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
五代、遼、宋、西夏、金、元時期,南方地區的經濟地位日益重要。農業、手工業、商業已經完全超越北方,基本改變了以前以黃河流域為經濟重心的全國經濟格局。農業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大力興修水利、農作物的播種區域擴大及產量增加、經濟作物的栽培種植呈現出很大的發展;手工業的發展,主要表現為杭州、成都的絲織業非常發達、景德鎮的制瓷業享有盛名、造船技術已明顯提高、棉紡織業已成為產棉區的主要農村副業等;商業方面,杭州、成都、廣州的商業十分發達,有些南方政權以商業貿易作為主要的財政來源。
㈡ 經濟重心南移的變化中,有何啟示
答:
啟示:
①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經濟的發展都是在北方戰亂而南方相對穩定的條件下完成的.
②生產力的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及時引進、運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於經濟建設中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
③統治者對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是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經濟的發展必須得到統治者的重視.
④自然環境對經濟的發展影響巨大,經濟重心南移是自然環境與整個社會生產力之間辯證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我國西部開發的過程中,應注意經濟開發與保護生態平衡的辯證統一,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㈢ 求初一歷史10課「經濟重心的南移」的板書
教案:第10課 經濟重心的南移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從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包括農業、手工業、商業等,進而明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於完成於南宋之時。2、通過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通過思考和總結束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3、使學生認識到我國農業、手工業生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商業和對外貿易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居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對外貿易的發展為傳播中國古代文明,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課主要講述自唐朝晚期至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及其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包括三方面內容。一、南方農業的發展;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三、南方商業的繁榮。這是本課的重點。南方經濟的發展的原因是本課的難點。 二、教學方法: 小組討論、圖片展示、課堂情景劇表演。 三、課前准備: 收集有關資料、編排臨安城商業繁榮的情景劇、掛圖。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三國以前,中國的經濟中心大都在北方,從東漢末年開始到西晉後期,大量的北方人遷到江南,江南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了,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開墾了大片荒地,到五代和以後,江南地區有了哪些重要的變化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第10課,經濟重心的南移。板書課題。 二、授課 師:講古代的經濟,主要是三大方面,即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這節課我們就從這三個方面共同研究探討從五代至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情況。 板書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師發資料《宋代從越南引進優良品種占城稻》《蘇湖熟,天下足》、《水稻在南宋躍居糧食產量首位》《棉花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茶樹的栽培也有很大的發展》《中原地區的森林因長期砍伐,遭到嚴重破壞》。學生利用教材、自己收集的資料,教師分發析的資料,就南方農業發展分小組自由組合研討,之後,在全班交流結果,師引導學生觀察《耕獲圖》 板書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師發資料《宋代南方絲織業的發展》、《棉紡織業南宋時已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北宋興起的景德鎮》、《福建泉州的海船》,學生閱讀課文,利用自己收集的資料,教師分發的資料永南方手工業發展情況分小組自由組合研討,之後,在全班交流結果。師盡可能地展示收集的圖片。 板書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師分發資料《開封的繁榮》、《臨安的繁榮》、《聞名世界的大商港廣州、泉州》、《交子的出現和發行紙幣的官方機構》,學生讀課本,看圖。利用資料討論以下三個問題;1、南方商業繁榮的表現(要求自願編課堂短劇);2、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提示從經濟因素、自然因素、政治因素三方面分析);3、南方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提示結合現實和P60的兩觀點進行討論。) 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師強調: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北方,對朝廷的財政收入起著重要的作用,「國家根本,仰給東南」,表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最終完成。 板書設計: 十、經濟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㈣ 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原因和表現各是什麼
過程復:
1.東漢末年至三國時制期,南方開始得到開發。
2.東晉和南朝時期,南方得到大規模開發,南朝末年開始趕上北方。
3.隋唐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南北幾無差距。
4.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進一步大發展。
5.南宋至元朝時期,南方經濟突出發展,完全超過了北方。
原因:
①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②北方農民大批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並補充了江南的勞動力;③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④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⑤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表現:
1.農業:主產於南方的水稻已經是全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蘇,湖成為天下糧倉;
2.手工業:南方的棉紡織業,絲織業,制瓷業,造紙業,造船業在全國手工業中佔有重要地位;
3.商業:南方商業發展水平,總體上超過了北方;
4.財政:南方賦稅收入增加,所佔比重超過北方,成為國家財政的主要支柱.
㈤ 經濟重心南移影響
1.對我國交通貿易的影響。由於經濟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經濟重心南移後,南方城市一直到現在都受益匪淺。一些有海港的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促進了與周邊國家的經濟和政治交流。 2.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人口的轉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經濟重心由北向南遷移,而經濟中心的南移又反過來促使了北方人民進一步南遷。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脹,我國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 3.對人才教育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導致了人才教育的相應變化,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狀元的變化。自唐至明清,狀元籍貫地理分布具有明顯自北向南逐漸推移的趨勢。唐宋兩代來自北方的狀元共68名,佔全國總額的61%,北方籍狀元占明顯優勢。元明清三代狀元籍貫的地理分布與前代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一時期全國共有狀元194名,其中來自北方的僅26名,佔全國總額的13.4%;南方狀元則有168名,佔86.6%,南方籍貫狀元在數額上形成了絕對優勢。 4、對民族關系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使我國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遷,使游牧民族和漢族有了更深更廣泛的交流和合作,促進了民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發展。 5.對南方環境的影響。南方一些地區的過度開發,如「放火燒荒、圍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壞生態環境,影響可持續發展。
㈥ 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有哪些重點表現
(一)農業方面的表現是:①產於江南的水稻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糧食作物,並開始向淮河和黃河流域推廣,還從越南引入了優良品種占城稻;②棉花在兩宋時期逐漸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北宋時,棉花在兩廣和福建普遍種植,到南宋後期擴展到長江流域。
(二)手工業方面的表現:①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江浙一帶和四川絲織業生產發達;②棉紡織業於南宋後期迅速興起,浙江出土一條南宋時棉毯,細密厚軟,工藝水平相當高。③制瓷業:定窯、鈞窯、歌窯等久負盛名。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出產的瓷器質地細膩,色澤瑩潤,後來發展為著名的瓷都,直到現在我們還喜歡用景德鎮的瓷器。④宋朝時我國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進的國家。這一時期,我國的造船業多集中在東南沿海,規模宏大,廣州、泉州、明州等地都有發達的造船業。
由此可見這一時期農業、手工業的生產重心都在江南,並且改變了我國的農作物和手工業品由中原向四周的交易流向圖。江南的農作物開始向北擴種,並開始改變中國人的生產、生活結構,手工業品、瓷器和絲織品不僅占據南方市場,也開始向北擴散,政府用於海外貿易的產品也多為江南生產。到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我國的封建經濟重心,到這時已基本完成了由北向南的轉移,江南經濟的發展水平超過了北方。
㈦ 簡述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
1.東晉南朝:趨向平衡。西晉滅亡以後,南方地區經歷了從東晉南朝的政權更替。東晉南回朝時期江南經濟的開發使南北答經濟差距縮小、趨向平衡,為以後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打下了基礎。
2.隋唐五代:開始南移。隋唐時期,南北方經濟均獲得極大發展。江南地區的土地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成為重要的糧食產地。但是安史之亂以後,北方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北方經濟再次受到嚴重破壞,至唐朝後期,已經出現了「賦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現象。我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戰禍較少,相對安定。整個五代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繼續南移,南方日益成為全國經濟的先進地區,人口數量超過了北方。
3.兩宋時期:最終完成。兩宋時期,北方同樣戰亂頻繁。北宋滅亡以後,南宋政權偏安於東南一隅,使南方經濟進一步發展。當時太湖流域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表明江南的農業生產已經超過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至元朝,為解決「南糧北運」問題,還大力興辦漕運和開辟了規模空前的海運,足以說明南方經濟的重要性。可見,南宋是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的階段。明清時期,南方經濟中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
㈧ 什麼是經濟重心南移主題探究
經濟抄重心南移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國古代南北經濟發展的巨大變化。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是中國開發最早的地區,人口集中,經濟文化發達,成為最早的經濟中心。而南方經濟後來居上,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我經濟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