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登高杜甫教學設計

登高杜甫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0-12-25 21:12:25

① 杜甫登高說課教案

《登高》《蜀相》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三冊《近體詩六首》一課中杜甫的兩首詩《登高》《蜀相》。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方法、課堂設計等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近體詩定型於唐代,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包括律詩、絕句和排律幾種。這種新詩體的出現,給詩人們馳騁才力、抒發性靈開辟了新的途徑,也大大地拓寬了詩的題材。本課所選的六首詩是唐宋著名詩人的名篇。

杜甫的《登高》被人贊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古今七言律詩之冠」。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流、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蜀相》是杜甫的又一名作。詩中借歌頌諸葛亮的才智和功業,抒發了詩人自己壯志未酬的感慨。

二、教學目標

從提高學生語文素質出發,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的特點,確定本課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杜甫及詩歌的寫作背景。

2.掌握詩歌誦讀的基本方法。

3.了解詩歌的常見表現手法。

4.掌握詩人的精湛構思和獨特風格。

能力目標

1.多誦讀,多推敲,理解詩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見的藝術手法並運用其解讀古代詩歌、體味意境。

3.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德育目標

1.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2.感受詩人的高尚情懷。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了解創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3.把握詩歌的景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4.了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及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5.學習借古人抒發自己情懷的寫法。

四、教學與教法

古代詩歌特別是近體詩的誦讀與鑒賞常常是合二為一的。教學時應特別注意讓學生作好課前預習,在反復誦讀中自行揣摩詩句含義及藝術特色,為課堂教學作好准備。另外,在鑒賞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的基礎上,給學生講一些詩的句法和章法,格律常識等,但不講的過多、過深。

1.反復吟誦,細細品味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聲韻美。

2.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採用講析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3.運用多媒體課件等輔助教學手段進行教學,突破教科書、黑板、粉筆的局限,加大課堂的信息容量,渲染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在聲像創設的情景中得到感染,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五、課堂設計

(一)導語設計

中國是個詩的國度。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詩歌,到了唐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迎來了她的第一個高峰。詩人燦若星河,作品浩如煙海,風格異彩紛呈。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走進詩人的心靈世界,感受他們卓爾不群的藝術才情。

(二)學習《登高》

1) 解題(多媒體顯示有關知識)

1.杜甫介紹、創作風格及其代表作品

2.寫作背景介紹

2)誦讀指導

多媒體顯示詩歌內容

1.播放誦讀錄音,學生初步感知。

2.正音指導。

3.介紹誦讀技巧,介紹七言句的朗讀節拍。

4.學生誦讀。

3)品讀鑒賞

1.疏通詩意。

2.體會詩歌意境。

3.體會詩人感情。

4.分析詩歌的表現手法。

5.理解詩人的高尚情懷和思想境界。

一共設計五個問題,學生逐個討論,教師分別歸納明確。(課件演示歸納結論)

4)小結.

課件演示小結內容

(三)學習《蜀相》

1)介紹寫作背景(課件演示)

2)誦讀指導

1.課件演示詩歌內容,然後欣賞朗讀錄音。

2.學生誦讀。

3)品讀鑒賞,要求學生自學為主。步驟大致如下:

1.分析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的大意,了解詩歌內容。

2.名句欣賞

品讀頷聯和尾聯,理解詩歌的語言特色,體會詩人感傷嘆婉的情調,進一步理解詩人借古抒懷的寫法。

(四)學生再讀這兩首詩,爭取當堂背誦,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分享到搜狐微博

② 杜甫《登高》 賞析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此詩選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歷二年)秋在夔州時所寫。夔州在長江之濱。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楊倫稱贊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此詩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對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里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迴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沈德潛因有「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贊語。

③ 杜甫 登高 解析

登高
作者: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是大歷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時所作。蕭瑟的秋天,在詩人的筆下被寫得有聲有色,而引發出來的感慨更是動人心弦。這不僅由於寫了自然的秋,更由於詩人對人生之秋所描繪的強烈的感情色彩。頷聯狀景逼真,是後人傳誦的名句。頸聯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意,備述了人生的苦況,更令人寄予強烈的同情。

古人有農歷九月九日登高的習俗,這首詩就是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的重陽節時詩人登高抒懷之作。此時杜甫寓居長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患有嚴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頓。全詩通過對凄清的秋景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年邁多病、感時傷世和寄寓異鄉的悲苦。

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景。首聯連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並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了節序和環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風物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特徵。這兩句不僅是工對的聯語,而且句中自對,如「 天高」對「風急」,「沙白」對「渚清」。句法嚴謹,語言錘煉,素來被視為佳句。頷聯前句寫山,上承首句;後句寫水,上承次句。寫山為遠望 ,寫水為俯瞰。落木而說「蕭蕭」,並以「無邊」修飾,如聞秋風蕭瑟,如見敗葉紛揚;長江而說「 滾滾」,並用「不盡」一詞領起,如聞滾滾濤聲,如見湍湍水勢。兩句詩,無論是描摹形態,還是形容氣勢,都極為生動傳神。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可以體察出詩人壯志難酬的感慨之情和悲涼心境。詩篇後四句抒發登高所生之慨。頸聯上句寫羈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詩人多年漂泊不定的處境;「萬里」,說明夔州距離家鄉非常遙遠,是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從時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兩聯寫足秋意後,順勢帶出,並應合著「 登高 」的節候。下句寫孤病之態。「百年」,猶言一生;「百年多病」,遲暮之年百病纏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獨」字,寫出舉目無親的孤獨感 ;「登台」二字是明點題面,情才因景而生。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為豐富,敘述自己遠離故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懷愁緒。尾聯進一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須發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古人重陽節登高照例是要飲酒的,而詩人連這點歡樂也失去了。這一聯分承五、六句 :「艱難」備嘗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結果。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 ,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像補充 。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細細體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無怪乎胡應麟盛譽其為「曠代之作」清代楊論推崇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杜詩鏡銓)),明人胡應麟更說此詩「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 。」(《詩藪》)

④ 如何賞析登高杜甫

這一首重陽登高來感懷自,是大歷二年(767)在夔州寫的。「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前半首寫登高所聞所見情景,是寫景;後半首寫登高時的感觸,是抒情。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頷聯著重渲染秋天氣氛;頸聯抒發感情,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末聯寫白發日多,因病斷酒,映襯時世艱難。
全詩八句都對,句句押韻。金性堯以為「是杜詩中最能表現大氣盤旋,悲涼沉鬱之作。」

⑤ 對杜甫《登高》的賞析 急!!!!!!!!!!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煩雙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登高》賞析

此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時所寫。夔州在長江之濱。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楊倫稱贊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對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里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迴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未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沈德潛因有 「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贊語。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索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透過沉鬱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才點出一個「秋」字。「獨登台」,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悲秋」兩字寫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愛登台的感情,概括進一聯「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著的感情脈搏。此聯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徘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尾聯對結,並分承五六兩句。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本來興會盎然地登高望遠,現在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飛揚震動」,到此處「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外」(《詩藪》)。

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像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 「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⑥ 登高(杜甫)

編輯本段作者:杜甫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編輯本段譯文: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台。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長滿了雙鬢,窮困潦倒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人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他的詩大多反映民間疾苦。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編輯本段《登高》賞析

此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時所寫。當時詩人病卧夔州,夔州在長江之濱。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楊倫稱贊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對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里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迴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未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沈德潛因有「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贊語。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索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透過沉鬱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才點出一個「秋」字。「獨登台」,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悲秋」兩字寫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愛登台的感情,概括進一聯「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著的感情脈搏。此聯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徘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尾聯對結,並分承五六兩句。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本來興會盎然地登高望遠,現在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飛揚震動」,到此處「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外」(《詩藪》)。
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像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像「無意於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此詩的名句為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編輯本段題解
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託嚴武,可惜嚴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雲安呆了幾個月後才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裡,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
這首詩就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這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那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曠世之作。
編輯本段句解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迴翔。首聯兩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且句中自對,無一虛設。這是詩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構成一幅悲涼的秋景圖畫,為全詩定下了基調。登高而望,江天本來是開闊的,但在詩人筆下,卻令人強烈地感受到:風之凄急、猿之哀鳴、鳥之迴旋,都受著無形的秋氣的控制,彷彿萬物都對秋氣的來臨惶然無主。「風急」,夔州位於長江之濱,三峽之首的瞿塘峽之口,素以水急、風大著稱。 「猿嘯哀」,巫峽多猿,鳴聲凄厲。當地民謠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渚」,水中的小塊陸地。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 頷聯為千古名句,寫秋天肅穆蕭殺、空曠遼闊的景色,一句仰視,一句俯視,有疏宕之氣。「無邊」,放大了落葉的陣勢,「蕭蕭下」,又加快了飄落的速度。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它的境界非常壯闊,對人們的觸動不限於歲暮的感傷,同時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恆。透過沉鬱悲涼的精工對句,顯示著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我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對此秋景,更覺傷悲;有生以來,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台。頸聯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頓挫之神。詩人從空間(萬里)、時間(百年)兩方面著筆,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聯雄闊高渾的對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脈搏。語言極為凝煉,乃千古名句。宋代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析此聯雲:「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八意」,即八可悲:他鄉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又當蕭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齒,一事無成,五可悲;親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獨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時世艱難,生活困苦,我常恨鬢如霜白;濁酒銷憂,卻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聯轉入對個人身邊瑣事的悲嘆,與開篇《楚辭》般的天地雄渾之境,形成慘烈的對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猶言困頓衰頹,狼狽失意。 新停濁酒杯:一般解釋為戒酒,不妥。「停」是表示某種動作狀態延續途中的一時中斷,這一句是說,我一人登台,獨飲濁酒,無親朋相伴,慢慢舉起銷憂解愁的酒杯,停在嘴邊——我的身體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飲酒不斷、未曾有過停杯體驗的我,不禁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現。「濁酒」是相對於「清酒」而言,是一種帶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時稱之為「醪」。
編輯本段評解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後兩聯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於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而格調卻雄壯高爽,慷慨激越,高渾一氣,古今獨步。
這首律詩很特別,其四聯句句押韻,皆為工對,且首聯兩句,又句中自對,可謂「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寫景而言,有工筆細描(首聯),寫出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的形、聲、色、態,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寫,卻生動形象,精煉傳神;有大筆寫意(頷聯),傳達出秋的神韻。抒情則有縱的時間的著筆,寫「常做客」的追憶;也有橫的空間的落墨,寫「萬里」行程後的「獨登台」。從一生飄泊,寫到余魂殘骨的飄零,最後將時世艱難歸結為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錯綜復雜手法的運用,把詩人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蒼涼,表現得沉鬱而悲壯。難怪明代胡應麟《詩藪》說,全詩「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⑦ 登高杜甫賞析練字

登高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鑒賞:此載於《杜工部集》,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
此詩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對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里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迴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沈德潛因有「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贊語。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透過沉鬱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才點出一個「秋」字。「獨登台」,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悲秋」兩字寫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獨愛登台的感情,概括進一聯「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著的感情脈搏。此聯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尾聯對結,並分承五六兩句。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本來興會盎然地登高望遠,此時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飛揚震動」,到此處「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外」(《詩藪》)。
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像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張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⑧ 授課杜甫的《登高》

《登高》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登高》是一首達到了主觀情感和客觀物象高度統一的一首七言律詩。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這兩個最富於想像力和聯想力的形象中,詩歌飽含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個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學本課時,要引導學生在了解詩人身世遭際和寫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語言,感知意象,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飽含深情地朗讀課文。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對詩的了解還比較膚淺,往往只滿足於背誦、記憶,並不專注於詩歌本身的意象、意境與情感,因此,要加強對學生古詩詞誦讀的訓練,讓他們學會品味詩歌的意境,進而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使學生受到詩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從而引發學生的審美興趣,培養其潛心涵泳的鑒賞習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無盡的哀思;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鑒賞技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無盡的哀思。 【教學重點】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品味鑒賞詩歌語言,了解此詩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在朗讀背誦中,感受詩人悲涼的內心世界,領略詩人獨特的審美情趣。 【教法方法】 吟誦,講析,點撥,討論。 【教學時數】1課時 【課前准備】
1、杜甫的生平經歷
杜甫 (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後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聖」。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後可分4個時期。
(一)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後漫遊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存20餘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寶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但均無結果。直到天寶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小小的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困頓和生活的飢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作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麗人行》、《兵車行》、《出塞》。

(憂國憂民)
(三)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後,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後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後,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759年,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辭官,於年底到達成都。組詩「三吏」、「三別」。
(現實主義創作達到高峰)
(四)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並斷續住了五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於長沙至岳陽的船上,年58歲。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江村》、《登岳陽樓》(思想更深邃、詩風更沉鬱)
2、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於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雲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郁悶,他抱病登台,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投影畫面)
(音樂起,語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後。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湧上心頭„„放聲高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滿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是的,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1200多年前他為我們留下的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投影課題)
我們一起隨著音樂再來誦讀一遍!(音樂起) 二、指導誦讀
導引: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鑒賞詩歌。那麼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投影誦讀要領)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三、賞析文本
1、品味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導引: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 「高」 「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以是一隻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隻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隻跟鳥群失散的鳥。賞析時要敢於展開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總之,這是不是一隻歡樂的鳥呢,是一隻孤獨痛苦的鳥。
我們不能把它想像成一隻歡樂的鳥,而且只能認為是一隻,而不是多隻。這是因為我們都是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像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2、品味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頜聯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還是要聯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於712年,卒於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麼,「不盡長江」呢? 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一下,是互相對比著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的生命」,指的是個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還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但同時,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盪、胸襟開闊。
3、感悟頸聯——「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輾轉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難歸,此為「萬里」之悲;常年累月,馬不停蹄,聚會離合,歡少苦多,此為「常客」之悲;人生苦短,多災多難,年邁體弱,疾病纏身,此為「多病」之悲;登高遠眺,臨風懷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弔,此為「孤獨」之悲;落魄潦倒,艱難苦恨,愁生白發,歲月不多,此為「霜鬢」之悲;時局動盪,生靈塗炭,憂國傷時,一籌莫展,此為「家國」之悲;異鄉飄泊,多病殘生,因病斷酒,添愁惹恨,此為「斷飲」之悲。……凡此種種,悲恨萬端,「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百年」,就是老年,拖著多病的身體,這樣又是八層愁苦。 4、感悟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於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苦,是什麼意思?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苦,是極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於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發叢生,兩鬢染霜。心有餘而力不足。「艱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老人的一生。這里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准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導引: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還能舉出些喝酒的例子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九日》詩中有「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咱們中國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時是重陽節呀,按習俗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麼了卻,怎麼疏解呢?——只能郁結在詩的結尾,郁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板書:情感蘊藏:
首聯 哀婉孤獨 頷聯 沉鬱 高昂 頸聯 愁苦沉痛 尾聯 憂憤 無奈
三、遷移延伸 提高能力
導引:秋是一個豐富的季節,秋是一個多愁的季節,秋也是一個充滿想像的季節,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寫下了許許多多傷秋、感秋或贊秋的詩文,以此來表達他們對秋的感悟與理解。在大量「悲秋」詩詞中,有三種情懷較為突出:
1、抒發離別之苦,思念之情。
滿目蒼涼的秋色常常勾起遊子思鄉的情思,秋天所特有的幾個節日,如七夕、中秋、重陽等,更容易引人傷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蘇東坡《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此外,古典詩詞中常用來表達思鄉之情離別之苦的秋天物象還有很多,諸如菊花酒、梧桐樹、南飛雁„„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孟浩然《早寒有懷》) 「古台搖落後,秋入望鄉心。」(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寒蟬凄切……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 2、表現處境悲涼,命運多舛。
處境悲涼、惆悵失意的詩人,往往被秋天的蕭瑟、冷落、荒涼觸動敏感的心靈,引發無窮的愁緒。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駱賓王《在獄詠蟬》)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李白《夜泊牛渚懷古》) 3、悲嘆英雄遲暮,人生短暫。
秋天萬物凋零,容易引起那些經歷了種種生活艱難或已經年老的詩人內心的共鳴。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少壯幾時兮奈老何。」(劉徹《秋風辭》)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將軍白發征夫淚。」(范仲淹《漁家傲》) 四、課堂總結
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通篇關目,全在一「悲」。古往今來,身世家國,榮辱人生,沉浮世態,得失人心,多少離愁苦恨,多少艱難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他像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盡、驅趕不絕的千斤悲愁,我們驚詫,生命是如此的沉重而悲壯!
五、作業 1、選做題:
(1)把《登高》一詩改寫為現代詩歌。 (2)以「悲秋」為話題,寫一首詩。
要求:①寫詩要注意韻律;②寫詩要選擇鮮活的意象;③寫詩要意蘊豐富;④寫詩要有充沛的感情
2、背誦《登高》。

⑨ 急求杜甫《登高》的說課稿!

《登高》說課稿
一、說教材
《登高》這首詩選自高中語文課本第三冊第7課《近體詩六首》。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主要鑒賞唐代詩歌。根據教學大綱的目標要求,中學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發展健全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詩作為中國文學的奇葩,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鑒賞唐詩對於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和積淀學生的人文素養意義非凡。在《登高》之前,本單元已經鑒賞了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古體詩《夢游天姥吟留別》和白居易的新樂府詩《琵琶行》,學生懂得了一些鑒賞詩歌的門路,有助於學習杜甫七言律詩《登高》。
根據教學大綱中高中語文教學應「讓學生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這一要求,確立了本科的知識目標:1、了解詩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2、挖掘和把握詩歌的主要意象;根據新課標中要重視培養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聯想、想像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根據大綱教學目的中要培養學生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新課標中要求的審美體驗和價值觀統一這一維度,確立了本課的德育目標: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審美體驗。
詩歌鑒賞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如何在反復吟誦中通過聯想和想像把枯燥的、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立體的、生動的畫面從而把握隱藏在文本背後的詩人的內在情思。據此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景、境、情的關系。
根據新課標和大綱中「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學習方式」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難點:在理解詩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時,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悲國家之秋、社會之秋即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懷,這也是本詩的關鍵。
二、說教法
這課的教學,就教而言,主要採取如下方法:
1、吟誦法。其根據詩詩歌講究韻律和節奏,通過教師和多媒體音像資料《唐之韻》反復的聲情並茂的吟誦,能使學生感受古典詩歌的格律美、音韻美。同時通過反復吟誦,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他們的聯想和想像能力,進入詩歌的情境。
2、講析法和點撥法。具體到詩歌《登高》的鑒賞中,由於學生接觸文本的時間有限,知識積淀和人生經歷有限,理解詩人的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存在困難,因此在教學中運用我做的課件補充詩人杜甫生平的有關重要的信息以及進行簡要的點撥就很必要了。
3、討論法。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針對文本這個平台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每一個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詩人。但是要讓他們心靈的琴弦響起來。」語文課應該成為他們發表個人見解的舞台。只有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參與討論,平等對話,才能有助於培養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靈感,才有利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三、說學法
本課,學生可以採取以下方法進行學習:
1、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詩歌貴在吟誦,通過反復的朗讀,學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國著名學者皮爾斯曾經說過後現代時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體會和領悟詩歌的音樂美。針對高二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可進行默讀,通過潛心把玩,發揮自己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體會和把握詩歌的深層意蘊。
2、粗讀和精讀相結合的方法。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說:「好讀書,不求甚解。」其實就是採取粗讀的方法,整體感知。但《登高》這首詩意蘊極深,還應通過仔細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讀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3、運用網路環境進行小課題研究。其根據是新課標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學習方式的要求及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和創新意識,讓學生在課後以杜甫為專題,充分運用多媒體和網路環境進行個案小課題研究,培養學生求知慾望和真正的主動意識、成功意識以及失敗意識。
四、說課堂教學秩序
一、關於新課導入
課前准備:
為了知人論世,豐富學生對杜甫的了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情感體驗,在上課之前先讓學生觀看《唐之韻》中的《一代詩聖》上下集。
為此,我設計了如下的導語:
秋,是中國詩歌中一個永恆的話題,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給我們呈現的是深秋一位淪落天涯的遊子在蕭瑟凄涼的黃昏孤獨的身影;而毛澤東的《沁園春 長沙》同樣是在深秋,呈現的卻是一幅絢爛多彩,生氣盎然的湘江秋景圖,可見,不同的詩人面對同樣的秋天卻有不同的情感體驗,那麼偉大詩人杜甫筆下的深秋又是怎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懷著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進杜甫的內心世界,去領略他的才情,去觸摸他的靈魂深處。下面,我們來學習杜甫的七言律詩——《登高》。導語是每節課的窗戶和眼睛,精彩的導語能讓學生的眼睛亮起來,具體到本節課,為了讓學生明白任何文學作品包括詩歌都是在特定的時空完成的,面對秋不同的詩人會引發不同的情感體驗,設計了如上的導語。
二、關於新課傳授過程
(一)四讀詩歌
1.教師范背詩歌,學生注目。此設計意在通過教師聲情並茂的誦背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讓學生對《登高》一詩的情感基調有個感性的整體認知,有助於學生品味詩歌的音韻美,此為情讀。
2.教師范讀,學生默讀。此教學設計目的在於進行誦讀指導,讓學生注意詩歌的字音、節奏、節拍、韻腳,體味本詩音韻低沉,回環的原因,此為音讀。
3.學生自由朗讀後結合注釋默讀。此教學設計本著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讓學生思考,領悟詩歌的大意,此為意讀。
四讀詩歌,有利於實現大綱目的中要求培養學生的語感和誦讀能力,體味詩歌的音韻美。
(二)探討景、境、情的關系
此教學設計的依據是新大綱中學習目標應培養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根據新課標分層推進的原則進行教學,具體到詩歌教學,就是本著學生應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和情感的原則,通過自主、合作、探究進行學習。為此,本著先易後難、分層推進的教學原則,全課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用一個字來概括全詩的情感基調,該如何概括?此教學設計是從新課標要求的文學作品應先整體感知,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出發進行的設計,其答案是一個「悲」字。
第二個問題是:全詩的情感基調是「悲」,詩人「悲」什麼?此問題設計順勢而出,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考慮到學生在思考這個問題時,由於思考時間、閱讀經驗、知識積淀有限,估計大多數學生只會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而理解到社會之秋、國家之秋這個層面存在困難,因此,我先讓學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基礎上,再進行必要及時的點撥,結合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思考和理解詩人悲社會之秋的情懷。
具體到《登高》這首詩,不論學生如何思考第二個問題,無外乎從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會之秋這三個層面進行回答。
針對悲自然之秋這一層面,我從文本出發,設計如下的三個問題:
①首聯和頷聯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一幅廣闊深遠的圖景,試問,哪一個意象讓你感受最深,請描繪一下,此為點。
答案多樣:如飛鳥,在勁風中搖曳吃力盤旋,飛舞的鳥這個意象,意韻較深。寫出了孤鳥的無力、脆弱,這何嘗不是詩人的寫照。這種意象在杜甫其它詩中也可印證,如《旅夜抒懷》同是臨江抒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對於這首詩,教師可適當點撥,江上景色,野闊天低,大江奔流,尤顯旅人的單薄與脆弱,孤獨無依。所謂的文章,官職皆隨水而逝,成過眼煙雲,自己有如茫茫天地間一個小小的飛鳥,只有無盡的悲涼充斥其間。又如落葉、長江。就「落葉」這個意象而言,一葉知秋,落葉的蕭蕭表現已到深秋,大自然有春、夏、秋、冬,秋天尤其讓人感到傷感。如學生提到「長江」這個意象,不尤人想起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聯系詩人生平是否有韶光易逝,而壯志難酬的遺憾呢?有比較才有鑒別,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求同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底蘊,擴大學生視野,做這樣一個極為開放式的教學設計既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促進文本多樣化的解讀。
根據新大綱關於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具體到詩歌就是培養學生聯想和想像的能力,讓學生發揮聯系和想像,把枯燥的文字還原成立體可感的畫面,為了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聯想、想像能力,從而把握詩人的情感,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②請你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登高秋景圖。此為課程教學中的「染」。
答案:登上高台,眼望遠方高遠天際,茫茫無邊,耳聽獵獵西風,老猿悲鳴,沙走江上,水落石出,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在急勁的西風中,孤鳥吃力地翻滾,大風四卷,孤鳥迴旋,徒增無限感傷,近看枯葉蕭蕭而下,黃葉滿地;遠觀滔滔的長江,滾滾東逝,不禁讓人想起孔夫子「逝者如斯夫」的千古浩嘆。
③根據文學鑒賞應體會作品深層內蘊這一要求,我設計了下面這樣一個問題,其目的是由景物逐漸深入到人事。即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詩中寫景,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答案:這兩聯渾然一體,境界深邃悠遠,營造出天地蕭颯悲涼、凄清的景境,渲染了詩人登高望遠的內心無盡的悲涼,悲嘆大自然的秋。
以上的三個問題設計從三個角度解決詩歌怎樣鑒賞寫景的問題,具體到《登高》這首詩,基本上解決悲自然之秋這一層面。
關於詩人悲己,悲生理之秋這個層面,根據思維的連續性,本著探究的精神,在學生結合文本回答問題的基礎上,可適時的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詩人僅僅悲嘆大自然的秋嗎,所悲之秋還有沒有別的意味?教師課結合多媒體,可適時展現杜甫生平及此詩的寫作背景,引導學生作如下的解讀:本詩作於安史之亂後第二年,晚年的詩人仍四處漂泊,居無定所,生活困頓,再加上年老多病,登台賦詩,想歲將百年,生命將盡,而命途多舛,壯志難酬,而對於封建時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無異於要了詩人的性命,今詩人頭發花白,命將盡而事業無成,不由悲從中來,悲嘆個人生活的困頓同時,更加悲嘆政治生命的困頓,實為悲嘆個人人生之秋。此教學環節意在讓學生對詩歌有更深入的體會和深切的感悟,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
關於第三個層面,即詩人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根據新課標教學應分層推進,教學是逐步深入的過程,鑒賞文本應把握文本背後的思想內核,情感內涵,以及新大綱目標要求,應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及新課標中教學是情感、態度和價值相統一的過程及培養學生探究、合作、自主學習能力這一目標出發,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詩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這些也許都不是「悲秋」的根本,那麼「悲秋」的根本是什麼?請結合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討論、分析。
此問題所涉及的層面是本節課的難點,由於學生接觸文本的時間有限,知識積淀和人生經歷有限,理解詩人的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存在困難,因此在教學中運用我做的課件補充詩人杜甫生平的有關重要的信息以及進行簡要的點撥就很必要了。
教師在因勢利導引出這個話題之後,可通過多媒體呈現《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這時可聯系詩人在這首詩中所透視出來的情懷進行點撥,這種點撥非常關鍵。《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寫於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動盪不安這個大背景下,詩中通過一次風雨襲擊茅屋之事,表現了詩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艱難,「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里裂」。但詩人並沒止步,而是推己及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將個人的命運、社會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了一起,從而使一己之悲有了廣闊而深遠的社會內涵,體現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讀到這里,教師可做如下引導:我們是否有所觸動、感悟,詩人的「悲秋」不僅是悲自然、悲個人,更深層的是悲國家、悲社會,相對於國家的風雨飄搖,破敗不堪,詩人自己的生活困頓、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風蕭颯,即個人生理之秋、自然之秋只不過是文本的表層罷了。
這時教師可安排學生進行個人思考、小組討論,學生互評,達成共識: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望》等大量詩人的詩作中,我們似乎恍然大悟,悲秋,不僅是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更深層的是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登高》一詩真正的意蘊,是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國家之秋的有機統一,體現的是詩人憂國傷世的博大志士胸襟和情懷。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作為觀察員身份起監督作用或作為平等主體參與談論,最後只進行簡要的梳理。
需要說明的是:這三個大的教學環節,即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會之秋,相互順序可以視課堂實際情況而定,每個環節完成之後,可根據上面的語言靈活進行連貫,整個設計體現了新課標中課堂教學開放、靈活的原則。
(三)在完成探討景、境、情關系之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背誦全詩。此設計有利於實現教學大綱中要加強學生的積累,養成自覺學習語文的習慣,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這一教學目的。
(四)關於作業。師生一起,以小課題形式寫出一篇關於杜甫專題的研究小論文。這樣設計出於以下幾個考慮:寫作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有利於鞏固課堂教學的成果,培養學生培養學生求知慾望和真正的主動意識、失敗意識以及成功意識。

(五)關於板書設計也即結語,如下圖所示:


社會
自然
生理
此板書呈金字塔型,意在隱喻:悲是本詩的核心情感內涵;由自然而及個人而及社會,詩人杜甫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懷如金字塔般震撼人心。這樣的設計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⑩ 登高 杜甫 賞析每一句賞析,要簡短,字少,謝謝

一、古詩《登高》賞析:

《登高》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於大歷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

此詩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對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迴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

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才點出一個「秋」字。「獨登台」,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悲秋」兩字寫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

尾聯對結,並分承五六兩句。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本來興會盎然地登高望遠,此時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飛揚震動」,到此處「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外」(《詩藪》)。

二、古詩原文

《登高》

作者:杜甫(唐)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三、白話譯文

天高風急猿聲凄切悲涼,清澈水中群鷗嬉戲盤旋。

無窮無盡的樹葉紛紛落,長江滾滾涌來奔騰不息。

悲對秋色感嘆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獨自登高台。

深為憾恨鬢發日益斑白,困頓潦倒病後停酒傷懷。

(10)登高杜甫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登高》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於大歷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寫景,述登高見聞,緊扣秋天的季節特色,描繪了江邊空曠寂寥的景緻。

首聯為局部近景,頷聯為整體遠景。後四句抒情,寫登高所感,圍繞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發了窮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鄉的悲哀之情。頸聯自傷身世,將前四句寫景所蘊含的比興、象徵、暗示之意揭出;尾聯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詩語言精練,通篇對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對,充分顯示了杜甫晚年對詩歌語言聲律的把握運用已達圓通之境。

此詩作於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這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託嚴武。不久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雲安待了幾個月後才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

而就在這三年裡,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閱讀全文

與登高杜甫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