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看見了風的教學設計
簡單詩歌的教學本身就不好入手,因為學生最主要的是要學會品味語言、體驗情感、有感情的朗讀,所以教學設計更不好寫,因為基本上所有過程都是通過讀來感受美,其他的過程設計了也少有合適的。
詩歌教學的重點是品味語言、體驗情感,適當傳授知識。基本教學策略是誦讀與鑒賞,即通過朗讀了解作品中的內容,初步感受詩中所傳達的情感,進而通過背誦來積淀語料、加深印象,最後要「披文入情」地進行鑒賞。 學習詩歌最基本的策略是誦讀,古人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蘇軾也有「三分詩,七分讀」的說法。詩歌與韻律、節奏密不可分,在反復誦讀中讀出詩的節奏韻律,感受音樂美,體味詩人的情感。這里要強調的是誦讀時要使用普通話,以避免因方言造成字詞的誤讀並嚴重影響詩歌的美感。 誦讀主要由以下幾個階段組成:正確朗讀,流利朗讀,有感情地朗讀。有了誦讀的基礎,為我們進一步鑒賞詩歌帶來了便利。詩歌教學重點要教會學生如何鑒賞詩歌,並通過鑒賞來提高審美能力。對於學生鑒賞文學作品,新課標提出的要求是:「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的情感世界。」在詩歌鑒賞前,教師可大致向學生講解一下詩歌的有關知識,像古詩的格律,新詩的流派等方面,為詩歌鑒賞提供必要的理論指導,但不可做過多過細的講解,以免造成分析有餘而鑒賞不足。
這首兒童詩的教學,簡單建議幾點:
1.自己多讀,讀出韻味來,然後教學生。或者找合適的音頻欣賞。
2.找出裡面優美的句子,讓學生朗讀、感受。
3.用語言描繪句子中體現的美,如果不好表達就藉助圖片。
4.體味詩中表達的感情。
5.查找一些關於詩歌教學的資料,找到突破點。
關於 我看見了風:
設計形象化,找一些優美的動態圖。
作者從哪裡看到了風。
詩歌用了擬人,不用教這個修辭,但讓學生感受到風「像」人。
問學生:你在哪裡看見了風。(參考《風》李嶠中提到的自然現象)
② 老舍 《風》原文
原文:
濟南與青島是多麼不相同的地方呢!一個設若比作穿肥袖馬褂的老先生,那一個便應當是摩登的少女。可是這兩處不無相似之點。拿氣候說吧,濟南的夏天可以熱死人,而青島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濟南也比青島冷。
但是,兩地的春秋頗有點相同。濟南到春天多風,青島也是這樣;濟南的秋天是長而晴美,青島亦然。
對於秋天,我不知應愛哪裡的:濟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島的是海邊。濟南是抱在小山裡的;到了秋天,小山上的草色在黃綠之間,松是綠的,別的樹葉差不多都是紅與黃的。
就是那沒樹木的山上,也增多了顏色--日影、草色、石層,三者能配合出種種的條紋,種種的影色。配上那光暖的藍空,我覺到一種舒適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的躺著,躺到永遠。
青島的山--雖然怪秀美--不能與海相抗,秋海的波還是春樣的綠,可是被清涼的藍空給開拓出老遠,平日看不見的小島清楚的點在帆外。
這遠到天邊的綠水使我不願思想而不得不思想;一種無目的思慮,要思慮而心中反倒空虛了些。濟南的秋給我安全之感,青島的秋引起我甜美的悲哀。我不知應當愛哪個。
所謂春風,似乎應當溫柔,輕吻著柳枝,微微吹皺了水面,偷偷的傳送花香,同情的輕輕掀起禽鳥的羽毛。
可是,濟南與青島的春風都太粗猛,把兩地的春都給吹毀了。濟南的風每每在丁香海棠開花的時候把天刮黃,什麼也看不見,連花都埋在黃暗中;
青島的風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時節忽然來一陣或一天的冷風,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脫,花兒不敢開,海邊翻著愁浪。
兩地的風都有時候整天整夜的刮。春夜的微風送來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整夜的大風,門響窗戶動,使人不英雄的把頭埋在被子里;即使無害,也似乎不應該如此。對於我,特別覺得難堪。我生在北方,聽慣了風,可也最怕風。
聽是聽慣了,因為聽慣才知道那個難受勁兒。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麼不好,不幹什麼也不好。它常常打斷我的希望:聽見風響,我懶得出門,覺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彷彿應當有生氣,應當有花草,這樣的野風幾乎是不可原諒的!
我倒不是個弱不禁風的人,雖然身體不很足壯。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風。別種的苦處,多少是在一個地方,多少有個原因,多少可以設法減除;對風是干沒辦法。總不在一個地方,到處隨時使我的腦子晃動,像怒海上的船。
它使我說不出為什麼苦痛,而且沒法子避免。它自由的刮,我死受著苦。我不能和風去講理或吵架。單單在春天刮這樣的風!可是跟誰講理去呢?蘇杭的春天應當沒有這不得人心的風吧?我不準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個地方去「避風」呀!
此文出自現代·老舍《春風》
寫作背景:
《春風》是現代著名作家老舍寫的散文。老舍(1899年~1966年),京派代表,享年67歲,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中國現代小說家、戲劇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而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
在中國現代作家之中,老舍是唯一一個能夠身體力行地將文學與曲藝進行結合,長時間地關注曲藝發展,並且在新中國成立後親自參與了曲藝,尤其是主要曲種(相聲)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作家。
解放初期,老舍作為知名的作家,積極投身於相聲的社會主義改造,與羅常培、呂叔湘、吳曉鈴等學者會同孫玉奎、劉德智、侯寶林等相聲演員一起組成相聲改進小組。
通過撰寫大量作品和理論文章,不僅指導相聲擺脫了解放初期由於其舊有形式和內容所造成的生存危機,而且使相聲乃至曲藝這門藝術形式完成了在新社會、新形勢下的自身定位,奠定了其藝術地位。
作者簡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因為老捨生於陰歷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北京滿族正紅旗人。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抗戰期間,北新書局出版的《青年界》,曾向作家老舍催過稿。老舍在寄稿的同時,幽默地寄去了一封帶戲曲味的答催稿信:元帥發來緊急令:內無糧草外無兵!
小將提槍上了馬,《青年界》上走一程,吠!馬來!參見元帥。帶來多少人馬?來個字!還都是老弱殘兵!後帳休息!得令!正是:旌旗明明,殺氣滿山頭!
③ 老舍的作品《風》
出自《老舍散文集》的一片散文,文章全名應該是《春風》。
原文:
濟南與青島是多麼不相同的地方呢!一個設若比作穿肥袖馬褂的老先生,那一個便應當是摩登的少女。可是這兩處不無相似之點。
拿氣候說吧,濟南的夏天可以熱死人,而青島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濟南也比青島冷。但是,兩地的春秋頗有點相同。濟南到春天多風,青島也是這樣;濟南的秋天是長而晴美,青島亦然。
對於秋天,我不知應愛哪裡的:濟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島的是海邊。濟南是抱在小山裡的;到了秋天,小山上的草色在黃綠之間,松是綠的,別的樹葉差不多都是紅與黃的。
就是那沒樹木的山上,也增多了顏色--日影、草色、石層,三者能配合出種種的條紋,種種的影色。配上那光暖的藍空,我覺到一種舒適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的躺著,躺到永遠。
青島的山--雖然怪秀美--不能與海相抗,秋海的波還是春樣的綠,可是被清涼的藍空給開拓出老遠,平日看不見的小島清楚的點在帆外。
這遠到天邊的綠水使我不願思想而不得不思想;一種無目的思慮,要思慮而心中反倒空虛了些。濟南的秋給我安全之感,青島的秋引起我甜美的悲哀。我不知應當愛哪個。
所謂春風,似乎應當溫柔,輕吻著柳枝,微微吹皺了水面,偷偷的傳送花香,同情的輕輕掀起禽鳥的羽毛。可是,濟南與青島的春風都太粗猛,把兩地的春都給吹毀了。
濟南的風每每在丁香海棠開花的時候把天刮黃,什麼也看不見,連花都埋在黃暗中;青島的風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時節忽然來一陣或一天的冷風,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脫,花兒不敢開,海邊翻著愁浪。
兩地的風都有時候整天整夜的刮。春夜的微風送來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整夜的大風,門響窗戶動,使人不英雄的把頭埋在被子里;即使無害,也似乎不應該如此。
對於我,特別覺得難堪。我生在北方,聽慣了風,可也最怕風。聽是聽慣了,因為聽慣才知道那個難受勁兒。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麼不好,不幹什麼也不好。
它常常打斷我的希望:聽見風響,我懶得出門,覺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彷彿應當有生氣,應當有花草,這樣的野風幾乎是不可原諒的!我倒不是個弱不禁風的人,雖然身體不很足壯。
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風。別種的苦處,多少是在一個地方,多少有個原因,多少可以設法減除;對風是干沒辦法。總不在一個地方,到處隨時使我的腦子晃動,像怒海上的船。
它使我說不出為什麼苦痛,而且沒法子避免。它自由的刮,我死受著苦。我不能和風去講理或吵架。
單單在春天刮這樣的風!可是跟誰講理去呢?蘇杭的春天應當沒有這不得人心的風吧?我不準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個地方去「避風」呀!
(3)老舍的風的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1、《老舍散文集》
收了老舍各個時期的主要散文代表作,值得讀者珍藏。
老舍的散文無論寫人、寫景、寫情、寫事,感情真摯,愛憎分明;簡而明,短而精,通俗易懂,深入淺出,且幽默詼諧,耐人尋味,同他的小說、戲劇一樣,也有著老舍獨具一格的特色。
2、老舍趣聞-改稿奴才
作家樓適夷有次去看望老舍。「最近寫些什麼?」樓適夷問道。滿族出身的老舍笑著說:「我正在當『奴才』,給我們的『皇帝』潤色稿子呢!」一陣大笑。
方知老舍正接受一項新任務——為末代皇帝溥儀修改他的自傳《我的前半生》。
3、老舍趣聞-獻丑作詩
一次老舍家裡來了許多青年人,請教怎樣寫詩。老舍說:「我不會寫詩,只是瞎湊而已。」有人提議,請老舍當場「瞎湊」一首。「大雨洗星海,長虹萬籟天;冰瑩成舍我,碧野林風眠。」
老舍隨口吟了這首別致的五言絕句。寥寥20字把8位人們熟悉並稱道的文藝家的名字,「瞎湊」在一起,形象鮮明,意境開闊,餘味無窮。青年們聽了,無不贊嘆叫絕。
詩中提到的大雨即孫大雨,現代詩人、文學翻譯家。洗星海即冼星海,人民音樂家。高長虹是現代名人。萬籟天是戲劇、電影工作者。
冰瑩即謝冰瑩,現代女作家,湖南人。成舍我曾任重慶《新蜀報》總編輯。碧野是當代作家。林風眠是畫家。
④ 老舍先生那篇《風》的文章
北京的風(老舍)
這一年,春天來的較早。在我滿月的前幾天,北京已經刮過兩三次大風。是的,北京的春風似乎不是把春天送來,而是狂暴地要把春天吹跑。在那年月,人們只知道砍樹,不曉得栽樹,慢慢的山成了禿山,地成了光地。從前,就連我們的小小的墳地上也有三五株柏樹,可是到我父親這一輩,這已經變為傳說了。北邊的禿山擋不住來自塞外的狂風,北京的城牆,雖然那麼堅厚,也擋不住它。寒風,卷著黃沙,鬼哭神號地吹來,天昏地昏,日月無光。青天變成黃天,降落著黃沙。地上,【含有馬尿驢糞的黑土與雞毛蒜皮一齊得意地飛向天空。】半空中,黑黃上下,漸漸混合,結成一片深灰的沙霧,遮住陽光。太陽所在的地方,黃中透出紅來,象凝固了的血塊。
風來了,鋪戶外的沖天牌樓唧唧吱吱地亂響,布幌子吹碎,帶來不知多少里外的馬嘶牛鳴。大樹把梢頭低得不能再低,干枝子與干槐豆紛紛降落,樹杈上的鴉巢七零八散。甬路與便道上所有的灰土似乎都飛起來,對面不見人。不能不出門的人們,象魚在驚濤駭浪中掙扎,順著風走的身不自主地向前飛奔;逆著風走的兩腿向前,而身子後退。他們的身上、臉上落滿了黑土,象剛由地下鑽出來;發紅的眼睛不斷流出淚來,給鼻子兩旁沖出兩條小泥溝。
那在屋中的苦人們,覺得山牆在搖動,屋瓦被揭開,不知哪一會兒就連房帶人一齊被刮到什麼地方去。風從四面八方吹進來,把一點點暖氣都排擠出去,水缸里白天就凍了冰。桌上、炕上,落滿了腥臭的灰土,連正在熬開了的豆汁,也中間翻著白浪,而鍋邊上是黑黑的一圈。
一會兒,風從高空呼嘯而去;一會兒,又擦著地皮襲來,擊撞著院牆,呼隆呼隆地亂響,把院中的破紙與乾草葉兒颳得不知上哪裡去才好。一陣風過去,大家一齊吐一口氣,心由高處落回原位。可是,風又來了,使人感到眩暈。天、地,連皇城的紅牆與金鑾寶殿似乎都在顫抖。太陽失去光彩,北京變成任憑飛沙走右橫行無忌的場所。狂風和日落,大家都盼著那不象樣子的太陽及早落下去。傍晚,果然靜寂下來。大樹的枝條又都直起來,雖然還時時輕擺,可顯著輕松高興。院里比剛剛掃過還更干凈,破紙什麼的都不知去向,只偶然有那麼一兩片藏在牆角里。窗楞上堆著些小小的墳頭兒,土極干極細。窗檯上這里厚些,那裡薄些,堆著一片片的淺黃色細土,象沙灘在水退之後,留下水溜的痕跡。大家心中安定了一些,都盼望明天沒有一點兒風。可是,誰知道准怎麼樣呢!那時候,沒有天氣預報啊。
要不怎麼說,我的福氣不小呢!我滿月的那一天,不但沒有風,而且青天上來了北歸較早的大雁。雖然是不多的幾只,可是清亮的鳴聲使大家都跑到院中,抬著頭指指點點,並且念道著:「七九河開,八九雁來」,都很興奮。大家也附帶著發現,台階的磚縫里露出一小叢嫩綠的香蒿葉兒來。二姐馬上要脫去大棉襖,被母親喝止住:「不許脫!春捂秋凍!」
正在這時候,來了一輛咯噔咯噔響的轎車,在我們的門外停住。緊跟著,一陣比雁聲更清亮的笑聲,由門外一直進到院中。大家都吃了一驚!
⑤ 小學一年級《風在哪兒》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理念:
在讀書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創設鮮明可感的情境,並將之貫穿整個文本,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從而變靜態文字為鮮活場景,形成學生與文本的深層對話。
教學目標:
1. 通過朗讀,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2. 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文中字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4. 通過誦讀,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感情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教學重難點:
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理解文中內容。
教學准備:
掛圖、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新課
冬天已經來臨,氣溫驟降,越來越冷,外面也颳起了大風。今天我們學習課文《風在哪兒(nǎr)》。
學生齊讀課題《風在哪兒(nǎr)》。
老師出示教學掛圖,吸引學生眼球,提供具體、直觀的感性形象。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 請學生自由讀課文,然後指名學生說說從中知道了什麼。(允許初次朗讀速度稍慢,讓學生感知文本意境,與文本展開對話)
2. 齊讀課文,思考:風在哪兒?指名學生回答,老師給予評價。
三、 學習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1. 學習課文第一段
① 師范讀 指名學生朗讀時哪些音節要特別「關注」?
翹舌音:shàng chuán shǐ chuī zhe
後鼻韻母:fēng shàng xiàng 整體認讀音節:yún
指名學生認讀,師生一起評議。
② 指導朗讀
③ 指名學生說說:為什麼說風在天上?
2. 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① 師范讀(配樂)。繪聲繪色的朗讀可以推動學生潛入字里行間,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② 學生自由讀。請學生說說朗讀時應該注意哪些音節?
輕聲:zhe zi men 邊音:liǔ 翹舌音:shù
③ 指導朗讀,指名學生朗讀,師生評議。並提問:為什麼說風在柳樹上?
3. 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① 齊讀。思考:為什麼說風在水面上?
② 指名學生讀讀。師生評議。
粼 浪 萍 搖晃
Lín làng píng huàng
4.學生分小組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
① 學生自由讀(朗讀中體會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② 指名學生朗讀,師生評議。
③ 指導朗讀 思考:為什麼風在我的「手」上?
四、 總結全文
通過本課學習你們知道了風在天上,風在柳樹上,風在水面上,風在我的「手」上……你們認為風還在哪裡呢?
教學反思:
讀書課的教學不僅僅是朗讀,也不是簡單的重復讀,泛泛而讀,需要教師智慧的引導使得學生披文入情,繪聲繪色,讓學生觀察畫面,感知人、景、物,鼓勵學生將看到的說出來,把學生的心引入文本特有的情境,從而與文本展開深層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