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鹿鼎記中的少林寺,易筋經人人能練
因為寺廟里的這些人都有武功基礎,並且心境比較淡泊。
世俗人之所以如此努力想要得到的無非就是兩樣,一是名,二是利,但是只要頭腦中被這兩樣充滿就無法練習易筋經,而入了佛家的僧人首先要做的就是將名利拋諸腦後,清空自己的思想,達到虛無的狀態,這樣才能對心法有更高層次的理解,就像獨孤和陳家洛一樣,都是看淡了世間的一切才在思想上達到虛無狀態,從而可以駕馭世間萬物,以無形勝有形的。
② 少林寺易筋經怎麼好多版本呢哪一個是真本呢
其實可以說沒有真假之分
首先,少林寺有本來自己傳下來的版本
其次,國內家根據易筋經做過國容家統編的推廣的易筋經
再其次,民間有流傳的很多少林寺以及周圍的一些版本
歸根結底不管哪個,關鍵看運動時候合理,呼吸吐納是否得當,一切都可以,能鍛煉起到好的作用,就都可以。畢竟這就是修身養性的一個功法。也沒有非常多麼奇妙之處,平淡看待。這都是很科學的一些健身功法罷了。
③ 少林寺易經筋秘籍全圖
少林易筋經 秘籍
筋經是動功功法的一種。該功法重視姿勢、呼吸與意念的鍛煉,按人體十二經與任督二脈之運行進行練習,鍛煉起來,氣脈流注合度,無遲速痞滯的偏倚現象,是氣功中的上乘功法。本功法起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527年),相傳印度達摩和尚所創。宋元以前僅流傳於少林寺僧眾之中,自明清以來才日益流行,且演變為數個流派。「易」為改變,「筋」指筋肉,「經」指方法。顧名思義,「易筋經」就是一種通過鍛煉來改變人體筋肉的方法。 一、功法
(一)韋馱獻杵第一勢
《內功圖說》:「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 1.姿勢
⑴ 左腿向左橫跨一步,兩腳距離與肩寬,兩手自然下垂,頭端正,兩目半開半合,平視前方,舌抵上顎,松肩垂肘,含胸拔背,收腹松胯,膝松微屈,足掌踏實,全身放鬆,自然呼吸,心境澄清,神意內斂。
⑵ 兩手變陰掌,慢慢地向上抬起與肩平,變陰陽掌向胸前靠攏,兩掌心相對,緩緩屈肘。兩拇指少商穴輕輕接觸,合十當胸,指尖向上。松肩沉肘。 操作提示:兩手上提至與肩相平,掌心向下,指尖向外是為陰掌;屈腕,變立掌是為陰陽掌。 2.呼吸與意念
練1勢時自然呼吸,練2勢時用腹式呼吸,氣沉丹田,自覺氣脈流動時,意念隨呼吸在吸氣時導引氣從指尖而出,進入鼻內,下沉丹田。呼氣時,氣從下丹田上胸,循手三陰經入掌貫指。
(二)韋馱獻杵第二勢
《內功圖說》:「足趾掛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1.姿勢
接上勢,兩掌慢慢變陰掌,左右分開,肩肘腕平,掌心向下,成「一」字形,同時足跟微微抬起,腳尖點地(功夫深了只用拇趾點地)。凝神貫注前方,含胸拔背,收腹松胯,舌抵上顎。
操作提示:足跟抬起,腳尖點地時要控制身體平衡,可將腳趾分開後再抬腳根。 2.呼吸與意念
自然呼吸,意念集中於兩掌內勞宮穴及足趾部。練純熟了改用腹式呼吸,在吸氣時意念集中於勞宮,呼氣時意念集中於足拇趾大敦穴。 (三)韋馱獻杵第三勢
《內功圖說》:「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身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下生津將顎抵,鼻中調息將心安,兩拳緩緩收回處,用力還將挾重看。」 1.姿勢
⑴ 接上勢,兩手從左右緩緩向上作弧形上舉,將陰掌變成陽掌,掌心向上,指尖相對,直對天門(前發際上2寸),作托天狀。同時兩足跟提起,微微向外分開,足尖著地,閉住陰蹻庫(會陰穴),放開膀胱經之會陽穴,牙關咬緊,舌抵上顎,兩目用內視法,通過天門,注視兩手掌之間。
⑵ 兩手握拳,兩臂順原來路線緩緩下降至「橫擔降魔杵」的架子。 2.呼吸與意念
開始用鼻吸口呼,後改為鼻吸鼻呼,氣沉丹田。呼吸細勻長緩,綿綿不斷。吸氣時意守丹田,呼氣時將意念逐漸轉入兩掌之間,等氣脈運行時,則以意隨氣。
(四)摘星換斗勢
《內功圖說》:「只手擎天掌覆頭,更從掌內注雙眸,鼻吸口呼頻調息,用力收回左右眸。」
1.姿勢
⑴ 接上勢,右手向右上方緩緩高舉,離前額約一拳;同時左手放下,並反手以手背貼於左側腰眼部。兩目注視右手之內勞宮穴。
⑵ 左手高舉,右手放下,手背貼於右側腰眼處,兩目注視左手內勞宮穴。 2.呼吸與意念
呼吸用鼻吸口呼法,把息調勻,意念注視高舉之手的勞宮穴,並將內勞宮、兩眼與在腰眼處之手背的外勞宮穴用意念連成—條氣線,隨著呼吸的吐納,腰眼發生一凸一凹的運動。 操作提示:在呼氣時注意內勞宮,吸氣時注意下邊手的外勞宮。意念內勞宮、眼睛、腰眼隨著這種凸凹開合的動作,作其微微的運動。 (五)倒拽九牛尾勢
《內功圖說》:「兩骽後伸前屈,小腹運氣空松,用力在於兩膀,觀拳須注雙瞳。」 1.姿勢
⑴ 接上勢。右手從腰眼離開,微向下垂,順勢變成陰掌向右前方抄去,至與肩相平,五指撮攏成「擒拿手」狀,腕微屈,指尖朝上向外,勁蓄袖底。同時右腿跨前彎曲,左腿伸直,成前弓後箭步。左手也同時放下,向左後方抄去,右手與額同高,左手與左箭腿成15o。 ⑵ 再換左弓右箭步,左手反折抄向左前方,右手收回伸向右後方,動作要領同前。 2.呼吸與意念
呼吸用鼻吸口呼法,意想兩手拉成一條線,似拽牛尾巴之狀。吸氣時,兩眼內視觀注前伸之手,向後倒拽;呼氣時,兩眼內視後伸之手,向前順牽。與少腹丹田的氣運開合相應運動著。兩腿和腰、背、肩、肘等身段各部,亦都隨著倒拽和前牽的韻味相應地顫動著。如此反復操作3~5次。 (六)出爪亮翅勢
《內功圖說》:「挺身兼怒目,推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1.姿勢
⑴ 接上勢,借前手向後倒拽之勢,前腿後收,兩腳並攏,兩手收回,掌指翹立筆直,掌心向外,變成「排山掌」,放於胸脅部待勢。
⑵ 兩手以「排山掌」向前緩緩推出。開始前推,輕如推窗,推至肩肘腕平時,五指用力外分,身體直立閉息,兩 目張開,不可瞬動眨眼,平直地望著前面,集中心念,觀看兩掌。
⑶ 再把「排山掌」緩緩向胸脅內收,貼於左右兩側胸脅處,如此反復做7次。 操作提示:隨向前推掌,五指慢慢外分,掌指翹立筆直,產生麻熱感;兩掌向胸脅收回,五指自然伸直並攏。 2.呼吸與意念
用鼻吸口呼法,向前推掌時,配合呼氣,推至前面微停息。開始時輕輕用力,前推至極點,則重如排山。收回時吸氣,意念集中於兩掌中間。 (七)九鬼拔馬刀勢
《內功圖說》:「側首彎肱,抱頸及項,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1.姿勢
⑴ 接上勢,右手向前提,朝腦後做圓周運動,用掌心貼枕部「玉枕關」,用食、中、無名三指輕輕挾拉左耳的尖端「天城穴」(在兩耳尖端,把耳輪折卷,有折縫處),肩肘相平,右腋張開;左手向左方劃弧,反手以手背貼於脊部兩肩胛間,左腋緊閉。
⑵ 右手放下,反手提起,以手背貼於兩肩胛間。同時左手提至腦後,用掌心貼在玉枕關,手指輕輕壓拉右耳。左腋張開,右腋緊閉。 2.呼吸與意念
以鼻吸鼻呼法,吸氣時,意念集中在抱頭攀耳之手的肘尖,微微拔牽,頭頸同時與掌相應的運動。呼氣時意念集中在貼於背部手背的外勞宮穴,氣沉丹田。左右反復6~7遍。 (八)三盤落地勢
《內功圖說》:「上齶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拿,兩掌翻齊起,千斤重有加,瞪睛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1.姿勢與要領
⑴ 接上勢。兩手向左右平伸,肩肘腕相平,成「一」字形,掌心向下,同時左足向左跨一大步,兩腳的距離大約二尺五寸(人高矮不同,可略大或略小些)。
⑵ 兩膝彎曲慢慢下蹲成騎馬襠勢,含胸拔背,至大腿與小腿成90o為標准。兩腿下蹲的同時,兩陰掌亦緩緩下按,按壓至與膝相平為止。動作緩慢,穩穩用力,舌抵上顎,兩眼睜大。
⑶ 將下按之掌翻轉為陽掌,如托重物之狀,隨兩腿的慢慢伸直一起上升,與胸相平為止。初練反復操作3~5次。 2.呼吸與意念
以鼻吸口呼法,姿勢下按時呼氣,上升時吸氣,氣沉於丹田。意念集中於兩手掌,象托拿沉重的東西。
(九)青龍探爪勢
《內功圖說》:「青龍探爪,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氣實,力周肩背,圍收過膝,兩目注平,息調心謐。」 1.姿勢
⑴ 接上勢。左腳向內收回,至與肩等寬待勢。
⑵ 手翻掌向下,變成陰掌「龍探爪」(五個手指的末節指間關節屈曲,掌心空而圓),用腰勁之勁運動,左肘尖領先,向左後方縮去;同時右掌也翻轉向下,變成陰掌「龍探爪」,借左掌後伸的姿勢,右掌如乘風破浪一般朝左側面探爪。將左期門穴、雲門穴放開,右邊的期門穴、雲門穴閉著。隨著左掌後縮,右掌左探,腰部、腹部相應的扭轉,同時要放得很松,才能將「帶脈」鍛煉得柔韌如絲,松緊合度。
⑶ 左探爪做完,再向右縮、右探。向左右探爪時,要同時微微發出「噓」音相配合。頭頸亦跟隨左探、右探動作轉動。 2.呼吸與意念 用鼻吸口呼法。左縮左探,或右縮右探的過程中吸氣,將氣緩緩送入丹田,縮探至盡處;呼氣,口念「噓」字,手十指末節指間關節輕輕一抓,意念集中於兩手掌。 (十)卧虎撲食勢
《內功圖說》:「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右骽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鼻息調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真形也衛生。」 1.姿勢
⑴ 接上勢。隨即抬起右腳,向右前方跨進一步,成右弓左箭步,同時兩手向前,五指著地,掌心懸空(初練可用整個手掌著地),頭向上略抬。
⑵ 前足收回,足背放於後足跟上,先做一個俯卧撐,再下俯,臀部慢慢向後收,兩目平視,腰部放鬆,似虎撲食之准備動作。
⑶ 頭昂起,前胸以低勢(約離地4寸),頭、腰、臀、四肢呈波浪形向前運動,似向前撲食之狀,目視前方。至前臂呈垂直時,胸稍停,再收回。如此反復3~5次,最後還原
成右弓左箭步。
⑷ 做完收回站起,再以同法變左弓右箭步,照前法做足次數,還原成弓箭步後,站立成中檔(兩腳與肩等寬)。 2.呼吸與意念
呼吸用鼻吸口呼法,兩手扶地,變前弓後箭步時,用意調勻呼吸。撐起、後縮吸氣;下俯、前沖呼氣,意念凝注前方,有向前撲捉之感。 (十一)打躬勢
《內功圖說》:「兩手齊持後腦,垂腰至膝間,頭惟探胯下,口更齒牙關,掩耳聰教塞,調元氣自閑,舌尖還抵齶,力在肘雙彎。」 1.姿勢
⑴ 接上勢,兩腳與肩寬,站立正直,待勢。
⑵ 兩手抱頭,掌心按耳,兩掌的中指尖微微接觸,指頭貼在「玉枕關」處。兩肘屈曲,肘與肩平行。擺好姿勢後,食指擊打「玉枕關」頻頻敲擊,耳中發出「隆隆」的響聲,稱之為「鳴天鼓」。
⑶ 鳴天鼓之後,雙手抱頭,慢慢俯身彎腰,將頭向兩膝的空襠中間彎垂下去,以不能再垂彎為度,兩腿挺直,腰胯放鬆,舌抵上齶,咬緊牙關,兩目從胯襠中觀看身後的天際。 ⑷ 隨即慢慢直立起來,還原全身筆直的架子,再度「鳴天鼓」與下彎。反復做3~5次。然後站立正直接下勢。
操作提示:身體前俯彎腰時,動作要緩慢,量力而行,動作不可過猛。患有腦血管病者慎做此勢。
2.呼吸與意念 用鼻吸鼻呼法,在彎腰、直立過程中慢慢的微閉口呼吸(久練後可閉住呼吸,直立起來)彎腰時注意丹田,直立時注意兩手掌。 (十二)掉尾勢
《內功圖說》:「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壹志,起而頓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為志。更作坐功,盤膝垂眥,口注於心,息調於鼻,定靜乃起,厥功准備。」 1.姿勢
⑴ 接上勢,將兩手從腦後向正前方推出去,使兩臂伸直,與肩相平,掌心向下。 ⑵ 將兩掌十指交叉扣起,掌心向地,慢慢向胸前收攏,至與胸兩拳遠時,彎腰,隨即慢慢下推及地,兩腿挺直。仍保持彎腰姿勢,再向前、左、右各推一下,頭亦隨之搖擺。 ⑶ 再緩緩伸腰,兩掌同時上提,雙掌松開。
操作提示:向下彎腰時量力而行,兩掌不能及地也可。患有腦血管病者慎做此勢。 2.呼吸與意念
本勢用自然呼吸。在推掌及地時意念集中在兩掌心,直立時意念集中於鼻尖。
收功勢:接上勢3之姿勢,兩手豎掌向前推出,兩腳跟微微提起,前腳掌著地。兩手掌逐漸向外翻,至肩、肘、腕平時,掌心向外,劃弧向兩側,翻掌提至腋下,掌心向上,兩腳跟同時落地,腳掌提起;然後再推出,反復共7次。最後恢復至第一式韋馱獻杵勢收功。自然呼吸,意想自身之氣與天地分離,收歸自身,下沉丹田。 二、應用
易筋經是保健強身和發放外氣的基礎功法。通過練習此功法,能活躍激發人體周身氣機、提高氣的敏感性與傳布性。它既能練氣,又佐以練力,久練後可使氣力倍增,既是氣功、推拿、針灸醫師作為行氣布氣的基礎訓練功法,也是老、弱、病、殘的康復手段。具有疏通經絡,運行氣血,防病健身之作用。臨床可用於神經衰弱、胃腸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肢體關節疼痛、頸腰椎疾病和痿證。
本功法每天練1~2次。初練首先要將姿勢練熟,然後再進行呼吸、意念和姿勢的配合鍛煉,最終達到三調合一。練功的運動量可根據個人的體質和體力情況靈活掌握,逐漸增加,不可操之過急。中老年人練此功法,不可向上提氣,提足跟之動作可以不做,否則易引起血壓升高、頭痛、頭暈等。心腦血管病患者練時宜用意而少用力,各勢均順其自然,量力而行。
④ 網上有少林寺易筋經 但是怎麼練啊
易筋經是一種以強身壯力為主的鍛煉方法,「易」有變易的意思,「筋」指筋脈。它的主要特點是動靜結合,內靜以收心調息,外動以強筋壯骨。
易筋經健身之法,首見於《易筋經》,該書據近人考證為明代天台紫凝道人於天啟四年(1624年)撰成。
【基本內容和方法】
易筋經包括內功和外功兩種鍛練方法,各有12勢。易筋經內功採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勢,借呼吸誘導,逐步加強筋脈和臟腑的功能。大多數採取靜止性用力。呼吸以舒適自然為宜,不可迸氣。古代相傳的易筋經姿式及鍛煉法有12勢,即韋馱獻杵(有3勢)、摘星換斗、三盤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馬刀、青龍探爪、卧虎撲食、打躬勢、工尾勢等。易筋經外功注重外壯,《易筋經外經圖說》指出:「凡行外壯功夫,須於靜處面向東立,靜慮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須使其氣貫兩手,若一用力則不能貫兩手矣。每行一式,默數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間斷。行第一式自覺心思法則俱熟,方行第二式。速者半月,遲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貫上頭頂。此煉力煉氣,運行易筋脈之法也。」
(一)易筋經內功
1.預備姿勢並步,頭端平,目向前平視,下頦微向里收;含胸,直腰拔背,蓄腹收臀;松肩,兩臂自然下垂於身體兩側,五指並攏微屈,中指貼近褲縫;兩腿伸直,兩腳相靠,足尖並攏;口微並,舌抵上齶,定心息氣,神情安詳。
2.韋馱獻杵勢(第1勢到第3勢)。
(1)第1勢「定心息氣,身體立定,兩手如拱,心存靜極」。
「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左足向左平跨一步,兩足之距約當肩寬,足掌踏實,兩膝微松。雙手向前徐徐上提,在胸前成抱球勢,松肩,略垂肘,兩掌心內凹,五指向內微屈,指端相對,約距4~5寸。或取合掌勢:松肩,平肘,掌心相合,兩手環拱,手指對胸,中指平喉結,要求肩、肘、腕在同一水平面上。
(2)第2勢「足指掛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兩足分開,其距約當肩寬,足掌踏實,兩膝微松;直腰收臀,含胸蓄腹;上肢一字平開,掌心向地;頭如頂物,兩目前視。
⑤ 少林寺《易筋經》
功畢百日,其氣始透。乃行左手,仍准前法,功亦百日。至此則從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異尋常,以意努之,硬如鐵石,並其指可貫牛腹,側其掌可斷牛頭(努拳可碎虎脛),然此皆小用之末技也。」 海岱遊人序 予少時惟耽詩書,暮年好與方外人交暇,則游吟於海岱之間。一日至太白山,偕友人挈盍攜壺於海濱,藉草而飲,遠眺霜林老葉紅映水光,正在詩興勃然,忽一西羌人自西而東經此憩息。予見其修雅可親,乃止而飲,問所之?曰:膠嶗訪師。又問何長?曰:神勇。在座俱茫然,請問神勇之故?曰:吾並指可貫牛腹,側掌可斷牛頭,拿拳可碎虎腦,不信請試予腹。乃以木石鐵錘,令壯仆擊之,若罔知也。以巨繩擊其睾丸,綴以牛之輪,壓以巨石,曳輪而走若馳。又系其兩足跟,令三四壯者曳之,屹立不移。眾愕然曰:有是哉,天付之歟亦人力歟?曰:人也,非天也。叩其用?曰:卻病一,永不生虛疾二,終身壯健三,飢寒不迫四,多男靈秀五,房戰百勝六,泥水探珠七,禦侮不揣八,功成不退九,此皆小用者也。基之成佛了道,乃其至耳。問其所得?曰:吾師僧,僧師神,遞有傳授。乃出書一冊,眾閱之乃知神勇之由。筋可易而積力,生於積氣也。酒已,羌人慾去,挽之不得。曰:觀爾言,志異於眾,願以此書贈。吾訪神師,頻游佛地,不暇留此也。 予再四思,惟瀆聖賢書五十餘年,學聖賢不能至,落得一迂腐老儒,凡事斤斤論理之有無,不知理之外別有天地,非迂儒輩所能探索者。此書為葯師序,葯師豈妄語哉。蓋思上古稱有勇力者,殷王受盪舟,喬鳥獲孟賁,夏育,北宮黝、伍子胥、項籍、朱亥、東海壯士皆以力聞於世,惟孔子有神勇不以力聞。凡此豈皆天賦,亦出於人為,應亦載之經籍,或經秦火而失耳。經雲:基之作佛,此則西竺古先生之超越處,非中原人所可藐觀焉者噫。吾安能起衛公武穆與之,共訪神僧於世外也哉。惜吾老矣不能用,且珍藏笥中,佁有佛骨者呈之,以為—助雲爾。 大元中統元年庚申秋九月海岱遊人題
⑥ 是否真的有少林寺的易筋經
有,易筋經是少林最強的武學內功。少林之所以能屹立不倒這么多年,靠的就是易筋經,內易筋經是容需要終身修煉的,沒有30-40年修煉,不會有所成。易筋經的優點就是可以配合任何武功,增強習武者的整體體質。
易筋經是不外傳的內容,全本通常只有專門的從小培養的武僧才有機會練到。一般俗家弟子,甚至方丈都沒有資格練。現在江湖上流傳的多是殘本。練了雖然也能強身健體,但是不會有那麼厲害。甚至有些人容易走火入魔。~據說易筋經真本在北京博物院
⑦ 金庸群俠傳3 加強版攻略如何從少林寺偷取易筋經後如何出來
去找商人買夜行衣然後偷偷進去小游戲中在櫃子旁搜索(幾率很低)不被僧人碰到到了最上層不要遇到人就行了
不過還是不要去偷去偷的話你沒偷個兩個小時是偷不出來的直接攻射門派才是好的選擇不然其他方法太難了
⑧ 少林寺是否真的有易筋經
如果沒有金庸,沒有李連傑,少林寺真的沒有那麼出名,並且和武術沒有什麼聯系。易筋經充其量就是一本經書。
⑨ 網路上那些武功心法有用嗎,求真心回答!例如少林寺的易筋經,馬老師的四十八小時超級自衛術。拜託各位大
樓主您好62反真功夫運動,文哥後,傳統武術基本就算完了,現在搞傳統武術的,十個里邊八個不能打,剩下兩個能打的還有個歲數大了,這也導致網路普及後,成群結隊的騙子忽悠些神功大法賺錢。因為懂行的少,沒認出來撐場面。 易筋經版本太多,我所知道的就有十幾個,真本易筋經以白玉峰的上好,可惜晦澀難懂,熊氏據說不錯,其餘的簡化版居多,還有些就是瞎編的。 至於48小時,不評論,老馬的幾個教學視頻看過,有水平,只能這么講。 剩下的什麼心法,十個里邊五個假,有的純粹抄一些丹道和武術典籍術語胡亂拼湊。還有些就徹底吹得沒譜了,比如內力這個詞概念,傳統武術不講氣功,道家才講,傳統武術講內力,也就是科學合理的發力技巧,現代搏擊也說,一般人打一拳只能動用十幾塊肌肉,職業運動員可以動用上百塊,那都是經年累月復合爆發力訓練練出來的。內力不是什麼「氣」,傳統武術不講?氣「這個東西,內力通俗上說,指的是你操控,調動身體力量的速度和協調性。 但到很多大神手裡,內力就是可以凌空一巴掌甩飛一輛坦克的水平了。
記得採納啊
⑩ 少林寺有易筋經為什麼練成的人不多
中國人一天只知道考試考試考試考試考試考試考試,教育局TMD像地震局一樣專,一樣用都木有,整屬天吃干飯,也不改革教育體系。父母一天逼孩子補課補課補課補課補課。一天TMD高考,中考,公務員考......少林寺和尚一天只會出國表演出國表演出國表演出國表演出國表演出國表演,賺錢賺錢賺錢賺錢賺錢。請問誰TMD的還有時間練功?還有些2b崇洋媚外,鄙視我中華傳統文化,只知道拿外國的東西練。唉......兄弟我說了那麼多,當年諸葛亮「臨表涕零」,我臨電腦涕零啊!不選我這怕是不符合江湖道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