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蘇軾 念奴嬌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感受蘇詞豪放的風格;
2.能力目標:
培養鑒賞古詩詞的能力;
3.教養目標
進行人生觀的教育,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
二、教學重點
1.對本詞豪放風格的感受;
2.通過解讀詞中的景物描繪和人物刻畫,理解詞人的感情。
三、教學難點
1.作者通過景物描繪和人物刻畫所要表達的感情;
2.蘇詞豪放風格的體現。
四、教學設想
蘇軾是一位學生比較熟悉的古代作家,上學期已接觸過他的《石鍾山記》,因此本課的重點不放在知識的學習上,而著重通過對詞境的感受了解詞人的創作風格和培養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
擬用一課時完成教學,側重點放在對景物描寫和人物刻畫的鑒賞上,通過二者了解蘇詞的豪放風格。
五、教學時數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用蘇軾詞《水調歌頭》的樂曲導入。(調動學生一起唱,從而體會蘇詞的曠遠風格。)
(二).復習有關詞人的知識
(投影蘇軾像、簡介。)
(三).講授新課
1.聽課文示範朗讀,注意用審美的眼光體會詞境,重視自己的初感印象,領略全詞的壯闊豪邁的基調;
2.請學生談談對本詞的初步的感受;
3.聯系學生的感受、提示閱讀課下註解,介紹寫作背景;
北宋元豐五年七月,蘇軾被貶任黃州團練副使。他懷著抑鬱的心情游覽黃州城西的赤鼻磯,創作了這首詞。赤鼻磯被稱為黃岡赤壁,並非赤壁之戰的古戰場所在。蘇軾見景生情,興起對往昔英雄人物的無限懷念,藉以抒寫胸中塊壘。
4.學生帶著下列問題朗讀課文:
(投影)1.第一句在全詞中起什麼作用?
2.詞的上片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象?
3.詞的下片刻畫了誰的形象?
4.詞的最後一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5.詩歌鑒賞
(1).關於詩歌的意境
詩歌的詩味是通過意境來展現的,主題往往是藉助意境來表達。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繪的生活圖景融合而成的一種藝術境界。體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畫面和氣氛,去理解、感受「此時」「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麼。
(2).聯系意境,分析首句作用
「大江東去」是赤壁之戰的襯景,「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懷古」的點題。這一句泛寫作者憑高遠眺,所見所感,是全詞起興之筆,詞一開頭就濃縮了浩瀚的時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風流人物融成一片,創造了一個曠遠、深沉的意境,為「周郎」出場造成聲勢。
(3).討論和思考:
(投影)你最欣賞哪些字眼或詞句?為什麼?(學生先四人小組討論,再推舉出本小組的一位同學發言。)(注意引導學生向景物描寫和人物刻畫方面分析。)
(4).景物描寫分析
(投影)「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亂石壁立,高聳入雲,怒濤澎湃,雪浪千迭。這首詞正面描寫赤壁江山勝景勾勒古戰場景象。先寫江岸,後寫江水。「亂」寫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岩高聳入雲的動勢,「驚」字擬人,寫巨浪聲勢;「拍」寫江濤力度,拍擊江岸,澎湃有聲;「卷」寫雪浪洶涌,形象真切;「千堆雪」,運用借喻描繪浪花千層,繪形繪色,蔚為壯觀。
(5).人物形象分析
(投影)詞中周瑜的形象有什麼特點?為什麼插進「小喬初嫁了」一語?在對周瑜形象的刻畫中,作者寄寓了什麼感情?
周瑜儒將風流,從容瀟灑,指揮若定。插寫小喬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氣宇不凡。詩人贊頌周瑜非凡的膽略,意在抒發自己年將半百而功業無成的感慨。
(6).作者感情分析
(投影)「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聯系蘇軾此時的際遇、余秋雨評語分析)(補充蘇詞《定風波》作證。)
一般認為結尾消極,但詩人未想到隱退或表現及時行樂。詩人只是以「人生如夢」自慰,並不甘於消極。他遙想公瑾當年,感嘆壯志難酬,表現他不忘世情的用世精神。
(7).豪放詞風格介紹
①.(投影)東坡在玉堂(官署名)曰,有幕士善歌,(蘇軾)因問:「我詞何如柳七(柳永)?」對曰:「柳郎中(柳永)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蘇軾)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
——俞文豹《吹劍續錄》
②.和柳永的《雨霖鈴》作對比,從情景、情事、情感方面比較兩種詞風的不同特點。
(四).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希望通過本課的學習,大家對豪放派詞風有進一步的了解,同時也要注意蘇軾在本詞中通過景物描寫和人物刻畫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賞析練習
自古以來,對三國的歷史人們有很多的感慨和評論。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就有這樣一首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貳』 有沒有人可以提供一篇免費的高考語文煉字復習教案
高考詩歌語言鑒賞(煉字型)答題模式
導學目標:
1.能識別詩歌鑒賞(煉字型)題型。
2.能記住詩歌鑒賞(煉字型)答題模式。
3.講練結合,會運用詩歌鑒賞(煉字型)答題技巧。
教學重點:把握詩歌內涵,學習詩歌鑒賞(煉字型)答題模式
教學難點:把握詩歌內涵,(煉字型)答題模式在高考試題中的運用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導入新課
1、故事《東坡、黃山谷與蘇小妹論詩》:今天的語文課,我先給大家講個故事。相傳,北宋聲譽蜚然的文學家蘇東坡,一次與他的妹妹蘇小妹及詩友黃庭堅一起論詩。小妹說出:「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後,要大哥在「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
蘇東坡當即道:前者加「搖」,後句加「映」,即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蘇小妹卻評之為「下品」。
黃庭堅認真地思索後,說:「『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屬上品。」
蘇東坡和黃庭堅忍不住了,問道:「依小妹的高見呢?」蘇小妹便念了起來:「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蘇東坡、黃山谷吟誦著,玩味著,不禁托掌稱妙。
這樣一改究竟妙在何處?我們不妨也來玩味一番。
2、學生討論後交流
〔明確〕「輕風」徐來,「細柳」動態不顯,怎能配得上「搖」、「舞」這類較露的動詞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處,與「輕」、「細」相宜,顯得和諧,並且又把風擬人化了,形象地描繪出輕風徐來,柳枝拂然的柔態,給人以一種柔美之感。
下句中添「映」、「隱」也欠貼切。試想,恬靜的月亮已經輝滿大地,梅花自然沒有白天那麼顯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這樣,一個「失」字,就勾畫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強了這一首詩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輝。
3、簡述:我國古代的文學家十分強調煉字,他們認為煉字與煉意、煉句一樣重要,都是「錘煉文章」的重要環節,是使文章具有精煉美的主要途徑之一。
4.整體感知何謂煉字。
紅杏枝頭春意鬧。——《玉樓春》 動詞
(一個「鬧」字詩中意境全出,以動寫靜,讓人感受到園中的欣欣向榮之景。)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 疊詞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秋夜》 形容詞
前樹深雪裡,昨夜一枝開。——《早梅》 數詞
(這是一首閨怨詩,一個「涼」字是全詩的詩眼,以觸覺狀態寫視覺形象,從窗外梧桐樹縫篩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駁駁地鋪滿了冰冷、空寂的床席,營造了一個孤寂落寞的意境,表達了詩人幽居的憂愁怨嗟。
(1)上述詩句中哪些字最有表現力?
(2)煉字的重點通常是放在哪些詞上?
明確:詩眼,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析詩眼就是抓詩句中最精練傳神的動詞或形容詞品味,看其在營造詩的意境、傳達詩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二、教師引導點撥,學生自主探究
1.「煉字」這類題型常見的提問方式是什麼?
⒈某一聯中最精煉傳神的分別是哪一個字,請簡要賞析。
⒉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⒊這首詩某句中某字可否換成另一字?請簡述理由。
⒋詩歌的詩眼是什麼?鑒賞它的妙處。
⒌某個詞語或某個字被認為是全詩的關鍵,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2. 學生自主探究,把握答題要領
例1.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 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請分析第二句中的「冷」字,用得好在什麼地方?(4分)
答:「冷」,寒冷;寫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露水弄濕了桂花;抒寫了作者在異鄉孤寂、悵然的心境。
例2 . 過 香 積 寺
王 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鍾。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注] 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指世俗慾念
譯:1.詩人去訪香積寺,卻不知道它究竟在哪裡。穿行數里後,詩人進入了白雲繚繞的山峰。
2.古樹參天的叢林里,杳無人跡,也沒有可供人行的小路。突然不知從何處飄來一陣鍾聲,在深山裡回響。
3. 泉水在嶙峋的石岩間艱難地穿行,彷彿痛苦地發出幽咽之聲;陽光穿過青翠濃密的松林,似乎變冷了許多。
4. 所謂「空潭曲」,潭曲本是毒龍的住地,現在卻空無所有,那是因為毒龍已被制服。黃昏時分,詩人突然體悟到禪理,所有慾望、邪念頓時消散雲中,心靈也隨之得到了超脫。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詩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麼?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詩眼」分別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於岩石的阻攔,發生低吟,彷彿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於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釋字義、描景象)
「咽」、「冷」兩字運用擬人、通感的修辭手法,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 (點作用)
3.合作交流,歸納答題步驟
通過兩道例題,讓學生嘗試總結 詩歌鑒賞中「煉字」型解題步驟:
步驟一:指出詩眼(詞眼、字眼)或解釋該字的含義。
步驟二: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如果該字涉及到藝術手法的使用,還要結合藝術手法分析。
步驟三:點出該字作用:寫出了景、物什麼特點,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特別提醒: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三、牛刀小試,即堂訓練
1.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
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彷彿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盡其所有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2. 移家別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
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
古人寫詩很講究煉字,詩中的「系」和「啼」兩個動詞就用得很准確傳神,請分別予以簡要分析。
答:用「系」字既切合都柳條藤蔓修長柔軟的特點,又寫出了柳條藤蔓牽衣拉裾的動作,用擬人手法表現它的依戀主人不忍主人離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黃鶯鳴叫的特點,又似般般挽留,凄凄惜別,讓人聯想到離別的眼淚。
四、課堂小結,梳理所學
五、作業布置
1. (2008年全國卷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春日即事 李彌遜 ①
小雨絲絲欲網春,落花狼藉近黃昏。
車塵不到張羅地②,宿鳥聲中自掩門。
[注]①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吳縣(今屬江蘇省蘇州市)人,歷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②張羅地:指門可羅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請對首句中的「網」字進行賞析。(4分)
答:「網」就是張網網住。淅淅瀝瀝的小雨好像絲網一樣,想要將即逝的春天網住。這個想像、比喻(擬人)生動、新奇。表明作者對春天的極力挽留。
2.(2009年廣東卷)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後回答問題。(7分)
月
杜甫
萬里瞿唐①月,春來六上弦②。
時時開暗室,故故③滿青天。
爽和風襟靜,高當淚滿懸。
南飛有烏鵲,夜久落江邊。
【注】①瞿唐:瞿塘峽,位於長江三峽奉節至巫山段,安史之亂後,杜甫曾困居於此。
②上弦:上弦月,農歷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頻頻。
譯:1.運行萬里而來的瞿塘峽的月亮,今春以來已經是第六次出現上弦月了。首聯既交代了時間(六月初旬)和地點(瞿塘峽),又寄寓了萬里漂泊、羈留難歸之感。
2.月光常常照亮我幽暗的居室,灑滿無垠的藍天。「時時」二字既寫出月的殷勤關切,又見出詩人飽經喪亂,常常夜不成寐,望月思歸。
3. 月光靜靜灑下,涼爽透過衣襟,格外宜人;月亮高高地懸掛天空,空自對著我掛滿淚痕的臉,竟無動於衷。
4. 有一隻南飛的烏鵲,在月下盤旋良久,無枝可依,只好落在江邊。此聯化用曹操《短歌行》的詩句:「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暗喻自己到處漂泊,無處棲身。
⑴作者通過詠月主要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答:⑴全詩以明月興思情,同一輪明月寄予著兩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遠綿長與月夜的孤獨寂寞相織相融,形成一種清麗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圍,抒發了詩人對時局動盪、國事艱難的憂慮以及對家鄉故園親人的思念。作者通過描寫春夜清冷靜謐的月下景色,抒發了自己因國難而顛沛流離、生活動盪不定的凄涼傷感之情。
⑵從「萬里」、「時時」、「夜久」三個詞中任選兩個,分別簡析它們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4分)
答:①「萬里」一詞,突出空間范圍之廣,表現了廣闊地天地籠罩於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襯了詩人的個體的渺小孤獨寂寞之情。
②「夜久」一詞,強調時間之長,寫出了南飛的烏鵲在深夜經長時間飛奔後只能落在江邊暫時棲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現了詩人長時間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艱難處境。
「時時」一詞,運用疊詞,寫月光時時照進黑暗的居室,與下句的「故故」相對,使語言表達更富有韻律美。
全篇無論是寫自然景物還是寫自己的生活與心態,都筆致輕靈素淡,充滿著情趣。節奏也是流暢、歡快的,字里行間,融注著詩人對春天、對生活的熱愛。
3. (2007年全國卷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新晴野望 王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
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注]氛垢:塵埃。
第三聯上下兩句中最精煉傳神的分別是哪一個字?請簡要分析。(4分)
答:第一步指出字眼:最傳神的分別是「明」和「出」。
第二步描述景象:「明」和「出」充分表現出雨後「新晴」,詩人極目「野望」所見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漲,在陽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雨水沖洗後的群山,在陽光照耀下「碧峰」秀出。
第三步點出該字作用:河水波光粼粼比平時更加明亮奪目;群山在陽光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層次感。
『叄』 「武侯廟」的教案
「武侯廟」的教案 :
《武侯廟 》
【明】楊慎
劍江春水綠沄沄 , 五丈原頭曰又曛 .
舊業未能歸後主 , 大星先已落前軍 .
南陽祠宇空秋草 , 西蜀關山隔暮雲 .
正統不慚傳萬古 , 莫將成敗論三分 .
?( 白話翻譯 )
諸葛北伐必經的劍江 (*1) 的水流湍急,
他殞亡之地域五丈原 (*2) 的日頭昏暗。
他意圖統一中原未竟地 (*3) 不歸劉襌,
他死前有對應的大星 (*4) 已隕落軍中。
南陽卧龍岡武候廟 (*5) 徒然生出秋草,
四川西部 (*6) 關塞和山脈有霧靄阻隔。
不要因為正統不傳萬古 (*7) 而生慚愧,
談理三國歷史 (*8) 不能以成敗論英雄。
注 *1: 水名 , 在四川省劍閣縣北 , 是嘉陵江的支流。
?*2: 諸葛亮曾六齣祈山 , 北伐中原 , 古領五丈原 ( 陝西省岐山縣 ); 與魏將司馬懿對峙百多天後死於五丈原軍中。
*3: 舊業即指統一大業。
*4: 舊時認為世上一個人 , 對應著天上一顆星 , 星落便意味著人將死去。
*5: 南陽在河南省南陽市 ; 祠宇亦即武候廟。
?*6: 諸葛生時主要在四川西部活動。
?*7: 此處著重諸葛亮精神傳萬古。
*8: 三分即天下三分之三國史也。
明代風流才子我首推唐伯虎,但若論詩文等的著作及才學,則應首推楊慎( 1488—1559 )。 他與金元才子元好問都是於年少時已能吟詩尚文之輩。他更曾中了狀元,但由於明武宗微行出居庸關,楊慎上疏抗諫,得罪了皇帝,故被貶謫雲南。 楊慎博覽群書,詩詞歌賦無一不精,且著作之豐為明代之首。
對於楊慎,我們可能不太熟識;但清代毛宗崗修訂中國名著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時,便在開頭加入了楊氏的詩作「臨江仙」,以致多人誤以為此詩為羅氏所作。 該詩如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該文章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www.oldq.com.cn/xuanxiu/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7959
『肆』 如何編寫一個合格的教案
兗州技校 孫元一 編制教案的意義1、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教學方案(簡稱教案),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而制定的施教方案,是教學目的,重點、難點,課時安排,教學過程等有序的組合,是在課堂教學中組織、指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活動的方案;是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精心設計的教學藍圖,是教師備課的綜合記錄,也是課堂教學所遵循的章法。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效率的高低,與教案的編寫息息相關。教師有了詳略得當、設計精細的教案,才能有條不紊地上課,避免課堂上的臨時湊和,或感想式的隨意講授。因此,每個教師都必須認真端正思想,充分認識編寫教案的重要意義,高度重視教案的編寫。這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否則如果不認真書寫教案,教學過程中必然目標模糊、心中無數、要求不當、隨心所欲而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2、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認真編寫教案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過程。教師編寫教案是一個研究教學大綱、教材、教學內容、學生及教法等因素的綜合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研究所教課過程的知識體系、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狀況(接受水平、心理特點和思維規律),而且還要按照大綱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編寫意圖和教材特點,分析教材的知識結構、體系、深度和廣度,以及於相近學科的知識聯系特別是要以整體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點,明確教材的要求、教材的重點難點,分析知識的價功能,醞釀設計教學整過程,確定教學方法等等。通過以上過程使得教師對知識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對教學過程進行了綜合設計,這樣不斷的日積月累將會使教學水平不斷提高.3、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編寫教案是開展教學研究、提高教學研究能力的過程。教學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通過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為主體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達到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如何做到合理地傳授是編寫教案的關鍵,這就需要教師在編寫教案時,不斷地認真探究所教課程本身的知識系統和結構,深入研究學生的心理特徵、學業水平及其認識知識的規律,和身心發展的規律,並通過教學的實踐不斷充實完善,達到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創造性.為研究教學規律提供豐富的素材. 二 教案的組成(一)教案的常規項目教案種類繁多,課時教案為基本型。各門學科和不同課型的課時教案,其內容與項目不能強求一律,但有一些項目卻是它們都應具有的,我們稱之為常規項目,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1.課題名稱課題名稱就是教材的章節或課文的題目,是本節課講述內容的概括或提要.2.教學目的教學目的是每堂課教學的靈魂,它包括傳授給學生哪些知識及達到的程度、培養他們的何種能力以及對他們進行怎樣的思想品德教育等三個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可用並列復句的形式表述,也可用條文的形式表述。可以三方面俱全,也可以是其中的兩個,或者一個方面,這要視具體的教學內容而定。3.重點難點每一課題的教學所包容的知識和技能是多方面的,在有限的課時內,不可能也不必要等量齊觀地傳授給學生,這就必須區別輕重緩急和深淺難易,即突出重點,攻破難點。抓准了重點和難點,也就抓住了教學的突破口和關鍵環節,還可增強教學活動的節奏感。所謂重點,是指關鍵性的知識,學生理解了它,其他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因此,不是說只有教材重點才重要,其他知識就不重要。所謂難點是相對的,是指學生常常容易誤解和不容易理解的部分。不同水平的學生有不同的難點。寫教案時,主要考慮這樣幾類知識常常是學習的難點:1.概念抽象學生又缺乏感性認識的知識。2.思維定勢帶來的負遷移。 3.現象復雜、文字概括性強的定律或定理。 4.根據教學大綱要求,不能或不必做深入闡述的知識。5.概念相通、方法相似的知識。4.課時安排把教學內容妥善地安排在計劃的課時里,可根據內容和學生掌握情況正確把握本節課該講多少練多少,以使教學活動既不空堂,也不壓堂,而是有條不紊地進行。5. 課的內容1) 導入新課這是由舊課向新課過渡的一種手段,目的是順暢地開展教學通道並激發學生的興趣。導語要簡短新穎,並與本堂課講授的內容息息相關。為此,教師要及時捕捉新的信息,並藉助想像的粘合力使之與講授的內容組合在一起。如政治和語文課,可通過時代背景的介紹,理化課可通過日常生活現象,工藝課可通過實習見聞等,並盡可能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或運用形象化教具的啟示,以導入新課。例:講液壓傳動。先設問:機器傳遞運動的方式有哪幾種?再引入液壓傳動的問題。比如,講《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設計這樣的導語:「同學們都喜歡看歷史巨片《三國演義》,而其主題歌『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更是膾炙人口,競相傳唱。但不知大家留意過沒有,這首歌營構的意境,甚至有些歌詞,都直接受到了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的一首詞的影響,這首詞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講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常見導入藝術有:溫故知新法 目標導入法 作用導入法 直接導入法 間接導入法 切入導入法 迂迴導入法 引趣導入法 激情導入法 懸念導入法 鋪路導入法 比較導入法 歸納導入法 觀察導入法 實驗導入法 實踐導入法 作業導入法 提問導入法 討論導入法 摘錄導入法 課題導入法 游戲導入法 故事導入法 珍聞導入法 歌謠導入法 謎語導入法 詩詞導入法 歌曲導入法 圖畫導入法 笑話導入法 等 2).講授新課這是關鍵的、核心的部分,既要寫出教材內容的要點,又要寫明採用何種教學方法:既有教師的邏輯推理過程、生動的敘述情況、細致而必要的演算步驟,又要有意想得到的學生的思維活動過程和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的處置措施,以及應當特別強調的問題等等。現在的教材一般均為敘述性的,且篇幅較大,甚至有些內容過深(過淺)學生閱讀時不易把握住中心。這就需要教師精心鑽研,進行分析、歸納,加以科學的組織,在教案上寫出綱要,並配以適當的講解步驟和方法。例:①講什麼是鏈傳動。(出示掛圖)分析鏈傳動的組成而後得出結論。(結論為書上原文,老師寫於教案上,並用紅色筆標明)②講鏈傳動的傳比。教師在講解後,以自行車為例進行計算。(學生接觸的多)(此例書上無,由教師增加,寫在教案上)③講套筒滾子鏈結構。(出示掛圖)由內鏈板、外鏈板、銷軸、套筒、滾子等組成。(這一問題書上為一段敘述性文字,經過組成上述示意圖進行講解,比較清楚)另外在內容要點的前後,還可用適當的標記或文字註明:「利用模型演示」,「引導學生討論」等字樣。以上教法的反映和提示性的文字應寫得醒目或用紅色筆標注。現有教案本在第二頁的三分之二處畫一條豎線,應將內容要點寫在豎線左邊,教法寫在右邊,這樣比較好,但必須是有實際意義的。像這樣只在教法的一邊寫了「談話法」(怎樣談沒有寫)、「啟發式」(如何啟發則無)、「舉例講解」(舉什麼例無反映),這就失之過簡,徒具形式。以上無論是內容要點還是教法,都要求寫得簡明,而與書上相同的敘述性文字、畫圖、表格或例題等,則不必要在教案上照抄、照畫出來,以節約時間,並可培養看書、用書的習慣,但應寫明頁碼等。若在教案上寫了大量的敘述性文字,或照抄書上的內容,致使一堂課的教案長達數頁,這不用說老師在備課時,鑽研教材、思考教學需要時間,就抄寫這樣的教案,將多耗費時間和精力,相反,如教案僅寫出新講章節的標題、過程,則又過於簡單。一般情況,新教師可寫得詳細些,但也無需抄書;老教師可寫簡單的提綱式的,但標題不能代替提綱。3).總結新課一堂課即將結束時,教師要言簡意賅地結束一下所講的有關內容,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也可適當拓展,留下回味。4).布置作業這是促使學生把知識轉化成能力的一種手段。布置作業要有的放矢、形式多樣、份量適當、要求具體。(二)教案的彈性項目教案除了有常規項目外,有時還有一些比較機動的項目,即不為各學科、各課型所共有,卻也是往往要碰到或列入教案的,我們稱之為彈性項目。彈性項目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1.教學方法它既可體現在講授新課里,也可單獨開列出來。2.板書設計它既可在講授新課部分顯示,也可單獨開列。3.教具使用教具可增強直觀效果,也可充分利用課時。教具包括掛圖、實物、演示儀器和材料、幻燈、投影、錄音、錄像等。假如上一堂課布置了課外作業或預習,那麼,在本堂課開始之前,就應該檢查,提問。5.布置預習為了節省時間,也為了更好地進行啟發式教學,可在本堂課結束前預習下堂課的有關內容。6.其他添加項目因某種特別需要而設立,如將某份教案裝入個人教學檔案,或展覽出去以為示範等,一般需添加一些項目:學校、年級、班級、科目、執教者、時間等三 教案編寫程序1、鑽研大綱、教材,確定教學目的、重點難點教材是教學的基礎,大綱是教學的依據,因此教師應通篇熟讀教材掌握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並配合大綱掌握教材在深度、廣度方面的要求,從而正確把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的。一般要包括知識方面、智能方面和思想教育方面。課時教學目的要訂得具體、明確,便於執行和檢查。教學過程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制定教學目的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以教材內容、學生素質、教學手段等實際情況為出發點,考慮其可能性。2、組織教材,選擇教法根據教學原則和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學校設備條件來組織教材,考慮教法,初步構思整個教學過程。教材的組織是多種多樣的,同一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組織結構。但不論是那一種結構都必須充分重視考慮如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一)備結構知識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知識由於這種相互關聯而形成一種結構。所謂備結構,首先是指備課時要找准新授知識的「生長點」與「延伸點」。生長點,就是新知識的源頭,它常常是學生已學過並掌握了的舊知識。找准了「生長點」,就可以使新知識的教學順手自然、順理成章。學生也易於學懂。其次,所謂「備結構」還指要把一堂課置於單元、章節乃至整個學科的整體之中,想一想這堂課為完成整體的教學任務能做些什麼?比如,工藝課教學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加工工藝的分析能力。因而,每堂教學課必須考慮這項任務如何落實,在什麼時候,結合什麼知識,用什麼手段和方法來。如果不從整體上考慮,那麼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任務就將落空。(二)備過程過程是指在教學以何種方式入手,先講什麼後講什麼給學生有何啟示,它包括三層意思:一是要盡可能充分地展示知識產生、發展和應用的過程,努力使學生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主動獲取知識,並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能力得到相應的發展;二是在這種展開了的過程(通常可設計為一系列的問題或活動)中,教師憑借對學生實際水平的了解,為學生留幾個解決問題的「入口處」,讓學生自己研究並解決問題,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成為學習的主體,三是教師在教學中也可以先提出問題通過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機械基礎的教學過程中講述之前可先設計一個現實的問題, 「如何將一重物提升到一定高度」當然可以是人力的、機械的等等,然後引導學生分析怎樣做才能省時省力,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將機械傳動的多種形式貫穿進去再分析比較選擇出一種最合理的方案,使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並逐漸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備學生教學過程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雙向活動過程。教學的成功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教學大綱規定的、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技巧,在深刻透徹地理解,並能牢固地記憶和熟練地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在掌握規定的基礎知識、技能、技巧的基礎上,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所掌握的基礎知識類推到有關問題中,這就要在授課前充分了解學生的認識規律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根據各門課程教學過程的具體特點,設計出合乎客觀規律性的教學方案,遵循教學規律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所謂備學生,這里主要是指學生在本堂課的學習中,將遇到什麼困難、發生什麼問題(有經驗的教師不難做到這一點),並進一步搞清產生這些困難和問題的原因是什麼(這是不易辦到的),從而使教學有很強的針對性,切實幫助學生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學懂學好。(四)備情感教學過程不同於物質生產過程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教學過程在人與人之間進行,而不是在人與物之間發生。因此,教學活動既是認知過程,又同時伴隨著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所以,設計一份好的教學方案,必須注意研究情感在課堂教學中的影響和功能。當然,這種功能主要不能通過設計教案(「紙上談兵」),而是在實施教案的課堂教學中才能充分發揮出來。這里所說的備課時要「備情感」,主要有以下兩點要求:一是教師備課時,要仔細考慮到實施教案時,如何組織、指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如何對「對話者」的身份平等地與學生一起「做學問」,並進行融洽的感情交流;二是要把教學過程設計得生動、直觀、有趣,並努力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身臨其境體驗到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成就動機」,產生更強的內動力。例如,平面幾何「引言」課講授幾何學的研究對象——物體的形狀、大小和位置關系時,如果照本宣科,或以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實例講授,常常難以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如果以「自行車」為實例,用以下的方法講授,學生就會充滿情趣地進行學習:1.大家知道,自行車的輪子是圓形的。假如自行車的輪子是雞蛋形的,那麼騎了那樣的自行車將會發生什麼情景嗎?(學生會笑著說:會上下顛簸,也不好騎)然後教師指出:這說明物體的「形狀」很重要,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幾何學就是要研究物體的形狀。2.自行車的輪子有大有小。有了各種規格的自行車,才能讓各人根據自身的需要選購合適的車子。這說明物體的大小也是人們經常要關心的,幾何也要研究物體的大小。3.設計、生產自行車時,必須考慮兩個車輪之間應有一個適當的距離。否則,若兩個輪子相距太遠或太近,都不便於騎行。這說明物體與物體間的相互位置關系,也對生活、生產有著重要的影響。幾何中也要研究物體之間的位置關系。5、設計好板書、板畫板書、板畫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編寫教案時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板書的設計可以從鑽研分析教材的知識結構入手,也可以從分析學生的認知規律入手。四 編制教案的一般原則 編制教案,除了依照一定格式外,還必須遵守一定的原則,否則,就不可能編出好教案。編寫教案的原則是:1、自然性原則我們的教學安排要順乎科學的自然,心理的自然,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快樂中接受知識。大家知道,編寫教案實際上是教師在紙上進行教學模擬。這就要求我們在編寫教案時,要能把教學過程自然地敘述出來,把各種問題的設計與提出能自然地展現出來,內容之間的銜接也要能自然地把握好。否則,在課堂教學時,就會出現前言不搭後語、形成知識內容斷層等不良現象。2、明確性原則教學的具體細節都要明明白白地寫出來,以便教師上課時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切不可含含糊糊、疏忽某些細節,因為細節的差錯,將會影響到一堂課的教學質量。3、系統結構原則在編寫教案時,應注意內容的組織要有一個系統,內容與內容之間應相互關聯著,形成一個完整的結構。避免內容零零碎碎,不著邊際。防止教給學生的知識支離破碎。4、過程性原則寫教案應該是寫一堂課教學的整個過程,新知識的導出過程,發現解題思路並對問題加以解決的過程,知識、思想方法歸納概括的過程,學生可能的學習接受過程等。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始終處於主導地位,教學方式的運用才會靈活自如。五 編制教案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1.切合對象,堅持「五性」學生是教師教的對象,又是教學中認識活動的主體。因此,教案的編寫必須切合他們的實際,從而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教案的編寫還要堅持「五性」,即科學性、主體性、教育性、經濟性、實用性。堅持科學性,即要求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要做到科學、正確、准確無誤。突出主體性,即要求教案的編寫要反映新的教學觀,在重視教師教的同時,要把學生的學放到突出的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體現教育性,即要求在編寫教案中注意挖掘和發揮思想品德方面的因素,做到教書育人。做到經濟性,即要求在保證知識信息科學化的前提下,力求信息的簡約化,當簡則簡,該略則略。注意實用性,即要求教案的編寫不必強求一律,應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教師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講求實用價值。2.優選教法、設計課型教案的編寫要認真考慮選擇教學方法。同時要注意設計課型。課的類型是根據教學的主要任務而劃分的課的種類。課的類型基本上分為兩類;一是單一課型,即在一節課內主要完成一項教學任務的課,如:傳授新知識課,鞏固知識的復習課,培養技能技巧課,檢查知識和技能技巧課,自學課等。二是綜合課,即在一節課內要完成幾項教學任務的課;其內容包括:復習舊的知識,學習新教材內容,對新學教材予以鞏固,適當進行練習培養技能技巧,檢查知識的掌握程度等。每個教師要認真設計課型,根據課型及其結構組織編寫教案。3.認真備課,不要「背課」備課不僅要求對教材和教案熟記,而且要對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認真准備,例如:達到什麼樣的教學目的,選擇怎樣的教學方法,怎樣處理好傳授知識與發展能力之間的關系,如何進行課堂提問、組織討論、設計板書選用教具等,這些都是備課中應該注意的問題。而認為備課就是熟背記牢教材教案的內容,而把備課當成死記硬背教材教案的過程,這是應該糾正的。4.既抓「正本」,又抓「附件」有人把編寫教案形容為「正本」和「附件」兩個部分,這是有一定道理的。「正本」即教案的主體,它通常包括: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程序和方法、時間分配及思考題等。「附件」指板書、板面計劃和直觀演示計劃、物資保障計劃(如掛圖、圖釘等)。教師在備課中既要抓好「正本」,寫出高質量的文字教案,又要抓好「附件」,對板書、板畫、圖表、實物、模型等直觀教具的使用、演示要進行通盤計劃,並做好課前准備工作。除此之外,還可以用紅藍彩筆標出各種符號,便於突出重點,給自己以提示。5、教案內容整個教案編寫應內容全面、環節完整、具體明確、層次清楚,各部分的過渡銜接應自然順暢,以確保教案在教學中的指導作用。否則,若書寫雜亂,不分層次,則在課堂上教師就無法及時准確地按教案的內容安排進行教學,這將造成教學准備的充分程度下降,將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6、教案的重點編寫教案的重點應是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設計。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應避免兩種傾向,一種是教案寫得過於簡單,只寫成提綱形式,這樣不利於教師的課前准備和具體教學過程的實施;另一種是將教案寫成繁瑣的講稿,造成上課時照本宣科,不利於靈活地把握教學進程。7、教案的修改和調整編寫的教案是組織教學依據,但在具體教學實施中,教案也不是絕對不可改變的,可根據課堂上的實際情況,隨時做些必要的修改和調整,以適應情況的變化,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8、教學後記不能忽視教學後記的資料作用。教學後記是教案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要認真填寫教學計劃的執行情況、效果如何、有什麼經驗教訓、原因是什麼、應如何改進等等。以便不斷積累和總結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六 新授課的教案編寫 每種課型的教案都應按照規定的格式去編寫,其中主要地是要寫好教學過程和課後記,特別是教學過程。所以,下面主要討論如何編寫各類課型的教案的教學過程。新授課的教學過程應包括復習、講授(引入新課、講授新課及例題)、鞏固練習、總結和布置作業等環節。值得說明的是,新授課教學過程的4個環節有時不一定都要反映在一節課上,有的新授課主要目的是使學生熟悉一些事實和具本現象,而暫時不深入地進行詳細分析,也不作出結論,如平面幾何入門教學的導言課;有的課主要是在一些實際材料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出概念原理,並理解掌握。但是在許多課上二者具有同等地位,4個環節是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個整體的。七 練習課的教案編制要點 練習課教案的教學過程應包含4個環節。1.復習根據這堂課的任務,復習已學過的有關理論知識、思想方法,引導學生共同解決典型問題(例題),做示範性練習和有意義的操作練習。2.學生獨立作業或相互討論後獨立作業教師指導,幫助學習較差的同學糾正基本錯誤,指導一般的同學解決綜合程度較高的題,學習較好的同學解決較難題,並進一步引導他們打好扎實的基礎。3.教師小結小結內容包括分析學生練習中存在的共同性問題和對後繼學習有較大影響的問題,總結教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運用,歸納常用的題解方法等。4.布置作業可以布置少量的作業,作為課堂練習的補充,但一定有要層次性。在編寫具體的某些練習課的教案時,不要機械地寫成4個環節的形式,應根據不同性質的練習,做適當的組合,常常是第二、三兩個環節順次重復進行的。八 復習課與考查課的教案要點 復習課教案的教學內容大體上應包含4個環節;1.與學生共同歸納、梳理出要復習的內容(或提綱);2.按教師預先擬定好的一系列綜合問題,依次解答或練習討論。綜合問題主要是知識的綜合、技能與技巧的綜合、能力的綜合,其應有3個層次:簡單綜合、復雜綜合、實際應用綜合;3.總結知識、技能、解題規律、思想方法,重在能力培養,進一步幫助學生調整知識結構,並使他們的知識結構趨勢於完善。4.布置作業(略)為了上好復習課,在擬定教案之前,還必須擬定復習計劃,可以布置復習提綱給學生,讓他們自己總結。考查課的教案不局限於一堂課,可能是一堂課、兩堂課,甚至更多。此教案所包含的主要環節是:1.宣布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項;2.分發試卷,學生獨立完成作業;3.分析與評定:讓學生正確了解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之處,教師要知道對學生學習水平的估計與學生實際水平之間的差距分析其原因,並要正確地對自身教學做出評定,提出改進意見。[1]
『伍』 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 的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感受蘇詞豪放的風格; 2.能力目標: 培養鑒賞古詩詞的能力; 3.教養目標 進行人生觀的教育,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 二、教學重點 1.對本詞豪放風格的感受; 2.通過解讀詞中的景物描繪和人物刻畫,理解詞人的感情。 三、教學難點 1.作者通過景物描繪和人物刻畫所要表達的感情; 2.蘇詞豪放風格的體現。 四、教學設想 蘇軾是一位學生比較熟悉的古代作家,上學期已接觸過他的《石鍾山記》,因此本課的重點不放在知識的學習上,而著重通過對詞境的感受了解詞人的創作風格和培養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 擬用一課時完成教學,側重點放在對景物描寫和人物刻畫的鑒賞上,通過二者了解蘇詞的豪放風格。 五、教學時數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用蘇軾詞《水調歌頭》的樂曲導入。(調動學生一起唱,從而體會蘇詞的曠遠風格。) (二).復習有關詞人的知識 (投影蘇軾像、簡介。) (三).講授新課 1.聽課文示範朗讀,注意用審美的眼光體會詞境,重視自己的初感印象,領略全詞的壯闊豪邁的基調; 2.請學生談談對本詞的初步的感受; 3.聯系學生的感受、提示閱讀課下註解,介紹寫作背景; 北宋元豐五年七月,蘇軾被貶任黃州團練副使。他懷著抑鬱的心情游覽黃州城西的赤鼻磯,創作了這首詞。赤鼻磯被稱為黃岡赤壁,並非赤壁之戰的古戰場所在。蘇軾見景生情,興起對往昔英雄人物的無限懷念,藉以抒寫胸中塊壘。 4.學生帶著下列問題朗讀課文: (投影)1.第一句在全詞中起什麼作用? 2.詞的上片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象? 3.詞的下片刻畫了誰的形象? 4.詞的最後一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5.詩歌鑒賞 (1).關於詩歌的意境 詩歌的詩味是通過意境來展現的,主題往往是藉助意境來表達。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繪的生活圖景融合而成的一種藝術境界。體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畫面和氣氛,去理解、感受「此時」「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麼。 (2).聯系意境,分析首句作用 「大江東去」是赤壁之戰的襯景,「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懷古」的點題。這一句泛寫作者憑高遠眺,所見所感,是全詞起興之筆,詞一開頭就濃縮了浩瀚的時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風流人物融成一片,創造了一個曠遠、深沉的意境,為「周郎」出場造成聲勢。 (3).討論和思考: (投影)你最欣賞哪些字眼或詞句?為什麼?(學生先四人小組討論,再推舉出本小組的一位同學發言。)(注意引導學生向景物描寫和人物刻畫方面分析。) (4).景物描寫分析 (投影)「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亂石壁立,高聳入雲,怒濤澎湃,雪浪千迭。這首詞正面描寫赤壁江山勝景勾勒古戰場景象。先寫江岸,後寫江水。「亂」寫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岩高聳入雲的動勢,「驚」字擬人,寫巨浪聲勢;「拍」寫江濤力度,拍擊江岸,澎湃有聲;「卷」寫雪浪洶涌,形象真切;「千堆雪」,運用借喻描繪浪花千層,繪形繪色,蔚為壯觀。 (5).人物形象分析 (投影)詞中周瑜的形象有什麼特點?為什麼插進「小喬初嫁了」一語?在對周瑜形象的刻畫中,作者寄寓了什麼感情? 周瑜儒將風流,從容瀟灑,指揮若定。插寫小喬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氣宇不凡。詩人贊頌周瑜非凡的膽略,意在抒發自己年將半百而功業無成的感慨。 (6).作者感情分析 (投影)「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聯系蘇軾此時的際遇、余秋雨評語分析)(補充蘇詞《定風波》作證。) 一般認為結尾消極,但詩人未想到隱退或表現及時行樂。詩人只是以「人生如夢」自慰,並不甘於消極。他遙想公瑾當年,感嘆壯志難酬,表現他不忘世情的用世精神。 (7).豪放詞風格介紹 ①.(投影)東坡在玉堂(官署名)曰,有幕士善歌,(蘇軾)因問:「我詞何如柳七(柳永)?」對曰:「柳郎中(柳永)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蘇軾)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 ——俞文豹《吹劍續錄》 ②.和柳永的《雨霖鈴》作對比,從情景、情事、情感方面比較兩種詞風的不同特點。 (四).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念奴嬌 赤壁懷古》,希望通過本課的學習,大家對豪放派詞風有進一步的了解,同時也要注意蘇軾在本詞中通過景物描寫和人物刻畫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賞析練習 自古以來,對三國的歷史人們有很多的感慨和評論。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就有這樣一首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陸』 我要看教案
《沁園春•長沙》教學設計
馬鞍山中加雙語學校 高一語文備課組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把握新詩與現代詩歌的概念,了解什麼叫做意象,初步進行詩歌鑒賞。
2.學習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3.背誦詩歌。
過程與方法
反復誦讀詩歌,體味詩人蘊涵於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價值與價值觀
感悟詩人博大的情懷,體會詩人以天下為己任的歷史責任感。
教學方法:誦讀、討論、探究 。
教學重點:反復吟讀,體會深秋意境,領會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對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的分析。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導語:秋天是一個這樣的季節?(收獲,豐富,多愁,充滿想像……)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寫了許許多多的有關秋的詩歌,以此來表達他們對秋的理解和感悟,同學們你們了解的有哪些呢?
例如: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憂國傷民)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清凈無為)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沉鬱壯闊)
二、整體感知,了解內容
1、學生齊讀文章,初步感受。
學生自我評價,注意部分字的讀音(橘,舸,遒,遏)
2、播放多媒體課件——配樂朗讀
比較並評價。
3、學生自讀課文
(1)本文上下闋各自寫了什麼?分別有何直觀感受?
(2)分別找到統領本文上下闋的關鍵字詞。(詩眼)
(3)找出最能體現本文主旨的一句詞,並體會它的作用。
(4)提出一個自讀時碰到的難題。
4、分組討論、交流自讀情況。
明確:上闋:描繪絢麗多彩的湘江秋景。 (看)
主旨: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承上啟下)
下闋:抒發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懷。 (憶)
三、品味鑒賞上闋,體景悟情
1、賞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學能夠通過合理的調整、補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通暢的說一說?
「獨立」而不孤單,「寒秋」卻無冷意。
(2)介紹背景,重溫歷史
(3)比較鑒賞
毛澤東的「獨立寒秋」與柳宗元的「獨釣寒江」
附:《江雪》•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明確:《江雪》是柳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永州,身處逆境時所寫,表露作者與惡勢力決不妥協的心志。毛澤東的「獨立寒秋」與柳宗元的「獨釣寒江」意境相似,但作者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2、賞析由「看」字領起的秋景
(1)一個「看」字一直統領到哪?這里詩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學生代表朗讀看到的內容
明確:(萬)山 ———— 紅(遍)
(層)林 ————(盡)染
(漫)江 ———— 碧(透) 綠色給人以活力
(百)舸 ————(爭)流 競爭給人以動力
鷹 ———— 擊長空
魚 ———— 翔淺底
(2)討論:寫「看」的這幾句詞視角變換和寫景順序有什麼特色?
山上: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遠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近觀)
天空:鷹擊長空 (仰視)
水底:魚翔淺底 (俯察)
(3)想像、討論此時正在飽覽大好秋景的作者的神情、動作。同學表演。
提示:作者的「手」該怎樣?倒背好,還是叉腰好?視角的轉動快好還是慢好?
評價,再表演。
(4)體會語言的表達效果。劃出動詞,他們用的好嗎?為什麼?
染、擊、翔
(5)比較鑒賞
毛澤東的「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與杜牧的「霜葉紅於二月花」。
附:《山行》•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明確:二者都著力寫楓葉的火紅,開朗的意境。把秋景寫的極富生命力。但是,《山行》是優美的寫景詩,抒發了作者熱愛美好景物的感情;而毛澤東的「萬山紅遍」則暗喻革命形式蓬勃發展。
古人筆下秋景多蕭殺悲涼,清冷凄慘,而毛澤東筆下的秋景為什麼如此燦爛多彩,充滿生機?
提示:毛澤東的身份、地位、抱負
(6)想像能力訓練
雨果:想像是人類思維中最美的花朵。
引導學生完整的想像看到的景色。(形態,顏色,動畫,特寫)
交流想像,幫助背誦。
3、體會「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豐富含義。
「悵」包含著一個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這樣的蓬勃絢麗,而現實社會卻如此沉悶黑暗,「獨立寒秋」的詩人,俯仰天地,悵望廣闊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憂。禁不住問蒼茫大地:誰來主宰你的盛衰榮枯?
「主沉浮」的深層含義是什麼?
提示:聯系時代背景理解詩人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的廣闊崇高的心境
小結:「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是全詞的「詞眼」。上闋就是通過這樣寫景,提出「誰主沉浮」的問題,表達了毛澤東青年時代偉大的抱負。
四.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 回顧上節課要點,朗讀課文。
(獨立寒秋——看湘江秋景——問誰主沉浮)
二、欣賞下闋
1.上闋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下闋怎樣回答呢?
寫「憶」的詞句是回憶往事以「抒情」的方式回答「誰主沉浮?」
討論:為什麼這幾句就能回答「誰主沉浮」呢?《沁園春•雪》里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傑,為什麼詩人用一個「惜」字就將他們全部否定了,而發出「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呼喚呢?這些「現在」的「同學少年」與歷史上的英雄豪傑有什麼不同?
歷史上的英雄豪傑「略輸文采,稍遜風騷」,武功尚可,文治才華就差多了。「風流人物」應該是能文能武的傑出人物。而「現在」的這些包括詩人在內的「同學少年」朝氣蓬勃,奮發有為,意氣奔放,才華橫溢,敢為天下先……他們不主沉浮,誰主沉浮?所以說,下闋通過抒情,藝術而巧妙的回答了「誰主沉浮」這一重大問題。
2.「同學少年」是個怎樣的意象?
「風華正茂」——青春年少,才華橫溢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熱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為己任。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激昂慷慨,奮筆疾書;關心國家命運,針砭時弊,宣傳真理。
「糞土當年萬戶侯」——蔑視官僚軍閥,救國救民,敢於斗爭。
總結:寫出了「同學少年」的精神面貌、戰斗風姿和高尚志趣。
3.鑒賞「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提示:氣魄大!這么大的氣魄當然能「主沉浮」。毛澤東的青年時代就有如此的鴻鵠大志,革命氣概何其大也!
小結:下闋抒發了改造舊中國,擔負起主宰國家前途命運的豪情壯志和革命情懷,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三、歸納總結,指導學法
(1)綜觀全詞,上闋寫眼前的景物和心中所思——誰主沉浮;下闋追憶往事,表現青年時代的革命精神和遠大的理想。上闋由「立」到「看」再到「問」,下闋由「憶」到「記」,思路清晰,情貫全詞。通過學習,毛澤東詩詞那精練形象的語言,深遠而優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懷和革命壯志,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讀詩最主要的是學會領會是詩的意境,而如何領會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復的讀,理清思路,展開想像,品味語言,知人論世。
播放《沁園春•長沙》朗讀課件
四、課堂訓練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能否被括弧中的詞語替換?為什麼?
鷹擊(飛)升空,魚翔(游)淺底,萬類霜天競(爭)自由。
點撥:本題考查對詩歌字詞的准確理解。
解答:括弧內的詞不能替換加點的詞。因為「擊」顯示了鷹展翅的力量和搏擊的雄姿;「翔」寫出了魚的活躍和自由自在;「竟」表現了在明凈清爽的秋天裡萬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擊」「翔」呼應「竟」,而括弧內的詞可用於任何一個同類事物。
總結: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曾說:「無論你要講的是什麼,真正能夠表現它的話只有一句,真正適合的動詞或形容詞也只有一個……你必須把這惟一的一句、惟一的動詞、惟一的形容詞找出來。」我國古代也有作詩推敲的故事。所有這些都說明最具表現力的詞是惟一的。
『柒』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原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陳後主(陳叔寶)所創。原詞以佚。隋煬帝、溫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最為出名《春江花月夜》的是初唐、盛唐之交詩人張若虛的代表作,被聞一多先生譽為「以孤篇蓋全唐」,歷來為人們所傳頌。這是一首長篇歌行,採用的是樂府舊題,但作者已賦予了它全新的內容。張若虛在詩中將畫意、詩情與對宇宙奧秘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創造出情景交融、玲瓏透徹的詩境。而在明凈的詩境中,又融入了一層淡淡的憂傷。詩人將真切的生命體驗融入美的形象,詩情與畫意相結合,表明唐詩意境的創造已進入爐火純青的階段。
[編輯本段]原文二首
春江花月夜
年代:唐代
作者:張若虛
體裁:樂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yàn)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tīng)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zhēn )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古字中讀xiá,xié是近代編入的聲調)。
斜(xié)月沉沉藏海霧,碣(jié)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詞語解釋
⑴灧灧:波光閃動的光彩。⑵芳甸:遍生花草的原野。⑶霰:雪珠。⑷流霜:古人以為霜和雪一樣,是從空中落下來的,所以叫流霜。這里比喻月光皎潔,所以不覺得有霜霰飛揚。⑸汀:水中的空地。⑹纖塵:微細的灰塵。⑺月輪:指月亮,因月圓時象車輪,故稱月輪。⑻窮已:窮盡。⑼但見:只見、僅見。⑽悠悠:渺茫、深遠。⑾青楓浦:地名,今湖南瀏陽縣境內有青楓浦。這里泛指遊子所在的地方。⑿扁舟:孤舟。⒀月徘徊:指月光移動。⒁妝鏡台:梳妝台。⒂玉戶:形容樓閣華麗,以玉石鑲嵌。⒃搗衣砧:搗衣石、捶布石。⒄相聞:互通音信。⒅逐:跟從、跟隨。月華:月光。⒆文:同「紋」。⒇無限路:言離人相去很遠。(21)乘月:趁著月光。(22)搖情:激盪情思,猶言牽情。
譯文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盪,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什麼地方的春江沒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的閃爍。
月光像白霜一樣從空中流下,感覺不到它的飛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見。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些微灰塵,只有明亮的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輸送著流水。
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哪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台。
美好的閨房中的門簾卷不去月光,在搗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來了。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送信的天鵝能夠飛翔很遠但不能隨月光飛到您身邊,送信的魚龍潛游很遠但不能游到您身邊,只能在水面激起陣陣波紋。
昨天晚上夢見花朵落在悠閑的水潭上,可憐春天過了一半還不能回家。
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乘著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