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廉頗與藺相如教學設計

廉頗與藺相如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0-12-24 14:42:27

① 廉頗與藺相如

廉頗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名將,屢立戰功,官封上卿大將軍。

藺相如出身低微,後來因為出使秦國,勇敢機智地保護了「和氏壁」,把寶玉完好地送回趙國,立了大功,被封為上大夫。

過了不久,秦王約趙王到澠池地方相會。出發之前,藺相如跟廉頗經過商議,決定由大將軍廉頗領重兵駐扎在邊境上以防萬一,而藺相如則隨從趙王赴會。宴會上,秦王企圖當眾羞辱趙王,藺相如隨機應變,反而把秦王奚落了一番。秦國君臣本想借機劫持趙王,因見赴國防備周密,才不敢輕舉妄動。

澠池會之後,趙王論功行賞,拜藺相如為相國,位居上卿,比廉頗的官銜還要高一點。

廉頗心裡很不服氣,對人說:「我是老資格的大將軍,為國家轉戰沙場,出生入死,功勛卓著。藺相如出身低賤,只憑著一張嘴巴,卻居然爬到我頭上來了!我就是氣不過!」並且公開揚言:「如果見到了藺相如,我一定要把他羞辱一番!」

藺相如聽到這話,就經常留心,避免同廉頗會面。每逢朝會的時候,藺相如常常託病請假,不去跟廉頗爭地位名次排列的先後。有一次藺相如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駕,他就連忙叫手下的人改走便道避開去。

藺相如的門客對這種情況憤憤不平。他們對藺相如主:「您和廉將軍同樣都是上卿的大官,廉頗公然口出惡言侮辱您,而您卻這樣害怕他,連普通人都不能忍受這樣的侮辱啊,何況你還是上卿呢!」

藺相如聽了,心平氣和地笑著說:「依你們看來,是廉將軍厲害呢,還是秦王厲害呢?」門客們說:「當然是秦王厲害了。」藺相如說:「對了,秦王這要威焰萬丈,我卻在朝堂上斥責他,侮辱他的臣子們,難道我就單獨害怕一個廉將軍嗎?不過我想,強暴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正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啊,如果兩個老虎相搏鬥起來,那情勢發展下去,一定不能一起生存,這正合秦國的心意,我對廉將軍一再退讓,正是以國家利益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拋在腦後啊!」

後來,廉頗聽到這些話,非常感動,也非常慚愧,就袒露身體背著荊條,親自到藺相如家去謝罪,請藺相如用荊條狠狠鞭打自己,並說:「我真糊塗,差點兒誤了國家大事。料想不到您的胸懷這么寬廣啊!」兩人從此誓同生死,成為摯友。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寫到這段情節時說:「廉頗肉袒負荊至相如門謝罪」、「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後人根據這個故事,概括出兩句成語,形容主動向人認錯、道歉,自請嚴厲責罰,就叫做「負荊請罪」。形容生死與共,願以生命相許的好朋友,就叫做「刎頸之交」。

② 介紹一下廉頗和藺相如的資料!(明天我們講公開課)

廉頗

廉頗,生於公元前327年卒於公元前243年,死時已是84歲高齡.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將領。主要活動在趙惠文王(前298—前266)、趙孝成王(前266—前245)、趙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時期。

趙惠文王初,東方六國以齊最為強盛,齊與秦各為東西方強國。秦圍欲東出擴大勢力,趙國當其沖要。為掃除障礙,秦王曾多次派兵進攻趙國。廉頗統領趙軍屢敗秦軍,迫使秦改變策略,實行合縱,於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陽(今山西中陽縣西)與趙相會講和。以聯合韓、燕、魏、趙五國之師共同討伐齊國,大敗齊軍。其中,廉頗於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帶趙軍伐齊,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今山東鄲城縣西,本為衛國領地,後屬齊),威旗諸侯,而趙國也隨之越居六國之首。廉頗班師回朝,拜為上卿(上卿為當時最高級的文官,相當於後來的宰相),秦國虎視趙國而不放貿然進攻,正是懾於廉頗的威力。此後,廉頗率軍征戰,守必固,攻必取,幾乎百戰百勝,威震列國。

周赧王三十二年(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曾得和氏壁,強秦願以十五城換之,趙派藺相如出使秦國,藺相如僅僅是宦官繆賢門下的「舍人」。經繆賢向惠文王薦舉,身攜「和氏璧」,充當趙使入秦。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壁歸趙,取得了對秦外交的勝利。

其後秦伐趙,佔領了石城。趙惠文王十九年復攻趙,殺了二萬趙軍。這時秦王欲與趙王在澠池會盟言和(今河南澠池縣西),趙王非常害怕,不願前往。廉頗和藺相如磋商認為趙王應該前往,以顯示趙國的堅強和趙王的果敢。趙王與藺相如同往,廉頗相送,與趙王分別時說:「大王這次行期不過三十天,若三十天不還,請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要挾趙國的希望。」廉頗的大將風度與周密安排,壯了趙王的行色,同時由於相如澠池會上不卑不亢的與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擊了秦王施展的種種手段,不僅為趙國挽回了聲譽,而且對秦王和群臣產生震懾。最終使得趙王平安歸來。

會後,趙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地位竟在廉頗之上。廉頗對藺相如封為上卿心懷不滿,認為自己做為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城,擴大疆土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藺相如只動動口舌卻位高於我,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揚言要當眾羞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後,並不想與廉頗去爭高低,而是採取了忍讓的態度。為了不使廉頗在臨朝時排列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總是稱病不至。有時,藺相如乘車出門,遠遠望見廉頗迎面而來,就索性引車躲避了。這引起了藺相如舍人的不滿,藺相如解釋說:「強秦與廉頗相比,虎狼般的秦王相如都敢當庭呵叱,羞辱他的群臣,我還會怕廉頗嗎?強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趙國,這是因為我和廉頗同在朝中為官,如果我們相鬥,就如兩虎相傷,沒有兩全之理了。我之所以避他,無非是把國家危難放在個人的恩怨之上罷了。」廉頗聽後,深受感動,他選擇藺相如家賓客最多的一天,身背荊條,赤膊露體來到藺相如家中,請藺相如治罪。從此兩人結為刎頸之交,生死與共。

「將相和」的故事,後人以各種不同的文藝形式加以表現,它強烈的愛國情感催人淚下,感人奮發。而廉頗勇於改過,真誠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覺得可親可愛。

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趙惠文王二十年二(前276年),再次伐齊,攻陷九城。次年廉頗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陽南二十里),安陽城(今河南安陽縣西南四十三里)。正是由於廉、藺交和,使得趙國內部團結一致,盡心報國,使趙國一度強盛,成為東方諸侯阻擋秦國東進的屏障,秦國以後10年間末敢攻趙。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卒,孝成王立。這時,秦國採取應侯范睢「遠交近攻」的謀略,一邊跟齊國、楚國交好,一邊攻打臨近的小國。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國進攻韓地上黨。上黨的韓國守軍孤立無援,太守馮亭便將上黨獻給了趙國。於是,秦趙之間圍繞著爭奪上黨地區發生了戰爭。這時,名將趙奢已死,藺相如病重,執掌軍事事務的只有廉頗。於是,趙孝成王命廉頗統帥20萬趙軍阻秦軍於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參見長平之戰)。當時,秦軍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陽),北略上黨(今山西中部地區),切斷了長平南北聯系,士氣正盛,而趙軍長途跋涉而至,不僅兵力處於劣勢,態勢上也處於被動不利的地位。面對這一情況,廉頗正確地採取了築壘固守,疲憊敵軍,相機攻敵的作戰方針。他命令趙軍憑借山險,築起森嚴壁壘。盡管秦軍數次挑戰,廉頗總是嚴束部眾,堅壁不出。同時,他把上黨地區的民眾集中起來,一面從事戰場運輸,一面投入築壘抗秦的工作。趙軍森嚴壁壘,秦軍求戰不得,無計可施,銳氣漸失。廉頗用兵持重,固壘堅守三年,意在挫敗秦軍速勝之謀。秦國看速勝不行,便使反問計,讓趙王相信,秦國最擔心、最害怕的是用趙括替代廉頗。趙王求勝心切,終於中了反間計,認為廉頗怯戰,強行罷廉頗職,用趙括為將。雖然藺相如力諫,指出只知紙上談兵的趙括不適合擔此重任,但趙王不聽,任用趙括為將軍。趙括代替了廉頗的職務後,完全改變了廉頗制定的戰略部署,撤換了許多軍官。秦國見使用趙括為將,便暗中啟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趙。大敗趙括軍於長平,射殺趙括,坑趙兵四十餘萬。趙長平之戰,趙國損失四十五萬人。

長平之戰後,秦國趁勢包圍趙都邯鄲(參見邯鄲之戰),持續一年多,幸有魏公子信陵君竊取兵符相救得以不滅,但國力已大減。

燕以趙大傷於長平,以丞相栗腹為將,針對趙國「壯者盡於長平,其孤未壯」的狀況,於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舉兵攻趙。趙使廉頗為將,指揮了著名的鄗代之戰。他將全軍分為兩路,一路由樂乘率領直趨代地,抗擊西路燕軍,一路親自率領,迎戰燕軍主力於鄗城(今河北柏鄉縣北)。廉頗指揮為保衛鄉土而同仇敵愾的趙軍,採取集中兵力打敵正面的戰法,首戰告捷,挫敵兵鋒,打掉了燕軍的囂張氣焰。接著,他率領趙軍大敗燕軍主力,陣斬栗腹。燕軍主帥被斬,驚慌潰退。廉頗抓住燕軍敗退之機,立命趙軍乘勝追擊,長驅500里,於前250年進圍燕國都城薊(今北京市)。燕王喜眼看燕國危在旦夕,只好答應趙國提出的割讓5城等全部要求,向趙國求和。廉頗因功封信平君,為相國。廉頗任相國前後約六七年,多次擊退入侵敵軍,並伺機出擊。前245年,帶兵攻取了魏地籠陽(今河南內黃縣西北),說明趙國國力又有恢復。

廉頗從長平免職回家,失去權勢的時候,原來的門客都離開了。等到再被重用當將軍,門客們又都聚攏上來。廉頗很是感慨,要他們退去,門客告訴他:這沒什麼奇怪。現在是以市場上的買賣方式交朋友,您有權勢,我們就跟隨您,您沒有權勢,我們就離開,這本是買賣常理。又有什麼埋怨的呢?

秦始皇二年(前245年),趙孝成王卒,其子趙悼襄王繼位。襄王聽信了奸臣郭開的讒言,解除了廉頗的軍職,派樂乘代替廉頗。廉頗因受排擠而發怒,攻打樂乘,樂乘逃走。廉頗於是離趙投奔魏國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廉頗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雖然收留了他,卻並不信任和重用他。趙國因為多次被秦軍圍困,趙王想再任用廉頗,廉頗也想再被趙國任用。趙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帶著一副名貴的盔甲和四匹快馬到大梁去慰問廉頗,看廉頗還是否可用。廉頗的仇人郭開卻唯恐廉頗再得勢,暗中給了唐玖很多金錢,讓他說廉頗的壞話。趙國使者見到廉頗以後,廉頗在他面前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還披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有用。但使者回來向趙王報告說:「廉將軍雖然老了,但飯量還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時就拉了三次屎。」趙王認為廉頗老了,就沒任用他,廉頗也就沒再得到為國報效的機會.

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頗擔任楚將後,沒有建立什麼功勞。他說:「我思用趙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流露出對祖國鄉親的眷戀之情。但趙國終究未能重新啟用他,致使這位為趙國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一代名將,抑鬱不樂,最終死在楚國的壽春(今安徽省壽縣)。十幾年後,趙國被秦國滅亡(參見秦滅趙之戰)。

廉頗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壽縣城北7公里的八公山之放牛山西南坡上,墓面西,周長300米,西臨淮河,南北東三面環山,一代風流領山川之勝,英風浩氣激盪千秋。

點評:廉頗是戰國時期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其征戰數十年,攻城無數而未嘗敗績。為人亦襟懷擔白,敢於知錯就改。他的一生,正如司馬光所言:「廉頗一身用與不用,實為趙國存亡所系。此真可以為後代用人殷鑒矣。」這一結論,既概括了廉頗一生榮辱經歷的史實,又揭示了人才與國家盛袁興亡的重要關系,確實值得後人深思。

藺相如,籍貫及生卒年不詳,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家臣,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

和氏壁風波

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得到楚國的和氏寶玉。這塊寶玉相傳為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在山中發現,原為一塊玉璞(含有寶玉的石塊),先後獻給厲王、武王,玉工都說是塊石頭,國王惱怒,卞和分別被砍去左右腳,楚文王繼位,卞和抱著玉璞在山中哭泣。文王知道後,叫人剖開玉璞,果然得到一塊稀世美玉,因此取名「和氏壁」。

秦昭王聽說趙國國王成了這塊寶玉的新主人後,十分想得到這塊寶玉,於是派遣使者送信給趙惠文王,信里表示願意拿秦國的十五座城邑來換取趙國的寶玉。

趙惠文王得到信後,一下子拿不定主意,十分為難,於是就把大將軍廉頗和其他許多大臣召來,商量對策。如果把和氏壁送給秦國,恐怕秦國不會真用十五座城來交換,白白地受到欺騙;如果不給,秦強趙弱,又怕秦國出兵攻打趙國。左右為難,想派個使者到秦國去交涉,又找不到合適的人選。

趙廷入選

正在此時,宦官頭目繆賢走出來說:「我有個家臣,叫藺相如,此人智勇雙全,不如派他到秦國去。」趙王問:「你怎麼知道他可以出使秦國呢?繆賢就告訴趙王說:「我以前曾經冒犯了大王,怕您治罪,打算偷偷逃到燕國去。藺相如知道後,勸阻我說:『你怎麼知道燕王會接納你呢?』我告訴他說:『我曾經跟隨大王在邊境上與燕王相會。當時燕王曾私下握住我的手錶示願意和我交個朋友。因此,我決定到燕國去投靠燕王。』藺相如聽了說:『趙強燕弱,而你又是趙王的寵臣,燕王才願意和你交朋友。現在你得罪了趙王,如果逃到燕國去,燕王害怕趙國,決不敢收留你,只會把你捆綁起來送回趙國。到那時,你的性命就難保了。現在你不如脫掉衣服,赤身伏在腰斬人的斧子上,親自去大王面前認罪請求處罰,大王寬厚仁慈,或許能得到大王的寬恕,』我聽後照著做了,大王您果然寬恕了我。因此我認為藺相如能夠出使秦國並圓滿完成任務。」。

趙王派人把藺相如召來,問道:「現在秦王要用十五座城邑來換和氏壁,可以答應嗎?」藺相如說:「秦強趙弱,我們不能不答應。」趙王又問:「要是秦王得了壁,卻不肯把城交給趙國,又該怎麼辦呢?」藺相如說:「確實如此,但秦國用十五座城來換和氏壁,如果趙國不答應,那就是我們理虧,秦國也正好有借口攻打趙國;要是趙國把壁送到秦國,而秦國不肯把城交給趙國,那麼就是秦國理虧。比較一下,我認為最好是答應秦國,把壁送去,讓秦國負不講道理的責任。」停了一會兒,接著說:「我想大王現在可能沒有適當的人選吧,我倒願意出使秦國,假如秦國真的把城邑交給趙國,我就把寶玉留在秦國;如果秦國不交城邑,我一定把寶玉完完整整地帶回來。」

於是,趙惠文王任命藺相如做使臣,帶著和氏壁西使秦國。

秦廷智變

秦昭王在章台(秦宮名,舊址在今陝西西安市西水)接見藺相如,藺相如雙手捧壁,獻給秦王,秦王接過壁。展開錦袱觀看,果然純白無瑕,寶光閃爍,雕鏤之處,天衣無縫,真不愧是稀世之寶,非常高興,又依次遞給妃嬪、文武大臣和侍從們欣賞,眾人都嘖嘖稱贊,歡呼「萬歲」,向秦王表示祝賀。

過了很久,秦王卻絕口不提以城換壁的事,藺相如知道秦王絕對不會以城換壁,心生一計,對秦王說:「這塊寶玉很好,就是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聽後,就把壁交給他,藺相如接過壁,迅速後退幾步,身子靠著柱子,憤怒得連頭發都快豎起來;義正詞嚴地對秦王大聲說道:「大王想要這塊美玉。寫信給趙王。答應用十五座城來交換,當時趙王召集文武大臣商議,都說秦國貪得無厭,仗著勢力強大,想用幾句空話騙取趙國的寶玉。大家都不同意把壁送來。可我卻認為:即使老百姓交朋友,尚且互不欺騙,何況秦國是個堂堂大國呢?再說也不能因為一塊壁的緣故而傷了兩國的和氣。趙王採納了我的意見,並且還齋戒了五天,寫了國書,然後派我作使臣帶著寶玉到秦國來。態度如此恭敬。可大王卻在一般的離宮接見我,而且態度又這樣傲慢。大王把這么貴重的寶玉,隨便遞給宮女侍從們觀看,分明是在戲弄我,也是對趙國不尊敬。我看大王並沒有用城換壁的誠意,所以我把它要了回來,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情願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玉在柱子上撞個粉碎」。說罷,舉起和氏壁,眼瞅柱子,作勢向柱子砸去。

秦王怕藺相如把壁砸壞,趕忙賠禮道歉,請他不要那樣做;一面叫來掌管地圖的官員送上地圖,秦王攤開地圖對藺相如說,從這里到那裡的十五座城,准備劃歸趙國。藺相如想到秦王現在不過是裝裝樣子而已,絕對不會把城給趙國,於是又對秦王說;「這塊和氏壁,是天下公認的寶貝,趙王非常喜歡,可因為害怕秦國勢力強大。不敢不獻給秦王,在送走這塊壁的時候,趙王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隆重的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壁,也應該齋戒五天,然後在朝廷上舉行九賓之禮,我才能把壁獻給大王。」秦王想到壁在藺相如手裡,不好強取硬奪,便答應齋戒五天,然後,又派人送藺相如到廣城賓館去休息。

到了賓館,藺相如想到秦王雖然答應了齋戒五天,但一定不會真把城給趙國,於是就選了一名精乾的隨從,讓他穿上粗布衣服,打扮成普通老百姓,揣著和氏壁,悄悄地從小路連夜趕回趙國去了。」再說秦王假裝齋戒了五天,就在朝廷上設下隆重的九賓之禮。兩邊文武大臣排立,傳下命令,要藺相如來獻壁。

完壁歸趙

藺相如走上朝廷,對秦王行了禮說:「秦國從秦穆公以來,已經有二十一位國君了,沒有一個是講信用的。我怕受大王的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早派人帶壁離開秦國,恐怕現在早已到趙國了。」秦王聽了,十分惱怒。藺相如仍舊從容不迫地說:「今日之勢;秦強趙弱,因此大王一派使者到趙國要壁,趙國不敢違抗。馬上就派我把壁送來,現在要是秦國真把十五座城割讓給趙國以換取和氏壁,趙國哪敢要秦國的城邑而得罪大王?欺騙大王,罪當萬死,我已不存生還趙國之望,現在就請大王把我放在油鍋里烹死吧,這樣也能使諸侯知道秦國為了一塊壁的緣故而誅殺趙國的使者,大王的威名也能傳播四方了」。

秦王的陰謀被徹底揭穿,又狡辯不得,只好苦笑一番。而秦王左右的大臣衛士,有的建議把藺相如殺掉,但被秦王喝住了。秦王說:「現在即使把藺相如殺了,也得不到壁,反而損害了秦趙兩國的友誼,也有損秦國的名聲,倒不如趁機好好招待他,讓他回趙國去。」

於是秦王依舊按九賓之禮在朝廷上隆重地招待了藺相如;然後客氣地送他回國。以後秦國一直不肯把十五座城割給趙國,趙國自然也就沒有把壁送給秦國。

澠池之會

公元前282年,秦國派大將白起攻取了趙國的簡(今山西離石縣西)和祁(今山西祁縣)兩塊地方。次年,秦國又派兵攻佔了趙國的石城(今河南朴縣西南);又過了一年,再向趙國進攻,兩國交戰,趙國損失了兩萬多軍隊,但秦軍的攻勢也被遏止了。

公元前279年(趙惠文王二十年),秦昭王想和趙國講和,以便集中力量攻擊楚國,於是派使者到趙國,約趙王在西河外的澠池(今河南澠池縣境內)見面,互修友好。趙王害怕,想不去,大將軍廉頗和上大夫藺相如商議,認為趙王推辭不去不好,就勸趙王去:「秦王約您會議,如果大王不去,那就顯得趙國力小而膽怯了,還是去好。」趙王聽從了廉、藺二人的建議,藺相如也隨著趙王一起去了。

廉頗帶領大軍把趙王送到邊境,臨分手。對趙王說:「這次大王去澠池,路上來回的行程,加上會見的時間,估計前後不會超過三十天。為了防止意外,要是過了這個日期大王還未回來,請允許我們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扣留大王要挾趙國的念頭。」趙王同意了。廉頗還在邊境上布置了大量的軍隊,防備秦國的進攻。

逼秦王擊缶

到了澠池,見到秦王,雙方行過禮,便在筵席上敘談,酒到中巡,秦王對趙王說:「我聽說你喜歡彈瑟,我這里有瑟,就請你彈一支曲子助助興吧!」趙王不敢推辭,只好彈了一曲。這時,秦國的御史走了過來,在簡上寫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宴會,秦王命趙王彈瑟。

藺相如見此不悅,上前對秦王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擊缶(瓦盆),我這里有個缶,請你敲敲缶讓大家高興高興。」秦王聽了勃然大怒,不肯答應。藺相如又端起缶走過去,獻給秦王,秦王還是不肯敲。藺相如就說:「現在我離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應,我拼著一死,也要濺你一身血。」意思是要和秦王拚命。

秦王的侍衛看到秦王受到脅迫,慌忙拔出刀來,要殺藺相如。藺相如瞪著雙眼,大喝一聲,嚇得侍衛連連後退,秦王心裡很不高興,也只好勉強在缶上敲了幾下。藺相如回頭叫來趙國的御史,也把這件事情記下來:某年某月某日,趙王和秦王在澠池宴會,趙王命秦王敲缶助興。

秦國的大臣們見秦王沒有佔便宜,就說:「請趙王獻出十五座城地為秦王祝壽!」藺相如也不示弱,說:「請秦王拿咸陽(秦國都城,今陝西咸陽縣東)為趙王祝福!」

一直到酒筵結束,藺相如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機智勇敢地同秦國君臣進行了針鋒相對、不屈不撓的斗爭,挫敗了秦國的圖謀。秦國也知道廉頗率領大軍駐扎在邊境上,使用武力也得不到好處,便只好恭恭敬敬送趙國君臣回國。以後,秦、趙間暫時停止了戰爭。

③ 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簡短的)

實際上是廉頗主動背著荊條去向藺相如請罪,而藺相也是很大度的接納了廉頗,最終雙方如成功和解,讓將相和的美名廣為流傳。

兩人如何和解?

在廉頗因為藺相如有功而當中不滿之後,對廉頗也是很客氣,又一次藺相如出門辦事,正好兩家的馬車在巷子遇見了,於是廉頗命令馬夫將車駕駛到馬路中間,不想讓藺相如過去,並打算再次嘴炮藺相如。可是藺相如呢,卻命令馬夫調轉車頭,轉身離去,不願與廉頗起正面沖突。

④ 廉頗與藺相如 人物對比 長一點的

廉頗藺相如列傳》課堂實錄對比鑄就精彩教學設計:一個文本作為一個系統,它具有多向度、多層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個文本,也就具有多種可能。在具體的講解中,尋找一個合適的向度,選取一個合適的切入點,是非常重要的。講解《廉頗藺相如列傳》,我選取從「對比」這一表現手法上切入,因為它既是該文本最突出的特點,又能將文本主要的內容,如情節發展、人物性格貫通起來。教學實現:師:《廉頗藺相如列傳》的第一自然段介紹廉頗,看看主要介紹了什麼內容。生:功勞、地位、聲望。師:具體一點。生:功勞是破齊,地位是上卿,聲望是聞於諸侯。師:特點是?生:功勞大,地位高,聲望響。師:第二段介紹藺相如,看看介紹了什麼?生:地位。師:要注意突出了藺相如是「舍人」,即食客,而且是宦者令繆賢的舍人。他的地位?生:特別低。師:顯然,作者在前兩段中使用了對比的手法。我的問題是,《廉頗藺相如列傳》的主角是藺相如,可是文章的第一段先寫廉頗,這里有什麼玄機。生:使用對比手法,突出廉藺地位的差異,為後文負荊請罪的情節發展作鋪墊。師: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生:秦王討璧,趙王無奈。師:作者在描述中突出了什麼?生:趙王及大臣們左右為難,一籌莫展。師:寫這個和藺相如有什麼關系?生:為藺相如出場做准備。師:注意,許多高明的文學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出場者不是隨便的。我想到了《紅樓夢》中賈寶玉的出場,正式出場之前做了兩次預演:一是冷子興演說榮中府,一是林黛玉和王夫人的討論。賈寶玉正式出場,作者也沒有使之一覽無余,而是先讓黛玉聽到腳步聲,然後驚鴻一瞥地露一面,去換衣服。換完了衣服回來,才給黛玉仔細觀察寶玉的機會。可以說是再三再四地鋪墊。現在我們看課文就會發現,情節預備做了,藺相如仍然沒有出場,作者還在鋪墊。他讓繆賢給大家講了個故事。看看在這個故事中,作者突出了什麼內容。 生:繆賢的笨蛋和相如的聰明。師:其中有對比嗎? 生:有。繆賢只看到「燕王私握臣手」以及「原結友」的表象,而相如能夠分析燕王這樣說的原因。在對比中,將相如的聰明表現得淋漓盡致。 師:除了對原因的認識,對比還表現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最後的結果。試想一想,如果繆賢投奔燕王是什麼結局? 生:自投羅網,且自絕後路。 師:「肉袒伏斧質請罪」的結果是什麼? 生:繆賢仍然做著宦者令就說明了一切。 師:繆賢和藺相如不同的處理,包含著對事理的認識,解決問題的思路,以及結果的對比。這就充分表明藺相如確實高人一等。一高在智,能夠一眼看透表象;二高在勇,敢於置之死地(請罪),而且最後的結果是生。這些描寫已經為我們預設了一個智能又全的藺相如。我們現在要看的是,直接出場的藺相如究竟有多大的能耐,作者又是如何表現的,注意內容上的對比。 生:第一處對比,藺相如出場後,問題是一樣的,然而態度不一樣了:趙王與廉頗諸大臣是一籌莫展,藺相如卻決斷明了,一個字:予! 師:為什麼藺相如沒有猶豫? 生:因為藺相如把握住了一個「秦強而趙弱」的現實,以及取捨的標准「曲直」。說明他看問題更深刻,更能把握住關鍵,政治頭腦敏銳。 師:還有其他對比嗎? 生:沒有了。師:對於藺相如的自薦,有沒有什麼看法。生:這和前邊「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構成了對比。藺相如的毛遂自薦,表現了他的自信。師:藺相如的自信,除了通過毛遂自薦表現外,還要注意一點:他主動提出了較高的標准。好了,藺相如現在出發了。閑言少敘,他和秦王在秦廷立即展開了斗爭。注意作者特意點明了「在章台」這個地點,誰來解釋一下作者為什麼要特別交待秦王見相如的地點。生:為後文相如說「大王見臣別觀」埋下伏筆。師:好。我們現在看看在「廷斗秦王」這個環節上,作者在哪些細節上使用了對比手法。生:1,秦王和相如的處事態度:秦王得璧是輕狂不己——「得璧,傳之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得意忘形;相如則是冷靜沉著——「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不動聲色將璧取回。2,秦王得璧與失璧前後的態度變化:前是輕狂,後是驚慌。3,相如取璧前後的神態變化:取前不動聲色,取後怒發沖冠。4,藺相如的敘述中所體現的趙之群臣和相如對秦的評價和信息程度也是一個對比。 師:分析得比較全了。我讀「廷斗秦王」這一情節常常想到重慶談判時共產黨的策略:有理,有利,有節。誰結合課文,分析一下有理、有利、有節對應的內容。生:有理,是秦王得璧輕狂,確實沒有表現出誠心。有利,得璧、倚柱後才怒形於色,讓秦王投鼠忌器。有節,使用緩兵之計,給秦王留下了和平解決的機會。師:文中說,「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趙城,實不可得」,秦王有什麼表現嗎?生:秦王辭謝是在被相如逼迫的情況下做出的,不真誠。還有就是「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這些行為表明秦王根本沒有誠心,趙國的璧都送來了,他的「十五都」還沒有指定,至此才臨時指定。一「指」字,也說明了他的隨意性。師:雖然相如「廷斗秦王」取得了勝利,可是過程險惡異常。誰分析一下,藺相如冒的風險有哪些。生:1,與璧俱碎的可能性:如果秦王沒有服軟,或者覺得相如不敢與璧俱碎,相如就可以真的只好與璧俱碎了。2,秦王在自己齋戒五日後知道相如將璧送回趙國,感到被玩弄,因而大怒,殺死相如。師:還有一個危險,可能同學們把這個關鍵人物忽略了。然而,卻也是決定性的。生:「從者」。師:這個人物也是決定性的,懷財而貪,人之常情。我們為這個「從者」設想一下,他在「懷璧,從徑道亡」的路途中有幾種可能的選擇,以及各種選擇的利弊。生:1,回到趙國。2,投奔秦國。3,懷璧而逃。回到趙國是他現實中所做的。投奔秦國的話,他可能得到賞賜,也可能被殺死,但是從此會被人看不起。懷璧而逃是下策,很難找藏身之地。師:如果他沒有按照相如所說,結局就不是秦王空歡喜一場,而是相如雞飛蛋打一場空。所以,相如在選擇這個「從者」上一定要選一個非常注重自己品行的人。我在這里提醒大家注意這個人,一是想說明藺相如的行動是冒了很大的風險的,二是想說明,成就一個事情往往是許多因素的綜合影響,所以做事時考慮周密是非常重要的。這一段是有幾個字需要注意一下:「舍相如廣成傳舍」的「舍」,「使其從者衣褐」的「衣」,「廷見相如」的「廷」。總結一下,在完璧歸趙的故事中,作者對藺相如形象是智勇兼備,重點在智。其次還有建立在對事理認識基礎上的自信。完璧歸趙的結局是「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看似平局,其實對於弱小的趙國來講,平局也是勝利,尤其是藺相如以自己的智慧挫敗了秦國以空言求璧的陰謀。現在我們閱讀「澠池會」的有關內容,看看哪些地方作者使用了對比。生:秦趙的軍事實力、戰略態勢對比,秦國主動,趙國被動;趙國的有備和秦國的無備;秦王的奸詐和趙王的朴實;相如的欺軟怕硬和相如的針鋒相對。師:這一情節中相如所表現主要是智,還是勇?生:勇。師:為什麼這里相如主要表現出的是勇?考慮環境事件的變化。生:這一次兩國國君面對面,閃挪的餘地很少,事關國家的榮譽,還有,就是做好了軍事斗爭的准備。師:作者在介紹「澠池會」的結局時說「位在廉頗之右」,「右」是什麼意思?其作用是?生:說明相如的地位超過了廉頗,和前文廉頗相如的地位對比作呼應,也為負荊請罪的情節發展做鋪墊。師:廉頗生氣有沒有道理?生:沒有。不應該生氣。師:要是你的話你不生氣嗎?我看廉頗的生氣很有道理的,他說的都是實際情況:自己有軍功,而且是出生入死得來的,相如只憑口舌為勞,卻居於上位。合理不?單純從功勞上講,憑良心說,誰的大?生:廉頗的大。師:我看也是。我感覺這個趙王夠嗆,他因為相如給自己掙了面子,就不顧事實地超撥相如。造成了相如和廉頗的矛盾。廉頗不平是正常的。然而,我們是不是可以說,說戲廉頗負荊請罪就沒有必要了呢?生:有必要。這個要看廉頗為什麼請罪。廉頗請罪的原因是相如能夠「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相比之下,廉頗的作法就暴露了廉頗是「以先私仇而後國家之急也」,這就顯示了兩人境界的高下差別。這正是廉頗請罪的原因。也就是說廉頗請罪是在廉頗宣惡言後產生的。師:分析得非常好。我們再看負荊請罪中有多少內容是對比著寫的。生:廉頗和相如的認識及行為對比,舍人和相如認識及行為對比,廉頗和秦王的對比,廉頗的前後態度對比。師:在人物形象上,負荊請罪主要表現了相如的智還是勇?生:不是智也不是勇,而是以國事為重的胸懷。師:我看錶面上對廉頗隱忍退讓,是無智也是無勇,其實是大智也是大勇,因為相如於無聲處折服了勇猛的大將軍廉頗。想一想相如,如果沒有「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的胸懷,怎麼能夠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如果沒有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怎敢在秦廷怒斥秦王祖宗十八代?敢於在澠池針鋒相對?所以,負荊請罪的情節不僅表現了相如的智勇,而且解釋了相如之所以智勇兼備的源頭活水。這一課,我們主要是從作者巧妙地使用著的對比手法上貫通文本,將文章的情節發展和人物形象串成一串兒。希望大家下課後再熟讀課文,加深理解。

⑤ 廉頗和藺相如在課文將相和中的形象有什麼異同。

廉頗和藺相如的相同點:他們都愛國。
藺相如:有勇有謀、顧全大局。
廉頗:英勇善戰、知錯就改。

⑥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常用詞。
2、體會課文善於剪裁和組織材料的方法以及用 語言行動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現手法。
3、認識廉頗、藺相如思想品質的可貴之處,培養以大局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積累文言常用詞;用語言行動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現手法。
【教學方法】
文本研習
【教學過程】
一、導語
1、簡介司馬遷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歷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

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2、簡介《史記》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漢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負責管理皇家圖書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歷法。司馬談打算編寫一部通史,願望沒有實現就死去了。臨死的時侯,囑咐司馬遷完成他未竟的事業。司馬談死後,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竭盡終生精力最後完成這部五十二萬多字的不朽著作。《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記》是一部紀傳體通史,開創了我國史書的新體例——本紀、世家、列傳、書、表。

本紀——給帝王作傳的類別。

世家——給諸侯作傳的類別。

列傳——給名人作傳的類別。

書——典章、書籍。

表——大事年表。

魯迅先生曾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也就是說,作為一部規模宏大、體制完備的中國通史的《史記》,同時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終於完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正因為如此,司馬遷才對那些在逆境中發憤,在厄運中不屈不撓,在險境中視死如歸的仁人志士有著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記》才會出現那麼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難英雄形象。比如荊軻、毛遂、晁錯……而藺相如則是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藺相如在虎狼成群、險象橫生的環境中,置個人生死於不顧,以國家利益至上,憑自己的勇氣和智慧,贏得了國家的尊嚴。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史記》中著名篇章——《廉頗藺相如列傳》。
或以「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導入。

3、歷史背景

戰國末期,當時秦、楚、齊、趙、韓、魏、燕等七國中,以秦力量最為強大,它要統一中國,採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戰略,積極對外擴張。它南邊的楚國和西北的趙國,實力比秦稍弱。在藺相如完璧歸趙和澠池會時,秦的主要力量正對付楚國,所以它對趙國雖也虎視耽耽,但還抽不出主要力量來進攻。這就是藺相如進行外交斗爭取得勝利的客觀有利條件,當然,藺相如的主觀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勢,機智勇敢地進行斗爭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展示字詞

繆公(mù ) 避匿 ( nì ) 繆賢 ( miào)

湯鑊(huò) 雖駑 (nú ) 肉袒 ( tǎn )

盆缶 (fǒu ) 案圖 (àn ) 可予不 (fǒu )

澠池(miǎn) 詐 佯 (yáng ) 列觀 (guàn )

皆靡(mǐ ) 傳舍 (zhuàn ) 甚倨 ( jù )

不懌(yì ) 衣褐 (yì hè ) 睨柱 (nì )

三、學生聽讀理解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本文寫了三個故事,以藺相如為主,以廉頗為賓,三件事都是突出藺相如的性格,廉頗後又有傳。
1—2 節: 廉藺簡介
3—13 節: 完璧歸趙。
14—16 節: 澠池相會。
17—21 節 負荊請罪
四、集中學習1—13節
1、學生對照注釋看課文,將注音、部分疑難詞語的注釋寫到原文中。
2、師生共同疏通,明確重點詞語。
3、落實文句翻譯。
4、品讀「完璧歸趙」的故事,分析藺相如如何「使不辱於諸侯」。
A、藺相如出使前初顯膽識:「寧許以負秦曲」。
B、藺相如從哪些地方看出秦王「無意償城」?
秦國不合禮數有三:章台不是接見外臣的場所;美人不是禮待外臣的人員;「左右皆呼萬歲」,左右侍從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禮節。
C、藺相如發現秦王「無意償城」後怎麼辦?
設計智取:璧有瑕,請指示王。
說理斗爭: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衛: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
D、秦王「以詐佯為予趙城」後,藺相如又如何對策?
首先,使出緩兵之計,要秦王齋戒,設九賓禮;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趙國。
E、歸璧於趙後,藺相如又如何對秦王交代的?
①義責秦王

義責秦王朝歷來言而無信,「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乾脆說明璧已經歸趙:「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
②堅明約束

以「秦強而趙弱」的事實,說明只要「堅明約束」,「趙立奉璧來」。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
④提出希望

提出希望:「唯大王與群臣熟計議之」,暗示秦王殺使者不是好辦法。
F、出使結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兩國僵持,進入對立狀態。
G、概括:寫「完璧歸趙」,著重表現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現方法:

①直接描寫(如寫藺相如的語言、動作、神態等);
②間接描寫(以秦王的聲威、秦廷環境氣氛來反襯藺相如的鎮定自如,智勇雙全及非凡的外交斗爭藝術。
5、學生誦讀
五、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完璧歸趙
澠池相會
負荊請罪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下)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常用詞,繼續培養文言文語感。
2、《史記》中的小說因素齊備。體會課文善於剪裁和組織材料的方法以及用 語言行動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現手法。
3、認識廉頗、藺相如思想品質的可貴之處,培養以大局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積累文言常用詞;用語言行動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現手法。
【教學方法】
文本研習
【教學過程】
一、集中學習14—16節。
1、學生對照注釋,試翻譯。
2、師生共同疏通,落實文句翻譯。
3、研讀、討論「澠池之會」。

(會前計議:相如主行並從,廉送至境與訣;會上斗爭:迫使秦王擊破缶,反請咸陽為壽;斗爭結果:會上終不勝趙,會後秦不敢動。)
①秦軍在打勝仗的情況下為什麼主動與趙求和?
在軍事上取得勝利的情況下,試圖在外交上以勢壓倒對方,逼迫對方投降,免去或減少動用武力的代價。
②秦王怎樣侮辱趙王?從哪些字可以看出來?藺相如是怎樣針鋒相對的?
酣 「秦王飲酒酣」中的 「酣」字寫出秦王的趾高氣揚、盛氣凌人的神態;

令 「令趙王鼓瑟」中的「令」寫出秦王自命高趙王一等,

且要寫進史冊。

壽 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
藺相如:斗爭

A逼秦擊缶首先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

其次「前進缶,因跪請秦王」,「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

再次「張目叱之,左右皆靡」。
B揚獻秦都秦王一計未成,又提出「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的無理要求,藺相如針鋒相對,以攻為守,提出同樣要求:「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咸陽是秦的都城,其價值在趙十五城之上。
④「澠池之會」的結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
二是「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二、集中學習17—21節。
1、學生朗讀,翻譯。
2、品讀討論:
①廉頗藺相如之間的矛盾起因是什麼?廉頗的心理狀態有何變化?是由哪些語言體現出來的?
②藺相如是怎樣處理這一矛盾的?從而顯示出藺相如怎樣的性格特徵?他們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礎是什麼?
③作者寫藺相如舍人的諫言用意是什麼?
④怎樣看待廉頗的形象?你喜歡他嗎?
3、誦讀,增強語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

三、從小說鑒賞的角度分析寫作技巧。
從歷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現了士階層的兩個傑出人物在特定的歷史時代所起的重要的歷史作用,而且顯示出作為個體的士,怎樣在時代中把握機遇,實現自我的價值;而作為文學作品的傳記文學,它又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可供寫作借鑒:

人物分析

藺相如的性格特徵

1有智謀

A相如從得害觀點分析,指出繏繆賢不應逃亡燕國,應向趙王請罪,結果繆賢真的被免罪

B從決定要奉壁及秦和提出寧許以負秦曲的看法,可見他有獨特的見解

C當相如看顧出秦王無意償城時,便以壁有瑕,為借口取回玉,並拖延時間,安排將玉送回趙國

D澠池之會上,相如憑急智 脅秦王擊缶地,又以秦獻咸陽作為趙的獻禮

2勇敢,機智

A他勇於向趙王自薦奉壁出使秦國,並保證能夠完成任務

B在秦廷上,相如持壁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無禮也無意償城,並表示與壁玉同歸於盡.

C璧玉送回赼國,相如一人獨對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辭,視死如歸

D澠池會上,相如以死脅近秦王擊岳,當秦臣殺他時,相如張目叱之,嚇退他們,表現出膽色過人

3愛國,忠心

A兩次以死相脅,甘心為國犧牲性命

B深 明大義,以國家的前途為重,私人人恩怨為輕,愛國忘私

廉頗的性格

1魯莽善妒,心胸狹窄

只知自已立下很多戰功,看顧不到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藺相如地位高於自揚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沒考慮國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狹窄。

2善於謀略,

在澠池,之會,一事中,獻良計以防秦國挾持趙王,並且,作出軍事部署,使秦國不敢輕舉妄動

3勇於改過,

當知道 藺相如以國為重的用意後,深為感動,立即耳負荊請罪,表現出勇天認錯的精祌

秦昭王的性格

1貪婪狡詐,性喜侵略,

他恃著自已國力強大,逼 使趙國獻璧,根本沒有用城交換的誠意,兩次攻打趙國,殺傷過萬,都顯示他的狡詐及侵 略野心

2重利忘義,手段圓滑,

他受相如愚弄,但考慮到殺相如亦終不能得璧,反將與趙交惡,所以完成禮節,送相如返國,凡事著重,利益

刻畫人物方法
1、選取典型事件刻畫人物形象。(三個故事,集中、凝練、鮮明)。
2、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如完璧歸趙,秦求趙璧又不予之城,秦強而趙弱,矛盾陡起,藺相如分析了形勢,並入秦請完璧歸趙,情節已趨緩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緊張,秦王答應相如的要求,又趨緩和,相如欺秦王,幾被處死,情節緊張,秦王終於畢禮而歸之,不再索璧,又趨緩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趙,又緊張,為和好,引出澠池會,歸國拜上卿,廉頗與之爭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細節刻畫人物。
4、用個性化的語言刻畫人物。
5、懸念、虛實映襯等技巧在本文體現突出。

細節描寫 語言

刻畫人物 動作

矛盾沖突 廉——秦(璧 會)

廉——藺

四、歸納整理本文的語言現象,進一步進行考點知識梳理。
1、通假字
⑴可與不:不,通「否」。
⑵臣願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⑶拜書送於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處理政務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圖:案,通「按」,察看。
⑸秦自繆公以來,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繆,通「穆「。
⑹唯大王與群臣孰計義之:孰,通「熟」,仔細。

2、一詞多義
⑴負①秦貪,負其強(依仗,憑借)
②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辜負,對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違背)
④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
⑤謙頗聞之,肉袒負荊(背著)
⑵使①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從者衣褐(讓)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①引趙使者藺相如(引見,延請)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車避匿(牽,拉,引申為掉轉)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白白的)
②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只,只不過)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僥幸)
②而君幸於趙王(寵幸)
⑹以①以勇氣聞於諸侯--憑
②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用,拿
③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來,連詞
④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用以,用來
⑤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么仇也--因為

3、古今異義
⑴拜為上卿--拜,授予官職
⑵欲勿與,即患秦兵之來--患,憂慮,擔心
⑶請以咸陽為趙王壽-壽,向人敬酒或獻禮
⑷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去,離開;親戚,近親及姻親.
⑸請指示王--指示,指給……看
⑹於是相如前進缶--前進,上前進獻
⑺宣言曰:事見相職必辱之--宣言,揚言,到處說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4、詞類活用
⑴名詞作動詞
①舍相如廣成傳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殺
③乃使從者衣褐--衣,穿
⑵名詞作狀語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間,從小路
⑶使動用法
①完璧歸趙-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寧許以負秦曲-負.使……承擔
④畢禮而歸之-歸,使……回去
⑷意動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為羞恥
②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先,以……為先;後,以……為後

5、文言句式
⑴判斷句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傳寶也.
③我為趙將
⑵被動句
①而君幸於趙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⑶倒裝句
①賓語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語後置:求人可使報秦者
③介賓短語後置:拜送書於廷
五、布置作業。

⑦ 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的概括

戰國時期,廉頗是趙國有名的良將,他戰功赫赫,被拜為上卿,藺相如「完璧歸」有功,被封為上大夫不久,又在澠池秦王與趙王相會的時候,維護了趙王的尊嚴,因此也被提升為上卿,且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對此不服,耿耿於懷,處處為難,揚言說:「我遇見相如,一定要羞辱他。」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里。此後每次相遇,藺相如都遠遠迴避。藺相如的門客對他退讓很不解,都要離開,藺相如勸說,以秦王的威勢,而我卻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藺相如雖然無能,難道會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發兵就是因為我和廉頗,如果我們二人相鬥,定不能共存。藺相如的這番話,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聽說後背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從此和藺相如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這兩個人一文一武,同心協力為國家辦事,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負荊請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語,表示向別人道歉、承認錯誤的意思。藺相如 生卒不詳,今保定市曲陽縣相如村人。戰國時趙國上卿,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跡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個事件。藺相如原為宦者令舍人。趙惠文王時,秦昭王寫信給趙王,願以十五個城池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和氏璧」來到秦國,據理力爭,機智周旋,終於完璧歸趙。公元前279年,秦王與趙王相會於澠池(今河南澠池西),他隨侍趙惠文王,當面斥責強大的秦國,不辱國體,使趙王沒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為上卿,居官於廉頗之上。廉頗居功自恃,不服相如,恥居其下,並揚言要羞辱相如。藺相如為保持將相和睦,不使外敵有隙可乘,始終迴避忍讓。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善自謙抑的精神感動了廉頗,於是親自到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二人成為刎頸之交。廉頗 生卒年不詳,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國苦陘(今保定定州市邢邑)人, [1] 嬴姓,廉氏,名頗,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公元前283年,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奪取了陽晉,趙王封他為上卿。廉頗因為勇猛果敢而聞名於諸侯各國。長平之戰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禦了秦國軍隊。長平之戰九年後,擊退燕國的入侵,斬殺燕軍主帥栗腹,進軍包圍燕都三月,令對方割五城求和,並因此受任為相,封信平君。至趙悼襄王時,由於不得志,他先後投奔魏國與楚國。奔魏時居於大梁,而後老死於楚地,葬於壽春。唐德宗時將廉頗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廉頗為臨城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⑧ 誰知道小學五年級語文課本18課《將相和》中廉頗和藺相如的語言動作的深刻體會

藺相如以國為重,面對廉頗的負荊請罪十分大度的原諒;廉頗知錯就改

⑨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趙王與藺相如的三問三答形成板書

可惜手手汝霖出來做走我與小茹我的。雖然毛色的小草本兒書故事。

閱讀全文

與廉頗與藺相如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