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跟著線走的課後反思
一、主題背景
音樂活動中,經常看到的打擊樂教育模式是:孩子跟著老師提供的節奏,一邊又一邊的模仿練習,直到孩子「學會」為止,
幼兒園音樂教學反思。如何改變傳統的「要我學」為幼兒積極主動參與式的「我要學」,從而使幼兒的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體現呢?中班打擊樂《粉刷匠》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二、案例描述及分析
活動開始,只見王老師不慌不忙地出示一張沒有顏色的小豬的新房圖片,問小朋友:「你們覺得小豬的新房漂亮嗎?」小朋友馬上七嘴八舌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不漂亮」、「沒有顏色的」、「不好看,給它塗上顏色才好看」。這時王老師「好,那我們就來做小小粉刷匠,幫小豬來刷新房吧」,短短一句話就巧妙自然地引出了活動的內容「粉刷匠」。跟隨著音樂的節奏,孩子們情不自禁地刷起了房子。而老師此時則是靜靜地觀察孩子的動作,並不時地用鼓勵及贊同的眼神回應著孩子。
音樂一停,老師就已經將目光注視在孩子們身上,「誰來試試,你是怎麼刷房子的?」孩子們爭先恐後舉起小手。一個男孩子上前,隨著音樂雙手做摸牆狀,快速地上下移動,表現八分節奏的動作,「哦,你是這樣快快刷的,真棒!請你來教教我們吧!」剛才還有點羞澀的男孩,儼然像個小老師似的教了起來,王老師卻像個渴求的孩子,在小朋友中間認真地學著,
教學反思《幼兒園音樂教學反思》(http://www.unjs.com)。「哎呀,那你們知道哪個節奏在說這個快快刷的動作呢?」大家學好這個動作安靜下來後,老師求助似地拿出三張節奏卡(四分節奏、八分節奏、帶休止符的八分節奏)。話音剛落,孩子們就紛紛發表起自己的看法:「X多的是快快刷的」、「X下面有橫線的是要快快刷的」、「這張只有2個X,那張有4個X,是要快一點的」。「哦,是這樣嗎?」老師用疑惑的眼神望著大家。「我們試試不就知道了嗎!」一個小朋友自告奮勇地提議。「你的辦法真好,我怎麼就沒想到呢?」被老師這么一說,樂得這個小朋友呵呵直笑。在音樂聲中,老師和孩子共同驗證了結果。「對了,我們說對了」孩子們歡呼雀躍著。「我們的小粉刷匠真能幹,那你們還能用其它動作來刷這個節奏嗎?」「可以,老師我可以橫著刷」、「我會畫圓刷」……片刻,孩子們就鞏固掌握了八分節奏。
「哦,快快刷的累了吧?」老師關切地說。「那你可以怎麼刷讓自己放鬆一下呢?」「慢慢刷」一個孩子迫不及待地喊了出來。「太好了,你來教教大家吧……」隨著音樂的節奏,大家又樂此不彼地學了起來,並且同樣地找出了慢慢刷的四分節奏卡。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又掌握了四分節奏。
高-潮過後,老師提出那張有八分休止符的八分節奏卡(休止符用紅筆畫),這是只聽見孩子開始竊竊私語:「哦,這么難的!」。這讓我們幾個下面聽課的老師也一陣心揪:「這個節奏這么難,讓中班上學期的孩子學習,老師要如何解決呢?」。只見王老師神態自若地將節奏卡貼到剛才的八分節奏卡下面,用挑戰的語氣問:「你會這個節奏嗎?它與前面的節奏有什麼不同呢?」室內一片寂靜後,又馬上沸騰起來:「老師我知道,這里有空的」、「0表示要休息」、「有紅燈」、「下面有橫線」,孩子們的思維一下子又活躍起來,活動也相當投入。「有線的有紅圈的這個節奏要怎麼刷?」老師追隨著孩子的回答緊接著問。站起了一個小男孩,他鎮定地說:「刷房子的時候有一個裝顏料的桶,那個0(指休止符)像桶一樣,刷的時候先把刷子在桶里蘸一下,再刷一下。」「太好了!你來快來做小老師教教我們怎麼刷!」伴隨著音樂,師生開心地玩著、學著。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節奏就這樣輕松地解決了。
最後,老師請小朋友完整欣賞音樂,回憶音樂的那裡是快快刷?哪裡是蘸一下、刷一下?哪裡是慢慢刷?經過完整的動作練習後,用上樂器進行伴奏。整個活動在歡快、愉悅的氣氛中輕松地完成。
分析:
2. 小學音樂 我怎樣長大 教學反思
《我怎樣長大》是第三單元足跡中的歌曲,歌曲的曲調優美動聽,三拍子的節奏特點使得歌曲在優美的同時富有動感。這首歌曲的歌詞看起來很簡單,但卻非常富有哲理,因此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理解其深刻的含義。而且這是首三拍子的歌曲,學唱時引導學生回憶三拍子的節拍特點和指揮圖式是這節課我將考慮的教學內容。本節課我設計的重難點是學會用優美抒情的聲音演唱歌曲《我怎樣長大》, 在唱歌實踐中,鞏固三拍子指揮手勢。
在趣味導入環節我以說說「我怎樣長大」為主題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談談自己是怎樣長大的在討論的過程中孩子們的積極性還是不錯的。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既促進了師生間的交流又導入了新課。在第一遍聆聽音樂時引導學生感受歌曲三拍子的節奏特點,從而復習三拍子的節奏特點和指揮圖這些都進行的比較順利,之後的節奏練習我認為可能是這節課設計的欠缺點,我把歌曲中前三小節的節奏提出來,請學生根據三拍子的節奏特點試著打打拍子,這時我發現孩子的臉上皺起了眉頭,我才發現這個節奏對於這個班的孩子來說可能比較難,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花了挺多的時間教授知識,但是結果沒有預期的好,孩子學的比較枯燥,掌握的情況也不夠理想,所以導致在學習新歌的過程中孩子們失去了學習的熱情,所以歌曲學唱的效果也不夠理想。所以我認為今天這節課教授的不是很成功。
通過課下的認真反思發現,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在備課的過程中只重視對教材的重視,而忽視了學生的實際的知識基礎,也就是說只備了教材而沒有備學生。其實備學生比備教材還要重要,因為我們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學生才是主題,如果課堂教學設計只考慮到教材的學習而忽視學生,就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今後我會在認真分析教材的同時,也要了解學生的知識的掌握情況,這樣才能設計出適合學生的有效課堂。
篇二:我怎樣長大教學反思
《我怎樣長大》是人音教材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足跡》中的一首歌曲,是故事片《燭光里的微笑》的主題曲. 影片描述了一位女教師在教育崗位上辛勤耕耘的感人事跡,塑造了「燃盡自己,照亮別人」的人民教師的崇高形象。這首充滿兒童情感的歌曲,風格清新、流暢,生動地表現了孩子們渴望長大的願望。本節課我設計的重難點是學會用優美抒情的聲音演唱歌曲《我怎樣長大》。五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音樂基礎和一定的接受能力,他們對音樂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大部分學生在演唱時能不喊唱,會用正確的方法演唱和控制氣息.從四年級時起,學生已經學習了豎笛的吹奏,並且能做到看譜吹奏,在本課我決定在五年級二班做一次大膽的嘗試——自學歌曲《我怎樣長大》
在初聽歌曲之後,我對同學們說「今天我們將用我們的小幫手——豎笛來幫助我們自學本課歌曲」話音剛落,就引起了一陣陣的討論聲。「老師將做自學前的兩次輔導,請同學們認真學習」教室里頓時變得鴉雀無聲。接著我范唱歌曲,只見學生們個個都認真的聆聽,還用手指按歌曲的進度指著。在范唱之後又做了豎笛的范奏,他們拿著豎笛認真摸索著指法,認真度真是空前。
自學開始了,同學們按照分開的小組開始了自學,只見他們先進行分工,分為吹奏和歌唱兩組,一起進行學習。教室里豎笛聲、唱歌聲、討論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經過20分鍾的准備各小組閃亮登場,只見他們胸有成竹的走上前來,按照自己的分組進行表演,雖然還有一些樂句還不是太熟練和准確,但表演起來卻是很自信。
通過這次自學,同學們鍛煉了自己的豎笛吹奏水平,加強了同學之間的合作能力,增強了自信心。雖然出現的問題也有很多,但對於第一次嘗試來說表現確實不錯。
篇三:我怎樣長大教學反思
歌曲《我怎樣長大》是故事片《燭光里的微笑》的主題曲。由吳天忍作詞,徐景新作曲。影片描述了一位女教師在教育崗位上辛勤耕耘的感人事跡,塑造了「燃盡自己,照亮別人」的人民教師的崇高形象。這首充滿兒童情感的歌曲,風格清新、流暢,生動地表現了孩子們渴望長大的願望。
在學習歌曲第一段時,我讓一部分學生輕輕跟著音樂哼唱,一部分學生有感情地朗誦歌詞。使他們充分感受到少年兒童不畏風雨、健康成長的精神風貌。 第二段是二聲部,比第一段有一定的難度,所以這堂課重點是二聲部的教學。通過把學生分為兩個聲部,並進行角色分配,一個是藍天一個是小樹,2種聲音不同的音高分開練習,讓他們在練習中體驗小樹的成長。然後再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最後利用這首歌進行情感教育,鼓勵學生向老師、同學說說心裡話,增進了師生、同學間的相互理解。
歌曲學會了,同時也進行了思想教育。可是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卻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改進和提高。比如二聲部的合唱教學,兩個聲部的學生在分開演唱時都還不錯,可當合在一起演唱時,兩個聲部的聲音還不是很和諧,所以這就需要在平時的演唱過程和教學中多引導練習。
篇四:我怎樣長大教學反思
生命教育是旨在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增強對生活的信心和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使學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長。生命意識是學生良好的一種素質,但只是一種潛在的素質,有待於教師去喚醒和培育。有了正確的生命意識,才會有正確的生命態度,才會珍惜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音樂課作為隱性的課程,就要充分發掘教材,充分利用藝術美感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從而使學生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激發學生對生命的熱愛之情和對生活的創造熱情。
從生命教育的理念出發,本課我設計了一條情感線,就是借「小樹」是如何長大的,它除了離不開陽光和雨露,離不開土壤和養料之外,更需要「不怕風吹不怕雨打」的頑強意志。樹的長大尚且如此,人的長大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那如何讓學生唱出對「這樣就會長大」的喜悅心情,感受到長大後的甜美幸福的感覺,是本課需要達成的情感目標,也是一個難點。
一、情感先導,以情激趣
培養審美體驗能力,是音樂教育的主要核心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應採用多種手段創設藝術氛圍,提高學習興趣。首先在在課始階段我設計了用音樂的方式來探討「長大」,從學生已學的歌曲《小樹快長高》導入,然後由淺入深模仿樹葉的沙沙聲,在旋律音程的上行中,在和聲音程音域的寬窄中聽覺體驗樹的「長大」;小樹長大成叢林,在松樹林和灌木林的旋律線對比中聽覺、視覺並用,充分感受高低聲部的旋律行進特點,提前化解了兩聲部學習的一個難點;小樹的成長,離不開陽光和雨露,離不開土壤和養料,小樹的成長還需要什麼?在目標引導下,同學們初次完整聆聽歌曲,在歌曲中找到了答案——小樹的長大更需要「不怕風吹不怕雨打」的頑強意志。樹的長大尚且如此,人的長大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接下來在歌曲學習中,在對影視音樂作品的感知、鑒賞中,以情感人,使學生了解電影角色在經歷了一件件事情後,慢慢長大逐漸懂事,從而遷移到自身,明白「我怎樣長大」的主題。在情感線的引導下,歌曲演唱的難點,把它安排在這么美妙的情境中,提前突破難點,提問強化了對難點句的學習。為下面順利學唱歌曲作鋪墊。
二、聆聽中體驗、實踐中發展
音樂課應體現音樂學習的基本特點與規律。在每次的設計環節上,我注重以聽覺為先導,動覺、視覺積極介入的審美感知方式,讓學生能圍繞著音樂本身展開豐富的想像,用音樂語匯、音樂要素分析作品,用動人的歌聲去歌唱,充分體現音樂學科本身的綜合。
教學過程中無論是起始階段、展開階段、深入階段、還是結束階段,實踐與體驗是音樂學習的核心環節。歌唱是音樂表現的重要方式,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如在為了提前解決兩聲部合唱難點時,用圖畫板畫出了一棵棵音符樹,又把這些音符樹根據旋律連成了高低起伏的音符山,在兩聲部音樂伴奏下,在音符山的重疊分合中唱准唱好三度音程居多的兩聲部旋律。還有在教學中,我還注重運用多種形式(演唱;音頻、視頻欣賞)讓學生去感受、體驗。在音樂實踐中,我妙用手勢,師生共同參與,各個環節在逐層深入的目標驅動下充分演唱:唱單音、唱旋律;分聲部唱、兩聲部合唱;以唱准音高為目標的唱和有強弱變化帶上感情的唱……,聽和聲、唱和聲、學歌曲,在音樂學習中充分實踐,竭盡全力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自主學習的能力與交流合作的能力。在互相交流、學習的過程中,體驗集體合唱,提高學生相互協助的能力,逐漸學會尊重他人,與他人合作。
另外,在教學的拓展環節中,我特意選擇了電影片段:王老師住院期間和同學們一起為小朋過生日的情景。在這個片段中,王老師為小朋在電台點播的歌曲《我怎樣長大》不但讓學生再次聆聽熟悉歌曲,其中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表現出同學們謙讓、懂事、富有愛心的優秀品質,讓教室里的每一個人都感覺孩子們懂事了、長大了,從而了揭示了歌曲的主題思想,深化了對音樂的情感體驗。
3. 小班健康活動檢查身體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初步掌握動物同叫聲及小動物愛吃食物 2.喜歡運用有節奏語言表現小動物叫聲和食物體驗兒歌節奏美 二、活動准備: 1.小貓、小雞、小鴨、小山羊、黃狗等動物胸貼;節奏譜 2.透明口袋;背景圖張 三、活動過程: 今天來了幾位小客人們都我們好朋友看誰來了: 此類推老師分別提示動物叫聲、模仿動作或喜歡食物引出其小動物幼兒起運用有節奏語言進行表述 2.摸口袋練習有節奏地說兒歌 老師把小動物圖片裝口袋裡老師根據摸動物圖片問幼兒集體回答 3.幼兒完整配合肢體語言有節奏念兒歌 (三)、游戲:小動物出來玩 1.請幼兒拿出動物胸飾看教師暗示聽動物叫聲模仿動作出來找喜歡食物吃並運用兒歌有節奏語言描述 四、活動延伸: 1.幼兒交換角色再次進行游戲 2.創編兒歌師:森林裡還有好多小動物我們也把們請出來編進兒歌里 五、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內容幼兒生活常見比較感興趣動物活動我及時捕捉幼兒每亮點幼兒介紹小貓時候我及時抓住小貓大本領抓老鼠和幼兒起模仿抓老鼠動作對孩子加深了有關小貓印象活動給予幼兒更多自由提問機會便生生互動幼兒介紹小雞時候小朋友們問小雞喜歡吃東西 小雞大本領孩子們自己發現小問題和解決問題得了知識體驗了喜悅心情活動我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特點結合本次活動內容整合理念和方法組織幼兒開展活動活動進行穿插幼兒喜歡各種模仿動作、音樂游戲、律動等既體現了課程整合性又讓幼兒玩得了知識由於小班幼兒介紹們喜歡動物時孩子們聲音夠響亮還有點拘束能完全放開活動多給幼兒機會培養幼兒自信大膽地回答問題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幼兒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