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教學設計

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0-12-25 02:01:57

㈠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怎樣弘揚和培養中華民族精神

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1、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內的是發揮「主心容骨」的作用。「主心骨」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們應對世界范圍相互激盪的各種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既要珍惜和愛護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又要繼承和發揚黨在長期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

3、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既要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先進文化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又要警惕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確保國家的文化安全。

4、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相輔相成、相互支撐。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才能博採眾才、日益豐富,具有生機和活力。只有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時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5、立足於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豐富和發展民族精神。

㈡ 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特質的凝聚和集中表現,是一個民族漫長經歷的歷史積淀和升華,它滲透到民族的整個機體里,貫穿在民族的全部歷史長河中。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是民族的宗教、倫理、風俗、科學、藝術等具體內容的共同特質和標記。中華大地,民族眾多,各民族都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為中華文明的繼承與弘揚奉獻了自己的智慧、心力和汗水。現在中國的56個民族,都是古代民族在中國歷史的大環境中,經過長期的相互吸收、演化、發展而形成的。中國各民族在長期共同創造中華的偉業中,共同鑄就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

從遙遠的古代起,我國各族人民就在實踐中逐步建立了緊密的經濟、政治、文化聯系,各民族在共創中華過程中的貢獻,主要通過族體上的相互吸納、對中國邊疆的共同開拓、經濟上的開發和相互促進、對中國歷史傳統文化的豐富和發展體現出來;在近代歷史上,邊疆地區的各少數民族更是在反對侵略、保衛中華中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各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中國革命的各歷史階段都作出了重要貢獻。中華民族精神,正是隨著我國各民族共創中華偉大事業的發展深入而日益發展和逐漸形成的,是中國各民族共創中華的偉大實踐在各民族精神生活中的集中反映。

中華民族精神是由中國56個民族組成的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滲透在其血脈、貫穿其悠久歷史、熔鑄在燦爛文化及光榮革命傳統之中的性格特徵和意志品質,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從發展階段及其形態上看,中華民族精神大致經歷了古典民族精神、近現代民族精神、當代民族精神幾個階段。古典民族精神反映的是各民族自然經濟、宗法社會條件下道德至上、貴和求穩的守成精神;近現代民族精神體現的是各民族在內憂外患擠壓下救亡圖存、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精神;當代民族精神表現為經濟全球化和改革開放背景下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開拓創新精神。從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看,愛國團結、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博大寬和、兼容並蓄、勤奮睿智、剛健有為、堅忍不拔等等,都是貫穿古典、現代、當代民族精神的基本精神,主要集中體現為以下幾方面:

首先,中華民族精神表現為各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我國各民族都無限熱愛自己的家園,嚮往與自己有千絲萬縷聯系的中原地區。歷史上,各民族所反映出的對中原地區的向心力,經過各族人民長期對中原地區以及廣大邊疆地區的共同開發、建設和保衛,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正是在這種精神支撐下,我國歷史上雖然有多次分裂,但統一始終是主流。特別是在近代歷史上,雖有帝國主義列強的政治挑唆、物資利誘、武力威脅,但各民族人民始終堅守邊疆,最終粉碎了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無數次陰謀,維護了祖國的統一。在長期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中,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國各民族深入人心的民族意識,是各民族共同建立和保衛祖國的強大動力。

其次,中華民族精神還表現為各民族追求祖國統一的團結互助精神。我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出現過相當長的大統一時期,也有不短的時期處於地方政權割據分裂狀態。分裂給各族人民的經濟發展造成很大破壞,給人民生活帶來很大災難。因此,追求團結統一和共同發展是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出現了孔孟大一統思想,這種思想以華夏的統一為核心。到十六國南北朝時,少數民族的一些統治者,也提出過統一的思想,並為實現統一進行了不懈努力。此後,在中國歷史上,特別是在分裂時期,不管其動因是什麼,許多民族的統治者都以統一中華為己任,以建立統一的中華政權為最大的光榮。眾所周知,除了漢族建立過統一的中華政權外,蒙古族、滿族等少數民族也建立過長時期統一的政權。以中華統一為正常,以分裂為異常,已成為各民族的共識,這種共識為中華民族大一統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中華民族歷來還十分珍視民族團結,相互尊重各兄弟民族的風俗習慣,而且主張平等地對待其他民族,尤其是弱小民族,並與之和睦相處。早在先秦,思想家就提出了"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的思想,反映了中華先民希望天下太平、同其他民族友好相處的願望,表現出天下一家、與人為善的博大情懷。這種追求和平的風范,表明了中華民族對民族、國家利益的獨特態度,即民族、國家整體利益的獲得和維護只能建立在各兄弟民族之間的攜手共進和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的基礎上,主張以道德為教化之本,以治理好自己的家園為前提,並在此基礎上感化其他民族和國家,以達到"協和萬邦"。這種態度使中華民族大家庭里各兄弟民族始終保持著持久的親和力、感召力。

再次,中華民族精神還表現為各民族自強不息、共同發展的精神。中華各民族勤勞勇敢,吃苦耐勞,聰明智慧,具有廣納博取、熱愛生活、不甘落後、善於創新的可貴品質。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中國各民族在廣闊的土地上,不管生存條件多麼艱苦,都能以頑強的精神辛勤勞動,努力開拓,不斷進取,各民族都創造出了自己獨特的絢麗多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這種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在千百年各民族的共同生活中交織匯流並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象徵,成為中國在歷史上長期保持領先地位的根本原因。近代以來,為了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落後狀況,中國各族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奮發圖強,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這些都是中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精神的體現。自強不息揭示了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動力來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動力來自她的成員對國富民強的不懈努力,來自對民族自立、自尊、自強的強烈渴望,來自對至善理想和人生價值的執著追求。就民族、國家的發展而言,在民族興旺發達、繁榮向上時期,人們總是懷著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在外敵入侵、民族危亡的關頭,自強不息的精神激勵人們頑強地反對侵略;就個人的人生價值而言,自強不息表現為仁人志士在強暴面前堅持正義,寧死不屈,在人生遭遇挫折時則奮發圖強,為理想不懈奮斗。

需要強調的是,中華民族精神要素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它有一個逐漸積累、不斷發展,最終形成並為人們所認識的過程。在中國古代,由於統治階級的民族壓迫、民族歧視和民族仇視政策,影響了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認識。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各民族之間存在著密切交往和內在聯系,中華民族精神的基礎和各種因素,實際上通過各種不同形式出現和存在。自19世紀中葉中國進入近代社會以來,中國資產階級的產生以及世界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促進了中國各民族的覺醒,各民族的國家意識、民族意識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精神開始強烈表現出來,各民族愛國志士在民族精神的激勵下,為了救亡圖存,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推動民主革命的發展。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以馬克思主義科學民族觀為指導,以實現各民族一律平等、進步、共存共榮為奮斗目標。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歷程中,由於黨的民族理論的科學性和黨的領導的正確性,各民族在共創中華過程中形成的中華民族精神,得到進一步升華、提煉,給中華民族精神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增添了新的內容,諸如長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新時期創業精神等等,都是中華民族精神在特定時代、特定時期、特定條件下的新體現、新亮點,並成為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建設祖國的凝聚力量。

總之,中華民族精神深深紮根於中華大地豐厚的文化和歷史的沃土之中,中華民族所以能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歷經磨難而信念愈堅,飽嘗艱辛而鬥志更強,創造出燦爛的中華文明,民族精神始終是重要的力量源泉。在新的歷史時期,億萬人民是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實踐主體,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最好繼承者、倡導者、發揚者、實踐者。對中華民族來說,21世紀是充滿希望又充滿競爭的世紀,這種競爭,不僅表現在經濟實力、國防實力等方面,也突出體現在民族凝聚力方面。民族凝聚力的加強來源於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來源於各民族的共同理想,來源於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廣泛吸收了人類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兼收並蓄,海納百川,它既同我國傳統美德相承接,又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相統一。它以與時俱進為特徵,既反映了歷史上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也反映了當代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成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一旦發現,請勿找我!

㈢ 怎樣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初三政治


①要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版踐,做中華民族權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

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發揮"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發揮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作用。

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既要珍惜和愛護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又要繼承和發揚黨在長期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

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既要借鑒、汲取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先進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確保國家的文化安全。

⑤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只有不斷注入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採眾長、日益豐富,具有生機和活力;只有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時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㈣ 青少年學生應該如何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

1、學習中華民族精神,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2、青少年作為民回族精神的傳播者、答弘揚者和建設者,共同譜寫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3、要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不斷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內容。

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在艱難困苦面前退縮過、屈服過、沉淪過。而是知難而進、百折不撓、並最終在挫折中奮起。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偉大的民族精神始終是鼓舞我們民族迎難而上、團結互助、戰勝強敵與困難的不竭力量的源泉。

(4)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從時代精神來看,作為與時俱進的概念,民族精神能夠適應現時代的民族生存與發展要求,它是時代文明內在、深層的精髓和內核,是在一個時代起主導作用的精湛思想、最高指導原則的時代精神。

近代中國,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逐漸成為現代中華民族精神的主體,其基本內涵可以概括為: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為人民服務的崇高人生主旨、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情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等。

㈤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必修3第七課的第一課時: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框架圖

一、重要性:精神紐帶、精神支柱、精神動力、民族之魂
二、形成:熔煉於、玉成於、彰顯於
三、基本內涵:

㈥ 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文化載體是什麼

中華民族精神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文化載體文化形式,藝術,繪畫,文章,書籍,烈士紀念園,文化遺址,華夏民族也是重要的載體,有華夏人才有華夏精神。

㈦ 怎樣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1、強調國家意識。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增強凝聚力的精神支柱。國家意識應該包括對國家的認同感,對國家的主權和安全的責任感,對國家的繁榮和發展的使命感。只有在國家利益為上的道德觀基礎上,面臨各種誘惑時,才能毅然做出正確的選擇。

2、增強文化認同感。認同是共有的信仰和情感,是將一個共同體中不同的個人團結起來的內在凝聚力。我們要有意識地從傳統文化中去吸取養分,對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反對守舊主義,封閉主義。

3、弘揚中華民族精神,要注重樹立先進典型。充分發揮英雄模範人物的帶動、示範作用,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一條重要途徑。我們在實踐中要善於發現和推廣先進典型,大力宣傳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使人們學有榜樣、趕有目標。

4、弘揚中華民族精神,需要充分利用中國哲學、歷史、文學、藝術、教育、民俗等多方面資源,認識和學習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人文知識、人文思想與人文精神,了解並踐行中華民族的良好禮儀,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5、要加強修養,發揚嚴以律已,寬以待人的美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重視人生價值觀和道德,重視「做人」的准則。弘揚民族精神,要發揚我國優秀文化與道德倫理緊密結合的精華,嚴以律已,寬以待人的過程中,要把承擔責任、誠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奮自強作為重點內容。


參考資料:網路-民族精神

㈧ 如何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具體做法

(一)樹立遠大理想並為實現這個理想而奮斗

中國文化是特別強調理想和境界,境界也就是理想、儒家為中華民族設計了「天人合一」、「內聖外王」和「天下為公」的理想,道家設計了「道法自然」「、小國寡民」和「無君論」的理想,墨家提出廠「兼愛非攻」、「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理想。秦漢以後,中國的有志之士在為中華民族的獨立、繁榮、富強而奮斗的過程中,或者用時代精神解釋了這些理想,或者提出了新的理想。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專制統治,就是為了在中國實現「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他認為他所創立的「三民主義」學說就是符合大同理想的。毛澤東也很欣賞「大同」理想,他把共產主義稱作「世界大同」,並為在中國實現「大同」理想奮斗終生。人各有志,都應當建立一個遠大的理想,憧憬一個美好的境界。

(二)加強修養,發揚嚴以律已,寬以待人的美德。

注重人身修養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特點,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重要區別,在於它的自律性、反躬修己的性質。孔子提倡:「君子求諸己,小求諸人。」意思是說,有修養的人,經常嚴格要求自己,沒有修養的人,才苛求別人。所以他又告誡人們:「躬自厚,而薄責二十人,則遠怨矣! " 「躬自厚」,是多做自我批評,「薄責於人」,是少批評別人多做自我批評,少責備別人,就可以減少對立面,減少怨言。孔子的得意門生曾子把孔子嚴以律己、注重自己身心修養的思想總結成一條指導人生的格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梁漱溟在論述中西文化的區別時說道: 中國文化是向內用功夫的(強調自我修養) ,西方文化是向外用功夫的(提倡認識物性) 。重視人生修養不但是中國文化之特點,也是中華民族之美德。普通的人通過修養,提高自己的素質,才可以取得事業的成功,中國文化總是把做人、修養放在首要位置。

(三)強調關心國家利益、他人利益,以人民利益為先

孔子的仁學,仁者愛人,忠恕之道,墨家的兼愛非攻,都是以愛他人,關心他人利益為重。按照「忠恕之道」,主張「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對待別人的慈愛之心,也就是「推己及人」,亦即平常所謂「群體和諧」精神。北宋開明政治家范仲淹更把孟子的民本主義思想概括為膾炙人口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流芳數百年,激勵開明政治家去關心人民利益的傳統美德。歷史上的志士仁人也以此為高尚的道德標准,為民興利,為國除害。

(四)堅持發憤忘食、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中國文化始終以人為中心,強調人對自然的積極主動精神,強調人的主體能動性。《周易乾卦傳•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說天道運行剛健有力,君子法天,自強不息。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正是《周易》所反映的中國文化精神,也是數千年積累起來的傳統美德。孔子正是遵循這種精神奮鬥了一生,把自己鑄造成為人類的偉人。他在晚年面對自己的弟子述說自己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時說:「其(指自己)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 曾參發揮了孔子的思想提出君子「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的觀點。他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從此,君子「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成為中國文化的傳統美德,激勵著數以千萬的志士仁人為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事業終生奮斗。

(五)發揚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美德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向來被認為是志士仁人堅持正義、堅持真理、堅持理想與信念的高尚品質和傳統美德。這種美德激勵了多少中華兒女創造了可歌可泣的偉大事業,也在中華文化的史冊上譜寫了新的動人樂章。

(六)發揚孝敬父母、尊師重道的美德

孝敬父母、尊師重道是中國文化之根本精神、中華民族之傳統美德。有人稱中國文化是「孝文化」,這是有道理的。對於封建統治階級所提倡的「孝道」,我們當然應該進行分析、鑒別。但是,孝敬父母的基本思想,則是數千年調整、和諧家庭關系所積累起來的倫理規范,成為中華民族歷代所認同的傳統美德,今天仍然應當繼承和發揚。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另一個重要的傳統美德。中國古代向來有「天、地、君、親、師」並列的提法,這既反映了中國文化的特點,又說明了「尊師重道」的傳統。

閱讀全文

與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