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學情境怎樣處理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中情境的創設問題
一、背景
使用北師大版數學教材整整三年了,三年來,從對它初步地了解到逐漸地熟悉,新教材其超前的理念、新穎的設計、豐富的內容,展現給我和學生們的是一片生動的數學天地。當然,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不足之處,在使用新教材的這三年裡,老師們有過欣喜、有過困惑、當然也有失落?? 最主要的是關於數學情境的創設問題。
第一次拿到這套教材的時候,首先被它漂亮的畫面和圖中一些可愛的人物所吸引,除此之外,最讓人感到與眾不同的就是每節課生動活潑的情境創設。這種呈現知識的方式充分體現了數學生活化的思想,和以往枯燥死板的老教材相比,不能不說是給人帶來了一股新鮮的氣息。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而言,這些有趣的情境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能夠引導著學生更加主動地、積極地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去,從這個角度來講,編者們真得是用心良苦。而教材中許多精心設計的情境也確實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如:租船、拋硬幣、搭配中的學問、生活中的推理等等。但是,這樣的情境創設是不是也有其弊端呢?在使用北師大教材這三年的時間里,老師們也經常會提出這樣的疑問。
1、是否每節課都需要情境創設。
為了整套教材的統一性,教材每課都設立了情境。但是,小學生的生活范圍畢竟有限,可供創設的情境無非也就是那幾種情況。在前三年的教材中,已經出現了重復的現象。如《回收廢電池》一課,一、二年級都有這個課題,當然內容不一樣,其它的雖不完全相同,但大同小異的現象還是很多的。如《發新書》、《買新書》,還有的情境無非是把「小熊」換成「小猴」、「小貓」,對學生來說已經沒有什麼新鮮感,在這新一種情境有些泛濫的情況下,不能不使得有些情境顯得遷強、生硬。而且,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可能會對這些情境越來越缺少興趣。這一點不能不令人感到擔憂??
2、情境圖限制了老師和學生的思維
由於每節課都有情境的創設,所以,如何利用情境適時地、恰當地切入到教學中去,讓老師們煞費苦心。有些時候,總感覺費盡了周折才切入主題。就拿我曾經講過的一節課《認識鍾表》來說吧,其實這節課的課題是《我們贏了》,它是利用中國申奧成功的那一時刻來導入鍾表的認識的,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可是,由於學生的年齡小,講完這個情境後,學生不但沒有產生共鳴,而且和「認識鍾表」這一知識點銜接的極不自然。還耽誤了時間,造成拖堂。 那麼教學到底需要怎樣的教學情境。
二、培訓過程
(一)、帶領老師們學習有關的資料
「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它有利於解決數學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數學課程標准》在課程實施建議中也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為此,廣大教師都非常重視創設情境,力求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但數學教學究竟需要怎樣的情境?教學情境與生活情境、問題情境的關系如何?創設情境需遵循什麼原則?需注意哪些問題?許多教師對這些問題還存在著一些模糊的認識,使得有些教師往往花很大的時間和精力去創設情境,但這些辛辛苦苦創設的情境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情境的創設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在充分認識情境在教學中的作用的同時,要防止認識上的偏面性。如《數學課程標准》中強調的「要提供豐富的現實背景」,這個現實背景既可以來源於生活,也可以來源於數學本身,情境的表現形式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如問題情境、活動情境、故事情境、競爭情境等。「計算教學應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絕不是說所有的計算教學都必須從生活中找「原型」,因為計算還有自身的規律需要讓學生去掌握。
2.創設的情境必須目的明確。如果是問題情境,提出的問題就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而且要非常具體,要有新意和啟發性。這樣學生能理解問題的含義,才有可能來探索、思考和解決這些問題。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從生活情境中及時提煉數學問題,切忌在情境中「流連忘返」;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不能「淺嘗則止」,把情境的創設作為課堂教學的「擺設」。
3.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根據不同的年段要有所變化。對於低年級兒童,顏色、聲音、動作有極大的吸引力,要多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如運用講故事、做游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到了高年級,則要側重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盡量讓他們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了情感上的滿足,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
4.情境要注意時代性。我們應該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在當今的信息社會里,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大量的信息,智力發展水平已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們創設的情境也應該賦予一種時代氣息,如果還是停留在過去那個年代,再用諸如「小候分桃」的故事形式作為「商不變的性質」的情境,就很難真正地吸引孩子了。
(二)教師分組討論
師:我認為,情境的創設不僅要關注」情境」,更應該關注由情境而引發的「問題「是否具有挑戰性,能否引發學生的思考,能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否則,寧缺勿濫。
師:有些情境的創設可以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師:學習了這些資料,對於課堂教學中情景創設的問題有了新的想法,一定要靈活掌握。
三、培訓反思
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一節數學課真正能夠吸引孩子的是什麼?我們所提供的情境,尤其是生活情境,諸如到工廠了解生產流程、到商店買東西等,是不是真正地貼近孩子們的生活?
⑵ 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數學《1噸有多重》教案
課題:1噸有多重
教者:沈陽市和平區青年大街小學 馬巍,指導者:沈陽市和平區教師進修學校 王冉紅
(使用的教材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的義務教育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第六冊)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噸」,在親身體驗和經歷中初步建立1的概念。
2、知道1噸是1000千克,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簡單的轉化。
3、培養學生的觀察、想像及操作的能力,對學生進行數感的培養,激發求知慾。
4、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課前准備
1、教師製作cai課件
2、學生課前體驗和感受10、20千克、50千克各有多重
3、學生了解自己的體重
(三)教學實錄
1、創設情境,揭題導入
(1)感受1千克
師:這里有一袋1千克大米,誰能來拎一拎說說你對1千克的感受。
生:1千克的大米很輕,不用費力我就能拎起來。
(2)感受10千克
師:這是一袋10千克大米,誰能拿一拿,說說你對10千克的感受。
生1:10千克比1千克沉很多
生2:我使勁還是能拿動的。
(3)引入「噸」
電腦出示:一汽車大米,讓學生估計有多少千克?
導語:那就會是很多很多千克,如果還用「千克」作單位就會很麻煩,所以今天我們要認識一個新的質量單位「噸」。(出示課題)
2、實際感受,探索新知
(1)噸和千克的關系
師:那麼1噸是多少千克呢?
生:1000袋1千克的大米就是1噸。
1噸 = 1000千克(板書)
師:對,湊夠了1000千克我們就可以叫做1噸,如果把1000千克的大米裝成1大包,你想像一下,讓你去搬,你覺得怎樣?
(2)感受1噸,建立噸的概念
電腦播放錄像,學生看錄相回憶課前自己在「挑戰極限」活動中的感受。
師:讓我們一起來談一談拿不同質量物體的感受吧!
師:誰來說說你的感受?
生1:我覺得20千克的一桶水很重,搬不起來。
生2:我勉強能搬起來。
師:一桶水重20千克,5桶這樣的水重多少千克?
生3:重100千克。
師:50桶呢?
生4: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噸。
生5:肯定搬不動。
生7:因為搬50千克一袋的大米時,我使盡全身
力氣大米都紋絲不動。
生8:我們班同學誰都不能自己拿動50千克一袋的
大米,要六、七個男同學才抬得動。
師:多少袋50千克的大米是1噸呢 ?
生9:得需要20袋。那一定沉得不得了。
生10:一噸的大米就要工人裝成小袋抬上汽車來運了。
師:誰來說說你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生: 26千克。
生: 24千克。
師:同學們的平均體重大約是25千克。請你算一算大約多少個同學合起來的體重是 1 噸?
生 3 :大約 40個。
師:全班一共有多少個同學?
生齊:34人。
師:全班同學合起來的體重夠 1 噸了嗎?
生齊:不夠。
師:你覺得 1 噸怎樣?
生齊:對我們來說太重了。
(3)說一說你還知道生活中那些物體大約重一噸?
生1:3頭水牛大約是噸.
生2:10桶汽油是1噸。
生3:200桶色拉油是1噸
生4:600塊紅磚大約是1噸
3、觀察生活,發現新知
師:我們經常在路旁橋邊看見這樣的標志牌,50t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生1:是指這座橋只能通過50噸重的汽車。
生:不對,指這座橋最多能承載的重量是50噸。
師:橋的載重量是50噸,就是指這座橋最多能承載50噸的重量。
師:用字母怎樣表示噸和千克之間的關系呢?
生:1t = 1000kg