 如何分析教學系統的設計變數

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包括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能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教學案例描述的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情感在內的故事

G. 教學系統設計的其他

1、教學設計是系統計劃或規劃教學的過程
這種觀點把教學設計看做是用系統的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研究解決問題途徑、評價教學結果的系統規劃或計劃的過程,如:「教學是以促進學習的方式影響學習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加涅,1992)。「教學系統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研究教學過程中相互聯系的各部分的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它們的方法步驟,然後評價教學成果的系統計劃過程」(肯普,1994)。「教學設計是指運用系統方法,將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的原理轉換成對教學資料、教學活動、信息資源和評價的具體計劃的系統化過程」(史密斯、雷根,1999)。「教學系統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運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烏美娜,1994)。
2、是創設和開發學習經驗和學習環境的技術
美國著名教學設計專家梅瑞爾(M. David Merrill)在其發表的《教學設計新宣言》一文中,將教學設計界定為「教學是一門科學,而教學設計是建立在教學科學這一堅實基礎上的技術,因而教學設計也可以被認為是科學型的技術(science-based technology)。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教學設計的目的是創設和開發促進學生掌握這些知識技能的學習經驗和學習環境」(梅瑞爾,1996)。
3、教學設計是一門設計科學
帕頓(Patten,J . V)再《什麼是教學設計》一文中提出:「教學設計是設計科學大家庭的一員,設計科學各成員的共同特徵是用科學原理及應用來滿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帕頓,1989)。這一定義將教學設計納入了設計科學的子范疇,強調教學設計應把學與教的原理用於計劃或規劃教學資源和教學活動,以有效的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4、以「教」為主的教學系統設計
以「教」為主的教學系統設計,是以教學目標設計要素為核心的設計方法。
以「教為主的教學系統設計的心理學基礎是:行為主義、信息加工主義。
5、以「學」為主的教學系統設計
以「學」為主的教學系統設計是為了完成意義建構,
以「學為主的教學系統設計的心理學基礎是:建構主義。

閱讀全文

與設計教學系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